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道隆村乡村公园,一列动车从旁边飞驶而过。近年来,海南加快环岛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居民游客出行目之所及多为美景。记者陈元才
通讯员杨耀科摄
近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道隆村乡村公园,一列动车从旁边飞驶而过。近年来,海南加快环岛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居民游客出行目之所及多为美景。记者陈元才
通讯员杨耀科摄
点上深耕细作、面上整体塑造。记者从16日召开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现场会上获悉,在“五团发展、百带共富、千村未来、万村精品、全域美丽”的乡村整体布局下,“十四五”期间,浙江将推进组团发展,打造浙东滨海风情、浙南生态绿谷、浙西钱江山水、浙北江南水乡、浙中和美金衢“五朵金花”,进一步彰显浙江乡村的独特辨识度。
打造“五朵金花”,重在突出区域特色、各美其美,但从内部看,区域布局内的村庄,要通过统一规划、有机更新,打造一种共有的气质。在杭州淳安县,以下姜村为核心,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为原则,包括枫树岭镇、大墅镇在内共22个行政村组成“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联合体注册了“大下姜”统一品牌,规划了各具特色、彼此互补的产业带。未来5年,浙江将大力推广抱团促共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模式,在全省培育建设100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抱团”,是要通过机制创新打造一村富带动村村富的发展新格局。“对照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到2025年,浙江要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万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要进一步挖掘,发挥“千万工程”的富民属性,以“现代之美”“共富之美”塑造形神共美的乡村新内涵。
以“现代之美”重塑乡村建设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十四五”期间,浙江深化“千万工程”的着力点,已从最初的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这三件“小事”,拓展到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治理等诸多领域。在杭州萧山区,依托“健康大脑”平台建设,全区539个村社服务站都向上接入三甲医疗资源,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种医疗服务,未来的乡村,将化为浙江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
“共富之美”是浙江美丽乡村进阶的新方向。在衢州市柯城区,64岁的村民王芳仙通过厨艺比拼,加入了“十大碗联盟”。这是当地打造的共富联盟载体之一,游客通过“土灶头”点餐,王芳仙只需外送自己的拿手好菜——土鸡煲,每月就能在家增收3000元。通过村企联合、村民联手、村村联盟、东西联动等,衢州建立了产业联盟、就业联盟、商户联盟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的长效机制。
我省将持续深化农村“扩中”“提低”改革,系统化建立先富带后富机制。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我省将进一步健全“两进两回”机制,人才、资金下农村,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千万工程”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推进农民农村共富共美。
11月14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朱楼村民组,村民们在乘坐观光小火车。
据了解,近年来,光山县孙铁铺镇陈大湾村朱楼村民组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河湖环境,切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新华网发(谢万柏摄)
11月11日,在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江西楚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搬运秸秆准备进行加工。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力推进农田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通过秸秆还田和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多种途径深加工利用,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助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秋日里,漫步浙江桐庐的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只见芦茨溪清波如碧,划船、骑水上自行车的游客三五成群,嬉水之余,还可赏古迹、品红茶、享美食……溪畔,一家家农家乐、民宿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房间就很紧俏,很多游客都是通过网络提前预订。”某民宿老板章梁雄在村里经营民宿已有10多年,这些年来,他和家人一边经营,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他直言:“靠着绿水青山,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真的很好。”
日渐壮大成熟的民宿旅游产业,是桐庐最具特色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桐庐的分水镇大路村、江南镇彰坞村、旧县街道母岭村等地坚持立足生态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美丽乡村3.0版。前三季度,桐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7元,同比增长11.6%,增幅杭州排名第一位。
共同富裕,归根结底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物质基础,夯实物质基础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
在偏远的桐庐县合村乡后溪村,经过了美丽乡村3.0“攻坚”,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游客多了,外出的游子回来了,为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
“90后”翁永浩是土生土长的合村人,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闯下了一番自己的事业。看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他决心回乡创业。如今,他创设了“农商+电商”模式,成功地把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利用起来,村民实现了增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对于我们来说,最期盼的就是把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村里富了,国家就富了。”合村乡后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海话语中满是骄傲。他说,创业的充沛活力让村庄开始了美丽蝶变,吸引一大批青年创客回乡。截至9月,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0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50余个。
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桐庐始终以美丽经济为落脚点,以更美促更富,以先富带后富,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今年初以来,桐庐统筹“人”“地”“钱”等各种资源要素,优化桐庐全县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环境、产业、共富等全方位发展,有计划地实施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等5条特色产业带建设。
美丽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且看一组数据:前三季度,桐庐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3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44%、44.76%,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百姓鼓起了钱袋子,美丽乡村3.0建设让村民精神富裕更上一层楼。自“浙里富春那么乡田”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在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启幕以来,丰收的喜悦、艺术的灵动让村民和游客乐开了花。
“家门口的艺术季,不仅让村民走近艺术、提高审美力,更引导村民自主改变生活环境,让其更美丽、更艺术。”梅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方云笑着说,梅蓉村经历了从荒滩到绿洲的美丽蝶变,如今“艺术季”的落户让梅蓉正步入强村富民的建设路子。
近年来,桐庐县横村镇白云村用艺术为景区添彩,通过举办白云民谣音乐节,进一步打响乡村音乐品牌;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莪山民族村重点打造文化体验点,举行“百名艺术家进乡村”等活动,乡村旅游收入日益增长。
风景变“钱景”,美了乡村,富了农民,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乡村,真正实现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1至9月桐庐接待游客479.1万人次,同比增长47%;实现旅游总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47.4%。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万永庄、肖杰、陈珏)11月12日,麻城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代理市长裴永波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2022年,麻城市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传统文化、产业特色等,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产业新镇。
宋埠镇长塘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讯员供图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麻城市统筹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6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盐田河镇群建村、宋埠镇彭店村、夫子河镇胡城寨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黄土岗镇堰头垸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代理市长裴永波说,2022年,麻城市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传统文化、产业特色等,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产业新镇。
南湖街道塘堰治理后一景。通讯员供图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推动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麻城市将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加强农村改厕和水环境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利用。
同时,麻城市还将推进杉林河水厂等节水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化水利工程补短板行动,推进浮桥河等37个灌区生态化、现代化改造。
连日来,河北坝上迎来入冬初雪。一场大雪让张北这座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坝上小城置身“童话世界”,苍茫的草原覆盖着绵绵白雪。被誉为“中国66号公路”的草原天路更是全身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洁白的风车和一望无际的银装交相呼应,蜿蜒起伏的公路盘踞在群山之间,玉树琼花,美似仙境。
2021-11-11利用人工彩绘“靓化”沿线设施
“现在变得真好看,我们常来这里逛一逛。”在金牛区亲水园里,正在散步的张阿姨谈起这里的变化,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城市对幸福感的营造,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当家门口的环境更好了、生活更便利了,幸福也就更可感可及了。”
当前,成都市通过“两拆一增”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将成都的街道、边角打造成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的公园景观,优化街区形态功能品质,让诗意栖居的“微场景”蔓延在街区的每个角落。
金牛区亲水园
感受“川蜀文化”独特韵味
“红花绿草满园栽,风送花香蝶自来。”虽已是深秋,但金牛区亲水园内却仍是一片绿意盎然。行走其间,一步一景,美不胜收。附近的居民和张阿姨感同身受,“散步有去处,心情就很好!”
微风中摇曳的黄金菊、修剪适宜的灌木绿植、修长的乔木、简约大气的休闲座椅、环绕的运动步道、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草地……沿着步道继续深入,锦绣文化展示区的“川蜀”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色彩鲜艳的锦绣亲子乐园内,有孩子正在跑着、跳着,尽情嬉戏玩耍,一幅“宜居生活”的画卷在这里定格。
据了解,亲水园紧邻锦江河道,场地内原有大面积景观水景但并未进行妥善维护,金牛区结合锦江河道沿线打造,以拆违、植绿、扩展开敞空间为核心对该地块进行了“两拆一增”打造,增加开敞空间达19000余平方米。
据金牛区沙河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亲水园在打造过程中,植入亲子游乐、文创互动、高空探险等各色场景,在锦绣文创馆引入邛窑的陶艺和各地川茶展示与体验,让居民、游客在休闲放松同时感受“川蜀文化”的独特韵味。
锦江区锦江大道
彩绘扮靓沿线设施
“变化真的很大,不仅道路两旁干净整洁,小景也随处可见,出门感觉心情都要好多了!”说起锦江大道的变化,家住锦江区锦城逸景的朱阿姨连连称赞。
记者来到锦江大道,改头换面的道路风貌让人眼前一亮——灌木、鲜花,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沿着道路向前延伸;层次分明的花境在微风下轻轻摇曳,重新粉刷的道路指示牌,穿上“彩衣”的电力高压通风井、通信光交箱等通讯设施,纷纷撞入视线……
走进焕然一新的“花乡农居”,记忆中低端粗糙的农家乐不见踪影,低洼泥泞的乡间小道也被修葺一新的慢行绿道所代替,目光所到之处到处都是精致的特色小店,处处透露着新生的模样。
锦江大道全长约7.9公里,是往来高新区、龙泉驿区、主城区的交通主干道。“以前路边绿化带荒草杂生,整体环境又乱又差。”朱阿姨回想起以前的场景,一阵唏嘘。
据锦江区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重点治理成龙大道一段交叉口至永安桥路段,对沿线锦逸路、包江桥、永安大桥等点位进行花卉栽植,同时利用人工彩绘“靓化”沿线通讯设施,同步启动道路、围挡、户外广告等综合整治工程。
南临长江、北枕滁河、百里老山横亘其间……位于长江以北的南京浦口区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态肌底。然而,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管理好毗邻区域的水环境?这成为当地山水保护工作的必答题。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浦口区“榜上有名”。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当地践行“两山”理论实践,共治共保呵护青山绿水的具体体现。
图为滁河河道,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推进联合河长,共管共治成常态
滁河为长江中下游支流,地跨苏皖两界。深秋,沿着滁河南京浦口段行走,只见河水清澈,两岸风光旖旎。河面上,一只白色的河道保洁船缓缓行驶,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河道保洁人员正仔细地看着河面,不放过任何一个漂浮物。
在岸边,一位身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也在边走边观察滁河沿线。“我们开展常态化巡河,只要发现问题苗头,就会及时处理好,而不是等水断面检测发现问题后再去查。”浦口区水政监察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童力说。
滁河流经南京市浦口区的部分河段是浦口区和安徽省滁州市的界河。对于毗邻区域跨境河道的管理,既需要各司其职,也要协同作战。去年7月,浦口区与滁州市南谯区正式签订《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水利(务)合作协议书》,双方约定:将围绕滁河建立联合河长制,推进跨界河道共建共治共享、联合防汛抢险等工作。
“联合河长制一定要确保内容大于形式。”童力介绍,两地水政监察执法大队每个月会互相督查,不打招呼到对方河段进行抽查,并召开月度座谈会,互相通报发现的问题并整改落实。每个季度,双方还会联合行动,一起检查执法。每半年,双方会开跨界河道管理形势分析会,目的仍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联合河长制催生的合力正逐步释放。在滁河流域,苏皖两地各有一个蒿子圩,中间隔着一条河,一艘渔船常年活动在这个两省交界区域。“这艘船存在多年,我们查,他就跑到安徽界内,安徽查,他又跑到我们这里来。”童力回忆,今年5月,两地通过联合执法终于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如今,一眼望去,滁河如同一条绿玉带向远方绵延流淌,往昔散乱的小渔船早已不见踪影。
“在跨界河流协作机制下,滁河水质基本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浦口与安徽滁州南谯区的共管共治已成常态。”浦口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为整治后的长江七坝港片区。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生态秀带”,协同治水显成效
长期以来,长江大保护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摸索,河湖长制成为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之一。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曾在2020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把浦口区长江岸线整治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两个成功案例之一,分享长江岸线整治“浦口经验”。他提到,针对浦口桥林“十里”造船带存在的岸线利用问题,浦口区成立了长江岸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区河长办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处理整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2019年,苏皖两省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实施“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收益”的双向补偿机制。若年度水质达到II类或以上时,江苏补偿安徽4000万元;年度水质达到III类时,江苏补偿安徽2000万元。反之,若年度水质为IV类时,安徽补偿江苏2000万元;年度水质为V类及以下时,安徽补偿江苏3000万元。根据这一协议,2019年滁河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江苏向安徽支付生态补偿金共计2000万元。
“深化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实际是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倒逼地方改善水质。”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海洋介绍,这一制度在滁河等跨界河湖联防联治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浦口还与苏皖两省其他6地建立滁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推进滁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全流域共治共保理念的坚守,正让浦口这片土地发生巨大的变化:2020年5条入江支流均值水质达标率100%;昔日厂棚林立的“十里造船带”蝶变生态风光带,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湿地公园景观,年均观测到的江豚记录达2000头/次。在滁河沿线,滁河水利展示馆、滁河水利公园等水利景观和“河岸花海”“西埂莲乡”等景点星罗棋布,一条“生态秀带”逐步形成。
图为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美誉的老山。浦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修复两手抓,老山换新颜
与水环境共治共保的思路类似,浦口意识到,对老山的保护也需整合多方力量,协同作战。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江苏首家,也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被称为“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然而,多头管理一直是老山面临的问题之一。在8月31日召开的浦口区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吴勇强直言,浦口有大江大河、山水泉林等丰富资源,但发展统筹度不够,无法形成有效协同,导致资源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比如管理机制系统性不够,虽然对老山板块管理体制进行了多轮调整,但实质性整合不够,没有根本改善‘九龙治水’格局。”
“老山片区涉及很多街道和村组,如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珍珠泉管办)下设了老山保护中心,明确由这个中心牵头对老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区里希望,通过理顺机构,在将老山保护好的基础上再做系统性开发。”珍珠泉管办党群服务办公室主任章建坤介绍。
此外,去年12月,浦口区检察院、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珍珠泉管办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老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协作建立南京老山生态公益保护基地的意见》,形成了从政府部门、属地板块、社会力量三个层面构成的老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体系。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修复。老山东麓天井洼片区曾是当地的一块“伤疤”,区域内原先集中了垃圾转运站,铁路采石场等10余座宕口和64家工业企业,山石裸露、植被破坏。如今,点点绿意布满宕口,悬崖矿坑里建起一个以老山地区知名特产蜂蜜为设计灵感的蜂巢酒店和龙之谷主题乐园,成为长三角的网红打卡地。
“在对宕口进行生态修复时,我们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引入大型文旅项目。它与珍珠泉天然景观遥相呼应,丰富拓展了老山旅游风景线。”珍珠泉管办有关负责人说,该文旅项目能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间接就业岗位5000多个,年游客接待量预估约420万,年旅游收入过亿。不仅大大改变了区域面貌,还发展了旅游业,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收入,“恰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为航拍下的望江县雷池乡东洲村村貌
近年来,雷池乡东洲村坚定不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管理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动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东洲。
据悉,雷池乡东洲村2021年7月获得省级中心村建设批复,意在打造以东洲村湖东省级中心村为龙头的乡村示范村。(记者黄有安通讯员李结平摄)
渝水区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项目提速工作推进会精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结合该局自身实际,谋项目立项,争项目落地,抓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新高潮,为爱我工小美、五年更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城市提供水利支撑。
2020年,该局新班子到位后,坚持“项目为王”原则,在争传统水利项目领先的前提下,抽调相关人员对接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水保项目。该局争取中央财政370万元用于渝水区人和乡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使项目快速建设,尽早发挥效益,项目部一班人多次到项目实施地实地察看现场,召开村干部会、群众会,征求属地意见,使项目设计施工同群众所盼所需结合起来,为使项目实施不涉及基本农田,水利局及设计单位多次与国土部门联系,到网上和实地核查,尽最大限度规避基本农田,并将变更设计上报市局及省厅,确保程序合法高效。到2021年10月20日,项目已累计完成320万元,占比86%。项目建成后,抗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新增抗旱保收耕地210余亩,有效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20余亩,涵养水源林3000亩,流域内项目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条件,还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小流域,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明显增强。
今年9月初以来,梅冲村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搬、清、改、拆等举措,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一、全面清理脏乱现象,精心谋划村庄布局梅冲村塘坝和正分村民组是本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主要领域。梅冲村严格按照“五清一改”标准,清理村民组内塘沟,修建洗衣坞;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畜禽养殖粪污等生产废弃物20余车,清理废旧广告牌5个,清理无功能建筑5座,扩宽道路2.5米,硬化村民组内道路6公里,全面实现梅冲村组组通、户户通。
梅冲村将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清理出的场地上建设小花园3处,安置休息座椅5个,打造停车场5处,全力美化村庄空间。同时,为确保村民组内无旱厕、露天粪坑,村里计划选一处旧厕所改建成旅游公厕,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厕所粪污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二、深度发掘红色资源,提升村庄文化内涵
深度挖掘村内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人居环境,打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促进美丽乡村的“颜值”和“内涵”双提升。梅冲村将以塘口坝血战史实为主线,深入挖掘本地的抗战事件、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充分释放红色资源“育人”能效,激励人们传承红色传统,走好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三、充分发挥民主权利,人人参与村庄建设
梅冲村将此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提意见、诉需求、监督施工全过程,激发村民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热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规划编制,自己动手改造家园”的局面。
待完工之后,梅冲村将常态化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做好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的面貌,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梅冲靓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杨道云)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