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严治校是坚守党校初心的根本保障

    作者:崔禄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机关党委一级巡视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守党校初心,就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发挥不正之风‘净化器’、党性锻炼‘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风向标’的作用。”这一重要要求,既是对中央党校90年从严治校优良传统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从严治校工作的根本遵循。


    从严治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校工作的一贯要求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党校是党的重要窗口,必须保持风清气正”,“各级党校要坚持把从严治党要求和从严治校方针结合起来,坚持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在党校工作中就是从严治校,就是党校的校风、校纪、校规都要坚持从严要求。党校既要通过从严治校带头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又要通过从严治校体现出不正之风“净化器”、党性锻炼“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风向标”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展现使命担当。


    党校姓党原则只有具体化为从严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贯穿于党校教学、科研、宣传、管理等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才能得以实现。中央党校90年的历史成就和光辉业绩充分表明,从严治校方针什么时候贯彻落实得好,什么时候党校干部培训主渠道、理论宣传主阵地、党性锻炼“大熔炉”作用就发挥得充分,党校就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特殊定位、彰显自身独特价值;反之,什么时候贯彻落实得不好,党校事业发展就受影响,就会定位偏移、作用弱化、价值不彰。


    新形势下党校从严治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校在干部培训中要“重点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同时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高标准要靠严要求实现,党校工作面临的形势越紧,任务越重,治校就要越严。


    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党校要真正发挥作用,既要聚焦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和能力培养,也要让党校成为引领党员干部锤炼优良作风的神圣殿堂。因此,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决定了党校必须持久而不是短暂地、高标准而不是一般地坚持从严治校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严治校方针,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党校面貌焕然一新,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日益浓郁,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政治学校、姓党的学校。党校的学员也不是一般的学员,而是党的执政骨干。没有严的作风和从严管理,推进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依规齐抓教与学,把从严治校落到实处


    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级党校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校的重要论述,聚焦教师和学员两个主体、教与学两个环节,把严的标准、严的要求贯彻到党校教学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党校工作各方面。


    坚持从严治教。育人者先育己。党校教师承担着教育培训党的执政骨干的重要责任,应当在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上有更高标准。要带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热爱党校,珍惜荣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执着和坚守,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传道授业解惑。要严把教学科研政治关,处理好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关系,处理好言论自由与政治纪律的关系,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做到讲台论坛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自觉维护党的威信、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党校尊严、维护党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形象。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各类阵地的管理,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决不容许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


    坚持从严管理学员。任何学员无论在原单位担任什么职务,到了党校都是普通学员,都要遵规守矩,绝不能搞特殊。党校必须本着对学员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敢抓敢管、严抓严管,使学员自觉按校规校纪办事,使党校的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浓郁扑面。要立足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把学校管理与学员自我管理结合起来,以管促学、以学促管,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要把党性锻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对学员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党校优良校风教育,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氛围中强化党性意识、党员意识、党风意识和纪律意识,引导学员沉下心来“踱方步、冷思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崇尚学习、勤奋学习的习惯。要坚持勤俭办学治校,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教育学员牢记“三个务必”。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深入开展“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要把党章和党规党纪作为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教育学员严守纪律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通过从严从紧从细从实的全过程党校学习培训,真正使学员的政治站位得到提高、理论修养得到巩固、精神世界得到塑造、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


    坚持依规办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要“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就是规矩、规范。政治标准是管总的,居于统领地位,核心内容是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学术标准是基础,党校教育教学必须严谨治学,恪守学术规范;教学标准是关键,党校教学必须坚持最高标准,使学员学有所得、研有所悟;管理标准是保障,党校管理要从严从紧,宁紧勿松、宁严勿宽。各级党校要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把严以治校各方面的规范、规矩和标准、高点立起来,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党的建设各方面日常工作中。坚持用制度管校、管人、管事,结合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形势任务,不断健全和细化各方面制度,严格树立制度权威,强化规矩意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以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严以治校常态化,确保党中央从严治校方针不走样、不变形。对明确规定的考核评价、请销假、补训等制度,党校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执行。

    2023-03-13
  •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指明了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新征程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深入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全面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建设高水平商品和服务市场,推动市场高标准联通,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市场体系基础制度。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已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趋势。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面向未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必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有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通过改革开放增添动力、激发活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2023-03-09
  •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


    我国现行立法法是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了部分修改。时隔8年,该法再次进行修改完善。


    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各代表团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代表们认为,修改完善立法法,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机制,规范立法活动,为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制度支撑,意义重大。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立法制度上作出相关安排,有利于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表达意愿关切的途径和形式,丰富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从制度上保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立法法修正草案明确,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潘东旭代表认为,这一规定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有了更好的法治保障,有助于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立法的全过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有效体现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机制,推进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一环,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在立法制度上探索创新,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地落到实处。”黑龙江省黑河市市长赵荣国代表表示。


    修正草案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它拓宽了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在立法机关和基层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代表说,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修正草案贯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部署要求,增加规定: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此,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代表深有感触:“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相契合,它的滋养可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


    修正草案对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增加“基层治理”,并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党总支书记闫永志代表探索出通过网格管事、五老调事、支部说事、群众议事以及保障群众对村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四事四权”工作法,推动五坑村发展成人兴、家兴、地兴、业兴、党兴的“五兴村”。


    “‘四事四权’是为乡村‘通络’,法治则进一步‘强筋’。”闫永志代表期待,通过立法的引领作用,推动构建起完备的基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以法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修正草案还增加立法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代表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挥法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作用,让法治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和目标任务,使我们重大的改革发展有法可依,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表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修正草案的这些修改,是新时代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生动体现。”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全汉炎代表说。


    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立法法修正草案总结实践经验,增加规定“专项立法计划”,要求“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玉萍代表说:“修改立法法,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和加强高质量立法,形成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


    草案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加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2022年,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各相关地市同步出台规定,呼应京津相关立法,在促进京津冀协同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代表说,立足解决区域共性问题,实现有关立法主体在立法工作中相互协作配合,并使法规达到相互协调乃至统一状态。


    修正草案贯彻党中央精神,总结近年来备案审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子程代表表示,备案审查制度是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进一步完善这项制度,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保障良法之治。


    代表们在审议中表示,此次立法法的修改,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积极应对立法领域所出现新挑战、新特点的有效回应,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3-03-08
  •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这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团结统一。要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把握党性党风党纪内在联系,把握“四风”与腐败风腐同源、风腐一体特征,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加强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生动局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尊重实际、科学决策,真正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2023-03-07
  • 市场红火、产业提升、创新提速……会场内外涌动发展春潮

    市场红火、产业提升、创新提速……会场内外涌动发展春潮


    信心就是力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柴雅欣


    迎着暖暖春意,2023年全国两会拉开大幕。


    这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重要时刻召开的一场盛会。亿万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意气风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征程上,信心就是力量。此时此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春潮正滚滚向前,澎湃在红火的市场里,涌动在广袤的田野间,激荡在万里高空与深邃蓝海,在神州大地上奏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


    信心源于底气


    ——在市场的红火里感受中国发展的过硬实力


    青峰叠嶂、漫江云雾,游人行舟碧波上,如在画中游。


    遇龙河是漓江的一条支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境内,是桂林山水的精华之一。旅游市场复苏的春风吹来,河畔的人们明显感受到了暖意:一排排竹筏“百舸争流”,山水间萦绕着筏工们喜悦的歌声。


    “今年春节期间,遇龙河景区营业额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0%。正月初三至初五,每天乘坐竹筏的游客均超过2万人次。”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玉芬说。


    不单单漓江春暖人气旺,整个国内旅游市场也迎来“开门红”。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


    新时代十年,中国加速进入大众旅游的新阶段。今年,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的大背景下,文旅产业复苏信心与底气愈发稳固。


    “业界对全年旅游市场充满期待、信心倍增,旅游业已经全面转入出游意愿、消费预期和产业信心全面增长的新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告诉记者,旅游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回升,为今年旅游经济打开了“高开稳走”的局面。


    红红火火的文旅市场,映照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好的生动景象。春节假期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春运期间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47.33亿人次,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开年以来,市场信心加速回暖,一系列指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的大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展望今年企业发展前景,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表示,将继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争取有更多新品上市,加快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十五年前回国创业时,袁玉宇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团队埋头攻关;各级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团队闯过了不少难关。如今,袁玉宇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及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市场覆盖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满头青丝到渐生华发,袁玉宇依旧在创新创业大道上奔跑追梦。“跟我同期归国的创业者,最近几年也都陆陆续续带领企业上市。”袁玉宇说,自己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正是基于这种信心,创新型企业才敢继续投入创新,通过开发更好的创新技术平台和产品,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不断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翻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减税降费公平普惠、高效直达,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不仅能抓住机遇,还能化危为机,获得更好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说。


    “我国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雄厚基础,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2023年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春天”。


    信心源于活力


    ——在广袤田野间感受中国发展的澎湃力量


    春日渐暖,从南到北,祖国各地的春耕备耕也火热起来。


    在福建省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茶山满目青翠,春茶抽芽吐绿。赴京参会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和村民一起,为油茶育苗和移栽油茶苗而忙碌。


    2012年,卢玉胜带领村民们成立了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做长做深油茶产业链。在油茶产业的推动下,永泰县在2018年顺利脱贫,还培育出自己的山茶油品牌“三状元”。


    “油茶树是村里的‘摇钱树’,一亩油茶树一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1000多元。油茶果就是‘黄金果’,去年西安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比2012年增加了7000多元。”卢玉胜说。


    经过八年持续努力,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卢玉胜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乡村产业带头人,他深知产业旺起来才能带动农民富起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撰写调研报告与代表建议10多万字,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规划推动乡村振兴等50余项建议。今年,他继续聚焦乡村振兴,带来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链、加大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建议。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2万亿元。


    “乡村振兴是大而广、久而长的事情,是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都深受鼓舞,干劲十足!”卢玉胜说。


    “来北京前到地里看了看,麦苗正返青拔节,已经高过脚踝。今年苗情不赖,丰收有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底气十足。


    “我1972年开始种粮,到现在已经种了五十年。”徐淙祥这样自我介绍。几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单产纪录。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徐淙祥,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更加坚定了徐淙祥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如今,徐淙祥的儿子与孙子也都加入了务农的行列。徐淙祥当年观察农作物长势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徐旭东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线上就能掌握田间土壤墒情、虫情、降雨量等。祖孙三代配合科研院所选育新品种,在田间试验良法栽培并推广示范。


    广袤乡村气象新,现代农业挑起“金扁担”。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数字引擎动能愈发强劲。


    信心源于动力


    ——在创新如潮下感受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


    两会前夕,喜讯从太空传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任务。


    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矗立浩瀚太空,“三步走”的梦想蓝图化为现实,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尤其是新时代十年以来快速的发展。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回望十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载人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的不是一个人去执行任务,也不只是一个团队,更多反映的是一个工程总体、一个国家的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说。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的坚强保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勾勒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向上轨迹。


    奋进的中国,既逐梦“天宫”,也筑梦“深蓝”。在海南陵水海域,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傲立蓝海。前不久,它交出了自正式投产以来的傲人成绩单:累计生产天然气超40亿立方米!


    “建设过程中,我们从无到有,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气田运维体系,一共提出了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资深工程师雷亚飞说,这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带领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赢得先机、赢得优势,必须抓住创新这个强劲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2022年,中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而在十年前,这两个数字分别为第34名、10240亿元。两条上升曲线,见证着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奋进足迹。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这让扎根航天制造业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刘争倍感振奋。“今年我带来了关于在航天先进制造领域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加强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对于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至关重要。”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新一代载人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产品模型首次亮相。


    “我国载人航天还将登陆月球,走向深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告诉记者,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实现我国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和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用于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如今,“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设计,目前正在加紧建造施工,雷亚飞则依旧忙碌在深海能源开发一线。今年,他带来了关于加强深远海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的建议。“我会继续关注能源问题,坚持科技创新,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海洋。”雷亚飞说。


    蓝图绘就,前景光明,信心坚定,笃行不怠。让我们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信心、勇毅前行的力量,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

    2023-03-06
  • 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提振信心 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代表委员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坚定有力,中国式现代化画卷铺展开来。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春运期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通过钦州港发送货物同比增长44.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市长王雄昌代表说,今年将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港,做大做强做优向海经济。


    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经济发展基础更牢、质量更优。


    创新发展活力奔涌。


    “从突破电芯自动堆叠打包技术,到锂电模组无损拆解技术研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装开发主管工程师姚金健代表介绍,公司通过成立100多个创新项目组,累计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动能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一事一议”专班解决企业难题,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卫元委员表示,2022年,公司享受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性税费减免660余万元,专注技术研发更有底气。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硬化4.7公里道路、打通518户入户路……盘点“民生账本”,甘肃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代表说,去年申请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310万元,全部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路通村靓,村民日子更美了。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兜牢民生底线。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全年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迎难而上,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代表委员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大局大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靠前发力,形成合力。


    “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我们适时推出了11项电力惠企举措,为全省小微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生权代表说,今年将继续落细落实各项举措,在保证全省电力可靠供应的同时,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升级。


    疫情防住了,经济稳住了,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反垄断法完成修改,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实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市场磁力越来越强。


    “去年,上海浦东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达到2.43万亿元。”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代表说,“我们将乘势而上,在优化通关效率等方面探索更多货物贸易便利举措,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未雨绸缪,兜牢底线。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去年以来,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夯实能源生产基础、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面对复杂形势,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港口货物运输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树新委员说,今年将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踔厉奋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代表委员表示,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国经济大船一定能乘风破浪向前。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非凡十年,伟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湖南岳阳市市长李挚代表说,“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将更加强劲。”


    ——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提供坚强支撑。


    “今天的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保障。”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委员说,今年以来,重大项目纷纷开工,企业竞相“出海”,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


    ——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代表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各类经营主体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潜能。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张连起委员表示,要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2023-03-06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命运,还关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命运。走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许,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走向。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价值,能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深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对于打破西方社会绿色发展的话语垄断权和意识形态霸权,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贡献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重要抉择。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不可否认,人类需要消费自然资源,但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如: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无论是在事实层面,还是在应然层面,都应处于和谐共生状态;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张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破解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困境,保证人民幸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生态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建人类美好生活,等等。这些重大理论贡献,是对生态文明普遍本质的把握,为人类文明走出工业文明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指引。


    实践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有别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在生态环境治理进路的选择上呈现为综合性、全过程和区域整体性,在绿色发展和战略取向上重视“生态现代化”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地制定与实践了中国行动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许。“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理卫士奖”。就此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方案和实践范式对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而采取的种种实践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都具有可普遍化的示范效应。各地区在实践中不断求索解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之问,把生态恢复和生态脱贫、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生态振兴的实践探索,能够为各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制度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我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对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建构的立体制度体系,保证了政府、地方、公众的全方位参与和监督。党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建构的制度体系,为世界的绿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制度经验,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23-03-02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湖南:锚定“三高四新”大步迈进

    初春时节,在长江南岸的湖南临湘市临湘塔生态公园里,成群的候鸟正在林中觅食,游人在岸边拍照打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此展开。


    谁能想到,这座美丽的公园此前只是一片堆放垃圾的黑臭泥塘。2020年以来,临湘推进22家化工企业退出沿江1公里,聚焦建设绿色化工园,力破“化工围江”之困。2022年,临湘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破局化工围江赋能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示范经验获全国推介,临湘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临湘之变是湖南省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湖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紧把握“稳”的要求、找准“进”的方向、盯住“高”的目标,在三湘大地绘制出一幅拔节生长的生动图景。


    湖南:锚定“三高四新”大步迈进





    长沙戴湘个性化轮毂产业园车间内的智能化机器人。唐露摄/光明图片


    1.争当开放发展排头兵,进出口贸易保稳提质增效


    2022年12月22日,一列满载粮油产品的国际货运专列从湖南怀化国际陆港缓缓驶出,通过中老铁路一路向南,发往老挝万象、泰国曼谷。鸣笛起航时,专列共装载了400吨的湖南干米粉、东南亚风味的冬阴功汤米粉等系列产品。


    “如今搭着陆港的东风,我们湖南本土企业生产的粮油产品,也可以通过国际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运输,让这些产品出现在老挝、泰国等国家的华人超市,端上当地居民的餐桌。”怀化天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婧说。


    在湖南怀化国际陆港港区,随着一箱箱集装箱货物的出港,湖南产的箱包、五金工具、工程和农业机械,搭上前往东盟的国际货运列车销往海外。“现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生效,我们计划发挥怀化国际陆港的优势,将产品从本土直接发往东盟国家。”怀化亚信科技外联负责人金代东表示。


    无独有偶,两周前,满载500吨新鲜老挝香蕉的冷链集装箱从老挝万象出发,通过云南磨憨口岸经怀化直达长沙北站,再通过长沙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分销至全国各地。这是中老铁路投入运营一年来,首列“点对点”直连中国内地城市的“香蕉专列”。


    2022年,湖南进出口贸易总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进入外贸“千亿美元俱乐部”,“湘字号”企业走进109个国家和地区。深居内陆的湖南,正是靠着一趟趟国际货运班列,串起一条条通联世界的经济“大动脉”。


    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车市也占有一席之地。当地畅销车型中,有不少是由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宗商品的跨境运输重载化需求高,成本高昂,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痛点’。”湖南吉利汽车技术质量总监毕连生告诉记者。


    2021年9月,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开通。凭借便利的出关环节、更短的运输时间、优惠的货运价格,该通道迅速成为湖南外贸货运物流的“后起之秀”。半年后,湖南吉利“牵手”湘粤非通道,看中的就是该通道经济、高效的特点。


    “湘粤非通道是湖南省五大国际物流通道之一,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无缝衔接,将通道服务延伸至非洲大陆腹地,并辐射全球多个区域。未来,该通道将成为湖南主要的国际物流通道之一。”湘粤非通道运营平台负责人彭光泽介绍,通过湘粤非通道出海,国内路段成本比汽运降低60%,可以让公司物流成本下降20%,时效节约3至5天。


    “湖南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保稳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在2022年湖南省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长沙海关关长朱光耀介绍了湖南外贸发展情况,“两位数快速增长”“跳一级再跳一级”成为关键字眼。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湖南服务外贸发展的各项举措。目前,湖南出台了服务外贸保稳提质的35条措施,拓宽关际协作,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助推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加快农产品“出海”,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贴心服务为企业发展赋能


    2022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湖南省和长沙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又迈上了一个台阶。湖南省排名全国第七,长沙市位列全国第六(不含直辖市),均居中西部之首。


    “身在湖南,办事不难”,成为许多来湘投资客商的共同感受。这份满意“答卷”的背后,是湖南各地各部门出硬招实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实践。


    拿出手机,打开“雷锋哨”App,输入企业名称、反馈遇到的问题,一键提交,便能将企业的“求助”轻松上传。2022年6月,长沙市西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肖玲上传了当时公司遇到的难题:老厂房限制了公司发展,申请扩大厂房。


    “企业吹哨,干部报到。”收到这一难题后,长沙市望城区工信局企业服务中心上门切实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多部门协调,最终为企业找到了合适的扩建场地。


    “现在政府帮我申请的新厂房已经完工了,从项目申请到流程办理结束,还不到一个月,甚至还帮我们把电费协调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在肖玲看来,该项“福利”为企业新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超过635万户,企业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企业主体数量的持续增加,靠的是湖南在商事登记改革、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的不断发力。


    想各地企业家之所想,亮出一系列实招硬招。长沙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强化推进投资服务、政务服务、要素服务、权益保护、亲清关系、普惠包容六大“升级版”改革举措;株洲推出政企“早餐会”,定期邀请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与市领导共进早餐,面对面讲问题、提意见;邵阳市创新推出“企业家接待日月月办”“企业家沙龙季季办”计划,为企业解决困难诉求;湘潭市带来政策“大礼包”,用乡情牵“迎”潭商回家……


    开展“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以来,湖南省已经为18.4万户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7.3万个,退减缓税费超过1000亿元。全省三级工商联“春雨润苗”惠企政策大宣讲不断深入,走访座谈民营企业13367家,推动解决问题5427个。


    “以前是我们去部门作汇报,现在是部门上门搞服务。”湖南才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袁异对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深有感触,“现在政府化身为企业的‘服务者’,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3.打造中部科技产业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硅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促成电器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战略材料。


    2021年,民企湖南浙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牌号硅钢项目落户湖南娄底,并于当年投产,其生产的高牌号硅钢一举结束了湖南无“高端无取向硅钢”的历史。在娄底奏响硅钢产业的“交响曲”中,湖南浙湘不是唯一的“高音”。在湖南宏旺新材料公司,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在1月刚刚实现试产,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


    现在,娄底已经有20多家硅钢研发生产民企。2022年,以硅钢为代表的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产量在全国排名领先。


    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背后是湖南娄底聚焦新材料产业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公司就地取材,把矿石加工成硅质耐火材料,用于建材、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鑫达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文辉向记者介绍,在娄底硅砖生产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利用当地优质硅砖生产光伏玻璃、浮法玻璃窑炉,公司产品已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出口占总产量的30%。


    娄底位于湖南的几何中心,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曾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面对产业转型的挑战,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实现二次增长,娄底亮出了答案:立足雄厚的钢铁产业资源,使关联产业发展具有成本低廉的就地取材优势,打造“材料谷”,实现“材料产业高地”的转型。


    瞄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布局特色产业链和创新链,离不开科学创新。湖南现有4个国家创新型城市、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8个国家高新区、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一核多极多点支撑”、全面创新、全域创新新格局,全省创新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第11位。


    2022年10月,在湖南湘潭射埠镇,前来对低镉水稻新品种进行现场验收的院士专家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参试的“韶香100”等多个品种每公斤稻米含镉量不超过0.05毫克,远低于0.2毫克的国家标准,意味着低镉水稻新品种培育成功。


    水稻镉超标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南省重点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镉低积累水稻育种及栽培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靠着政府主导,院士专家领衔挂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这一技术难题才能被顺利攻克。


    从源头解决水稻镉超标问题,设计麒麟信安操作系统为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系统可靠运行提供保障……一年来,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超百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培育发展新赛道、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征程上,朝气蓬勃、饱含热情的三湘儿女正踔厉奋发、锐意进取,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以自身实践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好答卷。

    2023-03-01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湖北: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面起势

    早春时节,荆楚大地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田野上,一台台智慧农机穿梭往复,播下了丰收的种子;厂房里,一道道激光时启时停,雕刻着精密的元件;轨道上,一列列高铁奔驰不息,书写着诗与远方……


    风正帆悬,奋楫争先。湖北扛实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





    2022年5月13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金鹰重型物流园,铁路工程机械准备发往国内外市场。杨东摄/光明图片


    科技自立自强步伐铿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能否在改革发展中勇立潮头,关键在于能否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谈起创新,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江,感慨万千。


    2006年,王江担任“十一五”养路机械项目——96头钢轨打磨车总体设计师。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需要与国外企业联合研发。整整3年,他和团队设计了两万多张图纸,攻克了26项技术难题,制定了100多项技术规范。当113米长、450吨重的钢轨打磨车第一次上线作业时,王江自己都被这踏火而行的“巨龙”震撼。2012年,公司决定研制自主化打磨控制系统。此后六七年间,王江和同事们组建了打磨实验室,开发出了自主化打磨控制系统,独创了钢轨智能监测系统。作业后,钢轨表面粗糙度控制在6微米以下,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中国钢轨打磨车研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2021年8月,金鹰重工成功上市,成为国铁企业深交所第一股。2022年,公司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百强企业”称号。王江说:“眼下,团队正在深耕打磨车智能化,向智能运行、智能作业进军。我们的各类产品已经用在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线路上,希望金鹰重工能造出更好、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设备,运用到全世界去。”


    湖北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陈俊介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以不到1%的全省企业法人数,贡献了全省近20%的企业营业利润、30%以上的专利申请量、40%以上的专利授权量和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随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越走越宽。截至目前,湖北省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6家,总数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流域综合治理展开新卷


    在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美誉的湖北宜昌市,从葛洲坝坝头到猇亭三国古战场,沿长江达50里的滨江步道,移步换景。空中黑鸢盘旋,枝头喜鹊欢腾,江面江豚戏水。如此生态美景,让人心情酣畅。这一切,缘于宜昌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部署要求,扛起“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宜昌启动长江沿线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并拆除码头15座。经过实施污水处理厂环境整治、码头生态修复、岸坡治理等,打造出灯塔广场、百舸争流等节点景观,终于揭下“生态伤疤”,恢复了“黄金岸线”。


    湖北河流众多,湖泊棋布,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1月29日,湖北省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会议。作为建设先行区的行动纲领,刚刚印发的《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备受关注。《规划纲要》划定省级流域治理单元,制定单元管控规则。将全省划分为长江干流、汉江和清江3个一级流域,并细分为三峡库区、汉江丹库以上片区等16个二级流域片区。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切实担起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责任,坚决守住流域水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江豚是长江生态“晴雨表”。2月17日,在第二届“江豚守望者”座谈会上,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宜昌保护区江豚的数量明显增长,宜昌、荆江门、洪湖、鄂州等长江干流母子豚数量增加,为历年最高,预示未来种群可能有较大恢复。


    区域协调发展落子成势


    2月7日,《武汉新城规划》一经发布,随即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人们惊叹的,不只是武汉新城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的雄心壮志,还有打破行政界限加强协同协作的突破之举。“企业发展信心更足了,企业与下游客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加强了。”湖北芯映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建华说,以前不愿到鄂州市葛店经开区工作的高端人才看到了武汉新城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更愿意加入葛华片区的优质企业。


    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八大城市组团之一,武汉新城按照“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目标,规划建设新城中心片区、光谷片区、葛华片区等八大片区,规划范围横跨武汉和鄂州。武汉新城正成为武汉都市圈发展的空间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创新极。


    九省通衢的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去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武汉都市圈成为第7个获批发展规划的国家级都市圈。自此,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同城一体化发展迈入新阶段。自去年12月11日零时起,有着“楚天第一路”之称的武(汉)黄(石)高速,实行“零费率”通行,成为湖北第一条停止收费的高速公路。不止于此,武汉都市圈“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已达410项,基本涵盖了民生高频重点事项。


    近年来,湖北加快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和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推进新型城镇化。2022年,湖北GDP达5.37万亿元。其中,区域经济竞相发力,武汉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襄阳、宜昌加速迈向6000亿元,全国百强县数量增加。2023年来,各地项目开工齐头并进,招商引资捷报频传,以开门红争季季红、全年红。


    湖北围绕点线面落子成势,以都市圈支撑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规划纲要》提出湖北省理想空间结构,是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湖北方案”。


    国内国际双循环动能澎湃


    1月24日凌晨3点34分,正值农历大年初三,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西车务段吴家山站,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划过夜空,兔年新春首趟中欧班列(武汉)顺利启程,满载着空调、真空吸尘器等货物奔赴俄罗斯。中欧班列(武汉)是湖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载体和平台。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拥有37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07座城市,逐步形成“通道并行、多点直达”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


    2月22日晚上10点12分,满载216辆汉产新能源汽车的79348次列车,从吴家山站安全开出,驶往宁波北站,然后转乘海轮前往阿联酋迪拜。吴家山站货运负责人刘宏涛激动地说:“这是汉产新能源汽车首次通过铁海联运驶往阿联酋。”不光有铁海联运,湖北还有空中驼队。在长江之畔的鄂州,湖北建成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如今的湖北,“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四纵四横一核心”高铁枢纽网加快构建,“双枢纽、多支线”航空客货运通达全球。


    新年伊始,湖北提出,强化沿江交通干线承载能力、高效联通国内主要城市群、多路衔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深入开展“千企百团拓市场”行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动“鄂企出海”“鄂品出境”……


    前不久,新鲜出炉的《湖北202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湖北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沿海”,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据统计,2022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连续三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奋进新征程的湖北,正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先行区建设展现出充足后劲和光明前景。

    2023-02-28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苏州大学】深化内涵发展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苏州大学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为地方高校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实践样本。


    明确人才自主培养战略地位,构建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苏州大学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性思维,多措并举加快构建育人新体系,把人才培养同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学校激励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努力成为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以本为本,加快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学校全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和“未来精英计划”,积极实施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教学团队建设优先投入政策,整合全校资源优化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新形态。同时,不断推动微专业、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育人模式。


    坚持以研为峰,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学校以入选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持续深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各环节改革,深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打造多样化与专业化、前沿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长周期评价,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自主培养的8位博士研究生已成长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坚持创新为要,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成立“双创学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将科学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打通“创意—创新—创业”链条,在人才成长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汇聚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苏州大学一如既往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工作在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人才强校方案,培优育强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真正集聚、成长、作用于“双一流”建设,培养了一支英才辈出、成果卓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百木成林”,布局为先。学校聚焦高精尖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关键领域进行系统人才布局,与苏州合力打造“人到苏州必有为、才来苏大大可为”的引才品牌,拓展选才视野,优化引才结构,整合校地资源吸引人才,加速汇聚世界一流创新团队。


    “万木撑天”,评价为重。学校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实施“铸魂润心”强师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一批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一位教授获全球最大教育奖项“一丹奖”。学校坚定推进破“五唯”,修订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和职称制度相关文件,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让更多人才大显身手。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地位,着力营造科创集群一体化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苏州大学牢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责任,不断优化学科建设生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一体化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把舵定向稳驭舟,打造科创集群首要在学科布局。学校统筹学科发展方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建高峰学科,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建新兴学科,立足地方优势产业建特色学科,探索科技“无人区”建前沿学科。统筹学科发展战略,在布局上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学科创新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6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2个稳居前1‰。


    接续奋斗立潮头,科技自立自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体系创新。学校着眼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坚持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双轮驱动,强化国家和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从0到1再到10”的原始创新突破和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上有所作为。学校强化一体化创新链建设,建设由基础到高技术、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应用的一体化纵向创新链和横向交叉链,产出更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学校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攻关任务。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苏州大学将勇担历史使命、抢抓时代机遇,向更高目标看齐、朝更高定位进发,深化内涵发展,加快全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步伐,奋力谱写“双一流”建设苏大新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3-02-27
  • 贺兰山下砥初心 广袤西部砺青春——宁夏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月8日上午,贺兰山下的宁夏大学,寒假中的校园寂静如画,行政楼里却不时传来热烈讨论声。当天,宁夏大学工程及地理学部制改革启动大会召开,虽然不少学院领导和教师是线上参会,大家关于学部制改革中学院办学定位、学科布局、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讨论热情却丝毫不减。


    学部制改革,是宁夏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健全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目前,学校已成立了9个学部,为确保开学后新成立学部正常运转,各院系纷纷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人员调配、实验设备安装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出殷切希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说,学校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不断深化对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的学思践悟,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统筹当前和长远,明确目标和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思践悟,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学校大发展


    2022年10月30日,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的一间会议室里,专家教授围坐在一起,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合研究和工作方向谈体会、谈想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这两个‘一起’突出了我们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授李伟在交流时说。


    教授彭向前认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构建中国式民族史理论的重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


    大学习凝聚思想共识,大讨论筑牢信仰之基。像这样的学习交流会,在宁夏大学已成常态。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宁夏大学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集中学习教育。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关键少数”作用,通过研讨班、读书班、学习班等形式领学促学。各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等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学校大发展。


    “三个务必是什么?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自我革命。”……在宁夏大学师生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手账刷了屏,掀起青年学子“学起来,快跟上”的热潮。


    “我将牢记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嘱托,勇担青年使命,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奋斗中磨砺意志品质。”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腾飞所在的凌云宣讲团可谓“行走的思政课”。连日来,宣讲团成员用青年人的视角和语言认真备课磨课,走进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宣讲,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宁夏大学综合运用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等形式,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全方位、高频次展现。同时,邀请区内外专家和教育部巡讲团成员,组织校内巡回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全覆盖宣讲。


    主动融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新年刚过,宁夏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院长夏明许的研究团队就忙碌起来了。“年前跟石嘴山市一家铸造企业谈妥了,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这不,技术方案刚刚定下来,马上就进入研发。”说起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夏明许的话语中透着兴奋。


    因项目合作经常跟企业打交道的夏明许,深知欠发达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渴求。“高校有相对深厚的创新环境、人才、成果等积淀,我们探索与企业、单位联合搭建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推动高校创新资源主动对接重点企业和产业,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水平和能力。”夏明许说。2022年以来,材料与新能源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需求对接会,在锂电池、金属材料等领域与企业签订了不少研发合作项目。


    “主动适应产业转型方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价值,是宁夏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强大助力。”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志科说。


    宁夏大学紧抓“部区合建”和“双一流”建设机遇,围绕宁夏“三区建设”和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布局,与5市和部分县区、单位、企业等签署校地合作协议,确立了“5+N”的校地政产学研用合作格局,为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赋能增效奠定了基础。


    “我们立足宁夏、扎根宁夏,培养的人才大部分留在了宁夏,最终还是要为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宁夏大学科学研究院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周学忠感触颇深。他说,不久前,学校参与的6个自治区政府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结项,覆盖高层次人才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像这样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项目,我们每年能拿到70多项”。


    2022年,宁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重点发展“六新六优六特”产业,这为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提供了新契机。宁夏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科研单位融合改革,组建成立了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前沿交叉学院、民族与历史学院等与自治区重点产业直接关联的教学单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作为成立还不足一年的“新生代”,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已经在“互联网+”、电子信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院、聘请产业导师或“订单式”培养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我们升级改造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交叉本科专业,最近正在申请智能工程与技术专业,目标就是将前沿科技和传统学科打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前沿交叉学院执行院长王磊说。


    立德树人,以改革创新推动人才培养量质齐升


    前不久,宁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发布的一则“雏鹰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营学员招募公告,在师生中引发了广泛关注。该计划通过选拔各学院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和学术科研潜质的学生,依托各领域知名专家,以“雄鹰”孵化“雏鹰”的形式,培养一批懂市场、精技能、善创新、会创业的交叉拔尖型双创人才。


    “这是我们首次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名师引领、资源共享、校企协调、团队合作、相互赋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校内单一的人才培养思维定式。”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蛟介绍。


    这次招募的200多人的导师团队中,不仅有本校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师,还有刚刚引进的青年博士、企业工匠、国内名校教师等,各领域的名师资源聚集形成复合型、交叉型、高质量的双创师资团队。“接下来将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未来发展方向等,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冯蛟说。


    在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优秀人才储备的依赖度更加明显,倒逼高校深化改革、发挥学科优势,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输出高层次人才。


    2022年以来,宁夏大学共获批国家及地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3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项目数历史性突破,首次同一年度获批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实现立项“零”的突破。其中,气流床煤气化多相转化过程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单项成果转化上千万元。


    在学科建设上,学校新增获批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获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智慧水利、数字化创新创业管理、网络安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与健康等7个微专业,42门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施100余项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创新创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022年,在毕业生人数增长7.7%的基础上,宁夏大学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8.11%,比2021年增长10.15%。


    “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优势,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战略需要精准对接,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创新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彭志科表示。

    2023-02-22
  • 【光明论坛】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一重要论断高瞻远瞩,掷地有声,深刻表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直抵干部群众心田。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人民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面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亮出的成绩单格外引人瞩目: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1000元;城镇化率达64.7%;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百年奋斗的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还要靠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而奋斗出来。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正在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优势提供原动力,动力创造新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新起点上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聚焦中国特色,保持强劲动力。譬如,要接续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持续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赓续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实践已经并仍将证明,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团结奋斗是党和人民锤炼铸就的最宝贵精神品质。我们依靠团结奋斗赢得了过去,更要依靠团结奋斗走向未来。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党和人民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例如,紧握发展主动权,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汇聚政治凝聚力,坚持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人民向心力,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树立生态文明观,让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汇聚起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


    一程山水映芳华,一路弦歌作雄行。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必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制度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在全体中国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2023-02-21

  • 首 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