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运用792.5亿元央行低成本资金助推“五大任务”建设

    本报11月1日讯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运用792.5亿元央行低成本资金助推“五大任务”建设,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1-9月,全区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小再贷款121.4亿元,同比多发放27.1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88.5亿元,同比多发放5.5亿元。累计发放再贴现340.9亿元,同比多发放115.4亿元。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8865万元,撬动增加普惠小微贷款51.5亿元。

    今年以来,全区16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符合碳减排工具贷款139.8亿元,支持企业111家,获得碳减排工具83.9亿元,带动碳减排量498.2万吨。7家金融机构运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贷款140.9亿元,支持企业38家。


    此外,全区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12.5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2.9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1.1亿元,不断强化科技、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精准支持。

    2023-11-02
  • 3004.07万吨!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过货量创新高

    记者从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获悉,截至10月30日,即今年第241个有效通关日,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过货量突破3004.07万吨,同期上涨124.96%,其中,进口煤炭2891.33万吨,同期上涨131.53%;进口铜精粉71.34万吨,同期上涨11.47%;出口货物41.4万吨,同期上涨83.62%,创下甘其毛都口岸通关过货以来历史新高。

    甘其毛都口岸开放31年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关合作、平台合作建设、开辟出口果蔬新通道等领域发力,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模式,为口岸构建多式联运提供了路径,极大提升通关过货能力,助力甘其毛都口岸从年过货量不足万吨一跃成为全国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近年来,以‘高效通关’赋能高质量发展是甘其毛都口岸贯彻落实‘五大任务’和巴彦淖尔市‘五高五区’目标定位的重要抓手。”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副主任田桂虎介绍,“下一步,甘其毛都口岸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推进甘其毛都口岸跨境铁路前期研究和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智慧口岸’‘数字国门’试点建设,提升口岸通关保障能力,在多式联运、边腹互动、城镇建设上精准发力,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力量。”

    2023-11-01
  • “真金白银”促消费今年山东发放消费券8.7亿元拉动消费160.8亿元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31日讯10月30日,记者从山东省商务厅前三季度商务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山东消费提振年”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消费促进机制,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全省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强化政策活动供给。出台《支持商贸流通行业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省市共明确支持资金8.9亿元。截至目前,全省共“真金白银”发放消费券8.7亿元,拉动消费160.8亿元。持续深化“惠享山东消费年”,开展促消费十大专项行动。截至目前,省市两级共开展迎春、夏日、金秋三季促销活动623场次,参与企业8万余家;开展“2023山东新能源汽车百场下乡活动”39场,累计销售额达26.6亿元。

    二是培育新型消费。深入推进电商“三个十”计划,打造十个电商直播基地、十个电商供应链基地和十个电商产业带,吸引培育电商企业、直播机构、主播等集聚发展。举办了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金秋双节直播季”等电商促消费活动,开展“山东籍主播带山东货”系列直播活动。

    三是发展服务消费。举办2023“齐鲁新春美食月”“齐鲁美食节”等活动。认定“山东省绿色饭店”65家。举办第五届山东省诚信家政进社区惠民促消费活动、第二届现代家政产业展,不断释放家政消费潜力。举办“老字号新春购物节”、第七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等活动,组织开展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推进第二批“山东省老字号集聚区”认定,全省“老字号”发展进一步提升。加快推动会展消费复苏,截至目前,办展数量和面积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四是拓展城乡消费。积极支持消费新场景建设,评选确定第二批现代流通强县、第二批智慧商圈省级试点,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组织开展绿色商场创建,确定15家创建单位。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县域消费渠道。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促消费十大专项行动,继续组织新能源汽车百场下乡活动。持续打造“山东籍主播带山东货”品牌,开展“好品山东商行天下”促消费系列活动,围绕“双11”“双12”消费热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项目、县域商业体系项目加快建设。更好发挥智慧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步行街稳定和扩大消费作用,进一步延续山东省消费向好态势。

    2023-10-31
  • 湖北汽车和机械产业保持“稳中向好”今年汽车产业营收力争突破8000亿元

    汽车、机械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10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工业稳增长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汽车、机械行业稳增长),就加快提升汽车、机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水平,推动汽车、机械行业稳定增长进行了动员部署。

    前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6%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增长工作的部署要求,省经信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供需两端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今年前9个月,我省汽车产量13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4.4万辆,同比增长19.6%。2022年,我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5331家,实现业务收入15526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28.9%。

    为保持全省汽车、机械产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会上,省经信厅发布了汽车、机械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力争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约19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约40万辆;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8000亿元。到2024年,全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5%,营业收入力争跨越万亿台阶。全省机械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5%,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000亿元,为我省工业稳增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在《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中,省经信厅提出了7个方面的措施,涉及提升新能源汽车规模和竞争力,加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稳定燃油车市场,积极引导拓展国际产能和市场,促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和二手车流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和保障水平。

    我省将支持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多渠道重组盘活存量资源,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建成达产达效,力争到2024年全省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90万辆;支持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提升电机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智能芯片、激光雷达、车载定位等感知部件研发生产。

    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上,我省将支持武汉、襄阳等地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创建工作,力争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配套方面,我省将加快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4年,建成充电桩45万个;建设智慧高速公路170公里,基本满足车路协同、智慧交通、智慧出行应用需求;在汉十、汉宜、武黄等高速公路等沿线布局加氢站,到2024年建成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4座。

    随州专汽产业今年投资增速14%

    随州市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近年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量提质、延链强链、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发布会上,随州市经信局介绍了当地的创新性做法。

    2022年,随州市专汽产业完成总产值603亿元,逆势增长7%。今年前9个月,随州市专汽产量11.8万辆,同比增长7.5%。前三季度,随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为积极融入“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我省万亿汽车产业走廊配套区,随州市大力实施“1335”发展战略——聚焦上装、底盘一体化集成“1个目标”,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增程式混动“3条技术路线”,上装升级、底盘换电、智慧赋能“3条发展路径”,物流类、环卫类、应急类、文旅类、危化品类“五大重点车型”,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在抓项目稳投资上,随州市成立专汽产业招商分局,配套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并计划建设专汽博览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延链补链。今年以来,随州市专汽产业共实施工业项目271个,总金额434.5亿元,工业投资增速14%;技改项目122个,总金额111.4亿元,同比增长5.5%。

    在企业转型、研发和出口方面,随州市推动文旅融合,前三季度旅居房车销量同比增长四成;实施“电动+氢能”双轮驱动战略,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专汽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坚持办展办会,拓宽海外市场,前9个月,专汽及零部件出口12亿元,同比增长六成,让“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向“世界专用汽车之都”迈进。

    打造“独门绝技”,培育高端装备“链主”企业

    机械行业是汽车产业的配套与支撑,在《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中,省经信厅提出提升有效需求、推动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供给能力、坚持分业精准施策4个方面的措施。

    省经信厅将推动工业母机等领域创新产品纳入《湖北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促进行业优质企业“走出去”;持续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到2024年,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500家;持续巩固我省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轨道交通优势产业发展势头,推动仪器仪表、农机装备、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等基础装备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在政策保障上,省经信厅将发挥“破难解惑”机制、“双联双百”服务、全省工业经济工作调度会等工作机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发挥长江产业投资基金、长江创业投资基金等省级投资基金作用,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

    此外,武汉市将聚焦工业母机、绿色智能船舶、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组织上下游企事业单位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助力企业扩大市场、产销合作;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处于高端装备产业链核心优势地位的“链主”企业,打造“独门绝技”,提升品牌竞争力。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教授颜伏伍表示,当前,汽车与电子、软件、材料、能源、交通等领域融合持续深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一代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布局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围绕我省稳增长相关工作方案,开展产学研、大中小、多平台协同创新,为我省汽车行业稳增长、优结构、提质效提供支撑动能。

    2023-10-31
  • 呼和浩特市重点项目开复工1100个 完成投资1092亿元

    本报呼和浩特10月30日讯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把抓项目作为“头号工程”,紧盯年度目标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市已开复工重点项目达1100个,完成投资1092亿元,投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0%以上。

    截至9月底,呼和浩特市已开复工重点项目中,519个自治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87亿元,投资进度达95%。目前,伊利奶酪、华耀光电二期、中锂二期等64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三环快速路、东客站北广场以及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等215个重点民生工程竣工投用。

    在有效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通过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调度督导、项目投资入库入统等专项行动,锚定全年目标,逐月细化攻坚,全力推动项目投资及时入统、稳定增长。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同比增长32.5%,超年初目标22.5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投资增长动能强劲。从重点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在新机场、S43机场高速、大唐长输供热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同比增长60.9%;工业投资持续扩大,同比增长92.2%,鑫环颗粒硅、鑫华多晶硅、天皓纤维等产业项目的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3%。


    目前,正值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呼和浩特市,华为云数据中心、旭阳碳基新材料、大明光福新能源、中科禾华智能制造、双奇生物产业园、明品福冷链物流、新城区医院迁建等一批新项目正紧锣密鼓开工建设;阿特斯新能源、赣锋锂业、高登赛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速推进。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强化重大项目储备,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冲刺四季度,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3-10-31
  • 前三季度内蒙古跨境收支同比增长46.6%

    内蒙古日报10月29日讯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获悉,今年以来,内蒙古金融系统开展跨境人民币暖春惠企专项行动,丰富跨境人民币产品种类,打通境内外人民币结算路径,满足企业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提升“走出去”企业的获得感,前三季度,全区跨境收支总额388.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6.6%;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1884.1亿元,同比增长122.5%。

    今年以来,内蒙古金融系统打出“组合拳”助力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推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容,支持审慎合规的银行在为信用优良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时实施更加便利的措施。前三季度,全区6家试点银行共为50家试点企业办理试点业务3799笔、金额15.8亿美元,为羊绒、钢铁、乳制品等行业涉外企业营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

    支持外国来华投资和企业“走出去”,促进自治区跨境投资稳健发展。前三季度,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合计2.3亿美元、同比增加16.4%。为帮助外贸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全区各级外汇管理局统筹推进“融汇助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与财政、商务等部门协作,推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引导银行提升避险服务能力。前三季度,全区汇率避险“首办户”新增158家,120家企业享受外汇衍生品减费让利及保证金减免政策红利。


    持续优化口岸地区金融供给,全区金融机构累计向口岸20余个建设项目投放贷款45亿元,支持二连浩特市边民互市贸易区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结算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2023-10-30
  • 自治区财政两年累计下达97.02亿元资金支持7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内蒙古新闻网讯自治区财政厅最新消息:2022年和2023年,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97.02亿元,用于支持7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自治区财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重要抓手,支持推动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补助标准按照水浇地不低于1700元、旱作地不低于1200元执行。为保障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缓解基层配套资金压力,自治区财政坚决扛起支出责任,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外,地方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支出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

    为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更好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自2022年开始,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闭环运行,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安全稳定。为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自治区财政厅印发《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了自治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当年项目建设成效好的旗县(市、区)给予奖励,安排1000万元对建成项目管护成效好的嘎查村集体给予奖励。

    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地承包经营者无法参与、群众筹款意愿不强、筹资投劳部分未能落实到位等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及主体,明确提出要规范审核和备案程序,落实建设任务和资金;印发《关于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农牧民群众筹资投劳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实际耕种土地的经营主体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达到群众参与、共同建设、农民增收的目标。


    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占全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面积不到40%,却产出了全区近70%的粮食,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3-10-27
  • 呼和浩特市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

    10月24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271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


    分产业看,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6.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927.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734.6亿元,增长7.0%。

    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发展结构持续优化。一是工业贡献提高,“压舱石”作用突出,全部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6%,同比提高21.7个百分点。二是投资效能提升,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37.4%,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三是消费扩容提质,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6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8.6%,占限上商品消费比重达到20.1%。

    同时,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产业集群集中发力,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22.6%。“绿色”主线勾勒发展底色,一是“绿色”乳产业优势不减,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17.8%;二是“绿色”化工材料需求不减,单晶硅、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4%、1.5倍;三是“绿色”投资动力不减,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5.0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25.3%;四是“绿色”清洁能源蓄力不减,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4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

    消费业态方面,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围绕恢复和扩大消费,各项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持续叠加,多元化促销活动不断发力,首府消费活力获得有效激发。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2.4亿元,同比增长7.4%。

    民生方面,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围绕市民关切的民生热点,积极推动社会民生事业提档升级多元发展,持续强举措、优服务、解难题,努力营造健康良好发展环境。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5%。城市建设逐步完善,今年全市民生工程建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老旧小区加快改造、长输供热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市内快速路加速建成,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0.9%;粮食生产提质增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据农情统计,全市粮食产量有望突破36亿斤;卫生短板加快补齐,前三季度卫生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1倍。

    2023-10-26
  • 五个关键词解读前三季度成都市经济运行

    10月24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联合发布成都经济运行数据:根据四川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升0.9、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服务业、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8.3%和2.5%。

    “逐季回升、稳步向好!”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前三季度成都市经济运行态势时表示,今年以来,成都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运用高质量发展调度机制推动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经济运行稳步向好。这其中,产业质效、内需拉动、发展动能、极核功能等关键词成为支撑。

    关键词一

    产业质效持续提升

    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双重“挤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发展的立足点。前三季度,成都深入推进建圈强链,产业质效持续提升。

    在优化产业生态方面,成都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强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引聚领军人才(团队)84个,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等28家行业中介机构。值得一提的是,领军人才(团队)和中介机构是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于一体的“5+N”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将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着力补链强链延链方面,成都推动“链长”率领重点产业链专班靶向招引,引进重大和高能级项目316个、总投资超5000亿元。例如,今年上半年智能座舱领域龙头企业德赛西威的中西部基地就落地成都。“全力招引德赛西威项目是健全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将极大提升汽车产业链安全和韧性。”成都市投促局德赛西威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补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提升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

    此外,前三季度,成都开展企业“四上”攻坚,企业新上规219家、上市过会13家、上云1.8万家、上榜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88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4家,实体经济根基更牢更优。深入推动数实融合,累计建成35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成都在全国数字百强市中排名第5。

    关键词二

    内需拉动作用明显

    近日,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布莱恩对外公布了一个消息:空客成都项目将于今年12月交付运营。

    从2022年7月26日动工到2023年9月28日竣工,这个“超级项目”只用了420多天就完成从蓝图到现实的极速转变。这是成都稳投资的一个具象。

    前三季度,成都积极稳投资扩消费,内需拉动作用明显。

    在稳投资方面,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智慧系统实施精准调度,97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时序进度6.4个百分点,四川天府新区天府动力源片区基础设施一期等67个项目提前开工,高新区新川AI创新中心二期等68个项目竣工投用。

    在促消费方面,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新十二月市”,发挥成都大运会、国际车展等辐射带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汽车销售和餐饮收入分别增长15.7%、25.3%,“双节”期间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2.2%、6.8%。

    关键词三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核心要义。

    前三季度,成都统筹优结构激活力,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出台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5.2%。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已累计举办清华大学、中核集团等成果对接专场活动150场,发布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1200余项,并成功引进顶尖科技创新团队61个,招引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32个,推动成果供需匹配、要素高效共享。

    在深化“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方面,成都有效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生态环保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上牌数量增长38.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0.7%。

    此外,成都还推进营商环境5.0改革,印发实施《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12345亲清在线企业诉求解决满意率达98.4%。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跨境电商交易、市场采购规模增长15.4%、26.1%,二手车出口额增长超5倍。

    关键词四

    极核功能有效拓展

    9月27日,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在蓉举行。中欧班列(成渝)综合运行指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230家成都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重庆整车配套,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共聚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99个……从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到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再到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已成为成渝的日常。

    前三季度,成都扎实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极核功能有效拓展。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25个共建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1.9%,成渝企业相互投资增长13.4%。

    加快成都都市圈建设,147个年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70.7亿元,49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提速实施,9条重点产业链跨区域协作,成德眉资相互购销额增长4.5%。

    推进“三个做优做强”,启动区(市)县结对联动,中心带郊区、先发联后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百强区(县)总数增至12个,重点片区项目投资超时序进度6.7个百分点。

    关键词五

    民生保障得到强化

    与成效数据一起的,还有一份有分量、有质量的民生答卷,经济运行的“厚度”落在民生感知的“温度”之上。

    前三季度,成都切实强化民生保障,安全底线守稳兜牢。成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强化民生商品保供稳价,1~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0.4%。强化住房保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人才公寓5871套。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小春粮食产量28.04万吨、增加0.94万吨,在地蔬菜面积增至106万亩。

    2023-10-26
  • 积极因素增多成都前三季度经济逐季回升稳步向好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0月24日讯10月24日,记者从成都市统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880.9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7.0亿元,增长8.3%。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前三季度,全行业用电量增长10.4%,新登记市场主体47.8万户,净增涉税市场主体增长95.6%,税电指数连续保持在106以上。

    农业生产趋势平稳

    粮食生产小幅增长,夏粮产量28.0万吨,同比增长3.4%。前三季度,畜禽生产保持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常年保有量之上,生猪出栏313.7万头,同比增长2.3%;牛出栏3.0万头,同比增长0.4%;羊出栏49.0万只,同比增长1.2%;家禽出栏4372.6万只,同比下降6.4%。

    工业经济发展稳定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4.0%,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1%。重点行业有力带动,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3.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9.9%,医药制造业增长14.0%,汽车制造业增长8.4%。新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智能电视、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分别增长80.3%、63.8%、45.8%、43.0%。

    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0%。接触性服务业加快复苏,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3.0%。

    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

    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2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976.6亿元,增长1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1.6亿元,增长8.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5911.5亿元,增长7.8%;餐饮收入1356.7亿元,增长25.3%。升级类消费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3.1%、12.9%。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5.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4.5个百分点。部分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投资增长68.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52.4%。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81.4%,高于时序进度6.4个百分点。商品房市场成交有所回暖,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增长2.8%。

    物价水平整体平稳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分类别看,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0.6%,食品烟酒上涨0.4%,居住上涨0.2%,衣着下降1.3%,交通通信下降1.5%。

    2023-10-25
  • 阿拉善盟白绒山羊双峰驼产业注册商标达到168件

    记者从阿拉善盟市场监管局获悉,自2021年“阿拉善白绒山羊”“阿拉善双峰驼”2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录以来,阿拉善白绒山羊、阿拉善双峰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7.9亿元,全盟农牧民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500多人,注册商标168件,成长起一大批具有品牌规模效益的企业。


    近年来,阿拉善盟全方位健全地理标志培育、运用和保护工作机制,明确对新认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奖励标准。3年内,阿拉善盟行署共拨付300万元用于落实地理标志奖励扶持政策。通过实施“质量+品牌+效益”发展战略,全盟白绒山羊产业形成三位一体现代特色农牧业,阿拉善白绒山羊保护区共划定7.4万平方公里。阿拉善盟通过加大对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为全盟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保护。

    2023-10-25
  •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签约总额约580亿元

    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期间,共发布成果57项、签约164个项目,签约总额约580亿元。共有13位国内外院士,30余位外籍专家学者,30余家国家级“双跨”平台企业,近500名省外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会;近7000人次参加开幕式、主旨论坛等活动,2.1万人次参观展览。本届大会参会人数、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均创历届之最。这是10月23日,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的。

    “今年大会的活动形式更丰富,企业的参与度更深。”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际性进一步彰显。除邀请中欧数字联盟创始人兼主席昆特·克里格、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葛兴福、思爱普全球副总裁迈克尔·骆才等外籍嘉宾出席大会外,还邀请了华晨宝马、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参会。在中德工业互联网论坛上,发布了《中德开CRC双碳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海创论坛上,海创基地、海创投资基金等合作项目签约。在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全球论坛,国际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发表演讲,并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开展圆桌对话。

    实效性进一步发挥。大会将招商引资作为重头戏,借助大会平台,省政府与360集团,鞍钢集团与中国广电、中兴通讯,沈阳、大连分别与中国联通、奇安信、华为公司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沈阳、大连、沈抚示范区等6个市及园区进行专题推介,全省14个市和沈抚示范区共有140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超10亿元项目17个,覆盖元宇宙、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特色化进一步体现。本届大会的工业互联网创新成果展,共有120家国内外企业、12个园区参展,新增互动体验展区,通过模型、AR/VR等互动方式,使观众身临其境体验AI大模型、数字孪生、数字虚拟人等新技术及应用。华为、奇安信、科大讯飞等企业和国家“双跨”平台展示了人工智能、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及辽宁实践案例。沈鼓集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省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突出展示我省特色明显、带动效应强的应用场景,成为展览亮点。


    通过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我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会后,我省将加快推进合作协议和签约项目落实落地,尽快形成服务输出和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各市充分把握机遇,进一步加强推介,促成更多高质量项目签约。持续组织企业撮合对接,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的合作,将大会影响力尽快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新动力。

    2023-10-24

  •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