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 守好消费者“钱袋子”

    在浙江,“共富专员”走村入社,将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宣讲到偏远乡村;在云南,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针对一些老年人的需求,讲解金融知识;在甘肃,情景剧、歌曲联唱等活泼生动的表演展现各类金融防骗手段,引导消费者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9月金融知识普及月期间,丰富多彩的金融宣教活动在各地开展,帮助消费者、投资者学习基础金融知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更好地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


    今年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不仅宣传教育合力增强,内容也更丰富,重点更为突出。


    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介绍,宣教内容涵盖了消费者生产生活所需金融知识、倡导科学理财和合理借贷、提供专业便捷的投资者教育服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聚焦重点人群、热点问题,贴近社会公众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比如,人民银行着力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危害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重点开展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着力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我们聚焦重点人群,围绕‘一老一小’、新市民等分层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弥补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短板。”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表示。针对老年人,银保监会设计了老年人金融素养跟踪研究项目,与社区、老年大学、老年福利院等开展合作;针对大学生,组织金融机构、媒体、公益团体向高校学生提供“生动、活泼、有效”的金融教育,持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群体,更加注重以接地气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志愿者走向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教育。


    近年来,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广受投资者关注。注册制下,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选择更加丰富,需要具有更强的专业投资能力与风险识别能力。因此,证监会围绕这一重点开展多项投资者教育活动。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副局长林丽霞介绍,证监会开展“读懂上市公司报告”活动,引导投资者愿读、会读信息披露文件,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宣教活动的形式也要更加贴合消费者信息获取习惯。


    注重发挥数字化手段和线上教育优势。本次活动中,国家网信办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策划推出图解、短视频、H5动画等融媒体产品,带动广大网民学金融、懂金融,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网络防护技能。银保监会进一步发挥“风险提示”这一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银保监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采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构建百姓金融安全防线。


    进一步畅通消费者诉求反映渠道。今年上半年,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接听消费者来电128万通,接通率90.79%,群众满意度99.22%。人民银行已累计下发督查督办函329件,综合运用约谈、督查、督导、监管通报等手段对69家银行保险机构投诉处理情况进行指导。近期,证监会对服务投资者的12386热线进行优化升级,接受投资者投诉、举报、咨询、意见建议四类诉求事项。


    随着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从2017年的63.71、2019年的64.77提升到2021年的66.81,在国际上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报记者赵展慧)

    2022-09-27
  • 山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75%

    本报太原9月22日电(记者郑洋洋)记者从山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山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努力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75%,炼钢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47%,焦化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64.5%,传统优势产业生存力发展力不断增强。

    2022-09-26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意见发布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吴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3部门近日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范和加强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工作。


    《意见》明确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适用条件和优先对象。强调因地制宜,指出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名录、能耗超过基准值、能效未达到标准等情形的公共机构优先采用,不搞“一刀切”,确保精准有效。


    《意见》规范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操作流程。在总结提炼部分地方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规定了前期评估、组织采购、合同签订、组织实施、项目调整、后期评估、资产管理和费用结算,确保全流程、易操作。

    2022-09-26
  • 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利润1.17万亿元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9月23日发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央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3.55万亿元,利润总额合计1.17万亿元。上半年,央企公司经营状况稳中向好,发展韧劲持续显现,为夯实央企总盘子、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84家中央企业共控股450家上市公司。其中,央企境内上市公司361家(以下简称“央企境内公司”)、央企港股上市公司(含A+H股,以下简称“央企港股公司”)118家。






    上半年,央企公司规模效益持续增长,经营指标不断优化。央企公司(相关统计口径为截至8月底境内和香港市场披露情况,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水平领先市场。上半年,央企公司规模效益占央企总盘子的比重有所提升,央企营业收入的67.28%、利润总额的81.39%均来自上市公司。











    央企公司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发展韧劲持续显现。上半年,央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64%,优于同期境内和港股市场整体水平。同时,央企境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合计1705.38亿元,占境内市场的27.46%。


    央企公司充分发挥上市平台功能,积极开展融资助力主业发展。央企公司积极通过发行股债结合等权益类产品平抑市场波动,实现股权融资小幅增长。上半年,合计实施股权融资(不含IPO)372.36亿元,同比增长9.69%。同期,央企境内公司共发行债券258只,融资规模4292.00亿元。同时,央企公司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不断加大绿色产业项目投资,踊跃发行绿色债券,共发行绿色债券35只,融资418.90亿元。


    央企公司积极促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引导市场价值合理回归。截至2022年8月,央企公司总市值合计17.27万亿元,市值表现优于同期上证指数、恒生指数表现。央企公司增持回购行为显著增加,上半年,15家央企公司得到大股东增持,增持金额合计65.68亿元,金额同比增加118.75%。


    “上半年央企公司经营指标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增长,表明央企公司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率不断提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未来,随着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在央企中的基本盘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可以更好激发和释放发展潜力。

    2022-09-24
  • 人力资源报“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优秀企业(人物)新模式启动

    人力资源报记者刘继英


    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宣传各地各行业重质量、讲信用、守承诺的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让更多用户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报集中七年新经济活动宣传推广经验,以融媒体平台联动央媒及地方新闻媒体网络互动集合推广,探索出一条为企业快速提高影响力、扩大宣传效果的“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新模式,助力各行业优秀企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众多优秀企业的奋进与贡献,优秀企业产生是更多优秀人才的不断进取和创新工作,人力资源报将大力推广宣传优秀企业、优秀人才,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新模式。让更多企业快速提高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达到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效果。


    我们将通过政府公开的信用大数据、有关协会、媒体、权威信用评价机构等遴选出信用优质的企业(人物),经网络征求民众的赞同热度、助力热度,甄选出各行业优秀企业予以广泛推广宣传。并将获得大众认可的优秀企业(人物)推荐给有关行业协会、机构、平台等,扩大社会影响力。

    2022-09-23
  • 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


    “政策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中小企业拥抱数字化、主动转型,进一步向‘专精特新’行列迈进。”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说。


    有研究指出,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仅有3%处于深度应用阶段。


    “从现状看,中小企业定制化转型方案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很多企业有畏难心理。”梁志峰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需要靠市场化手段解决。一方面,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支持服务平台,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另一方面,以资金撬动市场,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推动转型规模效应加速形成。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表示,政策提出按照“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思路,调动三方积极性,探索中小企业以转型收益支付服务费用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通知》提出,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家至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


    “此次政策以打造试点样本为目标,要求服务商探索形成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和个性需求的工程化样本合同与操作规范,明确投入和产出,既为复制推广打好基础,也让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投入有本账。”梁志峰说。


    据了解,此次中央财政将对完成改造目标的服务平台安排奖补资金。如何用好用实财政资金?在鲁春丛看来,应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企业主体三方面发力,加大试点工作推动力度。


    政府部门选好平台至关重要。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遴选,选出真正有市场价值、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平台。同时,健全审核工作方案和监督考核机制,保证遴选和验收考核过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建立专家团队指导监督的保障机制,强化事中管理;加大对技术先进、效益突出、企业反响好的共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推广力度。


    “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鲁春丛建议,鼓励公开竞争,激活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活力,选出最优解决方案推广实施;优先选择中小企业密集、升级潜力大的细分行业,科学验收转型成果进行补贴。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着力夯实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推进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与数字化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构筑新型管理体系;没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步推进管理、业务、设备上云。(李芃达)

    2022-09-23
  • 加快融合创新发展 激发信息消费潜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下一步,相关部门应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技术研发,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加快融合创新发展,激发信息消费潜力。应通过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升级的方式,让市场更大、产品更优、收益更高。同时,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搭建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资源交流和优势互补,共创发展机遇。(时锋)

    2022-09-23
  • 即时零售服务“15分钟生活圈”

    “上个月总共卖了7618单外卖,占到了店铺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某便利店经营者宋庆说。8月份,宋庆开在海口美兰区的便利店没受疫情影响,销量不降反增。而这多半的功劳,要归于即时零售渠道的火爆。


    “最远一次送到观澜湖,18公里,花了半小时。”宋庆说,自从上线开展即时零售业务以来,88平方米的小店发生了不少变化:服务范围扩大了,从1公里拓展到10公里以上;商品种类增多了,店里陆续增添商品超过6000件,比同平台的大型商超数目还多。顾客们也很高兴:日用百货不用去超市了,小众品类不用等快递了,急需用品不用东奔西找了,这儿“随要随买”“随买随到”。


    即时零售满足了社区居民消费需求,也能提振实体经济活力。去年7月,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统筹考虑当地电子商务、即时配送等在线商业发展水平,做到实体门店配置与在线商业发展相协调。”根据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海口市即时零售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5%。


    居民有需求、店家有商品,可怎么匹配,又怎么送达?日渐成熟的城市即时配送服务网络,使“一刻钟购物”成为可能。据了解,海口市提供即时零售配送服务的企业包括即时零售平台、大型物流企业、传统电商平台等。来自美团、饿了么、顺丰、京东的骑手每天穿行在这座300万人的城市,提供从“跨区域跑腿”到“最后100米”的送达,保障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的通畅。“随着城市配送服务网络的快速完善,以小时达、分钟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已经成为零售模式创新的新方向。”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专家李鸣涛说。


    买菜、购物、娱乐……以即时零售为切口,海口市正积极打造“15分钟生活圈”。去年5月,海口市商务局以龙华区世贸社区、秀英区海口港社区为试点,推出“15分钟生活圈”在线便民服务,一个APP就可通达社区“医食住行游学购”。如今,海口已逐步形成“互联网+社区”的基层治理和服务模式。


    今年1至8月,海南省即时零售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今年上半年,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46.31万户,同比增长144.89%,其中数量排名第一的行业为市场批发零售业,增长32.15万户。发展即时零售、打造“15分钟生活圈”,正成为海南省营造便利消费环境、全面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报记者孙海天)

    2022-09-22
  • 外贸大省挑大梁 多举措激发外贸潜力

    1至8月,浙江进出口总值达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8.8%,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为19.7%和21.2%,均居全国首位;同期,北京地区进出口增长18.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山东进出口增长18.2%,高于全国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陆续出炉的地方外贸数据显示,外贸大省为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动能。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还在密集推出新举措,进一步促进外贸大省潜力释放,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受访专家指出,我国外贸大省基础较好、具备增长韧性,随着更多支持政策落地显效,有望为外贸创新发展、稳中提质提供有力支撑。


    成绩单出炉外贸大省亮点多


    外商进不来,市场就“开”到客户家门口,货单推送到用户手机上。最近,义乌商城集团联合一家供应链企业的西班牙海外站平台,新增3500余家当地采购商,并通过线上撮合交易场景发起询单,采购商品。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超210万种的商品发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影响下,义乌创新推出小商品数字自贸应用,线上即可为采购商精准匹配有供货能力的商户,实现了远程线上谈生意、下订单。义乌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义乌进出口总值3066.4亿元,同比增长29.8%。


    在传统外贸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也在加快突破。期间,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出口增长45.3%,高出整体出口23.7个百分点。多重因素带动下,1至8月浙江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第2和第6位,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均居全国首位。


    上海、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外贸都在逐步恢复。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前8个月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整体增速1.5个百分点,为稳住外贸大盘提供了强劲动能。


    还有不少外贸占比较大的省份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前8个月,山东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6位,增长18.2%,高于全国外贸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同期,北京进出口总值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


    北京海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8月份,北京进出口值冲高至3294.1亿元,同比增长23.5%,刷新单月进出口纪录,为全国外贸稳增长贡献了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对记者表示,我国外贸大省表现优异,前8个月交出的成绩单很出色。她进一步指出,几个进出口大省市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疫情冲击,还能在高基数大体量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难能可贵,表明我国外贸大省基础较好、具备增长韧性。


    多重举措助力进一步激发潜能


    专家同时指出,这些外贸大省市的顶梁柱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释放。据海关统计,前8个月,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均超过万亿元,合计进出口20.54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低于同期全国10.1%的进出口增速。


    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提出压实外贸外资大省责任,更好发挥挑大梁作用,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服务。


    随后,商务部于9月14日召开全国外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扩增量、防减量、强保障”,支持外贸企业保生产保履约,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


    另外,记者从近期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商务部将持续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行动,指导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推出相关举措。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纷纷从加强出境参展、商洽等服务保障,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RCEP红利释放等方面推出举措。


    广东提出,支持企业包机“出海”抓订单,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江苏积极发掘RCEP机遇,南京海关为企业提供定制培训,帮助企业利用好RCEP关税优惠政策;浙江提出加大国际海运物流纾困力度,加大信保支持力度。


    培育新动能支撑外贸稳中提质


    专家分析,综合施策下,外贸大省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并为全国外贸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记者表示,外贸大省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其动能恢复和潜力释放,对整体外贸的推动作用显著。


    周密认为,从目前各部门和外贸大省自身部署来看,政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便利化举措和税费信保等优惠措施,为企业降成本;二是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间的协同发力,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力度,稳定企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意愿和能力,筑牢我国外贸稳中求进的基础。


    周密同时提出,在国际形势复杂、市场波动比较剧烈形势下,外贸大省要根据环境变化扎实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寻找创新发展的路径和贸易品类。


    庄芮认为,外贸大省是我国外贸增长的顶梁柱,是稳外贸的关键,也是我国外贸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她建议,进一步发挥外贸大省积累的产业和规模优势,用好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和渠道创新;还要鼓励外贸大省当中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大胆探索,以制度创新推动外贸创新。


    庄芮表示,相信相关部门和地方的针对性举措,将推动外贸大省的外贸创新发展,为我国外贸稳总量提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记者王文博屈凌燕)

    2022-09-22
  • 前八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6.4%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记者谢希瑶)记者19日从商务部获悉,2022年1至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下同),折合13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1%,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1%。


    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4.3%、27.6%和43%。


    据悉,2022年5月起,根据新修订的《外商投资统计调查制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包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的全口径数据,同比为不含上述领域的可比口径。

    2022-09-21
  • 引导期市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日前,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出期货新型产品,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期货功能作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大局保驾护航。打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对内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外提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规模体量和创新能力快速上升的新时期,呈现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鲜明特色。作为全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我国不断推出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产品期货,满足企业套期保值需求,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近10年来,期货市场新上市品种超出过去20年来的总和,特别是PTA、甲醇等中间产品期货的发展,增强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上市原油期货等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产品期货,其交易价格也逐渐被国际市场接受。


    我国期货市场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交割制度,可避免极端价格事件的发生。近年来,负油价、LME镍价暴涨等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这些极端价格往往发生于合约到期前,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为逼仓和捕食性交易等提供了机会。而在我国,保证金会随着合约到期日临近而上调,使得投机行为的操作成本被提高,从而在几次极端价格事件中保证了国内期货价格平稳运行。


    此外,我国期市还通过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度炒作。随着全球商品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期货市场中,大量投机行为导致过度交易,使期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而通过调整保证金、手续费和涨跌停板幅度,以及颁布实施期货和衍生品法等方式,我国积极调控期货价格,减少了过度投机造成的价格波动。


    不过,我国期货市场现阶段仍存在品种及规模有限、参与者结构不合理、全球定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需从多方面完善,推动期货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要加大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品种范围,增强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吸引力,提高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推动QFII和RQFII制度改革,合理引入境外资金,畅通国内外要素和资源流动。


    要推动产品与业务模式创新。围绕绿色金融、“双碳”目标等发展战略,结合传统品种的风险管理经验,推出碳排放、商品指数等创新型品种。依托我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推出国内特有的中间产品期货,建立品种优势。完善“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开发更多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产品,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应引导更多专业性强、投资周期长的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入市,提高市场流动性。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建立起包含套保实体企业、机构投资者等在内的成熟投资生态,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要完善交易制度。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交割体系,实物交割地点和底层资产标准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化。保证金调节要注重合理有度,在调控市场投机热度的同时,要避免因过度调整带来不必要的价格波动风险,减少利用规则漏洞操纵期货价格的投机事件发生。


    (作者汤珂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五道口金融学院访问教授)

    2022-09-21
  • 财政政策着力扩投资促消费

    近期中央反复强调,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当前国内有效需求情况怎样?如何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


    面对需求不足问题,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备受关注。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专项债券、大规模留抵退税等政策工具发挥出重要作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


    用好专项债务限额


    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


    “中央政治局会议和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部署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定总需求的相关举措,包括充分使用专项债结存限额、拉动基建、刺激消费等。”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从宏观形势看,一系列部署主要用意在于促进需求尽快恢复,稳定经济大盘,促进就业稳定。


    专项债券在拉动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比以往年度大大提前。同时,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


    专项债券拉动投资效果明显。今年前7个月,各地已安排超过25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铁路、收费公路、干线机场等重大项目,积极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当前我国投资需求潜力较大,专项债作为一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挥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下半年,地方政府应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发挥政府投资扩大再生产的乘数效应,拓展新的投资空间。”李旭红说。


    “今年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土地出让收入也受到冲击,总体财政压力大于往年,用好专项债限额能够适当缓解部分地区财政压力以及推动基建。但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债的限额与余额之差的地域分布不太均衡,要发挥出作用,需在项目储备、筛选上下足功夫。”罗志恒表示。


    推动企业扩大投资


    虽然近年来疫情对市场影响不小,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仍然开足马力生产,产品持续热销。公司负责人范爱松介绍,通过数字化改造,企业实现了全流程产品生产监管,在市场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企业全力开展科技研发和投资的背后,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功不可没。“仅今年,公司就收到了留抵退税及出口退税300余万元,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范爱松表示,公司将这笔资金用于引进新能源全自动阀类生产线,努力打造业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空调总成生产企业。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3万亿元。其中,4月1日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至8月31日,已有20490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上,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的1233亿元,已累计有21723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上。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在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让企业投资动力更足。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二季度,办理留抵退税的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同比增长11.9%,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9.5个百分点。


    李旭红分析,一系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类型多、规模大、覆盖面广,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增加企业现金流,有利于打通企业资金堵点,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增强市场主体投资预期。


    除了增值税留抵退税,今年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还包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缓缴社保费加力扩围等,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在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下一阶段,税费支持政策将进一步提高支持的精准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对企业扩大投资的带动效应将更为明显。”李旭红说。


    增强居民消费动力


    4月份50万元,5月份80万元,6月份96万元,7月份110万元……近几个月来,“百年老店”河南洛阳东华大酒楼的营业额逐步提高。


    “今年我们享受到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两项减免,以及增值税加计抵减等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了经营压力,进而开展充值送套餐、进店消费送现金券等各项优惠活动,激发了消费者的热情,经营状况明显回暖。”酒楼副总经理谷刚说。


    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一方面推动企业纾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居民消费。国家税务总局统计表明,截至7月20日,零售、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5428亿元。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6月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销售收入分别比5月份提高7.5个、19.1个和5.8个百分点。


    同时,税收政策还大力支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助推内需潜力释放。5月底,国务院明确,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提振汽车消费,这一政策预计减税6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同样吸引消费者目光,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406.8亿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7月份免征车购税71.7亿元,同比增长119.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19.4万辆,同比增长1.2倍。


    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这是自2014年我国首次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政策后第三次延续实施该政策,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我们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累计增长超4000万元,同比增幅近120%,税收优惠政策延续执行给市场注入新动力。”四川遂宁市恒思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雪梅介绍,部分热销款新能源车甚至出现了预购等待交付的情况,仅8月上旬就已经被预订了100多台,9月汽车市场传统黄金消费季的销量预计保持快速增长。


    “下一步,应继续做好促投资、促消费财政政策落实落细的工作,形成多元财政政策的合力。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弥补当前投资、消费需求不足,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李旭红说。(曾金华)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