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徐芙蓉:在生死边缘守护生命

    “滴滴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ICU病房里,心电监护设备不停传出紧张的声音,医院急诊三部ICU护士长徐芙蓉正紧张忙碌着。14年来,她精心护理危重病人,用自己的专长和爱心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ICU护士是在生死边缘守护生命。”徐芙蓉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句话:责无旁贷!”

    2020年2月1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关头,徐芙蓉主动请战驰援湖北黄冈,“我有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历,我先上!”

    抵达黄冈后,徐芙蓉临危受命,担任湖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短短3天,她和同事们建起一个“战地ICU”,接收了首批15名病情最危重的患者。

    “我有经验,我来!”面对吸痰、气管插管等与病毒“贴身作战”的危险操作,徐芙蓉总是积极承担。

    42天里,徐芙蓉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49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事故的目标。

    离开那天,看着夹道送别的黄冈人民,徐芙蓉热泪盈眶,“我们再辛苦也值得。”她说。

    2020年5月11日,从黄冈归来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徐芙蓉再次主动请缨,还是那句话:“我有经验,应该去。”她作为中国(湖南)抗疫专家组成员、护理专家,远赴非洲抗疫。

    在非洲,徐芙蓉和队友们先后走访了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的70多家机构和单位,与专家组成员一起下基层、访社区、进医院,指导他们改善分诊流程、优化诊疗方案,深入隔离病房与当地医务人员讨论病例。

    回国之前,徐芙蓉和专家组成员向两个国家各提交了长达一万二千字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这是我们留给当地群众的礼物。”徐芙蓉说。

    “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请战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世卫组织代表加沙西拉博士向徐芙蓉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从容回答:“在中国,国家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冲在最前面,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这应该是已经融入血脉的一种自觉。”

    “这次你摘下呼吸机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希望明天表现得更棒!”这是徐芙蓉为在ICU治疗的患者记的日记里的一段文字,她记录了患者汤先生与死神搏斗的95个日日夜夜。

    2021年2月,34岁的汤先生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住进徐芙蓉所在的科室。陌生的环境、严重的病情一度让他感到无助,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

    在徐芙蓉的带动下,ICU的护士们每天鼓励他,给他积极治疗的信心。出院那天,汤先生拿到这份特别的日记感动地说:“这本日记写到我心里了。”

    如今,徐芙蓉和团队已经为19名患者记录下ICU日记,这样的关怀让ICU病房有了温度。“把病人放在心中,就会时时刻刻落实到行动中。医院的服务怎么样,病人最有话语权。”徐芙蓉说。

    记者了解到,徐芙蓉和团队还在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把服务延伸到医院外,为一些有需求的老年人、慢性病和肿瘤病人提供服务,在长沙的患者只要在手机上“下单”,就会有网约护士上门服务。

    得知自己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徐芙蓉说:“党代表对我来说是无上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022-10-03
  • 喜迎二十大丨青海:“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

    金秋时节,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内,层林尽染,清冽的澜沧江水蜿蜒湍急,不时可见岩羊、白唇鹿等在密林中一闪而过,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誉。经过多年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昂赛大峡谷,亲身感受这里发生的改变。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记者抵达此行目的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热情村村民桑周家。桑周今年28岁,从小在昂赛大峡谷长大,家里养着67头牦牛,是个地地道道的牧民。

    大清早,记者即随桑周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区放牧。走了没一会儿,每个人都气喘吁吁,但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频频映入眼帘,每个人都兴致勃勃。

    “看,那是马麝”“在河边嘴特别尖、特别长的是鹮嘴鹬”……一路上,桑周拿着望远镜细数着看到的野生动物。“这几年,草绿了,水清了,以前看不到的雪豹现在经常能看见。”谈及变化,桑周滔滔不绝。

    翻过两座山,是一片广阔草场,牦牛开始在草场上撒欢。“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草长得是越来越好。”捋起一把草,桑周颇为感慨。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曾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三江源湿地湖泊减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桑周记忆里,小时候,草场鼠害泛滥,最严重时,到处是光秃秃的黑土滩。这几年,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昂赛大峡谷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峡谷内记录到的雪豹个体从2017年的42只上升到现在的85只,金钱豹个体从2017年的4只上升到现在的12只。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三江源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与昂赛大峡谷的基层干部、生态管护员等进行视频交流,希望他们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生产生活都越来越好。

    也是在这一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起“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2018年,桑周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这项工作,每年为他带来2万多元收入。在他看来,“能保护动物,又能挣钱照顾家里,这是党的政策好,相信党的二十大会推出更多的好政策。”

    多年来,桑周每天随身携带着笔记本,把放牧巡山过程中看到的环境变化和野生动植物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

    “经常看一看,数一数,这些都已印在我的脑子里啦。”桑周说。

    歇一会儿走一段,突然桑周有了新发现。

    “快看,这是雪豹留下的粪便,旁边还有脚印。”桑周一边蹲下仔细观察,一边赶忙拿起手机拍摄照片,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详细地点。

    “附近肯定有雪豹,还不止一只。得赶紧记下来。”桑周兴奋地说。

    翻开桑周厚厚的笔记本,记者看到他已经记下了不少雪豹出现的地点。

    2019年,昂赛乡获得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这也是我国首个在国家公园开展的特许经营试点项目。桑周这样熟悉环境的牧户,有机会从事导游工作。

    桑周说,牧民变导游,多了一个收入来源。目前,昂赛乡共有22户牧民家庭从事自然体验特许经营。去年起,桑周换了一辆车,专门带着自然体验者感受自然,拍摄野生动植物。

    中午,刚返回家中,桑周就拿起一本书翻看。记者从他手中接过一看,是《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手册》,里面图文并茂,记载着三江源地区常见的野生动植物。

    “今天路上又见了几种我不认识的动物,看这本书学习一下。”桑周说,“你看,回来的路上看见的小鸟是藏鹀,还是中国特有物种呢。”

    目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像桑周一样,由政府聘用的生态管护员超过2万名。多年来,我国累计投入22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草原生态得以恢复,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逐年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

    记者从青海相关部门获悉,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青海正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傍晚,桑周把牦牛赶回家,又开始整理一天的放牧和巡山记录,将拍到的一些野生动物照片发给以前来过的自然体验者,并补了一条信息:“生态好了,又有新发现,赶快来看看吧。”

    2022-10-03
  • 喜迎二十大|洱海之治

    洱海是云南大理人的“母亲湖”,曾因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

    作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洱海水质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试金石。

    从数次暴发蓝藻到水质不断向好,近年来,大理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洱海保卫战”。

    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2020年、2021年,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今年1至6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约2.7米,为近十年最好水平。

    2022-10-03
  • 喜迎二十大丨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秋日的大理,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苍山翠绿欲滴,洱海清澈如镜,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就坐落在“母亲湖”洱海边,村内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阳光洒在村边金灿灿的稻田里,几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往穿梭,覆盖不到的角落,村民们便弯着腰一步一镰,确保稻谷应收尽收。

    村民何利成娴熟地挥动镰刀,身后留下一行整齐的稻茬。“别看都是种水稻,现在的方法跟过去不同。”这位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白族汉子给记者讲起种田的门道,“我家的田没施一点儿化肥,用的都是有机肥。保护‘母亲湖’,咱也出了一份力!”

    “只用有机肥,不用化肥,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记者的疑问,引来田间地头一阵笑声。何利成停住手里的镰刀,笑呵呵地说:“施有机肥,不但稻谷产量不降,每亩能打出450公斤左右的大米,而且对洱海的污染也减轻了。”

    “取得有机认证的大米一公斤能卖20多元,价格是以前的几倍。”村民杨月圆直起腰补充道。

    在洱海边,有许多像古生村一样的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前些年多使用化肥种粮、种菜,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产生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顺着沟沟渠渠流入洱海,给“母亲湖”造成污染。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削减农田中氮、磷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入湖,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海流域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村民黑永乔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种田用的有机肥,都是周边村庄的牛粪‘变’来的。”

    古生村往西不足2公里的南庄村,水泥路干净整洁,两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

    “以前村子可没这么干净,房屋旁、河边、路边都是乱堆乱放的牛粪,臭气熏天。遇上下雨,雨水还会把牛粪冲进洱海。”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冲说,洱海流域有养奶牛的传统,养殖规模最高时超十万头,奶牛养殖产生的粪便也曾是洱海的污染源之一。

    下午1点多,村里的养牛户段桥润正在牛棚里清理牛粪,铲出来的牛粪陆续被装进农用车车斗。“我家养了11头奶牛,每天早中晚各打扫一次,装满一车就送去收集站。”瞧出记者的好奇,段桥润说,“你们跟着我去看看吧。”

    2公里外,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湾桥收集站,排队卖牛粪的养牛户还真不少。过秤、确认、登记完后,段桥润算了算说:“一吨牛粪80元,一个月光卖牛粪就能挣差不多1000元。”

    “牛粪可是好东西,收集站对牛粪进行简单的除臭和干燥处理,再送到工厂加工成有机肥,变成了肥料,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收集站负责人杨松雄说。

    农户有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只有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洱海水才会更清,企业发展才能长远。”顺丰洱海环保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公司已在洱海流域建起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这几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每年可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各类废弃物195万吨,减轻入湖总氮、总磷负荷。

    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2020年、2021年,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今年1至6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约2.7米,为近十年最好水平。

    如今,全长129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湿地、森林、传统村落如一颗颗宝石般散布在这条生态廊道上,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点。

    “苍山下,洱海边,村民种的油菜花、水稻也成了景点。”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开心地说,“村里人都期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信肯定会有更多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好政策。”

    不止苍山洱海,一幅令人欣喜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

    2021年,翻山越河、一路逛吃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在国内外迅速走红,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除亚洲象外,云南滇金丝猴数量已增至3800只左右,绿孔雀、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也实现稳定增长。

    目前,云南各族人民不断铸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022-10-03
  • 喜迎二十大|陕西:写好黄土地上新时代新答卷

    “这个项目的电池转换效率、单片加工成本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满产后全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解决8000人就业。每年产出的电池放到咱们项目上去发电,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一半。”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咸新区基地负责人曹允波介绍道。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黄土地上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研发基地,走进园区内的秦创原光伏创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200多米长的中试线映入眼帘,设备发出低鸣声,科研人员聚在一起一边查看显示屏参数,一边进行着讨论。

    完成技术攻关迈出实验室、即将走向量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在这里完成从研发到生产的最后一百米。

    “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都意义重大。”隆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说,自2021年4月至今,隆基绿能已经11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

    在他陈设简洁的办公室,记者一眼就看到了装在相框里的光伏电池,这是去年10月隆基研发团队将一款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至26.30%、刷新世界纪录后制作的纪念品。如今,这一数值已被他们提升至26.50%。

    “2010年刚回国的时候,国内光伏行业的研发制造设备中有90%以上依赖进口。经过全行业的努力,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徐希翔对记者说。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陕西全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让更多科研成果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

    “这个橡皮泥一样的东西在遭遇外力冲击后会‘遇强则强’。”指着一款新型材料,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院副院长张彦峰告诉记者,这个基于西安交大科研成果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去年借助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仅42天就孵化成为企业,4个月内实现了成果产品化。如今,这款材料已经应用到体育运动装备、摩托车骑行服等的制造上。

    “公司的名字借用兵马俑的英文,来彰显陕西人锐意进取、只争朝夕的‘拧劲儿’。”张彦峰介绍,拓锐考的发展历程,是陕西抓好要素投入和服务保障,发掘培育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高的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缩影。“我身边越来越多高校教师主动参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他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陕西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快看,那就是‘东方宝石’朱鹮!”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牛克胜走在前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刚刚完成采收的稻田里有朱鹮成群结队地落下觅食,频频还有白鹭、苍鹭飞过。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一些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朱鹮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人们曾普遍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牛克胜说道。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现在朱鹮的数量已经有7000余只了。”牛克胜笑着说,“今年,这里共诞下48只朱鹮幼鸟,为历年来最多。”

    在被稻田环抱的陕西朱鹮人工繁育中心,记者看到优雅高洁的朱鹮在宽大的网笼里振翅欢叫,饲养室中几只在野外受伤被送来的朱鹮,正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呵护下康复。

    牛克胜告诉记者,朱鹮种群的扩大正是陕西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增长的一个生动而又有力的见证。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野外种群监测水平和人工繁育能力,计划通过几代朱鹮养护人的不懈努力,到2049年在全国更多省份建立朱鹮野外种群,争取让这个物种以秦岭为中心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牛克胜对未来充满信心。

    2022-10-03
  • 二十大代表风采|“乡村筑梦人”傅平均:不能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

    滕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傅平均。王刚摄


    中新网宁波10月1日电(记者林波)从“最穷的跟我在一起”到“把最差的田给我”,再到“赚了归集体,亏了算我的”,三句话浓缩了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三代“领头雁”的发展思路。

    小小的村庄,大大的梦想,这是滕头村的自白。

    仅有354户891人的滕头村是一个小村,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大村,企业多、财气大,收入高、福气大,荣誉多、名气大。在聚光灯下,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的小村如何书写大梦想?

    “优良的传承是滕头的‘根’和‘魂’。滕头的班子,一任接一任,滕头的民众,一代传一代,有一种东西永远不变色、不变味,这就是奉献与奋斗。”滕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傅平均于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滕头村这棵“常青树”要永葆活力,就不能躺在“成绩单”上睡大觉,要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做村民之所盼,把“最后一公里”与“最先一公里”完美地统一起来。

    不负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

    每人每月1500元(人民币,下同)福利金,退休村民不低于4000元,同时享受房屋、养老、医疗等各类保险……这是每一个滕头户籍村民都能享受到的“集体福利”。

    对比几十年前的滕头面貌,71岁的滕头村村民傅央改于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有女不嫁滕头村’到‘家家都是富裕户’,绿水青山成就了今日滕头的金山银山。”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多地村民还沉浸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喜悦中时,滕头村两委却率先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经济与生态共赢的方式。

    毫无疑问,绿色是滕头的主色调。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早在1993年,滕头村创立了彼时中国惟一的村级环保委员会,对引进的工业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从那时起,已有近百个投资项目因其可能造成的污染而被否决。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滕头村作为全球惟一乡村案例入选,其核心竞争力就是绿色、低碳。”傅平均解释说,彼时的滕头村全域绿化覆盖率80%以上,步行、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全面普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节水设施等有序发展,构成了滕头村低碳乡村的主要特色。

    正是因为那一片绿色,滕头人摘掉了落后帽子,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大道,站在了乡村振兴的前沿,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绚烂花朵。

    起舞数字经济打造未来乡村

    在此前的“成绩单”上,小村如何再续新作为,未来乡村怎么建?

    “一年一个样,三年全变样。”这是傅平均上任时面对村民许下的承诺。

    在他看来,数字化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场景,“我们的理解和做法主要是抓好人的数字化和生产要素的数据化这两个关键,推进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法向数字化转变。”

    在创建未来乡村的大背景下,以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变为例,该村建立村民微信群、党员微信群、微信党校、村务APP、数据库,在网上听取民众意见,探索“智治”新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石,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傅平均说,未来乡村建设要分好蛋糕,首先必须做大蛋糕。

    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面对滕头地域狭小、发展空间不足难题,傅平均牵头完善村庄建设总规划,细化业态布局。

    于是,他天南海北跑项目、谈合作、抓落地,倡导建立了“合伙人”制度,从中国各地招引优质项目、专业人才,谋划招引10多个项目、投资超10亿元,30多个项目齐头并进。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滕头控股、爱伊美、滕头园林、滕兴公司、高科技、全域旅游、自主创业七大支柱,一个现代化的产业版图正在滕头铺开、提升。

    面对疫情影响,滕头经济总量仍保持12%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21年,滕头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25.7亿元。

    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算富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共产党员,傅平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

    傅平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滕头村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桃李芬芳·康美常青”党建联盟,通过党建共建、项目共抓、治理共管,实现抱团发展。

    滕头生态酒店农副产品采购,优先满足联盟各村农民;滕头农创中心、心沐滕院等工人招聘,优先考虑各村就业需求;策划游客线路串线,把滕头景区游客带到青云、林家等村,推动区域统筹发展。

    在傅平均看来,共同富裕没有地域性,是“中国一盘棋”。

    2019年7月,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成立,致力于输出乡村振兴的滕头经验,通过请进来现场教学、走出去上门服务等方式,全方位开拓农村干部的思路视野,提升他们改变现状的信心,做好“扶志+扶智”。

    比如来自青岛的长训班学员,在15天的学习时间里,每天上班跟着傅平均,一起开会、谈项目、跑工地,全方位、全过程跟班学习,帮助学员触发思路、获取“真经”。

    作为滕头乡村振兴学院的讲师团成员,傅平均也经常来学院上课,传授滕头经验,并加入该学院“导师联盟”,对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把脉问诊”,并按照“一村一策一清单”方式开展针对性跟踪帮扶。

    “村民口袋富、脑袋富、生态富。”这是傅平均理解的高品质共同富裕。而他也将在奋斗路上“一犁耕到头、创新永不休”。(完)

    2022-10-03
  • 非凡十年·浙江|县域之花朵朵开 共富花圃展新颜

    “之江潮涌千帆竞,奋楫争先逐浪高。”百年前,中国革命伟大的红船从这里起航;进入新时代,非凡十年快马扬鞭,美丽浙江奋蹄疾进谱新篇。

    截至目前,浙江省90个县(市、区)“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已全部召开。回望过去十年,浙江县域快速崛起,展示出了强劲内生增长动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县域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跃升新的增长极。

    2013年,“家电之都”宁波慈溪成为浙江省首个“千亿县”。慈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郡县治,则天下安。如今,放眼浙江,从“中国第一竹乡”到“家电之都”,从“木玩之乡”到“袜业之都”,十年间,一个个县书写着不平凡的“小城故事”。

    2013年,宁波慈溪成为浙江省首个千亿县;2021年,在全国GDP千亿县名单中,浙江省千亿县已占据9席。十年来,随着浙江县城建设发展迈入新阶段,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城乡融合的系统网络越织越密,这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浙江各县域竞相发力,追赶超越,吹响共富号角。

    做大“美丽经济”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小伙子们,没有毛竹的地方不可以测量进来!”清晨,湖州市安吉县杭垓镇和村村党委书记李再清拿着扩音喇叭走在山间,向测绘人员喊话,以免工作人员找不到毛竹林的边界。

    2022年,和村村聘请了4家测绘公司,对村里的毛竹林进行丈量。“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加之林农个体经营技术落后且规模小、竹林机械化操作困难、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毛竹价格逐年下降。”李再清说,山高路远导致运输不便,从事毛竹经营的村民越来越少,村里的毛竹林变成了闲置地。

    为救活毛竹林,有着“中国第一竹乡”美誉的安吉县开始全面推广竹林碳汇示范地建设,摸清“家底”。

    “等村里的毛竹林面积全部测量完成后,再根据竹林面积进行碳汇测算。”李再清说,“竹林发展的春天到了!”

    为争取村民认同,李再清挨家挨户上门说明竹林碳汇这件事,大伙都很支持。“没想到毛竹林又能派上用场了,我举双手赞成。”和村村村民赖其武笑着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已完成2.5万吨竹林碳汇收储,向5个村竹林合作社支付3年竹林碳汇收储资金108.6万元,并与4家安吉企业完成56.28万元碳汇交易,从中发放反哺金12.69万元。

    “已经到账了,没想到空气真能换钱!”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斌兴奋地说。就在前不久,该村流转了4080亩竹林,并通过交易拿到了21万元竹林碳汇收储交易金。据了解,这笔钱将用于林下经济观光园的扩面提升,以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安吉县是浙江省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激活“美丽经济”的缩影。十年来,浙江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变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

    依靠“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近年来,丽水市缙云县大源镇龙坑村紧抓绿色发展机遇,持续推动黄茶产业做精做特,并将黄茶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全县“最远最穷空心村”到“千亩黄茶第一村”的华丽蜕变。

    “现在村里的茶叶卖火了,我们的腰包鼓了,致富路上底气也更足了!”看着成片的茶田,龙坑村村民郑国强喜上眉梢,“眼前的好日子,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行走在浙江大地,越来越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在生动演绎,绿色早已成为浙江发展的动人色彩。

    以“数”谋新

    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位于“袜业之都”绍兴诸暨的浙江亿衡针纺有限公司,每台袜机都有各自的编号。“由于订单变更,给袜机的指令也要随之变更,改机就是指在袜机上重新输入对应的技术参数。”亿衡针纺车间主管朱文涛说,“以前改10台机器就需要2个小时,费时费力。现在通过机联方案,220台袜机改机生产一键输入,分分钟搞定。”

    亿衡针纺的智慧蝶变,得益于2019年诸暨实施的袜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

    “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从模仿到创新,用每双袜子最低不到一毛钱的利润,经过40多年时间,建成了拥有千亿元区域品牌价值的袜艺小镇和打入全球市场的“袜业之都”。

    聚焦大唐袜业研发端、制造端、销售端数字化改造提升,近年来,诸暨加快布局以“袜业大脑+数智工厂+数字基建”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数智架构,实现聚变突围。目前,大唐袜业大数据中心建成运营,加之“产业大脑”的建设,给当地袜业带来全新的变化。

    “现在靠卖袜子,一年能卖出10亿元。”在诸暨袜艺小镇的浙江阿大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总经理钟耀栋指着数字化大屏说,“企业生产、接单数据一目了然,袜业‘产业大脑’帮助我们实现了生产、接单、销售的数智化,既提升了产量,也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2022年6月,诸暨袜业“大脑”项目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工业领域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名单,标志着诸暨袜业产业将迭代升级到一个全新的数智发展时代。

    数字化改革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人民网浙江频道从“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和核心产业增加值2016年以来实现双倍增,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6%,居全国省区第一。

    诸暨大唐镇的数字转型之路,正是浙江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缩影。距离诸暨200多公里的丽水市云和县借力数字化改革,另一个传统产业的蜕变升级正在进行。

    云和县又被称为“木玩之乡”。土生土长的云和农家子弟李金龙15岁便开始学习木玩制作,并从一个普通的白坯工迅速成长为白坯师傅、生产骨干。2020年3月,他又在云和县杨柳河工业园区承租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创办了自己的玩具加工厂,仅2021年就实现产值800多万元。

    云和县木玩产业的发展,李金龙是见证者。“从最初的人工制作、人工检测,到现在的数字化应用系统,木玩产业变化巨大。如今,喷漆、印刷、雕刻、包装等10多个环节均实现了智能化改造。”在李金龙的木玩工厂,他指着眼前的一台智能喷漆机说,“与人工相比,这台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4倍。”

    云和木玩产业是丽水木制品制造行业的领军产业。“目前,云和已初步建成4个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另有两个系统在建。”云和县经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和正着手搭建木玩行业产业大脑,计划从今年开始分批次启动7家样本试点企业改造实施工作。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让偏远山区县群众更幸福

    走进绍兴市滨海新区的清华大学TUS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项目施工现场,一幢钢结构厂房已拔地而起。“最快今年年底就能陆续投产。”望着眼前忙碌的施工场景,衢州市开化县驻绍兴滨海新区专班工作人员吴意然满是欣喜。

    总投资10.23亿元、总用地面积93亩的清华大学TUS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项目是浙江省首个签约落地的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合作项目,由绍兴市滨海新区与衢州市开化县共同打造。眼下,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3.4亿元。

    在浙江90个县(市、区)中,山区26县尽管发展相对不足,但依旧有着自身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为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山海协作,围绕山区26县做文章,在“一县一策”基础上做强“一县一业”,发挥各县域资源禀赋、地方特色,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在丽水市庆元县屏都街道蔡段村,浙江森慧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搬运着从宁波海曙“跨山越海”而来的小鸡仔。据他介绍,7月到了第一批2万只小鸡仔,这是第二批,后续还会有第三批。

    蔡段村是庆元—宁波海曙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屏都街道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海”的优势,积极发挥并实现“山”的价值,化“输血”为“造血”,多次与宁波森鑫禽业有限公司展开洽谈,形成合作的方向与模式,并在蔡段村注册成立浙江森慧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生禽养殖。

    “村集体以旧厂房、闲置山林入股的形式投入禽业养殖收取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带动周边村低收入农户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蔡段村党支部书记吴华介绍,“围绕生禽养殖项目,下一步计划引进相应的衍生产业,在村里建设鸡饲料厂和碾米厂,预计能再增加村集体租金收入5万元。”

    同时,借助山海协作的东风,景宁先后在台州温岭、宁波宁海、绍兴上虞、嘉兴海盐等结对县市设立了“景宁600”销售专柜。近三年来,山海协作的飞柜经济窗口为“景宁600”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全年销售额从2019年的1750万元、2020年的3800万元突破至2021年的4362万元。

    在外经商多年的柳育林看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商机,选择回乡发展,向村里承包了1000多亩山地,种植了李子、黄晶梨、苹果等水果,成立了馋上葛山水果基地合作社,加盟签约成为“景宁600”农产品品牌单位。

    “只要能种出精品水果,量再大也不愁卖不出去!”柳育林笑着说。

    通过让经济发展较好的靠海区县与加快发展的山区县携手结对,浙江在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迈出扎实步伐。2015年,包括景宁在内的浙江26个相对欠发达县全部“摘帽”。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开启了浙江为全国共同富裕探路的新征程。

    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这既是浙江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其巨大潜力所在。

    据统计,过去十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三大差距持续缩小,山海协作工程深入实施,城镇化率从63.2%提高到72.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37缩小到1.94,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从2013年的1.76缩小到1.61,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万至6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30.6%。

    时不我待勇担使命,十年奋斗只争朝夕。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共同富裕建设扎实推进,眼下在浙江,蓬勃县域铺就全新版图,之江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这首曾经广为传诵的歌曲,已成为浙江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美好的家乡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海拔1000多米的葛山村,到县城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前几年,村里大量土地被荒废闲置,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柳育林就是其中一个。近年来,当地通过打造“景宁600”农产品品牌,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劣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变成资金,风景变成“钱景”。

    2022-10-02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路丙辉:陪学生走好人生路

    9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给学生们上思政课。新华社记者曹力摄


    “百年‘船’承,千秋伟业。”新学期伊始,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登上讲台,他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强渡大渡河的木船、渡江战役中的帆船等具有代表性的船模,串联起恢弘壮阔的中共百年党史,学生听得专注入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多年来,路丙辉带领教研室成员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通过“讲谈读做”相结合的形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社团工作相结合,将课堂传授与朋辈教育相结合。

    从教30年,路丙辉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将分享、互动、情景模拟等融入教学中。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他和学生探讨的话题是“如何在战‘疫’中成长”。

    “思政教育其实是极具亲和力的教育。”路丙辉认为,用心用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打动学生的“秘诀”。

    他的办公室墙上,醒目挂着“社会不等你成长”7个大字。这里头有个小故事:2016级几个同寝室学生不思进取、情绪消极,路丙辉当着这几个学生的面,将这7个大字挂在了办公室,几位学生深受触动。如今,他们都已顺利毕业,字却留了下来。

    “师生之缘,是一次温暖的陪伴。”路丙辉说。

    一间教室,一个主题,一名教师,一群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人生……自1992年起,路丙辉将思政教育从课上延伸至课下,搭建起思政教育辅助平台“丙辉漫谈”。

    “大学教育的价值在哪里”“考研、就业,到底怎么选”……“丙辉漫谈”收集的“高频”问题,让路丙辉看到了大学时的自己,坚定了把“丙辉漫谈”办下去的决心。

    刚收到保研拟录取通知的大四学生黄博文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性格内向,只是埋头读书,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在路丙辉教授引导下,他从“丙辉漫谈”的听众成为学校社团负责人,性格变得开朗自信,收获了理解和友谊。

    学生曹克亮性格叛逆,曾在一次思政问卷上写下4个大字“不要管我”。路丙辉经过深入了解,得知曹克亮家境困难,于是帮他找到一份兼职补贴生活;曹克亮萌生考研想法后,路丙辉又给予热情鼓励。如今,曹克亮在杭州一所高校从事思政教育,也开设了漫谈讲座。他给路丙辉发来信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50多期的陪伴,累计10万多人次现场参与,20余万字网络笔谈,微博阅读量达2000余万次……“丙辉漫谈”浸润学子心田。

    向传统文化延伸、向企业延伸、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讲好“行走的思政课”,是路丙辉的追求。他连续多年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带领学生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作调查,去乡村振兴一线写报告,赴革命老区学党史,进基层社区办宣讲,收到很好的效果。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荣誉等身的路丙辉心里,“老师”二字的分量最重。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后,他更感使命在肩:“我要继续推进‘大思政课’,做一个温暖的老师,陪学生走好人生路”。

    2022-10-02
  • 领航中国|坚持“一国两制” 迈向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应对港澳内外环境变化,推动“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积极探索“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不断丰富祖国和平统一实践,携手推动民族复兴。

    只需一滴血,就可以帮助筛查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超过96%。这是世界知名分子神经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叶玉如所带领的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日前宣布的一项重大成果。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叶玉如的实验室,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创造更多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香港的科学家现在可以申请国家不同的科研项目,这样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跟内地的科学家一起合作,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香港和澳门发展。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推动港澳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这里,内地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更加快捷。在祖国全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战胜各种风雨挑战,发展建设稳步前行。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最根本的制度保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出以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包括人、财、物和信息在内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便捷化地跨境流动。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骆伟建:回归之后,港澳融入了国家的治理体系。我们澳门居民也认识到,澳门和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共担责任、共享荣耀。

    针对“一国两制”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

    制定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坚持依法治港治澳,“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制度根基更加稳固。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齐鹏飞: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一国两制”的港澳实践是有一系列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的。总书记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就是说“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有目共睹。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主张:郑重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携手推动民族复兴。

    十年中,两岸政治交往取得历史性突破,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协商形成新局面;十年来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台湾青年范姜锋在厦门生活十多年,从文创设计到参与乡村振兴,不断出台的惠台措施让他在大陆圆了创业梦。共享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选择在大陆“扎根”。

    台湾青年范姜锋:回家不需要理由。我们作为这一代的台湾青年是有责任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两岸青年都不可以缺席。

    面对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是绝不为“台独”留下任何空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十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整体的、有力的举措,实际上是为了排除“台独”势力干扰或者破坏和平统一的进程。

    今年8月,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再次宣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两岸同胞携手努力,必将共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2022-10-02
  • 喜迎二十大丨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广西: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各就各位,做好卸货准备!来自菲律宾的万吨货轮即将靠岸。”广西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铁山港作业区经理陈祖俊站在调度室里,紧盯监控屏幕,手握对讲机,忙着调度指挥。

    夜晚的铁山港依旧一派繁忙景象。近处,货轮穿梭,“巨臂”起舞;远处,一艘艘货轮灯光闪烁,与漫天繁星交相辉映。

    铁山港公用码头岸线的泊位上停靠着数艘大型货轮。刚接到卸货指令的20多台卸货机械在岸边一字排开,挥动着摆臂和抓斗,开始热火朝天地装卸作业。

    20多米高的卸货机驾驶舱里,“90后”司机黄冠正熟练控制着操纵杆,在可视化系统的辅助下,一斗约10吨重的货物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卸船。

    “这台机械一小时可以装卸约20台集装箱,6年前我刚工作时还是先进设备,如今港区新上的设备效能比这还高50%。”黄冠感慨地说,“铁山港真是一年一个样!”



    在广西北海铁山港,门机司机黄冠在进行夜间作业(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货畅其流,一片繁忙。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的出海枢纽之一,今年1至8月,铁山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3.18%。

    “这对卸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正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提质增效,服务好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国家战略。”陈祖俊说。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铁山港公用码头考察时强调,写好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很重要,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到2021年底,铁山港货物吞吐量达2683.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0.9万标箱,近4年来年均增长分别为9.66%和20.55%。

    铁山港作业区副经理高峰指着一处大型堆场自豪地说:“你看,那里有智能闸口、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自动化远控系统,一名操作员可以同时远程控制两台机器进行作业,效率大为提升。”

    夜更深了,港区内新能源装载机、抑尘雾炮车还在来回穿行,一辆辆集装箱货车正驶向远方……

    伴随着海铁联运班列进港的长笛声,早上8点,铁山港又迎来繁忙的一天。

    在铁山港的铁路装卸线,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总调度室铁路办副主任何腾达一早就来到这里协调堆场扩建事宜,浅蓝色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2020年4月,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建成通车,铁路堆场距离海岸线不足百米,打通了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以铁山港至桂东的专线为例,海铁联运开通后物流成本每吨至少下降了6元。

    “铁山港目前有6个15万吨级泊位,年货物通过能力3150万吨。新的泊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将新增17个不同吨级的泊位,新增货物通过能力5400万吨。最近大家正在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努力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谈到铁山港的未来,何腾达充满自信。

    拥有铁山港、防城港、钦州港等港口的广西北部湾港,如今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1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2021年货物吞吐量3.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01.19万标箱,近年来,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达18.3%和25.4%。

    生机勃发的北部湾港,是广西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生动例证。广西坚持向海图强,让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港口大发展打开了贸易服务新空间。广西运多多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正波介绍,泰国榴莲、越南山竹、柬埔寨的芒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给公司带来很多业务,公司现已搭建起覆盖多个东盟国家的服务网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又提供了新机遇。“公司准备建设海外仓,深耕东盟国家。”王正波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会为对外开放作出新部署,我们公司的业务肯定会再上一个档次。”

    2022-10-02
  • 宁夏加快推进新能源建设(喜迎二十大)

    走进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腾格里沙漠3吉瓦(GW)新能源基地光伏复合项目施工现场,不到1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带上,200多辆工程车忙碌作业,一块块光伏面板卸载、安装井然有序……

    “这是‘宁电入湘’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依托特高压输电通道,今后湖南就能用上来自宁夏的光伏新能源。”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中卫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刘军福正盯着图纸检查施工进度。“喜迎党的二十大,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们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加快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成并网。”刘军福说,“项目有望年底完工,装机总容量300万千瓦,每年发电量接近58亿千瓦时,可节约190多万吨标准煤。”

    宁夏地处西北腹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作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近10年来新能源装机规模年均增长约31%,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均分别突破千万千瓦。截至今年8月,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290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6%。

    新能源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宁夏在新能源消纳、电网安全等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得以安全入网,输往千家万户。

    电子屏幕占据一面墙壁,电力传输数据不断变化,各项指标一目了然……这里是国网宁夏电力银川东换流站控制室,监控着宁夏至山东直流外送通道的输电情况。自2011年投用以来,该直流通道已向山东输电近3400亿千瓦时,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已从投用时的不到3%,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0%。

    输电线路飞架南北,能源通道横贯东西。除了满足自用,宁夏电力还外送到华北、华东、华中地区14个省份。“十三五”期间,宁夏新能源外送电量年均增长66.6%。2021年,外送电量中新能源占比超过20%。

    “‘宁电入湘’工程将于2025年正式运行,输送的电力以新能源为主。”国网宁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马军介绍,届时这项工程每年可从宁夏送电400多亿千瓦时到湖南,其中新能源占比超过一半。

    新能源扩量,产业化提速。目前,宁夏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近180家,年产值近620亿元,单晶硅产能占全国产能的23%。“十四五”期间,宁夏新能源装机增量将带动上下游制造产业投资超千亿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李郁华表示,宁夏将以新能源发电为重点,统筹区内外市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保障新能源安全运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末,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可望达到55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近六成。

    2022-10-01
  • 【喜迎二十大】湖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清晨,走进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的万亩油茶基地核心区,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长势喜人,林农们正忙着清除杂草、施肥,该示范基地经油茶低产林改造后,如今已初见成效。

    镇头镇拥有湖南省唯一集中连片的10万亩油茶林,油茶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湖南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镇头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推动其从脱贫攻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品牌产业,并现已成为湖南省油茶产业的对外展示窗口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浏阳市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师艳林告诉记者,合作社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研发出“三华”系列高产良种油茶,在采用高接换冠技术后,现在每亩地最高可产茶油75公斤,产量最高翻了5倍,为镇头镇油茶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新动能。

    镇头镇油茶产业的发展只是湖南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洞庭湖畔到罗霄山脉、从澧阳平原到武陵山区……金秋时节的三湘大地,呈现出一幅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新画卷。

    在株洲市炎陵县中村瑶族乡的一处大型工地上,彩旗飘扬,机器轰鸣。9月21日上午,湖南炎陵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这里正式开工。这是罗霄山片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82.3亿元。该电站装机规模120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12.76亿千瓦时,预计年节省系统煤耗34.84万吨,将有力支撑湖南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预计可实现年税收超过1亿元,直接带动约2000人就业。

    2021年9月被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项目以来,该项目仅用1年时间便完成了核准并实现开工,跑出了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的“炎陵速度”。它的兴建可以促进抽水蓄能产业与中村瑶族乡旅游、康养和乡村振兴建设紧密融合,助力打造蓄能产业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在宁乡市回龙铺镇沿河村,笔直的道路向远方延伸,两旁开满了艳丽的小花。万亩良田被秋风染上了金黄的颜色,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稻秆,预兆着又一个丰年。

    作为传统的产粮大镇和现代粮食产业示范窗口,回龙铺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产业不断增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农村创业。今年32岁的李世豪,6年前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沿河村,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宁乡瑞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借助现代农机、物联网设备、信息化系统大力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年收入近100万元。“国家和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各种农机购置补贴和规模经营补贴政策真正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李世豪介绍,目前合作社业务已经覆盖周边7个乡镇,年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

    回龙铺镇副镇长李智勇介绍,2021年以来,回龙铺镇建成服务能力5000亩以上的现代育秧工厂1处;建成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中心,实现日收储秸秆40吨至80吨,年均处理秸秆量可覆盖2万亩农田;建成服务能力10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全程托管服务公司,面向农村开展9项服务承包,全力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

    回龙铺镇还利用原本闲置的房屋,精心建成了展示宁乡粮食文化的窗口——宁乡市粮食发展中心。人们走进该中心,可以详细了解农业起源、“五谷”介绍、祖辈为争取土地的抗争,以及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等内容。李智勇说:“希望通过这些精彩的图文介绍和精致的模型展示,丰富大家的农业知识,更增强我们对祖国的自豪感。”

    2022-10-01

  • 首 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