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要素保障 建设美丽中国(权威访谈) ——访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自然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如何保持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与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如何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本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

    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不断优化用地用海、能源资源等要素保障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请问自然资源部将在要素保障方面出台哪些政策,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王广华:2022年以来,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自然资源部在用地用海要素保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划定“三区三线”,加快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提供空间规划依据;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增强用地计划安排的针对性;采取超常规举措,组合使用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等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促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落地实施;2022年两度采取用地用海审批清零月行动,有效保障了一批重大项目及时落地;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低用地成本;协调推进保供煤矿办理用地手续、取得采矿许可证等,加快推进实现钾盐增储扩产,做好煤炭和钾盐保供工作。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2022年没有一个合法立项的调控项目因为用地用海影响落地开工。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大部署,不断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一是适当增加今年土地计划指标,支持“十四五”规划确立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加大盘活利用历史围填海力度,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海。新增围填海继续严控,但国家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有保障。三是推进用地审批权“放管服”改革,使省级政府拥有更大自主权。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在能源资源保障、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自然资源部将有哪些具体部署和安排?

    王广华: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矿产品国际贸易,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资源安全保障。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保障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作了重要部署,我们将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着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突出我国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以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分类施策实施勘查找矿,推动增储上产。同时,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

    着力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勘查找矿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尽快出台新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找矿的积极性。

    统筹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用海政策。我们将研究出台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研究制定光伏、风电用海管理政策,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记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自然资源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王广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自然资源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基础保障。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这个目标保持到2035年不变。我们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制度,严格执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推进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年度进出平衡,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冻结同等数量的补充耕地指标。稳妥有序优化耕地布局,把过去在山上开垦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尽量调整上山上坡,使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加快耕地保护立法,推动法律尽快出台,以更加严密的法治体系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为监督重点,每年开展一次耕地保护督察。继续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严肃查处挖田造湖造景等破坏耕地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自然资源部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责部门,如何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王广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发挥已经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空间管控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较小的生态损害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贯彻全面节约战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国家公园法立法,逐步新建一批国家公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降碳和增汇并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通过健全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控制指标的传导机制,发挥规划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领域的磋商和谈判。

    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服务支撑能力

    记者:地理信息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自然资源部作为地理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下一步将推出哪些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王广华:地理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数据资源,支撑治国理政,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千家万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增强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服务支撑能力,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充分发挥时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

    丰富和优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供给。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更好助力现代物流、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新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与自然资源配置的深度融合,优化自然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加强地理信息数据产权保护。稳妥推进测绘数据产权制度以及分级分类确权授权、众源数据利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测绘数据流通准入规则和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

    促进地理信息数据安全应用。推广使用安全可信的地理信息技术与设备,提升地理信息安全自主技术能力。组织做好高精地图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使用试点,支持地理信息新业态健康发展。

    2023-01-05
  •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预备役人员队伍的法治保障

    预备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是寓军于民、快速动员的有效组织形式,与现役部队共同履行人民军队使命任务。预备役人员是预备役部队的主体,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成员,是战时现役部队兵员补充的重要来源。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制定这部法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加强军事治理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客观需要。

    预备役人员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是全面规范预备役人员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预备役人员法的公布和施行,标志着预备役人员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加强预备役人员队伍法治化建设,推进预备役部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预备役人员队伍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预备役部队建设,先后推进一系列改革部署,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把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预备役部队建设定位进一步明确,领导体制进一步理顺,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管理职责进一步厘清,全面推动预备役部队转型重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军事斗争任务艰巨繁重。加强预备役人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有利于打通国家综合实力向先进战斗力、体系对抗力的转化路径,既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解放和发展战斗力的战略选择。

    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完善军事力量结构编成,体系优化军事政策制度。这次颁布实施预备役人员法,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备战打仗为指向,以质量建设为着力点,牢牢把握预备役人员姓军为战属性,着力构建一整套导向鲜明、权威规范、系统配套的新时代预备役人员制度体系,必将为建设世界一流预备役部队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着眼提高预备役人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预备役人员法遵循为战务战、体系设计、能力为本、集聚英才、继承创新的基本原则,规范“选、训、用、管、召、退”全流程服役链路,重点规范预备役人员工作领导管理体制、预备役军衔制度,以及预备役人员选拔补充、教育训练和晋升任用、日常管理、征召、待遇保障、退出预备役等制度,必将推动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预备役人员队伍。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预备役人员工作跨军地、跨领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严格依法履行国防建设责任,持续深入抓好预备役人员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一如既往支持预备役部队和预备役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军队主导、军地协同、依法履责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军地协作,密切协同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法律实施中遇到的矛盾问题,确保预备役人员法有效落地、有力实施,不断提高预备役人员工作的质量效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起军地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2023-01-05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

    方向引领航向,蓝图绘就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东北振兴方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推进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连篇章。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让东北振兴“跳高队”始终笃定忠诚核心的政治立场

    形势越复杂,越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已经写进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画卷里,印在十四亿多中国人民的心坎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在大战大考中指挥若定,不愧为“中华号”巨轮的掌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人。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对大连寄予厚望,为大连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大连不仅要当好辽宁振兴“跳高队”,更要勇当东北振兴“跳高队”。实践证明,只要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铭刻于心、熔铸于魂,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就一定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团结奋斗要有思想引领,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大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召开系列会议传达学习,组织开展各个层面的宣传宣讲,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高潮,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往深里走、向实处落。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专题研究,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的决定》和《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大连方案》,发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动员令”,明确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的“任务书”。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以笃定的认识和坚决的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任何时候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任何时候都永不掉队、永不偏航。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最强大的力量源泉,让东北振兴“跳高队”始终高扬领航定向的思想旗帜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伟大思想的火炬,照亮崭新的时代。“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破解时代课题、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光明未来提供了看家本领。2021年以来,大连接连打赢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国企改革、城市治理等多场硬仗,接连解决渤海大道、大船易地升级改造、STX盘活利用等多个历史遗留问题,每一场胜利都是科学理论指导的“必胜之战”。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坚决做到“六个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更好地破解振兴发展中的各种疑虑和问题,做到入脑入心悟思想、用心用情办实事、有力有效开新局,真正把理论武装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高质量建设“两先区”“三个中心”,让东北振兴“跳高队”始终彰显向高图强的奋斗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庄严宣告,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大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如磐使命、如山重托。我们要把高质量建成“两先区”作为东北振兴“跳高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决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先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景,找准追求卓越发展的新赛道,加快挺进“万亿GDP城市”,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向高图强建设“创新大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连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基础坚实。我们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区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大连贡献。大连市正与中科院合作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加快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企业培育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创新成果转化地,着力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未来3年,科学城将落地实验室1000个,集聚高端科研人才1万名。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提高人才政策的直达性、可行性,实现重点特殊政策“即申即享”,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预计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进入全国创新城市第一方阵。

    向高图强建设“制造大连”。培育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是加快产业转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本举措。我们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大连产业基础雄厚、场景丰富的优势,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大连、智造强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老字号”数字化蝶变,做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汽车、中高端消费品工业等产业集群规模,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着力延链强链补链,推动“原字号”全链条延伸,拉长烯烃、芳烃产业链条,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新字号”梯队化培育,大力发展洁净能源、新材料、生命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和先导产业,以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形成竞争优势,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能力。

    向高图强建设“开放大连”。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为目标,持续为多元市场主体稳预期、增信心、激活力,未来3年打造1~2家资产规模超千亿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3~5家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桥头堡”功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性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健全以港航物流为龙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金融高质量开放合作,全面提升“三个中心”能级。用足用好RCEP政策,打造RCEP成员国家进入中国的新窗口、东北地区企业对接RCEP的新高地。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充分发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一核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海洋文化时尚的现代海洋强市。

    向高图强建设“文明大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大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两先区”建设目标,精心谋划文明城市创建高质量发展蓝图,坚定不移让文明善治润泽整座城市,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我们要把这块亮丽的“城市名片”擦得更亮,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坚持不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到文明城市创建实践中,转化为发展的思路、攻坚的办法、具体的项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生活,发挥出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牢牢把握文明城市创建内涵,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生态文明创建,凝心聚力推动城市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七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力以赴建设东北文明指数最高、幸福指数最强城市。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坚决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让东北振兴“跳高队”始终饱满昂扬斗志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雄厚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决扛好东北振兴“跳高队”政治责任,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中梗阻”,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底气,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志气,日日做功、久久为功,锤炼好勇于向内用功的硬作风和强素质,推动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任务在大连落地落实。

    在顽强斗争中“跳出”新天地。在勇当东北振兴“跳高队”的道路上,不确定难预料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风骨,冲着矛盾知难而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善于拿起斗争武器、讲究斗争艺术、注重斗争实效,旗帜鲜明与各种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斗争,与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风险挑战斗争,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斗争,与侵害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行为斗争,与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的歪风邪气斗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全新愿景。

    在争先进位中“跳出”新跨越。2021年以来,大连坚持以数据说话、以结果交账,推动振兴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态势,比较优势不断扩大,但面对千帆竞发、万舸争流的严峻形势,如果没有唯旗是夺的进取意识,就很可能会再次掉队。要着力破除按部就班的惰性思维,着力破除甘于平庸的佛系心态,着力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懈怠情绪,着力破除因循守旧的封闭思想,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扑下身子干、挺起脊梁扛,努力打造更多立竿见影的工作亮点,创造更多独具特色的大连实践,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当好新征程的“弄潮儿”。

    在奋发有为中“跳出”新高度。要把新时代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树起来,用到刀刃上、推到风口浪尖上,用各种复杂局势考验系统观念,用各种风险挑战磨炼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实践中找到解决具体复杂问题的“最优解”。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大力弘扬辽沈战役、彰武治沙精神,让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的干部有舞台,让斗争面前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的干部有发展,让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掌声,以真本事服务和推动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高质量发展。

    在团结奋斗中“跳出”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所有人都要躬身入局、担责尽责。领导干部要带头干,以争当“跳高队”主力队员的硬作风凝聚民心民力、赢得信任支持。党员干部要跟进干,当好“跳高队”的举旗人、尽心人,用“一点红”带动“一片红”,让党旗在东北振兴“跳高队”的新赛道上高高飘扬。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干,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唱好“大合唱”、奏响“最强音”,切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新时代大连“两先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2-12-23
  •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设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则体现了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叠加集成。在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就包括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报告中还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对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提出了重要指导和要求。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网络已成为我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构成了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当前,我们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属于复合型安全,其治理具有双重属性,不仅涉及传统安全领域,也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不仅涉及政治安全,也涉及文化安全。从政治安全角度而言,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必须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借助网络而进行的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从文化安全角度而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文化基础,释放互联网“最大正能量”。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党委、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等共同参与,共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网络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体体系。特别是由于网络空间主体涵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网络用户等诸多利益相关方,而这些主体参与网络空间活动的立场、习惯和行为模式互不相同,因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主体责任,是网络安全治理的关键。更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在协同性上下功夫,调动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和网络领域,各级党委坚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对新兴媒体和网络的管理,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能力。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应下大力气开展网上工作,亮出旗帜、发出声音。同时需要明确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企业以及网络用户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互联网企业,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对于广大网民,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维护网络安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鼓励形成捍卫网络安全的社会力量,为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它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它是自由的,也是法治的。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去中心化和广延性等特点,网络主体的自由性得以张扬,对其约束性也应相应提升,决不能让网络空间成为侵蚀法治的真空地带,决不能让网络自由成为危害人民安全的“潘多拉魔盒”。要推动依法治网、依法办网和依法上网,积极利用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有序运行。

    2017年6月,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近年来,我国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制定了网络安全审查和数据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同时也逐步发挥起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基础的作用。2020年3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这一规定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为根本目标,以网络信息内容为主要治理对象,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2021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了规范网络数据处理活动和保护个人以及组织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发布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这一条例对于网络数据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除了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制度体系,还要将普法和守法作为加强法治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网络普法宣传教育,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守法多维立体层面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



    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必须建立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控体系,至少要包含网络技术体系、网络意识形态监测预警体系和网络意识形态应急处置体系。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核心技术则是它们的重要引擎。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控体系,首先就要不断提升网络核心技术,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立足于网络核心技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规避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离不开监测预警体系,必须把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控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所在,切实提升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监测预警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天候、立体式、分层次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多元主体应加强安全信息共享,建立监测预警联动机制,经过监测尽早发现风险,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对风险性质、特点、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进行及时精准的分析和研判,确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并针对引发风险的核心问题制定和启动应急处置方案。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对出现的网络风险高度重视,及时对发生原因、性质类型、样态特点等进行分析研判,做到分类处置、精准施策。此外,还要科学预测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增强处置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制度体制优势,坚持管用防并举,方方面面齐动手,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

    2022-12-23
  • 无我——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二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70多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这是“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无我,是不变本色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到陕北,在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面对老乡们,总书记语含深情。

    在延安插队时,有一篇文章,习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文中写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正是在延安,党的七大首次将“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进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后来镌刻在了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半条被子的故事历久弥新。

    2020年9月,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看望。崭新的三层小楼,一家人洋溢的笑容,诉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朱小红朴实的话语道出心声。

    “共产党人自己有一条被子也会剪下半条给老百姓……正是这样,老百姓才把共产党看成是自家的党、老百姓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沿着共产党人的风雨来路,追溯党的初心使命——

    2017年12月,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2021年9月,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追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2022年8月,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感叹“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命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无我,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2022年春节前夕,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

    “养羊收益怎么样”“除了养羊,还种些什么吗”,总书记和老蔡一家人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着收支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

    10年前,也是寒冬时节,刚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两度踏雪,一路为民。

    泸定桥上的冲锋,是为了“穷人的天下”;烈士的慨然就义,是为了建立“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的理想国度……百余年来,共产党人一切“无我”的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以这样一番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只为“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情告白——“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不顾病痛缠身、照亮山区女孩求学之路的张桂梅,拖着“渐冻之躯”、与疫魔斗争的“人民英雄”张定宇,正值青春年华、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一位位“无我”者的九死不悔,成就“国之大者”的精彩答卷。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党心与民心相通、国策与民意共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连续10年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0%以上。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是一个百年大党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砥柱中流的信念之基。

    无我,是力量源泉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革命圣地延安,见证一个政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九死一生走向蓬勃兴盛。许多人到访这片热土,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

    答案就如这黄土地一般朴实——

    曾经,《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感慨: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今天,走过百年辉煌、执政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最大政党,对此坚定如昔——“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无我,凝聚磅礴的向心力。

    一个14岁的女孩,会有多大的力量?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万万没想到,2万多名船工冒死运送解放军过江。年龄最小的船工便是14岁的马毛姐。

    历史清晰地记录这种力量——千钧一发之际,正是无数“马毛姐”的选择扭转乾坤。

    庚子之年,当疫情突然袭来,亿万民众自觉居家防控,无数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千千万万志愿者默默奉献……“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靠人民群众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无我,催生无限的创造力。

    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两个跨越时空的答案,道出了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所在——

    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愿意开诚布公,接受人民监督;因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才有勇气和底气,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新征程上,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书写新的辉煌。

    2022-12-22
  •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科技基础能力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这是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阶段,立足当前、面向长远的一项重大任务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根基。

    深刻认识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夯实科技基础,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科技基础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赖以开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制度文化基础,既包括各类科技创新组织、科研设施平台、科学数据和文献期刊等“硬条件”,也包括科技政策与制度法规、创新文化等“软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强国的鲜明特征是,具备强大的科技基础能力,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建有一批性能先进、高效运行的科技基础设施,具备系统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和良好创新文化。正是基于厚实的科技基础能力,才培养集聚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但由于积累不足等原因,我国科技基础能力还比较薄弱,无论是机构设施等硬条件还是制度文化等软环境,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综合排名为第十一位,但基础设施和制度两个分项指标分别仅列第二十五和第四十二位。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必须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下决心解决科技基础能力存在的短板弱项,围绕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统筹提升科技基础能力,以坚实的基础支撑高水平创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加快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急迫需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主要发达国家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密集出台科技创新战略和激励政策,加强机构平台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在科技创新新赛道和制高点上赢得先机。面对日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原创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科技基础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高效率、安全可控的科技基础能力体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燃眉之急”,努力消除事关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不断筑牢科技安全和国家安全防线,为我国科技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的战略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进入大科学和大融通时代。一方面,学科交叉渗透,技术汇聚融合,科技创新复杂度越来越高,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越来越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支撑。另一方面,科研范式面临变革,产学研用深度融通,从创新到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科技创新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政策安排、制度文化等正在深刻重构。我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必须把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战略举措,准确把握变革趋势与发展规律,从前瞻布局、科研选题、机制创新、模式变革等方面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有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塑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

    我国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建了有效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法律制度体系。围绕国家中长期和“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等,出台了一批科技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近中远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形成了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评价制度、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一些长期制约科技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科技创新机构平台能力大幅提升。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实验室,着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加强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院所改革不断深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日趋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大量涌现,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和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依托各类机构平台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三)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建和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稳态强磁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开放共享水平逐步提高。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及国家超算中心、生物信息中心、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设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专项计划深入实施,一些重点领域高端科学仪器设备逐步实现国产替代。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批优秀期刊跻身国际前列。

    (四)作风学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加强优良作风学风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的新时代优秀科学家代表。积极倡导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创新价值导向,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为科研人员安心致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在充分肯定我国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新兴科技领域的机构平台前瞻性布局不够,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仍需完善,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和开放共享水平还需提高,作风学风和创新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举措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部署,遵循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体系化、长周期、持续性等规律和特点,着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前瞻性研判,立足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加强全局性谋划,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战略性布局,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系统性推进,加快落实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

    (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为统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政策法规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要围绕最大限度激励和保障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力度,加快形成互相衔接、精准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一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加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前沿领域立法,加快推动科研机构立法,推进科技创新领域依法行政,保障科技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合法权益。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力度,深化科技评价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用融通,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优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选题机制,健全科技项目分类管理机制,完善符合科研规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四是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强化质量和价值导向的知识产权资助激励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二)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载体,其中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骨干引领作用。要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统筹协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和布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的有机整体,共同履行好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任务。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各类创新主体的有机衔接和紧密配合,通过构建创新联合体、组建创新联盟等有效协作机制,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能力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平台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依托高水平创新机构吸引全球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积极牵头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三)以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为重点,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体系。科技设施、各类资源库、数据和期刊等设施条件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方向,前瞻谋划、统筹布局各类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和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安全保障和开放共享水平。一是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关战略研究,结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战略部署,系统布局任务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公共平台型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技术领先、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紧密结合不同区域的创新特色和优势,统筹推进科学数据库、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等科技基础条件的体系化、集约化布局建设。三是加快制定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制战略规划,集聚优势力量加强关键科学仪器、基础软件、高端科研试剂等攻关,完善税收优惠、工程示范、政府采购等激励政策,加快国产科学仪器设备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和产品持续迭代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科学仪器企业,从根本上提高体系化研发和应用能力。四是完善科学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提高科学数据高效汇聚和分析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打造安全可靠的科技文献开放存取基础设施,建立国家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深入实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四)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是滋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的根基和土壤。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禀赋,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将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科技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创新文化中。一是培育创新文化。培育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化底蕴,引导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二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代优秀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家国情怀,形成使命驱动、责任驱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主动融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三是涵养优良学风。建立健全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一体化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学术标准,发扬学术民主,力戒浮躁、安心致研,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四是营造创新氛围。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推动科普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2022-12-22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党的二十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吉林省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对全省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部署,召开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并作出《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决定》。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耕厚植、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这是中央对东北振兴的最新定位,也是吉林全面振兴的奋进坐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有责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路径,有责任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率先实现新突破,有责任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吉林力量。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吉林所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强战略谋划实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立足吉林省情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战略重点,细化高质量发展举措。近年来,我们谋划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春辐射主导的“一主”作用,协调推进“双廊”“双带”“双线”“双通道”“双基地”“双协同”建设,推动吉林振兴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实践证明,“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吉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行之有效的战略规划图和实践路线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持续把“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向深入,把吉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素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我们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吉林老工业基地新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六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在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培育若干百亿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加快建设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改革创新,理顺机制,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对实体经济、战略项目的支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振兴是吉林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农业发展定位,立足吉林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等重大工程,发展林特经济,建设玉米水稻、杂粮杂豆、人参、梅花鹿等“十大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我们必须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置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创新型省份、人才强省,不断塑造吉林全面振兴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抓好“双一流”“双特色”高校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办好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吉林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完善“揭榜挂帅”“军令状”等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吉林要振兴,人才是根本。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以人“兴”助力振兴,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人才强省。大力实施“长白英才计划”,办好“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吉人回乡”等各类引才聚才活动,落实好各类人才政策,真正把吉林打造成英才向往之地、用武之地、兴旺之地。

    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推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形成携手并肩、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

    坚定不移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吉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吉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吉林全面振兴。

    深化立法制度供给。搞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府院联动工作,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企业合规不起诉和合规不处罚改革试点,高标准建设长春智慧法务区。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汇聚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讲好新时代吉林故事,为吉林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用群众的语言讲清群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担心的事,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让文化环境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依托东北抗联、四战四平等红色资源,深化“四史”宣传教育,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升级版。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要上下贯通,接地气、有烟火味,进社区、进农村、进青少年心中。

    大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吉林好人”等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时代新风。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书香吉林”阅读季等活动,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春国际影都,支持长影集团、东北亚出版传媒、吉视传媒等国有文化企业聚焦主业、做优做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兑现文化价值,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和保障工作,着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体系,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健康吉林建设。认真落实国家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构筑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防线。

    坚定不移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美丽中国吉林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去五年,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后,我们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工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健全支持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让吉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开展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加快“大水网”、万里绿水长廊、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在城乡建设中最大限度保护好文脉传承和古树大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建设。开展“氢动吉林”行动,打造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建设,启动林草碳汇交易试点。

    坚定不移推进平安吉林建设,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好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总结深化“基层建设年”活动经验,健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统一领导体制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信访”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好地引领和保障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始终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要求,推进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建设,有效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深化纠治“四风”,发扬“严新细实”优良新风。以任务清单化、工作图表化、操作手册化、标准模板化、专班机制化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全省上下贯通、一抓到底、形成闭环。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深入实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铸魂赋能”工程、“强基培苗”选育工程,注重在抗击疫情等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良好面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

    2022-12-21
  • 引领——从党的二十大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之一

    引领,贯穿于党的二十大各项议程,彰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之中——

    选举产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坚强核心引领壮阔征程;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真理之光引领复兴之路;描绘未来党和国家事业新蓝图,清晰目标指明奋进方向。

    这是一种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向心力,这是一种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战斗力,这是一种为了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的执行力。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核心引领:发挥定于一尊的领航作用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见证历史性时刻。

    万众期盼中,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发出奋进新征程的豪迈誓言:

    “我代表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成员,衷心感谢全党同志的信任。我们一定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

    这一刻,新时代领航者的自信、担当,通过直播信号传遍神州大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倍增: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百年大党必将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事关无产阶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一次次被实践所证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勇担重任,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眼长远,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应对挑战,采取最科学、最经济的办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敢于斗争,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自我革命,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在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建立非凡之功,开创崭新局面。

    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坐镇中军帐、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展。

    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诸多“拦路虎”“绊脚石”出现在前进路上,一系列“最复杂”“最敏感”问题相互交织。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有着9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更加需要核心的引领。

    这是全党的意志,这是人民的选择。

    思想引领:掌握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

    2022年10月27日,延安杨家岭秋意正浓。

    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七大会址,从历史深处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制胜密码。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党的七大在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会上,出席党的二十大的代表庄严表决,大会一致同意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

    一个理想崇高、志向远大的党,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思想,就能够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

    翻开风雷激荡的百年史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既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以“四个自信”凝聚团结奋斗伟力,以“五位一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以“四个全面”协调推进战略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观照人类前途命运……

    置身百年风云中擘画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站在世界版图前思考人类命运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强大的时空贯通力、现实解释力、实践改造力。

    目标引领:指明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

    时间回到10年前——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抚今追昔、话语坚定:“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伟大的目标,激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恩格斯曾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以宏阔目标校准航向、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深远而坚定。

    民族危亡之际,党的二大确立“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纲领,成为探索救亡之路的旗帜;新中国成立之初,“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目标,点燃激情昂扬的岁月;改革春潮涌动之时,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唤醒亿万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强国蓝图,凝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既胸怀远大理想,更善于埋头苦干。

    百年复兴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将宏大愿景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一步步推进,一桩桩实现。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把握历史新方位、顺应时代新特点,作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安排。

    二者相比,新的部署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5年。

    规划,沿既定方向目标稳步推进。

    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接续制定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

    一份份规划(计划),犹如一座座里程碑,串联起中国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公路密成网、港口连五洋、“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的伟大飞跃。

    梦想如长风,鼓起船帆;目标如灯塔,引领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角:“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广袤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战场奋战正酣,共同富裕的战鼓已经擂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滚石上山的毅力和爬坡过坎的勇气,沿着愈发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表,向着共同的伟大目标矢志前进。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这正是胸怀梦想、目标清晰的中国共产党最真切的写照。

    2022-12-21
  •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定拥护“两个确立”是新征程上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夺取一切胜利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政治要件、政治任务和政治纪律,进一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扎实开展“回头看”,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办好青海事情的激情和行动。

    (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国之大者”事关发展全局、事业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把青海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立足点。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特别是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高站位、大格局把握“一域”与“全局”的关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一切行动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海绽放灿烂的实践之花。

    (三)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足做深“首要功课”,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丰富的生物种质、矿产资源、清洁能源,绿水青山是青海的优势和骄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要聚力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定落实好《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林草行动方案》《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让青海成为展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窗口和名片。

    (二)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支持涉藏地区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青海提供了多重政策利好。我们要聚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青海,突出绿色持续、转型赋能、创新融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培育打造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稳妥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强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我国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新的风险挑战,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持续开展“两反四防”,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和法治青海建设,不断巩固青海稳疆固藏的战略地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全力以赴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坚决防止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崇尚实干、勤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们要聚力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青海,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上走在前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宗教事务法治化治理体系,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挖掘河湟文化、昆仑文化厚重积淀和丰富内涵,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符号。

    (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聚力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健康青海行动,统筹解决好收入分配、教育、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安排。我们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一体推进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体系,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加强司法制约监督,促进公正司法;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开拓创新、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于创新开放、勇于自我革命,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实现新发展。

    (一)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要聚力建设创新开放的现代化新青海,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弱鸟先飞”意识,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严肃财经纪律,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更好发挥援青干部人才作用,做到育得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出了动员令和宣言书,强调“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聚力建设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贯彻落实措施,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和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和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持续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凝聚团结奋斗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加强我省与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积极稳妥推动军民融合,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牢记“三个务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务求实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原各族儿女将以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勇气,向着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团结奋斗。

    2022-12-20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丨查干湖生态保护的新鲜事

    “我家客房在12月末基本都被预订满啦!”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畔经营民宿的尚影笑着告诉记者,各家生意差不多,预计年底会有不少人来查干湖看冬捕、吃大鱼。

    查干湖大部分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北接白城市,是我国知名淡水湖之一。这里渔产资源丰富,迄今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近年来,查干湖冬捕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名片,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这般场景,得来不易。20世纪70年代,上游断流,查干湖几近干涸。为了生计,渔民们在干涸湖底扫碱、熬碱卖钱。当地干部群众肩挑手抬,历经8年修通运河,引来松花江水。但新问题接踵而来,这里地处天然盐碱地,农田环绕大湖,农业面源污染较多,水体置换慢,水质渐渐变成劣五类。渔民还缺乏保护意识,捕鱼作业用的都是密密的小眼网,渔业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当地开展系统治理,启动一项项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保护区内拆除违章建筑,种植荷花、蒲草、芦苇,发挥水生植物的降解作用,周边退耕后实施还林、还草、还湿。“渐渐地,水更清了,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宣传中心主任单君国说。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们更加系统性地意识到,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闫来锁说,如今更多新鲜事、新变化在查干湖悄然发生。

    ——新经济模式。为了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当地部署吉林西部“冬捕经济带”战略,将围绕冬捕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积极谋划重大项目,推进查干湖鲜冻产品加工仓储与冷链物流、鱼产品品牌直销基地与平台、冰雪娱乐活动等“冰雪+”项目建设,形成以重点项目引领、以工程项目支撑的发展新局面,用白雪换白银,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新保护理念。在查干湖渔场,鱼把头张文带领大家正在修补渔网,为今年即将开幕的冬捕节做准备。“这两年我们把细眼小网改成宽眼大网,抓到小鱼就放回湖里,配合科学计划投苗,进行可持续养殖,实现‘年年有鱼’。”张文拿起一张渔网,边展示边说。

    只有守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收获生态红利。如今,松原市设立了“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慈善基金会”,为冬捕节头鱼拍卖的款项建立专用账户,将其全部用于购买查干湖增殖放流的鱼苗,助推查干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查干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旅游体验。在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里,几位游客在详细阅读查干湖畔先民们渔猎的历史。“查干湖‘年年有鱼’不单单只靠卖鱼赚钱了。我们不断探索打造生态旅游新模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们带来更多不同体验。”单君国说。

    当地一方面打造冰雪文化牌,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冰雪演艺项目,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传承保护,深入培育打造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活动品牌,推广一批“观冬捕、品鱼宴、享民俗”冰雪旅游主题产品,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探索冰雪文创牌,推进具有地域特色、冰雪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推广,创立“冰雪礼物”体系,打造以圣湖冰娃、雪娃为代表的30余项吉林冰雪吉祥物文创旅游产品。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加速生态旅游发展、新经济模式如何与传统文化融合生长,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但当地基层干部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围绕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查干湖生态保护的新鲜事一定会更加鲜活、精彩。

    2022-12-20
  • 焕发新活力 展现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事业单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国家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和接续措施分批推出,成为减企业之负、增民生之福、保发展之稳、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日,记者来到京畿之地的河北省调研采访,走进位于石家庄正定科技工业园的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淑凡告诉记者:“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到980万元,真金白银的‘红包’加速了资金流动,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整体活力。”

    张淑凡道出了不少企业负责人的心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各项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惠政策落细落实,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就石家庄而言,今年1至10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77223户,同比增长8.58%。

    159亿元退税款到账,真金白银“活血”实体经济

    立冬节气刚过,11月10日,石家庄提前五天启动供暖,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暖意的同时,石家庄市西郊供热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文智也感受到了税收政策的温暖。

    “我们公司负责全市1300万平方米11万用户的供热工作,早在供暖期到来前,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桥西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就把公司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大礼包送到我们身边,耐心细致地解读政策要点、指导如何填报。”杜文智细数着公司今年的“政策红利账单”说:“我们已经享受了留抵退税1290万元,这次还能享受向居民个人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1260万元。”

    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退税减税的“重头戏”。据统计,截至11月10日,石家庄已有159.12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成为市场主体的“及时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在石家庄,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落地,进一步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赋能蓄力。石家庄市高新区昌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投资建设的河北省重点项目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初期资金需求非常大。“今年我们收到的留抵退税款直接以现金形式退还,切实解决了公司流动资金的问题,有利于项目建设更加顺利地推进。”公司总经理王勇说。

    对河北粟凝香食品有限公司来说,税惠政策让“丽阳晒醋”这一河北老字号的酿醋晒醋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公司负责人袁会然告诉记者,公司今年享受到了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延缓缴纳税费等税收优惠22.6万元。有了这些资金,公司将扩建万坛大晒场丽阳晒醋文化园,研发原浆晒醋新品种,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强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桥西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苏利玲介绍:“作为河北省体量最大的区(县)税务局,我们要为7万纳税人和35万缴费人提供税费缴纳服务。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推进‘精细服务’改革,不折不扣落实税费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通过入户走访、线上服务、‘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及时掌握企业在享受政策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开展定制服务、精准辅导,保证税费红包‘精准直达’。”

    被企业称作发展“千金方”,加计扣除赋能科技创新

    走进位于赵县的河北兴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多杀菌素的新项目正在建设。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生产农药、兽药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为主,其主导产品阿维菌素发酵规模名列全国产能前列。

    “我们公司今年实现了稳步发展,正在筹备上市。”公司总经理刘进峰告诉记者,兴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尤其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让企业有能力把更多资金投入研发。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政策抓手。这一政策对准的是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研发支出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比例多扣除一部分,进而减少企业应纳所得税,为企业增加现金流,同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促进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刘进峰对此深有感触:“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活力之源,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公司的研发投入一直很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产生了很好的正向激励作用。”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中,石家庄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享受户数、金额实现跨越式提升,在全省保持双第一。最近公布的“2022石家庄科技创新百强企业”榜单显示,石家庄百强企业研发总投入为169.7亿元,新申请知识产权3948件,新授权知识产权2537件。

    11月初,石家庄正中科技有限公司圆满完成巴西饮用水处理项目,该项目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铝穹顶盖作为储罐顶盖,在耐腐蚀、轻量化、外观等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在环保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一直以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都是我们科技研发的重要支持,去年我们享受到375万元的研发费加计扣除额,今年前三季度已经申请享受了310万元的加计扣除金额。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新能源协同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开发,在水治理领域创出佳绩。”石家庄正中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文战说。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我们主要研发生产抗病毒类药物,这类药物研发周期长、资金回流较慢。”位于深泽县的石家庄龙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高素娜透露,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让企业实际节省税款支出400多万元,税收红利就像一副“千金方”,为企业增添了实打实的创新动能。

    “小微”群体最受益,政策“红包”提振发展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小微企业是十足的好消息。”石家庄宇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俊豪激动地说,今年以来,公司累计申请缓缴了30万元左右的税款,缓解了因场地搬迁面临的新厂房租赁、设备器材搬运等多项花销带来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来说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但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资金压力较大,有的甚至面临工资发放难及社保缴纳难等难题。

    因国内外订单需求持续增多,河北汇康日用品有限公司适时扩大生产规模、购买设备器具,资金周转却出现很大困难。国家税务总局元氏县税务局了解到情况后,辅导企业申报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款18.63万元,并打通“快车道”,在3个工作日内就帮助企业完成出口退税。企业负责人郭雨萌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已累计收到出口退税1321万元,不仅速度快,还不用提交纸质材料,足不出户就能办完所有流程。同时,税务部门还帮我们对接金融机构,让我们获得了100万元贷款,进一步缓解了资金压力。”

    对石家庄众多中小微企业来说,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方式充实了现金流,起到了提振信心、激发活力的积极作用。在石家庄市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是最主要的受益群体。在2022年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中,小型微型企业占比超七成,同样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主力军。

    政策效应的叠加,营商环境的提升,激活了石家庄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2022年,石家庄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5家、2899家、15262家。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缩影。目前,河北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也对河北省税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全国税务系统‘精细服务’改革的试点,河北省税务部门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把信心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紧紧围绕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着力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以税收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助力河北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程俊峰表示。

    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事业单位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处处都是装卸作业的繁忙生产景象。韩加君摄/光明图片

    【记者手记】

    严寒中的努力坚守

    光明日报记者王冰雅宋喜群

    12月10日23时31分,甘肃省甘谷县冀城产业园的户外气温已跌破零度。在杰瑞负极材料项目现场,六七位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还在变压器前忙着做最后的检查和调试。

    他们是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的员工。今年3月11日,杰瑞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开工建设。这是甘肃省和天水市大力支持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一期占地1000亩,投资25亿元。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高性能可再生能源,而负极材料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主要为石墨类材料。”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光向记者介绍,等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大型生产基地之一,还将为当地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

    12月11日1时39分,随着国网天水供电公司调度中心下达送电指令,该项目顺利送电,现场发出一片欢呼声。

    工程部总工程师崔树桢的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近一个月以来,为了确保项目成功供电,他和同事经常加班到深夜。“现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正式供电后,车间就可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为接下来的试生产打好基础。”崔树桢说。

    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公司克服疫情影响,140多名员工全力以赴抓工期、赶进度,现场采取两班倒的方式,保证项目如期推进。生产部经理于文晓介绍,目前,一期项目的7个生产车间已全部封顶,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将在春节前夕进入试生产阶段。

    在项目建设现场,厂房的门窗尚未安装到位,临近冬至,当地夜晚的气温跌至零下十摄氏度。生产部员工牛倩全正忙碌地往返于120个窑炉之间,给窑炉烧煤保温。“他的责任心很强,总是不畏严寒,不怕辛苦,力争把任务完成好。像牛倩全一样,我们的员工都很敬业,知道项目现场正缺人手,没有人轻易请假。”于文晓说。

    每一位员工都立足本岗、尽职尽责,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项目没有一天停工,建设进度如期推进。“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为了让投资尽快见到效益,也是为了回报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闫光说,1号石墨化车间预计在本月底率先进入试生产阶段,大家都摩拳擦掌,满怀期待。

    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事业单位

    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电焊工陈井坤在联箱分厂作业。新华社发

    【基层心声】

    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讲述人: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陈挺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扛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企业责无旁贷,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

    成立三十年来,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我国无线电频谱监测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华日通讯始终秉持“振兴中国无线电民族产业”的企业使命,在无线电频谱管理领域不断深耕,不断前行。

    华日通讯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除了涵盖行业全系列的产品形态外,近年来还在无人机管控、铁路频谱监测、5G背景下车联网等物联网应用场景频谱监测和卫星干扰定位等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为公司在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华日通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时代十年成都制造业发展优秀企业”。

    这些年来,我们企业所在地成都武侯区一方面完善政策体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对接企业需求、突出精准滴灌,强化政策系统集成和落实兑现,差异化制定7类20余项产业扶持政策,初步构建起产业全面覆盖、企业精准匹配的专业化政策体系,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营造亲商氛围,秉持“企业至上、细致周到”的服务理念,积极推行“点对点”服务、零距离沟通,努力当好企业的“贴心管家”,切实为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关怀。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成都武侯区立即组织重点企业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也以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深入学习中,华日通讯更加坚定了维护国家频谱安全、社会频谱秩序稳定的使命。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企业自身不断努力奋进下,华日通讯的发展定将迈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我们一定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采访整理)

    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事业单位

    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三江新区的中车铁投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生产安装智轨电车。庄歌尔摄/光明图片

    【短评】

    用政策“红包”激活更多经济细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报告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调研中,众多企业负责人的话里透着他们抓住机遇、踔厉奋发的决心和信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为企业点赞的同时,也须明确,要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还要为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几年,一些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对此,国家出台诸多纾困解难政策助其爬坡过坎。

    好政策还须落实好。以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为例,税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截至11月10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3.7万亿元背后,是千千万万因获得现金流重获元气生机的企业。用政策“红包”激活更多经济细胞,不断夯实发展根基,中国经济韧性更强,活力更足。

    2022-12-19
  • 【中共二十大的世界意义】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兼世以达,独善则穷。中国人民率先亮明了自己的选择,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究其实质,中国人民选择了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亲,将世界人民的疾苦与欢乐视同自身疾苦与欢乐,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兼善天下”的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这条“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道路,不仅是“天下一家”的传统文化情怀所致,更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类共同挑战的理性选择所致。当今世界,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人类面前。

    “四大赤字”造成的乱象纷繁复杂,必须抓纲带目才能纲举目张,而弥合发展赤字是解决“四大赤字”的“纲”。发展赤字直观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在长期中节节下降。全球人均GDP增长率均值在1961年到1982年为2.3%,1982年至2006年降低为1.8%,2007年至今进一步下降至1.2%。因为发展赤字的存在,国家间博弈越来越由“增量博弈”转向“存量博弈”,竞争性乃至对抗性逐渐上升,世界和平变得更加脆弱。因为发展赤字的存在,各国用于增强安全韧性和安保能力的投入日益局促,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为发展赤字的存在,各国推进全球治理的努力往往被国内财政资源及民意约束所掣肘,使许多全球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无论是平息冲突动乱、解决人道主义危机,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抑或是防止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又或是消除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日益严峻的威胁,根本上都要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这方面,各国必须合作,大国尤其要多作贡献。大国在释放发展红利、牵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方面,应该发挥更积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认为,用自身新发展来为世界提供应对共同挑战的新机遇,大国责无旁贷。

    第一,以创新发展为世界提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大地上涌现的创新为世界发展注入新动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先进装备等生产资料,为各国企业节约了生产和运营成本,提升了各国产出效率。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中断现象严重,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凭借强大的产出和供应效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源源不断输出支撑性力量,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保护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和人力资本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以协调发展为世界提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新机遇。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有力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在持续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作为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大的国家,中国自身发展的协调化调整也在积极改善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状况。进入新世纪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严重,表现为一方面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另一方面中国、日本、德国及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高储蓄、低消费,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形成“金融恐怖平衡”局面。从中国方面看,2005年至2011年间,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均值为4.8%,最高甚至达到了7.4%。新时代以来,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得到明显纠正,2012年至2021年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均值下降至3.5%。这与国内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发展、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有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最终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27.5万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56.1万亿元,其占GDP的比重由51.1%提升到54.7%。2021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占比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发展。

    第三,以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中国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方面,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用绿色技术及绿色发展经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可持续的低碳转型发展。

    第四,以开放发展为世界提供利用超大规模统一市场的新机遇。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两者共同确保和展示了中国开放发展逻辑的完整性和自洽性。

    同时,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竭力保持包括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在内的世界市场和开放世界经济体系的完整统一,用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大市场,为各国市场主体提供机遇。

    第五,以共享发展为世界提供促进公平正义、缩小南北差距的新机遇。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合理的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重要议题,不断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主动将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提供给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弥合科技特别是数字鸿沟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逻辑作出了新的有力论证,为风雨如磐的世界注入了安全稳定和增长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022-12-19

  • 首 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