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安徽金寨:用好红色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金寨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下沉一线调研,在摸清县域内红色文物的数量和保存状况的基础上,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22-12-02
  • 中粮可口可乐华中公司打造农产品集市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我们在乎乡村授‘渔’新农人赋能活动”在望城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农人队伍,号召更多的企业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本次活动学员们设置了新媒体赋能新乡村实操训练营计划,邀请了数十名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望城青天寨农庄创始人周云为参与者们讲述了《乡村文旅数智营销经验》课程。

    活动现场,酸枣糕、湖南剁辣椒、各类山野干货、坛子菜、农家新鲜蔬菜、干果干货等各类优质产品,亮相了由青天寨农庄与中粮可口可乐华中公司联合打造的农产品集市。到场嘉宾、游客纷纷打卡,品尝、购买。在现场,还开启了带货直播,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齐发力,以新形势赋农,构建“体验+购买”的全新展销新模式,引万人观看,助销农产品千余单。目前,大部分产品都开启了线上销售,可以通过抖音商城下单购买,即可以最优惠的价格把新农好物带回家。(周昌靓)

    2022-12-01
  • 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千亿件 每天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再次突破千亿件。受访方供图


    12月1日上午8时10分,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一箱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发往厦门市的蜜柚,成为2022年第1000亿件快件。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邮政快递业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加大保通保畅,强化纾困解难,快递业务量比去年提前7天达到千亿件,充分彰显了行业发展的强大韧性,为畅通循环促进流通服务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1000亿件快递由他揽收

    当快递小哥蒋春龙听说自己揽收的快件成为今年第1000亿件快件时,他有些不敢相信。“揽收第1000亿件包裹不仅是我和我所在网点的荣幸,更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蜜柚产业是我们平和当地的农特产,每到丰收季节,我们会去果园里把蜜柚一车一车地拉回场地,帮助农户和电商卖家们将蜜柚送往全国各地。”提起自己熟悉的快递业务,蒋春龙像换了一个人,语调也变得平稳起来,他说:“像我一般每天能揽收两三千件快件,最高的时候大约有五千件,我们漳州平和网点的收寄量最高有两三万件,整个周期大概能发出100多万件包裹。”

    根据单号,蒋春龙查到了第1000亿件快件的发件人。他叫蔡泽鑫,是一名老师,他父母在家种植蜜柚,因为父母年纪偏大,不会使用在线支付与电商快递,所以由他来负责快递发货。“我之前在厦门读书,认识了一些老师和朋友,他们都觉得平和的柚子很好吃,就会给他们送一点。经过几年的沉淀,我就积累了一些客户,每到柚子丰收季节,他们都会到我这买。”蔡泽鑫说。

    在今年第1000亿件快件诞生地的漳州,除了蜜柚,还有不少其他农特产品。为了扎实推动快递下乡进村、农产品出山进城,漳州市邮政管理局按照国家邮政局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快递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先后陪育出了漳州花木、漳州蜜柚、漳州地瓜等多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快递+”成为拉动漳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邮政快递行业发展环境正在逐步优化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邮政快递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能够比去年提前7天实现千亿目标更是来之不易。

    林虎告诉记者,为了应对不利因素影响,国家邮政局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一是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基本制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实抓细“人”“物”同防,严防疫情通过寄递渠道传播。

    二是大力推进保通保畅工作。成立工作机制,出台系列政策,持续跟踪调度,分级分类分区推进,推动解决各地因疫情造成的干线不畅、末端梗阻等问题。

    三是持续提升发展质效。深入推进“两进一出”工程,尤其是不断提升“快递进村”覆盖面,健全服务网络,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深化电商快递协同发展,保障电商促销期间快递业整体运行稳定。更好维护快递员合法权益,保障从业人员队伍稳定。

    国家邮政局邮政业安全中心数据管理处副处长许良锋表示,伴随着直播电商等新型电商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多品类货物,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通过快递这张大网连接全国大市场,在东部快递大省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情况下,中西部增长明显加快,全国快递业务分布正在逐步优化。

    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农家的重要渠道。由于一些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寄递业务发展缓慢,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寄递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国家邮政局推出了“快递进村”这一项民生工程。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快递进村”覆盖率持续提升,如今每天有1亿多件快递包裹在农村进出。

    我国目前正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快递进村打通了我们农村好产品的销售渠道,其实我们平和蜜柚跟消费者之间就差一个快递的距离。”蔡泽鑫告诉记者,快递进村后,全国各地消费者都能收到好吃的、正宗的平和蜜柚,价格还会稍微低那么一点点,从果树上摘下来直达餐桌,新鲜又实惠。

    随后,蔡泽鑫还表示,对农户个人来说也是受益的,如果卖给批发商,一斤到手不到一块钱,但是通过直销,直接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一斤能卖到两块五,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是‘十四五’期间邮政快递业的重点任务。”林虎指出,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大力推广农村寄递末端共同配送。针对农村快递成本高、收益低的实际,鼓励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农村邮政、快递、交通等各类主体深化合作,共建农村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发展末端共同配送。

    同时,大力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在部分品牌服务进村的基础上,通过站点建设,固化进村成果,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对快递服务的感知度,引导更多品牌进村。

    此外,还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的寄递渠道。国家邮政局组织开展农村电商快递协同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打造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增强农村快递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许良锋告诉记者,通过快递大数据平台可以观察到,农村快递包裹上行下行比例正在发生可喜变化,更多农特产品通过快递大大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连接长度;快递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下乡进村,大大便利了广大农民网上消费,农村快递体验感不断提升;中西部快递进村正在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水果等农产品正在通过快递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2022-12-01
  • 淄博税务:税惠红利助力文旅产业打响文化旅游“特色牌”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淄博市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落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税惠“多点发力”,深化文旅融合,聚力传承创新,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文旅产业打响“特色牌”,扬优成势,扬帆起航。

    “税力量”助力打响文昌湖“山水”品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论是雨后空蒙的萌山园,亦或是远眺如画的文昌阁,都绘就了一幅清丽灵动的文昌湖画卷,如此天然的山水风光也催生了文昌湖文旅行业的兴起。

    山东多米渔乐岛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初经理介绍,除了实行免票优惠、创意夜场秀等“自救”行为,国家税务总局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税务局的主动服务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行业回温”。受今年疫情反复的影响,休闲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不少旅游景区陷入发展僵局。面对这一情况,淄博文昌湖区税务局逐一拨打企业电话问需问计,将各项税惠政策、暖心服务送上门,为文昌湖休闲旅游业“输血供氧”。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帮助企业恢复生机,文昌湖区税务局结合实际,提供“一对一”办税精细服务,“心贴心”全程跟踪辅导,通过鲁税通征纳互动平台、电子税务局等线上渠道向纳税人缴费人推送政策,全力推动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

    税惠赋能文旅产业“实力出圈”

    位于淄博市高新区傅山村的淄博傅山自然地质博物馆,主要从事自然地质、现生生物、人文历史、综合艺术等展品的收藏、保护、展览、研究等活动。博物馆内,矿物、水晶、珠宝玉石等璀璨夺目、相映成辉,七域珍兽、百鸟荟萃和谐自然、自成画卷,自2021年底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

    受疫情和市场影响,文旅行业持续低迷,为帮助辖区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家税务总局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紧盯政策机遇,针对性推出“实招”“硬招”,方便企业高效精准享受税收红利。

    “今年,在税务局的精准辅导下,我们享受到了科普单位门票收入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5万元的政策红利直接到账。”企业负责人彭荣均开心地说,“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税务服务的扶持,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傅山当地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开展特色活动上下功夫,全面增强互动感、体验感、教育感,抓住发展旺季,为高新区‘三区一窗口’建设带来更多发展契机。”

    今年以来,高新区税务局聚焦高新区工委、管委“产业新城、科创新城、生态新城、活力新城”建设目标,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瞄准文旅产业释放政策落实“组合拳”,精准推送税惠政策,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全面释放政策红利,切实减轻文旅业市场主体负担,赋能文旅产业“实力出圈”。

    税收助力文旅产业赢未来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岁月静好,一如往昔;沉淀着过往,酝酿着美好;如此惬意的时光,在沂河源就能找到。”伴着冬日的暖阳,徜徉在山水之间,许多游人留下如此感慨。

    龙子峪村,坐落在沂源县鲁村镇,是沂河源县最具生态风光、文化底蕴、休闲魅力的自然村落,也是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覆盖的7个村落之一。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沂源县税务局在上级部门帮助指导下,致力乡村振兴,构建起省局、市局、县局和分局“四级”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新体系。

    “通过税企党建共建和乡村振兴共建,我们找到了发展新路子。”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发起人董方军表示,税务部门积极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优惠政策,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将享受到的70多万元税收红利,全部用于综合体提升工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沂河发源地的良好生态环境,邀请了众多艺术家、文化学者、业内专家、年轻群体等来到乡村参与建设,不仅建设艺术馆、书院等各类艺术文化载体,还组织艺术展、儒学讲堂等文化活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更联合高校创建乡村学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民生工程。

    在税务助力下,田园综合体文旅产业大发展,延伸成立农业合作社20家,创办县级示范社4家,带动发展金丝皇菊、黄烟、蜜薯、小米等种植基地2000余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刘家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龙子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孙越谭晓芳李守伟)

    2022-11-30
  • 潍坊税务:“税”力量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添彩

    “产业兴则百姓兴,农民富则国家富。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更好地惠农、助农、兴农,国家税务总局潍坊市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打好“税惠+服务”组合拳,不断落实落细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税务色彩。

    税惠创新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在潍坊寿光古城街道的蔬菜大棚里,西红柿长势正旺,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这批即将成熟的“海歌娜”系列可是地地道道的“寿光智造”,让很多“玩儿棚”玩了三十几年的老菜农们都赞不绝口,相比同类型的国外品种,这个系列在抗病性、产量、果型等方面的表现都要出色很多,而这个新品种则是出自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企业一直将目光聚集在种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加大种业“冲卡破阵”力度,重点攻克品质改良和种质创新等技术难点,致力提高国产蔬菜品种自主研发水平。但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在运输、仓储等方面投入较大,税务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助农惠农服务团队上门辅导,及时将适用政策送到企业手中,切实缓解了公司的部分资金压力。

    “公司这些年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税务部门主动来到企业,询问生产研发方面有什么问题需要协助解决,税收优惠落实和办税服务方面有什么意见建议,让我们倍感温暖。”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马春凤说,“今年来在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加持下,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金额455万元,享受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3464万元,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72万余元。为我们种子库建设提供了保障,对技术攻关、培育更多优良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加码助力农业品牌响四方

    在潍坊有一句俗语:“潍县西瓜红到皮”。走近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一个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冷风料峭棚内却仍绿意盎然,阡陌乡间瓜果飘香。

    作为山东省大棚优质西瓜主要生产基地,近年来,以郭牌西瓜为引领的诸多寒亭农业品牌,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成熟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农业路径,带动大批城郊农民增收致富。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潍坊市寒亭区税务局多举措发力,从生产、销售各环节需求角度出发,加大政策分析,将优惠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积极组织业务骨干对全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分类统计,在采摘销售旺季,开展上门走访征集税费需求,召集农企财务人员代表通过“税务直播课堂”等线上渠道听取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讲解,达到了“点”对“面”精准覆盖的效果。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来说是一大利好,税务部门根据项目特点,为我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宣传辅导方案,在纳税申报、发票申领方面积极对接线上渠道。运用税收大数据,以‘信’换‘贷’,通过‘银税合作’的模式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100万的融资支持,真正实现政策惠农、服务便农。”来自潍坊市寒亭区青泉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于斌说道。

    政策增力助推绿色蔬菜走出国

    今年以来,潍坊市税务部门努力探索税惠助农有效方式,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拓展税费服务广度,确保将税惠政策精准送到每一户农企手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在高密市咸家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农民们采收的新鲜蔬菜正被送往瑞丰食品有限公司预制菜加工车间,加工“变身”后作为预制菜出口海外。瑞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时令果蔬冷冻加工出口生产企业,产品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今年以来我们就免征了企业所得税58万余元,办理了出口退税143万余元,一年算下来是笔不小的‘红包’,为我们扩大生产走出国门增添了动力”。瑞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明表示。据悉,该公司带动周边2000多个农户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从事绿色果蔬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密码”。

    据了解,自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以来,潍坊市税务局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税务局部署要求,将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措并举保证各项政策落实落细,促进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有效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对我市部分留抵退税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享受退税政策后,有三成以上(32.96%)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其中23.30%的企业享受退税减税政策后,销售收入提高15%以上,9.66%的企业销售收入提高5%以上。

    下一步,潍坊市税务部门将继续扎实办好惠民实事,不断优化服务举措,落实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企业增产扩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以“税”力量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添彩。(董建沅丁齐)

    2022-11-30
  • 河南仰韶村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房屋基址

    130平方米的大房子、“混凝土”地坪、大型防御壕沟……近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仰韶晚期大型房屋基址和人工壕沟,这是一百多年来该遗址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对研究仰韶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仰韶村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介绍,此次发掘的大型房屋基址位于遗址南部,该房屋是一座地面式、夯土墙基的大型建筑,平面形状呈方形或长方形,推测面积在130平方米以上,从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为仰韶文化晚期。

    “这是仰韶村遗址自1921年发掘以来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为研究仰韶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的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支撑。”李世伟说。

    此外,遗址中部还发现4条大型人工壕沟,年代属仰韶文化晚期。此次考古发掘还揭露出同时期的“混凝土”地面、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重要房屋建筑遗存,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包括玉环、玉璜及象征军事王权的玉钺等高等级遗物。

    “系列新发现深化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的认识,大型房屋建筑、‘混凝土’地坪、大型壕沟的出现,说明仰韶时期聚落人口多,发展繁盛且等级较高,具有完备的防御设施,这对研究黄河流域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李世伟说。

    仰韶村坐落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一块黄土台地上。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也证实了中国史前时期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重要发现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为进一步了解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及聚落布局、功能分区等信息,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自2020年8月22日开始,目前仍在持续推进中。

    2022-11-29
  • 《河北这八个村为何上了农业农村部的“红名单”》系列报道之六 葡萄架上“结硕果”“葡萄+”下“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河北有8个村入选。这些村子结合自身乡村资源禀赋,挖掘乡土产业、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创新各种业态,让休闲农业释放出更强的富民效应,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的美丽乡愁。







    这些村子为什么能够上榜?在这一荣誉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善治密码”?近日,人民网走访调研这些美丽休闲乡村,推出《河北这八个村为何上了农业农村部的“红名单”》系列报道,带领大家共同领略这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怀来县后郝窑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村(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有着1200多年葡萄种植历史的河北省怀来县,是中国最古老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中国葡萄(酒)之乡”的美誉。刚刚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后郝窑村就地处怀来葡萄主产区,这个村靠着“小小的葡萄”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村葡萄种植面积有1360亩,90%的村民以种植葡萄为生。”后郝窑村党支部书记侯栋柱介绍说,近年来,该村对标全国先进村,通过做强传统葡萄产业、做大休闲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村







    据介绍,后郝窑村位于怀来县桑园镇北侧,老君山山脚下,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明星村”。该村紧临官厅水库,周边风景怡人,生态资源丰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葡萄产地,后郝窑村所产的白马奶、龙眼葡萄就闻名遐迩,当时葡萄产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一亩地最多能产出五千斤左右的葡萄。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盲目追求产量和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了葡萄产品的滞销。







    面对发展困局,当地积极行动起来。改造葡萄架型、改进修剪技术、管控葡萄产量……通过一系列举措,后郝窑村逐渐实现了葡萄从“量”到“质”的转变。怀来县桑园镇党委书记王晓晨介绍,“后来,后郝窑村的葡萄每亩产量控制在2000多斤左右。虽然产量比原来低了,但品质好,亩效益‘不减反增’。”







    葡萄种植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技术帮扶也在推进。据介绍,从那时起,后郝窑村就不定期邀请农广校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组织果农到先进地区进行技术观摩与交流学习。







    侯桂宝就是第一批外出培训的学员。经过培训,他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2019年,后郝窑村积极引进设施葡萄种植的时候,侯桂宝第一个承包了设施大棚,并引进了葡萄新品种。







    2021年,侯桂宝种的阳光玫瑰每斤售价30元,仍然供不应求。侯桂宝说,他对发展大棚葡萄充满了信心。据介绍,大棚葡萄不仅让侯桂宝鼓起了腰包,还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设施葡萄的行列中来……







    “葡萄+”引领乡村振兴幸福路







    做强传统葡萄产业同时,后郝窑村的发展思路也在产生着变化。“这些年,我们以葡萄为中心、以湿地为抓手、以温泉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侯栋柱介绍说,近年来,后郝窑村大力推进“葡萄+”发展,延长产业链,借力丰富的地热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温泉葡萄特色小镇”,同时,深挖湿地资源禀赋,多维度拓宽葡萄产业,打造以“葡萄+湿地+温泉+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来助推当地的发展。







    据了解,该村先后建起了8个高标准葡萄采摘园,用于种植白马奶、红提等露地葡萄品种。当地努力在葡萄产业提质升级上“下功夫”的同时,还举办了多届葡萄采摘节、音乐节、吃葡萄大赛、葡萄酒品鉴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当地村民说,现在每逢葡萄丰收时节,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引进的‘奥林·温泉小镇’项目,让我们的村民住上了楼,这让外村的人都羡慕不已。”侯栋柱介绍说。







    其实,让外村人羡慕的不仅是这些。这些年,后郝窑村为全村人的合作医疗“集体买单”,还出资为村小学提供了营养午餐和休息场所……







    现如今,在后郝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会不定期举办读书会、绘画比赛、书法展、耄耋老人的饺子宴等娱乐文化活动,这都让当地村民收获着稳稳的幸福。







    当地人说,后郝窑村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今天高楼林立、产业兴旺、幸福宜居的新型农村。他们说,“葡萄架上‘结硕果’,‘葡萄+’下有美好的新生活。”

    2022-11-29
  • 乡村振兴丨宁夏打造特色民宿促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宁夏将通过丰富民宿业态、提升民宿服务品质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了鼓励现有农家乐向特色民宿提升转型,宁夏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宿,推动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形成梯次配置合理、特色主题鲜明的民宿发展格局,包括黄河民宿、“星空”民宿、窑洞民宿、梯田民宿、酒庄民宿等民宿集群。同时,文旅部门还将引导各地加强与中高端民宿品牌合作,引导民宿从个体作战到集群发展、从自主经营到公用品牌、从观光到休闲度假逐步升级,打造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特色精品民宿。







    位于宁夏中卫市的黄河宿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此外,各地还将以“合作社+企业”、村民自办、社会资本介入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按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三个统一”原则,探索创新民宿发展新的业态模式。







    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民宿之外,宁夏还要通过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旅游业态融合、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等措施,全面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记者赵倩)

    2022-11-28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广西南丹:白裤瑶乡的乡村振兴路

    近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党员干部和白裤瑶乡亲围坐在一起,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当地实际,讨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朵努社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之一,共居住了1116户5888人,其中白裤瑶族群众5535人。作为瑶族的一支,白裤瑶群众主要生活在广西和贵州交界地带,他们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形态,被称为“直过民族”,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南丹县利用独有的白裤瑶文化,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开办“零工驿站”、组织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搬迁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2022-11-28
  • 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贵州毕节—— 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贵州省毕节市曾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接力奋斗,毕节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普遍贫困向全面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毕节的发展。2018年,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守两条底线,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一排排皂角树依山连绵,青绿色皂荚随风摇曳。在毕节市织金县农村地区,皂角树遍布山头。从2018年开始,织金县做起皂角树产业文章,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达52万余亩。同时建起了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开发食品、药品、护肤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集皂角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短短数年,织金县已发展成为皂角精加工基地,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九成以上,带动全县超过25万人就业增收。“皂角树就是群众的‘致富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织金县委书记杨桦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毕节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位于赫章县东南部的阿西里西大草原,以南方少有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观,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以前总抱怨这儿种不好庄稼,哪料到会这么受游客欢迎。”赫章县兴发乡小海村村民祝明全笑着说,在景区里摆个羊肉粉摊位,生意好时一天可赚上千元。

    近年来,地处“贵州屋脊”的兴发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大韭菜坪景区和阿西里西大草原景区带动下,700余户群众吃上旅游饭,2021年全乡旅游综合收入达1.05亿元。

    目前,毕节市500多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数达1.62万人,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00亿元,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立足于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毕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在黔北电厂,冷却装置产生的高温蒸汽,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金沙经济开发区,区内企业逐步取缔了小锅炉。发电产生的废渣,经过新型建材企业加工后,变身高端纸面石膏板。

    2021年,毕节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30%;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占比达20%;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3.79%。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

    坐在离地45米的操控室里,秦鹏轻轻拨动操纵杆,吊臂起落间,一个个集装箱稳稳落在导引车上。如今的秦鹏已成长为广州港集装箱码头一名塔吊“老司机”。

    5年前,秦鹏家还是毕节市大方县普底乡跑马村的贫困户,为帮父母分担压力,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零工。2017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港集团共建校企合作订单班,秦鹏被录取。

    前两年在校学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广州港定岗实习,毕业后秦鹏顺利签约留了下来。“有技能果然不一样,这回终于实打实帮到了家里。”参加工作两个月,秦鹏月工资涨到上万元,比打零工高了好几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毕节全市户籍人口近960万人,是贵州人口第一大市,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低、职业技能不足。毕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努力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

    “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一门技能,就会有更高收入,就能改变全家经济状况。”毕节市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周刚介绍,全市已建各类职业学校20所,并遴选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与沿海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帮助劳动者提升就业技能。

    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一间间实训室里,汽车、智慧温室、家政设备等应有尽有。“我们也在为本地发展培养人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池涌告诉记者,围绕毕节市大数据、旅游、特色农业、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学校开设了智能建造、旅游管理、乡村电商等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六成留在市内就业。

    2018年以来,毕节投入职教建设资金48.5亿元,初步构建起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除了抓好职业教育,毕节还通过开展以工代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制培训以及农业合作社因需施培等方式,切实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特别针对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易致贫返贫户等精准开展技能培训,近年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超过101万人次。

    “这批采了235斤茧,卖了5700多元。养20多天蚕,赶得上以前种一年地的收入。”2019年,纳雍县勺窝镇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带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参加产业培训班掌握养蚕技术后,压落村村民陈孝兰从公司领回蚕种自己养,每年出售10批蚕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毕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薪酬待遇、医疗等保障措施,多渠道引才聚才。2018年以来,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734人,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在毕节建立工作室,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目前,毕节市人才资源总量已增长到96万人,人力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深耕改革试验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今年2月15日,接过贵州省第一张林业碳票,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激动不已,“碳票覆盖了3.3万多亩树林,获得了贵州银行毕节分行500万元贷款额度授信。”一个多月后,首次放款200万元到账,帮公司解决了资金难题。

    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毕节市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林地总面积达2282万亩。据2020年的测算数据,全市森林总碳储量2775.05万吨。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生态林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毕节积极探索林业碳票。

    “测算出一片树林固碳释氧量后,给所有权人颁发一张凭证,并赋予它可抵押、可交易等金融属性。”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糜小林介绍,在对市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量进行测算的同时,毕节市还出台多个文件,给林业碳票项目开发利用、监测计量与评估以及融资业务提供政策依据。

    林业碳票是毕节以改革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毕节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毕节建设、城乡社会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推出353项重大改革举措。

    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是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20年3月,正当公司总经理陈孟谈为资金犯难时,税务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送来优惠政策。两年来,企业累计已享受税收减免390多万元,还凭借信用等级申请到100万元信用贷款。

    为让税收优惠政策与纳税人精准对接,毕节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建立“减税降费综合分析平台”,税务部门提取企业的税务报表、财务报表、员工规模等数据,依托大数据精准画像,梳理企业可以享受的税费政策等,实现“让政策主动找人”。2021年,毕节市共计为企业减免税费34.34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到完善统一战线参与机制,毕节正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重点围绕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2022-11-24
  • 《河北这八个村为何上了农业农村部的“红名单”》系列报道之四 塞北山村似江南 农旅融合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河北有8个村入选。这些村子结合自身乡村资源禀赋,挖掘乡土产业、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创新各种业态,让休闲农业释放出更强的富民效应,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的美丽乡愁。

    这些村子为什么能够上榜?在这一荣誉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善治密码”?近日,人民网走访调研这些美丽休闲乡村,推出《河北这八个村为何上了农业农村部的“红名单”》系列报道,带领大家共同领略这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承德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王立群摄


    这里,生态优美,天蓝水净,森林覆盖率达58.5%;

    这里,交通便利,区位绝佳,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乘高铁、30分钟到机场;

    这里,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清代皇家御路穿村而过,老红山等自然景观与莲花山景区相得益彰……

    这里就是塞北山村——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也是承德唯一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网红村”。

    “近年来,我们依托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以果蔬种植大棚为主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同时挖掘和利用文旅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在农旅、文旅融合中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大贵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军说。

    丰富产业业态乡村建设更有活力

    深秋时节,走进大贵口村,山谷田园里新改建的132栋崭新的现代化大棚科技感十足。在山谷田园的水培蔬菜棚里,各种绿油油、水灵灵的生菜,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水培蔬菜棚主要种植品种为生菜,普通田地种植的生菜一年不会超过2茬,普通温室一年也不超过4茬,而水培生菜,平均生产周期约为每年10茬,一个棚一年10季销售总额可达15万元。除去水肥等生产费用,每个棚纯收入可达8—9万元。”该蔬菜大棚的负责人王志强说。

    除了做大做强传统设施农业,大贵口村还发展了草莓、葡萄、大樱桃等助力乡村游的特色农业,不断丰富农村产业业态。目前,全村共有温室大棚303个,其中草莓大棚就有230个,草莓还成为了该村的招牌产品。

    “围绕产业发展,我们打造了山谷田园大型农业综合体,搭建了山谷市集电商平台、山谷民宿、山谷果蔬包装厂,引进培育了‘山谷嘉年华’,通过打造‘山谷’特色品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李双军说,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7.65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还能再增加35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可以翻一番。

    想发展、要致富,仅仅靠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还不够,大贵口村的另一条赛道是现代乡村旅游。当地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民宿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庭院,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正在成为大贵口村现代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跟随着山谷人家民宿负责人李清的脚步,走进一家简朴雅致的民宿。院里院外无处不在的剪纸元素格外吸睛,“塞罕坝精神”、大贵口村“贵”文化都巧妙融在这些剪纸当中。

    “文化是特色民宿的核心。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游山玩水、放松身心,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感受非遗剪纸文化的魅力。”李清说,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将建成19家特色民宿,草莓小镇等特色项目也将相继投入使用。

    另据介绍,大贵口综合休闲接待服务区建成后,可为游客提供冷餐、亲子活动、轰趴等服务,预计全年接待5万人次,实现收入275万元,增加农民收入36万元,村集体收入14万元;民宿改造示范区建成后,预计全年可实现收入135万元,增加村民收入18万元,村集体收入6.8万元;村民共生民宿区预计首批入驻20家,全年可实现收入120万元,农民增收96万元。

    不仅如此,大贵口村还谋划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该村产业多样化的发展画卷已然展开。

    共享发展成果基层治理更有成效

    “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乡村。”在大贵口村,这条宣传语格外引人注目。的确,现在的大贵口村村民,生活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幸福。

    “老人能享受现代化的医疗,孩子能享受现代化的教育,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就业。家家出门见绿、开窗见景,随时随地享受田园风光,这样的生活不令人羡慕吗?”谈起村中变化,村民杜玉山有说不完的话。

    而在他眼里,最直观的改变,是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村街道硬化、亮化实现全覆盖;实施“水电路讯”工程,全面消除村庄飞线,让村民吃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下大力气推进厕所革命,全村改厕率达到100%;积极拓展村民娱乐场所,新建5个游园、2个广场,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

    长期在外工作的杜志茹回到村里,对村中的变化发出感叹:“太干净,太漂亮了!”无论是街道两侧墙上的喷涂彩绘画,还是村外综合治理后的生态清洁小流域,都展露了美丽乡村的“爆表”颜值。

    “这些都是我们大贵口村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大贵口村支部委员于桂荣说,为了推进乡村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该村创新实施了“三信”模式,鼓励全体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汇聚起了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各方联动的强大乡村振兴力量。

    据介绍,“三信”模式就是以积分定信、奖励用信、全民争信为主要内容,通过组建“评信团”,为全体党员和群众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授信,以积分的方式进行综合排位。信用等级3A及以上,可用积分兑换实物;4A、5A的农户进一步享受信用贷款额度提升、利率下调的信用奖励;符合条件的,还优先列入村干部和党员发展后备人选。

    “这一模式,将村民的道德信用与实实在在的金钱挂钩,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形成了一种良性激励机制,涵养了文明良好乡风。”李双军说,目前,通过“三评一定”的方式,全村共评选出4A、5A级良好信用户15户,村民获取信誉贷款400余万元,2名群众被优先列为发展党员后备人选。“三信”模式不仅营造了乡村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还打造了“诚信大贵口”党建品牌。

    开启“云”上服务赋能乡村更有智慧

    “你看,这个小程序上能显示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棚里出现温度和湿度不正常,马上就能收到报警信息……”西红柿种植户杜玉厚拿着手机边展示边说,自从大棚里安装了摄像头及温湿度传感器,他比之前轻松了不少,不用总担心棚里温度不达标而一次次跑去查看,通过摄像头就能随时随地检查大棚里的情况。

    “这是我们今年实施的一个数字乡村项目,主要是通过在大棚中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来为农作物提供稳定生长环境,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控制。”李双军表示,相对于传统种植方式,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很多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化管理,降低农户投入成本,提高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拿新建的大棚来说,户均可以增收超1万元。

    据了解,目前该村已有9个这样的智慧大棚试点,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应用范围。当然,在大贵口村,因为数字而发生改变的,不只是在农业生产上,同样也表现在生活中。

    自从有了数字乡村的平台,村民于桂荣就成了村里的红人,她经常将自己的所见所学发布在“村圈”里,引得村民纷纷点赞学习。也因为这个平台,村民的诸多问题得以快速高效解决:谁家的网线断了,在“民情反馈”版块发布求助信息;村里的垃圾桶满了,在平台上提个醒;路边的路灯坏了,发条维修信息……管理员收到后会及时帮助村民解决问题。“这个平台就像一个绿色通道,疏通了村民之间以及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沟通渠道。”在于桂荣看来,数字乡村项目给大伙儿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村庄治理的有效途径。

    “今年3月份,我们在大贵口村率先启动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以信息化、科技化赋能大贵口村‘三农’发展,该村也成了我市首个建设数字乡村的村庄。”承德市双滦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邱艳丽说。

    依托可视化大屏和“大贵口数字乡村”微信小程序,双滦区数字乡村项目搭建了具有大贵口特色的数字乡村平台。据了解,该平台统筹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辅助决策,运用监控摄像头、室内环境传感器、水肥一体机、植保机等智能技术设备,推进物联网、农业环境感知、平安乡村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动态掌握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态势,构建了一套“百姓好操作、乡村好管理、服务见实效”的乡村智治新模式。

    “目前,大贵口村的联通数字乡村平台一期已搭建完成,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监控,拓展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李双军说,二期平台聚焦乡村治理、数字产业、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四大板块正在建设中,未来“云端”务农、信息追溯、智慧治理正逐渐成为现实。

    2022-11-24
  • 藏粮于技“解锁”丰收密码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进一步扛稳粮食主产区责任,连续10年获得丰收,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冲刺历史新高。但农业又常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业,风雹洪涝、干旱早霜、病虫鼠害都可能威胁到粮食生产。


    目前,内蒙古粮食已全部收获完毕,丰收已成定局。在保障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内蒙古究竟做了怎样的努力?保障粮食丰收的“利器”是什么?让我们“解锁”内蒙古粮食丰收背后的农技密码。

    主动作为,用最有力措施抓实粮食生产

    秋收刚结束,包头市九原区源盛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军就带着村民们为明年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忙活起来了。

    “今年,我们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式种了3000多亩地,实现了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茬大豆。”金军激动地说。

    今年,合作社主要是采用4+4带型的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有效改装机具、合理选配品种、全面优化带型模式、科学密植管理等方式,合作社的复合种植获得了高产。

    秋收之际,农业农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合作社的24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地块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玉米平均亩产802.44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28.8公斤,被遴选为高产典型,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大豆高产竞赛。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把“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层层压实责任,将稳面积、提单产、提产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大文章。全区各级农牧部门主动作为,紧紧围绕“藏粮于技”战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广度和深度,为内蒙古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年,内蒙古利用优质高效增粮和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在全区12个盟市的65个旗县开展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作物高产示范,共建设130个万亩示范片、690个千亩示范方和240个百亩示范田。组织开展了观摩周活动,组织培训达到424场次,2.7万人次参与观摩培训。现场观摩感受、现场答疑解惑的方式让农民学有榜样、干有遵循。

    同时,产业链建设也在发力。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自治区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组建了19个自治区种植业全产业链专家组,积极参与产业链建设。内蒙古成功申请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了两个马铃薯国际合作项目。还组建了黄河流域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专家组、扩种大豆油料专家指导组和供种保障、机具装备保障工作专班,对重点工作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服务。目前,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在内蒙古已初具规模。

    科技支撑,用最适合的技术种出更多的粮

    繁忙的收获季已经结束,但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红星村的种植大户朱向永还忙碌在自家的田间地头。

    “今年我种了1343亩玉米,采用的是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种植密度达到了近6000株,平均亩产达到了1133.52公斤。比去年每亩增产300多斤,而且省水、省肥、省药。仅种玉米这一项,我家就有纯收入90多万元。”朱向永乐呵呵地说。

    今年秋收之际,通辽市农牧局邀请农业农村部有关专家,对全市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片、千亩方、百亩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1.35万亩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087.93公斤;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达到1227.58公斤,分别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区万亩、千亩单产纪录。

    朱向永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一直摸索着高产的“窍门”,但让他真正受益的还是农业科技。朱向永的地块也成功实现了千亩“吨粮田”的高产目标,成了当地的高产典型。这次单产带来的“惊喜”,更增加了他种粮的信心。

    今年,通辽市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入合作,在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优质高效增粮等项目的支持下,大力推进节水增粮,积极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通过选用耐密抗倒品种,大小垄种植、精细整地、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实现了玉米的优质高产。

    今年,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强化对重点项目技术支撑。对全区优质高效增粮千亩示范片、绿色高质高效粮油菜示范旗县、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行了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还组织实施了10个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和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储备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578个,示范面积达270万亩。通过技术集成,旱地大豆、水稻、北方春油菜均创了高产新纪录,打造了多个玉米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高产高效典型,遴选出2个净作大豆和3个不同类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田块参加全国高产竞赛。

    与此同时,在加强专家指导上下功夫。年初分作物确立了自治区专家指导团队,分作物设立推广和科研双首席工作制,联合地方技术专家组遴选高产技术、审定实施方案、全程包片指导,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还加强集成创新,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探索粮食生产高质高效技术,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今年,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遴选推广了36项重点种植业技术,制作各类科普视频80多个,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农牧民培训,35万人次的种植户得到了农业技术培训,大大提升了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特别是对大豆套种玉米和扩种油菜任务旗县进行了全覆盖技术培训,为全面完成国家扩种大豆油料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得到国家专家组的认可。

    绿色发展,用新技术实现生态与丰收双赢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科技小院综合试验示范园区,记者看到了示范区内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四控技术的应用。

    园区由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郝存林介绍,示范基地内围绕四控技术开展了中化水溶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机械侧深施技术、玉米统防统治、新型玉米田除草剂替代技术、膜下滴灌、厚地膜、降解膜、地膜回收技术。实现亩均化肥用量减少37.4%、农药用量减少25%,灌溉水使用量减少30%,地膜回收率达到81%,玉米亩增产150斤,增收150元以上的目标。

    “我们联合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部门的40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重点开展沿黄灌区典型盐碱区域特色优质作物控肥减排和绿色生态高效技术研究、移动式黄河水澄清滴灌设备应用技术、5G+智慧引黄滴灌技术等11项技术,对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了积极探索。”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傅晓杰说。

    目前,内蒙古已建成277个病虫鼠害监测点,强化监测预警。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更换标准扇形喷头,推广高效低风险新型农药、增效喷雾助剂,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各4800万亩以上,提升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据农情统计,全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1.83亿亩次,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挽回粮食损失达70多亿斤,有效实现了“虫口夺粮”保丰收。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赤眼蜂大战玉米螟”让合作社负责人李英辉难掩喜悦。“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的元凶,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而赤眼蜂就像是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通过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中,从而消灭玉米螟的幼虫。采用这种生物防控技术,每亩仅投入3块钱,成本低、效果好、简便易行,还能代替化学农药,真是一举多得。”李英辉说。

    据介绍,今年合作社种植玉米3200亩,采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术,大大降低了玉米螟蛀茎率、蛀穗率和折秆率。与未投放赤眼蜂对照田相比,平均每亩减损增收50公斤以上,每亩增加收入100元以上。这项技术使合作社增加收入32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近100公斤。

    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有林说:“丰收的密码在科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将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技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构建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牧民生产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技术服务,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岳鸿钧)

    2022-11-23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