• 盘活存量资金 杜绝“赋闲待岗” 内蒙古15项措施进一步防止资金沉淀

    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3年,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相关决策部署,针对专项行动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结合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内蒙古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止资金沉淀长效机制的意见》,从4个方面推出15项措施进一步防止资金沉淀,持续盘活存量资金,杜绝资金“赋闲待岗”。


    预算编制方面,针对预算项目申报部门把关不严、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和部门单位频繁调整、追加预算及年终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等问题,推出3项措施。一是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将所有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做到实、细、准,确保预算批复后能立即执行,同时规范预算调剂和追加,强化部门预算硬约束。二是严格项目支出预算,开展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落实建设资金来源,根据项目工程量和年度用款计划分年度申报预算,避免资金闲置,从源头上防止资金沉淀。三是完善沉淀资金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对未达到全年支出进度要求、沉淀资金较多的部门,安排下年预算时,按一定比例扣减部门专项资金。


    预算执行方面,针对部分预算单位对预算执行不够重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存量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推出5项措施。一是严格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资金支付行为,严禁将财政资金改变用途使用。二是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严格落实“无预算不采购”要求,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及时支付采购货款,无法支出的采购预算资金及时交回财政,不得办理结转。三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压实预算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及时跟踪项目资金分配下达情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是加强存量资金管理,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年底部门和单位的结余资金和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自动收回,做到应收尽收。五是加强专项债券资金管理,通过专户拨付债券资金,加快债券资金拨付使用进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完善债券项目评审机制,加强优质、成熟项目储备。


    日常管理方面,针对部分地区财政、财务日常管理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等问题,推出3项措施。一是加强单位资金监管,逐步实现通过商业银行定期推送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余额变动信息,及时清理实有资金账户中的沉淀资金。二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严格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备案等手续,确保账户管理规范、存放资金安全。三是完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从预算安排到使用,逐步实现资金全过程来源清晰、流向明确、账目可查、账实相符,从制度上杜绝新的沉淀资金产生。


    预算监督方面,针对部分地区对沉淀资金监督不紧、问责不严等问题,推出4项措施。一是持续加强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容易发生资金沉淀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督促各预算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对主管、监管行业系统和单位预算执行、存量资金等方面的财会监督。三是加强资金绩效评价与结果运用,对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预算、调整政策、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沉淀资金联系会商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对沉淀资金较多的部门和地区,按有关规定及时移交纪委监委,形成震慑。


    据悉,2022年,全区共缴回沉淀资金64.6亿元。其中,以盘活存量方式缴回的可统筹使用沉淀资金,全部用于偿还拖欠民营企业欠款、解决2019年及以前年度高标准农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记者杨帆)

    2023-06-14
  • 总书记牵挂的这片“海” “塞外明珠”焕发光彩

    初夏时节的乌梁素海湖水碧澄、候鸟翔集。辽阔的水面上芦苇摇曳,一对疣鼻天鹅正在水面上觅食、梳毛,静谧而美好。








    乌梁素海风景如画。胡东育摄


    6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乌梁素海的保护和治理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的心头牵挂。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几次谈及乌梁素海。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如今这“海域”天蓝水净,处处生机勃勃,“塞外明珠”正在重新绽放它应有的风采。


    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久久为功把工作做得更实


    “总书记这么重视乌梁素海,作为乌梁素海的一分子,我们一定要把乌梁素海保护好,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在乌梁素海驾驶游船做旅游业生意的姜德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姜德全是土生土长的乌梁素海人,小时候的乌梁素海是他和朋友们的“乐园”。“我们没事儿就跑到湖边嬉水,渴了就舀湖里的水喝,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水质变差了,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治理,乌梁素海又回到我记忆中的那般清澈了。”


    在内蒙古,当地人习惯把湖泊称作“海”,乌梁素海是比较大的内陆“海”,而黄河就是这片内陆海与渤海的连接纽带。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被称作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盛夏时节的乌梁素海。胡东育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和河套灌区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乌梁素海湖区接纳了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也接纳了流域内城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湖区排污量不断增加,水质不断下降,使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一度呈现恶化态势,水质下降为劣Ⅴ类。到2008年,乌梁素海污染达到顶峰,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程度高,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随后,当地逐步开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治理工作。





    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内展示的河套灌区全域。人民网刘艺琳摄


    据介绍,从2018年起乌梁素海开始统筹治理,从“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


    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乌梁素海启动实施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强了对涉水工业企业的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每年利用黄河凌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目前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同时,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开始大规模防沙治沙;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治理方面,建好污水治理厂,对已有的污水治理厂提标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在乌梁素海4个入水口,建设大小不等的人工湿地,水质进行自然改善后进入乌梁素海;湖区开展水道疏浚工程,将芦苇繁茂的地方开出水道,改善水动力,让水流动起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实施了湖底淤泥修复工程,大面积清除湖底淤泥。


    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面对面聆听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包巍对乌梁素海的未来信心满满:“总书记这次考察,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也让我们感觉到责任重大。”他表示,乌梁素海的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这个治理关系到黄河的重要发展,关系到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从这个高度上,把我们的认识提起来,久久为功,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实。


    “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光彩完善生态链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


    清晨5点,朝阳洒满乌梁素海,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


    沿乌梁素海一路向北,清脆的鸟鸣声在蓝天碧水间回荡。“听到鸟鸣声,让我感觉特别幸福。”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给鸟类栖息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陈峰说,保护区的主要职能是保护湿地、检测湿地的变化,防止人们破坏湿地,同时巡查巡护,保护鸟类不受人类干扰,此外还要检测疫源疫病的发生并及时进行防控。





    疣鼻天鹅。人民网寇雅楠摄


    2020年,陈峰来到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工作。


    “虽然之前一直在林草部门工作,但是对鸟类这一块儿的内容还是比较生疏的。”来到保护区开始接触鸟类以后,陈峰感觉到这份工作令人欣喜,鸟类的灵动、灵性深深吸引了他。


    鸟鸣声此起彼伏,陈峰沐浴在朝阳中的脸格外欣慰。“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生态好了,候鸟就来了。专家介绍,我们乌梁素海的‘明星’鸟种疣鼻天鹅的栖息数量几乎占到全国的3/5。”


    如今,漫步在乌梁素海岸边,天空百鸟翔集,湖上芦苇苍翠,一度不再飞来的疣鼻天鹅也重新徜徉在湖中。目前,260多种鸟类在乌梁素海繁衍栖息,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寇雅楠摄


    乌梁素海是一个生态系统,如何完善乌梁素海的生态链,这也是保护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早在2002年,乌梁素海就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列为重要湿地。作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不仅仅是鸟类及众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家园,同时对于调节我国北方气候和黄河干流水量、保护区域生态平衡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系列生态治理,这里的水质明显好转,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正持续恢复。“乌梁素海的鸟多了”是这里人们的普遍印象。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在乌梁素海发现的野生鸟类有260余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疣鼻天鹅、凤头鸊鷉、鸿雁、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蓑羽鹤、大鵟等47种。


    下一步,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将在“十四五”末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指标,继续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通过生态调控构建相对完整的生物链,定向投放特定品种和数量的鱼类,进行监测,实现鱼、草、藻的相对平衡,为今后乌梁素海的长期治理提供基础条件。


    天蓝水净、稻米飘香“塞外粮仓”让农牧民的生活富起来


    近年来,乌梁素海实施渔民上岸工程。退渔还湖,不少渔民从事起种植业。渔民出身的何爱英利用湖区的芦苇发展起木耳产业,把芦苇打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


    乌梁素海南岸,玉米、番茄、小麦、辣椒等各色农作物长势良好,风吹麦浪,沙沙作响。在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内,一排排由北斗导航播种的小麦套种辣椒整齐地排列在田间,长势喜人。





    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内的小麦套种辣椒示范田。人民网寇雅楠摄


    6月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他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椒长势,向现场农技人员询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交谈过程中,总书记十分的亲切,我深刻感受到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农村,牵挂着农民。”回想起与总书记交流的场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难掩激动之情。


    在小麦套辣椒新模式示范田间,刘俊向总书记汇报当地节水农业发展情况。刘俊说:“对于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与农产品销售,总书记问得很细致。”


    这片田地由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恩泽承包种植。“其他人看了可能没感觉,但我对这片田地实在太熟悉了,在新闻里听到总书记的评价,感觉又激动又自豪。”他很兴奋,“总书记来考察后,很快就有中央农办的领导来我们这里交流,总结提炼经验。”


    乌拉特前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约4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800亩,采用“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模式,按照“农牧兼具、种养结合”的思路,将小麦、玉米、葫芦、辣椒、番茄种植和肉羊养殖等农牧业主推技术进行集中试点示范。


    总书记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6月6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灌区有各类灌排建筑物18.35万座,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灌区以三盛公引水枢纽从黄河自流引水,完全实现灌排配套。在灌溉支撑下的河套灌区,近年来年均粮食总产量达60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巴彦淖尔市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点源、面源、内源统筹治理,生产、生活、生态一起抓,让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变得更加靓丽多姿。

    2023-06-14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6月12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复信、贺信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主持。

    会议强调,军地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紧贴使命任务加强练兵备战,着力推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各级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及时梳理解决驻区部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拥军优属、退役军人就业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扛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要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守牢守好各类阵地。要全力抓好安全生产,把制度完善起来、责任落实下去,紧盯煤矿、化工厂、危化品运输等重点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要扎实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加强公共政策风险评估,综合施策做好房地产、金融、政府债务等领域防风险工作。要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要推动各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断提高国安工作质效。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讲好思政课,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必修课,通过有效方式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项工作,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以改革思维补短板、强弱项,用好京蒙协作机制,把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提升上来。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拿出实招硬招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要引导各类高校把就业导向摆在突出位置,立足产业发展所需,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把学习这一重要讲话列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出政治忠诚、文化自信、使命担当。要在收集整理挖掘红色文化遗存和史料上下功夫,生动鲜活地讲好党在内蒙古的历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挖掘阐释宣传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激励全区上下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和给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的复信、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强调要结合内蒙古实际,做好保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小学留学生培养、文化强区建设等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记者刘晓冬)

    2023-06-13
  • 内蒙古今年继续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内蒙古今年继续建设60个高产、优质、绿色“看禾选种”平台。其中,重点打造玉米、大豆、马铃薯、向日葵和杂粮杂豆5个自治区级区域性重点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打造55个盟市级“看禾选种”平台,涵盖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

    据了解,为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自治区农牧厅按照“建基地、引品种、促推广”的思路,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技推广系统“纵向”为主导,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横向”为补充的品种展示示范体系。

    经过广泛征集和遴选,今年确定展示优良品种2215个,其中玉米品种1207个、大豆品种267个、马铃薯品种115个、水稻品种131个、小麦品种63个、向日葵品种62个、杂粮品种239个、设施蔬菜品种71个和饲草品种60个。下一步,各地将加强田间管理、调查记录和田间测产工作,确保“看禾选种”科学公正。(记者韩雪茹)

    2023-06-13
  •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

    这成就,振奋人心——

    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加持下,奶牛平均每天多产7公斤奶,日单产达41公斤。

    使用“巴麦13号”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每亩增产近100斤,每年为“中国碗”增添近亿斤粮食。

    这力量,颠覆产业——

    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法”,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产生的高温可燃气体被二次利用发电,每小时向电网送电4万千瓦时。


    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集建井、采煤、气化工艺于一体,实现了5个“世界首次”,让“采煤不见煤”的神奇境界变为现实。





    科技创新,赋予这片热土更多的精彩、更硬的底气、更强劲的动力。

    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力从何而来?那份激励、那份感动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焕发强大的信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至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引领北疆大地奔腾向前、亮丽蝶变。

    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激活内蒙古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一个地区,勇于创新,才是希望的热土。

    曾几何时,内蒙古产业发展依赖资源,挖煤卖煤、挖土卖土,资源密集、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羊煤土气”一度成为标签。

    如今,一个颜值亮丽、动能强劲、产业多元,蕴藏勃勃生机的内蒙古,横亘祖国北疆。

    这亮眼的变化,源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源于面向未来的识变应变、主动作为。

    内蒙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立足创新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实际,内蒙古不仅勇于出硬招,更舍得下血本。

    推动创新要素由“聚合”向“聚变”,让创新链条“活”起来——

    布局战略科技力量,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紧扣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重大示范工程布局实施,集中攻克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比例达到83%,2022年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让创新加速“跑”起来——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科技兴蒙30条”“人才30条”等重大政策落地,启动“揭榜挂帅”“赛马”新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首次推选3家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新政接续出台,打造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态。

    路径打通,创新生态的“一池春水”活起来了。

    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为内蒙古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行进在今天的内蒙古大地,从工地到车间,从实验室、研发中心到工业企业、厂矿园区,创新无处不在。

    时刻牢记嘱托,内蒙古明白,推动、落实、完成“五大任务”的核心力量,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肩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使命,内蒙古统筹创新资源,全局设计,重点布局。

    煤炭保有资源量、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优势得天独厚,也为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推广提供了绝佳“试验场”。在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内蒙古首个碳中和研究院落地;践行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战略,第四代地下气化采煤技术在唐家会矿区落地,让传统露天矿实现“采煤不见煤”的最高境界;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演绎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华丽蝶变;将二氧化碳永久地质封存,相当于一年“种下”1900万棵树!包钢集团200万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捕集麦尔兹窑和热风炉的二氧化碳应用到工业生产、食品利用、空气制冷等其他领域,开辟出一片低碳全产业链发展的蓝海……

    为“中国碗”装满“塞外粮”,以科技之翼助力农强牧兴产业腾飞。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致力打通“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链条技术攻关;蒙草集团牵头26家区内外相关行业单位成立创新联合体,聚焦一粒种子、一棵草的自主创新,蓄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以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正在全力推动河套灌区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等十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万亩硬质小麦”“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等十大科技成果示范;克隆胚胎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移植受体妊娠率较国内技术平均效率提升1倍,去年底,两头克隆牛“优优”和“星星”的出生备受关注;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高产奶牛种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检测技术提升育种效率25%……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科技之剑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呼伦贝尔草原,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草原牧区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从退化天然草地的快速恢复改良、高产稳产的人工草地建植、优质草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入手,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与绿色发展模式,服务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兴安盟阿尔山,“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集成示范”科技重大专项为森林防火装上科技“慧眼”,为国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实施防灾减灾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内蒙古第一颗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发射升空,为内蒙古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监测新格局……

    资源有限,创新无垠。一次次技术革新开天辟地,一场场产业变革“追风逐日”“链”上起舞,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进应用场,转出新动能。

    与国家共担当与时代同前行

    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一直在路上

    五四青年节当天,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带领师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

    内蒙古的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内蒙古农业大学占了将近半数。这些科技小院面向农牧业领域重大需求,引领广大师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广大师生表示,切实把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服务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助推“五大任务”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家国重任。全区30万科技工作者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未知,以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力争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突破。

    “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自治区“一湖两海”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立新坚定地说。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内蒙古地区的12家单位56份实验材料搭载飞船升空,一批绿色、高效、优质的种质资源正在孕育能量,为经济主战场提供航天科技支撑。

    作为内蒙古承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大项目,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建成后,具备超过10万机架的装机能力及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能力,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园区。

    ……

    新时代波澜壮阔,新征程使命光荣。内蒙古将勠力同心、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创新型内蒙古作出更大贡献。(记者白莲)

    2023-06-12
  •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在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③

    六月的内蒙古大地,青山吐翠,碧草如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内蒙古考察,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亲切关怀激荡奋斗豪情,巨大鼓舞砥砺前进征程。连日来,全区各族儿女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内涵要义,汇聚成铭记嘱托、奋勇向前的共同心声——要把深情厚爱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上展现新作为。

    强边固防守安宁

    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蒙古守好“北大门”和建好“护城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殷殷期盼,言犹在耳。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的消息,我的内心非常激动。”自治区公安厅民警聂磊说,“内蒙古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是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在国家总体安全大局中战略地位重要、职责使命特殊。作为公安民警,我们要牢记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有关要求,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把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包头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路鸣表示,内蒙古的边境管理区地广人稀、点多线长,作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要紧紧握住“科技”这柄戍边利刃,持续深化边境立体化管控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联防、人防、物防、技防,加快推进边防检查数字化建设等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用“科技+”的力量全时全力守卫边境地区安宁。

    近日,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首批5A级“护边驿站”正式揭牌。该支队将草原110报警点、抵边警务室、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等管边护边资源力量进行整合重塑,成立“护边驿站”,旨在推进警务前驱、治理前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管边护边治边之路。

    “我们要坚决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完善‘护边驿站’建设,充分调动护边员、警务助理等各处群防力量的积极性,进一步延伸边境管理触角,激发边境地区群防群治力量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好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独特优势。”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白智海说。

    东乌珠穆沁边境管理大队宝格达山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王亮说:“作为边境派出所一线民警,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坚决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

    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民警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稳定、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一定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平安,深化平安边境建设,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指挥中心民警徐杰坚定地说。

    守土尽责促和谐

    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全区各族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不断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牢记嘱托,实干担当。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政军警民携手并肩、强边固防,汇聚起强大合力。

    眼下,在边陲小城兴安盟阿尔山市,随处可见“雪城义警”队员的身影,他们身着红马甲头戴红帽子,已成为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警”色。近年来,兴安边境管理支队积极统筹,整合群众治安力量,组建了“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协助边境派出所开展治安防控和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社区服务等警务工作。

    “每个月,阿尔山边境派出所都会与我们‘雪城义警’召开警务交流会,借助我们队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收集群众建议,有效排查社会安全隐患。”阿尔山市“雪城义警”治安联防协会会长孙晓丽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她愈发感到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我们而言,护边也是护家,作为兴安盟边境地区的一支群防群治力量,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支持边疆、建设边疆,我们要为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乔明远表示,该支队将持续深化平安边境建设,构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不断坚持和发展“雪城义警”“守望草原巡防队”等品牌优势,巩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效能,坚决守好祖国的“北大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在激动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强思想、强本领、强担当,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依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依法保障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力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监庭法官助理蔚霄蒙说。

    赤峰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樊洪华表示,将牢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践行“浦江经验”,深化“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行信访代办制,着力在信访工作责任落实、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积案常态化解等方面下功夫、谋对策、求实效,努力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升信访事项化解质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以实绩实效更好发挥信访工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

    使命催征,勇毅前行。内蒙古将以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在祖国北疆筑起坚如磐石的安全稳定屏障,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记者宋爽李晗陈春艳安寅东巴依斯古楞薛来刘宏章高敏娜见习记者杨柳)

    2023-06-12
  • 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打造一场充满城市现代范儿和青城特色的马拉松盛宴

    6月8日上午,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体育中心召开,本次赛事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呼和浩特市体育局承办。赛事定于7月9日7:30在呼和浩特“文化轴带”丝绸之路公园鸣枪开跑。








    发布会现场跑步爱好者合影留念。人民网记者赵梦月摄


    阔别三年,此次呼和浩特马拉松以“重逢草原都市纵马塞外青城”为主题,将着力为参赛选手带来更完善的赛事服务、更全面的赛事保障和更贴心的赛事福利,全方位展示首府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高品质城市亮丽名片。








    赛事路线图。


    在赛道设置方面,本次赛事的赛道将体育健身与青城景观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赛道起终点设置在“文化轴带”丝绸之路公园,沿学苑东街、展览馆东路、丰州南路一路向南,途经银河北街、银河南街、小黑河、南部大黑河“郊野花带”、丝绸之路大道,沿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充分展现了呼和浩特“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美丽青城草原都市”新形象。跑步爱好者可以在跑步过程中跃览首府风光,欣赏塞外青城“五宜城市”的现代范儿。


    在赛事项目设置方面,呼和浩特马拉松首次设置半程马拉松。本届赛事的总规模为15000人,其中全程马拉松组3000人、半程马拉松4000人、迷你马拉松8000人。赛事设置了马拉松名次奖、年龄组奖及半程马拉松名次奖,马拉松及半程马拉松名次奖男女组各录取前8名,马拉松年龄组共设置5个年龄组别,每个组别录取男女前8名,共设置112名获奖名额。





    全马完赛奖牌。


    完赛奖牌采用翻盖设计,展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呼和浩特城市形象。2023呼和浩特马拉松的完赛奖牌设计灵感来源于美丽青城地标建筑、非遗文化和文旅风光。奖牌整体采用翻盖设计,打开合叶后,辽阔的敕勒川草原、奇美的老牛湾、挺拔的呼和浩特体育场、现代化的张呼高铁映入眼帘,整枚奖牌造型别致,不同的公里数对应不同的奖牌颜色,既是一枚精美的挂件,也是一件呼和浩特送给全国跑友的精致礼物。





    呼和浩特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陈宏涛介绍赛事保障工作。人民网苗阳摄


    据呼和浩特市体育总会秘书长陈宏涛介绍,为了给全国各地的跑步爱好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赛事体验,今年的呼和浩特马拉松招募850名医疗人员和1500名志愿者,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和赛事服务。


    7月的呼和浩特花团锦簇,风景宜人,适宜户外运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是“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真实写照。呼和浩特将敞开怀抱欢迎全国跑步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到来,一同重逢草原都市、纵马塞外青城!

    2023-06-09
  • 多部门保驾护航 高考首日内蒙古各考点平稳有序开考

    6月7日,2023年高考首日,内蒙古16.36万名考生满怀期待走进考场,各考点平稳有序开考。


    今年,内蒙古12个盟市共设105个考区、183个考点、5712个考场、520个备用考场,考试全部在标准化考场中进行。高考期间,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在自治区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快速反应、准确研判、正确引导、妥善处置考试期间的突发情况。各盟市招生考试委员会也建立了相应联合办公机制,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网信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对可能出现的涉考涉招有害信息采取措施阻断传播;公安机关加强考点周边警力配备,保障高考治安、交通、安保等工作平稳有序;无线电管理部门利用无线电监测车等现代科技手段,防止手机等高科技作弊行为发生;通信管理部门成立高考保障工作专班,保障全区通信网络与考场信息安全;电力部门为各考区配备电源车,全力保障用电安全;卫健部门为各考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保障考生健康安全。


    做好周密保障的同时,内蒙古坚持“考生为本、考生至上”的理念,为考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共为33名残疾人考生提供便利。各部门联合开展“高考护航行动”,开通“绿色通道”,持续做好政策解读、赴考提示、噪音治理、食宿安全、健康防护提示等暖心服务,及时解决交通疏导、爱心送考、遮阳挡雨、防暑降温等考生应考中的“急难愁盼”和“关键小事”,为考生营造安全健康温馨的考试环境。(记者刘志贤)

    2023-06-09
  • 山东临清: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临清市积极打造沿河游、古城游和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展现运河名城的文化魅力。今天,就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领略着运河名城。





    临清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是临清市的一张名片,包括临清舍利宝塔、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于5月20日参观了临清舍利宝塔。临清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高达84.93米,共有九层。塔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子,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临清运河钞关,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上关隘,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标志。钞关内有钞关博物馆、钞关码头、钞关水闸等景点,展示了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鳌头矶,位于卫河北岸,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巨大石头,形似鳌鱼头部,故名。相传明代正德年间,一条鳌鱼从黄河逆流而上,到达此处时被卡住了,后来化为石头。鳌头矶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是临清的标志性景观。


    除了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外,临清市还有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凤凰岭、龙山公园、五样松、清真寺、大宁寺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现了临清的历史人文,也体现了临清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临清市作为运河名城,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独特的旅游魅力。欢迎广大游客来临清感受运河文化,品味古城风情。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08
  •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呼伦贝尔首家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是呼伦贝尔首家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15个重点建设的品牌旅游景区。借助满洲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汇集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打造出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记者于6月7日实地调查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旅游胜地。


    经记者实地调查采访,发现中俄边境旅游区由国门景区和套娃景区组成。国门景区是满洲里市标志性旅游景区,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景区包括国门、41号界碑、满洲里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仿制四代国门、和平之门广场、红色旅游展厅、中共六大展览馆、火车头广场等景观,其中第五代国门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与俄罗斯国门相对而立,登上国门,俄境后贝加尔斯克区建筑街道尽收眼底,是来满游客必到之处。





    套娃景区作为中俄边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满洲里和俄罗斯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理念,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俄罗斯特色风情园。景区由三大主题组成:主题娱乐、主题园区、主题酒店。主题娱乐设有享誉世界的俄罗斯大马戏演艺剧场、印象套娃室外实景演艺、超强真实感的6D球幕飞翔影院、梦幻全息芭蕾舞剧场、套娃俄蒙演艺餐厅及多项高科技室内外游乐设施;主题园区的建筑以俄罗斯最具代表性建筑为蓝本,比例缩小后再现于园区内,设有俄罗斯民俗体验馆、中俄友谊展览馆、俄罗斯食品、工艺品现场加工制作直营区及套娃广场等;主题酒店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客房总量超千间,是呼伦贝尔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主题酒店,酒店主体是世界最大的套娃建筑。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是呼伦贝尔市打造“四季四景”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也为中俄两国人民增进友谊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08
  • 总投资100亿 首府一新能源高端装备项目开工

    6月6日,双杰电气集团内蒙古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


    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30亿,新能源项目投资70亿。项目建成投产后,主要从事智慧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销售,预计带动就业约3000人以上。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扣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聚焦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千亿级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智慧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成为首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据了解,该项目5月初确定投资意向,5月24日签订三方投资协议。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推进相关手续办理,项目于6月5日取得拿地即开工手续。


    双杰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志宏表示,将全力以赴把双杰内蒙古项目打造成零碳工厂示范单位、智慧园区示范单位、数字化工厂示范单位、综合能源示范单位、光储充换电站一体示范单位,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和新能源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刘洋)

    2023-06-08
  • 催生北疆绿色新巨变——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系列报道③

    核心提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来内蒙古考察,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加强草原保护,强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正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标杆。而内蒙古,是这个标杆上最耀眼的存在。


    每年承担全国约40%的荒漠化防治任务、九分之一的造林绿化任务,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过去40多年,“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在内蒙古大地上交织成的巨大生态防护网,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上的一座绿色丰碑。面向未来,内蒙古继续勇毅前行。


    种下沙区人的绿色梦筑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令人心潮澎湃。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40多年的持续努力,内蒙古扛实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在祖国北疆筑起了绿色“长城”。


    一代代治沙人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参与和见证着这场绿色巨变。


    “只要睁开眼,满眼都是沙,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风吹沙埋,总有搬不完的家。”通辽市科左后旗牧民格日乐的记忆里,满是哀叹。


    “庄稼、蔬菜种不活,头天种进去,一场大风就连根拔起。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羊,连羊也是土黄色的。”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一辈人的回忆里,黄沙和贫困紧密相连。


    荒漠化制约着发展,一度成为贫困的根源。沙区人的心里,装着一个绿色梦。


    1978年,为在祖国北方建立一片巨大的防护林网,减缓沙漠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由此开启。


    作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无疑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


    “宁可累死,也要和风沙战斗到底!”“三北”防护林工程,再一次点燃沙区群众的“逐绿”激情,北国大地打响了风沙阻击战。


    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换回200多棵树苗,向毛乌素沙地递出战书。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村民高林树用3只羊换回一驴车沙柳苗,带着全家人吃住在沙窝子里,发誓种不活树决不回村。


    ……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治沙造林人,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家园,与风沙鏖战,在内蒙古大地写下壮美绿色诗行。


    去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的路上,车子“淹没”在比人还高的沙柳中。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绿色银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他们回不去的家。


    站在东达蒙古王集团风水梁产业集镇人工垫筑的十几米高的观景台上,良田畦畦、绿树森森、花香阵阵……它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绿色王国。


    库布其治沙成就,更是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国际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绿进沙退,山河巨变。沙区人的绿色梦,已然就在眼前。


    为北方地区披上“防护服”为全国打造“碳库”和“氧吧”


    4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内蒙古的治沙历史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见证着这一恢弘的绿色巨变。


    面前,是静静流淌的母亲河;背后,是绵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犹如一排排绿色卫士,将黄河和沙漠隔绝开来。这水、林、沙相拥的奇景,出现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52公里,刘拐沙头是起点,也是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这里,乌兰布和沙漠曾经每年将7000多万吨黄沙输入黄河,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巴彦淖尔市开启了防护林建设的漫漫征途。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在黄河岸边,一条长154公里、占地18.5万亩的防沙林拔地而起并不断扩展延伸,有效阻止了沙漠东侵,减少了泥沙入黄。


    不只磴口县,在黄河穿越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黄河流经的广袤大地,一条条、一片片黄河锁边林、护堤林、生态廊道拔地而起,有效阻止泥沙入黄,护佑大河安澜。


    内蒙古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三北”防护林随之呈现出独特的生态防护网络:


    在茫茫沙漠戈壁,“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组合的防护林将黄沙重重包围封锁,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在河套灌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林网格局已经形成,80余万亩林子将农田紧紧护住,不仅改良了土壤,也守护了塞北粮仓。


    在平原区,公路两边、村屯周边、山郊荒野,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将大地染绿,生态好了,环境美了,动物多了。


    林网建设的独特性不止于“形式”,更在于“内容”。


    1979年,我国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8期工程进行。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作为内蒙古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突出防沙治沙这个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自此,每到植树季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来了,学校师生、部队官兵来了,农牧民也来了,各行各业都到了植树现场,内蒙古大地处处涌动着植绿的热潮,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治沙造林模式日渐清晰。


    一边造林,一边修复,“两行一带”、植物再生沙障、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工程模式和节水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成功研究推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等措施严格实施,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迅速崛起,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为内蒙古生态环境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地披上了“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建设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古诗里,沙漠绝域的荒凉令人生畏。但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努古斯台项目区,我们看到的却是茫茫林海:苍翠的樟子松林迎风挺立,脚下绿草松软如毯。


    在通辽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史上,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尤为耀眼。


    依托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工程项目,通辽市种植榛子、锦绣海棠等林果2500亩,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800亩,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牧草经济,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目标是生态效益,但如果离开经济效益的支撑,它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深谙此理的内蒙古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40多年里,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不断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很多地区,“三北”工程所形成的经济林甚至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


    在磴口县,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致力于沙棘良种选育推广,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不仅应用到内蒙古和巴彦淖尔地区,更是在全国15个省区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阿拉善依托全盟1700多万亩天然和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120多万亩,培育引进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以更大力度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书写内蒙古壮美的绿色答卷。(记者霍晓庆)

    2023-06-08

  • 首 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