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北方高温为何这么“猛”?入伏后,会更热吗?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袁晗李倩)连日来,北方多地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南方地区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以往夏季偏热的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却异常“冷静”。6月22至23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已有2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截至6月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3天气温达到40℃,这也是该站点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连续三天气温突破40℃。

    7月6日一大早,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6日,全市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热”从何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北方地区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一是北方地区受到较强的暖气团控制,且影响时间长;二是在高压脊形势控制下,天气多以晴热为主,没有云层遮挡,升温加快;三是进入夏至时节后,白昼最长,长时间的日照也为高温的形成和维持“加了一把火”;最后,北方地区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可谓“火上浇油”,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方地区频频接受高温“烤”验。

    6月出现高温,这与今年的厄尔尼诺有关吗?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持续上升,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极端高温天气的频发都在加剧。但影响我国气候异常尤其是高温、干旱等极端事件的因素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其影响机理也有不确定性。

    “热”过南方?

    往年6月下旬,华北、黄淮等地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和南方基本相同,但是从最高气温的极大值来看,6月的北方确实热过南方。

    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气候的角度来看,进入夏季以后,我国的气温升高呈现“先北后南”的特点。

    在华北地区,通常6月至7月初,即雨季前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出现连续数天的高温较常见,主要以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7月后期,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

    总之,北方的高温往往集中在初夏,而南方则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因此,当前我国正处于“北高温、南暴雨”的格局,后续南方降雨减弱,高温天气也会增多。

    入伏后,会更热吗?

    入伏是温、湿度的一个总体概括,我国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北方地区,出现无雨、高温、高湿的天气现象。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现在的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此时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就会感觉到闷热、易中暑。

    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方地区将进入雨季,干热天气会随之结束,转入闷热天气。届时,高温天气的防范应从高温干热转为高温高湿,大家应做好针对性应对。

    2023-07-06
  • 数据显示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 你的腰还好吗?

    26岁,我腰突手术了


    25岁的最后一天,我从医院拿到了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报告。医生一脸严肃地对我说:“要手术,或许还得打钉子。”看着诊室里拄着拐杖的中老年人,我感觉自己仿佛提早经历了50年后的命运。


    “25岁的身体75岁的腰。”在花了几天消化这个残酷事实后,我把自己的腰突就诊经历分享到了社交平台,意外获得了很多年轻人感同身受的评论,甚至被拉入了一个叫做“腰不突战队”的群聊。


    群里,疼痛是大家共通的感受。有人腰疼好几年,拧老干妈盖子太用力就会疼得“像无数根针扎入身体”;有人屁股连着小腿外侧疼,早上走几十米,脚底自发热,“踩风火轮一样”;也有人腿疼到不能站不能走,在床上躺平两个月,等到第三个月能走了,脚底出现了轻微电流感,“症状仿佛开盲盒”。


    除了疼,还有麻木。有人在群里形容,脚麻就像蹲久了厕所突然站起;有人形容小腿“木木的”,好像冻僵了一样。


    我进群时还不到400人,没过多久就近乎满员。新的人不断加入,焦急地在群里询问:“腰疼腿麻怎么办?”“请大家帮我看看我的核磁片子”“该保守还是手术?”“手术有作用吗?”“北京哪家医院按摩效果最好?”


    群里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8岁。“我这么年轻,失去了跑跳能力,实在是太痛苦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这个小时候经常在广告中看见的“中老年疾病”,如今出现在更多年轻人身上。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2%,发病率仅次于感冒。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25-3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腰突”检出率高达13.93%,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居各年龄段首位。


    “一些年轻人事业还没突出,腰先突出了。”很不幸,26岁的我成为了其中之一。


    疼痛


    腰疼是突然到来的。


    去年12月的一个早晨,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坐起来,听到身体的某处传来一声弹响。在那之后,腰臀处的疼痛像鼻涕虫一样黏住了我,甩也甩不掉。洗澡时弯腰俯身,蹲下把脏衣服扔进洗衣机,我都会忍不住“哎哟”叫出来,再忍着疼一点一点把自己挪成直立的状态。


    起初,我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以为像过去一样,过几天就好了,照常工作生活,熬夜写稿。直到一个月后,疼痛从腰臀转移到了腿上。


    我的右腿开始剧痛。一次,我在河边接听工作电话,在寒风中徘徊了半小时。当我结束电话走去和朋友约饭的地点时,右腿的疼痛感开始加重。路程只需花短短10分钟,于我却仿佛长达一世纪。我拖着右腿走几秒休息一会儿,走到距离饭店100米的红绿灯路口时,疼痛到达了顶峰,脚掌触到地面就有针扎似的麻疼感。那一刻,我甚至觉得我走不过这个路口。


    我去了医院。如果说人的身体是一台机器,脊柱则是这台机器最重要的支撑骨。它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5个部分组成,其中,腰椎有5节,承担着最大的身体重量,越靠下的节段承受的压力越大。


    医生告诉我,腰椎间盘就像是一个填充轮胎,外圈是坚固的纤维环,里面则填充着果冻质地的髓核。腰椎每两节之间都有一个“轮胎”,在减震的同时支撑身体的所有扭曲运动。如果“轮胎”外圈磨损过多,中间的填充物会遭到挤压,发生形变。“轮胎”轻微鼓包叫做“膨出”或“突出”,“轮胎”破了填充物流出来,则叫做“脱出”。


    我的腰椎间盘突出就发生在最靠下的腰5-骶1节段,也是较严重的“脱出型、马尾神经受压”。脱出的髓核侵占了本属于脊神经的椎管空间,压迫到控制肢体的神经根,就会引发剧烈疼痛。马尾神经则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后,严重时会导致下肢功能异常甚至大小便失禁。


    医生看着我无奈地叹了口气:“要不是你的椎管先天比较宽,压迫成这样你可能已经疼得动不了了,甚至大小便异常。你这么年轻,怎么把腰搞成这样?”


    久坐


    我从小没有练习舞蹈,没有受过外伤,那段时间由于新冠疫情,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坐在桌前。


    “你坐的时间太久了。”医生冲我摇头。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在2020年发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显示,除了腰骶先天异常、遗传等特殊情况,体力劳动、久坐久蹲、驾驶、体育运动等造成的积累性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因素。


    腰突不是一天形成的。人在平躺状态下,脊柱承载体重压力约为25%,站立时为100%,坐着的时候压力能达到150%,如果坐姿不端正,脊柱承压会达到250%。当腰椎长时间处于过度负荷状态,比如长时间保持坐或蹲的姿势、坐姿和睡姿不对,“轮胎”一直被挤压,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就会加速,最终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今年6月,一国际合作的研究团队针对腰痛分析了1990年至2020年来自超过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GBD)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约有6.19亿例腰痛病例,与1990年相比增长60.4%。其中,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的是中欧和东欧等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相对较低。近四分之一由腰痛引起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YLD)被归因于职业性疼痛,包括长时间坐着或站立。


    “别人也久坐,怎么就你这么突出?”我似乎只能把原因归结于“自作自受”:平日不爱运动,在桌前一坐就是几小时,还常常喜欢盘腿和翘二郎腿,时不时熬夜——这都是腰椎大忌。


    过去的我从没觉得久坐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高中时代,从早上7点坐到晚上10点是我的每日常态,每天最大的活动量是学校要求的20分钟跑操。


    病友冯雪告诉我,她曾在高一的某天午睡后,突然起不来床,痛到完全无法走路。但那天下午还要数学月考,她在室友连拖带拽的帮助下一点点挪到了教室。“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腰突的可怕,瘫痪了一样,完全走不了路,痛得撕心裂肺。”


    工作后的运动量更是少得可怜。当代“打工人”一旦忙起来,很少有人能坚持每隔40分钟挪一下屁股。更多人窝在工位上一待就是一整天,运动全靠上下班通勤和工作摸鱼接水。下班后筋疲力尽只想在沙发上“葛优瘫”,健身房一周去不了一次。


    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在2017年中国不同省份的年龄标准化腰痛患病率中,北京、香港、澳门占据前三位。《2022中国作息报告》显示,25-45周岁的人,平均每周会工作5.3天,平均每天需要工作8.6小时。漫长的工作时间圈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久坐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在确诊腰突前,我忘了我有多长时间没运动,等到疼痛找上门,很多运动却已经做不了了。


    对抗


    “能不能不手术?”我问医生,情绪一度有些崩溃。


    “你的情况太严重了,如果保守3周没有效果,建议尽快手术。”医生说。


    离开医院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附近的医疗器械店买了个护腰。当腰部被包裹起来的时候,内心的恐惧和无助仿佛少了一些。我开始在淘宝搜索“腰突必备物品”:累计好评1万+的床上护腰垫、月销6000+的人体工学椅、腰突必备的艾灸,还有各类舒缓理疗按摩仪。我蹲点抢了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挂了中医院的按摩理疗科和针灸科。


    躺在针灸科的病床上,我统计了下,这间治疗室有6张病床,其中3张上躺着的是和我情况类似的年轻人。


    我听见隔壁帘子里一个小哥在和医生抱怨,晚上下班回到家腰酸疼得厉害,感觉自己除了躺着什么都做不了。但工作无法停下,他只能每周挂医院的针灸专家号,每次扎完能轻松几天,可维持不了多久。他已经来了3个月,“再扎一个月,没效果就去手术”。


    还有一个16岁的小姑娘,爸爸领着她来,两人各自躺上了病床。爸爸对医生说:“大夫你帮我看看我女儿,她最近腰疼得难受,月经也不规律。”


    除了“腰不突战队”,我还加入了不同的“突友”群。一位才17岁的小姑娘,打羽毛球后“腿疼到不行”,去医院检查发现有多节膨出。医生建议少久坐少跑跳,但高中生要高考,“怎么可能不久坐?”


    和我年龄相仿的冯雪,腰突伴随了她10年,期间急性期发作过两次,最近一次发作在研二毕业求职季。那段时间她天天泡在图书馆,带着保温杯和电脑写毕业论文、准备秋招,一坐就是一整天。一天从图书馆出来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狗,她刚开心地蹲下来,腰就闪了,熟悉的疼痛感又向她袭来。“我只能一边躺平,一边焦虑自己能不能赶快好。大家都找到工作了,但我手里一个offer都没有。”


    28岁的罗薇在加拿大生活,她和我一样有腰5-骶1巨大突出,同时马尾神经受压。腰突第一次发作是在2021年。当时的她还误以为自己只是把腰扭了,依旧每天从事服务员工作,忍痛从上午11点一直站到晚上10点。“前两天腰痛到不能转身不能弯腰,但我要上班,只能硬着身子去了。”


    后来,腰疼变成了腿疼,疼痛会在雨雪天和生理期加重。回国后,罗薇希望家人带自己去看看腿,“但他们觉得我是骗人的,让我多运动,说我是因为运动不够才疼”。


    担心和焦虑变成了罗薇生活里的常态,连喷嚏都不敢打。“我总担心第二天就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了,感觉自己变成了玻璃人。”家里床比较软,腰难受时,罗薇会选择睡在地上。坐久了,就会在家里绕着圈走,“像动物园里有刻板行为的动物一样”。


    除了身体上的疼痛,还有旁人的不理解。“我看你好好的啊,怎么坐这么一会儿就受不了?”“很多人都腰突,怎么就你这么邪乎?”“你奶奶腰疼几十年了,她什么都能干,你为什么干不了?”24岁的病友琪琪和我说,她妈妈不建议她做手术,很害怕要照顾一个术后无法自理的“瘫痪”。“别人都是儿女陪着母亲去看病,而妈妈这么大年纪却要照顾我,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手术


    我辗转跑了三四家医院,第一建议都是手术。


    我不甘心,问一个中医正骨科医生这种情况是否要手术,医生开玩笑:“我是卖茄子的,这话你应该去问卖土豆的。”“你这么大突出要想完全康复,概率大概是中彩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在2020年发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较好,绝大多数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但可能复发。仅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而我害怕的,就是我的马尾神经受压后可能会出现的马尾综合征,下肢及会阴部疼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真正让我决定手术的,是麻木症状的出现。躺平保守两周后,我的右脚脚趾突然丧失了知觉,它已经感受不到疼了。同时,我的活动能力也在下降,过去能走1小时才感到不舒服,后面去了趟700米外的面包店,回程腰腿胀痛。


    我选择了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医生通过7mm的手术切口,到达椎间盘突出位置,在管道和孔镜的辅助下,进行椎间盘突出的切除,达到神经根减压目的。在术前我被告知,复发率高达7%,在手术中不算低。但相比对神经损伤的惧怕,微创手术更能让我心安。


    手术是全麻,经历过局麻的病友告诉我,那是个更“刻骨”铭心的体验。打开通道的过程如同神经被敲打,摘除髓核时,不小心触碰到神经,刺痛感如同电击。


    在骨科住院病房里,我几乎是最年轻的一个。办手续时,旁边一位68岁的奶奶拉着我:“姑娘,你妈妈刚刚好像扭着了,你要不要去看看。”我还在疑惑,转头一看刚刚和我聊天的阿姨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我和奶奶亮了亮住院手环,“我也是来住院的病人。”


    一项全球性研究表明,腰痛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大约85岁时观察到峰值。腰痛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还在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影响较小。但康复科医生和我说,他接触到的腰突年轻人群正在逐渐增加,“年纪小的,突出反而更严重”。


    一个24岁的“突友”和我说,她保守治疗了7个月,见证5位腰突的患者成功实现无症状。“但他们都40多岁了,有充足的时间恢复。我周围的95后,大家都没有保守成功,反而更严重了。”她也想做手术。


    第一次躺着被推着去手术室时,在外面等候的其他患者家属看着我,我听见他们议论,“这么年轻就做手术”。


    等我彻底从麻醉中恢复意识,我的嗓子仿佛塞了两团棉花,这是气管插管残留的症状。医生说,手术很成功,清除得很干净。关于手术我毫无印象,只记得在手术室外等待时,周围有医护人员来来去去,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场景。两个男医生搭着肩膀走过去,一位护士从我身边走过喊了一句:“啊!今天天气真好,好通透,适合晚上去爬山。”


    从二楼的大玻璃窗往外看,天空是很干净的蓝色,几棵高大的松树被风吹得晃动,我也很想爬山。


    共存


    手术后并没有我想象的“从此解放,长舒一口气”的放松感,担心从“我会不会下肢瘫痪”转移到“做这个动作会不会复发”。


    我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术后恢复进度。许多人在评论区回复我,有刚大学毕业的女生和我症状类似,纠结是否要手术,“遇上腰突,毕业即失业”。更多的是和我一样做完手术的年轻人,大家分享自己“拆盲盒”般的术后症状,突然的降温或者大幅度动作,就容易让脚底产生像蚂蚁爬着一样的酸麻,腰部针刺般隐隐作痛。这些症状总会让人害怕:最近康复训练是不是过度了,是不是哪个喷嚏打坏了,最后回到一个始终存在的担忧:我是不是要复发了?


    手术后的症状,我不敢告诉家里人,怕他们担心。症状严重时,我还会怀疑手术的作用,是不是不做手术会更好?但谁也不知道另一个选项会发生什么。


    接受“我再也回不到原本健康的状态”,可能是未来要一直面临的课题。


    北医三院的医生对我说,腰椎微创术后的推荐休息时间是3个月。第一个月需要尽量卧床,6周后纤维环创口开始逐渐愈合,可以进行康复训练,3个月后可以逐渐恢复日常生活状态。


    但社会对腰椎病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许多病友最多只能请到一个月的假。一个在“大厂”工作的女孩术后休息了20天去上班,结果在复工两周后因为一个喷嚏复发,疼痛比术前更厉害。她很崩溃:“早知道不该这么早上班,但我真的请不到更长时间假了。”


    复工后,每坐一小时,脚底的麻木感会明显到你无法忽视,下班后腰腿有明显的酸累感。术后剧烈疼痛没有再找上门,已经是一大幸事。


    我仿佛一个表面正常的“半残疾患者”。行走自如,却暂时难以下蹲,去商场要特地找无障碍厕所。


    弯腰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比如,拿洗衣机里的衣服时,我得先把一侧腿跪下,为此,我买了一根80厘米长的垃圾夹,它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让我可以在不弯腰的情况下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东西。


    但垃圾夹不在身边时,事情就变得艰辛起来,让人从“社恐”变为“社牛”。某次独自去医院拿药,我的手机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在尝试失败后,我不得不拦住一个女孩,“我刚做完手术没法弯腰,可以麻烦你帮我捡一下手机吗?”


    有次在麦当劳,因为取餐等待时间太长,腰部酸痛的我环顾四周,却没有空着的长椅,只好询问坐在我身边的男生能否挪一挪,男生体贴地让出了一个位置,我终于得以躺下。


    拎重物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一个腰突选择保守治疗的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们得的是“富贵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知道的以为我们有多娇气”。


    对于女性而言,未来面临着更多考验。妊娠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怀孕会对腰椎造成很大压力,育儿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个22岁做了微创手术的朋友一脸愁容地问我:“我还没谈过恋爱,未来结婚怀孕可怎么办呀?”


    和腰椎健康相比,许多事情都要被迫往后靠。我已经近5个月没有去过电影院和剧场。长途旅行暂时也是一种奢望。和朋友出去玩,所有包含久坐、钻洞、攀爬的项目都与我无缘,吃火锅坐一小时就要起来站一会儿。


    我把所有带跟的鞋子都收了起来,日常只穿方便穿脱的平底鞋和运动鞋。我在网上发现了一款可以翻转的“番茄钟”计时器,自带久坐提醒功能,好评1万+,但售价190元。太贵了,我还是默默选择了手机计时器。


    我开始成为腰椎相关话题的“话唠”,忍不住以自己为反面教材举例:千万不能久坐,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盘腿坐,要注意睡姿,用软硬合适的床垫,一定要注意运动。


    即将术后5个月的我,暂时还没能实现手术当天许下的爬山愿望。我关注了许多比我早做手术的博主,大家都回到了日常生活中,和腰突共存。其中有一个19岁的妹妹在一年前做了手术,每日坚持更新。我看着她从疼痛,到恢复日常生活,最后在300多天时,去看了她最爱的歌手的演唱会。


    “希望一年后的我也可以。”我又许下一个新的愿望。

    2023-07-05
  • 网传成都一小学家长会连开三天?校方:系自愿参加的公益讲座

    7月4日,一张“入学通知书”的截图,在家长群里传开。


    这则通知书是发给成都某小学2023级新生家长的,包含了写给家长的一封信、学校简介、学校的教育理想等内容,其中,引发家长们热议的,是在通知书的温馨提示部分,家长们被告知:学校将在8月19日到21日举行首次家长培训会,形式为线下,时间为三个全天。





    ▲入学通知书截图


    有家长对此提出质疑:一个新生家长培训会,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内容,竟然需要三天时间?难道不考虑家长们的上班时间吗?


    还有家长认为,三天时间,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时间实在占得有点多,“这算不算给家长增加负担”?难道线上不行吗?


    当然,也有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就要上一年级了,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能有机会学习一下,至少不是坏事……”


    经过多方了解,记者找到了当事“主角”——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方负责人向记者做了详细回应。








    该负责人表示,学校已经关注到网传有关情况,但网传内容和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确实之前考虑不周,通知表述相对简单,引发了误解。


    该负责人介绍,首先,这个并不是家长会,而是针对新生家长的公益讲座,举办目的是帮助新生家长和孩子顺利地实现幼小衔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种沟通的方式,学校此前已经尝试了多年,效果反馈还比较良好。


    讲座是在开学前举办的,学校为新生家长准备了6场讲座,其中有4场在周末(19日、20日)举办。讲座是现场+直播+回放的方式,家长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自愿参加,且都是免费的。这6场讲座主要围绕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培养方式、幼小衔接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新生家长普遍关心的主题。


    对于网上一些家长反映的意见,该负责人说,学校高度重视,马上进行了研究,拟做以下优化调整:一是在时间方面进行调整,分期组织,均安排在周末举行;二是与往年一样,保留直播+回放的形式,便于不能到场的家长在方便时线上观看。


    对于现在网络上的一些善意的意见,校方也充分理解,“学校的初衷很简单,希望通过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尝试了这么多年,有争议,但也有正面回馈。我们做这件事,是希望家长们能理解,学校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教育者、参与者、同行者。虽然角色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还恳请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能对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支持!”





    家长培训的必要性有多大?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家长又该做好哪些事儿,从而形成更好的教育合力?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她表示,在多年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确实存在某些困难和误区,因此,加强家校的沟通联动其实很有必要。“让教子有方,让家庭有爱,如此才能培养出家庭的好儿女,祖国的好栋梁。”


    张皓认为,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画好家校共育的“同心圆”,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记者殷建)

    2023-07-05
  • 编号001!全国首张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颁发

    ◎本报记者陈曦通讯员田海嵩


    “能获得全国001号证书,非常惊喜。”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公司的新员工赵大宇说。6月30日,他获得全国第一张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这张编号为031200********2306000001的“一号证书”,将使赵大宇每个月的技术等级补贴比同资历人员有所增加,进一步体现个人价值,走上职业发展的快速路。


    此次天津市有27人和赵大宇一样获得全国首批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天津市人社局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发布补贴标准,规范培训运行,创新监督制度,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模式。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新增就业的最大增量。


    “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关于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认为。


    今年3月,天津市人社局在全国首次实施高校、领军企业、数字人才培育项目培训机构三方协同的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开拓了数字人才培育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培训中,实现“高校教学计划”“培训课程计划”“企业招聘计划”的“三结合”,破除产、学、用的体制障碍,丰富政校企协同培养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人才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


    赵大宇所在的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内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致力打造成全国数字化、智能化的领先标杆企业,急需引育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


    天津市人社局在主题教育调研中得知此情况,立即撮合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学年学生参与为企业定制的数字人才培育项目智能制造专业培训。


    赵大宇就是首期智能制造“订单班”的学员,当时还在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自动化专业学习。“智能制造‘订单班’90课时规范化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所需的融合。”赵大宇说。


    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商凯涛表示,经过数字人才“订单班”培训后,这批学员“毕业即上岗”,已与公司签订合同并入职企业关键岗位,这项举措为企业选拔输送了合适人才,解决了企业实际困难。


    目前,天津市有20家大数据、智能制造企业1000余人次参加数字人才项目培训,首批大数据专业、首批智能制造专业初级培训班均完成培训和全国统一专业技术等级考核。


    郑巴音表示,下一步,天津市人社局将再遴选一批数字人才项目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大数字人才培训力度,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以产教融合培养、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人才提升培训为重点,预计到2030年末,培育数字经济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数字经济工程师5000人以上、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1000人以上,形成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金字塔”,打造有国内影响力的数字人才高地。(科技日报)

    2023-07-04
  • 东北地区等地有强降雨 5日起京津冀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加强

    中新网7月4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4日至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5日起,京津冀、黄淮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加强,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部分地区超过40℃。


    国内天气实况


    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地出现强降雨


    昨08时至今06时,四川南部和东北部、重庆、贵州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河北中部、山东中西部及广西东南部、广东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四川广元、巴中、达州、凉山,重庆西南部和东北部,湖北襄阳和恩施,陕西汉中,河南安阳、鹤壁、新乡、驻马店、南阳,广西防城港等局地大暴雨(100~225毫米),湖北襄阳局地特大暴雨(273毫米);上述地区最大小时降雨量40~80毫米,广西防城港局地123毫米。


    重点天气预报


    东北地区等地有强降雨


    4日至5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预计,7月4日08时至5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辽宁中东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辽宁东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2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7月4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7月4日08时-5日08时)。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6日至8日,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及贵州、云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10日至12日,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汉、四川盆地及云南等地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


    5日起京津冀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加强


    5日起,京津冀、黄淮等地高温将再度发展加强,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部分地区超过40℃。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7月4日08时至5日08时,7月4日08时至5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辽宁中东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辽宁东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20毫米)。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北部、山东半岛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4日08时-5日08时)。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50~80毫米)。内蒙古、黑龙江、辽东半岛、河北等地部分地区有4~6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5日08时-6日08时)。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7月6日08时至7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南部、吉林北部、西藏东部、川西高原北部、重庆、江淮大部、江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河南东南部、苏皖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内蒙古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4~5级风。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7月6日08时-7日08时)。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2023-07-04
  • 暴雨蓝色预警:11省区市将现大到暴雨 江苏四川等局地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7月3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7月3日08时至4日08时,山东中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陕西南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以及广东西南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部、重庆北部、四川东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6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2023-07-03
  • 两部门:7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中新网7月3日电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林草局等部门和单位召开会商会,对7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综合分析认为,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将全面进入主汛期,长江、淮河、太湖及松辽等流域存在洪涝灾害风险;强对流天气极端性增强,风雹灾害可能点多面广;有1-2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华南或东南沿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云南等局地地质灾害风险高;华北、东北等地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具体如下:


    一是洪涝灾害风险。东北中东部、华东中北部、华中中北部、西南地区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长江上游干支流、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太湖流域钱塘江、松辽流域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暴雨区部分河流可能超警。此外,极端强降雨可能造成上述地区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和水电站出险、山洪和城市内涝等灾害。


    二是风雹灾害风险。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加之水汽丰沛,东北、华东、华中、西南等部分地区短时强降水、大风、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将增多,极端性增强,风雹灾害风险持续偏高。同时,7月为龙卷风高发月份,农村地区雷击亡人情况突出,需加强防范。


    三是台风灾害风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4个台风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有1-2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华南或东南沿海。我国东南沿海可能有1-2次灾害性台风风暴潮过程,东海南海可能有2-3次灾害性海浪过程。


    四是地质灾害风险。北京、河北、吉林、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云南西部等局地地质灾害风险高。


    五是高温干旱风险。6月以来我国已发生4次区域高温过程,加剧了西南地区旱情,也给部分地区供水供电等带来压力。7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南中东部、华东南部、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等地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和干旱风险较高,供水、供电形势偏紧,部分地区农业抗旱保苗任务较重。


    六是森林火灾风险。受高温少雨及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因素影响,北京北部和西部、天津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黑龙江西北部、重庆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需重点防范东北和内蒙古林区雷击火以及华北等地高温导致的森林火灾风险。

    2023-07-03
  • 近八成受访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长超1小时

    近八成受访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长超1小时


    64.98%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培养


    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未成年人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67.69%的受访者表示家中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情况,79.2%的受访未成年人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64.98%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培养。





    受访未成年人平均网龄为4.35年


    调查显示,受访未成年人的平均网龄为4.35年,其中网龄为3年的比例最高,占17.35%;其次是5年网龄,占14.84%。值得注意的是,5.38%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自己的网龄在10年及以上,说明这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在5-7岁甚至更早就有了上网经历。


    统计发现,79.2%的受访未成年人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不足1小时的仅有两成。从不同年龄段来看,12岁以上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更长,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及以上的占半数;而在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近九成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课题组分析,这可能与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或需要通过上网来辅助学习等情况更多有关。


    调查显示,67.69%的受访者表示家中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情况。在未成年人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84.69%,而在受访成年人中这一比例为63.74%,二者相差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是否上网了解不足。


    对于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网络应用,在受访未成年人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社交应用、在线教育;在受访成年人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网络音乐、社交应用。可以看到,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表示“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是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两种网络应用。


    但是,受访成年人更多地认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玩游戏和进行在线学习,而受访未成年人则表示,使用网络视频、社交应用较多,在线学习的获选率排在第五位。另外,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自己较少使用“网络直播”,比例不足两成(18.40%),而受访成年人认为未成年人较少使用“新闻资讯”(18.85%)。可见,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经常使用哪些网络应用的了解,与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缺乏全面了解。课题组认为,掌握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情况是引导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之一,需要引起家长、老师的更多关注和重视。


    未成年人对上网态度更积极,成年人更谨慎


    调查中,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受访成年人更认同上网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关的选项获选率均高于未成年人:认为容易沉迷在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中的比例,比未成年人高16个百分点;认为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被网友欺骗的比例,比未成年人高近20个百分点;认为容易受低俗不良信息影响的比例,比未成年人高17个百分点;认为可能导致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身体健康成长的比例,比未成年人高超过18个百分点;认为可能影响学习的比例,比未成年人高14个百分点。


    而受访未成年人更加认同上网的积极影响,认为网络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的比例,比成年人高18个百分点;认为网络可以拓宽视野、激发和培养创造力的比例,比成年人高13个百分点;认为网络可以扩大社交面的比例,比成年人高超过17个百分点。


    在对网络使用的管理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也有不同的态度。34.49%的受访成年人认为需要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严格管理,比未成年人高近11个百分点。而受访未成年人更赞同“不应当反对,但应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的管理方法,获选比例比成年人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对上网持更积极的态度,成年人则较为谨慎,这也体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作为网络一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更希望通过网络提升能力、打开视野,同时也希望用网时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期待的网络素养教育上,受访者认为学校和社区应对未成年人加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培养”(64.98%)、“网络使用规范和道德修养培养”(60.98%),获选率均超过六成。其他还有:“网络安全有关法律知识”(57.84%)、“互联网基本知识”(54.95%)、“网络安全典型案例宣传教育”(52.61%)和“网络使用技能”(44.35%)等。可见,信息辨识、规范学习、道德培养被认为是最需要对未成年人开设的网络素养课程。


    比较发现,总体来说成年人对各类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期待比未成年人更高,其中在“网络安全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方面,受访成年人的获选率比未成年人高近7个百分点。但和成年人不同的是,未成年人希望学习更多互联网基本知识和网络使用技能,受访未成年人在这两项上的获选率比成年人高两个多百分点。

    2023-06-29
  • 增加照护资源 减轻带娃负担

    江苏南京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增加照护资源减轻带娃负担(办实事解民忧)


    核心阅读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作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的江苏省南京市,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总量,对现有普惠托育机构给予托位补助、育婴师培训补助,加快托育服务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满足广大婴幼儿家庭的需求,探索幼有所育的新路径。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谁来带娃”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普惠托位供给不足、托育价格居高不下等备受关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超3200万,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城市中超过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命名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江苏省南京市是其中之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南京市聚焦民生工作难点堵点,全力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在托育工作方面,以“医育融合、普惠为民”为主线,从“家庭照护、社区照护、单位照护、机构照护”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满足广大婴幼儿家庭的需求。


    近日,记者随国家卫生健康委来到南京,采访调研当地发展普惠托育的探索与实践。


    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总量


    整体而言,我国群众期待的质优价廉的托育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如何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总量,满足就近入托的愿望?


    “南京优先支持发展普惠托育,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一区一街镇一普惠’。”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静说,通过打造园区办托、校企合作、单位自办等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托育市场,在扩大供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南京市建邺高新区研发总部园托育园活动室,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陪伴下做游戏,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这是南京首家面向产业园区企业的公建公办托育园。


    建邺高新区集中了7万多年轻人创新创业,幼儿托育成为双职工家庭的刚性需求。去年5月,这家由产业园区和公办幼儿园联合打造的托育园落地,由建邺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整体策划、投资建设、统筹协调。


    “家里有两个娃,老人的精力也不够,所以把大宝送到了这里。”园区某企业职工张雨薇说,托育园距离自己上班地点只有300米,接送非常方便。“楼上工作,娃放楼下”的模式,解决了不少像张雨薇这样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


    “今年以来,我们从保育管理、师资力量、餐食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将进一步保障托育服务质量。托育园项目二期计划9月开园,到时托位将增至140个。”建邺高新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王元春说。


    走进高淳区阳江镇小水滴托育中心,园内游乐设施、草坪、种植园地等功能分区丰富多样。该中心依托幼儿园建设,建成开业后实行普惠价格,进一步减轻了周边农村婴幼儿家庭养育负担。正值离园时间,家住阳江镇保城村的赵娟下班后来接孩子回家,“孩子在这儿待了半年,不仅自主吃饭更积极,还经常学到一些新词语,让我很惊喜。”


    截至2022年底,南京市共建成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1家,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1家,市、区级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13家、街道指导站46家,社区亲子室557家和托育机构728家,中央普惠项目18家,省级普惠项目36家,市级普惠项目72家。全市可提供托位约4.3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3.9个。


    让更多有需要的婴幼儿家庭托得上、托得起


    目前,在大部分城市,公办托育机构较少,民办机构仍是托育服务的主体,由于托育机构房租和人力运营成本较高,托育价格居高不下是普遍难题。


    让更多有需要的婴幼儿家庭托得上、托得起,背后少不了政府的投入和支持。


    在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内的抚育安托育中心,作为江北新区人才引进项目入驻,不仅为园区及周边企业员工提供全日托、计时托和延时服务等婴幼儿照护服务,普惠价格更受到家长的欢迎。


    “园区为我们实行了免租的政策,在申报为省市级普惠托育机构后,还获得了省普惠一次性补助、市普惠的托位补助,水电享受居民价格政策。”抚育安托育中心负责人说,在各类政策和补贴的扶持下,抚育安的托育费用远低于同等级其他托育机构。


    围绕“房、人、资金”等关键环节,近年来,南京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采取公建民营、公助民办等多种形式,引导普惠托育机构收费更亲民。


    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八卦洲、西岗3个街道指导站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场地、设施都由街道投入,委托公办幼儿园进行管理;通过“校企合作”,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在校内开设育儿园,与大学校园环境共享、师资共享,学院每年免租金、免水电费30多万元;高淳区政府将原行政用房无偿划拨给区妇幼保健院,区财政专项拨款用于改造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可供托位140个,全日托服务收费每月1480元……


    据了解,南京市每年投入2000万专项资金,对现有普惠托育机构给予托位补助、育婴师培训补助等,并出台了普惠托育机构评估标准、一次性奖励办法,鼓励新增纯公办普惠托育机构。“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对各类托育机构的支持力度,帮助托育机构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把收托价格降下来。”王静说。


    保障专业度和安全性,让家长托得安心放心


    托育服务的专业度和安全性受到很多家长的关注。家住江北新区的90后市民夏祎告诉记者,以前尝试过请育儿嫂,因专业度不高或不合适等频繁更换育儿嫂后,宝宝变得害怕胆小,因此很看重托育机构的专业性。经过对比,她选择了自己工作园区内开设的普惠托育机构,“看到宝宝得到专业照护,作息也更加规律,我很安心。”


    让家长托得安心放心,南京市大力发展医育结合服务,加快托育服务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照护服务水平。


    在位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内的南京市示范托儿所,教学区域宽敞明亮,不少小朋友在室外活动区做游戏。“我们重点引导孩子们感受社会化知识和技能,满足孩子们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同时依托妇幼保健院的优势,注重医教结合,定期开展儿童保健活动。”南京市示范托儿所所长金宇红说。


    围绕“医、养、教、保”,南京市逐步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打造成市、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托育机构提供职前培训、职后培训、安全培训等服务。


    “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多元共育。”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童梅玲表示,去年底妇幼保健院正式挂牌设立南京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医育结合模式下的养育照护、托育服务和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培训等工作,并针对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育照护技能指导与培训,让科学育儿理念走进更多家庭。


    让家长托得安心放心,还要加强监管。南京市搭建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对婴幼儿家长、托育机构进行动态、实时服务,所有机构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可以进行全角落视频监管;并在官网公布备案机构名单、在“我的南京”APP上发布位置和简介,让有需求的家长,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托育机构的基本情况。(记者杨彦帆)

    2023-06-29
  • 电子书市场,谁来填空

    6月30日,亚马逊公司旗下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将停止运营。在国内电子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Kindle退出后,市场空白由谁来填补?促进电子书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激发国内品牌企业发展活力?


    商家纷纷入局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由2013年的50.1%升至2022年的80.1%。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大众日常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国内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用户黏性持续攀升,行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在与海外品牌的竞争中,国内涌现出一批本土电子书企业。比如文石、科大讯飞、掌阅等,这些品牌以更贴近本土需求的创新,以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不断丰富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说。


    据悉,国产电子书在产品多样性、系统易用性、内容开放性上有较大优势,不断获得用户认可。目前,掌阅、汉王、文石等品牌电子书产品均实现了电商销量80%以上的高增长。


    《2022年全球及中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书阅读器消费市场,预计到2023年中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5亿元。


    掌阅iReader的CEO程超表示,在Kindl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掌阅APP及时上线了一键迁移Kindle电子书功能,用户可通过微信、电脑、手机等对多种格式电子书文件实现一键迁移。


    2022年3月,华为发布了搭载鸿蒙系统的电子纸平板MatePadPaper。“华为的加入将对电子纸平板产品的认知推动、供应链资源投入和市场规模抬高起到显著作用,中国品牌正在逐步接过电子书市场的主导权。”黄楚新说。


    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来看,电子书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品牌商还需要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产品硬件实力、软件适配方面继续努力。


    版权仍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线上阅读APP的兴起,很多人更愿意用手机读书。微信读书、多看阅读、网易蜗牛读书等已成为读书爱好者的常用软件。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阅读形式。2022年,有77.8%的成年人通过手机阅读,较2021年的77.4%增长了0.4个百分点;有26.8%的成年人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21年的27.3%减少了0.5个百分点。在数字化阅读细分市场,手机阅读APP已“占山为王”。


    除了手机阅读APP的攻城略地,读者也开始从“只是阅读”向“智能多元化消费”转换。手机上的短视频应用、游戏应用极大挤压了用户阅读时间。据QuestMobile数据,2022年,我国短视频与在线阅读行业重合用户规模已达2.9亿,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电子书市场的竞争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消费者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有阅读需求,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电子书市场规模依然庞大。


    数字化时代,版权是绕不过去的坎。“当前,国内用户更习惯于免费阅读。”黄楚新说,对于想要以内容和增值服务盈利的电子书企业来说,盗版是个大问题。


    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邓永标建议,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整合数字出版平台,实行专业出版,集约经营。其次要开展“净网”行动,从源头抓起,严厉打击恶意发布盗版电子书和低俗内容的网站。再次要为读者提供全面、丰富的数字化内容,培养读者付费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和知识需求。同时,还要降低数字化阅读费用标准,让数字化出版惠及更多读者。


    据了解,掌阅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指导下自主搭建了版权支撑系统,建起了一个拥有海量内容版权管理能力的系统平台。目前已经成功阻断侵权盗版链接千万条。


    “出版社及作者应进一步完善电子书授权出版机制,促进电子书良性发展,鼓励版权人对电子书进行数字化许可,同时也要鼓励出版公司和电子书分销平台为读者提供种类丰富、获取方便、价格合理的电子书,从而杜绝盗版现象。”程超说。


    有专家建议,优质正版内容始终是电子书企业发展的核心优势。相关企业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壁垒,为更多细分用户打造丰富多元的资源储备,推出更多具备网络传播特性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


    构建阅读矩阵


    随着国内电子书品牌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国产电子阅读器功能得到更多拓展。智能化、个性化、社交化以及开放性,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对于电子书企业来说,当产品技术不相上下时,阅读生态、营销策略以及内容版权或许就成为品牌成功的有力武器。”黄楚新说,国内电子书市场的一个核心变化是用户阅读习惯的碎片化。所以,电子阅读器企业应极力扩展使用场景,满足用户多元使用习惯。


    例如,华为推出的电子纸平板MatePadPaper并非一款普通的电子阅读器,而是智慧办公产品。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实现跨设备互联,例如与华为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PC端实现互联,完成相关文档双向传输,进行商务办公。


    专家认为,未来,电子书企业应构建全媒体矩阵式形态,打造集看书、听书、互动社区、滚动图片等形式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阅读矩阵,为读者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文石与其他纯阅读的墨水屏企业不同,我们的开放生态与内容合作伙伴是互补的。”文石副总经理王敬博说,文石与微信读书APP联合开发了墨水屏版本,同时也在自己的产品内与京东读书书城、得到书城开展合作,还与小说类的起点读书、漫画类的哔哩哔哩漫画以及有声书类的喜马拉雅建立了合作关系。“后续,我们还将在产品中深度预置,用户可以在文石的产品中快速使用各种主流内容,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


    邓永标认为,电子书企业构建数字阅读矩阵,必须结合新技术与读者需求,用数字化新技术增强数字出版的可读性、可视性、导读性,多向链接,注重知识点,由单一的图书数字阅读逐步过渡为沉浸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从而提升数字化阅读质量。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看来,电子书主要还是网络阅读,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结合网络书做有声读物、教育、线下体验等,可以让市场保持适度成长性。此外,还可以和影视、游戏结合,这个可能也会成为趋势。


    “只有兼顾软件内容与硬件的品牌,才有更多机会填补电子书市场的空白。”程超说。(记者成琪)

    2023-06-28
  • 游客自陷风险,救援费用谁来出 专家解读遇险救援费用承担问题

    两名中国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发现一名女性登山者遇险,他们在尚有体力冲击顶峰、距峰顶不到400米的时候,放弃登顶计划选择救援。然而,事后被救女子却表示不愿支付全部救援费用。


    此事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近日,被救女子所雇登山公司发文承认工作失误,救援费用与物资等相关费用由该公司承担。目前救援物资已归还、相关经费已支付;其他事项已协调解决。随后,其中一名救援者公开确认其已收到对方支付的救援费用。


    虽然这一事件至此落下帷幕,但仍有不少网友唏嘘:被救者拒绝支付救援费用的行为,如果获得支持,会让好人寒了心,或将导致更多人不愿伸出援助之手。


    现实中,人们在旅游、探险等过程中因自身失误陷入险境的情况屡有发生,由此势必会产生相应的救援行为及费用。这笔费用谁来埋单?被救者是否应当承担救援行为产生的所有费用?被救者拒绝付费怎么办?《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山野救援最为常见


    资金短缺成为难题


    两名驴友擅闯峨眉山后山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区域探险被困,当地救援人员历时数天成功将两人救出;一名游客擅闯青岛崂山风景区的未开放区域,受伤后体力不支无法行走,120急救和青岛蓝天救援队进行专业救援;21名游客擅闯安徽牯牛降景区未开放区域,被困深山,救援人员实施救助7个多小时……


    近年来,因游客违规行为导致的意外事件频发,背后常常可见救援者的身影。这些身影中,有些是恰巧偶遇危害的自然人,有些是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有些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队。


    据北京蓝天救援队后勤部部长冯波涛介绍,在北京,紧急救援类型主要是山野救援,比如私自攀爬野山和老长城遇险,占比约60%至70%。此外还有溺水紧急救援。“这几年有所好转,紧急救援次数降低了不少。”


    冯波涛告诉记者,现实中,紧急救援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应急救援保障机制有待改善,保障应急救援力量持续健康发展的政府投入、考核评估、救援补偿、奖惩激励等方面制度有待健全等。


    以民间公益组织蓝天救援队为例,冯波涛说,目前存在装备、资金、人力上的困难。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助、企业捐赠以及政府购买服务。但大部分费用包括各种救援交通费用都要由队员自己承担,所有装备运输也主要由队员均摊。


    “现在高科技救援成本越来越高,很多队员还要上班,一旦参加救援就要请假,可能会被扣工资。因此,对于那些需要支付大额费用进行的救援,我们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同时也会挑选经济条件好一点的队员。”冯波涛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认为,不少游客因自身行为在景区遭遇危险,这种自甘风险的行为必须由其本人付费。让政府或公益组织掏钱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应该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


    “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旅游公司或是其他自然人、法人进行施救的行为,都是一种好意行为,应当被弘扬。”张新宝说。


    救援付费有法可依


    付费比例酌情确定


    “民法典为保护救助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郑志峰说。


    郑志峰介绍,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九百七十九条规定,“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这些规定为紧急救助等好人好事的损失分担提供了基本规则,整体价值取向是鼓励见义勇为、好人好事,可以为救助人提供法律上的救济。”郑志峰说。


    郑志峰认为,如果受益人不愿意承担费用或者只愿意承担部分费用,救助人可以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目前制约紧急救援费用获取的真正问题在于,法律救济通常需要时间和成本,如提起诉讼、准备证据、聘请律师等,一些救助人很难接受。


    “考虑到个人提起诉讼存在各种成本,政府、社会应该给予帮助,首先要对救助行为给予高度肯定,颁发荣誉;其次可以提供法律服务,甚至考虑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郑志峰说,如果受益人没有能力支付费用,可以分期支付,或者由政府、社会等力量介入,弥补救助人的损失。


    张新宝提出,现有法律对救援付费问题仅作原则性规定,规定被救者支付费用的义务和救援者主张费用的权利,至于被救者承担费用的条件、比例等,不作具体规定。如果行为人本身行为恶劣,那么补偿比例可能就要适当提高一些,比如从30%、50%的补偿比例提高至70%、80%。倘若发生交通事故后拒绝支付拖车的费用、垫付医疗费后拒绝补偿等事件,施救单位和个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司法救济。


    有偿救援难题待解


    厘清关系划分权责


    近年来,一些地区针对有偿救援进行了探索。


    2018年7月1日,安徽黄山风景区颁布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国内首部建立有偿救援制度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安徽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吴峰告诉记者:“有偿救援的目的不在于处罚或罚款,而是通过《办法》去规避更多驴友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给自身造成危险。”


    有偿救援的人力、费用等是如何安排、计算的?


    记者从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有偿救援费用包含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劳务、院前救治、交通、意外保险、后勤保障、引入第三方救援力量等费用。其中劳务费用是指非管委会工作人员参加当次救援应予支付的劳务报酬;院前救治费用是指对身体受到损伤的旅游者实施救治产生的医药费、诊疗费;交通费用是指为保障救援需要进行运输产生的车辆、索道等费用;意外保险是指为当次救援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而购买的商业保险费用;后勤保障费用是指为救援人员提供后勤保障需要产生的食宿、物资消耗等费用。


    2021年6月,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向社会征求意见,拟将有偿救援的施行范围,从黄山风景名胜区扩大到全市的山岳型景区。该市将有偿救援定义为“旅游者不遵守黄山市旅游景区游览规定,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属地政府完成救援后,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的活动”。


    据了解,发生有偿救援后,景区管委会有偿救援工作领导组会严格把关审定有偿救援费用,确保追偿费用合法合理,同时会在20个工作日内,通过多种途径向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送达《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包括收费项目明细、付款期限、付款方式、收款账号等信息。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在收到《支付有偿救援费用通知书》3个月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支付有偿救援费用的,管委会将其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黄山风景区的有偿救援目前还存在有偿救援费用占总救援费用的比例较小,且追偿难度较大的问题。”吴峰说,比如完成救援后,游客已离开景区,管委会可能联系不上游客就会导致追偿难度加大。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齐晓波认为,有偿救援应当基于被救助者的故意性,具有惩罚和对价的意味。对于政府或者景区来说,为驴友提供“应急救援”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他们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的基础上的。而对那些逃票和私自闯入、不顾警示牌的人员,理应由其自身承担相应责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厘清公私关系,划分权责,不让公共资源为个人的任性和违规埋单。


    在齐晓波看来,如果在正常游览期间,游客在景区经营范围内遇到突发情况,景区有义务实施救援并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因为景区有义务保证游客在景区游览期间的安全。相反,如果游客明知是未开放区域还一意孤行遇到意外情况,景区对其救援则不属于义务范畴,收费就可以理解。


    “政府要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放到公共救援层面,有偿救援部分通过政府出台的规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社会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协同发展,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合理收取救援费用等行为进行规范。”齐晓波说。(记者孙天骄见习记者丁一)

    2023-06-28
  • 当归一个月涨价60%!中药材价格淡季不降反涨

    往年6月份,药材市场一般处于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最新的中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指数已达到了3570.12,月涨幅超10%。其中,当归近一个月的涨幅更是达到60%左右,市场价格已突破每公斤150元。记者在当归的主产区之一甘肃岷县了解到,“今年当归走货很快,价格也不断攀升”。数据显示,岷县的大条规格的当归最新产地价格为190元/公斤,近一个月涨幅超72%。(央视财经)

    2023-06-25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