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八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百分之十

    前八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百分之十



    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财政部近日发布今年1—8月财政收支运行情况。1—8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79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税收收入127885亿元,同比增长12.9%;非税收入23911亿元,同比下降3.6%。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382亿元,同比增长3.8%,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从地方收入看,1—8月累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109亿元,同比增长10.3%。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2%、6.9%、13.2%、14.8%。31个省份收入同比均保持正增长,其中,3个省份增长20%以上,12个省份增长10%—20%,16个省份个位数增长。

    财政部表示,财政收入增长,除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带动外,主要是去年4月开始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集中退税较多,拉低基数。受此影响,税收收入特别是国内增值税大幅增长,相应拉高财政收入增幅。

    从税收收入看,1—8月累计,国内增值税增长70.7%,主要是去年同期退税较多、基数较低。国内消费税下降9%,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8.3%,关税下降12.7%,扣除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后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相适应。企业所得税下降7.6%,主要受企业利润下降以及7月份企业提前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下降0.1%,主要是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退税同比多退,拉低了增幅。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姚东旻分析,后续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充分释放,社会投资预期就会逐渐转强,居民收入现金流也将得到恢复,预计以税收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会逐步增加。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在优化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并适时推出新减税政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推动经济持续恢复。1—8月累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1%,教育支出增长4.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8%,农林水支出增长2.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7.1%。

    “社会保障支出、卫生支出、教育支出以及住房保障支出的同比增速等,均高于预算支出总体水平。”姚东旻认为,民生支出稳步增长,对于稳住预期、带动消费极为重要。接下来的财政资金安排,应更好发挥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财政短期现金流应用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2023-09-18
  • 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调查:市场情绪稳步回升“金九”热度初步显现

    当前,“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推出已半月有余,截至目前,已有超20城宣布实行首套房“认房不用认贷”,其中包括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就此,《证券日报》记者对多城市房产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认房不用认贷”落地以及多重政策利好之下,市场情绪明显回升。从政策效果来看,中指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政策执行后,全国置业意愿提升了15个百分点,北上广深均提升明显,其中北京、上海均提升20个百分点左右。

    市场情绪回升

    线下看房热度升温

    “多个城市官宣执行‘认房不用认贷’政策后,市场情绪明显回升。”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建立的情绪指数模型,第36周(8月28日至9月3日)、37周(9月4日至9月10日)一线城市情绪指数为-0.69,而政策出台前的第35周(8月21日至8月27日)指数为-0.77,体现出新政利好下市场情绪明显改善。

    从市场反馈来看,线下看房热度显著上升。“9月1日晚北京政策出台后,周末看房人数明显增加。即便是工作日,看房人数也较之前有明显增多。”北京市丰台区熙悦晴翠楼盘的中介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楼盘的到访看房量和认购热度都明显上涨,价格方面暂时未有较大浮动,精装修的两居室、三居室新房是目前认购数量较多的选择。越秀地产中介人员也对记者表示,新政出台后房产认购火热,周末时每日成交量可达30套以上。

    上海一位房产中介对记者表示,虽然开发商方面取消了一些原有的折扣优惠,使房价有所上涨,但从售楼处的人流量来说,还是能直观感受到市场的回暖,特别是高端的优质项目,购房者的关注度比较高。与楼盘合作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也表示,近期前来咨询和办理业务的顾客数量大幅上升,目前公司在几个热度高的楼盘售楼处设置了常驻服务,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为购房者解答问题、办理业务。

    一位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我在北京工作已经5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买房,就是苦于此前北京的‘认房又认贷’政策,因为原来在老家有过购房贷款记录,所以如果再在北京买房的话,首付比例明显超出了我目前承受的范围。现在新政出台后,首付比例下降,选择余地扩大,近期会加快看房节奏。”

    二手房方面,王小嫱表示,预计后续会有一批改善型客群入市,“卖一买一”需求加速释放,二手房挂牌量迅速增长。据统计,北京、上海、深圳第37周二手住宅成交量全部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3.27%、37.83%,22.61%。一线城市本周(9月4日至9月10日)累计在售挂牌量和新增挂牌量达到今年以来的峰值。

    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也呈现出交易活跃态势。从“金九银十”第一周(9月4日至9月10日)的成交情况来看,第37周,东莞涨幅位列前茅,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65套,环比上涨43.96%;成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1866套,环比上涨21.96%;青岛新房成交1576套,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557套,环比上升9.86%。三四线城市方面,据中指云重点50城监测数据显示,第37周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上市面积为58.82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6.22%。

    政策优化步伐加快

    “金九银十”预期向好

    记者在走访时明显感受到,当前楼市供需两端均释放出积极信号。售楼处现场多位看房顾客均对记者表示,当前已有明确的购房意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利率下调相关政策实行后,自己能享受到多少切实的购房优惠。

    另外,政策端优化的频次不断加快,据统计,9月份已有超30省市出台优化楼市政策30余条,南京、青岛、郑州、佛山、嘉兴等多地优化了限购政策。上海、深圳、广州近期也出台了优化公积金贷款、放松限购以及下调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等举措,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多项新政带动下,核心城市购房者入市积极性提升明显。针对当前的市场行情,陈文静表示,短期来看,一线城市市场行情持续时间或好于其他城市。房价方面,预计开发企业短期仍以快速出货、回笼资金为主,价格上涨预期和空间整体偏小,核心一二线城市房价有望逐渐企稳。

    “基于季节性因素叠加政策端全面发力,预计今年‘金九银十’表现要好于过去两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向记者表示,后续视楼市及整体宏观经济走向,房地产支持政策还有加码空间,包括购房环节税费减免,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以及各地在因城施策原则下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提供购房补贴等。

    2023-09-14
  • 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特征

    作者: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产业集群是经济实体进行生产活动和价值创造的密集区,具有独特的域观经济特质,并对区域经济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广义上说,城市就是产业集群长足发展延展的结果。狭义上说,产业集群是相关经济活动集聚而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实体域类。空间上观察,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区域经济特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特征,可以围绕“畅通”“规则”“文化”三个关键词来理解。

    流动畅通是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特质

    开拓“畅通”之途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路径趋势。流动畅通的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路线不断延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经济畅通是整个人类最普遍获益的行为方式,因而也是推动畅通进程最基础性的群体动因。

    所谓流动畅通,是指经济交往、交换的顺畅性,包括人财物、信息、思想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经济活动的前提是交往,本质是交换。交往才有合作,交换才有经济,流动才有价值。

    经济不是孤立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作群体的行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初衷”,就是寻求通达。相互隔绝的人群孤立无助,闭塞愚昧。必须突破隔绝,借助语言文字沟通交流,以实现聚集居住和密切交往为条件,特别是得益于江河之通达,才能产生人类文明。

    产业集群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的流动畅通性。在一定的地理空间条件下,形成特定产业要素集聚和流转畅通的独特优势。人类文明发展从陆权文明时代,到海权文明时代,再到今天的陆海文明时代。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因势利导,形成经济循环的新态势,其中,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是经济循环的产出丰产区和协作密集区。

    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规则信任

    一定的资源富集是产生产业集群的一般性条件,可能成为相关地区的独特资源优势,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以成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但一般来说,这还不是产业集群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

    在一定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各种“大通道”的开通连接)极大改善了区域流通条件。而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将更加取决于流动的规则秩序,以及对于规则的信任度。理论上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自发性,而且具有建构性,即总是在一定的规则秩序中运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要素比较优势,也必须有一定的市场运行规则为条件。当代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资源向规则信任度高的区域集聚。规则体系建构了组织秩序,信任就是其组织基因,规则信任则是经济发展的社会组织资本。基于规则和信任的流动畅通,就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工业化时代正在经历着的深刻变化,将使人们的工业化思维和经济行为方式,以及产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发生系统性的演变。世界正进入以“规则博弈”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由于规则秩序的建构,不能离开作为“社会资本”的人际信任及国际信任,所以,“信任竞争”是区域竞争的关键。这是产业集群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区域经济体特征。

    经济活动和交往交换,主要表现为经济主体间的“承诺-兑现”行为关系。经济体系的系统性和经济主体的竞争力,受经济区域行为文化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承诺效率提高赋能,但规则秩序的行为文化,影响更为深刻和广泛。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态势中的一个应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行为文化决定产业集群的特质

    产业集群,都会有其工业文化特质。工业行为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长期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的凝聚。一定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文化是其竞争力的底层基础。地区的人文特质可以视之为经济行为的“基础设施”或“空间底色”。

    各民族、各国、各地区、各类人群,有不同的历史,形成不同的社会行为文化特质。不同产业的发展适应于不同的行为文化。能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行为文化特质。资源密集型、劳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技能密集型、创意密集型等,各类产业集群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行为文化背景,在这一意义上,各区域产业集群难以模仿(文化是最难模仿的经济因素),本质上是创新的产物。

    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工业文化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的隔膜和封闭,恰恰相反,工业化的本质是开放性,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工业化时代的流动畅通性是空前发达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市场经济最具全球化的根本趋向。所以,各国、各地区的工业文化形态都会受到本土文化、植入文化和全球化文化三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就特定区域而言,工业化的文化基因必然具有多元性,正因如此,作为工业化生命基因的工业文化,使得工业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工业文化尽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形成某种传统特质,但工业文化同时也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具有进化性。本土的、植入的和全球性的文化因素,都会在工业发展进程中推动工业文化的演变和进化。那么,各国演化中的工业文化本身也就会具有先进的、传统的和落后的(不适应工业化进程的)复杂因素。

    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工业文化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就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工业技术创新的非均衡性。因为人类社会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文化因素所影响的工业行为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国家差异和区域差异等。工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是高度复杂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协调,而各行为主体所居地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世界工业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产业分布,更具有非均衡性,其表现远大于自然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自然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较易得到科学解释,而尖端工业技术、原创性技术突破的国际分工格局非均衡性,则往往要由文化差异及其决定的制度(行为规则)差异来解释。观察研究表明,具有特色的先进工业文化,往往可以成为有关国家占据尖端工业技术、原创性技术高地的内在素养,先进工业文化具有难以模仿的竞争力特质。新型工业化,包括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须有先进工业文化的持续赋能和助力。

    2023-09-12
  • 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圆满落幕

    协议签约金额3853.38亿元超前三届总和



    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圆满落幕


    内蒙古日报9月10日讯(记者高慧)9月10日,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博览会,有关国家、地区、省区市和盟市举办了20余场各类经贸活动,签约项目超过200个,协议签约金额3853.38亿元。主展区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接待客商游客约75万人次,现场采购交易额约2.5亿元。

    “本届博览会精彩纷呈,盛况空前,主要有以下亮点:一是参展参会的总体规模已超历届,参会嘉宾和参展企业过万人。二是创办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包括自治区重点行业、有关盟市以及有关国家、省区市举办的系列经贸活动,协议签约金额已超过前三届总和。三是启用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参展国家、展览面积、参展行业企业数均已突破历届。四是第一次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推动中蒙博览会市场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五是举办了首届内蒙古名小吃美食文化周,丰富了美食文化交流,深受大家喜爱。我们会总结此次办会经验,继续在基础设施、会场管理、专业队伍培养方面发力,为下一届中蒙博览会的举办做好准备。”内蒙古商务厅一级巡视员李俊说。


    中蒙博览会是中蒙两国政府长期合作项目,是面向全球的国际经贸人文合作交流平台,是中蒙两国同东北亚乃至世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此前已于2015年、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三届。第四届中蒙博览会以“共建开放新格局,共享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由商务部、蒙古国食品农牧业和轻工业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9月6日在呼和浩特开幕,期间举办开幕式、国家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人文交流等五大板块系列活动。

    2023-09-11
  • 承压前行见韧性多方发力蓄动能——透视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数据

    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承压前行。7日发布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7.08万亿元,同比微降0.1%。其中,8月当月进出口3.59万亿元,同比下降2.5%,环比增长3.9%。

    “我国外贸运行总体平稳。”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说,从前8个月来看,进出口同比基本持平。而单看8月份,近3.6万亿元的进出口规模跟7月份相比增长3.9%,较2020—2022年同期均值增长8.2%,这一规模,在今年月度数据和历史同期数据中都是第二高点。

    对于外贸发展面临的考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认为,在全球经贸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我国外贸基数较高的背景下,要理性看待外贸数据出现的波动。

    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7%,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吕大良表示,贸易放缓是各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周边已公布数据的经济体相比,我国外贸仍然展现出较强韧性,竞争优势稳中加固。

    谈到影响外贸“马车”的因素,庄芮说,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外贸高速增长受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外贸发展已逐渐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马车’速度适当波动、调整很正常,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征程中,我国外贸企业也在为推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积蓄动能。”

    太阳能电池、PVC材料、船舶等产品加速“走出去”,矿产品、食用油、小麦等产品源源不断“走进来”……记者近期在各地调研发现,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挑战明显增加,但各地各部门新一轮稳外贸政策措施效应持续显现。

    ——活力走强。今年前8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58万家,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占比8成以上,合计进出口14.33万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9%,比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

    ——结构更优。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行业领域动能充沛。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9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占出口总值的58%。其中,汽车及零配件、船舶、电工器材出口分别增长50.1%、28%、18.6%,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市场多元。随着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前8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3.6%,占进出口总值比重提升至46.6%,对我国外贸形成1.6个百分点的拉动;同期,我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3904.7亿元,同比增长34.1%,增速明显高于整体。

    “相比于之前制作一把木吉他要耗时一两个月,如今,在公司研发的碳纤维一体化高数控系统下,智能电吉他月产量能超过2万支,大大实现降本增效。”谈起数字化创新、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改变,广东省惠州市恩雅乐器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顾文斌感触颇深,“越是外部形势严峻复杂,我们传统行业越要在技术、品质、设计、销售等方面跑出加速度,使企业的外贸之路越走越宽。”

    展望后势,为了进一步提升外贸企业干劲,推动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更多助企纾困举措不断出台:商务部将从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支持企业境内外参展营销、提升外贸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继续发力;海关总署将在国家与地方层面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


    在庄芮看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组织生产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对于我国外贸行业来说,企业依旧存在很大的发展机会,我们要对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坚定信心。”

    2023-09-08
  • 文旅市场复苏提速(大数据观察)

    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超十八亿人次——



    文旅市场复苏提速(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中国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核心阅读

    今年暑期,各地文旅市场复苏明显,“研学游”“亲子游”“夜游”等旅游新业态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

    丰富而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文旅市场更好发展。

    刚刚过去的暑期旅游旺季,是观察文旅市场热度的一个窗口。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据综合测算,今年暑期(6—8月)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1万亿元。今年暑期的旅游热度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许多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市场热度持续回升

    “发车!”近日,以“梦幻阿尔山·北疆露营生活”为主题的“千车万人”穿越大兴安岭自驾游活动启动。伴随着发车信号,几十辆房车及自驾车组成的车队长龙鸣笛示意。在头车的带领下,车队踏上自驾之旅。车队将穿越大兴安岭,从阿尔山市区一路巡游至阿尔山口岸,体验中蒙边境游,最终返回阿尔山市鹿角湾营地。

    感受自驾乐趣,欣赏沿途美景。今年以来,文旅市场快速复苏,自驾游成为一种主流出游方式。自驾游的蓬勃发展是文旅市场热度持续回升的一个缩影。各旅游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暑期文旅市场复苏动力强劲。根据美团、大众点评相关平台数据,暑期以来,国内旅游消费订单(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较2019年同期实现较大增长。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3暑期文旅数据报告》显示,其用户旅游打卡数超4亿,主动搜索旅游相关内容5亿余次,同比增长147%。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指出,暑期市场稳开高走,产业景气由交通、住宿、餐饮等为代表的上游业态,向购物、娱乐为代表的下游业态全面扩散。各地住宿设施入住率提升。上半年景气度相对滞后的旅游购物和娱乐业,也受到市场景气的利好传导,例如演唱会为海口等地带来数亿元增收。客流分布由主要客源城市向众多远程目的地全域扩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内蒙古、西藏和新疆部分地区游客流入量占比普遍超过2019年。

    多业态加速回暖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避暑旅游需求空前旺盛,游客走得更远、在外玩得更久。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昆明等纬度或海拔较高的地区,是避暑旅游热门目的地,外地游客量占比高。西藏、青海、新疆三省份的部分典型目的地外地游客占比一度超过75%。

    在暑期,文化底蕴丰富、便利程度高的都市旅游目的地更受青睐。演唱会、音乐节等正成为吸引年轻人出门旅游的重要因素,各类节事活动成为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引擎。“跟着演出去旅游”,不少热门演出场所一跃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热门打卡地。美团文旅研究院院长路梦西认为,演出经济是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融合的一种具体形式,演出市场的持续活跃,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拉动区域内的住宿、交通、餐饮等多业态增长。

    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相关平台数据显示,暑期以来,“夜游”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0%,以餐饮堂食、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活服务品类在晚7点迎来全天消费最高峰。

    “亲子游”是暑期重要的出游场景之一。相关平台数据显示,7月,“亲子游”相关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50%,“儿童餐”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近400%,提供儿童餐服务的餐饮门店数量同比增长超155%。“亲子照”搜索量环比增长45%。

    新供给激发新活力

    今年,度假地也有了更多选择。近日,在由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的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开幕式上,19家滑雪旅游度假地获得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授牌。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不断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打造高水平的滑雪运动设施,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度假服务,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认定推出2批共19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在暑期,休闲度假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休闲度假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持续开展,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陆续推出,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也为旅游市场升温注入新动力。

    随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市场不断发展,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供给侧的经营主体紧跟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打造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推出符合游客口味的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激发了文旅市场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看比赛、赏民俗、品美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贵州村超”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在抖音平台,“贵州村超”相关话题超过17000个,网友观看百亿余次,点赞近2亿次,分享超800万次。榕江县在抖音的餐饮订单环比增长113%,同比增长327%。

    “贵州村超”走红的背后,体现的是当前文旅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游客对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乡村赛事的需求。据当地政府统计,该“村超”举办一个月内,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其中本地游客30.39万人次,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今年5月,榕江县接待游客107.37万人次,同比增长39.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52.08%。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旅游市场空间广阔,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文化和旅游供需适配,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以旅游业恢复振兴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6日07版)

    2023-09-06
  • 上半年京津冀经济恢复向好

    生产需求持续改善发展动能不断积聚

    上半年京津冀经济恢复向好

    从北京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获悉,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区域经济恢复向好,生产需求持续改善,物价就业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发展动能不断积聚,协同发展扎实推进。

    区域经济恢复向好,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

    上半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一季度1.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为20621.3亿元、7842.8亿元和20778.9亿元,分别增长5.5%、4.8%和6.1%。

    工业生产继续恢复,重点行业产业增长较快。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4个百分点(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4.6%,提高2.8个百分点),汽车、电力行业分别增长16.1%和10.9%,五大装备制造业增长15.3%。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12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合计增长4.1%。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较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九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最快,增速为18.7%。

    服务业平稳向好,接触性服务业加速回暖。京津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较一季度提高1.2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增长6.6%、5.7%和5.9%。接触性服务业加快恢复,三地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2.5%、21.5%和15.6%,交通运输业分别增长14.3%、9.6%和6.4%。

    投资运行基本稳定,高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北京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3.6%,较一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天津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6%。河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0.5%,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2.2个百分点。三地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彰显活力,其中北京增长78.2%,信息服务业发挥带动作用;天津增长7.7%,主要投向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河北增长18.2%,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

    消费品市场逐步复苏,升级类消费表现亮眼。随着疫情影响消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京津冀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42.9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一季度3.5个百分点。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增长4.5%、8.1%和10.8%,较一季度分别提高5.2个、1.6个和2.1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三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2.2%、40.3%、17.5%,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7.4%、61.8%、76.0%。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上半年,北京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7%;天津城镇新增就业18.96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54.2%;河北城镇新增就业51.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4%。三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0.7%、0.5%和0.9%,均呈温和上涨态势。北京、天津、河北居民收入分别为41358元、26655元和16006元,分别增长5.0%、4.7%和6.7%,均快于一季度增速。

    协同发展扎实推进,河北上半年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1544家

    产业协作持续强化。三地共同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包括50家重点平台,其中河北34家,涉及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目前,天津两个“中关村”持续推进与北京的产业对接协作,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4400余家,已为9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支持。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入驻经营主体1100余家,逐步向北京重大项目零部件配套基地建设演进。河北上半年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1544家,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48万家。其中北京转入单位占比近八成,主要落地在廊坊、石家庄、保定和唐山。

    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96.7亿元。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177.05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6.0%,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交通互联加快推进。京津冀首条跨区域地铁M22号线(平谷线)建设加快推进,6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京津冀定制快巴新开通燕郊至望京通勤班线,线路全长55公里。定制快巴自去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日均运送乘客4500人次,累计运送乘客约54万人次,平均客座率88.96%,方便了通勤人员出行。京滨城际天津机场隧道开工建设,津兴铁路实现正线贯通。河北打通拓宽京津“对接路”42条段2540公里,连通干线公路47条、74个接口。


    医疗协同惠利于民。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河北31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373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检验结果互认,176家医疗机构与京津137家医疗机构实现2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提高诊疗效率。

    2023-09-05
  • “汽车+元宇宙”激起产业创新火花

    让整条汽车产业链切入元宇宙“新赛道”,借助元宇宙技术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元宇宙”激起产业创新火花

    上海西北部,曹安公路嘉松北路附近,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正在经历“腾笼换鸟”:这片近50亩的土地正被改造成一个汽车元宇宙产业园,探索在汽车“新四化”关键技术研发、零部件生产和智能制造乃至汽车营销推广等方面引入元宇宙技术。目前,这个名为元创湾的园区已有多家企业入驻,预计8月底正式投入运营。

    从买卖二手车到研发元宇宙技术,这种“连跨数级”的产业转型升级样本,背后体现了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风向:让整条汽车产业链切入元宇宙这条“新赛道”。在“汽车城”嘉定,“汽车+元宇宙”的组合,激起了怎样的创新火花?

    汽车和元宇宙互相成就

    日前,位于曹安公路4801号的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内,软件工程师正在为某款线控底盘系统进行刹车测试。实验室内陈设简单,仅有一套桌椅、一台电脑、数个转接器和数根导线,以及待测试的线控制动系统。在这里,完全看不见实体汽车。

    “车在屏幕上,在我们的汽车电子工具链软件TSMaster里。”40岁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莫莽指了指电脑屏幕。通过工程师对各种参数的调整,这款软件可模拟车辆在不同速度、载重情况下的制动表现,还能通过智能算法模拟雪地、冰面、砂石路面等各种极限工况,获得制动数据后再对线控底盘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我们在实验室里就能模拟各种工况,大幅提高研发效率。”莫莽告诉记者,对汽车新技术研发来说,元宇宙带来的是研发模式的革新,目前已有超千家企业使用TSMaster这款软件。

    在位于嘉定安亭的绿地经济城内,与同星智能科技一样,将元宇宙技术引入汽车产业链的企业已有数家。在绿地经济城总经理陈利看来,汽车和元宇宙,二者能互相成就。

    一来,元宇宙需要汽车。由于技术体系复杂、投入成本高、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原因,大多数元宇宙产品及解决方案仍然停留在“看”的阶段,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商业闭环。“简而言之,就是概念和技术有了,缺场景。‘新汽车’产业,是能让元宇宙落地的绝佳场景。”

    二来,汽车也需要元宇宙。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行业语境下,决定汽车好坏的不再是马力大小等机械性能,而是软件技术。“未来汽车是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类似于手机的智能终端,涉及的多项智能网联技术,都需要元宇宙等新技术去赋能。”

    多个环节已有实际应用

    “新产业”当然需要“新概念”,但只有“新概念”无法形成“新产业”。在元宇宙领域,上海近年来已在具体布局,重点工程、主要任务、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等逐渐明晰,其中多项指标均明确指向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

    在安亭,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都开始尝试应用元宇宙技术,并已取得不错的效果。莫莽告诉记者,汽车生产车间内一直有个行业痛点:车辆组装期间需进行程序自检,该过程会消耗汽车蓄电池的电量,导致部分汽车蓄电池电量不足。“通过应用工业软件,可用数字孪生的方式实时检测流水线上车辆的蓄电池电量,为生产线进行能耗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知名车厂的生产线。”

    零部件检测阶段,同样能用到元宇宙技术。中恒创科(上海)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落户安亭,公司项目总监杨筱雯告诉记者,“新汽车”的标志之一是集成了多种人机交互技术的智能座舱,其中涉及大量精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检测。“我们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基于工业视觉的检测,通过线激光的3D轮廓扫描和高倍相机扫描对零部件进行3D建模,能实现微米级的测量和检测,建模效率比传统工艺提高了20倍以上。”

    在整车下线后的营销推广环节中,元宇宙技术也能大显身手。日前,在位于安亭的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内,一个摄制组正在给一款新车型拍摄视频广告,但摄影棚里根本没有车。“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虚拟拍摄,可以让车‘上天入地’,还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意调整车辆配置和配色,既节约了成本,还让用户体验感更好。”上海华誉名亭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杰说。

    四个方向引育优质项目

    在安亭镇党委书记严健明看来,安亭镇域内传统造车企业体量庞大,“大象转身”并不容易,“新汽车”既是传统车企转型升级的出路,同时也是元宇宙的重要入口。

    记者了解到,元创湾总投资5亿元,园区将通过元宇宙技术和安亭汽车产业的结合,建设汽车元宇宙研究院等机构,引育一批汽车元宇宙企业,远期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目前,中恒创科等一批项目已落地。

    结合元宇宙产业链和安亭的产业基础,未来元创湾将在四个方向上引育优质项目:元宇宙+智能座舱,将聚焦车载芯片、域控制器、车载操作系统等领域;元宇宙+智能制造,将聚焦数字开发、建模仿真等工业软件研发;元宇宙+汽车营销,将聚焦沉浸式展厅、虚拟试驾等领域;元宇宙+汽车文化,将聚焦虚拟汽车赛事等领域。


    “‘新汽车’的兴起,对我们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论是‘新汽车’还是元宇宙,都是全新的赛道,在这些赛道上没法跟着别人尾灯前进。只有扎实推进研发和原始创新,才能在新赛道上闯出新路。”莫莽说。

    2023-09-01
  • 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白车身焊点机器人工作站。当日,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开放创新聚享未来”,包含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等活动。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记者8月16日从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获悉,2022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机器人市场应用加速拓展,2022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深入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做强细分领域落地应用,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







    近年来,在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引领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蓬勃发展。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介绍,2022年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机器人产业品牌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应用加速拓展。辛国斌介绍,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73家,10家机器人企业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不仅在物流、医疗、建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在空间探索、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会人士认为,当前机器人呈现出人机共融、虚实融合、智能驱动、泛在交互等发展特征,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和澎湃的发展动能。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要抢抓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构建开放共享合作生态,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辛国斌称,工信部将坚持应用牵引,深入推进“机器人+”应用行动,做强细分领域落地应用,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鼓励新兴领域先行探索,推动机器人创新产品不断渗透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面向行业应用需求,带动一批高端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软件创新突破。坚持融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央地协同,共同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基地。(记者郭倩实习生刘鸿秀)

    2023-08-17
  • 区域发展新亮点丨东北经济企稳向好 释放振兴发展积极信号

    今年上半年,东北经济数据已全部出炉,整体延续了一季度的向好态势,经济复苏成绩明显,多项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释放出振兴发展的积极信号。

    工业呈回升态势

    工业是东北经济的“顶梁柱”,今年上半年,东北工业整体上升势头明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辽宁、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5.7%,分别高于全国1.5个和1.9个百分点。

    作为东北经济的“排头兵”,沈阳工业表现突出。今年以来,北方重工的门式刮板取料机、螺旋立式磨机等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订单迎来连续增长,上半年实现新增订货同比增长34%,7月份新增订货同比再次增长76%。

    “今年上半年,回升尤其明显的就是以北方重工为代表的这些工业生产企业,2月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1.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0.7%。”沈阳市工信局局长张文哲说。

    工业经济的内部结构中,高技术产业比重在上升,表明产业转型正迈向加速期,有望形成更多新动能。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0%,高于全国16.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

    吉林“新”工业动能发展势头强劲,尤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2.9%,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2倍。

    稳投资成效显现

    “东北经济‘半年报’成绩优异,为全年经济增长打下一个好基础。”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东北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关键是一批高质量投资项目正加速落地,投资增长势头喜人。

    今年5月,华晨宝马宣布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与之配套的总投资100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我们致力将沈阳打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心,实现电芯、电池、电力驱动系统和电动车都在沈阳生产。”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说。

    宝马项目是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主抓有效投资,整体形成了回升向好势头。辽宁工业投资额增长13.1%,新开工建设项目个数达2563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3.9%。吉林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0.9%,增速比1至5月份提高11.4个百分点,止住二季度以来的回落态势,实现回升;黑龙江省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同比增长23.6%。

    上半年,黑龙江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势良好,同比增长27.0%,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5%、47.4%、33.0%。

    央企投资纷至沓来,加紧在东北布局。今年6月,50多家央企主要负责人来到沈阳召开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会后和东北三省一区进行合作项目签约,合作项目111个,总投资超5000亿元,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抓大项目撑起经济大盘

    一批大项目撑起了东北经济的“四梁八柱”。记者来到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看到,一批新的工业项目正如火如荼开工建设,大型挖掘机、运输车在现场往来穿梭。贺利氏特种光源生产基地项目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这家企业曾在此投资建设石英半导体生产基地项目,最近再次追加投资,建设特种光源项目。

    今年上半年,沈阳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736个,同比增长14.5%。宝马、亿纬锂能等一批国际国内巨头围绕新能源汽车在沈阳加紧布局、扩大投资,投资额均达上百亿元。

    德国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说,现在全球每三辆宝马汽车就有一辆产自沈阳,公司看重沈阳的汽车产业和人才基础,因此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布局,增加了大型项目的投资。

    在吉林,一批“大项目”建设进度也在加快,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陆上风光三峡、沈白高铁、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等一大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正加快实施。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日昊说,上半年,全省共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922个,投资增长8.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91个,同比投资增长9.6%;10亿元以上项目233个,投资增长23.7%。

    2023-08-16
  • 上半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制图:蔡华伟


    本报北京8月10日电(记者李心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于同期工业和制造业增速5.9和5.5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行业效益快速恢复。得益于技术创新引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机械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回升。上半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7751.7亿元,同比增长12.2%。

    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下线;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全球最大吨位氢能源矿用卡车相继投入使用……一批智能化、绿色化的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上半年机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9万亿元、利润总额607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5.6%。

    固链稳链取得进展。截至6月末,机械工业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达到260家。聚焦短板,瞄准产业链的卡点、断点,机械工业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基础能力提升、固链稳链取得新进展。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上半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361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中国制造更加广泛地加入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上半年,我国机械工业已为23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机械装备。

    2023-08-11
  • 小蒜头成为致富大产业




    图①: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一名农机手在操作大蒜播种机种植大蒜。






    王伟摄







    图②:机械化种植前,金乡县蒜农人工种植大蒜。







    方建兵摄







    图③: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龙传(右二)与蒜农查看大蒜生长情况。







    金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引子

    “无蒜不成席!”酒菜上齐,韩允其抓起一把生蒜,利落地一一剥好,搁在自己面前。小酌一盅,吃口热菜,咬口蒜瓣,“一日三餐,顿顿有蒜。”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因蒜而兴、因蒜而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韩允其对大蒜格外偏爱,既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因小蒜头拓宽了村民致富路:过去,崔口村产业弱、底子薄。后来,正是当过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领着大伙儿种大蒜、卖大蒜,这才脱了贫致了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金乡县持续推广崔口村大蒜种植经验,打好致富“金蒜盘”:实施规模化种植,着力提升大蒜品质,兴建大蒜交易市场,打造形成集科技研发、保鲜贮藏、精深加工、贸易流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去年全县大蒜线上线下市场交易额逾160亿元,带动蒜农户均增收约3000元。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推介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中,“金乡大蒜”榜上有名。

    小蒜头,何以成为致富大产业?近日,记者走进金乡县调研采访。

    大蒜新种法

    种植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

    夏日,正是大蒜收获、交易的忙碌季节。待到日头偏西,稍感凉爽,崔口村村民赵方斌提上几样凉菜、一瓶白酒,出了家门,径直向韩允其家走去。这些年,有事没事,他总爱找韩允其唠一唠。

    “今年收成不错,新蒜价格也好。”赵方斌说。

    “是啊,去年咱村每人分红3万元,今年也不会少。”韩允其说,“方斌,你家7口人,光这一项,一年收入20多万元。这日子过得美!”

    “这话不假,开上小汽车、住上大房子,全靠蒜头子。”赵方斌扔一瓣蒜入嘴,边嚼边笑,“当然,这少不了您老书记的功劳。”

    1978年底,韩允其当选崔口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个别村民在自留地零星种大蒜,引起他的注意:村里沙壤土多,适合种蒜,算下来一亩地能产3000斤。于是,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他鼓励村民多种蒜。

    哪知,不少村民听后信心不足:“就咱这土地条件,收成向来很低,种蒜难道就能行?”

    韩允其转而引导村里党员带头,赵方斌便是其中之一。他试着在自家6亩地里种上大蒜,当年亩产便达3000斤,赚了6000元。

    眼见成效不错,很多村民动了心。韩允其趁热打铁,采取党员带头、分片包户的形式,在全村推广大蒜种植。

    本世纪初,崔口村成立山东省金乡县东运集团,建冷库、扩规模,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集约化规模种植;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和村民分别以集体土地和承包土地入股,人人持股,集团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三成的盈利用于分红。

    去年,崔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村里盖新房、建学校、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变了样。赵方斌感慨:“靠着小蒜头,生活变化大。”

    崔口村种蒜致富的消息传开,周边村庄纷纷效仿。金乡县顺势推广规模化种植,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截至目前,全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带动周边区域种植大蒜超过200万亩。

    扩大规模,靠示范带动,也靠机械“开路”。“大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赵方斌说,“过去,种蒜是个苦力活。”

    为啥这么说?赵方斌比画着介绍:“种蒜常要猫着腰,弓着背,拿个铁耙刨蒜沟,把蒜瓣一粒粒栽进沟里,再埋上土。一亩地要栽2万多粒蒜瓣,长时间蹲着,腿受不了。我们要么把小马扎绑在身上,要么不停地换姿势,跪着、爬着向前挪。一天下来,腿关节直疼。”

    如何让农民轻松种蒜?近年来,金乡县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适用于大蒜耕种的机械设备,为大蒜种植和收获环节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经过不断试验,研发的机械设备达到推广要求。

    2019年10月,金乡县推出大蒜机械免费播种计划,一台台大蒜播种机开进村,供村民免费试用。望着这个“大块头”,有些村民犹豫:虽说机械免费用,可万一种歪了,种子不就浪费了?

    “大蒜播种期有半个多月,为打消群众顾虑,前期还是党员带头用。后来,大伙儿瞧着机播的苗情好,都转变了态度,争着用。”赵方斌说,“一台机械每天可播种50多亩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让种蒜变得轻松起来。”

    金乡县副县长赵仕福介绍,如今在金乡县大蒜主产区,大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35%。

    不光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也在提升。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列其中。走进产业园,大蒜覆膜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已在园区大面积推广。田间地头,不时可见光伏板、摄像头、感应器等,还有黑色的风向标不停转动。

    “设备连接手机,打开手机就能查看风向、温度、土壤湿度等指标,田间有异常也能第一时间掌握。”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代彦涛介绍,全县已有10余处大蒜生产基地用上了这样的智能设备。

    品质新提升

    政企研携手,打通科技到地头“最后一公里”

    站在崔口村远眺,田块连片,阡陌交错。两个多月前,这里叉车隆隆响,一袋袋大蒜被从田间地头运至晒场,成排堆放。

    大蒜品质如何?“咔嚓”一声,韩允其剪掉蒜须,剥开蒜皮,一颗颗蒜粒滚落掌心:蒜瓣儿饱满,蒜头儿圆润。“过去可没这么好的蒜。”韩允其回忆,村民们常年在一块地上种大蒜,施肥打药,地越种越薄;大蒜品种退化,品质提不上去,“客户越来越少,蒜农们着急。”

    品质怎么提?早在2014年,金乡县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的前身),探索良种选育、土壤改良等,但效果不太理想。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县科技局高级工程师马龙传解释:“像育种,技术较为复杂,而我们科研力量有限。”

    大蒜提质,多方参与。2017年3月,依托金乡县东运集团,山东省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崔口村成立,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搭建大蒜产业创新平台,开展政企研合作。

    走进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楼展厅陈列着一排排竹篮,篮内大蒜品相不一,有的浑圆似球、有的扁中带尖,蒜皮有紫有白。

    “目前,我们共收集大蒜品种280多个。”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世琦介绍,收集品种不易,就像“田里淘金”。太阳刚探出头,大伙儿便出发了,日落才归。看到品相拔尖的蒜苗,便系上红绳,记录叶宽、叶厚、叶长等信息,再挨家挨户敲门,打听是谁家的,是否愿意卖。

    “经过一轮轮试种、对比实验,科研人员选出部分优秀的‘种子选手’向蒜农推广。”刘世琦说,“政企研携手,我们的育种技术提升了,品种选育更见成效,目前研究中心已有4个新品种在全县推广。”

    崔口村探路,这些年多个政企研合作项目落地金乡县。

    “县里在各镇街布局建设镇级为农服务中心,配备专业农机和农技人员,把选育的良种和试验成功的土壤改良、栽培管理技术等推广给当地蒜农,打通科技到地头‘最后一公里’。”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孟新霞介绍,依托大蒜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力量,至今全县已建立5个致力大蒜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等的政企研合作项目,建成18处镇级为农服务中心,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销路新开拓

    线下建市场,线上搭平台

    7月上旬,崔口村南,省道两侧卡车排成长龙。车货厢内码放着一袋袋鲜蒜,待人收购。不远处,便是金乡县大蒜专业批发市场,这也是县里最早发展起来的大蒜交易市场。走进去,蒜农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蒜商们头顶草帽,三五成群,谈价议价。

    “你这蒜咋卖?”

    “这个数。”蒜农伸手比画几下,“这蒜好得很,来点儿?”

    …………

    韩允其说:“6月中下旬是大蒜收获季节。之后,全国各地的客商就来金乡收购新鲜大蒜了。”

    早些年,金乡人卖蒜得“看人脸色”。“丰收时把大蒜编成串儿,赶几十公里路到别处卖,被客商压价是常事。”赵方斌说。

    “把市场建在村里,赢得价格主动权。”韩允其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村里争取县乡支持,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并将村里党员、村民代表分成小组,到全国各地跑销路,低价让利吸引客户,诚信经营留住客户。

    后来,周边村子也向崔口村学习,建市场,跑销路,引客商。这些年,金乡县建设了16处大蒜批发市场,并对来金乡的客商出台了补贴交通费用、全程帮办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我们从注重大蒜生产转为生产、交易、流通并重,持续扩大金乡大蒜影响力,推动大蒜市场发展,带动蒜农增收。”孟新霞说,去年全县大蒜批发市场总交易额达到150亿元。

    线下市场,人头攒动。线上小店,生意火爆。在位于鸡黍镇的金乡县华能经贸有限公司厂房内,风扇呼呼转着,工人们埋头忙碌,将蒜分装进袋,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我们在线上销售了2万吨大蒜。”公司总经理刘国赛笑道,“今年生意更好,订单最多时,一天能发五六万件快递。”

    2013年7月,刘国赛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起大蒜生意。这几年,他把重点放在电商销售上。“起步不太顺利,那时每天盯着屏幕,销售量始终徘徊在十几、二十几单。后来上了县里组织的培训班,听了几堂课,总算开了窍。”刘国赛说,他按照培训时教的方法,主打产地直销,突出薄利多销,销量很快涨了上去。

    近年来,金乡县每年拿出1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与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多种形式,对有意向从事电商业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等开展培训。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为村里请来大学生“电商专员”,负责政策解释、网店建设、运营维护等,培育一批电商“领头羊”。

    销量涨了,如何把大蒜快速送到百姓餐桌?“前些年,村里没快递点,发货要到城里去,成本高,时效慢。”刘国赛说,“客户吃蒜图个新鲜。晚发几天,影响口感,客户很难给好评。”

    2020年8月,金乡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几年下来,逐步构建起“县物流分拨中心+镇街物流配送站+农村物流网点”三级物流体系,镇街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畅通了大蒜出村通道。

    “快递村村通,家门口就能寄,节省了运输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客户好评多了,回头客也增加了。”刘国赛提高嗓门,“最近几年,订单量几乎是翻倍增长!现在,我们光加工打包车间就有约200人,加上分拣、仓储、运输等环节,共带动周边近300人就业。”

    借力互联网,金乡县打开市场新风口。去年,全县大蒜网络零售额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63.8%。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突破4000家,推动金乡大蒜走出国门,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销路拓宽,客户倍增,可蒜农仍有担忧。

    “大蒜价格容易波动,有时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韩允其说,“有一年,大蒜市场不景气,价格降到1角钱一斤,有的还卖不出去,只能眼看着生芽,蒜农心疼得直掉泪。”

    “为防止‘蒜贱伤农’,2015年起县里推出‘大蒜目标价格保险’。蒜农通过参保实现风险分担,减轻了由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等带来的损失。”孟新霞说。

    大数据助力蒜农权益保障。轻戳屏幕,刘国赛点开“凯盛农产品大数据”微信公众号,这段时间的大蒜行情走势图映入眼帘。进入“语音”选项,还能耳听金乡县新蒜产区的当日市场行情。

    近年来,金乡县搭建了“中国·金乡大蒜指数”“凯盛农产品大数据”等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定时发布大蒜行情走势。蒜农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握全国大蒜市场信息。

    “观察走势,预测行情,大蒜啥时卖、咋定价,线上信息平台让我们心里更有底。”刘国赛说,“如果蒜商压价低就放回冷库储存,等价好的时候再出售。来年还能提前规划大蒜种多少、收多少,降低市场风险。”

    增值新路径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崔口村东,聚集了一批大蒜加工企业。进入一家公司的无菌车间,操作台上放有几盘大蒜,蒜瓣粘连,乌黑透亮,咬上一口,香郁软糯。

    “精选独头蒜,经过60至90天发酵,便可制成这样的黑蒜。”现任崔口村党支部书记韩金龙说,“它没有蒜的辛辣,但保留了蒜的保健功效,身价倍增,一头蒜能卖四五元。”

    多年前,崔口村陆续成立一批大蒜加工企业,多以初加工为主,工序简单,清理蒜杆、蒜须后,将大蒜装入网兜,发往市场。“后来,企业数量增加,市场趋于饱和,加之各项成本逐年上升,企业利润不断下滑。”韩金龙说,他们决心改变思路,依托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聚力发展大蒜加工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提升大蒜附加值。

    几年间,黑蒜、蒜粉、大蒜胶囊等新产品应运而生。目前,崔口村研发出深加工产品40余种,申报国家专利10项,拉长了大蒜产业链条。崔口村的企业纷纷转型,做起精深加工生意。

    借鉴崔口村的经验,金乡县持续在提升大蒜产品附加值上求创新、寻突破。许多村子有样学样,不少企业负责人跃跃欲试,金乡县和福隆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双雷便是其一。

    “以前我们做蒜米初加工,附加值低。企业想转型,但厂房有限,实验室、车间没地儿建。企业建在村里,招工困难,更别提引进人才了。”李双雷说。

    2009年5月,金乡县规划建设金乡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国际大蒜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等是重要板块。不久,李双雷的企业在食品产业园区安了家,主打黑蒜、蒜汁生产等。“政府部门在园区给我们批了200多亩地,硬件齐全。相关事项全程帮办,靠前服务。很快,实验室、冷库都建起来了。园区还出台人才政策,帮我们招揽人才。”李双雷说。

    走进企业,李双雷向记者展示一款黑蒜保健饮料,瓶如掌大,蒜汁稠浓。品尝一口,一股黑蒜的味道在舌尖流淌,酸中泛着淡淡的甜。“这是我们开发的黑蒜蒜汁,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青睐。”李双雷说,“以前做初级农产品,毛利润在3%至5%,如今做大蒜深加工产品,毛利润在15%至30%。”

    企业研发产品,政府政策助力。金乡县鼓励大蒜加工企业创新研发,这些年陆续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调研。李双雷跟着到过不少地方的食品加工企业参观,一家企业把相关农产品浓缩制浆的做法让他来了灵感,“能不能尝试制作黑蒜保健饮料?”

    调研回来后,李双雷带着团队边试验、边总结,试了10多款口味,最终有了现在的产品。“县里帮我们申请贷款融资支持政策,对接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帮了我们大忙。”李双雷感慨。

    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们将持续做优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做大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做强现代农产品商贸物流业,让金乡大蒜产业迈向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金乡县委书记郑士民表示。

    目前,金乡县规模以上大蒜加工企业已有128家,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研发推出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

    2023-08-11

  • 首 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