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伦贝尔:携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幸福家园

    夏日傍晚,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不少市民群众在伊敏河畔散步消夏,享受悠闲时光。



    河畔两侧新增了许多健身器材,方便市民玩耍锻炼;河边路灯箱上,“和邻里,亲家人”等文明标语随处可见;滨河路上,一幅幅展现民族团结、文明新风等内容的彩绘作品组成一道亮丽的文明墙……

    沿伊敏河继续前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公益广告抬眼可见,交通路口文明出行宣传广播持续不断,城区“断头路”逐步打通,几十个老旧小区正在“改头换面”,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用行动书写文明答卷……行走在今日的呼伦贝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美丽画卷,一道道焕彩生辉的文明风景线。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秉承“为人民创建”原则,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符合地区实际的群众性文明创建之路。

    上下同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文明城市创建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创建、高效率推进,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呼伦贝尔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副总指挥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将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推行四级包联责任体系,建立厅级干部督办机制和包联共建机制;建立起常态化调度机制,定期召开动员会、推进会、调度会等,细化分解测评指标,明确各项任务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市各级各地区各部门对照标准、靶向发力,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打破地域间、行业间的屏障壁垒,围绕创建前置条件、网报测评分值、负面清单事项和最新工作要求补齐短板弱项,对各项任务指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精细化落实,全面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达标超标。各级各地区各部门拧紧责任链条、强化考核激励、持续跟踪问效、广泛宣传发动、树牢实干导向,全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细,以新状态新作为奋力开创文明城市创建新局面。

    同时,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各级群团部门作用,运用好网格化管理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找准群众需求和创建工作的契合点,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真正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广大市民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度、认可度不断增强,社会各界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氛围日渐浓厚,文明逐渐融入城市肌理,城市不断绽放文明风采。

    枝叶关情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走进建成于1983年的伊敏小区,各式机械机声隆隆,几十名建筑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因建成年代较早,伊敏小区原有的基础设施都已破损老化。5月起,海拉尔区针对该小区的24栋楼进行整体改造,逐步进行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项目改造。

    硬化地面、粉刷修整楼道,更换优化供水、供热和雨污管道……39岁“高龄”的伊敏小区逐渐展露新颜,930户居民欢欣不已。“看着居住环境正一点点地变好变美,我们这些老邻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真是利民为民的好事儿啊,期待改造项目早日完工!”伊敏小区居民朱秀芹说。

    老旧小区改造是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工程,也是促进城市整体提升的发展工程。今年,海拉尔区计划对85个老旧小区共251栋楼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涉及8431户,总投资约2.85亿元,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让老旧小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走出正在“变身”的老旧小区,来到位于金水岸小区北侧的新建城市公园,新铺好的步道两侧种满花草,市民或沿小径漫步,或在长椅上休息,满眼绿意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被围挡遮起来的土堆。

    今年,呼伦贝尔市委、政府积极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实施“口袋公园”建设,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品位,确保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便利、生态环境红利、绿色发展福利。

    胜利街道阳光社区邮电小区的临街空地,改造成了便民健身小广场;肉联厂东侧空地改造成了停车场,有效缓解了附近群众的停车难题;随着一块块围挡的消失,绿色成为城区的底色……曾经的废地荒地顽地,变成了绿地美地亮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呼伦贝尔市累计投资26.59亿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新改建城市主次干道67条、市政道路25条,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规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面积162万平方米,惠及22740户居民;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改造楼体161栋,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围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大力整治乱丢乱扔、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持续强化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清除卫生死角。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街巷环境干净整洁,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呼伦贝尔市贴近群众民生诉求,在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夯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根基,为广大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文明成果

    近来,海拉尔区胜利街道园丁社区时常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和辖区居民一同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大家一起打扫小广场、清理小区里的白色垃圾、处理楼道小广告……广大居民用实际行动为打造宜居环境“添砖加瓦”。

    “我们积极动员辖区居民广泛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园丁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董姝慧说。

    市民是文明城市的创建者,也是创建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协会,呼伦贝尔市广泛调动全民积极性,围绕社会公德、环境卫生、行为规范等内容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发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市民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中,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持久动力。

    漫步街头,随处可见文明劝导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负责的态度、勤勉的付出、贴心的服务和真挚的笑容,让更多市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温度。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参加扶困助弱、支教助学、环保宣传等项目志愿服务,他们带来的清风引领着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潜移默化地向全市人民播撒文明的种子,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创建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涵育道德情操。

    市直机关、文明单位党员干部在中心城区28个交通路口、38条主次干道、92个背街小巷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全市32所大中小学校集中开展校园周边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有100多支志愿服务队在广场、公园、小区等地,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闯红灯、逆行的人少了,自觉遵守和维护交通秩序的人多了;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主动捡拾塑料袋、烟头的人多了;公交车上拥挤抢座的人少了,自觉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人多了……在呼伦贝尔,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互相尊重、助人为乐、诚信包容等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服务水平,呼伦贝尔市实现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文明理念深根厚植,共建行动随处可见,共享成果触手可及。

    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地级提名城市2021年测评中,呼伦贝尔市以88.63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18名、全区第1名,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追求文明永远没有止境。呼伦贝尔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奔跑的姿态绘就最美的文明图景,携手共建幸福和谐家园!(记者梁亮李玉琢见习记者李存霞)

    2022-06-27
  • 内蒙古“缓降返补”政策助企纾困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今年,自治区人社部门会同税务、财政等部门,通过实施社会保险费“缓、降、返、补”等政策,帮助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缓”是在对餐饮等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7个行业困难企业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对受疫情严重影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等,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限到2022年底。截至6月20日,内蒙古已有142户企业缓缴1.18亿元。

    “降”是将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时间延长至2023年4月30日。1—5月,内蒙古累计减轻企业等用人单位缴费负担10.87亿元。

    “返”是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高至50%,中小微企业按90%返还。截至6月15日,为2.69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48亿元,惠及职工92.41万人。

    “补”是对今年出现过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统筹地区内所有企业,以及未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统筹地区的餐饮等5个行业企业,按每名参保职工5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截至6月15日,已初步筛查符合享受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企业6.03万户、职工170万人左右。(记者梅刚)

    2022-06-24
  • 通辽市城市服务指挥中心:加强城市治理精细化

    人民网通辽6月21日电(富丽娟)“咱们服务中心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打造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智慧应用,对企业和百姓诉求快速响应,为实现就近办、楼下办、掌上办、一次办提供强大而全面的数据支持。”走进通辽市城市服务指挥中心,该项目承建单位城发集团负责人鲁春昱介绍说。


    指挥中心位于通辽市科技馆二层,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城市服务指挥中心大厅、数字展厅、保密决策室、会议室、应急值守室、联合实验室及其他办公用房。基于一个数据底座,结合GIS、AI、视频、物联感知等公共能力平台,围绕“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四大核心功能,打造全市“一张网”“一块屏”,实现“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民生保障一网同享、产业发展一网赋能”。作为智慧城市的综合运行管理中心,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后将作为通辽市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应急事件协同调度、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决策智能支持的中心场所和通辽市数字成果的展示窗口。

    在建设模式方面,该项目也极具特色,采取“国企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围绕“统筹整合,集约建设”“购买服务,分期付款”“永久质保,服务保障”三大原则,避免了分散投资和重复建设,节约了建设资金,同时也避免了“一锤子买卖”的风险。

    目前,已经开始数据汇聚、平台建设等工作,并建成经济运行云图。后续将融合48个委办局数据,完成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12张云图建设。7月末完成数字成果展厅、综合办公区建设;完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4大基础库建设;GIS、AI、视频、物联感知等5大公共能力平台搭建,全面上线12张云图;8月末全面建成部门调度台、产业互联网、国资监管平台;年底建成政务、应急、交通、公安等智慧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合城市运行指挥系统。

    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汇聚市区、旗县、乡镇信息化系统的分散数据,打通各委办局数据壁垒,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手段创新。针对通辽发展需要和行业应用短板,分期分批建设园区、应急、交通、政务、旅游、林草、国资、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与城市大脑充分融合,助力通辽市实现数据信息汇聚“集成共享”、城市运行体征“一屏尽览”、重点事项决策“有据可依”、应急处置“平战结合”、智慧园区“全程管控”、交通事件“快发快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旅游“科技赋能”、智慧林草“生态搭建”、智慧应用“急用先行”。将通辽建设为充满活力、富有特色、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宜业宜居宜游的智慧美好生活品质新城,打造全自治区一流的智慧城市标杆。

    2022-06-23
  • 通辽: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名片”,是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纵观通辽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整个历程,近20年跨越时空的持之以恒,不仅显著提升了城市形象品质,也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方寸之间体现城市文明发展

    日前,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口袋公园”建设工程,利用街道、街角闲置空地,种植花草灌木,设置廊架景亭、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形成范围相对较小的绿地开放空间。建成后的“口袋公园”将慢慢融入居民生活,串起城市的精致风景,让群众领略“方寸之美”,实现推窗见绿、开门入院的惬意生活。

    人居环境不仅体现城市文明,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通辽市持续推进市域整体绿化,推进城市园林景观优化美化升级,提升公园品质,进一步营造优美、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面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整治等突出问题,通辽市坚持集中攻坚与长效巩固相结合,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优化社区(小区)、农贸市场、交通场站等环境秩序。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2018年以来,通辽市累计改造棚户区2.1万套、老旧小区560个,市县中心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公园草木葱茏、绿意盎然,街道靓丽整洁、人车秩序井然……城市的“颜值”变美了,环境意识、生态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群众的绿色责任感和文明素养也在同步攀升。“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和每位居民的努力都分不开。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文明习惯,做文明新风尚的践行者。”开发区居民赵秋杰说。

    今年,通辽市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推进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养和环卫保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系统整治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难题,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促进生态绿化提质增效。

    志愿服务助力城市文明创建

    这些天,新城街道泰丰社区志愿者索金玉结束晨练后,都会穿上红马甲,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商铺、进小区,向大家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导沿街商户及居民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现在文明城市创建已经常态化了,我们做志愿服务也常态化了。利用业余时间清理辖区卫生死角、引导居民爱护环境、倡导居民绿色生活,我感觉挺有意义的。”索金玉说。

    泰丰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充分发动辖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力量,以“志愿服务日,公益一小时”系列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文明知识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物业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维修、停车秩序规范等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共建美丽文明和谐社区。

    志愿服务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近年来,通辽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凝聚志愿者团队力量,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6万余人。志愿者每周服务平均超过2小时,服务涉及环保卫生、法律援助、公益宣传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通辽市医院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辽市“12338”巾帼普法维权志愿服务、通辽市总工会“党员额吉”志愿服务队、科尔沁区出租车爱心志愿服务队、开鲁县“辣妹子”巾帼志愿服务队……在通辽市,随处可见的志愿者积极为文明城市创建“添砖加瓦”。日趋精细化的志愿服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品质

    在开鲁县政务服务中心,王占军为22名同事办理了工伤、失业、养老保险业务。“以往需要排两三个窗口才能办完的事,现在只需要在一个窗口、几分钟就全办完了,非常方便快捷。”王占军说。

    为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通辽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综合一窗”改革,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编制了“综合一窗”事项受理服务指南和一次性告知单,依法合理减少申请材料,简化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通过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受审分离”,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共启用“综合一窗”窗口77个,入驻事项2543项,办件24777件。

    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办事窗口像一面镜子,映射出城市文明的缩影。近年来,通辽市持续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工作,建设了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项目,用智能化推动生活便利化、服务现代化,提升了城市功能品位。依托城市服务指挥中心建设的“城市大脑”项目,已经进入数据归集和平台建设阶段,近期将上线人口库等4大基础库、GIS等5大公共能力平台和12张云图,实现城市运行状态“一屏尽览”“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加强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崇德向善铸就城市文明之魂

    初夏时节,退休老党员祝宝安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小区的花池空地,300余棵花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长势喜人。

    2016年,祝宝安搬进新城街道美瑞龙源小区,在小区义务种花草已有6年,小区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雷锋园丁”。今年1月,小区热心居民提供了新品种花籽,祝宝安开始培育新品种花苗,“这花开得多、开得满,点缀环境是相当不错的一个品种,试种成功的话可以大面积种植。”祝宝安说。

    由于常年在户外劳作,祝宝安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他每年培育花苗上万株,6年间绿化面积达千余平方米。他义务种花添绿的行为在小区早已成为一段佳话,祝宝安却淡然说道:“做点公益,这很正常。”

    在祝宝安的带动下,许多居民开始热心参与改善楼宇环境行动,小区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了。祝宝安也先后获得了“通辽好人”“自治区好人”“中国好人”等光荣称号。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上,更体现在每一位市民的一言一行里。

    近年来,通辽市将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的选树宣传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以先进典型为指引,用向善力量凝心聚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学生视如己出的萨日娜;带领群众发展产业、促进产业振兴的姜瑞;多年来热心公益,免费为书法爱好者发放千余份书法字帖的苏那嘎;以实际行动演绎孝老爱亲故事的高金萍……今年1月至5月,全市发布了通辽好人33人,入选内蒙古好人榜1人、中国好人榜1人。

    通辽市大力培养青少年典型,走进学校、家庭、社区,深入挖掘发生在孩子中间励志、暖心的感人故事,推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青少年典型,引领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市还扎实开展“通辽有礼”文明引导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记者薛一群)

    2022-06-22
  • 草原铁路6月20日起实行新列车运行图 新增呼和浩特与北京间动车组列车6趟

    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20日电(赵梦月)据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消息,6月20日零时起,铁路部门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进一步优化旅客列车运行交路,提升货运物流服务品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客运方面,本次调图后,新增呼和浩特与北京间动车组列车6趟,内蒙古中西部与北京间运行高铁和动车组列车达到每日最多214趟。届时,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满图运行列车将达到最多78趟,为旅客出行提供充足运力保障。

    随着北京丰台站改扩建完成,途经北京市的Z182/3、Z184/1、Z284/1、Z282/3、Z338/5、Z336/7、Z352/49、Z350/1、K598/9、K600/597、K885/6、K1278/5、K1276/7共计14趟列车将增加北京丰台站停站,旅客乘坐普速列车进京运行时间将进一步压缩,乘坐以上列车的旅客可在丰台站办理京九铁路、京原铁路方向和部分北京枢纽普速列车中转换乘客运业务,出行选择将更加丰富多样。此外,途经内蒙古中西部的65趟列车调整了停站和运行时刻,重点增加了张家口、太原等城市以及八达岭长城、黄河景区等旅游热点地区的运力投入,方便广大旅客乘火车直达旅行。

    货运方面,随着全国气温攀升、用电负荷释放,煤炭运输需求更加旺盛,调图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每日计划开行跨局大宗货物直达列车21列,同时分挖掘唐包、浩吉、集通等货运干线的运输能力,其中唐包铁路计划每日开行煤炭万吨重载列车40列,重点保障煤电企业、防疫民生物资、中欧班列的运力配给,为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拉动经济发展提供可靠运力保障。

    铁路部门温馨提示,新图实施过程中,铁路部门将视疫情变化和旅客货主需求,灵活安排运力,请广大旅客货主及时关注铁路12306、95306网站、客户端、微信和铁路部门发布的动态信息,以便合理安排行程和业务办理时间。

    2022-06-21
  • 内蒙古: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近日,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世界首套万吨级以碳氢化合物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项目“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仪式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基地举行。项目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生产被列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的均四甲苯等精细化工原料。该材料可广泛应用到微电子、航天及军工等高科技领域。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参与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布局碳达峰碳中和。为扎实推进“双碳”科技创新工作,自治区科技厅同步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同步制定技术路线图、同步启动实施“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不久前,乌海市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启动的70MPa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项目传来捷报,项目组成功研制了加氢站的核心设备、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0MPa加氢站用氢隔膜压缩机。这些关键设备技术与产品,将对加氢站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加速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提质,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进步。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确保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紧扣自治区“双碳”领域科技创新总体要求,5月底,内蒙古启动“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首批项目悬赏近1.5亿元面向全国“揭榜挂帅”,解决内蒙古“双碳”领域重大科技难题。此次发布的项目榜单共有12个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新型电力系统“网源荷储”关键调度技术研究及其示范应用、规模化电动汽车充放电与电网多层级互动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研发与工业示范、双还原剂低碳富氢冶金技术开发与示范等。(记者白莲)

    2022-06-20
  • “共建实践金”串起民生幸福链

    6月15日上午,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蓝天街道白云社区雪梅里邻里广场,居民们或围坐在长条椅上吹拉弹唱,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着家常,谈论着社区的变化。在阳光社区,居民刘丽清细数着社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点滴成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社区的变化得益于准格尔旗蓝天街道办“共建实践金”项目为民模式的坚实落地。蓝天街道办领导班子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以“书记信箱”为主要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和呼声;以“蓝天民声”为载体,收集意见和建议,针对居民的“急难愁盼”,先后总结梳理出近400条(项)重点诉求进行急事急办。面对老旧社区人居环境亟待治理改善的现状,蓝天街道办不等不靠,通过企地共建模式,在全旗率先创新实施“共建实践金”项目,协调包联单位和驻地企事业单位为社区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和维护、改造、提升出力,发动共建单位、驻地商铺、文明先锋、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等以“定向投”的形式共同筹集资金,用于社区环境改造和社区服务,实现了共建单位“定向捐”,驻地商铺“爱心捐”,文明先锋“公益捐”,党员干部“带头捐”,居民群众“互助捐”。一改过去社区治理资金“靠政府”“靠上级”的状态,变“伸手要”为“自己筹”,从“要我办”到“我要办”,将先后筹集的300余万元资金用在了救急、救难、救困、扶老、扶孤、扶持公益、奖励入伍新兵、优秀学子、最美典型的“三救三扶三奖”和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定向投”刀刃上。通过“共建实践金”项目的实施,辖区“颜值、气质”双提升,老旧小区换新颜、公园广场展新貌、驿站场馆解民忧、多重服务暖民心,人民群众的宜居感、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创新利用社会资金介入社区管理改造的新路子。

    “雪梅里小区原是准能集团的一处老旧小区,退休职工多、居民多是老年人,居住环境差、活动场所少。”白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翠说,针对小区脏乱差的现状,由准能集团党建工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8家单位筹资建设改造的雪梅里邻里广场,是蓝天街道办“共建实践金”第一个“定向投”项目,共投入20多万元,解决了雪梅里辖区15栋楼、1959名居民无活动广场的难题。

    蓝天街道办先后利用“共建实践金”,在城郊结合部社区周边平房区建设了“家门口运动场”,在阳光社区建设了百福公园、腾飞小区口袋公园,在铁北社区、乌兰小区建设了幸福安康里口袋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从根本上提升了小区的宜居档次。

    在改造培植小区公园绿地的同时,蓝天街道办先后对部分脏乱差小区实施“安居防护栏”及“过水雨篦”升级、自来水和污水管网新建、道路硬化等,将多个废旧车棚改造成为老服务中心和健身活动中心,建成蓝天驿站共享书屋、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驿站,老年人“一站式生活圈”、共享晾衣区、暖心座椅、充电车棚、幸福路亮化工程等众多公共服务项目,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涵盖范围扩大到暖心义剪、公心法律援助、烛心课堂、舒心养生、丹心宣讲、放心育儿、省心保洁、开心舞台、童心科普教堂、贴心健康管家等多个领域。“共建实践金”的实践应用,使小区人居环境发生巨变,面貌焕然一新。

    “自愿服务队员定时将老年居民预定的蔬菜进行打包,并上门送菜,这个被称为‘天鲜配’的志愿送达项目,是老年人‘一站式生活圈’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铁北社区文明督导员赵翠梅说,为老服务中心的助餐点还定时为老年人提供成本价营养餐服务。

    “不久后,一站式生活圈内还将建设完善老年人专业照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等老年服务项目。”铁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侯淑娟说,鉴于社区老年人多的特点,目前正在推行社区老年互助队“周三敲门日”和缝衣匠工作室等老年服务项目,还将建立未成年人一站式托辅圈,定向照顾未成年人。有专家称,蓝天街道办推进辖区“一老一小”崭新服务模式,为文明城市文明街道小区创建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经验、新方法。

    瞄准关键事,出实招、谋实效,解民忧、暖民心。蓝天街道办在推动街道社区综合治理的进程中,对标城市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标准,不断推出更加人性化的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记者荣松如赵元君王林喜)

    2022-06-17
  • 内蒙古将为3000名女职工免费进行“两癌”筛查

    6月14日,由自治区总工会与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职工互助保障协会和相关盟市工会承办的关爱女职工公益行“两癌”筛查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本次活动将为内蒙古3000名女职工免费进行“两癌”筛查。



    据了解,本次活动从5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结束,将为内蒙古参加职工医疗互助的女职工、困难女职工、新就业形态女职工等送去贴心的健康检查。

    近年来,乳腺癌、宫颈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对适龄女性定期进行“两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防止“两癌”蔓延扩散的重要手段。自治区总工会组织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科学筛查早期干预,让女职工远离疾病困扰,为她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记者马芳)

    2022-06-16
  • 点碳成金,“双碳”战略下的内蒙古行动

    “2021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8%,GDP同比增长6.3%,超预期0.3个百分点。”近日,自治区发改委公布的这组数据令人振奋。



    以较低的能耗稳增长,不仅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依赖降低,也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发展。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发出的郑重承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承担着绿色转型的重任。同时,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锚定“双碳”目标,担起“双重”重任,内蒙古一步一个脚印,破题解题、见行见效。

    排放端做“减法”——

    节能减排驱动转型升级

    乌海市,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高纯铸造生铁项目生产现场,火红的铁水从炉中汩汩流出。这些铁水冷却凝固后将成为高纯铸造生铁,广泛应用于高铁、核电、风电铸件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不同寻常的是,生产过程使用了“氢冶金”工艺,用氢替代传统的碳进行冶铁,碳排放量每年降低11.2万吨。

    “目前我们投产的工艺已实现利用20%的氢替代碳进行冶铁,到2025年,我们将逐步实现全氢工业化冶炼,一年能降低碳排放量达50多万吨,届时我们就可以卖碳指标了。”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海川说。

    从低碳到零碳,从卖铁到卖碳指标,赛思普的“双碳”之路,也是内蒙古的奋进之路。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

    向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亮剑”。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通过“遏制一批、置换一批、缓建一批”合理控制“两高”产业规模,推动“两高”违规项目整改“清零”。

    向提升能效水平发力。执行工业领域化解过剩产能3年计划,工业节能技改计划、煤电节能降耗和灵活性改造等一系列计划措施有效实施。

    2021年,内蒙古退出电石206万吨、铁合金33万吨、焦炭60万吨落后产能,淘汰落后煤电机组8.6万千瓦。能耗“双控”指标实现了从倒数到领先,能耗无序增长被扭转。

    减碳降耗绝不是减少生产能力,而是在集中集聚集约上寻求突破,持续增加绿色生产力和新动能替代能力,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一块黑煤,除了燃烧,提取煤气、煤焦油和焦炭,还能做什么?一瓶白色聚丙烯颗粒,一卷透明保鲜膜,是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

    在“双碳”目标下,不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严控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内蒙古地方和企业的主动选择。

    减碳也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先立后破,稳妥推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

    炎炎夏日,通辽市科尔沁区龙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现场一片火热。10万平方米的焊接车间和14万平方米的风叶车间即将投产。

    这个计划总投资185亿元的基地,吸引了11家风电装备制造上下游企业,从主机到塔筒、从减速机到风叶一应俱全,填补了通辽市乃至自治区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空白。待项目投资全部完成,它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壮大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给中的比重。截至2021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全国第一。

    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内蒙古正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卖电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从传统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

    吸收端做“加法”——

    固碳增汇打造全国最稳定的

    生态碳汇供给基地

    置身位于大兴安岭主脊的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五一林场,仿佛置身天然氧吧。内蒙古范围内首宗挂牌成交的碳汇项目就源于此。

    2010年,全国还没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绰尔森工公司考虑到五一林场重要的生态区位,将本可以采伐的11010公顷林地保护起来。没想到在11年后的2021年4月8日,这片林子所产生的碳汇实现了挂牌交易,2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被一家企业买走。

    2021年4月8日至今,内蒙古森工集团已经实现市场化交易碳汇项目8笔。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一笔笔交易,不仅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绿水青山的分量和使命担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对于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目标下,林业碳汇未来可期。”绰尔森工公司碳汇办主任于世平说。

    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环境,塑造了辽阔草原、广袤森林、雄浑荒漠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独具特色的动植物类群,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生态系统碳库。

    经测算,全区林地、草地、湿地总碳储量为105.4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储量(885.86亿吨)的11.91%,位居全国第二位。2020年全区林草湿碳汇量为1.19亿吨,占全国林草湿碳汇量(12.61亿吨)的9.44%,位居全国第一位。

    丰富的碳储量和碳汇量,为内蒙古发展碳汇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碳库’,不仅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多年驰而不息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更是有效提升了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固碳——全面停止天然林、公益林商业性采伐,全面保护天然草原,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等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减少不合理土地利用、土地破坏等活动导致的碳排放,减少因病虫鼠害破坏林草资源造成的碳排放。

    增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项目,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造林4736.74万亩,年均完成种草任务300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

    同时,启动并推动建设全区首个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包头)试验区,探索森林、草原、湿地增汇措施和途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林草碳汇发展模式。

    “到2025年要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400万亩以上,完成森林质量提升建设任务2800万亩,完成草原生态建设任务6500万亩,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最稳定的生态碳汇供给基地。”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不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义务植树、光盘行动、节约用水……每一个人正在成为“双碳”目标的践行者。

    2022-06-15
  • 呼和浩特:畅通“大动脉” 改善“微循环” 串起幸福路

    “今天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从事出租车生意,每天开车在路上跑,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等道路通车,为出行和出租车生意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日前,在呼和浩特市2022年第一批重点道路通车仪式上,出租车司机苏和图开着自己的出租车,早早等候在即将通车的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上,现场见证了呼和浩特城市道路建设的新成果,并成为驾车体验巴彦淖尔高架快速路开通的第一人。



    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先后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道路建设工程,这些项目既有畅通交通“大动脉”的高架桥、快速路,也有改善城市“微循环”的“断头路”、小街巷,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提升了城市面貌,也进一步拉大了呼和浩特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

    今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强首府”工程决策部署,聚焦“五宜城市”建设,呼和浩特市坚持“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总体原则,深入谋划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道路工程项目。

    围绕构建“四环十二辐射”道路交通体系,首府年内要实现三环快速路“闭环”,海拉尔大街东延伸段和金海路西延伸段全线“贯通”,巴彦淖尔路北延伸段与新110国道“联通”,金盛路连接线实现南北两段“接通”,城市内部高架路网全部通车,全面构建形成外围大辐射格局。

    围绕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呼和浩特市要在5年内全部消除城区106条存量“断头路”,今年实施的33条断头路工程,分三批建成通车。目前,第一批兴安南路、锡林南路、乌海东街、展览馆西路4条断头路已于5月29日建成通车;第二批妇幼保健院东路、紫域澜庭南巷、范家营一路等14条“断头路”计划于8月底建成通车;第三批巴彦塔拉路、阿尔山路等15条“断头路”计划于10月底建成通车。

    与此同时,今年,呼和浩特市还围绕疏通拥堵点、修好回家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畅通“小巷路”140条,连通慢行“人行路”100条,建设城市“绿道”300公里,拓宽渠化改造拥堵点97处,让群众出门不堵、舒心出行。

    “这些道路建设项目群众高度关注,期盼已久,这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用情、用心、用力做好的民生答卷。”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局长海鹰表示,呼和浩特市住建部门将协同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各参建企业继续紧盯目标任务,铆足干劲、乘势而上,以更强的责任心、紧迫感狠抓城市道路建设,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如期完工。“也希望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提意见、督工作,与我们一起把‘美丽青城、草原都市’这个大家共有的家园,建设得更加舒畅、更加宜居。”(记者刘洋)

    2022-06-14
  • 让数字化赋能 城市精细化治理

    城市治理怎么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个答案在康巴什已经越来越清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围绕发展“数字四化”建设要求,立足“三个中心”定位,借助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用数字化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有效路径,研发了“多多评·码上生活”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多多评”)。通过“市民积分体系”的激励作用,让广大市民真正在城市治理的这张网中“入格上岗当家”。

    创新“德治”新模式。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以“社会贡献度评估”为核心的市民积分体系,以“小积分”助力城市“大治理”,打造城市精细化治理新样板。通过开展“康巴什好人评选”活动,以好人的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树立道德典型。截至目前,共给予正向积分奖励2批次47139人次,晾晒扣分2批次60人次。

    探索“共治”新路子。构建“纵向赋权、横向联合、数字加能”的“全民网格员”工作体系。通过“多多评”平台搭建“居民室内码”“室外码”“商户创城码”“流动摊位管理码”“电动车牌照码”“随手拍”等功能模块,完善不同应用场景,带动社会大众“入格上岗当家”,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众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当中的参与度。截至目前,平台共有9万人参与互动,日点击量达到4000人余次,日均处理解决问题50件,康巴什区各类不文明行为发生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这一做法获得了中央文明办、自治区文明办的一致好评。





    促进“精治”新发展。以“市民积分体系”为动力点,以“全民网格员工作体系”为闪光点,持续探索用数字化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在“精治”上下足功夫,把“多多评”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的业务数据图层,通过叠加、融合和再造,不断丰富城市治理感知的一张图,在此基础上对重要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信息数据互通、业务联动协同、精准管理服务,最大限度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用数智赋能,为构建新型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打造“精治”城市样本。

    2022-06-13
  • 呼和浩特市新建规模化牧场集中开工

    6月9日,伴随着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托县优然牧业古城(1号)牧场的开工,2022年呼和浩特市8个新建规模化奶牛牧场全部集中开工,伊利集团18万头奶牛绿色智慧养殖示范园同步启动建设。



    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包钢,自治区副主席、政府党组副书记张韶春出席活动仪式,并为开工项目培土奠基。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国家、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依托伊利、蒙牛两大乳企,致力于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链条乳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强化奶源保障,规划建设了24个规模化牧场,目前,已建成投用14个,在建2个,其余8个新建项目当日全部开工。伊利集团18万头奶牛绿色智慧养殖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全球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绿色低碳生态观光牧场,总投资约80亿元,建成后年产奶量100万吨以上,可带动50多万亩饲草基地建设,将有力推动呼和浩特市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2022-06-10

  • 首 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