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贯彻落实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总书记的叮嘱语重心长、饱含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荣耀、倍加振奋,我一直在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说。


    全国两会闭幕后,从北京回到徐州的单增海马上行动起来,结合公司实际,牵头推动变革研发体系,以及加快数字化转型。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升发展的单增海更加坚信:“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


    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当前,我国已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形势。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还不强,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


    “我们要构建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先进制造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各类综合性产业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实力和韧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才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


    “创新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认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既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又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以产业链发展倒逼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主要地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们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各方面安全。”杨德才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我国将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3-25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整体性推进,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充分凸显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支撑,人才是关键。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教育变革、科技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结合点,高校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无不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为牵引,形成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面对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目标新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人才中心和创新版图的新形势新环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1.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战略思维,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立足点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握战略主动、强化战略谋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牢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坚定教育自信、创新自信、发展自信,将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位置。落实党管人才的主体责任,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理念,自觉站在“党之大计”“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强化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明确人才工作目标、革新人才工作理念、完善人才工作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自主培养顶层设计。健全系统高效的组织体系,建立党委领导的工作专班,完善人才工作的组织机制,构建有机统一、分层分类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带头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让人人爱才、人人育才、人人敬才贯穿于办学治校各环节,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合力。涵育爱国奋斗的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和改进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特别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引领和影响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躬身强国之行,自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








    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新华社发


    2.坚持深化改革,突出创新思维,牢牢扭住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人才工作突破点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守正创新,着力破除和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作为高校,要紧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强化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打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分类发展的成才通道,不断加强高校党建思政、专任教师、专职科研、技术支撑、管理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多元专业发展,健全准聘—长聘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人才聘用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发展晋升机制,不拘一格用好用活人才,形成各尽其才、尽展其才的个性化人才发展路径。探索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坚持破立结合,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将“破五唯”精神贯穿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的全过程,实现基础前沿研究更加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研究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更加突出市场导向,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让广大人才安心用心教书、静心潜心科研。构建科学精准的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人才管理、项目管理、平台管理、经费管理“放管服”,最大程度地赋予用人主体和高层次人才资源调度权和经费支配权,激发人才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广大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3.坚持引培并举,注重系统思维,抓紧抓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人才工作着力点


    坚持“四个面向”,全面培养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紧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突出“全球视野、世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系统性引进和培养为我所用的创新人才,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和大舞台。特别是面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焦点的激烈形势,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统筹谋划,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不断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水平。高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优势,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实施“栽培大树”和“选育新苗”双轮驱动,打造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支撑,青年科技人才为骨干、卓越工程师为基础的战略人才自主培养系统,不断发展壮大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统筹战略科学家的前瞻选培,有针对性引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研究制定“一人一议一策”的个性化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平台、项目、团队、资金、条件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有组织地支持人才担纲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真刀真枪的实践检验中培育锻造更多战略科学家。强化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科交叉,探索领军人才梯队配套、条件配套、管理配套的项目组织方式,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人才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地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有组织地为青年人才成长结对子、搭台子,形成人才雁阵格局。深化卓越工程师的协同培养,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大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国家战略急需人才的个性化、定制化培养力度,大力探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机制,聚力打造联动相通、融合相连的协同育人联合体和共同体。


    针对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自动自发重视人才、用心尽心关爱人才、大力培育成就人才,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2023-03-23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掀起新高潮

    2月21日凌晨两点多,华能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3号机组工地灯火通明。只见一台巨型履带式吊车,挥舞长臂缓缓将一个半球形的硕大穹顶精准扣在堆顶结构上,现场响起阵阵掌声。这标志着3号机组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华能海南昌江核电二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投资最大的能源项目,投运后每年预估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海南省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同一天,在距离昌江核电70余公里的海南洋浦,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项目顺利打通全流程,各装置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首个百万吨乙烯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


    春天里,放眼琼州大地,厂区机器轰鸣、工地塔吊林立、景区人来人往,到处涌动着奋进的浪潮、洋溢着勃发的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总抓手,以更大力度推进“大开放、大改革”,掀起加快自贸港建设新高潮。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走进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一阵阵浓郁的巧克力香味扑鼻而来。一根根金属管道连接着不同圆罐,粗细有别,里面流淌着不同颜色的巧克力浆。展示柜台里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巧克力一字排开,有海盐薯片、橙子姜汁、咖啡爆米花、薄荷黑巧等十多种口味,奇特的口味组合让人赞叹不已。


    “每一款巧克力的味道都极具辨识度,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入口即化。”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孟伟伟介绍。


    2021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加拿大绿色巧克力工厂有限公司签约落地海口江东新区。“我们的原料来自欧洲、加拿大等地,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孟伟伟表示。


    2023年春节期间,位于文昌市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塔吊林立、泵车轰鸣。“春节我们项目现场不停工,各项建设工作按照进度计划有序推进。目前项目建设还在提速,预计6月可完成勤务塔吊装。”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说。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于2022年7月6日开工,预算总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用地2000多亩。项目建成后,主要承揽国内外火箭发射业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用火箭发射能力。


    近年来,海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数字经济、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生物医药“医疗+医药+医械”产业架构初现雏形;“核风光气”清洁能源新增装机380万千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由53%提升至70%。





    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景色。石中华摄/光明图片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共享开放新机遇


    2月15日,以“新时代、新开放、新商机”为主题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在香港举行,现场名企云集,类别横跨珠宝产业、零售业、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业、贸易业等领域。


    “海南的开放政策是最吸引我们的,今年将更好利用消博会平台,加快同海南在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家得路天然健康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陈家伟说。


    “我对这次推介会的印象相当深刻,来了特别多头部企业的‘大咖’。”香港海南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周士雄说,琼港青年交流与合作具有广阔空间,海南自贸港商机无限。


    在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董邓锦添看来,此次推介会办得用心、很有效果,释放出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在促进琼港深化合作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鲜明信号。


    紧接着,海南省代表团又马不停蹄奔赴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开展海南自贸港推介会。10天,39场活动,在境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收获满满。


    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上,海南与印尼的13个合作项目签约,涉及国际航线开通、椰子采购、天然橡胶原料采购、设厂投资、跨境电商等方面,签约金额近35亿元人民币。





    在位于海口的加绿巧食品制造业(海南)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生产巧克力。符永枭摄/光明图片


    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的推介会上,35个中越企业共签约19个合作项目,采购产品涉及咖啡豆、椰子椰浆、果蔬干、汽车、橡胶、钢材等,同时还就游客双向输出、投资设厂等方面合作进行签约,进出口及对外投资项目签约金额超过34亿元人民币。


    其实早在2022年12月,海南省政府就派出代表团赴境外招商。在香港和德国期间,代表团拜访重点企业、举办系列推介活动和签约活动,务实推进交流与合作,招商推介成果丰硕。此前,海南赴日招商团队于2022年11月27日抵达日本,开展为期15天的深度招商推介,受到日本企业的欢迎。


    一系列以招商为主题的频繁动作,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蓬勃兴起的自贸港,丰硕的招商成果也显示出自贸港对全球投资者的独特吸引力。2022年,海南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009.5亿元、同比增长36.8%,增速排名全国第二,其中货物出口增速全国第一。2022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20家,实际使用外资到资超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在海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共127个。


    在高端消费领域,法国路威酩轩集团、瑞士历峰集团、美国雅诗兰黛集团和泰佩思琦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在海南设企投资;在医疗领域,美国晖致和艾昆纬、新加坡莱佛士医院等纷纷落户海南;在金融领域,瑞士瑞联银行在海口设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全球头部拍卖行英国苏富比落地;在数据服务领域,世界著名商业决策信息和分析服务机构美国邓白氏落地……外资外企正加速向海南聚集。


    做好“三篇文章”吸引海外消费回流


    2月14日,在10余位全国知名心律学专家的共同见证下,66岁的吴女士在位于博鳌乐城的瑞金海南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激光消融手术,术后状态良好,无不良反应,困扰她多年的病痛有望解除。


    这台手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及其团队完成。实施手术的HeartLightX3球囊型激光系统为2020年5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创新技术,此次是首次在我国临床应用。


    据介绍,患者左心房比大多数人多出一根细小的肺静脉分支,手术挑战极大,使用传统冷冻消融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基于特许医疗在博鳌乐城可以先行先试这一独有政策,专家团队决定采用激光消融为患者实施手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说:“得益于乐城先行区特许政策支持,我国的房颤患者在国内就可以享受到全球领先的诊疗技术。未来,依托瑞金医院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希望能够汇集更多优质的专家、产品、企业资源,在乐城打造一个心律失常学科的共享平台、先进技术培训中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造福广大国内患者。”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坐落于万泉河畔,是中国唯一的“医疗特区”。乐城先行区被赋予含金量极高的“国九条”优惠政策,概括来说就是“四个特许”——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交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乐城特许药械落地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乐城先行区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近80家药械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临床急需进口药械超300种,已成为国际创新药械进入中国的最主要通道。2022年,园区接待医疗旅游人数18.9万人次,同比增长48.5%;全年特许药械使用患者达1.8万人次,同比增长79%。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国家赋予海南“三区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南“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承接境外消费回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年来,海南在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在国内市场、入境市场开展精准营销,积极落实吸引境外高端购物、医疗和高端教育消费的回流。


    离岛免税购物是海南旅游消费的“金字招牌”。2022年,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在海口建成开业,离岛免税店增至12家。2023年春节假期,海南离岛免税消费持续火爆。据统计,1月21日至1月2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5.6亿元,比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5.88%;免税购物人数15.7万人次,比2022年春节假期增长9.51%;人均消费9959元。








    游客在海口骑楼老街观看国潮年艺展。新华社发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是海南自贸港唯一一个以教育对外开放为主题的重点园区。自2020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试验区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发建设模式,在教育办学、制度集成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不断擦亮“留学海南”名片,成为教育开放创新的热土。截至目前,已签约试验区的国内高校有10所、合作外方高校12所,获批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园区已有学生近500名,2023年秋季学期将达2000名,国际教育消费回流正式起步。


    《光明日报》(2023年03月23日05版)

    2023-03-23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贵州:闯出新路实现新跨越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山花烂漫的喀斯特峰林之中,一座独具瑶族建筑风格的高铁站已进入施工冲刺阶段,每天都有400多名工人倒排工期、加紧施工,确保项目6月底达到通车条件。这里就是建在有“地球绿宝石”之称的大小七孔风景区和茂兰自然保护区旁的贵南高铁荔波站。


    贵南高铁——我国西南地区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线通车后,将成为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快速通道。“高铁来了,荔波旅游业将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荔波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石应喜说,预计届时荔波年游客流量将达2500万人次以上。


    人勤春早,从乌蒙山麓到赤水河畔,黔中大地一派奋发昂扬景象。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在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基础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四新”,即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全力以赴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作为工作主目标;主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加快建设“四区一高地”,即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及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1.智能升级助力工业转型


    走进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的贵州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接、淬火、铣削……智能钻探装备生产线上焊光闪烁,机器轰鸣。公司董事长助理管艳妮说:“从招商洽谈到示范项目建成再到首条生产线投入运行,用时仅75天。现在,第一批设备已完成组装和调试,具备了生产能力。”据介绍,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正在帮助他们“招兵买马”,引进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小七孔风景。资料图片





    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苗乡车间直播带货现场。裴建光摄/光明图片


    六盘水市煤炭储量占贵州省近三分之一,成就了煤电特色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然而,埋层深、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因素,使得煤矿开采难度高。贵州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落地后,项目主打的千米定向智能钻机及专用钻具,不仅有效解决了煤矿钻探领域的难点堵点,更填补了钟山区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助力。


    “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如今,六盘水市正常生产煤矿动态已实现智能化、机械化改造全覆盖,2022年全市新增产能810万吨/年,完成煤炭产量7409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时,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在盘州市大山镇新光村,巨大的烟囱拔地而起,进场道路已经铺平,一颗清洁而有力的“能源心脏”很快将被放置在主厂房之上。作为贵州省级重大工程和重要能源项目,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机组所采用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每发一度电,比相同容量的超临界机组少耗煤约20%,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6万吨。


    “这将是一个‘清洁、高效、灵活、低碳、智慧’的火力发电项目。”贵州盘江新光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彦介绍,项目预计总投资55.37亿元,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同步建设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还将应用大量智能化、自动化先进技术,实现燃煤发电的清洁高效生产。


    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工业投资增长9.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5.5%、提高3.3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户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2.优良生态送来“绿色银行”


    “真稀奇!哪想得到空气也能卖钱喽!”这是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村民们最近的普遍感受。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村子从曾经的风沙漫天到如今的林茂粮丰,从种下万亩林海到“碳票”变“钞票”,这都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成果。


    2022年12月,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交易。成交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为262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成交总价为14.41万元。


    文均福介绍说,目前村里总共有林地1.37万亩,除了单株碳汇项目和国储林,村集体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涉及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惠及全村900多人。


    通过探索完善林业碳票监测核算、专家审查碳汇量、林业碳票登记、交易、抵消、注销等各项工作制度,毕节市实现了用一张林业碳票将一片树林固碳释氧量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凭证”,就能从“绿色银行”里取款。2022年以来,毕节市已在贵州省率先颁发4张林业碳票,持有人向银行融资贷款共计4600万元。


    “33056亩的林地固碳量为13.57万吨,碳票预计可实现碳汇交易价值在305万元左右,将对缓解黔西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贵州省首张林业碳票的获得者。公司总经理彭骁说,这也是毕节市围绕“两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的生动写照。


    “小时候,父母在外面打工,我和奶奶住在破旧的麻窝寨,总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绣娘赵群回忆。背靠悬崖、三面临水的化屋村,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碎。为增加收入,有村民在河面上搞过网箱养殖,一度让一江碧水变污。


    痛定思痛,化屋村相继实施了坡改梯、退耕还林、“四改”等综合治理工程,并采取“宜集则集、宜分则分”模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全村污水治理。荒山披绿,清水东流,乌江源百里画廊美景重现,村子也走上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绿色发展新路。赵群说:“现在山绿了、水清了,爸爸妈妈都回来工作了,我也要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3.多元业态提振文旅市场


    从遵义市播州区出发,沿乌江乘一叶小舟,顺着悠悠江水和层叠古村,乌江寨渐入眼帘。这个以抢救性移建、修缮、复建和改建当地古建筑为基础打造而成的旅游度假区,如今以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水乡风韵、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服务而广受欢迎。数据显示,仅今年正月初三当日,游客就突破2万人次,创下2022年开业试运营以来单日接待游客最高纪录。


    景区乌纸坊里,参加“游学乌江寨·传承非遗文化”研学活动的学生们一边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一边亲身尝试花草纸制作,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研学辅导师双手稳稳一浸、一抄、一抖,纸浆均匀地铺在木框上,引来阵阵惊呼。


    “景区整体以‘共生思想’为理念,以乌江寨生态景观带贯穿整个度假区规划,致力于打造集体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会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业态的旅游目的地景区。”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品牌部主管何明亮介绍,景区还引入非遗项目、开发贵州特色景点,在丰富景区相关业态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贵州文化传播。


    今年70岁的重庆游客魏先生,最近和朋友开始2023年的第一场自驾之旅,把旅途的首站选到了位于黔南州荔波县的小七孔景区。“十年前,我们就来过小七孔。”魏先生说:“今天的荔波和十年前一样美,但服务设施比十年前更好,旅游舒适度也比以前更高。”


    购票“零接触”、入园“零等候”、5G信号全覆盖……随着景区“智慧大脑”迭代升级,数字产业与旅游服务





    贵安云数据中心资料图片


    业相融合的新业态不断提升。在荔波小七孔景区信息指挥中心,景区监察保护科工作人员谭利红介绍:“现在,通过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对景区实时在园人数、游客画像、水文监测等数据一目了然。”


    2023年2月,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黔南州荔波县调研旅游产业发展时强调,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化在贵州高质量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世界级资源、对标世界级标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提升旅游格调品位,奋力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据悉,今年贵州将大力开展促进旅游业复苏专项行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细分目标市场,挖掘潜在客源,加强涉旅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一码游贵州”平台功能,加快推动现有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促进文商(酒)旅融合,支持特色餐饮、旅游商品、演艺娱乐等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康养旅游、非遗旅游、自驾露营等新业态。

    2023-03-22
  •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更高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引导青少年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品格,意义重大。


    融合课内外育人资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为青少年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就要抓住课堂,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局面。


    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课堂教学。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层分类融入德育课程。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形成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一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品德行为、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与情感认同。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挖掘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文化育人元素,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借助传统文化中的人物、风俗、故事等,使青少年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蕴含的价值理念,实现多学科育人价值的联动统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实践活动。结合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全程,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维实践活动。借助春节元宵、端午清明、国家公祭日等传统节庆及重大纪念日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中融通教与育,使青少年在亲身参与、情境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借助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教育平台,举行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研发、自主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要加强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等育人队伍的协同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通过集体备课、宣传教育、文化研学等途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借助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教学骨干能力提升计划、思政工作者专项培养计划等培养培训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德能力、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思政工作者的育德水平,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校内协同育人团队,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


    营造线上线下育人场域,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借助智慧教育、多媒体平台,依托大中小学段、家校社平台,营造全时空的文化教育环境。


    一方面,以智慧教育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结合3D、AI、全息技术等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音视频、图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维环境、多重渠道中感知传统文化。将实体场景与虚拟空间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借助文化在线课程、网络文艺展演、数字馆藏展览等课程资源,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虚拟平台开设网络公益公开课,促进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引导青少年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看待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另一方面,要凝聚校外导师力量,提升全员育人优势效能。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空间,挖掘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迹等场馆的育人功能,邀请“五老”、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等社会育人力量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构建校馆融合、校研融合、校企融合的育人模式,不断满足青少年的求知需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让青少年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理想信念与文化认同。


    此外,构建学段协同、校社联动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学习共同体。要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构建大中小学段融通互动、家校社协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坚持系统思维,拓展学校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引导青少年在全环境育人场域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

    2023-03-21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作者:刘秀华顾昭明(分别系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西财经大学教授)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们党秉承人民立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趋势的深刻把握。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人民民主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他深刻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和居民的贫富差距,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又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热切期待。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守人民立场,践行初心和使命,就要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得到妥善解决。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发挥人民主体创造精神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发挥人民主体创造精神。要坚持人民至上,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牢牢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专章阐述,充分彰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发挥人民主体创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现代化建设。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社会主义社会要克服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就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上层建筑应当建立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为核心的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体系。只有通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体系安排,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和具体实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大改造逐步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有效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少数人专有而是最广大人民所享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治制度体系。


    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其目标任务,又是其重要制度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制度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才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发挥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激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只有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的创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体现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内蕴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坚持统筹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系统合力,创造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高质量发展。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理念,就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高质量发展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困境的超越。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体现在“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政治文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深刻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融会贯通,保证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统一,使人民民主生动地、具体地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全覆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完整的制度程序和让人民实践多样化的民主形式,是真实的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难心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政治文明建设,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党争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体现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与奋斗目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追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物质主义膨胀的单向度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效克服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带来的精神失序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体现在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致力于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本价值立场上,与西方少数人剥削奴役多数人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具有本质区别。追求“和谐”的社会文明建设,超越资本主义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有效克服了社会阶级、阶层间的撕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创新,体现在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反映和体现民情、民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力量,真正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推动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践行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团结起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2023-03-21
  •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要讲话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实践充分证明,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只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始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人民军队必须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3-03-20
  • 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向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强军思想领航强军伟业的壮阔实践和重大成就

    编者按:


    今年,是强军目标提出的第10个年头。10年前的3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纳入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内涵。从此,强军目标成为习近平强军思想中最具标识性、引领性的核心概念。在强军目标提出1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回顾习近平强军思想领航强军伟业的壮阔实践和重大成就,以飨读者。








    山东舰编队在某海域组织海上补给训练。新华社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着每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足迹,深入挖掘这些足迹背后的因素,能发现推动发展的密码密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牢记强军目标,实现整体革命性重塑,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在强军目标提出10周年之际,探寻习主席领航强军兴军伟大征程和历史成就的背后密码,对于探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以积极进取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驻守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官兵在海拔5000多米的陌生地域进行战术演练。新华社发


    以强军支撑强国复兴伟业的使命情怀勠力担当


    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铁一般的担当。在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历史当口,我们越是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也越是靠近“世界擂台”的中心。习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博大情怀担当起强军兴军的使命责任,把安全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始终确保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势不可当。


    担当起巩固红色江山的使命责任。担当就是主动作为,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实现奋斗目标迈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所在。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在纪念我们党已逝领导人诞辰、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等重要时机和场合,习主席总要抚今追昔、重温初心、告慰先辈和先烈,引领全党全军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必须靠过硬的军事支撑,靠强军的坚实依托。为此,习主席身体力行,带头做到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念,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夙夜在公,恪尽职守,全力做好工作,带领全军承载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担当起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责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历来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军力强弱紧密相连。习主席高度重视以强军维护民族尊严,从直言阅读中国近代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到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劫难;从强调“把军队搞得更强大,这样底气才足、腰杆才硬”,到明确人民军队“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习主席一步步引领建设强大人民军队,使我们“最有理由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找回了做中国人的尊严与荣耀。


    担当起推动和平发展的使命责任。“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习主席敏锐洞察和平发展对强军提出的时代要求,赋予强军新的标准和内涵,引领全军官兵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肩负起“四个战略支撑”的使命任务,使强军成为“从战略上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强军,成为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高质量保底手段的强军,成为能够有效支撑强国复兴的强军,成为使“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更有穿透力、影响力的强军。


    以引领人民军队浴火重生的决心胆魄革弊鼎新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以强军支撑强国复兴伟业,人民军队必须以坚决听党指挥为强军之魂,以能打仗、打胜仗为强军之要,以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为强军之基。10年来,面对积弊之痛、考验之巨,习主席以捍卫我党我军初心本色的决绝意志,力挽狂澜、扶危定倾,用铁肩膀宽肩膀顶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最高处,打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攻坚战、持久战,挽救了我们这支党领导建立和发展的具有光荣传统的人民军队。


    以战略定力坚决守护“命根子”。10年来,无论世界格局怎么演变,军队建设内外环境怎么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习主席总是以执政必为民、执政必执军的强大定力,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我军的命根子紧抓不放。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解决了虚化弱化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不正常现象。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围绕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完善一系列制度机制,维护核心、听从指挥蔚成风气,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成为全军官兵的政治标配。


    以高度清醒切实强固“生命线”。习主席把政治工作作为我军的“看家本领”“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加以强调,结合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研判,郑重作出“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的科学判断,领导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中央军委基层建设会议、全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作出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的决策部署,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立起新时代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里程碑。


    以笃定初心大力弘扬“传家宝”。习主席对传承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极为珍视,要求人民军队的性质永远不能变,老红军的传统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引领全军接受思想洗礼,重整行装再出发。10年来,制定落实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深化正风肃纪反腐,老红军的传统本色全面回归,人民军队实现血脉永续、根基永固、薪火永传。


    以能动把握强军大势的历史主动塑局谋势


    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主动抢占世界军事竞争制高点,是我军跻身世界一流军队方阵的关键所在。习主席用大历史观洞察世界风云、把脉军事律动,擘画强军兴军蓝图,引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中书写“强起来”的大写意,在小处着手、精雕细琢中描绘“强起来”的工笔画,创造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新奇迹。


    主动塑造安全局势。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习主席深刻把握大势,创立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系统观念构建新安全格局,明确“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把军事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大体系中统筹强化,把军事战略布局置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布局中统筹把握,把国防和军队改革置于国家全面改革的大盘子中统筹深化,把科技强军置于国家创新驱动的大战略中统筹联动,把人才强军置于人才强国的大方略中统筹推进,把依法治军置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设计中统筹落实,使人民军队愈益强大,军事安全愈加巩固,对总体国家安全的支撑也愈加有力。


    主动塑造强军大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的胆识和勇毅,推进强军兴军的顶层设计和历史进程。从提出中国梦强军梦,到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纳入强军目标内涵,强军兴军的宏阔蓝图日渐清晰;从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到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强军兴军的战略布局逐步完善;从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到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强军兴军的实践路径不断拓宽……强军之妙,存乎一心。通过预先筹划、精心部署、扎实推进,下好了强军先手棋,正在形成以强军支撑强国复兴的大好局面。


    主动塑造打赢胜势。习主席对新时代强军事业强调最多的就是备战打仗,围绕能打仗、打胜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策。从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到确立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与时俱进;从明确要求纠治“和平积习”,到着力开展“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活动,军队主责主业切实归正;从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到连续多年签发开训动员令,练兵备战热潮波澜壮阔;从建章立制刚性规范军事训练实战化,到组织备战打仗专项巡视和应急应战军事训练监察,沙场练兵全面对接未来战场……统帅的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之问,转化为全军官兵勤学苦练破解本领恐慌的实际行动和精兵劲旅叱咤疆场的制胜优势。


    以捍卫国家民族核心利益的坚定意志积极斗争


    核心利益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所在,保全核心利益才有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习主席强调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特别是明确“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引领人民军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培塑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强大底气。人无精神不立,军无精神不强。官兵一旦确立起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战的价值认同,就会“变了个人似的”“在艰苦战争中不出怨言”,拥有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我军是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绝对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习主席深刻把握这一点,推动军队肌体刮骨疗毒、去腐生新,引领官兵树立起对“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正确认识,生发起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的无穷动力。同时,习主席要求我军“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淬炼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彰显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强大威势。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习主席领导人民军队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基础上适度示形于外、示强于敌,展示坚定决心,威慑强敌对手,为强国复兴撑起一片天。从“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郑重宣示,到“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铿锵誓言,再到“一旦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中国人民必将予以迎头痛击!”的明确警告,习主席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和人民军队的强大实力,使之成为“中华号”巨轮破浪前行的“压舱石”。


    发挥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强大力量。在中国正在强起来的新形势下,习主席领导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指引人民军队展开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坚定灵活应对外来军事挑衅施压。积极稳妥处置周边热点敏感事态,加强边境管控和反蚕食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加强以海上方向为重点的军事斗争准备,组织舰机“绕岛巡航”,以有力行动震慑“台独”分裂行径。遂行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和国际军事合作等重大任务,有力维护了国家战略全局稳定,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03-20
  • 【专题研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③】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

    2020年,基于国内发展形势和国际发展趋势,中共中央作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为我国全面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明确了战略路径和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认识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形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动为核心引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拓展了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历史延续和实践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与区域空间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其中蕴含着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创新。城乡关系主要经历了以城市发展为重点的城乡二元格局的阶段、城乡关系得到有效调整但城乡间不平衡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区域空间格局大致经历了以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经济为主的阶段、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高质量的阶段。综上,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融合发展,区域发展从非均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我们立足时代发展需求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之路,形成了城乡融合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和区域发展理论成果。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是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历史延续。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始终致力于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消除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就是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畅通国内大循环,真正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体现了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政策一脉相承的价值内涵。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体现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逻辑。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均表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胡焕庸线两侧差距、东西地区差距和南北地区差距,在经济社会领域主要呈现为城乡差距。当前,城乡间各类要素流通渠道尚不完善,区域内部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区域间发展的战略协同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类要素在不同区域空间的流动效率,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间发展差距。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就是进一步提升要素在区域间流通的效率,释放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红利,让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空间充分涌流,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点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时提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促进国内大循环,可以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


    坚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打造城乡经济循环的坚实基础。消费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消费增长源于收入增长。应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把农村居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群众真正共享产业兴旺红利。一方面,引导县城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企业,探索委托招商、轻资产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基金+股权+项目”招商等新模式,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摸清县城产业发展底数,厘清产业高质量发展脉络,为把握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精准化提质增效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有效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的渠道。不断推出创业富民工程,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支持政策,促就业、保就业,建立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深化拓展消费帮扶行动,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


    坚持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破除城乡经济循环的体制障碍。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流动仍有诸多限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价值评估体系,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产服务、“飞地抱团”等运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迈进。另一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政府、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金融机构、农业担保机构四方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减少直接补贴,更多以贴息、担保、保险等间接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撬动更多资本流向农业、农村、农民。


    坚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构建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通道。城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体两面,城和乡彼此联系、相互依赖,县域则是城乡经济联系的枢纽。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需从单向城市化思维向城乡融合思维转变,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城乡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一方面,通过共建基础教育、医疗培训联动平台,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协作机制等方式,使城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聚焦基层治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良好生态,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空间形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筑牢国内大循环的基本面


    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需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城市是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主要集聚地,中心城市则呈现出更高程度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特征。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要把中心城市的功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一方面,提升中心城市核心能级,不断增“量”提“质”,加快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重大新兴产业在中心城市的布局和集聚,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市品质内涵和服务功能,通过产业引领、创新策源和改革示范等形成引领区域发展的势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在资金、产业和人才等一般性要素辐射的基础上,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输送企业服务、科技服务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吸引力,形成创新示范、辐射引领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持续优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布局形态,完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中心城区和远郊区的协调互补与良性联动发展。


    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小尺度、跨区域、精准化的都市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单元,有利于促进要素跨区流动。都市圈是我国现代化城镇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发挥着连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关键枢纽功能。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助于增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一方面,加快推进跨区域的都市圈建设,以功能定产业、以产业引人口,优化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重视公共服务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加快形成都市圈“功能—产业—人口—空间—公共服务”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都市圈跨区域合作制度,强化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工作协调,不断完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布局。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的发展体现了生产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再到城市聚集的延伸,蕴含着“1+1>2”的规模经济效应,本质上是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和整合的过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应着力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释放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潜力。一方面,提升城市群科技创新能级。率先布局和形成一批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城市群打造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同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完善数字化新基建,以数字化融合上下游产业链、强化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共享联动。另一方面,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衔接互补;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港口、站场、机场等路网的连通性,促进城市群内港口群、机场群统筹资源、信息共享、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提高城市群交通枢纽体系整体效率,以交通基础设施“大升级”畅通经济循环“大动脉”。


    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动为引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枢纽线


    当前,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基本覆盖我国国土空间,部分地区还具备多重战略叠加优势。由于各地在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基础、战略定位及政策安排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需加快建立多渠道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推动区域重大战略的联动发展。


    推进毗邻区域合作,加速块状经济融合。我国区域板块之间在功能定位、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诉求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需坚持差异化协同理念,率先着眼于大城市周边和省际毗邻区域,推进行政边界、地理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多维耦合。一方面,深入推进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发展。发挥大城市要素、资源、功能辐射作用,推进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交通共联、产业共兴、服务共建、生态共保、人才共享,引导周边小城市有序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破解大城市周边发展可能存在的“灯下黑”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省际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等方面深入探索一体化发展体制和利益协同机制。


    立足地理交通线,深化经济廊带建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已形成“园区(开发区)—新城(新区)—都市圈(都市区)—城市群”等大小错落有致、形态复杂多样、功能完备一体的区域发展格局,并在交通立体化、网络化发展条件下逐渐呈现出彼此嵌套、互补融合的特征。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需利用好流域经济带、交通经济带等强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比如,建设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铁路、水运、航空、公路广覆盖、集成式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沿线区域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推进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发展,优化长江流域生产力布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纽带进一步联动东西,加快黄河故道建设生态经济走廊,谋划郑(郑州)—洛(洛阳)—西(西安)高质量发展带建设,优化黄河流域生产力布局;以京杭大运河及淮河流域次区域发展等为纽带贯通南北,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串联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


    强化重大战略联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诸多区域重大战略为区域内的互动与联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也构筑了区域市场间的强大引力场。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需顺应市场规律,进一步推动区域战略协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国一盘棋。以“数字经济”“飞地经济”重构国家战略联动机制,引导数字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相关企业赋能后发区域的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构建跨区域、数字化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改善区域数字连通性,提高远距离产业对接能力;不断探索完善毗邻区合作模式、“蛙跳式”对口合作模式、新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托管式”合作模式,破除区域经济关联的空间距离限制。

    2023-03-17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这些重要论述,展现出百年大党应对未来挑战的坚定决心、不惧风险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争的勇毅姿态。


    1.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依靠顽强斗争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依靠顽强斗争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顽瘴痼疾,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顶住和反击外部极端打压遏制,开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开展反分裂、反干涉的重大斗争,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历史充分证明,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顽强斗争、艰苦奋斗取得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我们的斗争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依靠顽强斗争擦亮精神底色、练就高超本领。顽强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坚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毫不犹豫坚决斗争,直至取得胜利,擦亮了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精神底色,增强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斗争形势越复杂、越严峻,越考验斗争智慧和方法。我们党深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在斗争中形成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重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切实把握好时、度、效;强调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我们党正是在把握这些斗争方法中练就了高超的斗争本领,洞察先机、趋利避害,不断增强顽强斗争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2.把握进行顽强斗争的有利条件,增强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信心和能力


    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引。新征程上,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就有了进行顽强斗争、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坚定自信和强大底气。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理论上主动,才能把握历史主动,以思想的力量激扬顽强斗争的力量,把真理力量转化为开展顽强斗争的充沛动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斗争、艰苦奋斗取得的一切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更加能动地掌握斗争主动权,不断提升顽强斗争的科学化水平。


    坚实物质基础和强大综合国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我们进行顽强斗争、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斗争起来才能更好地挺起脊梁,骨头更硬、拳头更狠,斗争更可持续,才能在乱云飞渡的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走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雄厚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关键。我们不惧怕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技术卡脖,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哪怕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够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感召。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困难矛盾,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不畏挑战、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成功密码,为开展顽强斗争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激励全党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涵养斗争志气,坚定敢于斗争的认知和意志,增强勇于斗争的胆略和气魄,保持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定力,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今天的斗争成就明天的辉煌。


    3.以伟大斗争赢得伟大胜利,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依靠顽强斗争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进行顽强斗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把中国人民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进行顽强斗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和那些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做法作斗争,坚决与一切顽瘴痼疾进行顽强斗争,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在顽强斗争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同各种敌对势力的斗争就越激烈,我们必须勇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更加积极有效应对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绝对巩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不动摇,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安全,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坚持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遵循不同领域的特点规律,建立完善强基固本、化险为夷的各项对策措施,构筑起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坚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增强团结伟力,最大限度凝聚斗争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定反“独”促统,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的重要抉择,必须充分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进行顽强斗争,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岿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3-03-16
  •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内容提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深刻揭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民主基石、汇聚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显著特征,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实现民主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国情不同,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将有力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锻造中国式现代化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保证把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原则精神、目标任务以及运行程序、规范要求等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各环节,落实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充分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完善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深刻地体现人民意志,更广泛地保障人民权益,充分彰显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人民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依靠力量,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显著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使国家治理取得更大更好的治理成效,让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在过程上得到充分实现,而且在成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彰显民主的真实性。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社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在化解矛盾中增进团结,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性。


    坚持以制度为载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使各项制度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制度安排。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更好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中国人民全程、有效、深入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发展和完善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部署和各项举措落实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中,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这一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出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关键在于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切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突出工作重点,形成整体效能。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形式更好结合起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广泛持续参与,让民主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

    2023-03-16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 天津: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实景图”

    每天上班,李天瑜都要经过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央大道,一边是月吞吐量近4000万吨的天津港,一边是贝壳堤湿地公园的优美风光。沐浴着清新的海风、和煦的日光,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并行的天津,正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李天瑜是飞腾公司的员工,同时也是在读工程类硕士。每逢周末,他都会学习微电子领域的专业公共课。他说:“与其他全日制硕士培养方式不一样,我们是先入职再入学,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我们带着实际问题来上学。”








    天津滨城“于响”片区两岸夜景马成摄/光明图片


    2020年7月,天津滨海新区与高校签署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特别是针对前沿产业体系发展的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家行业领军企业参与项目,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部署实施“十项行动”,以项目化、清单化的扎实实践,扎实推进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科教兴市打造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天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从0到1,从1到N,重大创新成果在津沽大地持续涌现。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是天津市部署实施的“十项行动”之一,利用天津丰富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3.5%,稳居全国综合创新水平第一梯队。


    走进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小试装备上进行功能糖的结晶试验。“海河实验室的人才政策非常宽松,科研组织自主灵活,让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团队骨干吴送姑说。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海河实验室在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突破,聚天下英才而用,不断改善人才环境。“机制创新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人才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2022年,实验室实际承担的国家级科技项目接近90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军院士非常欣慰。


    目前,天津6家海河实验室聚集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团队182个,开展重大课题130余项,80%以上项目面向产业,牵头组建由123家单位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推动金融机构量身提供近30亿元资金支持。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天津还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相互滋养。天津高标准谋划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坚持服务初创、服务创新,促进科技、市场、金融等资源充分耦合,让创新文化、创新生态源源不断竞相迸发,高标准推进科技盘活、政策出台、高校对接等一系列工作,通过“筑巢”“搭台”集聚要素,推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快速起势发展。


    优质项目推动新发展


    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排黑色机柜上的指示灯频频闪烁。这个“超强大脑”运转不停,即便春节假期,每天完成的计算任务都超过15000项;在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首批9项科研项目已启动实施,研究人员合力攻关,为我国自主开源芯片打造开源操作系统提供“智力”支持……


    致力于打造“中国芯”的飞腾公司在津成立研究院,重点围绕先进体系结构、未来应用与系统等五大方向攻关。同时,与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海河实验室、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中国电子国资委重点实验室深入合作,开展RISC-V处理器核等前沿技术研究,有效地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超10亿元,研发的新产品极具核心竞争力。”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秉义表示。


    从天河超级计算机囊括Graph500榜单全部四项第一,到重大项目“年产卫星可达200颗以上的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在天津航天基地建成并启动试生产工作,再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PKS”信创体系快速发展……重大优质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天津正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凝心聚力谋划项目、推进项目。


    2月1日,天津发布“稳经济33条”,加强项目要素供给,有力推进联审联办等各方面工作,进一步稳增长扩投资。


    开年伊始,滨海新区总投资1208亿元的12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冲刺一季度开门红。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18个。


    重大项目举火成炬,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在此次开工的春季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49个,总投资649.3亿元。诸如大聚合物电池全自动快充产线、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实施,将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介绍。


    天津紧抓优质项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秉承创新发展主线,逐步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突破成果、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产业技术突破成果,以及创造出可观市场价值的企业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极具津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前沿技术领域超前布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蓬勃发展,铸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结构改革构建新格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的核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经济开发区一切工作的“根”与“魂”是改革开放。


    新春伊始,天津经济开发区迎来首批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的柔性执法“三张清单”,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改革。


    清单涵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城市管理以及教育、体育、文化、民政等8大领域,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汽笛长鸣,满载京津冀地区食品、电子产品等的中欧班列自天津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今年1月,天津口岸发运中欧班列56列,运载货物集装箱6056标箱,同比增幅超12%。天津海关对国际班列承运的过境货物实施“港场直通”物流模式改革,进一步压缩了货物自卸船至运达铁路堆场的时间。


    而京津冀重要出海口——天津港,则处处是热火朝天的作业景象。往返世界各地的货轮有序进出,满载进出口货物的卡车行驶穿梭。据统计,1月份,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996.7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3.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2%。天津港努力打造主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辐射及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敢闯敢干,唯实争先。开发区是世界级融资租赁聚集区,有飞机、船舶和离岸3个世界级租赁中心;以自贸区平台为核心建立了交流合作、政策共享、审批联动机制;依托京津两市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一个个改革创新举措标志着天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逐浪扬帆,不断向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挺进。


    建设宜居宜业新生态


    天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水平,迈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


    晴空湛蓝,云舒云卷。“天津市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飞跃,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日益强劲。”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王文美如是说。


    在荣程钢铁集团智能网联生产线上,加热、粗轧、精轧、卷曲、打包、喷码多个步骤,用时仅90秒,一条板坯就完成了从加热炉出钢到轧制再到入库就位全过程。这种全连轧带钢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原材料,供给国家电网特高压输电工程、“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等国内外重要工程。


    绿色低碳理念在这里处处可见。通过创新“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实现了铁矿石和煤炭及焦炭三条铁路专用线进厂,过去一年的铁路运输量达396万吨,企业全口径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


    “这里重型卡车烧氢能,排放出来的是水,实现了从天津港到生产厂区到下游客户的零碳全场景运输,也实现了绿色低碳清洁能源运输链的全打通。”荣程钢铁集团党委书记柴树满说。


    自2021年8月,荣程自用氢能源项目落成启动,截至去年底,累计减少碳排放1897.7吨,零碳绿色运输串起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助力产业链节能降碳。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满意,一座具有人文情怀的绿色生态宜居之城便是最好的范例。


    在位于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惠风溪生态宜居智慧能源小镇,科技创新助力生态宜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请开启居家模式”。在小镇的“0+小屋”,一条语音指令即可遥控室内顶灯和电动窗帘,一键触摸便可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操控,让智能化的生活变为现实。它利用光伏板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零能耗,成为美丽津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成果。


    “天津将把‘蓝天白云’‘绿色转型’双丰收的战果持续扩大,以成色更足的‘天津蓝’‘产业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增添舒心的底色。”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说。


    傍晚,悠扬的音乐回荡在智慧能源小镇内的甘露溪公园,座椅铺设光伏提供绿色电能,无线网络覆盖,智慧路灯照明,电动汽车随时充电,市民们在科技与生态的海洋中畅行。

    2023-03-15

  • 首 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