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力冬奥 快乐冰雪



    12月29日,冰球选手在比赛中拼尽全力。当日,由呼和浩特市体育局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呼和浩特冰球对抗赛于2021年12月29日在呼和浩特市体育中心开赛。期间,共有3支队伍90名运动员参加U14、U12、U10三个组别的争夺。另外,在开幕式上少年花样滑冰队员、速滑队员为大家带来精彩表演。据了解,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冰雪运动在呼和浩特市的普及和提高,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摄影/首席记者牛天甲)

    2021-12-30
  • 三问青年科技人才: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阶段是珍贵的“黄金期”。此时,创新的源泉在奔涌,思想的光芒在跃动,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青年科技人才是怎样一个群体?其成长存在哪些瓶颈,内心又有何种诉求?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稳健成长、释放潜能?我们就此再推“三问”,为其更好地“挑大梁、当主角”探索路径。

    【深度调查】

    又是一个清冷的深夜。杨超还在书桌前思索一个久攻不破的算法难题。突然,一朵火花点亮了思路,一切豁然开朗起来,长久的孤独感随之化为极大的满足感。

    今年42岁的杨超已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学科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今天,很多像杨超一样的青年在新时代的科学赛道上脱颖而出,为我国科技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世纪跨越担起重任,成为中流砥柱。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如何以炽烈的热情点亮科学的苍穹?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

    1.他们是谁

    几年前,杨超曾带领团队负责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HPCG基准测试程序的优化工作。起初,经费缺乏等难题接踵而来,但他还是认准了:技术创新,事关重大,值得做。于是,建起团队、如期开工。其间,新算法不断涌现,新突破接踵而来。最终,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HPCG基准测试位居世界第一,性能超过国外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当登临山巅、回望来路时,他更懂得了抉择的重要。那一年,杨超35岁。

    锄头、铲子、密封袋……这是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做科研的“标配”。自从跟着导师朱有勇教授在云南澜沧县开启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以来,他习惯了“漫山遍野找林子,蹲在半坡看土质,坐在老乡炕头上讲技术”。几年后,一项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率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并成为标准在实践中推广开去。“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让老百姓富了口袋,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充满干劲。那一年,黄惠川34岁。

    研究微分几何,常是“一个人思维的独舞”。数字、符号、公式,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组合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曲调。“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演算、苦苦思索,只有极少的瞬间才可能灵感闪现。”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彦文娇沉浸其中,让才智的“蓓蕾”一朵一朵绽放:她与导师唐梓洲合作,攻克了等参情形的丘成桐第一特征值猜想难题,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几何杂志上。至今,这仍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那一年,彦文娇28岁。

    “25岁至45岁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知识储备丰富,创造力处于巅峰,最有可能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说。

    细览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背后几乎都有一群青年的身影:“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6岁,最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平均年龄为35.9岁,青年成为科研队伍的主体。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是这个群体的显著特点。”丁明磊介绍,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当前,我国推动各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创新创业沃土,更多国际智力资源将充实到这一队伍中。

    此外,青年科技人才大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丁明磊认为:“受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科研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提供了崭新方向与应用场景。在知识开放共享,研发活动趋于网络化、生态化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开展科研的必要工具。”

    青年科技人才主要发力于哪些领域?记者调研发现,“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涵盖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数字诊疗装备等基础前沿类重点专项;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40岁至45岁约占九成,涉及信息、农业、先进制造业、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

    “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青年科学家群体备受关注。一些世界人才中心处于‘追赶阶段’时,其主体科技人才年龄都不太大,如:意大利,35岁至45岁;英国,36岁至45岁;德国,41岁至45岁……”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指出,中青年科学家占一定比例,科技创新的“后劲”才能充足,这是人才强国赓续发展的关键。

    2.他们何以能

    “数学是一个很纯粹的学科,如果犯困了,就做做题,立马精神振奋。”彦文娇对专业爱得直白,正是这份纯粹让她始终有破冰前行的勇气。

    近两年,她的新目标是将“陈省身猜想”的结果推广到任意维数。难度有多大?前人最多把结果计算推广到四维、六维。可是她不急,更不放弃,因为“冰山”下的秘密实在令人着迷。“有阻塞,就暂时放下,经常翻出来‘咀嚼’,一点一滴进步。”稳扎稳打中,难题渐次破解,她的治学之路又开阔了不少。

    “热爱能让你克服很多困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焱致力于机构学研究,曾一度坐着“冷板凳”。“多年前我在新加坡工作,由于机构学是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经费并不多,坚持下来挺难的。”可没想到,由于在该领域的深入钻研,数年之后,她便在国际上脱颖而出。

    刚回国时,不少人带着工程项目来找陈焱,可她说:“没有基础理论就没有创新源头,与其和人雷同,不如继续深耕、保持特色。”2015年,陈焱以全新的理论模型破解了厚板折纸难题,成果在《科学》杂志刊发。今天,她时常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劝”到基础理论学习中来,力争为源头创新引来更多“活水”。

    回想起本源悟源超导6比特量子计算机正式发布的场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很是激动。4个月,50人,用“7×12”(每周7个工作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工作方式,他和同事们完成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平台的搭建。

    为了共同目标,一群来自物理、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安全等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协作,如绳子般拧在一起,推动了首个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云平台系统成功上线。最忙的时候,“大家坐在电脑前动也不动,‘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

    漫漫科研路,挫折时常有。如何逆势而行?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献自有心得——“遇到不顺很正常,突破后,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中距离无线充电最远传输距离可达2米,他的目标是冲破5米,达到10米。可一段时间后,实验就遇到了“拦路虎”,似乎已到传输距离的极限。他和团队从电路、磁场、能量、材料等角度做了大量分析对比,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几天后,又一次实验。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突然打火,冒出了5厘米高的离子焰。他们赶忙检查,发现是量程调大了。这个看似失误的操作,让张献发现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提升了,并且完全加载到了线圈上。解决打火问题后,重新试验,结果证明,传输效果比之前上了两个台阶。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学术真是件令人‘上瘾’的事”“科研就像‘挖矿’,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周期长点,迟早有结果”……更多心声汇成一支青春之歌,向着光明飞去。

    3.怎样培养更多的“他们”

    第一次跟朱有勇教授去澜沧县深山里做研究,黄惠川发现他带了一把锄头,心里不免有些好奇,院士还要亲自下地?没想到,一下车,导师就拎起了锄头,刨地、蹲下,捧起一抔土闻了闻,如获至宝地装进袋子里背回了实验室。这一幕令黄惠川印象很深。日后的科研中,他把这个习惯继承了下来。

    张献曾为一组数据犯过愁:三次相同实验,三个不同结果。导师杨庆新教授得知后,叫上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干到了凌晨,“第二天他还有很多校务、会议要处理”。导师的指导让张献茅塞顿开,改进数据后,一个新的结论得到证实。

    “人品和学问同样重要。人品端正的人,不计较眼前利益,常有更多人愿意合作,这是更高层次的‘得’。”彦文娇在导师唐梓洲教授身上领悟了“得失观”:不陷方寸,放眼长远。

    导师或科研引路人在学术造诣、师德风范、教育思想等方面对青年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王通讯认为,“导师制”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可以在学术传承中促进学生学业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认为:“青年毕业后10至20年内如能得到老一辈专家的指导,走向学术研究前沿,其意义将十分深远。”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注重老中青结合,鼓励传帮带,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校企结合、中外合作,提升了人才梯队建设能力;一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集中优势、团队攻关,在做大项目中带出队伍,让青年登上宽广平台,挑大梁、唱主角。

    单位对青年的资助与扶持也十分关键。回国之初,陈焱所在学院就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没有现成实验室,学院就主动协调;个人科研经费暂时无法到位,学院就暂借给她,满足“立即开工”的需求,“不让人、财、物成为掣肘的问题”。

    多年科研经历还让陈焱时常思考:一个优秀的学术群体,应该善于挖掘不同人才的专长,去除论资排辈、急功近利等陋习,逐渐弱化个人的身份标签,注重激发大部分人的创造热情。

    政策的托举正在跟上。近几年,我国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专项,在不少项目申请、奖励评价中也突出了支持青年人才的政策导向。据科技部官网信息显示,“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2021年指南中,有43个专项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十四五”首批启动重点专项的80%,2021年拟支持230多个青年科学家团队。对此,陈劲认为,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团队,充分释放青年的创造热情,在科学原理发现或多技术聚合发展中有所突破,推动原创理论与技术不断产生。

    2021-12-27
  • 年终盘点:2021年,我们推动创新释放更大红利

    转眼又一年,2022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但我们仍抱有最大的信心,随时准备迎接胜利的曙光。

    “学术不端”者不授学位、平台经济加强监管、种子法再迎修订、《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一年,国家层面频现“雷霆手段”,护航蓬勃的创新动能。而透过袁隆平抖音账号受追捧、退休教授状告中国知网胜诉等事件,我们看到了个体创新意识的崛起,也看到了创新动能正在加速凝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势头强劲,全球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创新不止,希望在前。这正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在。

    袁隆平抖音账号受追捧

    追星就追科学界“最亮的星”

    1月10日晚7点,抖音账号“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粉丝数量突破1000万大关,并以10分钟30万粉丝的速度递增,将一众网红账号甩在身后。而此时,距离这个账号登录抖音短视频平台,仅仅才过去一天。一个老科学家的抖音账号能够在社交平台上获得如此关注,实属罕见。尽管后来因该账号存在争议,抖音官方很快做了封禁处理,但这一现象还是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袁隆平受追捧,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2019年9月,袁隆平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万名学子变身“粉丝”夹道欢迎,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对科学家偶像的热爱,校园“秒变”巨型追星现场。在他去世后,民众跪地痛哭送别,举国一片哀悼之声。能受到民众如此爱戴,与袁隆平巨大的科学成就不无关系,却也折射出民众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关注与期待。

    有了袁隆平,我国的粮食安全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袁隆平是千千万万个躬耕于科技创新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更是我国种业创新自立自强的标杆人物。

    追星就要追科学界“最亮的星”。一个追捧科学家的民族,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学术不端”者不授学位

    雷霆手段让失范者“无处遁行”

    3月,教育部发布公告,就学位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提出,学位申请人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习期间以及学位申请、同行评阅、答辩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行为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学位的决定。此外,已获得学位者,被查明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近年来,学术不端的问题饱受社会诟病,它就像一颗毒瘤,不仅毒害社会风气,损害学术声誉,更严重削弱了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是扁鹊见蔡桓公时的早期诊断,可惜蔡桓公没有重视,最终不治身亡。今天,学术不端对社会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在振臂高呼学术诚信回归的同时,也应该敢于拿出雷霆手段,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给予严厉惩戒,让失范者“无处遁行”。

    对平台经济加强监管

    利剑高悬才能让平台经济行稳致远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平台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剖析了平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增进人民福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在促进经济转型、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同时,平台经济的“双刃剑”特性愈加凸显。大数据杀熟、强制“二选一”、侵犯用户隐私、垄断加价、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日益显现,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还破坏了创新环境。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了多起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行为的案件,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商、餐饮外卖等。

    监管利剑高悬,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随着我国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平台经济必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将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科普工作有了新路线图

    科普需向“精准滴灌”式转型

    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科普事业和科学素质建设规划了新路线图。《纲要》明确了未来15年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总目标: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

    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0.56%,这一数据相比于2010年的3.27%,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近年来,公民科学素质议题也呈现出复杂化趋势:一方面是公民科学知识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熟鸡蛋返生、高科技算命等“伪科学”不乏拥趸。

    为更好解决当前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推动公民科学素质迈上新台阶,《纲要》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科普为“精准滴灌”式科普,提出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认真落实好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五大重点工程。知识短缺模式下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传统科学普及模式,早就应该向全面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公民全面发展的科学传播模式转变了。

    只有从根本上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才能形成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转移转化,真正做到用科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种子法再迎修订

    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问题

    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京开幕,种子法修正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为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问题,修正草案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但对其以商业为目的利用时,应当征得原始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同意。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77个成员中,有68个已经实行这一制度。

    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审定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修饰性品种比较多,简单说,就是品种选育还停留在对主要推广品种和核心亲本的修饰改良上,导致品种遗传基础狭窄。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难以适应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

    此次修正,意味着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从“初出茅庐”,到将逐步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上并升到法律层次。20年来,历经多次修改调整,种子法正不断完善,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差距。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而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完善种子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

    我国创新指数再升2位

    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排名第12位,较2020年上升2位。《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强调了政府决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性。

    从2013年起,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9年稳步上升,上升势头强劲,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WIPO自2007年开始发布全球创新指数,已经成为国际上关于创新和知识产权水平的权威报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方面,通过政策环境、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七大类81项指标,对全球132个经济体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衡量。

    《报告》显示,从创新投入看,中国的贸易、竞争和市场规模、知识型工人等2项大类指标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全球研发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等细分指标排名靠前。这表明中国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等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从创新产出看,中国的优势集中在无形资产、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影响。其中,本国人专利、商标申请,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细分指标均实现全球领先。2021年,知识传播这一大类指标进步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这一细分指标持续进步,表明中国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

    全方位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网”

    自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编织成一张个人信息的“保护网”。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持续深度融合,网络已成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交流合作的新纽带。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89亿,互联网网站超过443万个、应用程序数量超过345万个,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为广泛。

    虽然近年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等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利用个人信息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个人信息保护法》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确立个人信息保护原则、禁止“大数据”杀熟、严格保护敏感个人信息、赋予大型网络平台特别义务、规范个人信息跨境流通、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等方面,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则和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全方位构筑了个人信息保护网。

    退休教授状告中国知网胜诉

    版权声明不是平台侵权的“挡箭牌”

    12月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胜诉,获赔70万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起侵权官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多数期刊目前这种经营方式的法律风险。从法律层面来说,期刊在接收论文时单方面的版权声明,并不能成为侵权的“挡箭牌”。

    根据著作权法,作者一经向期刊投稿,就意味着作者已经同意使用其论文,期刊可以不与作者签订书面协议,而获得论文在本单位网站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这不等于期刊取得转授权,论文如在其他网站传播仍需获得作者同意,单方面的版权声明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12月10日晚,中国知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作为中国知网运营方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公开“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提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12月22日,中国知网官方网站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显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现在分别是7.5元/本、9.5元/本,这与之前的价格相比分别下降了50%和62%。

    该案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一方面,促进大平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做出表率;另一方面,在平衡个人权益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让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一个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26亿剂次

    我国有望年底达到群体免疫标准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超过26.9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1.9亿人——来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最新消息显示,我国疫苗接种率已达80%以上。

    构筑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科学精准抗击疫情,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

    这是把守卫人民健康放在最突出位置的防控策略——从高风险、重点人群到普通人群,从60岁以上老人到3至11岁儿童,一年多来,中国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人数规模全球最大,接种速度居于世界前列。

    这是一场与快速传播、变异的新冠病毒展开的全方位赛跑——大规模疫苗接种帮助较短时间控制病毒传播链,有效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当前,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状态,部分省市已经发现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使得疫情防控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复杂。随着春节的临近,人群流动加剧,将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

    一个利好消息是,按照目前的接种进度,今年年底之前,我国有望达到群体免疫标准。中国力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免疫长城”。

    2021-12-24
  • 心系百姓冷暖事 当好供热“服务员”

    在冬季,供暖成为市民们关切的焦点话题。“你家暖气热不热”,成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问候语”。近日,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联合供暖企业走进嘎鲁图镇区老旧小区,开展访民问暖活动。

    上午十点,在嘎鲁图镇万博花园的住户家里,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住户检查和测量家里的供暖设备和室内温度。工作人员还随机前往嘎鲁图镇多个小区和住户,通过随机入户的方式,实地查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成果,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实地了解供暖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据了解,今年以来,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多方筹集一千余万元资金,对嘎鲁图镇的15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提升改造。改造过程中,对部分小区的供热管网进行了修理和更换,解决了过去因管道破旧引发的冬季供暖不均问题。

    与此同时,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还走进了乌审旗勇泰供热公司监控中心,通过换热站测控管理系统查看换热站点的实时运行状态。从供热源头排查问题,并对供热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竭尽全力让全旗的老百姓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乌审旗住房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贠建孝说:“供暖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会与供暖公司密切配合,积极搞好服务,形成网格化管理,及时接听群众的热线电话,赶赴现场解决问题,为老百姓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讯员王琪郭家栋)

    2021-12-23
  • 国家给农村孩子“加餐”十年:多了一元钱,高了十厘米

    两个数字都不大,但一对比,都变“大”了:一个是,2021年秋季开学后,中国政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膳食补助标准,由每名学生每天4元增至5元,多了1元。这个数字,是经国务院批准的。


    另一个数字,写在这项计划实施10周年的评估报告里——71个脱贫县的227万学生身高监测数据显示,欠发达地区农村15岁男生的身高,2012年是155.8厘米,2020年则是166.1厘米,高了10.3厘米;与此同时,15岁女生也增高了约8厘米。

    “身高的变化是特别令人鼓舞的。”12月18日,评估课题组组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在营养改善计划1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身高还存在差距,但正在实现“追赶性生长”。

    15年前,卢迈带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团队开展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广西孩子就着黄豆吃米饭、宁夏孩子啃着发霉馒头等场景,他历历在目。该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儿童营养改善试点项目,并推动了国家政策的出台。2011年11月,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这项计划的受益者,分布在28个省份的校园里,本学年接近3800万人,约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世界上规模第三、财政投入第二的校餐计划。

    孩子们“给点阳光就灿烂”

    10年后,很多数字都表明了计划的成效,如受益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到2021年的86.7%,贫血率则由19.2%下降到9.6%。营养不良率、消瘦率、矮小率甚至寄生虫检出率等指标都有明显的下降。卢迈说,这说明,一旦进行干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给点阳光就灿烂”。

    他还介绍,根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等人的研究,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的成绩影响明显:他们的数学成绩提高了约14分,英语成绩提高了约12.5分。

    这项计划实施之初,膳食补助标准定为每人每天3元。3年后,3元变为4元,如今又变成5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说,标准每提高1元,意味着中央政府一年增加约30亿元支出。

    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为26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967.34亿元。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认为,将补助标准提高1元,“具有里程碑意义”。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财政收支压力巨大,这1元钱是来之不易的,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学生营养健康的高度关注。

    她认为,从资金量来看,与国家各种重大工程来比,这算是个“小计划”。从效果来看,这是“小计划惠及了大民生”。

    从全国来看,一年投入200多亿元,是什么概念?韩凤芹研究员说,人们往往对数字缺乏认知。对营养改善计划进行评估时,她作为指导专家去农村调研,接触了数字之外很多“带有温度的评价指标”。比如,有的中学教师对评估组感慨,自己“早生了十年”——自己当年做学生时,要背着干粮,甚至要当街生火做饭。

    “有肉、有菜,真能吃进肚子里——幸福感的洋溢也是我们评价财政政策的一个非常好的角度。”韩凤芹说。

    五到六倍的投资回报率

    对增加的1元钱,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教育局学生营养中心主任侯亚明是这么看的:“学生吃到嘴里的菜品更加丰富、(更有)营养。”

    据他介绍,乐都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平均身高,2019年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4.6厘米,贫血率下降了4.26%。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持续开展监测。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介绍,2012年监测发现,受益学生贫血率在16%左右,到2016年下降至6%左右。4年降了10个百分点,“在国际上都是下降非常迅速的”。

    监测还发现,各年龄段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都在上升。2017年,与其他年龄段孩子相比,13岁男生和12岁女生的增量最大,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孩子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受益于营养改善计划的群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都在上升。但营养改善计划依然显示了它的独特作用:根据监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速。评估组在11个中西部省份中选取12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他们的体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的平均身高比没享受的高1.32厘米。

    从另一个角度,张倩阐释了提高国家补助标准的必要性:2019年监测到的贫血率有所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国内遭受非洲猪瘟影响,肉价上涨,学生的肉制品摄入量明显降低。此外,随着物价上涨,4元膳食补助能买到的食材也已缩水。

    “国家补助标准从4元提到5元,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认为。

    该基金会对营养改善计划开展的评估,是从全国832个脱贫县收集信息,从中抽取91个县收集学生成绩、体质等信息。评估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相关投资回报率测算方法,对成本与回报进行“保守测算”,认为营养改善计划的投资回报率约在5.24-5.96之间,每投资1元,回报是5到6元。“应该说是很划算的投资了。”卢迈说,“投资于人,是最有效的投资。”

    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儿童营养补充计划。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助理执行干事瓦莱丽·瓜涅里说,中国的计划从规模和质量上对其他国家有参考意义。“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证实了通过国家的行动和投入,是可以促进重大改变的。”

    必须制止的苗头

    “每天有十几万所学校开餐,几千万学生同时就餐,那么资金安全、食品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是不是每一分钱都吃到了孩子嘴里?孩子是不是吃饱、吃好了?”方晋说,这是从政策制定者到家长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2013至2019年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减少5.5万所,在校生数量减少823.6万,仅在“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就超过1000万。一些过去能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因迁徙无法再享受这一政策。

    评估组建议,随着城镇化率提高等客观条件变化,需要重新确定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范围,尽可能实现县域内就读的农村户籍学生全覆盖、中西部农村全覆盖,还应该考虑向学前教育延伸。

    据贵州省教育厅副厅级督学何秀黔介绍,2016年起,贵州将营养改善计划向农村学前教育延伸,给这些孩子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惠及80多万名学龄前儿童。

    2018年,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陈志钢参与了在湖南湘西州开展的一个针对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的试点项目。随后的3年,他们跟踪了1300名儿童,发现贫血率由33%下降到7%左右。

    陈志岗指出,我国还没有面向学龄前儿童的全国范围的营养干预措施。国际上的共识是,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评估组的一条建议是,强化学校食堂供午餐模式,减少市场化运行。今年11月,河南封丘县一所中学发生了营养午餐食品卫生事件,午餐是由外包企业提供的,校长痛哭称“换不掉送餐公司”,引起外界关注。对此,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表示,河南的事件,是非学校食堂供餐、环节过多、饭菜温度难以保障等原因造成的。“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大力推行学校食堂供餐。”

    早在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一份关于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建设的通知里强调,与其他供餐模式相比,学校食堂供餐便于管理,食品安全相对可控,是较为有效的供餐模式。

    据刘景介绍,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地区的食堂建设。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实行学校食堂供餐的已经达到76%。

    卢迈认为,当前有一种“市场化的迷信”,“有一种力量在积极推动要搞集中供餐,我们调查中看到,(有的地方)外包给公司以后,食堂工勤人员工资由1500(元)降到1200(元),营养餐由三菜一汤变成两菜一汤,赔钱的事儿他是绝对不干的。而且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家长对这样的营养餐供应还是不满意的。”

    “这个苗头必须制止。”他说。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0年后,许多参与者注意到了一个新的问题:肥胖。

    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张倩指出,营养改善过程中,受益学生的肥胖问题也浮现出来。根据监测,2012年肥胖率是2.7%,2017年增长到4%左右。虽然这仍低于全国农村儿童平均水平,但在方晋看来,这是一个“成长的烦恼”,需要用新的办法去解决。

    “中国在营养健康领域需要开始双线作战,就是要开始关注肥胖、超重的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高级顾问蔡建华指出,“我们现在要特别关注口感好的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需要做的一点就是把校餐的用盐量迅速控制下来。

    盐摄入过量,也是评估组明确写入报告的问题之一。

    回顾过去的10年,卢迈算了一下:最初受益的那3000万个孩子,已经走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累计有7000万孩子已经受益或正在受益。他感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的时间,对一棵树的成长足够了,但对一代代孩子体质的改变、对百年树人的进程来说还只是个开始,需要大家继续努力,不能懈怠。

    2021-12-22
  • 警医合作共建交通事故救援“绿色通道”

    签约仪式


    近日,包钢三医院与昆区交警大队共同签署了“携手共建急救绿色通道”合作协议,标志着“警医联动”救援模式的开启。此举将切实提升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实现“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联动救援的目标。

    据介绍,按协议内容,送至包钢三医院的交通事故伤员可立即进入急救绿色通道并先行就医。对于重大交通事故造成的危重患者,医院各科主任将成立专项应急事故小组,给予全程急救治疗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安排床位。此外,包钢三医院将抽派工作人员定期驻扎昆区交管大队帮助其完成夜查采血工作,以节约干警往返及护送的人力消耗。今后,双方将从信息资源、联动协作、急救指导和快速救援等方面入手,建立紧密协作的警医联动机制,发生突发性重大交通事故第一时间互通信息,实现院内、院外绿色通道无缝对接。

    “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将使交通事故急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率和致残率,对于提高急救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讯员田华)

    2021-12-21
  • 弘扬丝路精神 实现互利共赢

    观众参观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
    王初摄(影像中国)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自习近平主席2017年5月14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引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

    8年来,中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和平合作

    2020年3月,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医疗专家组携带医疗物资乘坐中国包机抵达,与当地医务工作者携手抗击疫情。中国丝路基金则向意大利捐赠口罩、检测试剂等物资。意大利媒体评价:这是对丝路精神的最好诠释。

    2019年3月,在中国、意大利两国领导人见证下,意大利成为首个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七国集团成员国。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感慨,丝绸之路“又回来了”。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曾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瑞典探险家赫定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这条交通干线,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各大陆最重要的纽带。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搭建了恰逢其时的合作平台,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难题提供了共同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多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中国积极推进一大批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真正的、原创的、开拓的方案。”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说,“它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开放包容

    今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克林尼面包干、别廖夫软果干、白桦树伏特加……这是俄罗斯企业连续第四次参加进博会。在俄罗斯出口中心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巴尔苏纳耶夫看来,进博会对于俄罗斯商品在中国的推广大有助益。尽管受疫情因素影响,中俄双边贸易额仍连续3年突破千亿美元。

    展厅内,多家俄罗斯参展企业都张贴了二维码,以推介品牌的电商销售渠道。近年来,中俄跨境电商发展迅速,2020年中俄电商订单量占俄罗斯跨境电商订单总量的70%。

    买全球,惠全球。进博会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本届进博会共有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0多家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获了大量订单,合作进一步深化。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今年11月4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入世以来,中国货物领域关税总水平降至7.4%,已大大低于9.8%的入世承诺,服务领域开放了近120个部门,超过加入时的承诺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正式施行,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

    推动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国继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之后,又相继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

    中国不断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今,中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独具一格的长远战略眼光,再次证明中国是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强有力支柱。

    互学互鉴

    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古称刺桐,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公认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途经泉州时,曾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

    涨海声中万国商。帆影点点中,海上丝路传递的不仅有丝绸、瓷器、香料、药材等货物,还有各国的知识、艺术、技术、文明。

    红海之滨,阿拉伯半岛西南角,曾被誉为红海“三大港”之一的塞林港遗址。在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考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昔日荣光渐渐再现于世。“联合考古成果证实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经贸交流历史。”联合考古队沙方负责人麦迪·卡尔尼感慨。

    哈萨克斯坦古城阿拉木图,冼星海大道上车来车往。1942年,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这里,创作了《民族解放》等著名音乐作品。70多年后,“丝路云端”中文歌曲大赛在哈萨克斯坦举行。以歌会友,以声传情,世代友好的感情在歌声中延续。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古往今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今年5月,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揭晓——“互”。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弘扬丝路精神,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从西安到威尼斯,经过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丝绸之路讲述了一个个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的故事。丝绸之路也提醒着我们,孤立的文化无法兴旺发达,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滋养,越包容越强大。”

    互利共赢

    今年12月3日,鸣笛声中,“复兴号”从中国昆明站、“澜沧号”从老挝万象站同时发车——中老铁路正式通车。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80%国土面积是山地和高原。新建成的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承载着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梦想。中老铁路通车后,不仅将极大地带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和澜湄流域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表示:感谢中国大力支持,老挝终于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拥有了现代化铁路。

    希腊首都雅典西南,比雷埃夫斯港,满载货物的巨轮正缓缓入港。比雷埃夫斯,希腊语意为“扼守通道之地”。如今,这里是中欧陆海快线的起点,也是地中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比雷埃夫斯港一度经营状况欠佳。中远海运的投资助力比港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世界排名第九十三位,大幅提升到2020年的第二十六位。该项目累计为当地带来直接社会贡献逾14亿欧元。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感慨,希腊从中深刻体会到“朋友”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巴基斯坦,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和先行先试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8年多来为当地带来254亿美元直接投资;在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仅在物流领域就创造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在埃塞俄比亚,由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多,为该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国社科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一带一路”显然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扩大共同利益,密切彼此联系,是中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

    在今年11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伟大成就提振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征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新的伟大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丝路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12-17
  • 从职校生被抢空到职业教育扬眉吐气 还有很长的路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深化改革入手,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我们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据央视12月12日报道,我国中高级技工需求旺、薪资高,但缺口大,有职校毕业生“人手2到4个录用通知”。报道引发热议,“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两个话题引爆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职业教育该有的样子”“确实需要转变观念了”。

    “职校生未毕业就被抢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毫无疑问是“扬眉吐气”的好消息。不过,我们也必须正视,当下,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到职校“抢人”,不少网友点赞认为上职校未必是比高考更差的选择;另一方面,现实中,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职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出路即学技术当技术工人的前景并不看好,职业教育依然“冰火两重天”,甚至有网友直言不讳:“Offer”再多,职业教育也还不“香”。

    确实,职校生相对好就业,当下“技工荒”从沿海蔓延至内地,对职校生而言,找个工作并不是难事。但是,职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如何、发展前景如何、社会地位怎样,这些才是关系到更多家长是否支持孩子读职校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不论是从收入、社会美誉度,还是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说,“上职校当技术工人”还谈不上真正扬眉吐气。

    当前,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技工类人才缺口大。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人社部发布的今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尽管各地纷纷打出高薪的“金字招牌”、加入技能人才的“抢人大战”,但是技能人才短缺之势并没有缓解,甚至还有加剧之势。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滞后的职业教育难以为产业发展输入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在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艰难。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既迫在眉睫,也是长远之计。破解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需要政府、企业、职校和家庭共同发力。

    让职业教育真正扬眉吐气,首先要扭转社会观念。今年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此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只有为职业技术教育正名,只有打通职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通道,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被歧视的现实。

    让职业教育真正扬眉吐气,必须促进其自身的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与经济社会脱离、人才培养与使用相对脱节的现象,各地要建设与当地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教普教相互融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促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要摒弃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思路,改变“在黑板上种田”“在课本上开机器”现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发展更有特色。

    还有,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建立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让当工人“香”起来,肩负培养技能人才职责的职业教育才会“真香”起来。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深化改革入手,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我们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21-12-16
  • 北京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有利于丰富博物馆门类,优化体系布局,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近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等六部门印发《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


    《意见》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印发。《意见》所指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为本市行政区域内由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社会力量兴办,依法完成博物馆设立备案,并取得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各级国有企业、高校所属博物馆,以及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性质博物馆。


    《意见》明确了10项具体工作任务。例如在优化备案流程方面,提出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备案主体的指导,进一步优化博物馆设立备案审批流程,并明确市文物局、市民政局为责任单位;在帮扶制度方面,鼓励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联合举办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活动,合理规划若干处文物保管和保护中心,免费或优惠提供给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使用。《意见》还支持、鼓励各区结合本区域特色,利用腾退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及城市综合体,免费或低租金主动引入博物馆文化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要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师资联合培养,联合开展课程研发,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在京高校结合北京文物博物馆资源增加专业设置,采取代培机制,量身定做博物馆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文博人才引进力度。

    2021-12-14
  • 泰峰在调度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严格履职 全力攻坚 一鼓作气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王莉霞出席

    石泰峰在调度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严格履职全力攻坚


    一鼓作气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王莉霞出席


    12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呼和浩特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主持召开会议,调度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当前满洲里疫情防控正处于最要紧的时候,各方面必须严格履职尽责、全力攻坚克难,一鼓作气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满洲里出席会议。





    12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呼和浩特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主持召开会议,调度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袁永红摄


    会议听取了有关方面关于满洲里疫情应对处置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石泰峰代表自治区党委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艰巨繁重,应对处置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各有关方面要切实扛牢责任、保持攻坚姿态,从严从紧从细落实各项任务,步调一致、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个环节的防控工作。满洲里市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属地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站在一线、干在一线,分管同志要各司其职、分兵把守,全力以赴落实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石泰峰强调,要着力提升核酸检测质效,在全覆盖检测的基础上,加快做好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隔离措施,进一步加强隔离场所规范管理、细化居民区隔离管控措施,严格落实服务保障人员各项闭环管理要求,全面压实隔离片区包联领导责任,坚决有力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要不断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备足备齐各类物资和场所,科学摆布各方人员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生命至上,组织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全力救治确诊患者,周密细致做好重症患者转运和救治工作。要集中精力抓落实,分秒必争快落实,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提升疫情防控成效,对作风不严不实的该提醒的提醒、该问责的问责、该撤换的撤换。各有关地区要深刻吸取近段时间我区陆路口岸疫情防控接连失守的沉痛教训,从严从实强机制,举一反三堵漏洞,对所有口岸防控情况逐一进行摸排会诊,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各种防控手段升级到位、把各方防控责任压实到位,确保人、物、环境实现全覆盖安全有效管控,决不能再出现任何闪失和纰漏。



    12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呼和浩特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主持召开会议,调度满洲里疫情防控工作。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满洲里出席会议。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袁永红摄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出席会议并讲话,肯定了近一段时期我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就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自治区领导丁绣峰、黄志强、于立新、欧阳晓晖、衡晓帆出席会议。

    2021-12-13
  • 内蒙古满洲里织密防疫心理援助服务

    28名专业心理医师、106名心理咨询师,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后,迅速搭建起自治区级、市级、本地三级心理援助体系,帮助隔离人员、社区居民、一线工作者缓解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






    截至12月9日14时,满洲里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98例。自11月27日报告本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以来,满洲里市几乎每日新增几十例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数量不断攀升。


    “受疫情影响,大家难免会出现焦虑、恐慌的情绪,甚至发生一些危机事件。”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郭秀华说,心理疏导对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家保持积极、稳定、乐观的情绪,对保证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及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满洲里实施封控区“足不出户”、管控区“足不出小区”的疫情防控要求,现有414个小区、176个平房区已全部管控,其中封控119个小区45595户95362人。


    如何稳定近10万名封控居民、上万名隔离人员、数千名一线工作者的情绪,成为一次现实大考,内蒙古通过一张海报密织疫情下的心理援助服务。


    “这张海报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团队。”内蒙古第三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心理危机干预科主任赵鹏程介绍,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的海报上印有3个二维码和1个热线电话。其中,一个二维码能帮群众联系到专家团队,一对一进行缓解情绪、解答困惑、梳理问题;第二个二维码提供了3种自助减压放松方法;如果有人想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用手机扫第三个二维码进行测试,后台会对作答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风险高者给予反馈。


    郭秀华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自己负责的隔离人员在工作群里进行沟通,把心理危机干预筛查量表发到群里,对隔离人员和疫情防控人员进行心理筛查,及时发现隐患,将心理危机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并且发送一些心理专业减压的技术和音频。


    郭秀华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到5%的隔离人员存在高风险的情况,一旦发现,心理医生会立即打电话回访,必要时会赶赴隔离点,现场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会和各个隔离点负责人及医务组联络,加强出现心理危机人员的安全看护,确保隔离人员及疫情防控工作者的安全。


    孩子年幼还在哺乳期、家里老人刚做完手术、患者不理解不配合……郭秀华细数着一线防疫工作者遇到的各种难题。她说,一线工作人员的压力不只来自高负荷的工作,还来自家庭等诸多因素。针对一线工作者,心理医师通过微信问询、视频连线、热线电话等方式,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应激压力疏解、负面情绪缓解等服务。


    数量有限的专业心理医生难以支撑起这场心理援助战,呼伦贝尔市各级团组织联合各方力量,组建17支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招募106名心理咨询师,并公布了10多名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手机号,向大众提供24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自从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后,呼伦贝尔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于承军每天都能接到十几通电话,每当在家时他都会把手机充上电,担心万一手机没电,急需心理咨询的人打不通电话。


    “我现在特别焦虑,昨天只睡了1个小时,我好疲惫。”12月7日,于承军接到一通电话后,明显感觉到咨询者王霞(化名)的心理状态很不好。详细询问后,于承军了解到王霞之前患有焦虑症,疫情发生以来,王霞时常失眠、厌食、焦躁不安。通过1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于承军让王霞倾诉自己的经历,他不断挖掘王霞身上的优点,引导王霞积极面对生活。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级的3支心理志愿服务队累计提供线上防疫心理咨询服务1500余次,心理咨询服务时长144小时;满洲里市组建的1支心理志愿服务队累计提供线上防疫心理咨询服务1000次,心理咨询服务时长84小时。

    2021-12-10
  • 一颗油橄榄的“致富经”

    12月8日,在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后坝村一处油橄榄种植基地,农户准备采摘油橄榄。


    筛选清洗、粉碎搅拌、固液分离、沉淀过滤……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刚刚采摘的油橄榄经过流水线加工,变身一瓶瓶橄榄油。


    今年以来,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把油橄榄作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引种试验、良种繁育、品牌推广力度,同时引进先进加工生产线,强化油橄榄基地建设。一颗颗油橄榄,变身为橄榄油、橄榄茶、橄榄保健品、橄榄护肤品等多种产品,油橄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当地已有20多万人受益于油橄榄产业。

    2021-12-10

  • 首 页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