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踏上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北京坚决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学习、一体贯彻、一体落实,持续推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切实把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


    1.带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以科学思想指引伟大实践,带领我们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就的取得,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极大鼓舞和激励亿万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


    新时代十年,也是首都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风雨无阻、砥砺前行,推动北京这座城市深刻转型、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得到全市广泛拥护,落实新版城市总规、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成为全市上下自觉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我们一定能够战胜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北京作为首都,要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开展好主题教育,做好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确保首都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风雨无阻向前行。


    2.牢记首都职责使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最大市情就在于是首都,历来同党和国家的使命紧密相连。在向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迈进的征程中,首都功能作用愈发凸显。我们将立足首都职责、找准自身定位、担当历史使命,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一是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四个中心”“四个服务”是引领首都城市发展的定向标。我们要始终把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摆在首位,全力营造安全优良有序的政务环境。着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统筹建设“三条文化带”。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聚焦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提升设施和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突破。


    二是自觉把首都发展纳入京津冀战略空间考量。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我们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严格落实中央“控增量”“疏存量”要求,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建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两翼”齐飞生动格局。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提升“通勤圈”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功能圈”错位联动发展,促进“产业圈”节点城市强链补链。


    三是持续提升首都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严格落实新一版城市总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城市副中心控规。坚持减量发展,严格人口、建设规模双控,守住战略留白。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落实“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进精治共治法治,努力让城市生活更健康、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


    四是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首都安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决不能有丝毫闪失。我们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密切关注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等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为党中央和首都人民站好岗放好哨。


    3.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全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作为首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同样要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扩大内需,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构建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高标准建设“两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继续围绕“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好“接诉即办”主抓手,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北京通过服务保障一系列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北京冬奥精神,极大激发和凝聚了强大正能量。我们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促进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十年来,北京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成为市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事。我们要持续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努力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大国首都的鲜明底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4.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凝聚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一是增强昂扬奋进的精气神。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我们要鲜明树立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生动局面。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攻坚克难,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二是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我们要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继续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实践,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进步,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三是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我们要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严的基调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持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旗帜指引方向,奋斗铸就辉煌。新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023-04-06
  • 长三角一体化,龙头如何舞起来——上海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用+医疗”首批试点医院启动。资料图片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三月的春风吹拂下,走上连接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的元荡慢行桥,两边一派江南水乡好风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一批重点项目在这片示范区落地建成,一批一体化制度创新复制推广。在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青浦片区,只见几十棵新植的水杉立在波光粼粼的元荡湖边,一片生机盎然。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水杉是不久前由一家造成生态损害的企业补植的。由于在原址补种已无空间,支付赔偿金又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修复生态的作用,上海青浦区检察院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创新引入“碳汇修复”理念。涉案企业于2022年9月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认购1.12万元核证的林业碳汇,成为全国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很快,将“认购碳汇”与“补植复绿”相结合的司法创新,在长三角地区引发示范效应。今年3月,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与两名滥伐林木案的被告人达成了同样做法的调解协议。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这样的创新实践在长三角地区得以复制推广、更好助推一体化发展的案例还有很多。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兄弟省市间互相学习借鉴,让城与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明确要求:“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即将迎来5周年。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开启新征程,长三角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如何更好扛起责任、攻坚突破、示范引领?上海在其中怎样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光明日报调研组近日走进“长三角”,探寻沪苏浙皖协同发力的关键点。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资料图片


    1.连线成面,助推长三角“科创风潮”


    “长三角创业地图”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是一张有魔力的地图:找人才、找场地、找资金、找订单、找研发、找项目、找政策……创业者的急难愁盼,在这里“事事有回音”。


    这张地图由上海市杨浦区牵头开发建设、接力科创具体运营。接力科创公司相关人士对调研组表示,“长三角创业地图是专门为创业者定制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逾900个产业园区,实现212所高校就业办信息集成,平台项目16863个。”


    2022年11月15日,“长三角创业地图”升级为“长三角创业一件事”,并被列入《上海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工作要点。


    一张张图、一件件事,汇聚着一股股蓬勃力量。几年间,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肩挑重任的长江三角洲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四年多来,长三角以全国1/26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6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压舱石。同时,2022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为29.0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471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比重分别为41.8%和43.0%。长三角代表中国参加全球竞争,在国内大循环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提起G60公路,长三角“科创圈”几乎尽人皆知。一条高速公路靠什么“出名”,又靠什么吸引各路优质资源集聚,成为一条活力涌动的“科创走廊”?走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调研组试图寻找答案。


    2016年5月,地处上海郊区的松江区启动建设“G60科创走廊”,当时这一带还是阡陌之地。短短几年时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


    “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两次扩建,九城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聚焦“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运行后,已建立500个拟投企业项目库。连续举办4届的G60科技成果拍卖会,交易总额累计突破91亿元……


    由点到线、到面,抓住关键,层层推进,上海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定位和战略要求。目前,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转化医学设施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硬X射线装置、光源二期线站等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初显成效,医疗机器人、流程智能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筹建;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的不断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依托9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4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依托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依托高校研发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上海正全力“领跑”,助推长三角形成“科创风潮”。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将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会场)。新华社发


    2.“破圈”交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一体化发展一直在加速。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破圈”交友,形成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素有“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之称的嘉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组在这里获得了一串嘉善接轨上海的密码“13579”:如今,10%的嘉善人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30%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产业配套或通过上海进入其他地区,5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90%的外资、县外内资与上海相关。


    “上海大都市圈”周边的浙江省平湖市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平湖市已经形成“五成游客来自上海,六成农产品供应上海,七成高层次人才来自上海,八成工业产品中转上海,九成招商引资项目来自上海”的“56789”现象。


    毗邻大城市的小城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拉长大城市长板,补齐大城市短板,共同发展“都市区经济”“都市圈经济”,实现“1+1>2”的要素整合效应。


    由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开展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显示: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表现在各个方面。创新合作、商贸联系、社会文化方面,在全国145个样本城市中,苏州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情况均排名第二;在交通人口方面,沪苏两地之间每天有200多班高铁往返,从上海虹桥站到苏州北站最短只需21分钟。“打高铁”上班在沪苏两地成为可能;苏州也是与上海人口日常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占比超过20%,远超其他城市;在政府合作方面,苏州排名居首,政府层面交流较为密切。“沪苏同城化”在教育合作方面也迈入快车道。


    调研分析显示,像苏州、杭州、南京这样的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处于与上海联动发展的第一梯队,也是与上海联系最为密切的长三角城市。而与上海具有强联动与较强联动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了一半。


    在“破圈”和“建群”中,长三角加速融通共赢。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大都市圈”一直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最强核。当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2.0版本,新型城市合作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机制创新,将形成名副其实的更强劲、更活跃、更集聚的增长极与世界级城市群。


    无论是“毗邻县域”发展还是“双城记”的演化,长三角不同区域“破圈”交友后,优势互鉴、功能互补、界限消弭,更大的发展动能、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已现雏形。


    3.多措并举,建设国际开放枢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一东一西两个重大战略承载地,被视为上海对外、对内开放两大扇面的重要枢纽和试验田。


    “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大科创”,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中心的“大虹桥”,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使命。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虹桥商务区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虹桥”蓝图基本绘就。


    从空间上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就相当于一颗“纽扣”,纽扣扣准了,上海毗邻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级空间的各类资源要素就能经此汇聚、交融与配置。


    “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货源箱量占比达86.9%,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目前已有35家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入驻虹桥海外贸易中心,联系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全球化贸易投资服务网络。


    自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两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贸易经济、数字经济、高端服务、时尚消费4个千亿级产业生态集群,以及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低碳新能源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虹桥已从“上海的虹桥”变成了“长三角的虹桥”“中国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


    再看临港,曾经,这里“打到车都难”,如今塔吊林立、货车穿行,到处都在火热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在这里启用,上海天文馆在这里开馆……真正实现了“三年大变样”。


    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三年来,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在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上取得新成效。先后引入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等14家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包括“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在内的七大特色产业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沿产业项目。三年来,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4200亿元。


    今年2月,上海市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外汇管理新政由临港新片区扩大至上海市全市。上海跨境投资便利化水平再度提升,为全国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试制度、探新路积累经验。


    走访“一东一西”两片试验田,调研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临港、虹桥各有侧重,但共同要义都是——以更大力度、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水平显著跃升,并在持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进而让上海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中占据关键位置,具备强大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下上海需继续着力的方面。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今天的上海所追求的国际化,不仅是表面的、量的层面的国际化水平,更需在内在功能、底层逻辑等方面对标国际、接轨国际、引领国际,体现出“质”的竞争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激发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下好先手棋,找准突破口,上海正努力承担更多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放大改革创新效应,在新征程上舞动“龙头”,和苏浙皖携手,深入谋划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文章。


    4.超大城市如何为“一体化”赋能提速


    着力抓好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走深走实


    上海一直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在高水平上做文章,始终保持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既是上海的优势,也是上海的使命。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动重大功能性机构尽快落地,加快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开展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是上海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王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在市场合作、社会合作与政府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突破,集中力量,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更高水平开放,更有力参与国际竞争。


    深化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要紧抓创新,从科创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专利授权总数超过143万件,约占全国专利授权总数的31%,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


    调研组注意到,上海通过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结合起来,把底层技术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了全链条加速扩散。在巩固放大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的同时,上海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三大先导产业促进了创新要素和市场主体的集聚,优化打造了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形成了具有创新策源意义、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在产业数字化带来生产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更是运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编制产业链基础资源图、产业链断链风险图,以此为基础创建产业合作清单、建议清单和揭榜清单,“两图三清单”就相当于产业大脑,据此可以指导产业升级和发展、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人才政策方面,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持续优化政策制度供给,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调研中,有关专家认为,未来,要进一步加快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在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尽快实现突破。随着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融合不断加深,城市之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以及公共服务的共享性不断增加,要全力锚定战略必争领域,助力面向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长。


    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上海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四:一是市场主体经济与技术联系持续增强,二是社会大众往来更为频繁,三是政府间合作日益紧密,四是省际毗邻县城的发展在建立跨省合作区上寻找突破。


    调研发现,从投资联系看,上海对所有样本城市的投资金额中,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投资占比高达四成;从协同创新看,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申请专利和专利转移数量,均占到所有样本城市的40%以上;从交通网络看,长三角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要资源配置节点、向外辐射的、较为密集的一体化高铁网络,“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大幅扩大,形成了较为频繁的人口通勤与流动;从政府往来看,长三角政府部门间形成了较为成熟和通畅的沟通交流机制与渠道,政府间的合作十分密切,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主要规划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就是对接上海。


    有关专家认为,朝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长三角一体化仍有不少发展空间。面对城市群内部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与其他区域国家战略联动水平还不够紧密,与世界先发城市群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等挑战,建议长三角区域坚持共建共享,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坚持内外联动,构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新格局,坚持协同创新,汇聚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建设新动能。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谋划战略联动,进一步深入探索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区域成体系、协同推进的对接方案,强化上海在区域重大国家战略联动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作用。

    2023-03-31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

    “我的家乡勐海县打洛镇曼夕下寨是边境布朗族村寨,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住上了新楼房,村里通了公路,环境也变美了,正在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我相信边疆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全国人大代表、西双版纳勐海县第一小学教师玉龙说。全国两会闭幕后,从北京回到云南西双版纳的第二天,玉龙便走村寨、到部队、进学校,忙着宣讲两会精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各地各民族干部群众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幸福”成为各族群众记得最牢的关键词。在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正在建设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更是云南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勐腊县勐满镇曼烈村民小组距离老挝仅约5公里,是典型的抵边村寨。3月22日,记者走进美丽的曼烈村,仿佛进入了一个芬芳馥郁的大花园。以前,曼烈村生活环境脏乱,经济和观念落后。近年来,曼烈村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废旧杂物、拆围墙,带领群众一同参与建设美丽家园。如今,村里有了干净整洁的房子,硬化了村道,建起了党建文化长廊、村史馆。依托橡胶产业,2022年曼烈村人均收入2204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2022年11月,云南提出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与强边固防有机结合的重要抓手,努力将374个沿边行政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将依托边境幸福村示范廊带的吸引力,打造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和全国肉牛保供基地,多渠道、多途径带动群众增收。”勐满镇党委书记马林信心满满。


    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依托紧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将蜜蜂产业与观光旅游、庭院经济融合,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今年春节期间,村里接待了近3万名游客,带来了50余万元的收入。”班洪村村支书杨志良说。


    勐腊县磨憨镇尚冈村委会尚冈村小组是傣族聚居的百年古寨,仍保留着传统竹编、傣家织锦等技艺。尚冈村民岩温叫说:“如今犁田都是机械化了,村里的道路也修好了,家里有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交通更方便了!”“我们还将围绕傣家传统古寨保护和旅游开发,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磨憨镇副镇长刘毅说。


    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刮风寨是中老边境上的瑶族村寨,以前进村道路为泥土路,今年1月硬化通车,结束了刮风寨行路难的历史。在沪滇协作项目支持下,村里的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建成了,瑶族村民们的家园更美了。


    全国人大代表、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王嘉玲表示:“西双版纳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我们将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今年初步建成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截至目前,云南已投入建设资金136.3亿元,各边境县(市)总计划实施的14390个项目已开工89.4%、完工59.7%,沿边行政村“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边境地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村容村貌持续改善,边境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2023-03-31
  •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常河马荣瑞丁一鸣


    “2018年以来,国仪量子陆续推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商用化的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突破了国外对我国关键微波器件的限制。”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的应用中心里,公司董事长贺羽介绍。


    国仪量子是国内量子领域头部企业,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深耕多年,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为国造仪”,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2022年9月,国仪量子新发布了自主研制的“量子钻石显微镜”,可实现定量无损的微观磁成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非侵入、视野范围大等优势,在半导体、材料科学、地质科学、细胞磁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除了国仪量子,在合肥高新区的这条“量子大道”上还分布着20多家量子企业,聚集着多家量子领域龙头企业,掌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仪器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在“量子大道”南面的银泰城外墙上,有激光投射出的2000平方米8K高清画面。2022年9月,央视中秋晚会曾在这里直播,其背后的技术支持来自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领域深科技。


    全色光显由2名院士领衔科研团队,在激光显示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全色激光巨型“雪屏幕”,在复杂的雪平面上以超高亮度、超高清、超大面积全色显示。除此之外还开发了4K超高清全色激光电视机等,成功研发高铁列车全色激光前照灯……目前多项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都即将投入市场。


    聚集着一批深科技企业的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500件,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集群。


    在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平台研发测试,为全面推进中科普瑞昇细胞产业基地落户合肥高新区进行技术平台的搭建准备。


    在合肥高新区,这类深科技企业有200余家,拥有深科技技术394项,深科技产品584件。其中“国际领先”技术12项,“国际先进”技术74项,“国内领先”技术148项,“国内先进”技术160项。据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科学研究攻关,围绕量子信息、新能源、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的共性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2023-03-30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安徽:向上发展 迎风起飞

    2023年春节后,“时光向前,安徽向上”一词在朋友圈中流行开来。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GDP达到4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跻身全国GDP前十强。


    2月12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首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实验室向公众开放。走进一楼展示大厅,4台近2米高的大型机器出现在记者的眼前。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辉告诉记者,目前,本源量子已成功交付一台量子计算机给用户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同时,实验室里还有国产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软件系统“本源司南”。


    十年来,安徽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全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墨子号、祖冲之号、九章等国之重器惊艳世界,“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15倍。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高铁里程全国第一,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


    安徽的“逆袭”,受益于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过去5年,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芜湖十里江湾风光如画。资料图片


    1.围绕企业转,聚焦企业干


    “办事流程太方便了,大大缓解了我们企业的燃眉之急。”近日,在蚌埠市出入境管理办事大厅,企业工作人员陈倩倩只用了10分钟就办好了出入境手续。


    据了解,为更好服务涉外企业,蚌埠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将有外派人员资质、有涉外项目、有派员出境需求的企业纳入“绿名单”,员工申领普通护照时仅需提供企业开具的一张证明。


    提振市场信心,改善营商环境是前提。如今,安徽各地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安徽省政府发布的《安徽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实施方案》中明确,自2023年起,安徽企业在申请上市、融资、评优评先等事项中,可以通过“皖事通办”等线上平台免费申请获取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40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


    针对当前经济恢复面临的具体问题,安徽还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全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促进政策红利及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振市场信心。日前,安徽出台相关政策,从财政支持、减税降费、要素保障、融资增信、政务服务等方面拿出30条政策“干货”,切实稳定市场预期。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合肥市12345热线正式开通“为企服务”专线。拨打“12345”,只要说出“为企服务”,电话就会被接入“为企服务”专席。话务员随时准备“三方通话”,连线合肥各“委办局”,解答涉企难题。


    2021年3月以来,芜湖市创新政企沟通机制,开启“畅聊早餐会”,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每周以特定主题或产业分类邀请企业家和各行业代表参加;全省各级政务大厅也广泛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面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具体事项。


    当前,安徽正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近日印发的《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中明确指出,优化省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向,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在优化创新环境上,滚动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在优化服务环境上,制定实施高端装备、智能家电(居)产业招引人才团队专项方案;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全面提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力。


    据了解,2023年,安徽将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亩均英雄贷”等,预计发放“亩均英雄贷”2000亿元以上。为了疏通供应链梗阻,安徽将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上下游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100场以上。








    合肥经开区联宝科技,工人辅助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电脑主板。温沁摄/光明图片


    2.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3月17日,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团队牵头完成的“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这一成果入选。该研究为超冷化学和量子模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当前,我们正与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合作研制一颗中高轨卫星,未来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结合,将建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今年全国两会上,潘建伟向记者透露了团队研究新动态。


    建造大国重器,绝非一日之功。“安徽是全国最早对量子科技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的省份,中国第一棵量子计算‘科技之树’由安徽亲手栽下。”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表示。


    电影《流浪地球2》中,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被誉为“全场最有价值道具”,而在安徽,想象正成为现实。


    根据数据,当前安徽已成为我国量子科技企业最多的省份。“等技术完全成熟再考虑发展产业就晚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加快源头创新的同时,安徽不断健全“沿途下蛋”机制,铆足了劲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安徽最新交出的成绩单宣告,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已经实现了华丽转身。


    “灰色水泥实现了绿色生产,水泥制造‘灰头土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站在机器人质检员前,安徽海螺集团副总经理何承发骄傲地对记者说。在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之一——海螺集团安徽芜湖生产基地,只见矿山上跑的是无人驾驶矿车、实验室里工作的是机器人质检员……安全、清洁、智能,令人耳目一新。


    2022年8月,位于安徽合肥“科学岛”的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造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新世界纪录。依托稳态强磁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针对淋巴瘤、胰腺癌等疾病研发的3款创新靶向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核磁技术对解析药物结构、筛选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青松说,对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在磁场下可以清晰地确认其结构。


    在去年举行的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上,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部件等12个项目现场签约,同时线上发布59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共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82.2亿元。


    如今,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安徽,愈仰望星河,愈脚踏实地。








    铜陵港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增长。过仕宁摄/光明图片


    3.“三农”改革创新从未止步


    2014年,凤台县店集镇村民苏传富把耕地流转给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现在有了农业生产大托管,播种、施肥、收割,只要一个电话,合作社全部办好,粮食在地头就有人收购,一亩地至少收入1000块。”已经成了“农业经纪人”的苏传富准备再流转些土地,扩大规模。


    在淮南市,像苏传富这样的新型农民遍及每个乡村。2019年以来,淮南市逐步推开农业生产“大托管”,“通过延长服务链条、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要内容的‘大托管’模式。”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介绍,具体实施路径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托管农户土地开展生产经营,或者再委托给生产服务主体经营;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跟进技术和物资服务,银行跟进信贷服务;保险机构提供种植收入等保险。“3年实践,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增益的多赢效应。”吴震宇说。


    记者发现,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往日闲田也变得绿油油。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春季小麦共有363个村开展托管,服务主体712个,托管亩数42.61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6%,其中40个整村托管村。


    在淮南模式基础上,2022年4月,安徽省出台实施方案,全省选择21个产粮大县开展“大托管”示范。如同春风吹皱一泓清水,安徽各地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大托管”服务模式。蒙城县综合农事托管模式、蚌埠市“一村(组)一块田”整片托管模式、萧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大托管”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


    在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张冬冬正带着他的团队在200夺目科研基地里忙活。“根据目前的气温,别人的小龙虾还不能放养,但我们培养的品种已经逐步放到成虾养殖塘,肯定上市早、价格高。”张冬冬说。


    在这里,他们与当地合作,摸索一种“小龙虾+水稻+早熟蟹”的轮作与共生模式。张冬冬告诉记者,改造前水稻每亩利润只有300元左右,采用现在的养殖种植方式,每亩地收益达到了3500元左右。


    202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20.02亿斤,稳居全国第4位,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安徽力量。这一年,安徽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

    2023-03-30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中国强。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及其发展目标作出明确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1.制定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战略规划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关键元素,不仅呈现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色与基调,而且承载着中国成千上万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截至2022年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其中,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30%。显然,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科学把握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造福亿万人民群众。


    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特别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县城发展规律,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有序推进县域城乡各要素、各功能、各体系之间的多元整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置于我国整体城镇体系之中,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全局之中,充分彰显县城建设的生命力与县城发展的前瞻性。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坚持“一县一策”。据《中国统计摘要》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市394个,县和自治县1418个,二者合计1812个。我国县级城市数量巨大、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部署计划及其实施举措,要根据县城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及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确定不同县城的功能定位,形成不同县域之间以及县乡(镇)合理分工与良性互动,避免“一刀切”和盲目重复建设。因此,既要以全局性的眼光,将县城放在全域发展布局中,寻找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又要合理把握时序、节奏、步骤,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细化实化建设任务,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2.激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要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一方面,要重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在人口、土地、资金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县域内不同生产要素,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战略相结合,挖掘县城和乡村的内在市场潜力,以县域发展推动乡村发展,形成县、乡(镇)、村三级商业体系,推动县域小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相互嵌套,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以人为本是当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全体人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化成果,让有意愿的农村人口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市化。


    县城是吸纳县域城镇人口的核心载体,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重要功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2020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比上年增加478万人,增长4.1%。2021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309万人,比上年增加208万人,增长1.6%。说明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县城已经成为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选地,正在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因为多数县城没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就业技能要求和居住生活成本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要低得多,因而更适合农业转移人口定居。《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畅通在本地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特别指出劳动力要素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要素流动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区要统筹配置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公共资源,重点投向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重点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城”。《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积极倡导,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因此,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发展为重要关切点,注重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县城打造成为人口和服务的集聚地,增强进城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土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要素。土地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支撑。据《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土地财政依然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财力支撑。土地成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显得尤其重要。对此,《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突破了传统的要素配给机制,在土地要素方面,指出建立健全省以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从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提升人居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县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强化农村对城镇化建设的土地要素支撑,提升县城的城镇化水平。首先,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科学合理分配土地指标,扭转县域之间土地要素错配的状况。对于那些因资源禀赋出现人口流出的县城,多出的建设用地则可以及时复垦为耕地,恢复用于规模化农业生产,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要转向人口流入地,满足农民进城就业落户所需。其次,深化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公益性用地的范围,规范土地征占用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公平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资本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地方财政是地方治理的基础,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县级财政发挥着引导和保障作用。目前我国区县财力整体有限的情况下,县级城投实际承担了大量建设项目的资金任务,而现有的县级财政状况很难承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需以完善投融资机制为重要抓手,由财政单一投入的传统融资模式向多元化融资模式转变。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城镇化是内嵌于国家经济体系的动态演进过程,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是培植县域市场的经济内生动力,是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内核。《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在统筹谋划、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推进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县城产业支撑能力,提高县城人口的吸纳能力,真正增强县城的中心功能。因此,要强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经济传导路径中的核心作用。第一,明确县城产业发展定位。根据不同地区县城发展的客观条件,统筹县域内部产业培育与外部产业转移,发挥市场力量在培育县域产业体系方面的优势,实现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向县城合理流动,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县城产业发展路径。第二,发展壮大县城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县城的区位和定位,结合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按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的要求,积极培育县城特色优势产业。


    3.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新形势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纳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城镇化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为解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建立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二是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凝聚党的群众基础、体现党的执政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三是必须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吸纳人才。对于选人用人,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干部在政治上可靠,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选优配强领导班子,要让具有现代化城市管理经验的人步入合适的领导岗位,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


    体制机制是畅通要素流动的重要保障。我国7亿多农民,有近5亿农民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还有2.5亿人居住在县城或县级市城区,而绝大部分农民要到县城看病、上学、买房,越来越多农民向县城集聚,推进县城建设是提升广大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深化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把县城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纳入统一框架,以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区治理制度为重点领域深化城乡联动改革,打破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实现县城市民、农民工以及在村农民要素共享,推动要素在大城市与县城、县城与乡镇村之间自由流动。二是要统筹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县城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政府主导建设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规范县级政府投融资管理,提升政府投融资效益。

    2023-03-29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②


    (一)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


    “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浩荡春风中,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亿万人民信心满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蹄疾步稳,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区域发展活力四射,乡村振兴气象一新……广袤大地上,处处洋溢奋斗激情,处处充满美好希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一个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的百年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蕴含厚重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总任务的认识,科学揭示了推进伟大事业与实现伟大梦想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万众一心、接续奋斗,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二)


    纵横正有凌云笔,伟大事业谱新篇。


    深圳前海,树影婆娑、高楼林立,当年的临海荒滩如今一派繁荣景象;深圳蛇口港,巨轮穿梭、日夜不息,昔日塞满贴牌产品的集装箱,现在满载优质国货销往全球;深圳街头,1200多座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见园,车水马龙与优美环境交相辉映……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评价新时代十年来我们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迈唱响“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奋进凯歌,毅然踏上“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壮阔征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十年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新时代十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883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5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中国经济总量从约54万亿元增长到超过120万亿元……十载奋斗汗水,浸润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里,浇灌出“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小康”的幸福生活,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重要步伐。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每分钟,12.7公顷的森林或草植种下,10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出来,移动支付交易额超过10亿元,20.6万个包裹发出或接收……短短一分钟,就能触摸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千年小康梦、百年富强梦、飞天寰宇梦、蛟龙蹈海梦、国产航母梦……无数过去难以想象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构筑起中华民族向上攀爬的一个个坚实阶梯,汇聚成圆梦中华的强大能量。


    这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十年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重要倡议诠释中国主张,APEC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展示中国风采,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平台彰显中国贡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全球未来的新希望来自中国”“21世纪世界发展的面貌取决于中国”。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新时代这十年,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创,对党、对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实践充分证明,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三)


    回望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陷入低迷,许多国家发展乏力,有人称之为人类“小冰河期”。而在此期间,中国敢于“破冰前行”,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是单向的分兵突进,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在经济建设上,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在政治建设上,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领域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和底气。


    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在社会建设上,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记宗旨,我们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责任担当,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让“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锐意进取,我们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定执着,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厉行法治,我们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刀刃向内,我们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果敢决绝,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延续性。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解决突出问题中才能实现战略突破,只有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才能推进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时代发展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要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这一科学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有力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这一科学理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一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了解中国的发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22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面向海内外发行,引发热烈反响。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勇毅前行、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四)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其伟大。


    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新青年》,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的各种版本,2001年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木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设计手稿……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的一件件展品震撼人心。


    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山重水复”的彷徨困顿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柳暗花明”。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的伟大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历史之问的探索和作答从未停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笃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了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力。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历史清晰地昭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这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今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扎根于中华大地,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这样一组数据引人关注。截至3月7日12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共收到代表议案271件,截至3月10日12时,共收到代表建议8000多件,其中通过调研、走访等方式形成的议案、建议占比分别达62.7%和近60%;截至3月5日20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399件,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委员们注重从专业所长、优势所在、发展所需精准选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提案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广大代表委员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铺展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我们同样感到自豪。”对中国式民主的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身伟大事业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走向复兴的民族、砥砺奋进的时代最激荡人心的主旋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盛大庆典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等国际盛会展示东方神韵、中国式浪漫,“嫦娥”揽月、“天问”探火、“蛟龙”入海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持续提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面对艰难险阻,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真理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正确认识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领会必须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和战略布局、战略举措不动摇,坚定战略自信,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就一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六)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2022年10月23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极大鼓舞和激励亿万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时光轮转,再回首风雨兼程路,看今朝砥砺再出发。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走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任平)

    2023-03-29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①

    (一)


    时代在召唤!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振奋人心:“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昂扬奋发,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


    壮阔的征程,需要领航的力量;高扬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历史洪流的奔涌中,中国共产党立于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勇毅前行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这是读懂“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大逻辑,也是把握“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大前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必然联系,是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的重要结论,是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成果。


    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在亿万人民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众望所归,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极大鼓舞和激励亿万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新征程上,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就一定能够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二)


    2012年12月,深圳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如今,这棵榕树已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的欣欣向荣、日新月异,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开历史崭新一页、续写时代壮丽诗篇。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新时代这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世界大变局、世纪大疫情、中国大变革、民族大复兴……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多少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难以忘记,那些山高路远的跋涉。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减贫进入国际公认的“最艰难阶段”,消除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如何啃下硬骨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化解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如何打赢攻坚战?改革步入深水区,整治顽瘴痼疾、积弊沉疴,如何下好关键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关口,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无不提醒我们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注定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必然是不进则退、非进不可。


    难以忘记,那些风雨交加的时刻。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遭受极大威胁。察时代之变、顺大势而为,迫切需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强脊梁,迫切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责任担当,迫切需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


    难以忘记,那些波谲云诡的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紧迫时代课题。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十年砥砺奋进,为什么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够坚持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为什么亿万中华儿女,能够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问题的答案,就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中,就在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


    ——面对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一声令下,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声令下,雄安新区建设热火朝天,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长三角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不断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迈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一声令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实践充分证明,风雨来袭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惊涛骇浪中,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今天的中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


    (三)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沧海横流,砥柱巍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实践中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


    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我们党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就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这是从历史和实践得出的重大结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重大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了我国政治生活的领导关系、领导主体、领导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和“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心脏”和“引擎”,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发挥着提纲挈领、无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奋进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在大战大考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砥柱中流,充分彰显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战略定力、使命担当、为民情怀、领导艺术,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不愧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不愧为党领导人民成就伟业的主心骨,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的掌舵者、领航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在重大时刻凝聚共识、果断抉择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不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时间铭记,大地见证。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展现出非凡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带领亿万人民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极大彰显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今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照。事实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四)


    站在历史的峰峦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风雨如晦风雨兼程,大道如砥大道直行。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穿过百年风霜雨雪,越过无数激流险滩,我们之所以能够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谁能和人民一起奋斗、一起牺牲、一起创造,人民就会选择谁、跟谁干;谁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谁、跟谁走。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星星之火才能抵住雨骤风狂,在广袤大地上迅速燎原;小小红船才能不惧冲波逆折,成长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正在党的领导下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选择!


    山河为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7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岁月为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而且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彻底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我们的民族才彻底从被动转为主动、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人民才彻底摆脱备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是来自历史的启示,也是面向未来的昭示。


    (五)


    岁月的长河,翻腾着澎湃的浪涛;时代的琴弦,拨动着奋进的乐章。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要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明确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第一个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前进道路上,必须更加深刻认识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实现党提出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


    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讲政治要求化为内心自觉、内在主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的合奏中形成和声,决不能荒腔走板、变味走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时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对党绝对忠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决不能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决不能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决不能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决不能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要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对党负责,真正做到忠诚党和人民,忠诚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初心使命,忠诚党的组织,忠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六)


    “瞧呀,这是我们的旗帜,鲜明的旗帜,鲜红的旗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从未升起的“五星红旗”。这面由先烈们在狱中制作的五星红旗,最大的一颗星用米粒粘在了中央,四颗小星贴在四个角落,象征着四万万同胞围绕在党的周围。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未来,不管风吹雨打,无论急难险重,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压舱石。这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是“融入血脉中”的基因,是“记在心坎上”的共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掷地有声:“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抬望眼,扬帆但信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把伟大胜利和荣光写进历史深处,还要把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写在新的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2023-03-28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黑龙江:为“中国饭碗”备好更多优质粮

    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农民们开始擦拭检修农机,浸种育芽车间的一粒粒水稻种子静待发芽……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幅春耕备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的黑龙江省正抢抓农时,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提升耕种“科技范”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科技科科长曲慧在农业智慧管控平台上轻点鼠标,去年秋收时农机作业的轨迹立即出现在大屏幕上。去年,这个公司开始建设“智慧种植”“智慧管理”等智慧农业平台,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针对水稻、玉米、大豆三种作物,我们将继续依托北斗导航、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引进国产高端农机,持续完善智慧平台的叶龄诊断、苗情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功能。”曲慧说,明年公司将在5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实现粮食生产耕、种、管、收智能化和无人化,后续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的农业智慧管控平台。新华社记者孙晓宇摄


    在七台河市勃利县广视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精密播种机、大马力拖拉机等机械均已完成检修,静待春耕生产。“这种机器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作业效率高,省工省时。”在一台精密播种机前,合作社理事长齐洪祥说。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在已投入1300多万元购置农机具的基础上,继续引进更多先进农机,通过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增产增收。”齐洪祥说,他们将在土地托管基础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国家的好政策,让咱们老百姓心里有底了!”回到工作岗位后,全国人大代表、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忙着在穆棱市下辖乡镇、村屯宣讲,把国家的好政策和实用的种植技术相结合,让种植户听得懂、学得会。


    种业振兴责任在肩


    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在实验室里整理从海南南繁基地收集的实验数据,希望从中筛选出适合杂交的种子材料。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让我们倍感振奋。我们正抓紧科研攻关,研发出农民更愿意种、市场反响更好的大豆品种。”李艳华说。





    李艳华正在实验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孙晓宇摄


    五常市是我国优质稻米主产区,年产优质五常大米14亿斤。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接待到访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团队,就水稻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交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要继续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对‘稻花香2号’进行提纯复壮,加快‘中科613’水稻新品种的推广进度。”乔文志说,他们将从源头擦亮五常大米的“金字招牌”,为大米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农高区。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主任赵坤宇近日在这里调研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最新进展。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赵坤宇说,她将积极履职尽责,努力帮助完善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建设,完善农高区管理与服务体系,打造东北稻区种业创新高地。


    守护黑土粮仓


    黑土地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需要用心呵护。在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记者看到了近20个用于粪肥还田的铁制大容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耕地保护,我们将通过种养结合等,养好、用好宝贵的黑土地,产出更多绿色粮、优质粮。”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信心满满。


    在集贤县太平镇一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抬运土料、进行边坡整形。这个县正紧锣密鼓地抢抓春耕前的施工黄金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





    集贤县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新华社记者孙晓宇摄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深感使命重大。”集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金龙说,他们正抢抓工期,建设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成为全国第一个超亿亩省份。“黑龙江省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0万亩,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说,他们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稳增长投入保障机制,通过省、市、县三级包保项目专班推进落实,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惠及更多百姓。

    2023-03-28
  • 智造提效率 延链创价值

    陕西国企加强自主创新——


    智造提效率延链创价值


    本报西安3月25日电(记者王乐文、高炳)鼠标一点,就能采煤。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里,技术员赵朋走进“5G+透明地质”智能化调度控制中心,轻点按钮,系统“闻令而动”——


    采煤机巨轮上下翻滚,像切面包一样,坚硬煤层被片片削落,再被源源不断运往地面……全景高清,安全精准。偌大工作面,不见一个人影。“摘掉‘黑帽子’,换上‘智能衣’,靠的是5G通信、地质探测等科技支撑。”赵朋说。


    目前,陕煤集团在业内率先开展数据标准化治理和智能专网建设,已上线运行八大智能信息系统,建成智慧矿区5个、智能矿井28处;研发应用智能快掘系统76套、智能机器人198个,智能化产能占比达99%。


    智造提效率,延链创价值。陕西老国企,正谋新业态。


    管廊、储罐、压缩机、反应器等装置有序排布。走进榆林市榆神工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在建大型煤化工项目——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


    “为了它,值了!”拿起盛装乙二醇产品的玻璃瓶,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世杰说。去年10月,作为项目第一阶段建设重点,榆林化学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顺利产出聚酯级乙二醇产品。截至2022年底,实现乙二醇产量23.8万吨。


    “项目通过煤热解、气化等深加工,可有效提高高端化学品的数量和质量,助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宋世杰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工业增加值达1130亿元。


    新动能澎湃,自主创新、技术突破至关重要。


    在陕西有色所属企业宝钛集团,“英康洛伊合金带卷”项目日前成功实施。英康洛伊合金,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化工装备等工业制造中。此前,国内在海洋防腐等领域使用的该合金带材全部依赖进口。“我们通过自主设计、研发,解决了这项‘卡脖子’难题。”宝钛集团负责人雷让岐说。


    壮大科研实力,培育自主创新。2022年,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完成研发投入11.55亿元,获得专利授权64项,开发新产品14项,在“大型高清显示器用靶材”“真空电子束冷床熔炼炉”“原子荧光类分析测试仪器”等领域打破国外封锁,实现国产替代并批量应用。


    “在全局高度谋创新,厚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陕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26.9亿元、同比增长38.5%;依托秦创原,累计开展企校协同研发项目157个,孵化科技公司16家,启动成果转化项目9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成效显著。


    据悉,为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陕西近日制定措施,到2025年,力争实现省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00%覆盖。

    2023-03-27
  • 加快培育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罗珊珊杜海涛吴君祝佳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更好畅通国际大循环、与世界共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外贸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过去5年,我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新设15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涌现。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发有为落实落细全国两会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表示将加快改革创新,把尊重和激发外贸企业的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赋能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培育新业态


    展现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育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接连出台稳外贸政策,协调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提升外贸运行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拓宽获取订单渠道、降低贸易门槛,跨境电商助力中小外贸企业拥抱国际大市场。


    3月,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拉绵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蚕丝被。“跨境电商业务不仅拓宽了海外销售渠道,还可以通过出口跨境电商数据分析,掌握海外市场、产品终端用户的喜好,为供应链管理及新品开发提供重要参数。”公司副总经理戴艳介绍。今年1至2月,公司出口额约690万元,同比增长17.1%。


    位于江苏东南部的苏州市吴江区,丝绸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进入新时代,搭上跨境电商的快车,吴江丝绸产业加速走向世界舞台。


    “跨境电商企业通过打造要素集聚、反应快速的柔性供应链,更好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跨境电商大幅降低国际贸易专业化门槛,使一大批小微主体成为新型贸易的经营者。


    满足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出口需求,市场采购贸易便利小商品奔赴大市场。


    云南物产丰富,服装、预包装食品等特色产品颇受海外消费者喜爱。自市场采购贸易在云南瑞丽国际商品交易市场试点开通以来,符合条件的经营者采购货品,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政策,解决了中小企业无票出口、通关复杂等出口难题,让小商品出口更加便利。


    2022年,瑞丽市场采购贸易新增备案主体386家,新增备案商品9229项,货运量达3.17万吨,贸易额达9.5亿元。


    “今年开局不错,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瑞丽市启凡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陶祁平说,自开展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以来,公司累计出口货运量突破1万吨。


    延伸服务链条、提高物流效率,海外仓帮助更多中小外贸企业高效获取订单。


    打开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设的店铺,是湖北速迈跨境电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涛的每日必备功课。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客户订购了一批居家睡衣,李国涛赶忙安排运营岗工作人员提交发货,海外仓进行打包配送。


    “预计2天内客户就能收到货物。”李国涛介绍,海外仓货物交付后,公司会对每天订单量进行分析,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向制造企业提要求,商定设计、生产方案,提高产品海外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每年发送17万个出口包裹,价值470万美元左右。


    做大新市场


    打开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外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为全球贸易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东风柳汽柳东生产基地发车大厅前,一辆辆崭新轿车齐齐开出。“嘀!”一旁的工作人员手持扫码器扫描车身二维码,迅速完成出货登记。


    “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的举办,坚定了企业拓展新市场的信心,我们的汽车在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约旦等国的销量从零突破,一下跃升到2000辆,今年销量一定还能增加!”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中东大区总监曾莹颖介绍,今年1月,公司海外销量同比增长2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


    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经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将一如既往坚定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贸易合作“朋友圈”“伙伴群”越扩越大。


    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贸易往来活跃。


    1月2日,RCEP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自此,RCEP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4个。


    “今年实现开门红,我们已向印尼出口水海产品70多吨,享受关税减让20多万元。”青岛三木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林介绍,“凭借着原产地证书,我们出口至印尼的水海产品关税税率从10%降到零,预计全年会拉动订单增长超过10%。”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波表示,RCEP涵盖的关税削减和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为企业降本增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了区域内贸易合作潜力。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轰隆隆……”随着集装箱吊装完毕、列车完成连挂作业,一列搭载19个冷链集装箱、约280吨新鲜蔬菜的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从云南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驶出,“中老泰”全程铁路运输往返班列成功首发。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逐渐成为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目前,中老铁路运输货物由开通初期的10多种扩展至1200多种,货运总量超过250万吨。


    因地制宜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打造特色边境贸易。


    毗邻越南,靠近东盟,广西凭祥的区位优势,为互市贸易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走进凭祥浦寨互市区,不时有手持设备的主播穿行其中,热情地向观众们介绍琳琅满目的货品。运载菠萝蜜的货车刚刚到达,边贸合作社组织的互助组、装卸队便第一时间上前卸货、整理、装车。这些新鲜水果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往国内各大城市。


    “今年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我们打算再扩充贸易的种类。”从事跨境水果贸易3年的凭祥镇柳班村村民李富德说。今年1至2月,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额达61.7亿元,同比增长177.9%。


    启航新征程


    打造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被誉为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即将全面恢复线下展。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介绍,第133届广交会拟于今年4月15日开幕,将首次启用四期展馆,展览面积由118万平方米扩大到150万平方米。现已向95万境内外采购商、177家全球合作伙伴、224家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50多家境内招商合作伙伴发出参会邀请。


    不畏艰难险阻,以实干赢得未来,各地区各部门靠前发力,推出外贸保稳提质行动,护航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用好新业态,释放新动能。


    利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政策接续出台:


    财政部等三部门出台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提出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以降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退运成本。


    四川成都明确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借力跨境电商实现货物贸易与生产性服务贸易融合,通过“合作研发、定制生产、产品出口、售后维修”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升级,加速“品质生产”向“品牌塑造”转化。


    湖北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负责人表示,湖北将认定一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推进外贸综合服务提升行动,争取2023年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0%以上。


    发掘新需求,拓展新增量。


    翻开各地2023年稳外贸任务清单,支持外贸企业出海拓市场是重中之重。


    广东提出,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展会,巩固拓展美欧、日韩、东南亚等多元化国际市场。江苏表示,在稳定欧美市场的同时,着力开辟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市场。吉林提出,全面深化区域战略合作,组织好赴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交流促进活动。


    商务部表示,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协助各地方组织企业到境外去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国际细分市场研究,及时共享各国市场的供求信息,帮助企业获取外贸订单。


    畅通供应链,提升服务水平。


    物流是稳定跨境贸易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的关键一环。目前,广西全区边境公路口岸出入境重车日最大通关能力超1700辆,较2021年平均水平提升30%。广西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广西将着力推动边境公路口岸重车日通行能力超过1800辆,实现南宁、崇左与越南河内周边货物24小时运抵,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扩大自东盟国家进口互市商品,深化互市商品二级市场交易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壮大外贸新动能,推动外贸创新发展,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3-03-27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必须站在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意见》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坚定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自觉,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各级党组织必须在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积极构建廉洁文化建设矩阵,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撑。


    1.坚持思想“育廉”,夯实廉洁文化建设根基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许多被查处的党员、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腐化堕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背离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意见》将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作为首要要求,就是要推动从源头上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通过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系统掌握、贯通思考、学深悟透,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员、干部要发挥创新理论引领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踔厉奋发、担当作为的价值操守,转化为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自觉追求,转化为公私分明、甘于奉献的实际行动;树立正确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从思想根源上增强廉洁从政的政治定力、怀德自重的抵腐定力,对照初心使命,时刻自重自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2.坚持文化“润廉”,拓展廉洁文化建设内涵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百余年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不仅是因为拥有强大的真理力量,也是因为拥有崇高的形象和威望。这种形象和威望源自我们党始终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推进自我革命,始终将清正廉洁这一高尚品质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并由此形成了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甘于奉献等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廉洁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单列一项,党的十九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将“清正廉洁”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予以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鲜明导向。


    社会风气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的影响不可或缺。《意见》要求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目的就是要使文化这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发挥启润心智、涵养人心的重要作用,促进党员、干部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养成行动自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进而织密倡廉促廉、反腐防腐的思想防线。各级党组织要立足各地区各部门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并整合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开展形式丰富的基层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形成多样态、有层次、重参与的廉洁文化氛围,增强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勤政廉政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提升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文化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


    3.坚持制度“强廉”,健全廉洁文化建设机制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全方位发力、多维度推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落地生根,不能仅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也不能将其限定为形式上的宣传教育,而是要动员各种力量、统筹各种资源,最终达到引领价值、约束行为、净化环境的综合效果。《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廉洁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布局进行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命题,为织密廉洁文化建设责任体系、健全廉洁文化实践机制明确了目标方向。


    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明确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确保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推动廉洁文化建设与理论学习、宣传阐释、党员教育、家风建设等工作同频共振、一体推进,结合工作实际完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各级组织部门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开设党史专题课、特色课,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各级宣传部门可通过设立课题、组织研讨等方式加强对廉洁文化的深度解读和理论阐释,依托各类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清廉文化宣传宣讲,培树勤廉兼优先进典型;各级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要求,努力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推进党风、政风、社风、家风、民风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


    4.坚持创新“倡廉”,丰富廉洁文化建设载体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廉洁文化不是静态的,也不是被动的,可以依托多元载体广泛传播,也可以在与受众的深层次互动中延展自身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意见》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廉洁文化,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利用廉洁文化资源”,其意就是要在“术”的层面上摆脱说教化、灌输化的倾向,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廉洁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廉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中。


    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深刻把握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传统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同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有效整合,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不断扩大廉洁文化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大力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本土特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搭建优质平台,推动不同文化形式相互融合,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良好的创作土壤。在统筹公共文化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建设廉政教育基地、开办廉洁文化专题展览等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先进人物的故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化虚为实”,打造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文化阵地,营造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5.坚持监督“护廉”,守住廉洁文化建设防线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政实践的精神产物,需要通过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其拓展适合生长的政治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意见》提出“把廉洁要求贯穿日常教育管理监督之中”,就是要通过强化形势教育、纪法意识、警示震慑、示范引领,发挥廉洁教育的基础作用,形成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奖惩并举、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立行并举”,把抓好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重要内容,寓于各地区各部门事业发展全过程,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将廉洁文化建设成效作为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重要内容,督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牢固树立抓好廉洁文化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理念;紧盯“关键少数”,对处在成长成才关键阶段的年轻干部严把教育监督关,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系统梳理党中央关于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精准把握主责单位、行业、地区及领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特点和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监督任务清单;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实现从有形监督向有效监督深度转变,为廉洁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充分运用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工作成果开展纪法教育,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领域分级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推动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秉公用权、清廉从政的价值理念。

    2023-03-25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