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产业年营收超16.5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营收占比首超3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沈亦伶


    本报北京7月2日电(记者刘志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分行业类别看,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文化传播渠道等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4.0%、2.6%、2.4%、2.0%和0.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产业5.7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占比首次超过3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利润实现平稳增长。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2707亿元,比上年增加341亿元,增长2.8%。部分效益指标比上年有所好转,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规模以上文化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4%,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3日01版)

    2023-07-03
  • 产业融合 富农强村

    江苏省泗阳县来安街道打造农旅融合花卉产业园,建起花卉市场、花卉研学科普馆和民宿集聚区,形成了集“种花、育花、卖花、赏花、研花”为一体的鲜花产业链,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图为前来打卡的游客在赏花选花。裴成韩金祥摄影报道





    作为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雁翅镇淤白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图为村民在为露营基地的绿地浇水。本报记者贺勇摄

    2023-06-30
  •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记者戴小河、顾煜)中国石化30日宣布,公司旗下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





    这是6月30日拍摄的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制氢厂储氢罐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顾煜摄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总经理刘世良说,项目产出氢气纯度达99.9%,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制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光伏发电、输变电线路、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输、公用工程及配套辅助生产设施,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准立方米、输氢能力2.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


    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制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该项目生产的绿氢将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完全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开创绿氢炼化新路径,为我国绿氢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样板。





    这是6月28日拍摄的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宿传义摄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科技信息部经理王延欣说,该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电解槽、储氢罐、输氢管线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有效促进我国氢能装备和氢能产业链发展。以电解槽为例,在该项目启动之前,国内的1000标准立方米电解槽累计需求量不到30台,而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就需要52台,有力促进国内电解槽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中国石化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率先发展绿氢产业,积极推动石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利用主体,中国石化近年来每年氢气生产利用量约为450万吨。目前,中国石化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累计建成加氢站超100座,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数量居全球首位。

    2023-06-30
  • 福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链成群


    福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泉州石狮卡宾创意园内,布料经自动裁剪机分割后,沿着智能吊挂系统送到具体岗位,由工人缝制后一路送往仓库;漳州三宝集团热轧卷板厂里,超1300摄氏度高温的铁水,沿着全自动生产线向前流淌,冷却成为高强度钢……


    福建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服装流水线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使订单进度把控更精准,产品质量更好、产能利用更高。”卡宾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负责人黄庆彬介绍,作为石狮市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公司生产车间实现全面改造升级。


    石狮市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及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超16万人。当地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顺应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逐步告别低端代工生产模式,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去年,全市服装行业358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51.95亿元。


    过去3年,南安市九牧集团累计销售额超500亿元、投资近百亿元,平均增速30%以上。公司在全球设有16个研发中心,以每年不低于销售额10%的资金投入研发。“公司研发团队超5000人,其中科学家、专家占比40%,外籍专家占比15%。”九牧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孝发说,“我们开展应用、基础、理论重点创新研发,迄今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0多项、国家标准200多项,累计专利达2万多项。”


    勠力创新,加快升级。近年来,福建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5%、16%,5年累计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4700多项,总投资近1.5万亿元。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链成群。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厦门市引入的百亿元级产业项目,专业从事储能电池研发生产。落地厦门3年多,海辰实现“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一期项目产线全部投产,二期项目首个厂房已逐步进入试生产验收阶段,三期仍将选择厦门。”海辰储能总经理王鹏程说,得益于厦门的营商环境,公司已成长为电力储能领域的优质企业,“我们布局了超2500项专利,涵盖材料、装备、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


    目前,福建正着力打造21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聚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同时,福建现代服务业也在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去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955.45亿元。”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文洋说,“经过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福建3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居全国前列。”(本报记者蒋升阳付文本报记者王影迪、张博岚、翁宇菲参与采写)

    2023-06-29
  • 我国形成世界规模最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

    26日至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在甘肃省张掖市联合组织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全、效果最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量,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56架,各地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点约1.7万个,其中标准化固定作业点6235个。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基础业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关键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成效显著。各地围绕重要农事季节和作物需水关键期,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在应对干旱、异常高温、森林草原火险等自然灾害过程中,全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覆盖三江源、祁连山等近3/4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丹江口水库等近一半的大中型水库。(记者王锦涛)

    2023-06-29
  • 1至5月京津冀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9%

    1至5月京津冀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9%


    机电产品出口额居首位


    据石家庄海关统计,今年1至5月,京津冀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0711.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同)增长5.9%,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3%。其中,进口15295.4亿元,增长4%;出口5416亿元,增长11.6%。


    1至5月,京津冀地区对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进出口增长较快。对欧盟进出口2704.6亿元,增长4.4%;对美国进出口1939.9亿元,微增0.2%;对澳大利亚进出口1278.4亿元,增长11.8%;对巴西进出口1027.2亿元,增长35.8%;对加拿大进出口477.3亿元,增长1.3倍。


    机电产品出口额居首位,成品油出口增长明显。1至5月,京津冀地区出口机电产品2707亿元,增长11%,占出口总值的50%;出口成品油974.8亿元,增长81.7%。


    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1至5月,京津冀地区进口高新技术产品2072.9亿元,增长28.2%;进口农产品1451.9亿元,增长10.9%。(记者苑立立通讯员贾权公)

    2023-06-28
  •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集链成群 福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泉州石狮卡宾创意园内,布料经自动裁剪机分割后,沿着智能吊挂系统送到具体岗位,由工人缝制后一路送往仓库;漳州三宝集团热轧卷板厂里,超1300摄氏度高温的铁水,沿着全自动生产线向前流淌,冷却成为高强度钢……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牢记总书记嘱托,福建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


    “服装流水线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使订单进度把控更精准,产品质量更好、产能利用更高。”卡宾服饰(中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负责人黄庆彬介绍,作为石狮市数字化改造示范项目,公司生产车间实现全面改造升级。


    石狮市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及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超16万人。当地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顺应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逐步告别低端代工生产模式,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去年,全市服装行业358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51.95亿元。


    过去3年,南安市九牧集团累计销售额超500亿元、投资近百亿元,平均增速30%以上。公司在全球设有16个研发中心,以每年不低于销售额10%的资金投入研发。“公司研发团队超5000人,其中科学家、专家占比40%,外籍专家占比15%。”九牧集团董事局主席林孝发说,“我们开展应用、基础、理论重点创新研发,迄今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0多项、国家标准200多项,累计专利达2万多项。”


    勠力创新,加快升级。近年来,福建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5%、16%,5年累计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4700多项,总投资近1.5万亿元。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链成群。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厦门市引入的百亿元级产业项目,专业从事储能电池研发生产。落地厦门3年多,海辰实现“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一期项目产线全部投产,二期项目首个厂房已逐步进入试生产验收阶段,三期仍将选择厦门。”海辰储能总经理王鹏程说,得益于厦门的营商环境,公司已成长为电力储能领域的优质企业,“我们布局了超2500项专利,涵盖材料、装备、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


    目前,福建正着力打造21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聚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同时,福建现代服务业也在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去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955.45亿元。”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文洋说,“经过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福建3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居全国前列。”

    2023-06-28
  • 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丰收——从夏收一线看农业强国建设之三

    皖北大地,雨过天晴,一台台收割机轰鸣出动。“见地就下,逢麦就收,正是出力的时候,我一天能收150亩以上。”安徽省临泉县正大生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张勇说。


    “麦子入库,心就落定了,700多台农机3天抢收24万多亩。”合作社负责人杨增玲说。安徽引导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麦收进度,投入联合收割机超20万台,小麦机收水平逾98.6%。


    中原“粮仓”,收割机、烘干机接力,无缝对接,小麦从田里运到库里。“我们托管了500多亩小麦,提供耕种收储‘套餐’服务,今年小麦亩产能打1100斤左右。”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小寒村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贠长青说。


    抢收抢烘、跨区作业、代管代收、全程托管……夏收时节,面对黄淮地区的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显身手,发挥规模优势,提供多元服务,全国共投入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装备,助力夏粮应收尽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时代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要求,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4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8.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


    ——“田保姆”不断涌现,社会化服务推动经营体系变革。


    切割、剥壳、脱粒……农机驶过,小麦归仓。“过去收麦子,顶着太阳,淌着汗水。如今夏收交给合作社干,不仅保质保量,还管烘干收购,省心放心。”山东省嘉祥县仲山镇布山村种粮大户史成行今年种麦600多亩,亩产量达900多斤。


    农户下单,“田保姆”接单。为史成行提供服务的是加宽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整地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有100多台套,一应俱全,我们提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服务。有干不了的、干不好的、干起来不划算的,交给我们没问题。”合作社负责人王传生说。合作社年作业面积8万多亩、烘干粮食上万吨。


    “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不可能家家高投入、户户有装备。建设农业强国,要求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说。


    从夏收一线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农业农村部提出,下一步,将持续鼓励引导各类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加快发展,力争基本形成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技术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推动标准化生产。


    “今年夏收用上农机‘新套餐’,一边收麦子,一边秸秆粉碎还田,省工省钱,一亩地减少粮食损耗30多斤。”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洼刘村村民刘绍安说,“啥时候浇水最合适、施啥肥能壮苗,从种到收,都有详细说明书,我们跟着干就行。”


    线上服务,线下指导,农户用上新技术。“从春播、夏收、秋收到冬灌,我们都有统一的‘技术包’‘服务包’,标准化生产让种粮有赚头。”常家镇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马成华说。


    “今年夏收最受欢迎的就是烘干机,我们敞开收,加快烘,尽快把损耗降下来、质量提上去。”江苏省沭阳县金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宝说。沭阳县调动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性,整合454台烘干设备,为全县140多万亩小麦保驾护航。


    新时代十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广应用现代农机装备、先进适用技术、绿色生产标准,有力破解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新模式不断涌现,社会化服务助力节本增效。


    “过去靠自己,一亩小麦支出720多元,而今托管给合作社,一亩一季费用555元。”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下郑村村民史起书算了一笔账,“成本降了,质量也高了。”


    “我们跟56个有意愿的村签订托管服务协议,就是想着多帮大家伙挣钱。”沙河市金福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丽介绍。


    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小农户多样化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农业农村部相关调查显示,与农民自种和流转土地种粮相比,采用生产托管方式种粮,亩均成本最低、产量最高,纯收益平均提高20%以上,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培育服务主体,着力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拓展服务领域,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23-06-25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近日,记者走进乡村一线,看到各地以特色产业为抓手,拓展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这个端午,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迎来了丰收。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柏桥村考察调研。总书记走进荔枝种植园,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等情况,并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总书记嘱咐大家,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茂名的荔枝全国闻名,但作为容易变质的热带水果,如何让水灵灵的荔枝从地头快速送到餐桌?这个“田头小站”发挥了重要作用。小站点集合了荔枝筛拣、冷藏、冷链运输等全套装备,荔枝在采摘的同时就能进行初加工。不仅如此,从地头上高速,从机场飞全国,现在最快24小时,新鲜的荔枝就可达国内主要城市,3天抵达出口市场。





    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去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茂名的荔枝、延安的苹果、兰州的百合、大连的樱桃、东宁的木耳,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各地正忙着全产业链发力。这里是新疆霍城万亩薰衣草花海,曾经,花期短、品种少是制约当地薰衣草产业壮大的瓶颈,破解难题,当地抓住村企合作的契机,以薰衣草为中心布局产业链。向前,发展观光、研学等项目;向后,开发精油、干花等衍生产品。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展、集群加快形成,各地乡村产业活力越来越足。在安徽怀宁蓝莓种植区,蓝莓产业产值已经达到50亿元。从良种繁育到规模种植,从休闲采摘到食品加工,这里正在探索建设以蓝莓为中心的立体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正在改变着中国乡村面貌。这个端午假期,在山西左权泽城村,太行风光吸引大批美术学生写生作画。在河南光山县东岳村,游客听花鼓戏、做香囊,体验民俗文化。四川成都战旗村的唐昌布鞋、蜀绣等非遗手工作坊成为大家的首选打卡地。现在,我国七成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以非遗为主的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农村增收的新门路。

    2023-06-25
  • 四部门发文 进一步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罗珊珊)商务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工作的通知》,将继续组织开展家电消费促进活动。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家电消费体验。


    商务部将推动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推进家电以旧换新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当前,家电换新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增长。据主要电商平台销售数据,1—5月,家电以旧换新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3.7%和12.6%。

    2023-06-21
  • 前5月 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389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制图:张丹峰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丁怡婷)记者20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至5月,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2389亿元,同比增长62.5%。其中,太阳能发电982亿元,同比增长140.3%;风电553亿元,同比增长41.8%;核电269亿元,同比增长66.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400亿元,同比增长10.8%。今年以来,我国稳步推进电源和电网工程建设投产,保障能源清洁稳定供应。


    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6.7亿千瓦,同比增长10.3%。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5亿千瓦,同比增长38.4%;风电装机容量约3.8亿千瓦,同比增长12.7%。1至5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1亿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5756万千瓦。


    为确保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平稳有序供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监测分析预警、加大支撑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投产、确保电煤充足供应、全力做好机组稳发满发工作、科学做好负荷管理工作。

    2023-06-21
  • 稳步推进制造业绿色化

    只有让绿色化打开产业提质增效的新空间,在发展中推动转型,在转型中促进发展,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制造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动力。





    在近日召开的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上,工信部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近年来,中央频频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但在企业实践中,高端化是焦点,智能化是重点,绿色化却往往被忽视。


    制造企业对高端化、智能化有积极性,因为高端化意味着价值链高端,企业要竞争力、要利润,对高端化自然有着强大的内驱力,尤其是一些重大技术突破还能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因此高端化一直是优质企业追逐的焦点。智能化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关键就在于用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两个优势,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在实践中也可看出,智能化在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效果立竿见影,已成为近年来不少制造企业重塑新优势的重要手段。


    相比高端化智能化,企业绿色化转型动力显得不足。这也很好理解,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企业经营资金有限,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解决最紧迫问题、最快获得收益成为企业决定资金投入的关键考量。绿色化投入大、见效慢,短期甚至影响企业利润,制约了企业投资的热情。加之我国制造业存在大量规模小、布局分散、种类繁多的小企业,绿色化转型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管理难度大,所以业内存在“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说法。


    制造业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看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加快工业绿色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契合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合作需求,是大国责任,也是大国担当。看当下,我国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产业结构仍未跨越高消耗、高排放阶段,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新动能。


    但要注意,制造业绿色化不能脱离实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产业转移还待循序渐进,基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资源现状,立足当前发展阶段,需把握转型的节奏和力度,让绿色化打开产业提质增效的新空间,在发展中推动转型,在转型中促进发展,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制造企业绿色化转型的动力。


    让智能化赋能绿色制造。数字技术能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材料损耗及能耗排放等,把智能化改造与绿色化有效结合,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用数字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更易被企业所接受。


    制造业绿色化还要立足产业布局区域实际,不能一刀切。我国各地资源分布不同,产业分工各异,绿色化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东部地区虽然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较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也更大,更需作出绿色低碳转型表率;中西部地区是原材料供应重要区域,不少地方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单一产业结构,甚至一业独大,绿色化转型还得久久为功。


    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长期任务看,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导向不会变。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指标的关系、工业增长和节能降碳的关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坚定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制造业绿色化就大有空间。(黄鑫)

    2023-06-20

  • 首 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