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经济向绿字要效益 各区系统谋划生态建设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列为未来一年重要的经济工作任务。会议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非简单环境治理,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需要辩证认识其内涵,通盘谋划。具体说就是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立足于国情,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有张有弛。


    当下,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绿色发展涵义越来越重。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全市多个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发现,各个区对生态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规划均精准“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让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明年的推进中变得更加具体、务实。

    绿色技术应用场景纷纷落地

    今年10月,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起步区北区5.4万平方米全面建成投用,成为北京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亮点,在新能源推进中起到了表率作用。这也是目前京津冀唯一一个集产业、科技、商务、生活为一体的氢能专业园区。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大兴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依托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布局氢能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功能,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示范站、氢能展厅、氢能科技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氢能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高地。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自贸区创新服务中心的所有建筑,均参考美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和美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WELL进行设计施工,幕墙选择了碳排放因子较低的聚碳酸酯板降低生产阶段碳排放,能最大限度将自然光引入室内,避免白天开灯浪费能源。此外,园区内建设了“多站合一”综合能源站,融合地源热泵、屋顶光伏等系统,实现电、冷、热和太阳能等多种能源的集约控制和高效互补。据测算,年均可节约标煤300吨。

    “自贸区创新服务中心项目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环保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为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努力。经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单位面积碳排放比同类建筑低60%左右。”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城市副中心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增效。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家园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均在老旧厂房腾退后的腾笼换鸟空地上拔地而起。在加快推动碳中和方面,中欧碳中和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绿色产业政策“无缝对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为此,不少区纷纷编制行动方案、支持政策。比如,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启动编制临空经济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在科学预测临空经济区碳排放趋势、识别重点排放领域和排放源的基础上,研判临空经济区峰值年、峰值目标及碳中和年,并进行目标和任务行业分解落实,研究实现达峰及中和目标的政策与行动路线图,并探索碳排放双控及项目碳排放评价等相关机制。

    东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碳排放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实现明显进展。持续改善水体水质,建设大尺度公园、口袋公园和全龄友好型公园绿地。建立林荫路、林荫景观街、林荫漫步道三级林荫道体系,实现环境精致净美、城市舒朗宜居。2022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推进零碳试点示范工程和低碳社区建设。西城区提出,2022年,做好碳中和工作,开展低碳学校、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创建活动,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为落实“双碳”目标,朝阳区已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了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正在研究编制“碳减排专项行动方案”。朝阳区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作为产业落地的约束条件,鼓励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的产业发展。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朝阳区将开展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因地制宜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针对存量建筑,积极推广节能减碳技术,在做好商务楼宇节能降耗的基础上,明确老旧小区改造、存量公共建筑及园区转型利用等项目的节能改造指标。

    产业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呈现低碳化趋势,包括在全市率先提出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定位,绿色金融生态圈加速构建,北京绿色交易所入驻,中美绿色基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批设立。2022年,将狠抓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高标准建设北京绿交所,加快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进新建公共建筑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绿色发展举措不断创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做好碳排放的“减法”,还要做好生态碳汇的“加法”。比如,门头沟正在着手开展“碳汇”试点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专项行动,着手“碳汇”试点研究,打造“双碳”示范区。

    今年的大兴区“两会”上,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提出,将搭建智慧能源综合管控平台,建立组团式地源热泵、楼宇式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等分区供能示范区,全面推广建筑屋顶光伏系统,鼓励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在综保区首期公共库,探讨屋顶光伏连接储能,直接为空气源热泵直流供电的应用场景,打造华北地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公园绿地预留浅层地源热泵地埋管空间,能源站在负荷中心预留用地指标,并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土地上市条件。预计到2025年,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20%以上。

    朝阳区提出,今后五年,将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生态获得感显著提升。2022年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成坝河滨水空间一期,推进北小河滨水空间建设、通惠灌渠治理。实现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一期全面完工、东风迎宾公园开园,推进公园开放式管理,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000公顷。

    昌平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2022年,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行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创建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

    2021-12-27
  • 北京冬奥防疫:涉奥人员闭环管理 每日核酸检测

    日前,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共同发布第二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定防疫准则。在12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及相关负责人对最新的防疫政策进行解读。

    韩子荣指出,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共同制定发布《防疫手册》,其中的防疫内容首先要符合办赛需要,体现“以赛事为核心,以运动员为中心”,确保赛事正常运行,同时又要符合中国疫情防控原则要求。

    根据《防疫手册》中的相关原则,除个别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可医学豁免外,其他所有涉奥人员需要在来华至少14天前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才可以免除集中隔离,进入闭环管理。韩子荣强调,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形势的复杂性,特别建议所有涉奥人员能够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此外,闭环内来华涉奥人员和国内直接服务外方的工作人员需要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闭环内酒店或冬奥村集中住宿,只允许乘坐冬奥专用车辆往返指定闭环场所,不得与闭环外人员接触,更不得与社会面接触。

    关于核酸检测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表示,北京冬奥组委在奥运村、签约酒店、集中驻地和部分场馆都设置了采样点,采样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至晚上11点。对于核酸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将送到专门的隔离设施;对于有症状的感染者,将送到指定的定点医院,如符合出院标准或解除隔离标准,可以离开医院和隔离设施。






    对于赛事期间的医疗救治工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涉奥伤病员将分为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等5类,18家定点医院实施精准分类收治,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和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已经建成,覆盖了急诊、理疗康复、影像、中医、牙科等18个学科,比赛开始后,将满足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


    韩子荣说,目前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就绪,北京冬奥组委将继续关注疫情变化,尊重专家意见,与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保持密切沟通,保持防控措施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希望参赛各方能够理解手册相关防疫措施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在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2021-12-24
  • 村规民约接地气 乡村振兴有底气

    新华社长沙12月22日电题:村规民约接地气乡村振兴有底气

    新华社记者周楠

    天刚蒙蒙亮,舒猛秋和往常一样,顶着凛冽寒风,早早来到屠宰场。他麻利地把一袋袋羊肉扛上肩头,装进车厢,堆放整齐,希望快点送到集市上,赶上早市,卖个好价钱。

    一旁的村民竖起大拇指:“谁敢相信,以前的懒汉,现在变得这么勤快。”



    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三里村李家组部分村民在讨论制定村规民约的条文(9月15日摄)。新华社发(廖维摄)

    舒猛秋过去是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三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后,他放弃了勤劳苦干,变得游手好闲,一味琢磨赚轻松钱,经常外出跟人打牌,一年下来,家里的地荒了,还欠了一些债。

    三里村村支书李端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来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商量办法。“大家讨论后达成共识,这不能光靠外部帮扶,要让他自己下定决心。”李端阳说。

    村里决定双管齐下。2019年上半年,舒猛秋所在的坎上组连续召开村民户主会、家庭主妇会,提出“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确定优良家风标准”。

    舒猛秋成为会上的焦点。长辈们语重心长对他提出规劝,同辈熟人直白地指出:“你打牌的行为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也不利于你家孩子的成长。”舒猛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场表态一定改。

    会上,村民共同制定了“禁止打牌赌博、禁止大操大办”等村规民约条文,明确在年度评定家风星级时,违反规定的家庭不得评为星级家庭。



    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三里村(9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廖维摄)

    为帮助舒猛秋尽快走上正轨,梅仙镇党委安排一名镇干部,三里村安排一名村干部、一名党员和舒猛秋结对,经常上门找他谈心,帮他找问题、寻出路、换状态。舒猛秋思想逐渐转变,不再打牌,开始找活儿干,跟邻居的关系变得和睦起来。“自己参与定的标准,还是要认,该改的就要改。”他说。

    今年10月,三里村召集全村党员、组长和群众代表,对照村规民约开展年度家风星级评定,一致评选舒猛秋一家为“五星级文明家风家庭”。舒猛秋说:“我以后要更加努力,两年后争取盖个新房。”

    梅仙镇党委书记曾要军感慨地说:“过去,不少村规民约是村干部闭门造车,没有真正体现群众的想法,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自然没法执行,一定要让村规民约‘接地气’。”

    三里村有22个小组,各小组情况不一,村规民约也不相同。李端阳说:“各组开会,由大家一起讨论和投票,逐条逐项制定村规民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村民遵守公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靠近果园的全和组村民易取勤告诉记者,路过果园,顺手偷摘几个水果,看似问题不大,但有村民认为这反映了一个地方的风气,所以将“禁止盗采水果”写进了村规民约。“我们执行得很坚决,谁违反了,就会被公示,会被上门谈话,现在再也没人偷水果了。”他说。

    通过组织村民一起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三里村逐渐形成清新、文明、上进的好风气,营造了人人遵守村规民约、户户争当文明家庭的良好氛围。今年9月,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部门推介的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中,三里村的做法得到肯定。李端阳表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之一,大家精气神足了,经济发展也更有动力了,我们村2018年脱贫摘帽,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1万元,接下来会越来越好。”

    2021-12-23
  • 中国首个申“幻”城市与首部科幻主题城市推广片 为何都诞生在成都?

    茫茫宇宙,喵星球的猫咪居民想要寻找一个新的家园,它们看中了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于是派出“猫咪特工”潜入地球,想要找到这个星球上最适合喵星人生活的城市。

    三只猫咪特工“潜入”了成都,以苛刻的视角和标准,对成都进行了一番审视,最终确定成都为“攻占地球”的首选之地。随后,隐藏在成都的猫咪特工们从339电视塔向喵星球发射信号,喊出“攻占地球,喵喵!”的口号。

    这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故事,出现在一部名为《攻占地球,喵喵!》的短视频中。视频的诞生地,就是刚刚拿下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的成都。

    就在申“幻”成功的前一夜,成都也正式发布了首部科幻主题城市推广片——《攻占地球,喵喵!》。作为中国科幻高地,科幻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市井街头、美食美景等元素完美融合。

    首部科幻主题城市推广片:“很成都”“很科幻”

    青年导演曹峰,在成都生活了15年,成都的烟火气令他着迷。在曹峰的作品中,成都街头市井、风土人情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今年,曹峰想尝试一下不一样的风格,用科幻题材与动物视角来呈现成都的开放和包容。曹峰说,自己也是个科幻迷,喜欢看科幻作品,公司团队也拍过一些软科幻作品。

    在《攻占地球,喵喵!》中,三只不同风格的猫咪特工,分别“潜入”成都的闹市、公园和民宿,以猫咪的视角观察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三只猫咪特工带领观众发现了成都的包容开放和成都人的善良友爱。它们一致认为,成都就是最适合喵星人生活的城市,并向喵星球的同类发射出信号。

    “外星人攻占地球,似乎只存在于好莱坞灾难片中。如果想要攻占地球的是一群可爱的猫咪呢,我们会不会举双手赞成?”曹峰在谈到作品立意时说。既然如此挑剔的猫咪都能选择成都,那么,谁又不向往这座城市呢?

    “希望所有喜欢猫咪、热爱成都的朋友们,都能热情欢迎这群萌萌的喵星人,来到这座城市一起生活。”曹峰希望,通过作品传递出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形象。

    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拉兹看过《攻占地球,喵喵!》后,毫不掩饰对片子的喜欢。“这个片子的科幻元素很明显,其中的背景设置、世界观设计和特效都是非常科幻的,而且把猫设定为外星生命的独特设计,不仅轻松幽默,还很具有国际范。”拉兹评价说。

    对于这部科幻主题城市推广片,拉兹认为,它呈现了成都悠久的幻想历史和充满未来感的城市形象,从而体现出成都的开放心态。

    “科幻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也是非常开放的,而成都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城市。事实上,也是成都的包容和开放,造就了成都,造就了科幻。离开了这种文化氛围,很难想象科幻能在成都发展得这么好。”拉兹表示,科幻是代表国际化和未来色彩的文化类型,跟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密切相关。

    通过这次尝试,曹峰也发现了新的创作方向。他说,今后还会继续科幻题材的创作。

    首个成功申“幻”的中国城市:底气与心气

    在中国科幻圈,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成都在中国科幻圈的地位。

    如今,这句话也能解释成都为何会成为首个取得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的中国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看,成都可谓中国科幻的发祥地。在成都,诞生了具有42年历史的《科幻世界》杂志社,也诞生了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王晋康、韩松、刘慈欣、陈楸帆等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创作之路也从成都起步。

    此外,成都科幻人也担负起向世界推广中国科幻的重任。早在1991年,《科幻世界》便为成都争取到了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的主办权,并于1997年创办了“国际科幻大会”品牌。如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科幻活动品牌。

    近年来,成都一直在打造科幻这张新名片。从上游科幻创作,到下游科幻文创、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电影等全产业链,都有布局。浓厚的科幻氛围、繁荣的科幻业态,都给成都申“幻”增添了底气。

    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看来,成都申“幻”成功,是“成都融入世界,世界聚焦成都”的重要契机,也是借势而为、加快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这次大会展示成都形象、诠释成都实力、讲好成都故事,全方位推动四大科幻产业板块连动走强,成为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世界科幻大会落地成都,将为全国科幻作家、科幻爱好者搭建一个舞台,也将为动漫、游戏、影视、出版等产业搭建起一个科幻大舞台。更重要的是,也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科幻、成都科幻的窗口,点燃更多人探索未来文化的热情。

    2021-12-21
  • 广东湖南跨省大通道广连高速即将通车

    广连高速起于广州花都区,终于清远连州市,对接湖南临岳高速,主体工程将于2021年年底通车,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粤湘省际通道和促进粤北山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2021-12-20
  • 传承畲族千年“活化石”:浙江女孩彩带编织“山哈梦”

    中新网湖州12月16日电(施紫楠吴建勋)一块竹板、两根小圆竹段,一挑一拨间,五彩丝线翻飞于涂国佳的指尖。半个小时后,一条精美的畲族彩带初见雏形。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章村镇郎村村,地处浙皖二省交界,隐匿于绿水青山间。作为一个郎村女孩,涂国佳年纪虽然不大,但已是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

    “畲族彩带起初是畲民用的腰带、背带等生活用品,也可以用于畲族传统服装的装饰……”讲起彩带的历史,涂国佳非常自豪,“编织彩带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现在会编织彩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涂国佳的外婆,曾是畲族彩带编织的一把好手。从小耳濡目染下,她也渐渐喜欢上这门手艺。10岁时,她就跟着外婆学习编织彩带,从短带、小带织起,到十六七岁时已经能编织长带,各色花纹也是信手拈来。

    “小的时候外婆经常跟我说,如果我不好好学,以后村里可能就没人会编彩带了。”但编织彩带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经常一做就是一整天,有时几天甚至几周都不见成型,这对于少时的涂国佳来说颇为艰难。

    直到外婆生病,不能再坐下来编织彩带,涂国佳才发现,原来村里会编织彩带的只剩下几位老人。回想起外婆的嘱托,她下定决心要好好把彩带编织传承下去。

    畲族彩带是畲族妇女长期生活实践的精华,是畲族流传至今的“活化石”,其配色鲜艳,由红、绿、黄、黑、白、紫等各种颜色交织,不但图案复杂,而且还有祈盼吉祥的文字,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

    “我们畲族彩带主要的图样纹饰有‘五字带’‘铜钱帮’‘十二生肖’‘蝙蝠纹’等,因为图案复杂精美,所以在编织前需要精心设计打好腹稿。一条最普通的彩带,编织好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一些复杂的则要好几个月。”涂国佳说。

    拉、提、挑……每一个步骤,涂国佳都尽力做到极致。经她手编织的彩带,纹理清晰,构图布局简约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通过十几年的磨练和积累,她如今已经能够熟练编织出30余种字符文字图案,通过创新后,彩带在色彩和样式上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技艺,涂国佳邀请身边的小姐妹一起学习彩带编织,还常常走进当地的幼儿园、小学课堂教学彩带编织技艺。

    这几年,郎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挖掘畲村文化,涂国佳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彩带编织技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现在,三月三、九月九、畲族过大年等民俗文化活动都会邀请我去现场展示彩带编织,很受游客的喜欢。”涂国佳说,她还利用网络平台做起直播,为畲族彩带和民族服饰、饰品带货,同时推广畲族文化和民俗。(完)

    2021-12-17
  • 南水北调中线:7年把1.7个鄱阳湖的水搬到北方

    新华社郑州12月15日电(记者李鹏)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7周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7年累计调水超过441亿立方米,相当于把1.7个鄱阳湖的水(湖水容积约260亿立方米)搬到了北方,深刻影响着沿线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全程高差不到100米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库容2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干渠自河南省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出发,途经豫冀京津四省市、1千多公里,到达北京和天津。

    南水北调中线以其庞大复杂的工程备受关注。7年过去了,这个创下许多“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是中线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在综合规模世界第一的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水流自明渠通过闸门后,跨过沙河,顺着4个巨大的U形槽继续向北奔流。据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介绍,除沙河渡槽外,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还有26座大型渡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渡槽群。

    穿黄不通,中线无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郑州西北与黄河相遇。作为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自黄河南岸,让干渠一头扎入黄河河底之下,通过4.25公里长、35米深的两条穿黄隧洞,自黄河北岸再次涌出。至今,从空中俯瞰,依然蔚为壮观。

    作为世纪工程,7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已成为许多北方城市的供水安全生命线、经济发展保障线和生态恢复水脉线。河南省平顶山市群众对此感受极深。2014年,平顶山市遭遇建市以来最大旱情,城市水源地白龟山水库水位一度低于死水位,百万人口面临用水危机。当时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应急启动调水46天,输送水5000万立方米,解决了百万群众吃水难题。2019年,平顶山市再次供水告急,当年9月至2020年1月,南水北调向白龟山水库补水3.08亿立方米,再次为这座“口渴”城市解困。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7年,如今,北京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北调水;河南10余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北调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世代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

    除了供水安全,南水北调中线有效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痛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据测算,以2016年至2019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70.4立方米计算,南水北调中线7年调水超过441亿立方米,可有效支撑受水区超过6万亿元GDP的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7年滋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截至目前,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2020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上年总体回升0.23米,持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实现止跌回升;由于南水到来,得到休养生息的北京市水源地——密云水库蓄水量于2021年8月23日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2021年,“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让这条千里水脉未来更加可期。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2017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开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而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不仅生态用水,未来新区生产生活用水都将由南水北调供应,并为新区建设一座南水北调调蓄水库。

    在距离雄安新区50多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黑山,这个南水北调中线雄安调蓄库已开工建设,预计整体工程将用15年左右建成,建成后将形成7000亩水面,为雄安新区后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021-12-16
  • 满洲里市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畅通

    12月12日,记者从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疫情发生后,满洲里市第一时间对全市公交车、长途运输车、旅游大巴及出租车暂停营运,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扩散。同时,全力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仓储物流运输、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等运输通道畅通,为应急保障车辆办理通行证1000余张,确保食品、药品、生活物资等供应。

    此外,建立疫情防控应急保障车队,300余车辆负责运送隔离酒店各类物资,接送医疗专家、核酸检测医护人员等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

    同时,为合力做好隔离人员转运保障工作,12月2日-12月7日,出动转运车辆264辆次,转运密接人员7956人;出动转运确诊病例车辆20余辆次。

    另据了解,满洲里市还积极协调其他盟市及相邻旗市区交界处卡口,为应急运输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并严格落实“一断三不断”要求,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公路交通网络不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断,高效保障各类重要物资的顺畅运输。(见习记者梅刚记者伊得力)

    2021-12-15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正式运行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李春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14日起正式运行,作为较早投入运行的非竞赛场馆,主要负责为延庆赛区的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办理证件注册,发放制服装备。


    14日上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场馆运行团队的工作人员抵达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经过测温、扫码、安检、身份验证等环节,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办理证件注册,现场试穿并领取制服装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主任林晋文表示,证件注册和制服领取的各个环节衔接非常顺畅,制服轻便、保暖,而且穿上制服的时候,感觉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场馆运行团队也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据了解,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将承担4000余人次的制服发放任务。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运行团队制服发放经理王逸行表示,相信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当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身着统一的制服步入赛场,将是冬奥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1-12-15
  •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山东做了哪些努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再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如今踏上新征程,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从未改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从未迟疑。在全省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根本性转变之时,今天的山东,一鼓作气,凝神聚力,将利箭瞄准了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靶心。


    离弦之箭,不破不立。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图片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发挥科技创新的“幂数效应”


    一个地区有没有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看它有没有创新能力;而一座城市有没有创新能力,则预示着它未来的潜力与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创业激活经济,成为山东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去年年底,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要任务首次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后,山东也把“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作为今年十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山东深知,当前山东发展各方面任务都很重,首先要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引育一批创新人才。


    显然,科技创新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最重要的是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第一动力”。


    聚焦今年4月举办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其中授奖的31项一等奖成果中,既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也有面向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彰显了山东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比如,烟台的万华集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建成了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DI特色产业集群,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位、全球第二位。


    再比如,为海洋工程加道“安全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获颁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由他牵头申报的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成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首个、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基础科学中心。


    山东不断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自2020年起,每年设立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集中投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和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四大重点创新领域。


    截至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加速推进,6家省实验室挂牌筹建,建成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与“十强”产业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截图


    提升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更要靠制度创新。


    今年7月17日,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以省委名义成立科创委,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一方面,成立省委科创委,表明山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但它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蹚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企业创新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更需要开明开放的政策支持,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全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环境,为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这说明,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创新创业的活力,而通过制度创新开辟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赛道”更具突破性和引领性意义。


    好消息是,山东最近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得到了国务院“点赞”。“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济南市建立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惠企政策‘一口办理’”“烟台市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事后监管”这三项做法,被列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这意味着,山东营商环境已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据了解,今年以来,山东省坚持以“一次办好”改革为主线,以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为抓手,积极寻标对标国内最优水平,累计推出193项改革举措,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起了“1+18”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10.5万户,同比增长11.92%,市场活力稳步增强。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中,山东省的济南、青岛、济宁、烟台入选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的城市,青岛、济南两市入选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在营商环境评价18个一级指标,全省37项(次)进入城市标杆行列,42项(次)二级指标获得满分。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山东被评为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在山东揭牌(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激活人才资源的“聚合效应”


    有媒体曾分析,在当今城市竞赛中,要比较两座城市后劲,有四个重要判断依据:年轻的人、年轻的钱、年轻的产业和年轻的政府。这四大“年轻指数”,特别是第一条“年轻的人”,对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攻坚突破期的山东来说,尤为关键。


    山东迫切需要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争得先机。


    大量事实证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那么在当前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的背景下,山东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发起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聚焦高层次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所有涉及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实行“受理即办理,一周必办结”,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高层次人才聚集态势显现。


    今年4月,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一级、功能型商业二类国有企业,标志着山东在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上迈出重要一步。自去年3月至今,山东已有青岛、临沂、日照、潍坊等市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团”,全省一盘棋,打好人才总体战。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为全省持续高质量发展蓄势、蓄能。截至2021年6月底,住鲁院士达10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1224名,均翻了一番多,去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是前年的2.1倍,人才净流入趋势持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16市中,济南在“十三五”时期全市人才总量由140万人增加到200万,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八、全省第一。前不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在全国前50城市排名中,济南位列11、青岛位列13。


    在今年10月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干杰发表的一段讲话刷爆了“朋友圈”。他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山大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山大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是因为山东大学是国家的山大、是全国的山大,同时也是、更是、并且首先是我们山东的山大。因此我们服务支持好山大发展,完全是应尽之责,责无旁贷。”


    为了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山东千方百计培育最为适宜的政策土壤,竭尽所能搭建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全心全意提供最为温馨的服务保障,拿出最大的诚意,以最开放包容的姿态凝聚有志之士、广纳天下英才。


    有的放矢胜于万箭齐发。汇聚起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洪流,山东的未来,就在脚下。

    2021-12-14
  • 石家庄:乐享冰上运动

    12月11日,冰球队员在石家庄滑冰馆训练。


    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群众冰雪运动发展,吸引人们参与冰雪运动,体验冰雪乐趣。

    2021-12-13
  • 河北迁安:高端精钢产品助推钢铁产业提质增效

    12月8日,在迁安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工人在吊运电工钢。


    近年来,河北省钢铁重镇迁安市立足产业优势,结合市场日益增长的高端用钢需求,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研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钢材产品,推动产品走向高端。

    2021-12-10

  • 首 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