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防城港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见闻

    防城港蓝天白云、碧海绿波、空气清新





    志愿者在北仑河口保护区种植红树林





    广西华昇公司工作人员装运氧化铝产品


    近日,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做客”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山新沙岛,被观鸟爱好者拍摄记录下来。3月1日,一对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现身防城港海域,被环境监管站出海作业人员拍摄下来……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光顾”防城港,引发各方关注,同时也说明了防城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近年来,防城港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化临港工业城市建设,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强生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防城港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保持广西前列,地表水考核断面、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A优美环境引来十万只候鸟


    3月15日,北仑河口保护区,蓝天白云、绿意盎然,一群白鹭时而在浅滩觅食、时而飞翔追逐、时而欢快歌唱。北仑河口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生境、红树林湿地鸟类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据统计,目前该保护区监测到的鸟类高达299种,每年飞抵或者途经的鸟类超过10万只。


    防城港市拥山面海,是我国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市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市、县、乡本级三级林长制,将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纳入林长任务清单,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管理部门职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立十万大山保护区、北仑河口保护区、金花茶保护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6个自然保护小区和1个极小种群保护区,保护区面积7.04万公顷,9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纳入保护。加强对北仑河保护区、港口区光坡镇山心沙岛候鸟栖息觅食地的巡护,确保候鸟迁徙安全。


    防城港市在擦亮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名片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定期对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保护地范围内违建别墅情况进行检查,未发现保护区内非法占用林地和盗伐滥伐林木等问题。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岸线整治修复、海岛保护、海湾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治理修复等多个项目。去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冲仑江、大基围江两个生态修复项目已建设完成,进入茅尾海的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冲仑江沿岸成为生态公园。拯救红树林濒危物种——小花老鼠簕,确保其生长良好。保护本地红树林品种——无瓣海桑,确保红树林的原生性。


    B打造工业发展绿色引擎


    3月16日,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现场,几内亚铝土矿经海运到达防城港码头,再由封闭式传送带运输到保税仓,经过一系列全封闭炼制工序,生产出成品氧化铝。整个过程实现智能绿色炼铝。去年,广西华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巩固氧化铝“三化一提升”运营模式,赤泥综合利用取得新突破,综合能耗行业领先,获自治区首批“未来工厂”称号。


    防城港市坚持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工业发展“绿色引擎”,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绿的底色更鲜明。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稳生态促转型攻坚战”工作。去年,钢铁、水泥行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可分别减少颗粒物、氮氧化物、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约530吨、730吨、50吨。开展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粉尘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9.7亿元用于绿色港口建设,全面提升了港口码头及周边环境质量。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开展重点行业排放单位名单更新及碳排放报告核查,共有纳管重点单位12家,纳入碳市场交易企业4家。


    “帮企减污”工作取得新进展。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加强减排改造,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防城港市“十四五”重金属减排工作任务指标,成功解决了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二期技改、东兴市志成有色金属回收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及部分五金铜卫浴等重点项目所需的重金属排放指标来源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为金川公司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废”治理改造;为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争取到自治区专项资金858万元用于提升其运输及处置能力;为防城港中科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医疗废物进料口改造。


    C创造美丽宜居品质生活


    3月15日晚,防城港市全海景海湾绿道,市民们三三两两地散步、跑步,优美的环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


    截至目前,防城港市已建成50多公里全海景海湾绿道,打造伏波文化园、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蜈蚣岭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广场。防城港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2.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平方米。2020年,该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防城港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富民,把绿色生态理念根植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该市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高绿色指数,提升绿色含量,推进绿地、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共建,优化“拥湾发展、沿江布局、边海联动、全域美丽”的蓝绿空间布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交办件“茅岭江茅尾海违法采砂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如今被自治区推荐参评全国正面典型案例。集中整治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常态,让鸟语花香、绿野风光触手可及。(记者苑长军文/图)

    2023-03-20
  • 福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山林披绿 林下生金(人民眼·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引子


    山上绿树郁郁苍苍,树下萌发的紫灵芝柔嫩茁壮。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村民李广军6年前开始试种紫灵芝,目前亩均年收益6000余元,约为早年伐木收入的20倍,昔日“砍树人”如今成了“护树人”。


    2001年12月,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在捷文村发放。近年来,捷文村村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全村林下种植紫灵芝近5000亩、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获评福建省“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


    武平县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武平调研时明确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全面拉开了福建林改序幕。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积极响应号召,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产权、确权发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新问题接踵而至。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困难,一个个克服;问题,一个个解决。林业金融、林下经济、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三明林改向纵深推进。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福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目前,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12%,继续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逾7000亿元。


    近日,记者走进武平、沙县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看林改如何让绿水青山实现“颜”“值”同升。


    不砍树怎么富?


    发展林下种养,全省林下经济产值去年突破750亿元


    一盏灵芝茶热气氤氲,浅酌啜饮甘醇鲜爽。李广军动作娴熟地温杯、冲泡、分茶,每天接待好几拨客人。林间茶室旁是一间加工厂,一筐筐紫灵芝经过烤干、包装等流程,变身一包包灵芝茶。过去,李广军上山伐杉木,按照目前每立方米900元左右的市价,除去成本,亩均收益约6000元。然而,杉木生长周期长达20年,李广军和乡亲们一度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


    2011年起,武平县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李广军的200多亩林子中近半是天然林,虽然每亩能领取23元的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但日子过得不宽裕,他常年外出务工。


    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又要突破传统采伐经营模式的发展瓶颈,如何找到一条让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2013年8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按照生态优先、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发展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种植业,林禽、林蜂、林蛙等林下养殖业”。《意见》还提出,从2013年起连续3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市、县(区)财政也应安排相应资金予以扶持。


    金线莲、铁皮石斛……一批原本生长于深山密林的野生作物被移栽试种到了经济林中。武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反复对比不同林下经济产品的种植成本、生长情况、产品价格后得出结论:“紫灵芝最适合本地规模化推广”。在龙岩市林业局的支持下,武平县将紫灵芝确定为当地林下经济主导产业。2017年春节,李广军回家过年,听说邻镇有几户人家种紫灵芝赚了钱,长期在外务工的他动了心。


    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菌棒……李广军与3名村民合伙成立紫灵芝种植合作社。初春时节,李广军带人上山,将一袋袋紫灵芝菌棒小心翼翼地放入林间刨好的坑中,再覆土掩埋,用脚踩实。10多天后,灵芝便破土而出,冒出白白的尖。两个月后,第一批紫灵芝采收完,随即被抢购一空。第一年,合作社种了100亩,次年扩种至300亩。


    午后,记者随李广军进山巡林。阔叶树打碎了光影,林下步道旁每隔两米就种着一株紫灵芝。李广军走走停停,对每一株紫灵芝的位置了然于胸。俯身蹲下,小心拨开草丛、落叶,一株株新近萌发的紫灵芝长势喜人。“别看这些紫灵芝个头不大,一斤能卖300多元。”李广军介绍,“灵芝孢子粉的价格还要高10倍。”


    “为什么好卖?”李广军总结下来就俩字:品质。“紫灵芝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高,我们种出来的品质和野生的非常接近。”李广军近年来主动上山补种阔叶树,进一步改善了紫灵芝的生长环境。


    走进位于武平县的福建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切灵芝。去年,李广军与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供销协议,向其销售了约500斤紫灵芝。2022年,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武平县及其邻近地区共收购紫灵芝200多吨。


    “紫灵芝及其加工产品,原本只能作为农产品和中药材原料生产销售。”李广军介绍,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之所以能够加工灵芝产品,源于福建省药食同源试点工作的开展。


    2021年12月,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同意,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福建省灵芝、铁皮石斛、西洋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允许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申请成为试点单位,以灵芝、铁皮石斛、西洋参为原材料,按照传统方式和食用习惯进行生产经营。次年4月,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成为试点企业。“药食同源试点工作,促进了紫灵芝产业发展。”李广军说。


    随着武平紫灵芝品牌越来越响,李广军的女儿李秋婷也回到了捷文村,跟着父亲一起创业。如今,父女俩一人负责种植,一人专注销售,经常一起拍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持续拓展线上销路。目前,李广军所在合作社种植灵芝面积已扩大至1200亩。“除林业部门每亩补助500元外,村里还补贴300元。”聊起发展林下经济的好政策,李广军语带兴奋。


    去年,武平县新增紫灵芝种植面积5000亩,总面积达2.5万亩,可采收灵芝干品400吨以上,实现产值逾1.3亿元。


    在深化林改过程中,福建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14年起,福建累计安排资金5.3亿元,扶持推动林药、林菌、林蜂等林下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2022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146.9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750.8亿元。


    钱从哪里来?


    优化林业金融服务,50个林权收储机构覆盖全省主要林区,累计担保金额超16亿元


    “头一天申贷,第二天授信。”李广军去年4月申请了一笔20万元的林业贷款,全程通过手机操作完成,如此便捷的金融服务让他赞不绝口。


    2017年初,通过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驻村金融助理的介绍,李广军得知,用林权证可以办理“普惠金融·惠林卡”,不仅免评估、免担保、随贷随还,还可享受财政贴息,融资成本节约近一半。李广军旋即成为第一批惠林卡的受益者。他获得惠林卡15万元授信额度后,与村民合伙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林农51户,并带动合作社里的4名社员通过申请惠林卡贷款,种下100亩紫灵芝。


    “惠林卡送来金融‘及时雨’,林农发展生产更有信心了。”李广军过去多次为林业贷款碰壁。林业经营成本高,前期资金投入大,不少村民都曾遭遇贷款难。“我们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一名负责人坦言,木材生长周期普遍长达20年,林农抵押林权进行贷款,一旦发生风险,还不上贷款,银行也难以将抵押资产变现,加之林地资源价值评估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对于林权抵押贷款始终有担忧。


    林业经营周期长,如何为林业金融产品有效构建风险屏障?“武平的探索,是利用财政投入作为担保资本金,让政府、金融机构和林权所有者三方共担风险。”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吴吉富介绍,2013年7月,县里成立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并由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作为担保资本金,对担保的不良林权抵押贷款实行“先代偿、后处置”,降低金融机构对于贷款风险的担忧。


    一个月后,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由市、县(区)林业投资公司成立林木收储中心,对林农林权抵押贷款进行担保,并对出险的抵押林权进行收储,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林木收储中心和林业担保机构为林农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的,由省级财政按年度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


    迄今,武平县已实现持有林权证的林农100%建档,持有林权证且符合贷款条件的林农100%授信,有发展项目且有资金需求的林农100%用信。通过惠林卡利率优惠、财政贴息等方式,累计为全县林农节约融资成本逾1550万元。


    “驻村金融助理送贷上门,解决了林农的资金周转难题。”李广军说,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驻村金融助理几乎每周都会来合作社,询问农作物的长势收成,与村民分享益农信息,“谈起林下作物的品种,金融助理比有的农户还熟悉。”


    近年来,龙岩银保监分局通过开展“普惠金融百千万工程”,累计派驻657名普惠金融助理,通过小额便民服务点、三农保险联系点和普惠金融工作站,将金融服务触角持续延伸至乡村,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在武平,金融服务创新不止于此。2021年7月,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进一步丰富了林业金融产品,为林农提供更多信贷选择。“哪款信贷产品更合适,货比三家,一目了然。”李广军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平台页面,一边介绍,去年春天,他计划扩大紫灵芝种植面积,估算投入后发现,合作社每名成员要再投入10多万元,“这需要贷款。”


    根据以往贷款的经验,李广军做好了跑银行的打算,谁知驻村金融助理告诉他:“现在,林业贷款在手机上就能完成。”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广军在驻村金融助理指导下,打开手机,进入“i武平”微信公众号,登录账号,进入林业金融页面,各类金融产品、贷款利率、贷款流程等一清二楚。在详细比对每款贷款产品的额度、期限、利率后,李广军选择了惠林卡。提交期望贷款额度、期限等信息,他第二天就获得了20万元的授信额度。


    “贷款又快又省心。”有了资金支持,李广军干劲更足了,经营紫灵芝产品的同时,他还栽种了百香果、脐橙等水果,在山边建起了家庭农场,养了1000多只番鸭。截至去年底,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已有15家上链机构、10家金融机构入驻,提供信用、抵押、保证等多种融资担保方式和金融专属产品58个,已放款1888笔,累计放款3.296亿元。


    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省林业局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持续优化福建省林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鼓励各金融机构提供覆盖林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福建省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贷款品种、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成本、延长贷款时限,简化贷款流程,为林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各地已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覆盖全省主要林区,累计担保金额超16亿元。


    单家独户怎么办?


    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1万余家、经营面积逾1600万亩


    经营了20多年林子,年逾半百的三明市沙县区高桥镇新坡村林农张祖暖,去年第一次把造林这件事交给别人。这个“别人”,是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


    清晨,茂密林间不时透入阳光,星星点点洒在地上。张祖暖和官庄国有林场职工一起,沿着蜿蜒小道察看采伐后新种的杉木长势情况,这里是他和林场合作经营的“碳中和”共建示范林。


    “林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福建许多林区位于低山丘陵,农户承包林地细碎现象十分普遍。”沙县区林业局林改办主任林素娇介绍,沙县林地大多小而散,收益周期较长,不少林农一盘算,不如外出打工或开小吃店,一度导致林地抛荒失管现象严重。


    为鼓励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沙县在福建率先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在依法保护集体林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林地经营权。


    福建省委、省政府2017年10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林农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大力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社会资本与林农开展合作经营,引导林业龙头企业、国有林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等以股份、合作、托管等模式,与林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林农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去年初,张祖暖与官庄国有林场签订合作造林协议。张祖暖以一块面积112亩的采伐迹地经营权入股,官庄国有林场负责这片山场的全程管理。等林木成熟采伐后,张祖暖即可享受分红。


    张祖暖心里有本明白账:一方面,国有林场更专业,在造林、抚育、间伐、主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每亩出材量可达20立方米,而林农经营的林地最多七八立方米;另一方面,自己并非真当“甩手掌柜”,而是腾出手来物色更多林子或林地,扩大家庭林场的经营面积。


    近年来,沙县推出“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业“四共一体”合作模式,鼓励乡镇、村民小组等与国有林场合作,依托国有林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林地专业化经营。目前,全区已有108个林业经营主体完成合作面积11.9万亩,受益林农达3.2万余人。


    林海茫茫,群山起伏,绿浪翻滚。远远看去,一株株杉木整齐排列。


    “连片的总共有124亩,长势很好。”抬手指着眼前这片茂密山林,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孙忠介绍。4年前,杨孙忠与官庄国有林场合作,开展联合造林,眼下这片杉木已4米多高。


    白溪口村与官庄国有林场合作经营的林地共计693亩。由于合作年限较长,村民们曾担心这期间的收益得不到保障。最终促使村民同意合作的原因,是林票的推出。


    2019年,三明市率先在全省探索林票制改革,即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的,由合作双方按投资份额制发股权凭证,使其具有交易、质押、继承、兑现等功能。


    拿出一沓厚厚的绿色卡片,杨孙忠向记者展示自己一家人的林票:长方形票面上,清晰标注着持有人姓名、身份证号、合作经营地点、面积、票面面值等信息。经测算,官庄国有林场与白溪口村合作经营的林地,累计林票价值为100多万元。2019年底,白溪口村对林票进行了第一次分配:2380名村民,每人分到了原始价值300元的林票。


    2021年,沙县区配套推出林票贷。林票也能抵押贷款,且贷款周期长、利率低。去年4月,杨孙忠用林票和一栋房子作抵押,贷到140万元,利率仅4.5%。当年,杨孙忠就用这笔资金扩大经营。如今,他经营的林地面积已达5300亩。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同时鼓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合作,积极拓展托管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联合的经营模式,提高林地经营效率和森林质量。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1万余家、经营面积逾1600万亩。

    2023-03-17
  • 十大攻坚行动“拼”出生态新雨山






    图为建成后的小南山矿污水处理项目


    日前,马鞍山市雨山区召开专题会议,对今年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部署,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锚定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的目标,以水气质量指标再提升、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再领先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年”活动,按照市环委会要求,组织开展十大攻坚行动。


    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动态清零”,高质量完成“1+1+N”存量问题整改,举一反三、长效长治、杜绝反弹。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投诉问题抓起,做到问题应查尽查、应改尽改,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全部纳入“N”系统,确保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警示片等方面不出现典型案例。


    大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持续强化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加强动态管控和动态调度,因问题施策、因区域施策、因行业施策,突出科学防治、精准防治。常态化制度化抓好道路、工地、堆场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管控,加快推进钢铁、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


    水环境质量改善攻坚行动。狠抓水环境质量提升攻坚行动任务落实,确保采石河等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指数同比下降,持续改善国控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根据市环委会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的要求,2023采石河下游国控断面要稳定达标,且指数小于4。


    向山EOD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抓项目提速,2023年产值确保20亿元、力争30亿元,完成生态修复类项目17个。14个城乡建设和环境提升类项目总建设进度达70%,其中:老旧小区、镇区主干道周边环境整治等5个子项全面完工;12个市政道路类项目总建设进度达60%。


    “绿盾”生态保护攻坚行动。以“绿盾2022”发现的疑似问题线索为抓手,落实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监督责任,开展自然保护地联合执法,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有效提升“碳库”容量。


    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攻坚行动。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以“最干净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道路清扫、施工工地、运输车辆、居民小区等八大领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道路保洁国有化改革,实行中心城区道路保洁大标段、国有化和机械化作业,全面落实道路常态水洗作业。


    废弃矿山整治攻坚行动。梳理各类废弃矿山图斑,明确年度治理任务,进一步规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废弃土石料利用,严防借生态修复之名行矿山开采之实。积极申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争取上级各类资金补助项目。


    “双城”创建攻坚行动。配合全市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无废城市”创建工作,补齐林草覆盖率、绿色出行比例等2项指标短板。


    减污降碳攻坚行动。加强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持续开展工业节能监察专项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稳定下降。推动大型货运车辆新能源化替代,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推进低碳零碳试点。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和环境要素配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执法“宽松软”现象,重点对无组织排放、抛洒滴漏、油烟污染、施工扬尘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查严处,决不姑息。(通讯员李敏珍)

    2023-03-17
  •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打造企业发展新优势

    在浙江传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用于绿色轮胎生产的稀土顺丁橡胶产品不断下线。每月发货量保持在3000吨以上,远销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传化稀土顺丁,具有生热低、滚动阻力小、耐磨、耐屈挠龟裂等优点。


    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看来,企业要把握好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推进绿色低碳与规划、投资、生产、流通、生活相融合,在绿色低碳的理念指导下发展业务,实现企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传化推进双碳行动。旗下传化化学建立50余项业务低碳方案,“基于减污降碳技术的低温环保印染新助剂材料的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杭州市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完成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后,可实现污水COD值总量下降30%左右,污水处理量减少1.839亿m3/年,每年将节约标准煤20000吨,减排二氧化碳52000吨,助推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首创绿色环保无氟产品,在高附加值涤纶工业丝新领域打破外企垄断,突破高抗芯吸、慢结焦、少毛丝等行业难点;运用到杭州亚运会运动场馆建筑、设施上的多款“传化漆”产品,水性漆代替溶剂漆,在涂喷过程中能够使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量减少70%以上,在生产、应用、施工上面环保效果显著。


    传化物流以平台模式服务制造业发展,线上数字货运网大力发展智能仓库作业、整车与零担数字化服务及多式联运等,线下城市物流中心积极铺设屋顶光伏、推广新能源运力、推进低碳运营与绿建技术。同时,在全流程推进仓、运、配供应链一体化,探索碳控数字化平台及搭建碳普惠生态,多维度促进传化物流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截止2022年末,屋顶光伏签约项目已覆盖40个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建设总面积145万平方米,分布式光伏装机量145MW,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年发电量约1.5亿度。


    此外,传化旗下的新安化工平均每年投入超3亿元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深化全球首创的“氯、磷、硅”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原料“内循环”,废物“再利用”,资源“吃干榨净”,打造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传化科技城发布“低碳行动方案”,完成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被列入浙江省减污降碳标杆项目。


    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调整与变革。“作为企业,我们重任在肩,需要积极推动产业链和平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建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扎实基础。”徐冠巨表示。

    2023-03-16
  • 龙岩:筑牢法治屏障 护航绿水青山

    在3月7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其中,发端于龙岩的《福建法院创新林业碳汇损失计量及赔偿机制》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


    去年3月,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龙岩市林业局联合出台《龙岩市关于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开展司法修复森林碳汇补偿机制工作指引(试行)》,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林业碳汇损失计量方法。


    同年9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省林业局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完善,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在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着力推动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被告人林业碳汇损失计量及自愿赔偿制度。


    生态,是龙岩最大的优势;绿色,是龙岩最美的底色。为了守护这抹绿,老区龙岩开启了“碳”索之路。其中,生态司法保护模式被环保部、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生态检察机制,被最高检确定为“福建模式”;在全国实现“四个首创”,即首创森林碳汇赔偿机制、首创林业碳汇损失量计量办法、首创碳汇赔偿机制案件审理模式、首创生态修复绿碳实践基地。


    近年来,龙岩市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79.39%,连续43年居福建省第1位,成功创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成功入选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国家首批“十四五”土壤防治先行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国生态修复典型……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齐头并进,龙岩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前头、作表率。


    《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是福建省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设区市法规。近年来,龙岩市先后出台了《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龙岩市城市绿化条例》《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构建具有龙岩特色护山、护水、护绿、护大气等生态环保法规体系。龙岩市还突出制度引领,先后制定了《创新生态司法市域治理协同样本服务保障龙岩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审判职能全面服务保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龙岩片区建设的意见》等10余项机制制度,引领生态司法领域改革,其中2项机制制度填补了省内、国内该领域空白。


    “林下有宝”“不砍树也致富”……近年来,龙岩市充分发挥村“两委”主导作用和林农的主体作用,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明晰产权、均山到户,激发林农主人翁意识,去管好护好山林,破解过去山地无人看、森林无人管、有利益时争破头的困境。被誉为“全国林改策源地”、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在全省率先设村级森林警长、河流警长,成立护林队、扑火队、巡河队等组织,常态巡逻、靠前执法、高效处置,形成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龙岩市共挂牌成立生态司法服务点81个,聘请生态司法联络员、调解员337名。建立“生态司法+”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法院、检察、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职能部门联动协作机制33项。在县级成立“涉林纠纷诉前调解中心”、乡镇成立调解办公室、村级设立法官和检察官驻村工作室,完善“诉调衔接”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涉生态纠纷化解网络。


    司法护航,只此青绿。近年来,龙岩市坚持终端发展,创新惩治与修复、开发与保护、生态司法与碳汇补偿“三结合”工作模式。开展“专业技术基础、行政履职配合、司法修复助力”“双碳”司法协同实践,在全国首创司法修复森林碳汇补偿机制,创建全省首个“司法绿碳基地”,探索涉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案件异地修复模式,以试验最有利于吸碳固碳的树木及营造方式来形成龙岩碳汇修复模式。截至目前,适用该森林碳汇补偿机制审结案件17件,督促犯罪行为人对损失的碳汇总量1243.5842吨,自愿缴纳补偿金共计61687.07元,形成碳汇补偿司法良性运行工作范本。(融媒体记者赖容)

    2023-03-16
  • 强化环评保障 推动绿色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做精做优环评服务,确保环评审批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输水总干线出口,随着多臂凿岩台车启动钻孔施工,工程正式进入出口段主体隧洞施工阶段。这个总投资达582.35亿元的重大项目2022年7月正式开工,建成运行后将连接起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如果没有生态环境部门在环评服务保障方面的支持,引江补汉工程如期开工难以实现。”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22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提高审批质量效率,提升审批服务水平。2022年全年,全国审批环评文件约12.3万个,涉及投资同比增幅明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切实依法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准入,把环评服务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推动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快落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


    重大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环评审批是建设项目依法开工建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狠抓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为稳定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完善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


    “三本台账”即国家、地方、利用外资三个层面重大项目台账。每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商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多家单位,提供当年需要做好环评支持服务的重大项目清单,对清单内项目建立专门调度和推进机制。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参照“三本台账”,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环评管理台账。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法定审批期限内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


    引江补汉工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部依托“三本台账”全力服务其项目环评。从2021年9月开始,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和单位多次到现场进行踏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召开调度会、座谈会10余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2022年4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组织有关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引江补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环境部立即受理,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批复进程,确保工程尽早开工建设。


    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同类项目“打捆”审批。


    “‘打捆’审批,环节少了,速度快了。”拿到环评批复后,山东临清市佩嘉轴承公司项目负责人刘登旺说。佩嘉轴承等4家轴承企业一同办理环评,从着手办理到拿到批复,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


    山东省出台规定明确,同类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多个项目共同编制1本环评报告,开展1次基础调查,进行1次审批,就能同时取得环评批复。“‘打捆’审批后,报告内容共享率达到60%,编制成本降低约30%,审批时间压缩20%。”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环境部坚定不移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环评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充分运用“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可研论证阶段提供决策指导,优化简化产业园区内项目环评文件内容,最大程度地为项目推进节省时间。


    规范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名录之外无环评”。


    为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生态环境部指导地方落实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规范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对降低的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和取消的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的项目,明确“名录之外无环评”。取消、简化的项目主要涉及环境影响因子单一、环境治理措施成熟、环境风险可控的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


    以“环评审批服务单”“远程会诊”等方式,做精做优环评服务


    环评工作专业性很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积极推动,做精做优环评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过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等方式,“点对点”服务。


    “为帮助你单位加快编制保供煤矿环评文件,已指定专人对接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你单位遇到环评手续办理方面的问题,可致电联系人,我们将积极协调指导。”前不久,陕西子长市一家矿业公司收到一张特别的服务单。


    这张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保供煤矿环评审批服务单上,写明了煤矿环评审批和技术评估部门的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在服务措施一栏中,相关政策的重点内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类似的服务单,陕西省内34个煤炭保供项目都收到了,便于随时沟通、提供帮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有关负责人说。


    “环评审批服务单”由环评审批部门提供给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通过‘环评审批服务单’,以‘点对点’的服务方式,让建设单位对需不需要做环评、做什么类别的环评以及做环评时应注意的相关政策心中有数,既依法履行义务,又不走弯路。”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表示。


    专家为基层单位和小微企业“远程会诊”,“心贴心”答疑。


    “煤电企业在厂外新建一个应急灰场,用于火电厂副产物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中转、暂存,是否需要办理环评手续?”不久前,福建省泉州市一家企业急切地把自己的疑问发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迅速给出细致答复,建议企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选址、建设、运行等要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咨询服务直通基层。生态环境部利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为基层单位和小微企业“远程会诊”、答疑服务2000多次。


    各地创新举措,落实环评保障。四川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江苏出台一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服务指南服务企业,河北、云南开展“环评服务百日攻坚”等,福建依托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问诊等服务……


    不断提升源头预防效能,确保环评审批质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该提速的提速,该限批的限批。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评的源头预防效能,守护绿水青山。


    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确保环评审批质量。


    2022年6月,江苏苏州市某塑胶材料公司打算在南通市崇川区建设一个色母粒生产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项目还在招引阶段,符不符合环保要求、能不能批已经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经过严格审核,发现这一项目不符合崇川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和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最终没有通过环评审批。


    对不符合环评审批条件的项目,坚决不批。2022年,江苏省否决了污染物高排放项目140多个,投资额约600亿元。


    对涉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重点指导优化调整选线、主动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求采取无害化穿(跨)越等方式;对涉及居民区的交通项目,强化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要求采取栖息地保护、建设过鱼设施等生态环保措施;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严格审查审批,不断提高环评质量与效力。


    落实责任,严防违法,加强环评事中事后监管。


    山西吕梁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高建峰与工作人员一道,来到山西一家矿业公司的发电站。正在调试设备的现场负责人说:“上级公司批复的尾气脱硝设备资金下达后,我们按环评要求配齐设备。顺利的话很快就可以投产了。”


    “根据日常巡查、‘双随机’抽查、举报线索,我们去年对近2000个项目进行了检查,确保环评批复的相关设备、措施到位。”高建峰介绍,“2022年,吕梁市查处15个未批先建、未验先投、违反‘三同时’建设项目。”


    引江补汉工程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主动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针对水源区及下游、输水沿线、受水区的陆生生态采取保护措施,如优化施工场地、减少占用面积、防治水土流失等。在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建立监测监控体系。


    “我们将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各项措施落实,切实保障好生态环境。”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环保移民部有关负责人说。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切实承担事中事后监管责任,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确保环评批复的各项设施、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防范“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行为发生。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3-15
  • 零碳小镇 绿色发展

    3月1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零碳小镇主题馆开馆。该馆展示出小王庄镇尽快实现全镇域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建设构想。


    据了解,2022年1月,小王庄镇提出了“零碳小镇”的建设构想,积极探索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路径。制定了《滨海新区小王庄零碳小镇发展规划》,选定以徐庄子村、向阳里社区、政府机关大楼、刘岗庄大棚、中港塑料、零碳展厅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六个一”试点。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推进,“零碳小镇”正在从理想变成现实。


    小王庄镇,地处滨海新区西南部,镇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小王庄镇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在一二三产中努力实现减碳降碳,用实践践行“双碳”目标,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记者周伟摄)

    2023-03-15
  • 推动绿色旅游发展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要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林华忠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都提到发展绿色旅游的话题。他们认为,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林华忠的家乡澳角村是福建“省级金牌旅游村”。近年来,澳角村致力于绿色宜居宜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举,先后建设了沿海景观大道等30多个惠民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依托资源优势,村里开发民宿餐饮、垂钓观光等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时代特色渔村样板,让游客真正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近年来,像澳角村这样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旅游的地方越来越多。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对于如何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全国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吕妍认为,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将文旅产业、康养产业作为重要的转化途径,走特色化、差异化、生态化的发展之路,通过挖掘特色黎苗文化、雨林温泉资源、气候资源等,将特色文化和绿水青山等打造成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康养”等方式,拉动百姓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建议,应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托各地独特的资源开展文旅活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拥有高山草原、森林湖泊、江河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及内涵丰富、种类多样的地域文化,发展绿色旅游潜力巨大。下一步,应坚守生态底线,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内涵,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助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韩文林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楚表示,为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让“桂林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更加闪亮,桂林将统筹推进漓江流域水体治理保护,确保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开展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加强漓江两岸景观保护提升,健全完善漓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桂林绿水青山持续转化成金山银山。


    “神农架是湖北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区长刘启俊建议,应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相适应的逐年递增的生态补偿机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基金,鼓励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康养产业。


    “倡导绿色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助力全社会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的重要方式。”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发展绿色旅游可从供需两侧同步发力。在旅游景区方面,要做好自身升级,开发绿色低碳旅游产品,兴建绿道、自行车道等,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资质认证等。在消费者方面,应做好宣传引导,建立居民绿色积分档案,鼓励民众在旅游过程中自带洗漱用品、节水节电、参与光盘行动;鼓励游客使用低碳出行方式;鼓励消费绿色低碳认证的旅游产品等,让绿色低碳旅游模式成为新时代的风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建议,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把梯田的生产、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丘陵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县域、地域梯田资源规划,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强规模连片梯田保护修复,推进梯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社会公众保护优先意识,建设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2023-03-13
  • 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严赋憬)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当日发布《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根据公报,我国科学绿化持续深入推进。2022年全国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发布“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各类尽责活动262个。


    城乡绿化美化同步推进,绿化质量逐步提升。授予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国家森林城市数量达218个。100余个城市开展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全国各地建设“口袋公园”3520个。全年完成公路绿化里程近10万公里,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7.32%。


    公报还显示,2022年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成效明显,生态美百姓富取得新成果。全面建立林长制,全国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全年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持续保持历史低位;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384.6万公顷。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37万亿元;全年完成油茶种植13.33万公顷、改造26.67万公顷,茶油年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

    2023-03-13
  • 两会声音丨郑永飞委员:建议跨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汪瑞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25个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细数起位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被冠以的头衔和美誉不胜枚举。


    但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国家尚未设立跨区域、大范围、山脉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看来,发挥大别山区生态优势,深度开发其增氧固碳、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的碳汇功能,是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托。


    他建议,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并在低碳产业、碳汇资源和碳汇交易三个方面先行先试。


    “发展低碳产业是加快大别山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郑永飞介绍,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并推广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通过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与合肥、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加强承接配套。


    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70%左右,生态碳汇能力大、林业碳汇效果佳。郑永飞表示,可以通过实行大别山区森林改造、新增阔叶林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固碳功能。


    在他看来,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创新的需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开展了CCER备案存量项目在规定条件下的碳汇交易。预计3-5年内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将会建立。


    郑永飞呼吁,大别山碳汇经济实验区可以抓住这一时期,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方式、交易规则,攻克碳汇核算的计量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难点。同时,发挥大别山区整体联动效应,突破一市一县小范围边界,继而实现大别山区林业碳汇交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2023-03-09
  • 丁世忠委员:“碳”寻新经济增长点,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福州3月9日电(陈蓝燕、实习生张婉卿)“让低碳消费成为生活主流,不仅是消费者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更是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议,促进“低碳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新型低碳消费已成为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和新着力点。”丁世忠表示,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


    他认为,这些年,我国在促进低碳消费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依然受到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低碳消费的商业模式本身发展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制约。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丁世忠表示,对于行业企业而言,抓住低碳消费的转型机遇,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低碳消费场景,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将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为此,丁世忠建议,完善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出台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金融、信贷和补贴等政策,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绿色生态圈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绿色产品发布与选用平台,降低机构和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门槛,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推进低碳消费仍有大量基础性难题需要解决,其中‘绿色产品’标准的不统一不利于行业企业开展绿色治理。”丁世忠建议,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让企业和监管有规可依,也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绿色产品和服务。

    2023-03-09
  • 《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印发 个人减碳“记账”享普惠

    近日,海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公众参加碳普惠获得的回馈权益——碳积分,可用于兑换普惠商品或服务。


    上述碳积分值由个人减排量按照一定兑换规则进行换算得出。碳积分不具有货币属性,不得用于市场交易,已兑换的碳积分将自动扣减。《办法》提出,探索将碳积分纳入金椰分平台信用指标,公众持有的碳积分转换为金椰分,享受金椰分平台各项优惠福利或便捷服务。


    除了碳积分管理,《办法》还包括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项目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监督与管理等方面内容,明确具体要求,以规范碳普惠机制建设与推广应用,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其中,《办法》所称的碳普惠是指通过建立碳账户,以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绿色低碳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


    碳账户是用户参与碳普惠机制的重要载体,通过“海易办”平台进行注册,主要用于碳排放数据采集、碳足迹核算、碳积分兑换和碳减排量交易等。


    根据《办法》,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合省大数据管理局定期组织对“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营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个人数据采集安全风险。

    2023-03-08

  • 首 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