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青年返乡创业 只为寻找“诗和远方”

    走进兴安盟义勒力特镇的远方廷园民宿,一眼望去花果满园,窗明几净,登上通往屋顶的楼梯,便看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希望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也可以寻找到诗和远方。”远方廷园民宿的老板陈爱平说。





    义勒力特镇远方廷园民宿。人民网寇雅楠摄


    2018年返乡探亲的80后青年陈爱平看到了家乡义勒力特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当时家门口的商业街既有音乐节又有采摘节,游客络绎不绝,但是我发现只是举办的当天很热闹,留不住游客再次消费。”之前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和民宿经营管理工作的陈爱平看到了商机。


    2019年8月,陈爱平离开生活、工作了20年的城市北京,回到了故乡义勒力特。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划,他将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一餐一宿一辈子”成了他在家乡的第一间民宿廷园民宿的经营理念。


    “我从没想到我以前做梦都想逃离的地方,成了今天就算有人‘打死我’我也不愿意走的地方了。”陈爱平咧着嘴开起了玩笑。


    今年6月18日,陈爱平的第二家民宿花乡寒舍也正式运营了。“这间民宿是我租的村民的房子,现在也有很多村民都来找我,让我看看能不能改造一下他们的房屋。接下来我也将继续带动有意愿的村民改造他们的房子,把这条街做成特色民宿街。”陈爱平说。


    “现在把房子租出去,一年租金就有3万元,小陈还雇用了我老伴儿在这里搞卫生,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收入,一年就能挣4万多。”义勒力特嘎查村民韩李军说。


    义勒力特镇民宿产业始于2019年,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打造了远方廷园、城外有星光、花乡寒舍等多个特色民宿。近年来,义勒力特镇民宿发展以市场为向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农业森林生态资源及水域资源为特点,创新模式,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一体的度假圣地,为城镇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天然生态的休闲康养之地,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求,成为了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后花园”。


    据悉,义勒力特镇引领村民及民宿投资者形成了“民宿联盟”,以村为单元,以村民及民宿投资者为主体,联盟化经营,规范服务,抱团发展,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标,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去年我们接待游客有20万人次,今年预计会更多。”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德生指着镇政府东侧的方向说,“我们也在探索新的项目,下一步,我们要在那边把我们嘎查打造成一个大型的休闲娱乐民宿集一体的大型旅游度假村。”

    2022-07-28
  • 内蒙古突泉县: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七月的突泉县曙光花海繁花似锦,马鞭草、凤尾鸡冠和醉蝶花、百日草、鸡冠花、千日红、万寿菊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沿着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的栈道,漫步在花海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栈道尽头是古色古香的曙光楼。登上曙光楼,整个园区尽收眼底,成片的养殖棚舍和果蔬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曙光园区迸发农旅融合新篇章。张佳摄


    “到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还可以到大棚来采摘新鲜的瓜果和蔬菜。这里离家也近,有这个好地方真是太好了。”突泉镇平原村村民马桂文说。


    春天赏花、夏季消暑、秋季采摘、冬嬉冰雪……近年来,突泉县致力于发挥天然优势,利用自然、气候等特色唱响突泉农旅融合旅游“四季歌”,着力打造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产区变景区,绘就出了农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休闲采摘,乐了市民富了村民


    “你看这香瓜是真好啊,这又甜又脆,大人小孩都喜欢。”近日,突泉县居民徐凯带着爱人、孩子和父母在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内采摘香瓜时开心地说。


    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集旅游、观光、采摘、餐饮、垂钓为一体的生态采摘园,做到了“四季有果成熟,天天有果采摘”,使这里成为突泉县周边地区采摘尝鲜的好去处,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现有60栋大棚,种植了毛桃、大樱桃和火龙果等20多个品种,年接待游客3万人以上,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年带动就业50人以上。”突泉县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负责人刘淑辉说。


    为了丰富旅游产品,突泉县依托农业大县的县域优势,主打“山水田园”旅游牌,充分挖掘和利用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农旅、文旅融合,让城市与乡村互动、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融合,推动了乡村旅游、观光采摘和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截至目前,突泉县共有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突泉镇城郊采摘园、太平乡五星村、杜尔基镇东泉村、六户镇和胜村等多个旅游观光采摘园,共有设施农业特色采摘大棚1000余个,年利润3000多万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


    目前,突泉县已经形成了东有设施农业可采摘、西有地质公园可观光、南有花海瓜田可休憩、北有自驾营地可驻足的全空间、全时间、全服务和全景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农旅融合,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我是南厢小学速滑队的一员,在炎热的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场馆里面可以很凉爽地训练,感觉特别开心。”在突泉县的速滑馆内,突泉县南厢小学的速滑队队员王天帅正在刻苦训练着。


    走进突泉县速滑馆,让人清凉十足,速滑队学员正在这里按照专业老师的指导进行训练,孩子们对冰上运动兴趣十足,上了冰场就“放飞”了自己,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彰显着冰上运动的激情与魅力。


    与此同时,随着速滑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动员训练条件的改善,突泉县速滑馆还吸引了众多外地队员前来训练,来自呼伦贝尔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冰球队到突泉县速滑馆进行赛前训练,


    16名身披“战袍”、戴着头盔的队员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挥舞球杆紧张训练。为擦亮冬季旅游名片,突泉县高标准建设了宝石滑雪场,除了有适合初学者练习的初级雪道,宝石滑雪场更是着力打造了1500米的高山雪道。特别是经过7年沉淀和发展,宝石滑雪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了滑雪道、雪地摩托等旅游设施,开展了雪上足球、雪上飞碟、冰上碰碰车等多种活动,深受消费者认可,群众喜爱。


    同时,为了叫响农旅融合旅游这一特色,突泉县高标准建设了一条22公里的自行车彩道,为县域内外的骑行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精品线路,满足了群众健康出行的需求。


    感受田园生活、体验田园风光,欣赏田园景观。今年,突泉县以乡村振兴为统揽,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宝石镇双城村和杜尔基镇明星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探索实施“旅游+休闲康养”项目,打造休闲旅游康养体验基地。


    项目建成后,突泉县又将增添旅游观光两处“新地标”,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也将成为突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势力”。


    链条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


    农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留住乡愁的重要手段。突泉县立足实际,坚持多措并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绿色乡村的美丽蝶变。


    自北京出发带着爱人和孩子自驾游的刘先生是一位旅游达人,每年都会自驾旅游,在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停车休息时他说道:“这个旅游自驾泳营地建设得真不错,对于像我们这种热爱自驾游的人来说,每个自驾营地就是家,咱们这个营地不仅能接水接电,还能连接WiFi,真的是太好了!”


    夯实旅游基础设施。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热,突泉县依托阿海满旅游路线沿线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了赛银花自驾游营地,营地分为七个功能区,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突泉县以城区、镇区、景区、乡村为重点,持续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居民饮水工程、互联网进乡村、农村电网改造、旅游停车场、公厕、旅游标识标牌、农家乐、宾馆酒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示范村建设,把乡村颜值打造得更靓。


    旅游离不开服务。突泉县始终把“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理念落实到全域旅游创建的每一个细节,成立文旅公司,加强旅游的服务和管理重点在安全保障、旅行社、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让每一个来到突泉旅游的游客都能体会到宾至如归的倾情服务,看山看水,怡情悦性,流连忘返。


    “我这大棚里的果蔬,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放心吃,不打农药、不打除草剂,都是农家肥,因此我们果园的水果品质高,来采摘的吃了没有说不好的,回头客可多了。”水泉镇合发村设施农业大棚种植户侯红章开心地说。


    旅游离不开消费,如何让游客后备箱装满农特产品,增加当地百姓收入?让更多农民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


    突泉县抓住机遇,提供游客青睐的“后备箱产品”,同时,立足农业大县,大力推行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加快推广节水滴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设施农业大棚、果园管理水平,果品、特色农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同时,突泉县加快推进农特产品品牌认证,让众多特色农畜产品从分散性完成了向“品牌化”“包装化”“市场化”的转型,很多农产品“穿上”名牌外衣变成了“香饽饽”,叫响了“金玉米”“雪花牛”“突泉紫皮蒜”“突泉小米”“突泉绿豆”等多个农畜产品品牌,广大农民也从农旅融合发展、商标品牌中得到了实惠。(刘艺琳、冯玉燕、张佳)

    2022-07-27
  • 美丽乡村引客来 上高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仲夏,走进上高县镇渡乡罗溪村,只见荷叶连连、嫣红半倾、莲蓬低垂,而“观荷采莲”成为目前游人来此放松休闲的“打卡”必到项目。





    近年来,上高县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将旅游与特色农业、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每年6至8月,荷花盛开,游客特别多。”罗溪村村支书罗程辉介绍,该村依托集中连片的百亩荷田,举办赏荷花、摘莲蓬、品农家美食等活动吸引游客,并以荷塘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居,打造集农业观光、生态采摘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品牌。


    “荷花盛开季节刚好是暑假,每逢周末,村里游客就会更多。”村民罗普正在家开了一家小商店,旅游旺季时每天顾客络绎不绝。不止罗普正,很多村民在田间地头摆摊设点,出售自己种的西瓜、葡萄、莲蓬等,年轻村民还做起电商,将这些特产卖到外地。


    昔日的种田能手,成了旅游发展的管理员,村里剩余的劳动力,成了游客“服务员”,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的“90后”,有的利用自家的住宅开起了农庄、饭店、小超市。2021年,罗溪村村级集体收入超20万元。


    在该县南港镇的白云峰大峡谷漂流景区,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前来消暑游玩。很难想象,这县从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僻壤之地,成了人气火爆的“热产业”。


    该镇立足生态优势,抢抓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山水资源,将生态环保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创造出一条“旅游+村集体发展”新路子。如今,白云峰漂流景区凭借生态环境的“高颜值”,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旅游胜地。


    “这井水可真凉啊,快来快来!”上高新界埠镇桐山村的千年古井旁,游客正三五成群地体验打井水。桐山村作为江西省第三批红色名村,如何将红色资源转为红色动能?新界埠镇以红军布告旧址为依托,开发千年古井、陈卿云故居等资源,引进多个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园,探索“红色+”乡村振兴路径,走出了一条“红绿古”深度融合之路。


    “来之前听说是个古村,没想到扫一下二维码,全村景点的解说都能听,真是又古又‘潮’。”正在参观的游客惊叹于数字乡村的便利和魅力。今年,桐山村新建了3个4G基站、9组5G云喇叭、制作了“红军在上高”展览的扫码云讲解,以数字化赋能红色乡村的“最强大脑”,不断擦亮上高乡村旅游名片。(易奇勋邹宏伟)

    2022-07-26
  • 上半年河北蔬菜总产量达1586.7万吨

    种植面积稳定作物长势良好





    上半年河北蔬菜总产量达1586.7万吨


    从河北省统计局获悉,上半年,河北省气候适宜,蔬菜作物长势良好,各地相继出台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惠民政策,加上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和农村劳动力回流等一系列利好因素,蔬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28.0千公顷,同比增长3.1%;总产量1586.7万吨,增长3.3%。从品种结构看,菠菜、大白菜、卷心菜、黄瓜、西红柿和茄子等传统种植品种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平稳增长趋势,播种面积分别为22.1千公顷、8.9千公顷、21.2千公顷、50.1千公顷、43.4千公顷和18.4千公顷,分别增长4.9%、7.9%、5.2%、1.5%、2.1%和2.5%,占到蔬菜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50.0%;产量分别为96.2万吨、34.8万吨、112.2万吨、330.4万吨、259.9万吨和84.5万吨,分别增长4.8%、2.3%、3.5%、3.4%、2.5%和4.1%,占到蔬菜总产量的比重达57.9%。(记者方素菊)

    2022-07-25
  • 内蒙古多部门细化实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顺利完成了1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搬迁目标。为了让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内蒙古多部门细化实化后续工作,今年上半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亮点频呈。





    顶层设计指路。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做好今年内蒙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搭起政策“四梁八柱”。


    项目管理跟进。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督促相关旗县在保证安置区后续扶持项目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下“快进键”。目前绝大多数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资金使用合规。按照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重新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旗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涉牧资金实施细则》,内蒙古加强对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项目集聚效益,安排下达了2022年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4.9亿元。目前,资金已拨付至有关地区。


    拆旧复垦增绿。在试点项目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计划今年在固阳县等项目旗县开展拆旧复垦项目推广。


    督导检查追踪。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全区财政衔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对2021年至2022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进行全方位检查督导,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工作推进有章法、群众利益不受损。(记者李永桃)

    2022-07-22
  • 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辛魏巍:奔波田间地头 助力果农增收

    辛魏巍为刚修剪完的果树涂抹愈合剂。


    除草、浇水、观察病虫害……夏日清晨,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果农王洪广侍弄着自己的果园。青绿色莹润饱满的果子结满枝头,20亩的果园丰收在望。


    “前些年种的是沙果和李子,产量低又卖不出去,我几乎都要放弃了。后来在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帮助下,我栽植、嫁接了新苹4号、新帅苹果等品种,去年小试牛刀就收入了十来万元。今年进入盛果期,收入估计能比去年再翻一番。”王洪广说。


    王洪广和一些果农们的“翻身”,离不开兴安盟林业科学研究所生态研究室副主任辛魏巍的努力。


    2015年,辛魏巍在科右中旗调研时,发现当地一户果农从外地引进的新苹4号、新帅苹果两种大苹果长势好、口感好、经济效益高。“林果业是兴安盟的传统产业,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着果树。但因气候条件所限,果树以沙果、李子等为主,没有大苹果品种。”从事多年经济林研究推广的辛魏巍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兴安盟引进大苹果种植的一个突破口。


    她立即对该品种进行观测、鉴定,结果证明两种果树在引种地可以正常越冬,果实综合性状良好。随后,她成功申报“新苹4号、新帅苹果栽培技术推广”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进行大范围推广种植。一边建示范林进行苗木繁育,一边在低产林改造项目中推广嫁接新品种,到2019年项目验收时,部分果树已经进入结果期。“丰果期亩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按市场价采摘10元一斤、零售5元一斤,是沙果售价的好几倍,果农收入增加明显。”辛魏巍兴奋地说。


    “果树种植,三分种、七分管。”辛魏巍把更多精力放在果树的抚育管理上。春季修枝剪枝,夏季病虫害管理,秋季施肥,冬季防寒……一年四季她都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目前,新苹4号、新帅苹果种植已经在全盟推广,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新品种的成功推广,不仅填补了兴安盟大苹果种植的空白,对丰富兴安盟经济林品种、推动农民致富和精准扶贫都具有重要意义。”辛魏巍说。


    经济林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多年来,辛魏巍奔波在林业科学技术普及、林业技术咨询和服务的路上,为兴安盟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主要参加的“蒿柳天蚕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填补了国内人工养殖天蚕的空白,同时提高了蒿柳林的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她主要参加的“寒地苹果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将新苹4号、新苹6号、玫瑰红、龙帅、龙秋、双秋等6个优良抗寒苹果品种成功引进兴安盟,进一步丰富了兴安盟经济林品种。她负责实施的人工林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果品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林果产业已经被兴安盟列为主要推进的20条产业链之一,为加强技术规范和管理,目前辛魏巍正在参与编制完善《2022——2025年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和《2022年林果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下一步,我会继续在基层潜心钻研坚守,在寒地果树选育上下功夫,推广示范丰产栽培新技术,辐射带动兴安盟特色果品村果品镇的发展。”辛魏巍说。(记者霍晓庆)

    2022-07-21
  • 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开展“电商助企”活动——河北石家庄: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消费者前一天从平台下单,果园第二天一早按需采摘,直接由平台物流运输到全市各中转站点,最晚当天傍晚就能配送到各社区提货点,让更多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到新鲜、实惠、美味的灵寿油桃。”石家庄市灵寿县油桃种植企业丰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当前正值鲜桃收获的季节,入驻社区团购平台后,大大缩短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为企业拓宽了新销路,打开了本地市场。


    据了解,石家庄市灵寿县油桃种植企业丰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是在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的“电商助企”活动的帮助下,入驻了某社区团购平台,其销售模式由传统的线下批发零售成功向线上销售拓展。通过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其代表产品“甜心油桃”的销量较从前提高了40%,同时还省去了许多中间仓储、运输的成本,避免了因货品积压所造成的损失与浪费。


    其实,早在今年3月,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组织召开石家庄市“电商助企”对接研讨会,邀请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等6家国内头部平台与君乐宝、洛杉奇等8家本土企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把脉会诊”。


    为切实缓解企业在研讨会上所提出的产品滞销、品牌推广、电商运营等难题,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发展动力,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市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进行了摸排甄选,积极推动周边县区尤其是乡村的特色产品企业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协调对接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抖音、快手等社区团购以及直播带货平台,到田间地头、生产线和仓库厂房中去实地调研指导。


    “让平台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品尝得到我们的特色农产品,让乡村企业倾听平台经验,详细了解各种电商业态的运营模式、特点和目标产品。”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双向交流,从而发掘合作机会,选择对口的平台、企业、产品和适宜的经营模式开展对接帮扶。因材施教,引导传统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建立互联网思维,助推农村电商发展。


    石家庄馒多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纯老面馒头的企业,该企业的馒头品质和口感非常好,在顾客中的口碑也一直不错。但是,该企业的馒头不添加防腐剂,难以长期储存,且成本低利润少,不适合长线营销。而社区电商模式物流时间短,中间环节少,回款快的特点正好与这类产品相匹配。在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沟通协调下,该馒头生产企业成功入驻了某社区团购平台并上线销售。经过平台的运营指导,自产品上线后,每日可销售出馒头4万个,春饼1万多张,各种杂粮食品4千多个,累计近7万余石家庄市民品尝到了这家企业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上线即爆款”的良好效果。


    据介绍,目前石家庄市已有鹿泉、赞皇、灵寿等7个区县40余款特色产品在“电商助企”活动的帮助下实现与大型电商平台的精准对接,真正打通电商销售与农副产品生产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乡村特色产品销售难、推广难的问题。


    下一步,石家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持续落实好、运用好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助企模式,继续助力本地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助力有影响力的本地品牌不断形成,鼓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以电子商务新业态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07-20
  • 六大主题系列活动畅游祖国北疆 内蒙古向你发出邀请函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7月15日电(刘艺琳)7月15日,“感悟中华文化·畅游祖国北疆”六大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据发布会介绍,2022年7月至11月内蒙古将依次推出“感悟中华文化·畅游祖国北疆”之万里茶道、大草原、大黄河、大兴安、大沙漠、大冰雪六大主题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六大主题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十二盟市政府联合主办,十二盟市文化和旅游局及相关旗县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此次系列活动坚持“文化引领、旅游为民”的宗旨,秉承“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的理念,聚焦和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重点景区、度假区等所在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文旅品牌打造、文旅要素配置、精品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扩大内蒙古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


    发布会介绍,7月22日,举办“感悟中华文化·畅游祖国北疆”之“万里茶道主题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乌兰察布市,主要围绕“万里茶道”主题,举办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工作会议等系列活动。


    7月29日将举办“大草原主题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在锡林郭勒盟举办第32届旅游那达慕系列活动、在呼伦贝尔市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分会场赤峰市、通辽市将同步举办赤峰市红山区文化节、第七届科尔沁草原旅游婚礼节等系列活动。


    8月份将举办“大黄河主题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举办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夏季嘉年华、第二届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在分会场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同步举办三盛公景区华莱士节、包头市黄河湿地渔家游等特色系列活动。向区内外游客集中展示黄河几字弯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优美风光。同时推出黄河峡谷观光、风情体验、美食品鉴、考古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等系列活动。


    9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呼伦贝尔市政府、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举办“大兴安主题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大兴安岭。活动包含庆祝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秘境·大兴安岭金秋穿越之旅”等;分会场兴安盟将同步举办五角枫摄影大展等。活动将围绕“大兴安”主题,推出一系列生态观光、漂流、摄影、美食、度假、健身以及民俗旅游活动,全力打造内蒙古“大兴安”生态旅游品牌。


    10月将举办“大沙漠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阿拉善盟,主要活动包含阿拉善英雄会、巴丹吉林沙漠文化节;分会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通辽市同步举办库布齐沙漠休闲旅游文化节、乌兰布和沙海湖文旅活动、翁牛特沙漠狂欢嘉年华等活动。


    11月将举办“大冰雪主题系列活动”,主会场设在呼伦贝尔市,主要开展自治区第十九届冰雪那达慕等;各盟市作为分会场,同步举办第十五届达里诺尔冬捕旅游节、第十一届银冬驼文化节、第十六届阿尔山冰雪节等。


    据悉,2021年至2022年,内蒙古先后荣获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称号22个,创建示范项目70多个,推出了精品旅游线路100多条。2021年接待国内游客1.3亿人次(13126.8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0.49亿元。

    2022-07-18
  • 走进县城看发展|枣阳:经济发展换上新“引擎”

    棉纱产量从3万锭增至20万锭;以前2人看管1台机器,现在1人看管10台机器……一家老棉纺厂的“蝶变”,恰如一座千年古城的“新生”。


    近年来,湖北省枣阳市锚定高质量,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优存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扩增量;优化营商环境,强变量,给经济发展换上新“引擎”。


    优存量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一排排细纱机轰隆隆作响,自动抓棉、落纱、包装……走进枣阳市万通棉纺实业有限公司智能纺纱车间,偌大的厂房难觅人影。偶尔见一两人骑着小电动车在查看生产情况。


    “订单量、完成量、温度和湿度等信息,这里看得一清二楚。”万通棉纺实业有限公司综合办主任张秀成指着车间在线监控中心的大屏说。他在厂里干了20多年机器维修工,见证了车间内的变化:“以前车间满是人,我们一天到晚守着,生怕出故障,现在坐办公室看电脑就行了。”


    建厂30余年,依靠大量劳动力的投入曾帮这家棉纺厂快速起步,也一度成为其发展路上的“短板”。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张秀成说,近年来,公司转变思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逐步淘汰老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转型路上,公司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


    “通过技改,产品质量更好了、品类更多了,市场竞争力更强了。”张秀成说。


    棉纺厂内看得见的变化,是枣阳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做优存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7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9家。


    扩增量新兴产业涌动新动能


    “订单排到8月份了。”米朗科技有限公司的直线位移传感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前列,不过,制造传感器的核心导电材料碳浆却依赖进口,这一直困扰着公司副总经理毕继爽,“我们生产能力没问题,但科研还存在不足。”


    经政府牵线搭桥,公司正与湖北文理学院联合开展碳浆材料的技术攻关,预计今年就可以实现国产化。“到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约50%。”毕继爽说,此外,公司还有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在同步进行,每年投入研发资金400多万元。


    在枣阳,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不断做大做强。


    “60多家企业与40所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高技能人才1300多人,60多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枣阳市市长孔令波介绍,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形成合力,近两年全市累计获批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4家、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重达38.2%。


    为及时解决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枣阳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一个产业链、一位市领导牵头、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工作专班、一张招商图谱、一套支持政策”的“链长制”,当好企业的后盾。


    2021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入库144家,同比增长140%。米朗科技等13家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强变量“软”环境构筑“硬”支撑


    虽然去年10月份才投产,但位于枣阳吴店经济开发区的湖北港利制冷配件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满负荷生产已半年有余。


    “未来,公司将打造以枣阳为新总部的核心制冷配件产业。”从广东中山到湖北枣阳,新厂能快速进入“状态”,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签约、开工、投产,我们只管提供相关资料,剩下的事‘项目秘书’都帮我们跑了,贴心的服务,让我们下定决心在枣阳扎根。”公司总经理黄锦明说。


    他口中的“项目秘书”是一群奔忙在企业间的政府工作人员。抓住营商环境这个关键“变量”,枣阳推行“一名牵头领导协调、一个项目秘书服务、一个路线图落实、一个微信群督办、一个政策包管总、一套协调机制推进”的工作机制,构筑企业发展“硬”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积势蓄力,2021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771户,同比增长44.35%。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近些年落户枣阳。


    来到这座城市不久的黄锦明已经开始为枣阳“代言”,他说,公司正依托优势资源,为枣阳“招揽”废铜收购、冶炼和空调整机制造等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放眼未来,换上新“引擎”的枣阳阔步向前不停歇。枣阳市委书记孟艳清说,将坚持扩规模与提质量并进、抓转型与创特色互促,做好“补链”文章、“特色”文章、“智能”文章。

    2022-07-15
  • 青枝绿叶黄金穗 喜看麦田千重浪——“巴麦13号”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纪实

    7月10日,小暑时节,河套大地,热浪涌动。临河农场“巴麦13号”小麦千亩示范区,麦穗迎着朝阳,抖擞着河套大地的精气神。


    巴彦淖尔市2022年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之一的“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入成熟阶段。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的科技人员说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是青枝绿叶黄金穗。即麦穗已经泛黄,秸秆青翠、麦叶墨绿,是春小麦成熟期最佳生长状态。


    青枝绿叶黄金穗,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也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努力。从1955年至今,河套小麦经历了秃麦、甘麦、欧柔墨巴和永良4号等30多个品种的更新换代,饱含着三代农业科技人员辛勤探索的心血和汗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巴麦13号”,经过十多年在巴彦淖尔和云南两地的加代选育,从两万多份材料中选育出“巴麦13号”,并在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该品种正式由研发示范阶段迈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通过科企紧密合作,“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2014年该品种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水地小麦区域试验:全区6个点,6点全增,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亩产500.91公斤,比对照品种永良4号增产9.5%。


    2021年1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布了十大科技成果,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科技成果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


    2021年,市农科所小麦课题组对“巴麦13号”进行了原原种繁殖,获得原原种14万斤。


    2022年,“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市十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前段时间的强对流天气,狂风暴雨席卷河套大地,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科技人员预估至少减产20%以上。而“巴麦13号”挺拔依然。据介绍,“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周边农户对此赞不绝口。


    今年,“巴麦13号”良种扩繁6000亩,将生产种子500万斤,供下年10万亩种植面积。其转化示范9000亩,用于面粉加工及产品开发。种子好不好,农民是一杆秤。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农民温瑞智2020年种植12亩“巴麦13号”,平均产量达1200余斤。2022年,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农民薛志强种植500亩,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农民朱建平种植500亩,临河农场六分场农民霍建平种植100亩……2022年“巴麦13号”在全市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


    作为“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三个国审品种之一,“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大面积转化示范,产量超过主栽品种永良4号5%以上,亩最高产量达到1206斤。2020-2021年在乌兰察布和山西、甘肃、新疆等地种植反映也很好。在稳定高产、抗病性、营养元素特别是钙镁含量、加工及食用品质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有望替代河套地区种植40多年的永良4号,成为新一代河套小麦品种的引领者。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地区。简单算一笔账,“巴麦13号”每亩增产近100斤,全市种植小麦100万亩,单纯品种创新就贡献新增1亿斤的粮食,支撑20万人的口粮。加快“巴麦13号”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河套小麦增产增收,是老百姓和科技部门的共同期待。(记者图古斯毕力格通讯员刘庆元)

    2022-07-14
  • 常家营的“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日,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常家营村的田地里,几位正在聊天的村民发出爽朗的笑声,当地种植大户丁建军也在其中。





    今年,他承包了包括周边村在内的近10000亩地,种植了以玉米为主的经济作物。


    “对于大规模种植来说,每年播种前的翻地是最重要的,对我们个体农户来说更是个‘大工程’。现在有了这些先进的农机具服务,效率提高了,旋耕机翻地还保土保墒,比手工翻地更利于玉米种植和成长!”丁建军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托克托县委、政府、县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衔接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发放,全力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衔接效果精准,鼓励各镇主动申请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


    常家营村就在镇政府的帮助下首先申请到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置大型农机具,解决了农户“有机户无事做,无机户用机难”的困境,用“衔接资金”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面对本村土地闲置多年无人耕种的现状,常家营村瞄准了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的方向,依托生态优势,蓄力发展规模种植,流转村民闲置土地10000余亩,为村民发放租地款600余万元。


    在新营子镇政府的帮助下,常家营村争取上级政策,打造了高标准农田13000余亩,同时争取到配套资金购买了大型农机,通过农用机械租赁,满足规模种植需求同时,还可通过对外作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我们村子的耕地比较多,有了这些大型农机具既节省成本、节省农时,耕作效果又好,所以这两年周边村子租用我们村大型机械的农户越来越多了。”常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杨增祥介绍。


    据悉,去年,新营子镇政府就帮助常家营村申请到了280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买了一台克拉斯青贮收割机。这种大型先进农机具可以实现青贮从收割到加工的一体化操作。


    近年来,常家营村大力发展农机具服务,村集体现有“约翰德尔”拖拉机30余台、“克拉斯”大型青贮收割机1台,旋耕机、深松机、翻转犁等各类大型农机具若干台。


    今年春耕时节,村委会雇用30名农机手,采取“人休车不休”的模式,在周边村进行深翻土地、旋耕作业。通过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解放劳动力,提升土地生产效益。


    在农机具服务项目的带动下,常家营村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约30余万元,带动就业岗位约50余个,脱贫户人均增收2000元。


    “衔接资金”为常家营村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下一步常家营村将继续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方式,努力开辟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机械化服务”的发展新路径。他们要以“一村之力”,辐射带动周边,在乡村振兴事业中越干越红火。

    2022-07-13
  • 多地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教师流动顺畅教育资源共享(深阅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各地加快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关注地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与成效。


    ——编者


    一根网线、两块屏幕,乡镇学校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学校人员互派,乡镇教师本领增长;通过集团化办学,乡村办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为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多地探索健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机制。


    同上一堂课资源更均衡


    “刚认识她时,她都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这次演讲却落落大方、充满自信。”前不久,来自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官堂小学的柴欣瑶获得了市里举办的“红船领航”主题演讲比赛第一名,作为指导老师,王丽勤感到很欣慰。


    官堂小学是海盐县官堂集镇的乡镇小学,学生为何有了这样的转变?王丽勤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秘诀”:“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共同发展是关键。”


    2018年,王丽勤从海盐县实验小学来到官堂小学支教,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很渴望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当地学校硬件设施已逐渐完善,但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于是,她带领教师团队自主编写教材,利用每周三下午开展相声、朗诵等特色课程,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同步课堂’,学生通过网络与城里孩子同上一堂课。”官堂小学校长朱剑旺介绍,依托城乡学校共同体,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通过一根网线和两块屏幕实现了双向实时联通,同一时间同上一堂课,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朱剑旺口中的城乡学校共同体,包含了海盐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34所学校,既有教学条件相对优越、师资力量相对充足的领头学校,也有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


    海盐县教育局局长袁迎春介绍,通过城乡学校共同体,区域内学校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学互通,教师能够全方位交流研讨,学生可以跨学校学习。“有利于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交流、年末有评价,评价结果还纳入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袁迎春说。据统计,去年全县共同体内的学校举行同步教研会议266次,开展同步活动136场,惠及学生4万余名。


    师资到乡镇教学提质量


    去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任教的80后教师吉彦霖被选派到杨家镇小学担任校长,她决心把村小办得红火起来。


    来到杨家镇小学,吉彦霖发现这里年轻教师多,教研氛围很好,但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进步较慢。吉彦霖认为缺乏名师引领是症结所在。


    乡村学校需要引进、培育名师,可自身实力不足,怎么办?与杨家镇小学结成帮扶对子的绵阳市实验小学把优质师资带到了这里。实验小学每学期派出由特级教师带队的10名优秀教师来杨家镇小学轮岗交流,一同开展教研活动、共享培训平台。杨家镇小学的年轻教师们也以集中培训、跟岗培训等方式到实验小学锻炼,不但能听骨干教师示范课,还有导师手把手指导。


    “我有信心把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先进的理念带到乡镇孩子的课堂上来。”通过交流培训,杨家镇小学教师李秋月收获满满,去年她在绵阳市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形成城乡学校共同体,两校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已经常态化,差距也不断缩小。吉彦霖说,杨家镇小学的办学口碑越来越好,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认可的“乡镇名校”。


    近年来,涪城区充分发挥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引领作用。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领办学校,双方按教学班级布局统一设岗,教师统一调配使用,在教育研究、教学管理、教学进度等方面统一管理。乡镇学校由此补充了师资力量,乡镇教师也获得了更多进步机会,职业发展更有前景。


    目前,涪城区已有6所中小学结成对子,每年近80名城市优秀教师前往乡镇学校轮岗、支教。“优质师资的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让乡镇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涪城区教体局局长王定强说。


    帮扶结对子考评建制度


    一大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小学的张志斐和同学一起,坐上大巴来到市区的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参加运动会。入场仪式上,张志斐举着印有学校名字的红旗,挺起胸膛走在前列。放眼望去,操场上,是各个学校的旗帜,孩子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让学生参加一场这样的运动会其实并不容易。”曾担任原隆小学副校长的吕淑萍掰着指头数出其中难处,“调整课表、配备人员、对接学校,都要提前做好功课。最关键的是要有统一的制度保障,让多个学校办学节奏同步。”


    吕淑萍所说的“制度保障”,指的就是两校正在施行的集团化办学。2019年3月,作为银川市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原隆小学与银川市二十一小学结成帮扶对子,成为“银川二十一小教育集团”的一员。两所学校人员互派,吕淑萍来到原隆小学,成了挂职副校长。


    “帮扶不能光‘输血’,形成良性教育生态才是关键。”经过几周观察,吕淑萍意识到,乡村学校里,不规范的教学制度是最大短板。帮扶,要从管理理念、考评制度抓起。


    每月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严抓教学计划制定、组织期中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活动……借鉴二十一小管理经验,建立新的考核制度,原隆小学教师日常备课、听课、业务学习及作业批改等被纳入教学考核,考核结果成为每学期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如今,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宁夏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的重要方式。据了解,到2025年,宁夏将培育创建不少于20个自治区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022-07-12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