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发布 不得提供规避杠杆约束的通道服务

    为促进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对2004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进行修订,发布新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旨在改革保险资管监管制度的滞后性、适应性,落实“资管新规”(即2018年4月2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规定。

    《规定》共七章八十五条,包括总则、设立变更与终止、公司治理、业务规则、风险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规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

    规范重要资管公司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资产管理公司,与受托者形成一种信托关系。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强力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具有私募基金公司的属性。私募基金公司名称多样,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因为是由境内外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或保险公司发起成立(此前要求发起人出资75%、《规定》要求发起人出资50%以上),主要资产来源于保险资金,因此名称中应有“保险资产管理”字样。作为一种长期机构投资者,这类公司以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为目的。

    当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并非只有保险资金。据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肖东介绍,依据《规定》第四十八条规定,这类公司管理的资产还有受托管理其他资金及其形成的各种资产。而这里的“其他资金”则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职业年金基金等资金及其他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资金。这些资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居民财富的增长,也与日俱增。

    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宇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样,同受“资管新规”的规制。在“资管新规”施行后,资管业务实现净值化转型,依照“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打破刚性兑付”的理念,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应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但同时也要求委托人应审慎投资,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暂行规定》中并没有“资管新规”关于买者自负的相关内容,这是出台《规定》的原因之一。同时,按照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居民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相关监管制度的滞后性、适用性等问题愈发突出,亟须对《暂行规定》修订完善。

    事实上,在发布《暂行规定》后,2011年和2012年,监管部门还先后印发《关于调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但这些规范性文件对《暂行规定》的修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短缺的问题。

    新增公司治理专章

    《规定》在篇章结构和条款内容方面对《暂行规定》进行了大幅修订。

    刘晓宇说,《规定》与《暂行规定》相比,新增“公司治理”专门章节,并将“风险管理”作为专门章节,全面增补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要求、内控审计、子公司风险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主要内容来看,前者与后者的不同,是取消了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规定境内外股东拥有统一适用的股东资质条件。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机构,首先需要遵守的就是公司法一般规定。比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清晰、制衡监督有效、激励约束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管理结构规则,加强股东、高管管理等。在王肖东看来,《规定》新增“公司治理”专章,是根据公司法规定作出的最为合理的制度设计。

    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是一般只受公司法制约的公司,它还同时受到银保监会的监管,受保险法、“资管新规”的制约。

    刘晓宇认为,《规定》对保险资管公司的特别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其开展主营业务应当建立资产托管机制,并由委托人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聘任符合银保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专业机构作为托管人;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得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不得提供担保,严禁利用受托管理资产和保险资管产品资产为他人牟利、不得承诺受托管理资产或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资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等;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应当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内、外部审计制度等。这些特别要求,有利于促进保险资管公司的市场化稳健运作以及差异化发展。

    据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公司治理”专章,主要是结合近年来监管实践,从总体要求、股东义务、激励约束机制、股东会及董事会监事会要求、专门委员会设置、独立董事制度、董事监事履职、高管兼职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要求。

    增补监管手段机制

    《规定》坚持从严监管导向,细化监管要求,明确违规情形,完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制约和惩处力度。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加大惩处力度方面,《规定》主要是明确了分类监管思路,在增补监管评级、违规记录、财务状况监控等监管手段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信息披露、外部审计和自律组织管理作用,推动形成社会监督合力。

    如今保险资管公司已成为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核心管理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力量。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设立了33家保险资管公司,目前各类保险资管公司通过发行保险资管产品、受托管理资金等方式,管理总资产超过20万亿元。公司众多、规模巨大,监管从严必须跟上。

    事实上,近年来的监管惩处并不严厉,保险资管公司受到处罚并不多见。据刘晓宇介绍,在行政处罚方面仅一家“轻轻”受罚。2015年2月,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因未谨慎处理投资计划事务,构成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的违法行为,被处罚款10万元。

    在行政监管措施方面则更为“温和”。2018年,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因境外投资业务违反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被要求整改;同年,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因存在违规开展通道类业务、让渡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管理人职责、未有效履行受托管理人职责等问题,被要求整改,3个月内不得新发行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6个月内不得新增受托管理第三方保险资金;2017年,华安财保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因在股东股权、“三会一层”运作、关联交易、合规与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被要求整改;2019年,百年保险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因在向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报送监管统计数据时,漏报“受托管理非保险资金”科目数据,被要求整改。

    2022-08-15
  • 北京:驾照期满换证不必再交纸质体检证明

    8月1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交管局获悉,北京交管部门持续在群众办事的申请材料、环节、流程上做“减法”,针对驾驶证期满换证业务中的不便之处,积极推进体检信息网上传输,纸质身体条件证明免提交,进一步方便市民朋友在线办理驾驶证期满换证业务,节约群众出行时间,提升窗口服务效能。

    据了解,目前,全市备案的驾驶人体检医疗机构(相关信息可在“交管12123”APP和交管局官方主页查询)已全部启动网上传输体检信息,可不再出具纸质身体条件证明。

    市民朋友到备案医疗机构完成驾驶人体检后,无需再持纸质身体条件证明前往车管服务窗口办理驾驶证期满换证业务,可直接通过“交管12123”APP或“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线办理换证业务,避免市民朋友多次排队、多次往返、长时等候。

    同时,北京交管局提醒,70周岁以上驾驶人提交身体条件证明、“容缺办”补交身体条件证明等业务均可按照上述方式直接在线办理。

    期满换证在线办理详细操作

    市民朋友在全市已备案可以网上传输体检信息的驾驶人体检医疗机构完成体检后,登录“交管12123”APP,可以在线办理驾驶证期满换证业务。

    第一步进入业务中心,选择“驾驶证补换领”。

    第二步勾选“期满换证”,阅读业务须知,确认驾驶人信息。(对于不存在有效驾驶证照片的,按照系统提示引导,在线提交驾驶证照片后继续办理。)

    第三步选择取件方式。如自取,选择取件网点;如邮寄,填写收件地址。

    交管部门对通过互联网传输机动车驾驶人体检信息的医疗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备案后即可通过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传输驾驶人体检信息。

    目前,全市完成备案的驾驶人体检医疗机构共计252家,覆盖全市多数街道及乡镇,方便市民朋友就近办理驾驶人体检,相关信息在“交管12123”APP和交管局官方主页进行公示。医疗机构开展驾驶人体检时间以实际情况为准,请您提前通过电话等形式进行咨询。

    交管部门特别提示,凡通过“交管12123”APP办理业务后,取件方式选择“网点自取”的,需提前关注相关网点的办公时间,在办公时间内前往自取。

    2022-08-12
  • 内蒙古开启“刷脸”就医新模式

    “真是太方便了,来医院看病再也不怕忘带医保卡、想不起密码了……”不用医保卡不花现金,不需要在窗口排队,8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智能服务终端,通过“刷脸”几秒钟便成功挂号缴费的杨女士对医保便捷服务赞不绝口。

    按照国家医保局深化便民服务应用相关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医保服务,医保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参保群众就医购药更加方便。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区首家医保信息平台深化应用试点医院,率先开通了医保“刷脸”服务和医保移动支付功能。过去参保群众在进行医保结算时,必须到窗口刷医保电子凭证或刷医保卡才能支付个人费用。开通“刷脸”功能和移动支付功能后,医保账户缴费环节实现了“刷脸”支付和随地实时在线支付,既提升医保结算服务效率,也让就医购药过程更便捷。

    据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区将不断丰富电子凭证应用场景、提升电子凭证激活率及实际使用率,年底前,全区所有三级医院将全部实现电子凭证全流程及移动支付应用,推动更多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医保“刷脸”结算,让更多参保群众享受到“刷脸”就医购药的便利。

    2022-08-12
  • 抗击台风“木兰”一线直击



    8月10日,居民在海口港查看停航提示。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新华社海口8月10日电(记者刘邓严钰景)正在全力防控新一轮疫情的海南岛,受今年第七号台风“木兰”影响,重要物资保障通道琼州海峡于9日14时停航。



    8月10日,海口市民和游客在风雨中排队做核酸。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蔡亲波说,台风“木兰”给海南疫情防控带来的最大困难是海上大风天气造成琼州海峡停航,对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的调运、储备、供应造成一定影响,此外,风雨天气影响户外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大核酸采样、道路临时管控工作的难度。

    海南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陈武介绍,目前海南所有渔船都已在安全区域避风,同时结合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做好工程设施、危房、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点等的隐患排查,及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到安全区域。“目前没有发生相关次生灾害。”陈武说。



    8月10日,海口市民和游客在风雨中排队做核酸。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记者10日在海口港看到,客船和货船都静静地停泊在港口内,前些天滞留的出岛车辆和人员已经疏散。在海口、文昌等地,市民和游客在风雨中排队做核酸,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和志愿者也全员上阵,不曾因风雨后退。

    记者了解到,琼州海峡停航后,海南省应急、商务、交通等部门和海口市启动了重点民生商品价格和煤电油气等能源的日监测报告制度,启动建立了台风极端情况下应急保障工作,加大了民生物资调配力度,较好地保障能源等保供企业生产不间断。



    8月10日,海口市大润发超市水果储备充足。新华社记者刘邓摄

    记者在海口市旺豪、大润发、旺佳旺等多个超市看到,各超市果蔬、肉禽蛋奶、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我们有个仓库,瓜果蔬菜等都储备充足,琼州海峡停航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海口旺豪超市居然店店长助理张太原说。

    海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综合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杜建伟告诉记者,已采购足量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各类病毒采样管、核酸提取试剂等医疗物资,台风不会对防疫物资供应造成太大影响。

    2022-08-11
  • 四部门采取综合措施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安蓓)记者10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围绕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近期将认真组织做好市场巡查和监测,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移交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市场监管部门将以生产企业、高端酒店饭店、电商平台为重点开展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从严查处。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针对“天价”月饼暴露的突出问题,在坚持月饼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企业守法经营、合理定价,促进月饼行业健康发展。

    公告提出的主要监管要求包括:一是对高价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明确月饼价格由企业自主决定,鼓励经营者生产、销售物美价廉的盒装月饼。对单价超过500元的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如有需要,将对经营者开展成本调查。二是严格执行包装强制性标准。不得使用贵金属、红木等贵重材料。三是禁止月饼混合销售。要求经营者销售盒装月饼不得以任何形式搭售其他商品,不得以礼盒等形式将月饼同其他产品混合销售。四是规范月饼券管理。五是加强酒店及餐厅渠道监管。六是强化电商平台监督责任。七是倡导行业自律。行业组织应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倡导不使用鱼翅、燕窝等珍稀食材,引导经营者合理定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月饼市场总体规范有序,但仍有个别企业以多种方式炒作月饼价格,“天价”问题仍然存在,且有反弹迹象,不仅背离了传统文化本源,也助长了奢靡浪费,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推动月饼等节日食品回归大众消费品属性、回归传统文化本源,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引导月饼市场规范健康运行。

    2022-08-11
  • 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 招聘开启“云笔试”模式

    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获悉,8月7日,包头市青山区2022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线上笔试开考,这是自治区搭建全国首家省级统筹“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云招聘综合管理平台”后首次开展的线上笔试,1308名考生实现“送考上门、居家竞岗”。

    为保证“云笔试”顺利进行,包头市组织相关部门对考试进行全程观摩与巡考监督。50名监考人员以线上方式开展巡考监考,对考生考试全程实时监控,并采用霸屏启用、人脸识别、双机位监控、全程录音录像、考后视频复核等技术手段,多维度防范考试作弊,确保笔试结果公平。

    据了解,“云笔试”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工作安全如期举行的创新之举,也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招聘考试工作模式的具体实践。自治区人社厅将在全区范围推广云招聘模式,让考生足不出户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实现公开招聘考试线上全流程。

    2022-08-10
  • 我区进一步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8月8日,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22年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人员高级研修班暨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会上,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与服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高校职业咨询室建设等方面做主题讲座。同时,会议总结交流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会议强调,一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坚决扛起“稳就业”“保民生”大旗,聚焦2022届高校毕业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聚焦榜样示范,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创业;聚焦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聚焦政策落实,扎实推进升学扩招、教师招聘、科研助理岗位开发等工作,教育系统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聚焦挖潜扩容,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聚焦兜底保障,实现2022届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培训全覆盖等。

    会议要求,下一步,全区各高校要继续聚焦重点工作,提高政治站位,重视市场开拓,关注重点群体,落实落细帮扶举措,做实做好就业统计核查,全力做好就业状况调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政策完善落实,推进供需精准对接,切实发挥就业育人实效性,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毕业生服务基层和参军入伍等,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2-08-10
  • 内蒙古全力化解信访积案推动干部下访 解决群众难题

    “感谢你们解决了我的困难,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信访局,居民郭女士说。原来,郭女士曾是林西县基层卫生院聘用的工作人员,单位一直没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后因基层卫生体制改革,原单位撤销,郭女士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但因此事时隔太久,无法进入司法程序,通过领导包案、专班推动,郭女士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内蒙古在全区开展“化积案、治重访、促稳定”攻坚行动,明确要求旗县(市、区)领导干部每月至少两次现场接访。自治区领导干部带头到包联地区、信访部门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推动问题解决,包案化解涉众较多、情况复杂、5年以上的疑难信访积案。内蒙古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落实“三必须”(必须到实地查看、必须组织责任单位研究化解方案、必须与信访人见面)要求,一大批时间长、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的信访积案得到有效解决。今年上半年,内蒙古重点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6%以上。

    前不久,清水河县委书记张科灵一大早便来到县联合接访中心,先后接待了反映房屋拆迁补偿、小煤窑关停处置补偿等问题的群众。他与在场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并明确办理时限。“‘人无难事不信访’,基层干部要用‘热心、耐心、诚心、爱心、细心’联系群众,实打实地解决好群众诉求。”张科灵说。

    “我们要同来访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接访下访,加快解决困扰基层群众的难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吴志强说。

    2022-08-09
  • 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答记者问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公布了270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及专业化平台企业(机构)阵型名单。为何要发布这个名单?对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有何作用?今后如何扶优企业?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畜牧总站负责人8日回答了记者提问。

    做优做强龙头企业

    问:为何要发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如何扶优企业?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着力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通过种业企业扶优,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养殖业每年需仔猪6亿多头、雏禽150亿羽、水产苗种6万亿尾,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只有让更多拥有自有品种的优势企业,成为种业市场的供应者、品种更新的推动者、产业融合的引领者,才能真正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扶持种业阵型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离不开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共同努力,支持科研单位与阵型企业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与阵型企业对接、推动种业基地与阵型企业对接,积极创设扶持政策,建立企业联系机制,净化种业市场环境。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问: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将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答: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80%的种子是靠企业提供的。这次从70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中遴选出的69家阵型企业,可以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主力军。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方面,隆平高科、中农发种业等19家优势企业入围,聚焦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构建“强优势”企业阵型,通过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巩固和强化育种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育种材料和新品种,提升产量和品质水平。

    在保障其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方面,先正达集团中国、北大荒垦丰等32家优势企业入围,聚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薯类等重要作物,构建“补短板”企业阵型,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全面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提升品种产量、质量、抗性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方面,京研益农、天津德瑞特等18家优势企业入围,聚焦设施蔬菜、青花菜、洋葱、白色金针菇等进口种源,构建“破难题”企业阵型,引进优异种质资源,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自主品种选育。

    加快畜禽种业发展

    问:畜禽种业阵型企业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禽种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这次我们从8000多家畜禽种业企业中遴选出86家阵型企业。

    针对依赖进口的种源,主要就是白羽肉鸡,遴选福建圣农、新广农牧、沃德辰龙生物3家龙头企业,主要任务是持续提升自主培育品种性能水平,加快产业化应用,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针对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的种源,主要是猪、奶牛、肉牛和羊等,遴选温氏食品、首农畜牧、河南鼎元、天津奥群等48家家畜种业龙头企业,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育种创新水平,力争在饲料转化率、产仔数等主要生产性能方面,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针对有竞争优势的种源,主要是蛋鸡、黄羽肉鸡和鸭等,遴选北京峪口、山东益生等21家家禽种业龙头企业,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新品种,提升产量和品质水平,持续保持种源竞争优势。

    聚焦水产养殖业产业需求

    问:水产种业阵型企业有哪些特点?

    答:本次水产种业阵型企业遴选,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19000多家企业中遴选出121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聚焦重点物种。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这次是以产量超过50万吨或产值超过100亿元为标准,从淡水鱼、海水鱼、虾蟹、龟鳖、蛙类、贝类、藻类、棘皮类中,选择了45个大宗、特色养殖物种作为重点物种。

    二是聚焦产业需求。“破难题”阵型企业聚焦育种难度大、人工繁育技术未突破或规模化育苗技术尚未建立、种源依赖进口的物种,要在育种材料和技术上实现突破;“补短板”阵型企业聚焦育种有一定的基础但培育的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物种,要提升品种质量水平;“强优势”阵型企业聚焦有较好育种基础且品种市场竞争力强、有些还可参与国际竞争的物种,要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三是聚焦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研究应用上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此次还遴选了专业化平台企业(机构),为促进科企合作、健全联合育种机制、加快推进育种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022-08-09
  • 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聚焦青年科研人员 减负行动3.0来了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直面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文件亮出了行动内容的关键词——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

    这是4年来,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2018年,科技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7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1.0);2020年,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2.0);2022年8月,减负行动3.0正式开启。不过,这一次减负的主体聚焦于青年科研人员。

    “开展减负行动3.0,意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任务部署,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说,减负行动中的各项举措,均针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不合理负担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减负行动成为科技领域简政放权亮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国家科技项目随机抽查采取“飞行检查”方式,赴实地、看实物、查实情、问实效;科技部、教育部相继出台破除SCI至上、“唯论文”硬措施,以“四唯”为代表的科技评价不良导向加快扭转;着力解决牌子乱、帽子多问题,我国已完成首批2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遴选与重组试点工作……

    减负行动1.0部署开展的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7项具体行动,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

    2020年开启的减负行动2.0,在持续巩固深化前期已取得积极成效的7项行动基础上,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4项新行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90%以上的重点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2021年支持30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持续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保障支持。

    “以硬招实招推进政策落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成为科技领域简政放权的一项亮点举措。”汤富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减负两轮行动的全面推进,使减负举措在基层单位扎根落地,形成了良好的叠加效应,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已转为常态化机制。

    比如,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研管理进一步优化、管理效能有效提升,行动举措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备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欢迎。

    减负为何聚焦青年科研人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78.39%。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既面临着职业发展需要和学术追求带来的“合理负担”,也有因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的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

    压在青年科研人员身上的“不合理的负担”,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的一线调研中,主要反映在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方面。

    青年科研人员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少、稳定性差,缺乏稳定资助,难以聚焦某一方向开展长周期的深耕研究。为此,科研人员不得不到处想办法去“搞经费”“跑项目”,付出大量额外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此前多次采访中,不少青年科研人员就呼吁国家给予基本的科研经费保障,这也是调研中反映的普遍问题。而评价考核压力大,让原本处在职业生涯中最具探索创新思维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不堪重负。

    “青年科研人员同时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和创新力巅峰期。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下,青年科研人员与资深科研人员在同一平台、同一套指标、同样的方式下接受考评,难以充分反映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刘辉说,一方面,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青年科研人员“达标”压力负担重,容易导致他们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在团队项目中承担大量具体研究工作,但由于资历较浅,在论文、专利、获奖等成果中往往署名靠后或不能署名,在重署名成果、重署名顺序的考核评价体系下,所做工作和实际贡献很难充分体现。

    15字亮出针对性举措

    为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反映集中的多方面紧迫诉求,减负3.0行动坚持上下联动、压实责任,聚焦痛点、精准施策。在行动部署上,提出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方面行动。

    如何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减负3.0行动给出了支持举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等。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减轻项目申报负担。”汤富强以“增机会”为例说,行动将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

    聚焦“减考核”,减负3.0行动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此外,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对青年科研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署名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

    “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汤富强介绍,减负3.0行动还强调,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非因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必需,原则上不借调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

    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行动为期1年,分三个阶段展开。2022年9月底前,摸排情况,找准卡点堵点;12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

    2022-08-09
  • 我国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网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从“通路”迈向“通车”(科技视点)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首届IPv6技术应用创新大赛启动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实现跨越式发展,IPv6网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信息基础设施IPv6服务能力已基本具备。





    IPv6是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为每个联网设备提供一个独立的IP地址,有望解决端到端的连接和安全性、移动性等问题。部署IPv6有利于支撑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互联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我国IPv6互联网活跃用户数达6.93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突破40%。


    IPv6优势明显,能更好满足5G、工业互联网等应用需求


    有人把互联网比作一套“快递系统”,其中IP地址类似于“通信地址”,网络上的文字、音频、视频等,都被打包成一个个“包裹”,然后经过“快递系统”的运输,最终送到目的地。而网际协议(IP协议)则是这个“快递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它们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


    早期的IP协议并不成熟,直到IPv4才开始广泛部署。IPv4地址为32位编码,可产生40多亿个IP地址。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IPv4的全球互联网面临着网络地址消耗殆尽、服务质量难保证等问题。直到IPv6的出现,地址量达到2的128次方,其海量规模也被形容为“让地球上每颗沙粒都有一个IP地址”。


    “当前,全球加速从IPv4向IPv6过渡,到今年6月底,全球IPv6的活跃用户数占网民数的比重已经超过31%。”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介绍,“采用IPv6不只是补充IPv4地址不足,而是更看重IPv6地址空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潜力的开发,以及它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发挥乘数效应。”


    与IPv4相比,IPv6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提高路由器转发数据包速度、提升服务质量、具备更高安全性、可开发大规模实时交互应用等,从而更好满足5G、工业互联网、云网融合、算力网络等应用需求。


    在增强网络对业务的感知能力方面,IPv6将应用的需求信息封装在数据分组中,使网络能感知应用及其需求,便于进行流量调度和资源调整。“过去我们的网络只能‘看到’原地址、目的地地址,不知道这个‘包裹’承载什么样的业务。现在,我们直接从IPv6地址里直接感知这个业务。”邬贺铨举例,“比如,企业希望敏感数据在本地处理,但是一般的数据是‘上云’,IPv6可以识别究竟哪些数据在本地处理,哪些数据‘上云’,甚至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云’。”


    进入规模商用阶段,IPv6用户及流量均实现规模增长


    我国IPv6起步较早。早在2003年,国家就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于2006年开展了现网试验。2008年,我国建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并取得了一些领先技术和应用成果。此后产业发展加快,到2014年已有1亿部支持IPv6的终端上市。2017年至今,IPv6进入规模商用阶段,用户及流量均实现规模增长。


    我国IPv6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正处于全面推进之中。2017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末,全面建成领先的IPv6技术、产业、设施、应用和安全体系,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物联网IPv6连接数达到4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到70%,城域网IPv6流量占比达到20%。


    教育网络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互联网关键技术的探索。1994年建成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2004年建成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络——CERNET2即采用纯IPv6技术,标志着我国对互联网关键技术开始探索与研究。


    2021年4月,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高性能主干网开通,核心节点分布在40所高校。它不仅基于纯IPv6网络,同时可以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真实源地址验证体系。该体系支持互联网的端系统地址精确定位和溯源,突破了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安全可信关键核心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星说:“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是继CERNET、CERNET2之后的第三张大网,也是未来网络的‘试验床’。它更加面向研究、面向未来,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国内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推进IPv6工作,有序开展技术研究、现网试点和规模部署。目前,中国电信已建成端到端畅通的IPv6“高速公路”,云网端到端IPv6改造基本全面完成。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移动的移动网络IPv6地址分配数量达到7.72亿,固定宽带IPv6地址分配数量达到1.69亿。中国联通也不断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新建千兆光网、5G网络同步部署IPv6。


    在中国电信研究院高级技术专家解冲锋看来,IPv6广阔的地址空间,将成为网络各个元素之间相互连接的基本触点,为万物互联创造了基础条件。随着IPv6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融合,传统基础设施将实现集成化的全面升级。IPv6新的协议特性,将为创新的基础架构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从IPv6到“IPv6+”,通过网络智能化升级和业务优化,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疗物流机器人进行跨区域、跨楼层运输,它和调度后台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高度依赖网络。5G时延已达毫秒级别,配合处理效率更高的IPv6网络,有效减少因网络漫游和切换带来的通信延迟,实现实时高速通信。目前,“IPv6+5G”医疗物流机器人已在该医院推广使用。


    随着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5G网络,IPv6也得到了同步发展,“IPv6+5G”正在赋能各行业数字化转型。邬贺铨表示,当前,以“IPv6+”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蓬勃发展,IPv6与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融合创新不断推进。“IPv6+”的出现,有望实现网络智能化升级和业务优化,为未来网络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专家介绍,“IPv6+”是在IPv6的基础上,添加了创新功能。既包括以IPv6分段路由、网络切片、随流检测、新型组播和应用感知网络等协议为代表的协议创新,又包括以网络分析、自动调优、网络自愈等网络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华为数据通信解决方案设计部部长文慧智说:“IPv6连接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努力在设备节能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协议技术、路径算法以及智能控制,进一步降低能耗。泛在物联方面,我们希望从万物互联对网络的需求出发,实现终端更快更安全接入、网络智能连接,为行业提供更好的网络基础。”


    在连接的质量方面,“IPv6+”也有不少创新蓝海。文慧智举例,工业控制正向无人化、集中化、实时控制方向发展,对网络的确定性、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IPv6在构建确定性网络方面具有优势。一是能让更多的设备连接起来;二是通过确定性IP技术,能够真正实现远程控制;三是保障工业控制的可靠性。


    广泛而紧密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是我国IPv6发展的一个亮点。早在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启动时,产学研用各方紧密协作,实施了示范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一系列项目。2010年,清华大学与中国电信成立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开展IPv6的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在技术、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李星认为,国内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围绕IPv6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集中攻关,在真实源地址认证、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产学研用各方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项目合作、举办赛事等方式,促进了IPv6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激发产业创新,全面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记者谷业凯)

    2022-08-08
  •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出炉,对患者有哪些利好?

    线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出炉,药价平均降幅48%,引入备供企业机制,实行“品间熔断”——


    药价“瘦身”,给患者带来哪些利好?


    阅读提示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出炉,药品覆盖进一步扩围,药价降幅更为理性。国家“团购”以量换价,挤掉药价中的水分,给患者带来实在利好。在受访专家看来,集采是为了让广大患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获得一致性评价的好药,但并非一味降价,而是要实现患者、医保基金、药企、医院的多方共赢。


    31个治疗类别,60种药品采购成功,平均降价48%……近日,随着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出炉,“一粒药”的价格,再次牵动人心。


    自2018年以来,我国已开展7批全国药品集采,共覆盖294种药品,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前6批集采累计节约医疗费用超2600亿元,第七批集采预计每年将节约185亿元。


    此次国家集采,药品覆盖进一步扩围,药价降幅更为理性,同时,引入备供企业机制,实行“品间熔断”。


    以量换价挤水分,为药价“瘦身”,给患者减负,这只是药品集采的一个侧面。“一粒药”的价格涉及患者、企业、医院、医保基金的多方利益,药品集采也如同一块块石子投入湖中,持续激荡起层层涟漪。


    降幅温和的背后


    药价降幅直接影响患者的“钱袋子”,每次国家药品“团购”,降幅数字都备受关注。


    相较于前6批全国药品集采价格53%的平均降幅,本次集采48%的平均降幅较为温和。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分析称,一方面,企业在经过了多轮集采后,报价已经比较理性,报出“地板价”的品种越来越少,更倾向于获得合理的盈利和预期;另一方面,省际联盟、区域联盟、各省单独开展的集采均在推进中,本次集采的部分品种已被纳入地方集采目录,药价水分已经被挤过一次,降价空间自然不大。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行为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宇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有些集采中选药品不一定是本厂生产,可能是代工生产,因此也需要为原材料上涨,代工成本上升等潜在风险留出溢价空间。”姚宇补充说,为了避免出现集采药品断供现象,需要给企业留出足够的价格空间。


    在受访专家看来,集采是为了让广大患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获得一致性评价的好药,但并不是一味降低价格,而是要实现患者、医保基金、药企、医院的多方共赢。可以预见,随着多轮集采将药价虚高的水分挤出之后,未来集采的降价力度将会减弱,仿制药生产所需的原料、技术、人力将成为价格决定因素。


    “一省双供”保障药品供应


    本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不仅囊括了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也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患者减负明显。


    其中,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


    采访中,多位高血压患者均向记者提到,药价“瘦身”后,药费省了不少,希望药品供应也能更有保障。记者检索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前几轮集采中确实出现过部分地区中选企业断供的情况。


    正是为了保障集采药品稳定供应,此次集采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探索实现“一省双供”。


    具体而言,就是每省不仅有1家中选企业即主供企业,同时还有1家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致使协议无法继续履行时,由所在省份备选企业供应相应的中选品种,相当于给集采品种稳定供应上了双保险。


    在姚宇看来,备供企业机制也将对中标企业给予一定压力,督促其更好完成供应指标。


    此外,为了避免企业钻政策空子投机获得较高中标价格的现象发生,此次集采还引入“品间熔断”规则,把不同品种的价差放在同一水准进行比较,有效将中选产品的价差控制在3倍左右。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药品集采以量换价挤掉水分后,患者想要买得到、用得上集采药品,依赖于集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医院和医生。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药事部的医生王嘉(化名)告诉记者,国家启动集采后,她和同事的职责除了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又多了一项内容——既要确保中选药品优先使用,又要保障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7批集采已经占到医疗机构年用药量的35%,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重要模式。


    王嘉坦言,确实有一些患者抱有“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态,担心药价下降后,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医院向患者介绍集采政策,解释国家对于入围药品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让患者自愿替代使用。”


    蒋昌松表示,药品集采后,一个通用名的中选药品中,至少80%~90%是通过了药监部门的一次性评价的,这实际上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层次,扩大了药品可及性。


    “集采后药品便宜了,但患者也不能随便用。”王嘉表示,随着药品集采的落地,药物在临床使用方面更需加强管理、保障规范用药,防止出现药物滥用。


    此前,国家医保局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今年11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截至目前,已有广东、天津两省市启动第七批集采落地前期工作。

    2022-08-08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