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必胜】致敬!抗疫路上最美的你

    曾经的满洲里繁花似锦,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百年口岸按下了“暂停键”,相信对很多国人来说,会是一辈子都不褪色的回忆,一场疫情的骤然袭来,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从不缺乏磨难之中的坚韧与无畏精神。疫情发生后,我们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公安局第一时间贯彻落实自治区公安厅重要指示和部署,迅速从全市公安机关抽组驰援满洲里疫情防控突击队,以最快速度完成成建制,第一时间成立突击队党支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力争和受援地战友一起为辖区筑起一道坚实的战斗堡垒。

    “小卜,你从早8点一直工作到19点,去休息一下,要戴口罩、勤洗手,吃好休息好,提高自身免疫力。”“张局,谢谢您的关心,我记住了。”每天,这样的情景都不断在战疫一线上演着。

    疫情防控任务布置下来后,乌兰察布市公安局援满疫情防控突击队克服语言沟通困扰,大家互相提醒,及时利用休息时间补课,选派精兵强将开展群众疫情期间心理干预疏导、关爱独居伤残弱群体排查登记,并协助住地社区、公安派出所对违反疫情防控的“四类人员”进行联防联控,尽全力管好人、守好门,做到警力跟着疫情走,防止因群众恐慌引发社会矛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公安民辅警的身影。一开始个别居民不是很理解,一听外地口音有些误会,经过耐心的向他们解释疫情防控形势。时间长了,大家逐渐理解了,主动配合,毕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


    退伍不褪色战疫何曾是两乡




    来自化德县公安局的郭跃。曾在呼伦贝尔市这片热土参军服役12年,服役期间参加灭火任务700多次,救援200多次,荣立三等功一次,曾多次受到领导和当地群众表扬。转业后回到乌兰察布老家,看到第二故乡被疫情所困,心中十分难过和不是滋味,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请战书,疫情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带着家人和战友的嘱托,用平凡行动践行千里驰援最美逆行人,只为曾经的故乡亲人早日战胜疫情。

    没想到我做的这点儿小事,当地群众和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心里都记着。纷纷给发来问候短信,字里行间流露出警民鱼水情深。这样的点滴暖心事很多很多,寒风中热心的酒店工作人员送来一杯热水、一句保重、一个微笑、一个点赞,无不体现着新时代警爱民、民拥警的警民鱼水情,彰显了人民警察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赓续红色根脉薪火代代相传


    “来自商都县公安局的吴楠,刚加入人民警察队伍,在疫情面前主动请缨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90后年轻警察,防控一线就是我的阵地。12月的边城气温多达零下20度左右,不时还来点“风花雪月”,在这样的环境中,全体驰援队员发扬乌兰察布公安甘于奉献、精诚团结的优良作风,坚持在岗,守好最后一公里,坚决阻断疫情蔓延。疫情防控勤务压力大、强度高。有些年过中年的战友在长年累月工作中,身体都有些透支,不同程度都患有腰腿疼痛的职业病,感动的是,他们从不言苦,腿凉了就用暖宝贴覆盖住大腿,包裹住脚踝,抵挡着严寒袭击,用最美行动为年轻民警树立了榜样。“亮亮,抓紧去现场执行消杀毒任务。“您好!请配合我们的防疫规定,测体温、登记、保持社交距离。”这样的话语不知道一天得重复多少遍,也许这就是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真情,一句“同志,谢谢!”送来内心的温暖。

    与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相比,公安民警不是这场战疫的主角,但同样在为尽力抗击疫情服务。这些身穿警服头顶警徽的人,也在最美逆行。


    汇聚战疫力量擦亮璀璨边城




    我们就是一颗“螺丝钉”,力量虽微,但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人只有保持善良,才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也许你问我们,怕不怕?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面对严峻的疫情,一定是怕的。但是我们不能怕,因我们穿上了警服,就肩负起使命,在给自己力量的同时,也要照耀周围。

    长夜已尽,日光将来,一切都不会遥远。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相信,百年口岸满洲里会一天一天往好里走的。我们更相信你我很快就能在熟悉的街道上散步,能很快走上熟悉的街头,草原湖畔春花绽放,我们带上家人亲友,摘下口罩呼吸最自由的空气,把笑言欢。(供稿:乌兰察布市公安局驰援满洲里抗疫突击队邓日红)

    2021-12-09
  • 以青春之力挖掘潮州非遗 当好传承纽带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杨晴)近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红色DNA实践队来到广东潮剧院拜访潮剧名家林初发,了解潮剧演员基本动作与唱腔,感悟潮剧魅力。

    林初发,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员。在潮剧舞台,说起小生名角,人们就会想到林初发。

    因父母喜欢潮剧,林初发自小受影响也迷上了潮剧。恰好当时揭西剧团招演员,他受同学之邀去考,无意间开始的潮剧演艺之路。

    作为非遗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林初发需要经常吊嗓子、跑圆场。他表示,动作要做完美很有难度,但一想到完成后能更好体现人物形象,他就会竭尽全力去练习。



    图为实践成员访谈潮剧演员林初发。受访团队供图

    除了调节好饮食保护嗓子、保养好演员的身材,林初发还要做好传承工作。

    在教导潮剧学员上,他从一招一式的动作,到一字一句的唱腔,都严格要求,为培养好新一代接班人不断努力。他说,自己将永远做潮剧的守望人,只要一代代潮剧人不懈传承与创新,古老潮剧必定在新时代舞台上更加大放异彩、繁荣兴盛。

    “潮剧是用戏剧艺术去诠释潮汕红色文化。”林初发认为,通过潮剧宣传红色革命收集潮汕地区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利用唱、做、念、打这种表演形式,是以最另类、最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过这样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伟大故事。

    潮剧团的老师们为成员们介绍潮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手把手教成员旦角的基本动作。洪耀熹学习后谈到,旦角的兰花指、眼神、面部表情、台步等都是呈现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的重点,“我们深入了解后不禁感慨潮剧的魅力,但同时我们也为潮剧受众范围小这一现象而感到惋惜。”



    图为成员向老师学习潮剧基本动作。受访团队供图

    据林初发介绍,潮剧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还有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后,观众越来越少。而近几年,政府开始重视潮剧艺术的发展,潮剧才慢慢“活了”过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戏迷出现,戏迷的年龄段也在不断地扩大,甚至去学习潮剧文化。林初发相信潮剧文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希望未来潮剧能打造更多的潮剧精品,培养出更多的潮剧明星,让潮剧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拜访完林初发后,团队前往潮州义仓艺术家驿站,一头“撞进”了一位潮绣技法传承人的世界。

    “用刺绣来表现建党百年以来的红色故事,这是我想送给祖国的贺礼。”李晓丹,30年党龄,潮绣艺人,首届潮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技法传承人。

    瑰丽多彩的潮绣、熠熠生辉的图案无一不在刷新成员们的审美。“这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完成啊。”

    去年七月,李晓丹便开始创作建党一百年系列作品,她说,传承红色基因,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从朋友剪纸处得到灵感,李晓丹构思利用潮绣来表现剪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李晓丹说干就干,立刻着手“剪纸绣”。

    “剪纸是在纸上做减法,而刺绣是在绸缎上做加法。”李晓丹在作品中运用大片红色,需剪掉的部分则采用白绸缎。为符合传统潮绣讲究“饱饱满满通通透透”的效果,李晓丹利用潮绣特有的红色绒丁作为主基调,以此强化刺绣作品的立体感。



    李老师介绍潮绣作品《井冈会师》。受访团队供图

    参观中,成员们被《南昌起义》《井冈会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精美的作品牢牢抓住视线。“这些作品仿佛在跟我们述说着革命历史故事,带动我们一同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作为韩山师范学院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晓丹在授课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对传统刺绣较感兴趣,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潮绣。因此,她除了讲解传统刺绣知识,还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初稿,熟练运用刺绣来表现艺术创作。

    李晓丹表示,非遗作品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新时代中,更应该让作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我有责任把潮绣作品结合当代的题材,让学生在学党史、学知识这里面,通过作品更能了解我们的党史。”

    据了解,实践团队还为潮州市潮安区泮洋小学的小朋友们带去了潮剧、潮绣等特色文化中体现的红色故事。



    给学生们讲解潮绣作品《红船启航》。受访团队供图

    成员林莉芸现场演唱潮剧经典曲目,与学生们互动,共同唱出了潮剧中的青春力量。同时,队长洪耀熹在课堂上展示了传承人李晓丹的众多作品,带动小朋友积极参与知识竞猜,深入了解潮绣内涵。

    成员们谈到,在学习了解潮绣、潮剧文化时,他们深切体会到难得的非遗文化散发的中华魅力,而在支教为小朋友们讲解这些时,也意识到古老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

    “当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学习的积极与感叹,我们又仿佛看到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对于老一辈而言,我们大学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希望。”成员蔡霖璇说道。

    2021-12-09
  • 浙江嘉兴南湖区:擦亮城市名片让人们记住乡愁

    本报讯(记者范跃红通讯员南海)“看起来高峻挺拔、清清爽爽的,还挂上了标识牌,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真是旧貌换新颜,树寿星变成了树小伙儿。”11月22日,看到当地镇政府反馈过来的两棵古银杏树照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沈志伟高兴地打趣起来。

    今年5月前,这两棵树还是全身被蔓藤缠绕着,树下杂草丛生,周边堆满建筑垃圾,几乎没人知道它们是二级古银杏树。如今,在南湖区检察院的推动和镇政府的努力下,它们身上的爬藤植物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地面和周边的堆土、杂草等全都被清除,树边的土地也进行了松土透气,围绕树的一圈还种上了苏打草进行装饰。

    古树名木既是绿色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今年5月以来,南湖区检察院对辖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我们对辖区的18棵古树全部进行了检查,其中一级古树4棵,二级古树和三级古树分别有4棵、10棵。”沈志伟说。

    南湖区检察院在摸排中发现,辖区古树的保护管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除未按规定在树的周围设立保护标志和必要的保护设施等常见问题外,一些古树的生长环境还面临着其他威胁,如有的古树周围是非通透性的硬化地面,有的古树树体上被钉了钉子,一些高大、孤立的古树没有必要的防雷措施。此外,建档保护的古树一般都是由古树所在社区、村委或个人作为管护人,缺乏专业知识,且每年的养护经费有限。

    “古树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资源调查、认定、抢救及宣传培训等方面也都需要经费保障。人员力量、资金投入与保护任务不匹配的现状阻碍了古树保护工作的全面推进。”沈志伟说。

    为此,南湖区检察院与古树所在地的镇、街道进行积极沟通,并发出检察建议,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古树的健康和安全。

    1棵135年树龄的三级古茶花树,因遭遇病虫害生长式微,树干周围地面存在大面积硬化,树根被水泥硬化层封死。当地镇政府收到检察建议后,当即制定整枝修剪、清除硬质地面及树池等针对性救护措施,并为它落实管护责任人,初步安排经费18万余元。

    其他古树所在地的镇、街道,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古树的管护。目前,18棵古树的生长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2021-12-09
  • 用文明实践提升城市品位——天津新时代文明实践巡礼

    天津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11月底,天津已建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8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121个。这些不同层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同联动各展优势,正在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讲台、倡新风易旧俗的大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理论“飞燕”:飞进寻常百姓家

    “站长到振农家开宣讲会了,快去听听都说啥嘞。”日前,在“全国文明村镇”天津市武清区豆张庄镇南双庙村,村民们互相吆喝着,早早来到村民李振农家的宽敞庭院,有说有笑地等待宣讲会开讲——这是武清区“百村百站讲党史,红色基因传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接力宣讲活动的一个场景。

    南双庙村的“一肩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刘金广搬了个小板凳,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咱老百姓常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咱农民也要眼观天下,一心一意跟党走,咱村的好光景还在后头哩。”刘金广简单的几句开场白,立马引来村民们一片叫好声。“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增强了奔小康的干劲儿。”“有党的政策支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讲村史、看变化、谈感悟,乡亲们喜笑颜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是党培养了我、抚育了我,对党我有报不完的恩情。”在冬日暖阳的照拂下,武清区住建委年近八旬的老党员丁俊岩,走进杨村第七小学,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党史课。

    丁俊岩是烈士遗孤,也是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说:“党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报党恩是我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40多年来,他坚持用剪报作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不顾年迈,从年初开始当起了党史宣讲员。脚踏小三轮,满载精心制作的展示建党百年历程的剪报作品集,从中小学课堂到机关单位办公楼,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社区小广场,他的日程紧张而充实。在天津的“百姓宣讲团”里,像丁俊岩这样的老同志还有很多。

    天津依托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讲师团等资源,共组建宣讲队伍3000支,形成专题宣讲项目近300个。理论“飞燕”飞进了寻常百姓家,政策理论解读、身边好人、电影播客、红色展览、优秀剧目展演等,让“行走的红色课堂”“流动的文明舞台”走进村居、走进校园和企业,创造了“田间课堂”“学生课堂”“银发课堂”“墙根课堂”等诸多宣讲模式。据统计,天津市累计开展宣讲1.7万余场次,服务群众86万余人次,形成了理论主课堂、宣讲分课堂、网络微课堂、文艺红课堂、一线活课堂的宣讲格局。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新村规

    日前,记者走进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村,远远就能听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热烈的讨论声。一场完善“红白理事会”的村民会议正在进行。宝坻区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以前农村办红白事好攀比,大家伙儿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现在‘红白理事会’替大家做主,定了新标准,村民们都发自内心拥护。”周良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广恩告诉记者:“前几天,村里两对青年结婚,全都执行新标准,宴席每桌不超过350元。老百姓既省了钱,又有面子。”

    宝坻区周良街道樊庄子村毗邻潮白河,一派田园好风光。近年来,樊庄子村大力倡导丧事改革,取消游街串巷、摆放路祭、租用棺木等传统习俗,减少孝衣制作,统一餐食标准。同时,村里推行“积分制+N”村庄管理新模式,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细则,引导村民“用行动变积分,用积分换物品”,“积分驿站”成了移风易俗的“加油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来云说:“‘积分驿站’定期按照村民需求补充兑换物品的种类,不仅给村民带来实惠便利,还激发了大家的热情,让弘扬新风从‘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

    如今的周良街道乡风净、民风纯,出现了“三少三多”:攀比味少了,做善事多了;酒气味少了,文化味多了;金钱味少了,人情味多了。村民们把这些变化编成了顺口溜:“喜事新办不铺张,白事简办新气象。远亲近邻多帮忙,亲朋交往在平常。”

    刚参加完村歌咏比赛的石树敏大姐朗声笑着说:“我们樊庄子村跟从前可不一样了。以前一天到晚就是闲唠嗑和打牌,现在每天都有文娱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心情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硬朗。”

    文化“点餐”:坐在炕头听大戏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今年国庆节前夕,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友好村和五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格外热闹——市级“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的歌声吸引了远近乡亲,央企专家为村民带来致富的“金钥匙”,“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给村民诊脉开药……天津市委宣传部驻村扶持发展工作队结合两村实际,连同市级优质志愿服务团队,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聚合、辐射作用,为群众办实事,帮扶经济薄弱村精心绘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今年9月27日下午,由天津市青年友好使者艺术团承办的一场“永远跟党走——红色轻骑兵文艺下乡专场”在友好村拉开帷幕。天津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近两年,文艺轻骑兵共赴基层演出50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未来,我们将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文艺家深入基层‘送文化’,扎根基层‘种文化’,加大投入‘兴文化’,让文艺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有更多作为。”

    “卢大娘,您今天想听哪段戏?您点,我唱。”“小兰啊,上次你唱的《红色娘子军》是真好、真过瘾,今天我想听一段《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天津市武清区白古屯镇韩村卢大娘家中,正在唱戏的高小兰,是村里“昭晗评剧团”的团长,也是“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项目带头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天津评剧院与白古屯镇韩村结成了“种文化”对子。天津评剧院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多次来到韩村表演并辅导和培训志愿者,还帮助村里成立了村民自己的评剧团。

    “我特别爱听评戏,可是腿脚不利索,出不了家门。自从有了‘昭晗评剧团’,拨一个电话,他们就把戏送到家里,小兰他们围着我唱……”卢大娘感动地说,“这些孩子们太好了,唱完戏还顺手帮我擦玻璃、扫院子,就像亲闺女一般。”精准对接百姓需求,建立“文化点餐”机制,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一个人的剧场”真正成了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工程”“掌声工程”。

    今年,天津围绕建党100周年,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送基层活动”,携手173家市级单位,统筹宣讲、教育、文艺、科技、民政、农科、法律、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组建545支市级志愿服务队伍,优选志愿服务项目660余项,通过天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完成“点餐”服务340余场。

    2021-12-08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展陈现雏形

    中新网福州12月6日电(欧阳进权王晓霞)“这是一楼主题浮雕墙铜雕小样,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二楼、三楼展厅格局和展陈已现雏形……”在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船厂旧址片区一期修复后的综合仓库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

    走进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内部展陈施工快速推进,新馆已现雏形。新馆共分三层,面积4740平方米。其中,一层为临展厅和公共服务大厅,大型主题浮雕墙已搭建骨架,未来铜雕制作完成后即可安装;展陈设置在二、三层,分为序厅、历史背景、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七个部分。

    一部船政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155年前,船政在福州马尾诞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马尾成为近代海军摇篮和近代工业发祥地,培养出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等近现代名人,他们活跃在中国近代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和交通等领域。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建成于1997年,位于马尾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与北马江海战烈士墓地(福州昭忠祠)为邻。新馆位于马限山西麓的船厂旧址片区。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并非新建建筑,而是在船政文化城船厂片区内原有的综合仓库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和外立面改造。作为整个船政文化城叙事的开端,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在方案的构思上是“对话”。

    福州市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新馆位于船政天后宫—船政衙门—马尾造船厂旧址—闽江这一轴线上。这条轴线从1866年船政创建之初就形成,如今在这一轴线上设置新馆,寓意历史与当代的“对话”。

    在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过程中,马尾大手笔建设中国船政文化城。目前,中国船政文化城船厂旧址片区一期已重点打造铁胁厂、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以及甲居课保障组等建筑,修缮保护后的船政老建筑焕发新光彩。

    未来,马尾将深入挖掘船政历史故事,活态保护利用船政文化城的历史遗迹,加快推进船政申遗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

    2021-12-07
  • 走进三星堆修复馆:看文物的精彩“美妆”

    近日,三星堆博物馆结束20天的闭馆(应疫情防控要求),恢复开放。当天下午,冬雨带来阵阵寒意,但游客的参观热情不减。在文物修复馆,不仅能一睹3000多年前古蜀文明风采,还能观看文物工作者的妙手“美妆”,直观体验文物修复过程。

    象牙保护

    保湿护理是头等大事

    修复馆里,一根一米左右的象牙表面已经清理完毕,在游客“众目睽睽”之下,工作人员为象牙裹上层层保鲜膜,又用纱布覆盖,最后放到恒温恒湿的密闭储存箱。

    据介绍,骨角质文物能为考古、古气候、古生物及古地质研究等提供宝贵信息,具有极高研究价值。三星堆、金沙遗址相继出土了大量以象牙、象牙器为主的骨角质文物,通过象牙中锶的同位素溯源研究,能够推断出这只象在长牙的时候是在哪个区域活动。但另一方面,象牙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出土后由于失水速度加快,象牙会迅速开裂、风化,最终完全粉化。因此,为了保存锶及其他重要信息,象牙的保湿护理是头等大事,此外主要采取临时科学回填和有机硅胶临时封存的保护措施。

    金面具细节

    感觉大器不凡的气场

    很多游客是冲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而来。与它对视,发现泥土并未清理干净,褶皱也没有平整,左眉骨、左下颌的断裂堪称“触目惊心”。同时,又能看到从图片中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例如从鼻翼到眼睑下方的曲形刻线,以及鼻梁和唇部的笔直刻线。简练而有力的手笔,只有跟实物对话,才能感觉到它大气不凡的气场。

    旁边的视频展示,该面具在提取时被泥土填充得很结实,专家发现局部土壤呈异样的红色,及时提取样本以供研究。由于被180°折叠,专家用外力将其展开,呈现出现在的样貌后,就停止了进一步处理,这也符合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性原则”。

    玉璋“重生”

    肉眼不可见的秘密

    在修复馆的最后,陈列了3号铜神树、青铜人头像以及三件玉璋等。这些看起来完美无缺的文物,其实有些在出土时有着不小的破损,但是对于一般游客来说,肉眼已经看不出来了。

    修复馆提供的玉器修复视频,揭示了其中一件玉璋“重生”的秘密。原来它有一块缺失,是用树脂材料补起来的,通过修复师的“障眼法”——塑形、翻模、调色上色,最终让人们看到完整的玉璋呈现。其他材质的文物如青铜器、陶器等也遵循类似的修复程序,清理、粘接、整形、塑形补配、做旧等。三星堆大量青铜器的整形,要根据其变形程度、腐蚀程度,选择锤击法、模压法、撬压法、顶撑法等,对变形器物施加外力,使其恢复原状。

    2021-12-06
  • 扬州老字号在台推出“红楼宴”传播中华美食文化

    新华社台北12月5日电(记者陈键兴、徐瑞青)首家来台投资的大陆独资餐饮企业——扬州“冶春茶社”台北分店走过11年历程,今年遭遇岛内疫情影响,仍克服困难打造新店重新迎客,近期更首度推出扬州菜精品代表“红楼宴”,让台湾民众品味中华文化与美食融合之韵。

    “冶春茶社”创建于1877年,2010年9月投资1亿多元新台币在台北开设分店,凭借精湛的烹饪技艺与独特的文化品位,一直深受台湾消费者青睐,得到岛内餐饮业和挑剔“老饕”好评。

    台北“冶春”现任总经理兼行政主厨申滨坦言,今年特别不易,餐厅更换新址,台湾本土疫情突发使装修进程受到很大影响,疫情趋缓后才重新开张。为不辜负台湾消费者长期的喜爱与支持,餐厅努力保持水准,更要推出高质量新品。

    此次推出“红楼宴”,从菜谱设计,到食材选择、佳肴烹调,再到讲述其中的故事内涵,台北“冶春”都精心投入、格外考究。取材《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姥姥鸽蛋”,史料文章里记载曹雪芹亲手做过的江南名菜“老蚌怀珠”……申滨说:“我们会跟顾客讲解扬州菜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从而有更好的就餐体验。”

    “以前来的长辈多,现在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对餐饮的历史文化感兴趣。”申滨喜欢在餐厅里和食客聊聊天,不只为了解他们的感受,还像个“说书人”。一位台湾美食专家说,到“冶春”吃饭,能听申滨“说菜”,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从事餐饮业本就十分辛苦,近年来更难的是要如何扛住疫情冲击。今年5月台湾本土疫情暴发,三级警戒期间一度禁止堂食,许多餐厅被迫歇业甚至倒闭。而依照台湾当局相关防疫规定,大陆厨师目前仍无法来台。如今,还在岛内坚持经营的纯陆资餐饮企业,就只剩“冶春”一家。

    申滨告诉记者,目前他不但负责整体经营管理,还得“下厨”。台北“冶春”用的都是台湾厨师,只能是他慢慢教,一些精品“套餐”还做不了,要等大陆厨师过来四五个,再带着台湾师傅,才能有个稳定的团队。

    “再难,我们也要努力做得更好,不怕辛苦。餐饮文化也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两岸同胞吃好、喝好,日子过好!”不久前,申滨刚做过一个手术,但几乎没有休息,就又在餐厅与后厨之间忙得不可开交。

    2021-12-06
  • 河北迁安:制作秸秆画迎冬奥

    12月2日,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冬奥主题秸秆画。


    当日,河北省迁安市蔡园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利用采集的玉米秸秆,经过削薄刮制、粘贴压模、模板烫制等环节,制作冬奥会主题秸秆画,表达对北京冬奥会的期盼。

    2021-12-05
  • 无锡擦亮名人故居这张城市名片

    近日,位于梁溪区健康里16号的荣耀花园内,省级文保单位荣德生旧居在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修缮保护下,重设布展,正式对外开放,接受游客预约参观。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名人故居星罗棋布,让无锡处处有景致,温暖有故事。无锡现存有多少名人故居?它们的保护利用现状如何?我们该如何用好这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标识呢?

    聚焦开放是利用的前提

    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名人故居闪烁着精神的光芒。12月1日,省级文保单位荣德生旧居试行开放,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预约参观,“我从小就生活在学前街,也知道附近有一栋老洋房,但并不知道这是荣德生的旧居。”“00后”高垄诚在参观了荣德生旧居后,对荣氏家族西迁的故事很感兴趣。“我们知道荣德生,但他的很多故事,今天是第一次听到,有些资料也是第一次看到。”不少市民游客在参观后表示,收获颇丰。

    “之前,故居并不具备开放条件,缺少讲解员和工作人员,现在我们通过招募志愿者,定向预约等方式,逐步开放故居,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故居的活化利用中来。”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慧芬告诉记者,这栋建筑原是荣德生长婿李国伟的住宅,荣德生最后六年在此度过。如今,这座见证历史的小洋楼获得了较好地修缮保护。按照向公众开放的要求,旧居内做了全新的布展,增添了史料图照和文献资料。两部由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拍摄的专题片《荣氏企业西迁记》和《荣德生1949光明抉择》,以影视形象讲述名人故居的故事,彰显名人故居的人文内涵,也是获得了参观者的好评。

    在王慧芬看来,要让名人故居“活”起来,开放是前提。为此,近年来,基金会资助了陆定一故居、祝大椿故居、曹颖甫故居等文物本体修缮保护、非遗项目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展陈、传承传播项目42个,资助金额达1700余万元。

    现状多数得到保护利用

    但调查统计后发现,无锡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现状各异:无锡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旧宅有80多处,全市(含江阴、宜兴)迄今为止发现、确认和保护的名人故居旧宅有百余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无锡的名人故居分批被发现和确认,并陆续被公布为各级文保单位,其中,包含近10处国保单位,省保单位也有10余处,还有40多处为市保单位,也大多得到了修缮。记者注意到,这百余处名人故居集中在梁溪区和滨湖区,已定级的故居大多保护状况良好,地处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名人故居利用状况较好,不少故居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周边党员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名人故居不同于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它蕴含着作为建筑和名人两方面的价值。”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名人故居要在利用上下功夫,就要让故居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性的审美艺术风尚。

    由于无锡百余处名人故居多为文保单位,根据文物的属地管理原则,大部分故居保护状况良好,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个别名人故居由于种种原因亟待抢修恢复,如人民中路上的侯桐少宰第、方桥小镇上“桐油大王”沈瑞洲的故居;有的故居因所有权、管理方不一,疏于管理或无人管理,长期门可罗雀;一些故居布展方式单调、落后,文物征集不充分,利用程度十分有限。无锡文保专家夏刚草直言,名人故居是物质文化遗产中“人”和“物”联系得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所以,后辈们应当“爱屋及乌”,以敬畏的姿态,悉心保护和用好名人故居。

    破题整合资源放大价值

    名人故居是展示城市文化的名片,凭借名人效应,故居本不愁流量,但随着公众参观需求的提升,名人故居需要更好地开放利用。南长街的祝大椿故居内设立传统戏曲音乐博物馆,引入了锡剧、古琴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和培训,使静态的物质文化和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薛福成故居内有无锡城现存最精致、完整的家庭戏园,在此进行实景演出是故居的发展方向;江阴晚清著名中医曹颖甫的故居,经过内部展陈布局提升后,已经成为中医学术交流和坐堂义诊的公益场所……一座座名人故居正深挖各自价值,着力成为锡城最特别的个性标识。

    作为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无锡的名人故居并非都具备参观价值,而故居在得到修缮之后,陈设内涵更需提升,否则难以发挥出名人效应。江大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认为,要将无锡的名人故居等人文景点串珠成链。为解决无锡的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分散、管理不统一等问题,日前,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成立,将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秦邦宪故居、顾毓琇纪念馆、钱锺书故居、张闻天旧居等重点名人故居进行了资源整合,除了日常的运维外,该中心还将进行相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未来将把全市名人故居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梳理,整体规划,进而开发更具特色的人文旅游线路。下一阶段,我市文旅部门将重点组织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在名人乡贤故居改造提升中,增加展览、研学、文创、演艺等功能,让文物建筑“活”起来,更好地服务百姓、美化生活。(韩玲、张月)

    2021-12-03
  • 袋装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

    在广西一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11月23日摄)。


    据广西柳州市邮政管理局统计,柳州螺蛳粉寄递量近年来增长迅猛。截至11月28日,2021年通过快递发出的袋装柳州螺蛳粉超过1亿件,同比增长42.8%。

    2021-12-01
  • 贯穿四个主城区 哈尔滨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正式开通载客试运营

    哈尔滨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正式开通载客试运营。作为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干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贯穿道里、南岗、香坊和道外四个主城区,与已经开通的1号线和2号线相交,地铁“十字+环线”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与1号线太平桥站、医大二院站可换乘,与2号线珠江路站可换乘,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1号线、2号线、3号线连接后,将与哈尔滨市170余条公交线路及高铁、铁路、长途客运相接驳,确保了冰城整体交通网络的畅通。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辐射周边10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惠及百万居民;辐射10余个商圈,将有力拉动区域商圈经济发展;辐射哈尔滨市主干街路东西大直街、学府路、松北大道、中山路、公滨路、群力大道、城乡路、哈尔滨大街、红旗大街等,将极大缓解主干道路交通压力。


    据介绍,为鼓励乘客在冬季乘坐地铁便捷出行,哈尔滨地铁集团在延长运营时间的同时,计划从3号线二期东南半环开通之日起至2022年3月底(暂定),在全线网范围内,对持城市通普通卡、各类乘车二维码、银联闪付卡和使用面部识别过闸的乘客开展地铁基础票价9折优惠活动。地铁3号线二期运营时间统一为6时至22时30分,根据《哈尔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票制票价的通知》,3号线二期东南半环开通后,执行票价仍为起步2元可乘坐6公里,每1元进级,3元可乘坐10公里、4元可乘坐14公里、5元可乘坐21公里、6元可乘坐28公里,29公里以上每增加10公里增加1元。因为地铁线网内两个站点间的票价是按照最短乘车路径来计算,因此随着地铁3号线二期线路开通,既有1号线、2号线、3号线一期线路部分车站间出现了更短的乘车路径,对应票价也会降低。根据统计,在3号线二期东南半环开通后,会有92个区段票价下降1元。

    2021-11-30
  • 石家庄市无极县南流供电所:夜战风雪保灯明 热忱服务暖万家

    刚刚进入11月,一场雨雪冷冻天气突袭北大地。在多次天气预警通告下,南流供电所全员待岗、待命,做好了各项应对措施。

    11月6日21点左右,供电所电话铃想起,调度通知:10千伏南流638线路发生掉阐故障,请速排查。



    故障就是命令,外勤班长殷力伟带领全部在岗同事紧急赶往现场。荒郊野外寒风刺骨、雾霭大地雨雪交加。各工作人员沿线、分点布控进行仔细排查。每一段线路、每一根线杆,队员们不顾窜入眼里的雪花紧紧的搜寻着。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主干19号杆道处发现了故障所在。面对复杂的故障情况,全员就在这冰天雪地里挪动着脚步、挥舞起各种操作工具,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班长殷力负责全员调配指挥、有负责照明人员、工具传递人员、上杆操作人员……,在大家的精心协作下,经过十余个小时的艰苦奋战,638线路恢复正常供电。

    早晨8点左右,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冻得红肿的双手、麻木的脸颊,又出现在各自待命的岗位上。(殷光宁)

    2021-11-29

  • 首 页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