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雄心壮志”系列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长三角地区)2023浙蒙“百万人互游”计划启动

    人民网杭州4月25日电(富丽娟、刘艺琳、寇雅楠)4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商务厅承办,以“相聚‘浙’里相约草原”为主题的内蒙古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专题推介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办。








    内蒙古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专题推介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李俊现场推介内蒙古现代服务业专题。李俊表示,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整合服务业资源,进一步强化特色发展,着力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带”“现代物流集聚发展带”和“特色康养服务发展带”。


    推介会上,内蒙古13家单位、企业与浙江省文旅企业签署了旅游项目投资和互送客源协议,项目签约意向金额14亿元。两省区文旅厅、商务厅及重点企业嘉宾共同启动2023浙蒙“百万人互游”计划。内蒙古文旅集团、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实景马舞剧《千古马颂》、响沙湾、阿尔山旅游度假区、克什克腾旗等盟市和景区围绕丰富产品供给、创新合作方式,推介文旅融合产品、年度重点节庆活动、惠游政策等内容。








    签约仪式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李新芳希望两地企业家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挖掘好两地客源潜力、拓宽输送渠道,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品牌共建、线路互联、互惠共赢。


    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副厅长张文俊表示,内蒙古、浙江两地虽相隔千里,但交流合作源远流长。这次活动是亮丽北疆与江南水乡的邂逅,是激情豪迈与诗情画意的碰撞,必将为两地旅游蓬勃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2023-04-27
  • 粤蒙组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

    记者从自治区大数据中心获悉,为深入推动粤蒙两地数字经济产业跨区域合作,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内蒙古和广东省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了粤蒙数字经济产业联盟。





    联盟将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对接、举办数字经济论坛、开展数字经济重大问题研究等形式,集聚两地政产学研各界资源,吸纳数字经济优秀机构、企业及专业人士,致力于加强跨区域技术赋能,打造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加强跨区域知识赋能,打造数字经济领域高端智库;加强跨区域生态赋能,深化数字经济融通创新。同时,联盟将致力于实现跨区域关联产业转移,聚集新资源、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加快两地区数字产业高标准强链、高水平延链、高效率补链,实现数字经济产业链和生态链的互利共赢,深入推动粤蒙两地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生态共筑、发展共赢,为两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联盟是由广东省及内蒙古数字经济相关产业中从事数字化产品及应用的研究、开发、制造、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机构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由内蒙古大数据中心指导。(记者霍晓庆)

    2023-04-27
  • 把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北京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第六版改革方案


    把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第6版改革方案,把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谋划。


    《实施方案》围绕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5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共同营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优势。


    在加强区域商事制度协同改革方面,统一规范企业登记服务,建立健全认证数据共享互认机制,推动实现京津冀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等业务“跨省通办”,推动商事登记领域电子营业执照互认互通。优化跨区域迁移服务,进一步推行京津冀跨省(市)涉税事项迁移便利化措施,符合条件的企业“一键迁移”涉税信息,无需办理税务注销再开业。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监管方面,持续优化区域信用环境,完善京津冀(晋)公共信用信息标准,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首批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在交通、旅游、医疗等重点领域推进京津冀三地守信联合激励和信用监管联动。


    在强化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方面,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新增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子女投靠父母户口迁移、社保缴费、公积金补缴等19项“跨省通办”事项,在移动端服务专区新增30项高频办理事项,推进自助终端事项集成服务,方便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发布不动产权证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等120类京津冀电子证照共享清单,推动电子证照跨区域应用。


    在促进京津冀跨境贸易协同开放发展方面,不断深化口岸合作和通关监管一体化改革,支持三地海关口岸“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进口“船边直提”和出口“抵港直装”等监管改革,实施报关单优先审核、汇总征税、多元化税收担保、主动披露等便利化措施,不断完善“直提”“直装”联动运作机制,大幅提高三地通关效率。持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依托京津冀“单一窗口”,建立完善区域物流信息共享机制。


    在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保护方面,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协同发展体系,做强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联合发布三地知识产权交易信息,为区域知识产权交易提供信息挂牌、交易撮合、科技成果评价等服务。实施专利转化专项工程,有力推进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加快三地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供需对接。(记者解楚楚)

    2023-04-26
  • 区域发展新亮点·首季经济形势丨跨域信用就医、推进协同执法、携手生态治理——长三角推出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跨域信用就医、推进协同执法、携手生态治理……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在共建共享领域推出多项制度创新成果,越来越多惠及区域内居民,成为一体化发展红利的生动体现。


    “随申办App上花两分钟签约、看病时省掉多次交费的流程,服务体验直线上升。”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居民尹蕴璞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就诊,首次体验了跨域“信用+医疗”服务后,直呼方便。


    跨域“信用+医疗”,是今年3月下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线的一项便民服务。区域内居民可通过向合作银行授权进行信用评估,获得一定的信用支付额度。在该额度内,就医产生的个人自费医疗费用可以用信用额度自动扣除,无需现场排队交费。


    “以前,患者问诊、检查、开药前均需先到人工窗口或自助机前排队交费,流程繁琐。现在等于是‘先看病、再扣费’,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居民如果要去上海就医,也只需带上有电子医保凭证的手机完成注册签约即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高级主管王梓烔说,从医保异地结算到跨域“信用+医疗”服务,示范区正不断拓展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023年3月,患者在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就医。新华社记者胡洁菲摄


    不只是跨域信用就医,推进协同执法、联合应急演练、携手生态修复等改革成果也成效显著。


    一辆危险货物运输车在驶往浙江嘉兴市嘉善县汾湖水上运动中心的途中突发“险情”——车辆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侧翻,危险化学品泄至太浦河,有1人受伤。接报后,嘉善县立即组织现场救援,同时,向江苏苏州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应急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开展协同救援……这一幕,发生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长三角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现场。


    嘉兴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演练后,嘉兴、青浦、苏州三地将在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加强信息互通共享、深化应急救援联动等方面加深合作,把联合防范应对突发事故等合作事项抓紧抓实。


    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会议上,来自沪苏浙皖的59位城管局局长共同签署《长三角三省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执法保障、案件查处、联合执法、执法服务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协作。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介绍,在跨域毗邻区,露天焚烧、破坏水环境、违规运输处置建筑垃圾……这些并不罕见的违法行为曾是城管执法的“老大难”。今年一季度,随着长三角加大城管执法一体化建设力度,这些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今年1月份,我们先后发现有两辆浙江牌的工程车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倾倒工程渣土,便通过公安系统联系到车辆所属企业和驾驶人。然而,当事人拒绝配合处置。”金山区枫泾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沈健说,他们立即启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在浙江平湖城管的支持配合下,问题迎刃而解。





    2023年4月,上海金山城管和浙江平湖城管协同执法。新华社记者王辰阳摄


    生态治理领域,各地携手推进创新探索不断结出果实。


    近期,浙江嘉兴桐乡市,湖州南浔区、德清县和江苏苏州吴江区正谋划签订两省四地跨界河湖联防联治协议书,强化跨界河湖联防联治,推动跨界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图为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新华社记者胡洁菲摄


    “去年6月,桐乡市和吴江区首次进行行政河长、民间河长、空中河长三方河长联合巡检后,双方合作不断深入。”桐乡市生态创建办治水二科科长朱江伟说,今年2月,桐乡、南浔、吴江还共同打捞太湖流域省际边界的水葫芦残根幼苗。


    目前,桐乡与吴江、南浔等地共同聘任了80余位长三角区域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共同开展巡河、治河、护河工作。


    “下一步,桐乡将与各方加强联动,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治水,持续推进桐乡与周边地区跨界河湖水生态环境提升。”朱江伟说。

    2023-04-26
  • “内蒙古雄心壮志”系列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长三角地区)“内蒙古味道”飘香长三角

    人民网杭州4月24日电(富丽娟、刘艺琳、寇雅楠)4月24日下午,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在浙江省杭州市共同举办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专题推介会,来自长三角等地区的百余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与内蒙古有关部门及盟市负责人沟通交流、对接洽谈。


    自治区农牧厅一级巡视员赵永华在推介会上介绍,内蒙古每年有400亿斤粮食、150万吨肉类和500万吨牛奶销往全国各地,牛奶、牛肉、羊肉、羊绒和饲草产量五项是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一级巡视员赵永华做推介。人民网刘艺琳摄


    内蒙古有机、绿色农畜产品数量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均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培育了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天赋河套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已成为内蒙古农牧业最亮丽的底色。


    近年来,内蒙古聚焦奶业、肉羊、肉牛、马铃薯、羊绒、玉米、饲草等七大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肉牛、肉羊等10个百亿级集群加速建设,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呼和浩特国家乳业创新中心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化服务、预制菜、乡村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2022年,内蒙古12盟市农牧部门共外出招商424次,达成农牧业签约项目达到450个,引进协议总投资约1779亿。全区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农牧业招商引资项目312项。自治区农牧厅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区外资金、技术,同时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奶九条”等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使农牧业招商引资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赵永华表示,本次推介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内蒙古农畜产品品牌形象,搭建了内蒙古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和长三角地区企业沟通的桥梁。下一步,内蒙古将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充分借助互联网,实现客商、项目等需求信息的上网搜集,把“卖点”亮出来。广泛宣传、广泛联系、建立友谊,树立全区全力招商、环境招商、诚信招商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来到内蒙古投资兴业。

    2023-04-25
  • “内蒙古雄心壮志”系列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长三角地区)自治区政府在杭州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长三角地区)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现场文艺表演。石毅摄


    人民网杭州4月24日电(富丽娟、刘艺琳、寇雅楠)4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长三角地区)。活动采取“1+N+X”模式,即“1”场总推介会暨签约活动+“N”场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专题推介洽谈活动+“X”家重点企业走访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出席活动,浙江省副省长胡伟出席活动并致辞,自治区副主席杨进作推介发言。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长三角地区有关商会负责同志出席推介会。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孙俊青参加活动。


    王莉霞为上海内蒙古商会、浙江省内蒙古商会、内蒙古上海商会、内蒙古江苏商会、内蒙古浙江商会、内蒙古安徽商会等6家商会负责人颁授“招商大使”聘书,为自治区政府驻沪办颁发“外埠企业之家”牌匾。








    王莉霞为6家商会负责人颁授“招商大使”聘书。人民网刘艺琳摄








    王莉霞为自治区政府驻沪办颁发“外埠企业之家”牌匾。人民网刘艺琳摄


    近年来,内蒙古与长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深化合作、交流频繁,双方有着共同需求、实现了差异互补,自治区已吸引了一批长三角地区优质企业相继落户。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集中打造8个产业集群、16条产业链,建设低碳、零碳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远景科技集团、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代表作现场发言。介绍了与自治区开展合作情况,肺腑之言道出了各大企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对内蒙古这片投资热土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认可。








    签约仪式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大会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企业同自治区成功签约项目108个,涉及新能源汽车、稀土、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新型化工等领域,协议总投资2757亿元。推介会上还展出了“内蒙古味道”系列产品。


    430家邀约企业以及中央和自治区媒体参加推介会。

    2023-04-25
  • “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新服务

    原标题:15省份100多个地市开展试点,截至目前共办理业务1.3万多笔


    “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新服务(财经眼)


    买卖有贷款的二手房屋,因为存在提前还款、注销抵押登记等手续,不仅交易时间延长,风险和交易成本也增大,成为不动产登记的一大痛点。


    在一些地方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联合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深化不动产登记和金融便民利企合作,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进一步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这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如何?给群众带来了怎样的便利?记者进行了采访。


    再造登记流程,节省交易时间,降低交易难度和成本


    “银行提前还贷需要申请,还得注销房屋抵押,然后房子才能卖掉,到时候我们看中的房子也不知道还在不在。”这段时间,想要换房的江苏省盐城市居民李先生有些犯难,总在犹豫要不要花钱找中介垫资还贷。


    李先生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夫妻二人婚后辛苦打拼贷款买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夫妻俩决定以“小房换大房”的方式购置一套改善房。问题也随之而来,房子还有几十万元银行贷款尚未结清,意味着置换流程和难度大大增加。


    发愁之际,不动产“带押过户”新政策帮李先生解了围,他不再需要提前偿还贷款,就可以将房屋出售过户。


    “‘带押过户’改革后,可大大节省不动产的交易时间,降低交易难度和交易成本,切实方便企业群众办事。”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副局长赵燕告诉记者,不动产“带押过户”是指在已抵押的不动产转移登记时,不需要提前归还旧贷款、注销抵押登记,即可完成过户、再次抵押和发放新贷款等手续,实现不动产登记和抵押贷款的有效衔接。


    今年3月,盐城市明确要求市区各经办存量房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实现“带押过户”全覆盖。目前,盐城市区22家开办存量房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中已有10家开通“带押过户”服务,其中就包括李先生办理房贷的盐城农商银行。


    “‘带押过户’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问题,程序简单,一次申请就可全部办结,买方快速买了房,我们也快速卖了房,大家都不需要再等了!”李先生说。


    赵燕告诉记者,“带押过户”改革实施前,已抵押的不动产办理买卖转移时,需要先筹集资金归还贷款、办理不动产抵押注销,再办理不动产转移、申请新贷款、办理新抵押权登记,不仅交易成本高、时间长,而且流程繁琐复杂,这成为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大家都期望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大幅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同时确保财产资金的安全。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不动产登记处副处长许培说,实行不动产“带押过户”后,不动产登记机构并件办理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即可完成过户、再次抵押和发放新贷款等手续,实现不动产登记和抵押贷款的有效衔接,大大节省了交易时间,降低交易难度和成本。


    据统计,山东济南推出不动产“带押过户”改革后,办理时限减少了近10个工作日,实现2个工作日左右办结,单笔平均交易成本从1.2万元左右降至千元以下。


    预告登记制度守护交易安全,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实现“带押过户”全覆盖、常态化


    随着“带押过户”政策的推行,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举措,不断丰富完善办理模式,提升政策成效,江苏、浙江、重庆和济南、深圳等地引入预告登记,银行根据预告登记结果审批、发放贷款,进一步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


    “抵押登记完成了吗?还要把不动产权证书拿给银行来申请吗?”


    “不用再跑了,过完户以后,我们系统已经把银行提交的抵押预告登记自动转成了抵押登记,抵押登记证明已推送给银行了,现在银行应该在审核、放款,很快您就能收到尾款了。”


    3月20日,在重庆市江津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综合窗口前,受理科工作人员蒋红为肖先生、祝女士办结了过户,抵押登记也同步完成,不到40分钟就完成了一笔预告“带押过户”业务。


    “搁在以前,站在登记窗口前的买卖双方多少会有一丝担忧。”蒋红告诉记者,“过户前,买方会担心付完首付款卖方不过户,或卖方‘一房二卖’。过户后,卖方会担心买方不及时申办抵押登记,导致自己不能及时收到房款。”


    预告登记制度引入后,买卖双方的担忧减少了。蒋红说,只要办了预告登记,未经买方的同意,卖方祝女士不能随意处置这套房屋。买方肖先生预告登记之后放心大胆地把首付款支付给了祝女士。


    记者了解到,从祝女士登录“渝快办”授权银行填写预告登记资料开始,全程实现无纸化。蒋红介绍,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已接入服务端口,祝女士提供的材料全部由农行江津支行通过服务端口上传给登记中心,“面积、坐落等数据自动生成,既便利了企业群众办事,也降低了登记人员工作负担,一举两得!”


    截至目前,重庆全市已有160家银行等金融机构、1374家房产经纪机构接入系统,为买卖双方提供预告“带押过户”申报服务,基本实现过户当天完成房款结算,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带押过户’实践有基础。”赵燕介绍,各地通过加强登记和金融协同、优化办理流程、升级改造业务系统、深化信息共享、系统直联等方式,推动不动产“带押过户”。目前,全国共有15个省份100多个地市开展了“带押过户”试点,共办理业务1.3万多笔,其中天津、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已经全面开展。


    中国建设银行与当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共同研究探索安全可行的银行“带押过户”住房贷款模式,达成房屋无需解押即可完成交易过户、贷款审批发放的登记和金融合作模式。截至3月末,建行在全国100多个地市试点开办个人再交易住房“带押过户”贷款业务,发放4000多笔个人再交易住房“带押过户”贷款。


    近期,建设银行总行结合前期分行试点情况,制定了《个人再交易房屋“带押过户”贷款综合服务操作指引》并印发全行,明确了个人再交易房屋“带押过户”贷款的办理条件、适用范围和贷款要素,规范了业务流程和操作,要求全面推广个人再交易住房“带押过户”贷款业务。


    自然资源部、银保监会要求,各地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点带面,积极做好“带押过户”服务,逐步实现地域范围、金融机构和不动产类型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带押过户”服务。


    加强组织、防范风险,推动“带押过户”高效办、安全办


    “不动产登记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政务服务,关系企业群众最普遍的重大财产权益。”赵燕说,通过加强登记和金融的协同,在全国推进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一方面可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维护买卖双方、抵押人、抵押权人等各方权益,满足了企业和群众对财产权高质高效保护的需求。


    “带押过户”不仅带来省心体验,还起到省钱的惠民效果。“这项新业务,建行帮我省了将近2万元。”安徽省合肥市民高先生原计划借用过桥资金提前结清房贷,“带押过户”上线后,高先生不再需要支付高额利息。对银行来说,“带押过户”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贷款在本行及时承接,也保证了存量贷款。


    安徽省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与建行安徽省分行持续优化“不动产+金融”领域深度合作,从系统对接方面精准发力,推进登记和金融系统贯通、数据共享,借助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将不动产登记端口延伸到建行网点,实现贷款和登记所有环节在建行网点“一次申请办理”。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当地农行加强与自然资源、发改、住建、金融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沟通,加快办贷审核效率,实现二手房贷款“带押过户”业务的全流程畅通。目前农行江苏分行已经在省内南京、苏州、南通等七地落地不动产“带押过户”服务,已办理“带押过户”近600笔、金额超5亿元。


    为了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更便利安全的服务,改革举措还在继续深化。


    ——守好“带押过户”安全底线。赵燕表示,在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工作中,加强组织、防范风险是重要内容。自然资源部将指导地方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梳理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全流程闭合监管。通过发布协议样本、风险提示、业务预警等多种方式,切实防范风险。


    北京银保监局会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搭建专门业务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与金融机构的网络互联,确保房产转移和抵押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获取信息,实现关联业务的同步停止、同时退回,保障资金安全。下一阶段,北京银保监局和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两部门将根据实际执行中发现的“难点、痛点”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群众服务体验。


    ——推动“带押过户”协调办、高效办。银保监会法规部处长周兰领表示,将进一步推进登记金融系统融合,优化工作流程,实时共享信息,精简办事材料,努力实现登记、贷款、放款、还款无缝衔接,切实便民利企。鼓励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协同机制,进一步探索不动产登记机构和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总对总”业务和系统对接方式。


    不久前,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和珠海市银行业协会联合召开工作推进会,计划试点拓展带押过户业务类型至商业和工业地产,将税务纳入带押过户业务。接下来还将进一步规范跨行业务流程,完善银行业间互信体系建设,约定合理的贷款回收时限,促进跨行业务的顺利推进。

    2023-04-24
  • 揭秘北京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账本

    项目加速跑产业拼质效民生拔节高


    揭秘北京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账本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


    天安门向东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众多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一座“未来之城”抢时间、拼发展,奋力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迈进。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度投资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连续4年保持这一投资强度,并明确要做足投资“高质量”的成色。


    如此巨量的资金投入,怎么花?落在哪?谁受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揭秘“千亿投资”账本。


    精准落子,重大项目“拉框架”


    很多司机经过北京东六环路六合桥时都会好奇注目:3年多来,这里塔吊林立、工人忙碌,为何不见起高楼、架桥梁?


    原来,施工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采用了盖挖逆作工艺。“地下轨道通达四方,地上地下盘活城市空间。铁路、地铁、公交、航站楼、码头,7个北京南站大小,你能想象的出行方式这里都有。”面对记者,京投所属枢纽建管公司副总经理何刚卖起“关子”来,2025年建成后,这个“超级枢纽”能有多厉害?乘客1小时内到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只用15分钟。


    通州区曾是北京远郊区,底子薄、基础弱。功能定位明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必须迅速拉开新的城市框架。“投资账本”显示,每年千亿投资固定加速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行政办公”四大领域,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投资概算318亿元,国内在建最长的盾构高速路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投资126亿元,首条跨省连接京冀的轨道交通北京地铁22号线投资506亿元……“每一笔投资都是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精准落子’。”通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姚伟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体现投资实物工作量的“建安投资”,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说明这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最大。”


    基础设施为新城发展筑牢底座,也铺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快速路”。北京市很多公务员记得,正是4年前的一次“大搬家”,拉开了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序幕。


    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第一批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搬迁,约1.2万名公务员入驻行政办公区。目前“一期搬迁”圆满收官,今年市级行政办公区二期将实现竣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项目启动建设。“未来还有近3万人到这里办公。”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说,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将有序形成,持续强化非首都功能承载力。


    夯实根基,产业锚定“高质量”


    台湖图书城是陪伴通州居民几代人成长的首选,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读物发展,这个曾经的亚洲最大出版物集散中心发展规模逐年缩减。眼下,经过社会资本盘活利用,图书展销中心加速改造为戏剧产业综合楼,老酒店正变身以戏剧演艺为主题的精品酒店,一个集演艺文化和新型消费功能的聚集地正加速形成。


    随着城市框架拉开,与台湖图书城类似的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在高强度投资支撑下,面向未来的新项目加快导入,城市副中心激发出澎湃的产业活力。


    看特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较2020年增长7倍,高技术产业对投资的支撑超过房地产开发。在每年2万家新设企业中,数量占比最高的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高精尖”成为城市副中心最热门的投资领域。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企业,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在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落户”。公司副总裁傅强表示,他们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在这里找到广阔应用场景,还得到了申请进京落户指标,职工工作居住证申办、健康服务、出入境服务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措施的支持,让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2023年,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中国信通院产业创新基地即将开工,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通州网安园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都将加快实施。


    看结构,社会资本踊跃参与。2023年“千亿投资”计划中,社会投资额占比高达74%,超出2020年16个百分点、超出2021年5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副中心建设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各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情持续攀升。”姚伟龙说。


    看成效,总部经济趋势突出。2016年起,城市副中心有序承接北京中心城产业疏解,吸引三峡集团等58家央企一二级子公司落户。2023年,北投集团、首旅集团等6家市属国企新总部将加速建设,同仁堂集团新总部也将开工建设。


    大型企业总部带来人才、项目和机遇,作为产业发展的“活水”,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码布局。2020年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引入上海银行、广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通州区支行提格为二级分行。目前,通州区注册金融企业超过350家,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各类金融资产交易、管理规模突破2万亿元。


    聚焦民生,百姓最有“获得感”


    “以前到北京看病,远点奔‘协和’、近点奔‘潞河’,看个病都要一整天。”但这几年,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桂英不用总往城里跑了。北京三甲医疗资源陆续向城市副中心疏解,新医院大多是新院区而非分院,坐诊的也是城里的主任专家。“对我们上年纪的人来说,这是协同发展带来的最大获得感。”她激动地说。


    2016年起,北京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目前,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进入装修阶段,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市疾控中心加快建设,北京胸科医院改建项目启动主体工程施工。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和通州区总规,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力争达到每千人7.7张床位服务水平,更广泛惠及以王桂英为代表的普通市民和家庭。


    梳理“千亿投资”账本不难发现,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对民生领域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教育领域投资分别同比增长约61%、24%。今年,民生领域投资将占到千亿固定投资的近20%。


    教育同样是百姓获得感的来源,也是城市副中心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2018年以来,北京用于市级教育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233亿元,设置学位超1.8万个。“我在副中心上班,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这里教育资源逐渐比肩中心城,为我们安居置业免除了后顾之忧。”住在通州的家长王子威说。


    在政策引领和投资推动下,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北京北海幼儿园通州分园等投入使用,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加快推进,备受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主体结构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受益面加速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渐成首都文旅消费“新高地”。2021年,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继大运河后文旅产业又一张名片。到今年底,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被公众称为一座“文化粮仓”、一艘“运河之舟”、一间“森林书苑”的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三大建筑”将正式开放,通州区和河北廊坊北三县的居民即将“尝鲜”。


    孟景伟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有效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预计“十四五”期间,建设投资总额将达6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将超过2万亿元,投资将长期处于上行周期,持续为“未来之城”的发展夯实根基。(记者王明浩、郭宇靖、张骁)

    2023-04-24
  • 内蒙古150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亮相青岛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4月20日,首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青岛举办,内蒙古200多家企业携150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在本次活动上亮相。期间,包头市农牧局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现代农牧业互联结对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次活动中,“内蒙古味道”吸引了众多目光。鲜香可口的牛羊肉、香气四溢的乳制品、健康美味的米面粮油、脆甜清香的瓜果蔬菜……这些名特优新农产品“课代表”纷纷“登台”,再次展现了内蒙古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魅力。据统计,自农业农村部启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以来,内蒙古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551个,总量排在全国第二。使用名特优新农产品标志的生产单位达到1035家。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与中国肉类协会联合举办,同期举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本次活动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全国各地携手做好“土特产”文章搭建了平台,是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举措。(记者韩雪茹)

    2023-04-23
  •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159亿元支持国有实体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159亿元(2023年以来已拨付57亿元)支持能源、交通、盐业、地质矿产、粮食储备、文化旅游、出版等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纾困解难、做大做强,为推动全区国有实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特别是在支持国有能源企业发展中,自治区财政从2021年起连年向内蒙古能源集团注入资本金,支持其重组整合,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支持出版业发展中,2021年起,自治区财政连年安排出版物政策补助资金支持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了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出版物。“十四五”以来,受益于财政支持,全区国有实体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以国有工业企业发展为例,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2023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记者杨帆)

    2023-04-23
  • 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344亿元

    4月20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最新消息:今年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34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2562亿元,同比增长4.3%。


    一季度,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抢时间、争效率、拼干劲中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起步稳健、稳中有进,并呈现多个亮点。


    农牧业发展平稳向好。今年以来,全区各地春耕备耕准备充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优质高效增粮行动有序推进,畜牧业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截至3月末,全区生猪和牛、羊、家禽存栏量均实现平稳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40.7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147.9万吨,同比增长7.6%。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从三大门类工业看,全区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从转换发展动能情况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均高于同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从不同工业企业类别看,全区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从主要能源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31327.9万吨,同比增长3.5%;发电量170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其中,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23.2%。


    服务业快速复苏。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比2022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全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1-2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从行业门类看,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行业中,9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比2022年全年增加3个。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2%。从重点领域投资看,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0.3%,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6%。从三次产业投资看,全区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6%。与此同时,全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5%,占全部投资的58.7%。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6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6.0%。


    市场销售快速恢复,接触型消费迅速回暖。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亿元,同比增长8.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与此同时,全区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6.3%,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7%,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9.4%。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8元,同比增长4.6%。按常住地分,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4元,同比增长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4元,同比增长6.0%。(记者杨帆)

    2023-04-21
  • “非遗+旅游”掀开鄂尔多斯文旅新篇章

    2023年元宵节文旅大集非遗展示。








    非遗进校园活动。





    鄂尔多斯非遗展馆厅一角。








    非遗在社区。








    响沙湾景区莲花酒店。








    康巴什俯瞰图。








    乌审走马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走马竞技。


    在华夏大地千百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流传至今的不少非遗项目中,蕴含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谋划,公布了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单,其中鄂尔多斯两家景区“上榜”。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鄂尔多斯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部署,以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核心,以景区景点和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开启鄂尔多斯市的文旅新篇章。


    探索“非遗+旅游”融合锚定文旅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为了保护反映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历史的传统文化,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旅游”新路径,提升非遗传承实践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自治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内文旅办字〔2022〕263号),经企业自主申报、盟市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及党组会议研究和社会公示,认定莫尼山非遗小镇、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景区等19个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入选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长城沿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目前,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


    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以现场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体验项目主要涵盖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多个类别,涉及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马头琴音乐、那达慕、搏克、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等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00个,增加游客对内蒙古非遗技艺和特点的认知与感受,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的文化价值。


    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出炉,对鄂尔多斯市而言,既是对过往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航标。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工作部署,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鄂尔多斯文化价值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通过成立机构、完善政策、丰富保护方式等措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自古以来,各民族长期在鄂尔多斯地区杂居相处,往来频繁,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观念等多方面的交往和融合,使这个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多民族交融文化为亮点的鄂尔多斯特色文化。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能够赋予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更好发展。在鄂尔多斯市的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非遗+旅游”大有可为。


    融入“非遗+旅游”蓝图打造文旅新名片


    在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录上,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榜上有名”。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对鄂尔多斯市来说,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


    康巴什旅游景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既是鄂尔多斯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以多民族文化融合而闻名的旅游景区,同时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


    漫步康巴什,大到建筑艺术、公园广场,小到街景小品、公共设施,尽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使这里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有别于千城一面的魅力之城,是“时尚、自然、健康、文化、创意”的度假之都。


    近年来,康巴什的各类文化场馆、景点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鄂尔多斯市文化底蕴、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嘎鲁图镇东南16公里,毗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陕蒙边缘异常难得的草甸草原景观,拥有察罕苏力德祭和乌审走马竞技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度假区,另有巴音柴达木古城遗址和九斿白纛遗址两个文物保护场所,是典型的文旅融合体验空间。


    自2022年起,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组织实施承办为期五年的“亮丽内蒙古,非遗新跨越”乌审走马竞技直播联赛活动,以此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旅游产业延伸,实现旅游区转型发展。同年,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承接陕西、广东等地青少年研学实践游,承办乌审旗“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市“丰收节”,以扩大影响于周邻。


    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致力于打造集赛事体验、教程训练、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会议培训于一体的“走马文化传习所”,通过旅游度假区的活动聚合功能,深刻挖掘马文化从传统的娱乐游戏、竞技比赛,到现代的教程体育及康体等多功能延伸,营造青少年研学体验的最佳爱马营地;启动以与陕西汉唐马业合作为开端的跨区域协作,打造一个最新品质的文旅融合度假旅游区,打造中国“走马文化第一村”。


    鄂尔多斯市将以康巴什旅游景区和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为契机,亮出“非遗+旅游”的新名片,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加优质、丰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深挖“非遗+旅游”潜力拓展文旅新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历史性、审美性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游客期待获得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


    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自治区级99个,市级274个,旗县级466个;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自治区级113人、市级326人,旗区级620人。市级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1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8个、市级21个,国家、自治区、市、旗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这里孕育了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深远悠久,长城、秦直道、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陵等遗址文物厚重沧桑;漫瀚调、古如歌、鄂尔多斯婚礼等国家非遗魅力迷人……


    鄂尔多斯市立足丰富的非遗内涵和历史古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为文旅产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推出了“畅游几字弯感悟非遗美”黄河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和“遇见鄂尔多斯草原爱上鄂尔多斯非遗”草原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有效促进了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持续组织推进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进重点景区,鄂尔多斯婚礼在成吉思汗陵、响沙湾、苏泊罕大草原等景区常驻演出;伊金霍洛旗充分利用区域、资源集中优势,积极打造全区首个非遗嘎查,其案例被自治区文旅厅评为2021年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荣誉称号。


    在开发文旅演艺产品中,鄂尔多斯市先后推出了《鄂尔多斯乌音嘎》《大漠传奇》《漫瀚梁上一台戏》等一批剧目和实景演出,群舞《黑缎子坎肩》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全市多部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


    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鄂尔多斯市积极盘活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组织实施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阿尔寨石窟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被纳入国家首批长城重要点段名录,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另外,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和社区传习所的作用,市文化馆为短调民歌、皮雕、马头琴演奏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免费提供传习场所,并开展公益课收徒传艺;乌审旗定期举办“乌仁布斯贵”传统刺绣、服饰、马海制作等传习班,现场传授技艺;东胜区、准格尔旗、杭锦旗等旗区以社区为载体,经常性开展漫瀚调、二人台、古如歌等传艺传播活动,让居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努力创新文旅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更好地利用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进一步发掘非遗的文化传承属性,切实把“历史+文化+旅游”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成)

    2023-04-21

  • 首 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