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这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党的二十大主题中包含“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内容。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增写了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伟大建党精神,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和起点,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了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深刻论述,彰显了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精神伟力。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穿透历史、激励全党、淬炼党性和锤炼品格的永恒价值,只有薪火相续,代代相传,才能维护好党的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的基业长青。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遇到过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险,经历了无数严峻考验,但从来没有被吓倒,从来没有退缩,最终成功化解了看似不可化解的危机困境,创造了看似不可创造的人间奇迹。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重大成就和非凡奇迹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伟大建党精神发挥了强大的激励作用。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百年奋斗收获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倍加珍惜,长期弘扬,继承创新。


    从鸦片战争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萦绕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夙愿,一代代人为此不懈奋斗,把毕生精力甚至生命献给了这个伟大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彻底扭转近代中国的命运,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当前,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接续奋斗的科学谋划,绘就了砥砺奋进的灿烂蓝图。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补足精神之钙,进一步强化信仰、信念、信心,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融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行动中,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落实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际行动与表现,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聚焦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使命追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牢记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转化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能。牺牲体现无私奉献精神,斗争体现勇毅前行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焕发把人生奉献给党和国家事业需要的激情,昂扬勇于斗争的意志,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善于抵御和化解重大风险,克服各种重大阻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凝聚起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在尽责尽力的日常工作上。在不同的岗位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将个人奋斗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紧密相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奋进伟力,在新征程奋斗实践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神圣的历史使命。继续发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党的伟大精神,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我们党一定能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中华民族向着既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2022-11-16
  •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赓续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以各种方式苦苦探寻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上谋划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整个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党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对抗。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容易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空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种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中向前推进的。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确立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为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实践充分证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2022-11-15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一、深刻认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三农”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这些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农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完全可以与城镇一样,建设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2021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人、常住人口4.98亿人,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过上现代生活。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亟待纠正治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准确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农村要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信和物流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县乡村统筹配置、合理布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卫生厕所进一步普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乡村风貌各具特色。村庄风貌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既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二)农村要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有1.62亿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占全国2.93亿农民工总数的55%。需要全面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增加县域就业容量,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努力实现:乡村就业更加充分。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得到有效开发,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就业,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就业技能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乡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农村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不断强化,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


    (三)农村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不能仅盯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改善,忽视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抓实建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精神风貌全面提振,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环境始终保持稳定。


    (四)城市和乡村要各美其美、协调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需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扎实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抓紧抓好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做大做强种养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树立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导向。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正确把握工商资本在发展乡村产业中的作用定位,设置好“红绿灯”,加强全过程监管,引导工商资本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不仅要巩固下来,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整乡镇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要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补短板、促发展,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救助资源整合,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筑牢兜底保障网,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要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记忆,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要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建设主要是解决“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问题,不是要另起炉灶搞新村建设,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大规模村庄撤并、赶农民上楼。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各类乡村组织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发挥县级在乡村治理中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整合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各方面力量,提高为农服务能力。更好发挥村级组织基础作用,增强村级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城市滞后,主要在于适应农民群众特点的载体平台少。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农村受众和对象,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接地气、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要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明确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抓手和载体,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六)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大中城市相比,在县域范围内打破城乡分割格局,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本更低、更具现实可行性。要推动形成县乡村统筹发展的格局。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加大县乡村统筹发展力度,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内统筹布局,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在县域内基本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的界限,淡化市民农民概念,推动形成农民在工农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的生产生活形态,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七)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切实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务,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公共设施建设等,农民应该干的事、能干的事就交给农民去干,健全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的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社会风俗习惯不同,再加上农村工作直接为农民服务,随时接受农民检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尊重规律,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和推进,坚决防止和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以优良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强化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2022-11-15
  • 踔厉奋发向未来·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丨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各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经济建设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一线采访看到,各地以真抓实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


    11月5日,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西部标段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通车后,这条线路将串联多个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重点发展区域,成为加速城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黄金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山东将立足高质量发展,遴选一批能在四季度开工或急需办理前期手续的大项目、好项目,早开工早落地,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栋说。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大局大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稳步前行。


    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兰(西)广高铁通道重要组成部分西宁至成都段全线开工建设;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右岸首台机组正式并入广西主电网投产发电;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


    各地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短期内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从中长期看,能推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势蓄能。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双十一”期间,高端家电、数码产品、“国潮”品牌等销量大幅增长,其中升级品类增速明显。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


    “长沙将多措并举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提供支撑。”湖南省长沙市商务局副局长黄立斌说。


    在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秋收已近尾声。“预计今年玉米、大豆亩产较去年有所提高。”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说,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黑土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中国碗装上更多、更好的中国粮。


    近期,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供暖季。面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能源大省山西压实增产保供任务。“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着力提升煤矿日产量水平,稳定全省电煤库存,提高应急保障水平,确保做好今冬保暖保供工作。”山西省能源局局长姚少峰说。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云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和华为云等多座大型数据中心,总投资超过160亿元……贵州贵安新区成为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聚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数字中国建设为广阔西部地区提供发展新机遇。“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抓住‘数据’这个核心生产要素和‘算力’这个核心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建设探索经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李刚说。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工厂,大量智能机器人应用了最新的自动装配技术;全自动高速连续钢铝混合机械冲压线能实现复杂造型零件的生产;焊装广泛采用自动化焊接及传输设备,焊接自动化率达100%,线内输送自动化率100%。


    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生长……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嬗变,推动中国加速向制造强国转变。


    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一号”主机房内,百余台黑色机柜列队排开,一盏盏指示灯快速闪动。“企业用户、合作科研部门实时在线互动,每天要完成接近15000项计算研发任务。”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总工程师冯景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与顶尖科学家加强合作、协同攻关,瞄准重大产业和战略需求展开研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实现中国超算产业更多新突破。”冯景华说。


    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让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更加充沛,持续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福建晋江的华宇铮蓥集团经编车间,运用“5G+以太网机器视觉”的检测设备实时传输生产画面,AGV物流机器人穿梭其中。“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生态和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晋江市科技局局长蒋家兴说,晋江将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九章”“祖冲之号”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国家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创造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世界纪录……近年来,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安徽诞生,多个高层级研发平台加速落户。


    “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持续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创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夏辑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11月的上海,胜友如云。


    “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中国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彰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近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发布,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多部门宣布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实际行动兑现开放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1月8日上午,一列满载元明粉、铬铁、发电机等货品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鱼嘴站出发,两天后到达广西钦州港,继续换乘海船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地。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未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联通‘一带’和‘一路’,服务内外双循环,推动区域经济更好融合发展。”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渝培说。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11月1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于1980年的悦宾饭馆第三代经营者郭华,领取了《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实施后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将饭馆的经营者由父亲变更为我自己,实现了父女俩多年夙愿。”郭华说,之前由于法规限制,变更经营者需要注销使用了几十年的营业执照。条例允许直接变更经营者,有助于打造胡同里的老店。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印发……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落地。


    大国经济空间广阔,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将释放不竭动力活力,激发充足优势潜力。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江苏省仪征市经济开发区沿江村大潘庄的200亩精品水稻种植基地不久前迎来第一茬收获。这是沿江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维忠带领村民试种优质水稻后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将针对村里人多地少、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寻找更多特色农业项目,提高农村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周维忠说。


    放眼神州大地,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齐头并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更加光明。(记者安蓓、魏玉坤、潘洁、李晓婷、董瑞丰、王劲玉)

    2022-11-14
  • 【二十大代表在基层】项昌乐代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办学治校各环节

    “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聚精会神抓落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一回到学校,立即组织召开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领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并与全程参加党的二十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郭东明带头交流学习体会。随后,项昌乐以《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力实现双一流建设加速跑》为题为师生讲授专题党课,号召全校干部师生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校上下迅速行动,成立师生宣讲团,通过特色党课、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讲阐释,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项昌乐为大连理工大学师生讲授专题党课。于舒雯摄/光明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项昌乐深刻体会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吸引集聚一流人才,才能培养出一流学生,产出一流创新成果。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推出了包括组织、目标、责任、评价、激励、约束、服务在内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七大计划”。项昌乐在会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学校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发布了最新引才政策。在新政策吸引下,一批青年人才陆续来校,建设工程学部老师吕恒就在其中,他说:“新政策不仅提高了待遇,还鼓励我们组建团队,保障博士后及博士生招生指标,助力青年人才挑大梁、担主角。”


    一边是深化改革的春风吹满校园,另一边是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一融双高”动员部署如火如荼——项昌乐深入基层,指导基层党组织分层面、分类别开展“一融双高”大讨论,他说:“党的二十大既突出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同时也强调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全面提升学校党建质量,引领推动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推进“一融双高”动员部署会上,十位基层党组织书记分享经验做法,互学互鉴,共谋发展。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郭新闻教授表示:“学院将继续实施‘党建成果’+‘业务实绩’同步考核,深入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使党建提质增效与事业跨越发展同频共振。”会后,学校党委同步部署“一融双高”实施方案,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推动改革发展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为重点,激励干部师生立足实际,担当作为,共同建设“卓越大工”“魅力大工”“幸福大工”。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大连理工大学事业发展面貌一新。项昌乐说:“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转化为改革进取的信心决心,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办学治校各环节,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2-11-14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重大意义、内在基础、实现路径作出了新阐释。

    “两个结合”何以必要

    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蕴含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必须着力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严重脱离实际,使中国革命“吃了大亏”。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同志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历史经验,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开始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深刻而精要地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道理。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波格丹诺夫等人完全摒弃俄罗斯传统文化、试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的空想主张,列宁予以深刻批判,强调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俄国传统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生长之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血脉的结合、融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两个结合”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作为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总结世界各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说:“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理论在19世纪后半期形成。它叫做马克思主义。”从“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总括性、普遍性的特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具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具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普遍特性,具有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一般特点。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反复强调俄国工人运动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毫无疑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就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有了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宇宙观方面。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天下观方面。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虚构的马克思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在这方面也做了一种相近性言说。其三,社会观方面。“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阐发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未来设想,有诸多契合点。其四,道德观方面。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

    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主动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也是牢牢立足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先进政党,具有积极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主动性。从历史角度看,如前所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又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更好地把握历史主动。

    “两个结合”如何推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准基本国情,明确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所要结合的实际,常常是变动不居、发展变化的。在准确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全党行动的自觉性和统一性,是我们党的优势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以此为指导,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格。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基础、中介,实际中的问题有待理论上的回答,理论上的问题需要在实际中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为此,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相结合,是学术理论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议题。在这方面,基本的前提是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的重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把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概念、理念发掘出来,作出新的时代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论述在面对现代性问题和国际化交流时具有优势,但也存在逻辑性、时代性方面的短板,其中的不少经典表达亟待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关于“天人合一”这个重要命题,存在“天人感应”“天人相通”“人天同构”“人天同象”等多种解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天人合一”解读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容易让人接受。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深度挖掘和现代转换,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和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风骨、风貌。在这方面,我们尤其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天下为公、立德修身、家国一体、维新变革、追求中和、崇尚整体等,使之有机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同时,还要重视概念、用语层面的融入,诸如“实事求是”“小康”“守正创新”等,已经被赋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今后还有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概念、用语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

    “两个结合”不是自动实现的。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主体自觉、历史担当,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情怀、强烈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2-11-11
  • 李书磊: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新华社杭州11月10日电11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着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调研期间,李书磊深入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农村、社区和宣传文化单位,就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了解有关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深入交流。

    李书磊指出,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要坚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紧密联系各地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人们身边的喜人变化,大力宣传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宣传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引导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努力把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之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李书磊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要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研究阐释,大力宣传党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要建好用好国家版本馆,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

    2022-11-11
  • “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人民论坛)

    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两张照片中的笑脸打动人心:山东省沂水县一位老人笑容洋溢地展示刚领到的养老金,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的孩子们笑容灿烂地展示手绘作品。“一老一小”的笑脸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要求“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人民至上”是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为了人民”是念兹在兹的深情牵挂。

    大战大考,彰显“为人民谋幸福”初心之坚;风雨来袭,考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之诚。面对贫困堡垒,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面对疫情冲击,坚持“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的理念,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彰显着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定信念。

    这十年,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不断攀升,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背后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的美好图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重承诺,已经化作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答卷。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部署。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我们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2022-11-10
  • 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湖北、黑龙江、陕西、福建、清华大学、中央外办宣讲

    本报武汉11月9日电(记者李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作宣讲报告。宣讲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方式进行,主、分会场共约1.4万人参加。

    报告会上,王蒙徽从深刻领会大会主题和主要成果,深刻领会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会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论断、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主要任务,深刻领会应对风险挑战、敢于善于斗争的时代要求等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讲解读。他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

    9日下午,王蒙徽来到武汉市南湖街道华锦社区等基层一线,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就青年如何锤炼过硬本领、基层社区治理等话题,与大家互动交流。

    本报哈尔滨11月9日电(记者刘梦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作主题宣讲。主会场和各分会场约1.3万人参加。

    穆虹在宣讲中围绕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他指出,“两个确立”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

    9日上午,穆虹还来到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向基层干部、科技人员、青年职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就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与大家互动交流。

    “今天的宣讲,让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家傲表示,“我们要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之路!”

    本报西安11月9日电(记者龚仕建)8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陕西省西安市进行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作宣讲报告。陕西省主、分会场5500余人参加宣讲报告会。

    报告会上,孙金龙从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成果、深刻学习领会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学习领会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深刻学习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刻学习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深刻学习领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等7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系统宣讲和深入阐释。

    9日上午,中央宣讲团来到延安大学进行宣讲,与师生代表交流。孙金龙就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当日下午,孙金龙来到延安市宝塔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互动宣讲,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与消防指战员进行交流。

    “听完报告,我备受鼓舞。我们要立志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张智恒说。

    本报福州11月9日电(记者钟自炜)8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福建省福州市进行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作宣讲报告。

    施芝鸿在报告中以“系统总结新时代、全面布局新征程、锚定奋斗新目标、继续创造新局面”为题,重点从党的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主要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和框架结构,党的二十大报告如何系统总结新时代10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全面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等七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深入阐释和系统解读。与会人员认为,宣讲报告主题鲜明、紧扣实际、内容丰富,为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权威辅导。

    “报告会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帮我们深化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

    当天下午,施芝鸿前往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专家代表互动。9日上午和下午,施芝鸿分别走进泉州市基层社区和厦门大学宣讲,与社区干部群众、师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赵婀娜)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作宣讲报告,该校2000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参加。

    在新清华学堂,尹艳林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实质、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等六个方面的深刻认识,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并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内容展开生动阐述。

    “广大青年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尹艳林说。

    宣讲中,师生们专注倾听,不时记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宋志浩表示,此次宣讲让大家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解更为全面深刻,“我要持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温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9日下午在中央外办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外办副主任邓洪波作宣讲报告。

    邓洪波围绕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成果和重大意义,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责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发扬斗争精神应对风险挑战的时代要求等七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全面宣讲和深入解读。他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奋力担当作为,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中心任务团结奋斗,为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央外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外办纪检监察组全体同志以及有关基层群众代表参加报告会。

    2022-11-10
  •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全国政协机关、上海交通大学、西藏、国资国企系统、甘肃宣讲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8日下午在全国政协机关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作宣讲报告。

    张庆黎从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等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宣讲。

    张庆黎指出,人民政协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协商议政,强化监督落实,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斌主持报告会。全国政协驻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和机关党员干部等约400人参加报告会。

    光明日报上海11月8日电(记者孟歆迪)8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上海交通大学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上海市市长龚正作宣讲报告。

    报告会上,龚正结合上海实际,从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应对风险挑战等七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宣讲。

    龚正说,要坚持全面准确,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报告会后,龚正来到师生当中,与大家一同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龚正说:“欢迎大家毕业后留在上海,施展抱负,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拉萨11月8日电(记者尕玛多吉、杜倩)8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作宣讲报告。

    报告会上,王建新从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责任,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等七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系统解读和深入阐释。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天下午,王建新来到西藏藏医药大学,与青年师生代表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宣讲和交流。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谭谟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8日在国资国企系统宣讲。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作宣讲报告。

    报告会上,田培炎从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系统宣讲和阐释。他表示,“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宣讲报告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帮助听众加深了对大会精神的理解。大家表示,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主会场和分会场33万多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结束后,田培炎与干部职工互动交流,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新华社兰州11月8日电(记者王博)8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作宣讲报告。甘肃省主、分会场1万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张来明以“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为题,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深入阐释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重点围绕深刻认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全面系统宣讲解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会后,在甘肃省委机关大院,张来明还与青年干部就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体会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分享。当日下午,张来明来到兰州大学,与青年学生代表座谈互动,并为高校师生作专题宣讲。

    2022-11-09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规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企业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形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准确把握规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规范强调规则与公平,发展强调创新与效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立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规范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式。规范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只有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壮大的规范才具有现实价值。在信息技术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平台经济迅速崛起,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21年,中国互联网前百家企业营业收入达4.58万亿元,前百家企业营业利润总额达4663亿元。据预测,2030年中国整体平台经济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但是,平台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平台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损害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不加以规范治理,不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势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平台经济迎来数字化消费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加速升级、实体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利好。只有正确认识资本逐利与促进发展的双重属性,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才能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既防止平台资本无序扩张,又实现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平台经济规范治理体系

    近年来,部分平台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或技术优势,通过“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过度追踪和收集用户“数字足迹”等方式,侵害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经济秩序。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必须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防止平台企业成为“脱缰野马”。

    严把资本市场准入关。必须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该管好的要管好,该放开的要放开,让平台企业有稳定透明的发展预期。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非公有资本投资禁限范围。除涉及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外,加快数字经济市场准入改革,放宽新业态准入标准,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加强平台经济全链条监管治理。针对平台企业规模大、跨界广、业务复杂、监管难的特点,坚持依法监管、公正监管、源头监管、精准监管、科学监管,积极推广“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建立健全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行业治理,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凝聚力,引导平台企业自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合规指引,通过“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方式,增强企业合规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平台生态。

    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规范治理是为了更好促进平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平台企业面临增长放缓、融资困难、预期转弱、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平台企业发展预期,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推动平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畅通资金循环。平台企业资金需求巨大,主要来源有风险资本、上市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经营收入等,一旦融资渠道受阻,就会带来资金链断裂风险。缓解平台企业的融资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协调,提供合理的融资支持。

    二是分类精准施策。平台经济形式多样,各行各业、各垂直领域平台之间业务差别明显,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有时候需要监管部门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主动对接问题,量身定制,帮助企业补短板强弱项。针对不同类型平台的特点,支持平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广数字经济新模式等重大项目,引导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竞争力的核心在人才。可以通过评选领军人物、优先积分落户、专业资质评定、开展系统培训等措施,帮助平台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2-11-09
  • 前10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9.5%(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记者杜海涛)海关总署7日发布数据,前10个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34.62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19.71万亿元,增长13%;进口14.91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4.8万亿元,扩大46.7%。

    10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5万亿元,增长6.9%。其中,出口2.07万亿元,增长7%;进口1.48万亿元,增长6.8%。

    据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介绍,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1.25万亿元,增长9.6%,其中,手机7790.4亿元,增长8.7%;汽车3091.7亿元,增长72%。“这在展现相关企业强大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

    一般贸易进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前10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2.09万亿元,增长13.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3.8%,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

    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前10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26万亿元,增长15.8%。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1.23万亿元,增长20.9%。

    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7.44万亿元,增长14.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4%,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