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述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局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领导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2022年9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举行双边会见。两国元首决定,将中白关系定位提升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最新进展。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习近平主席开创性地提出,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十年来,中国同各国广交朋友、深化合作,不断扩大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之路越走越宽广。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不断拓展深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工作布局日益发展完善。

    2021年12月31日12时,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骄阳似火。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五星红旗在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馆院落中央缓缓升起。

    2016年,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2017年,巴拿马;2018年,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萨尔瓦多;2019年,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2021年,尼加拉瓜……党的十八大以来,9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交、复交,中国建交国增至181个。

    同瑞士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同俄罗斯开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哈萨克斯坦发展“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持续推进“中印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中国的伙伴关系形式更加多样,内涵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倡导的伙伴关系,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通过合作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推进开放合作开辟共同发展广阔空间

    2022年8月31日,随着汽笛声响起,一列装载着茶叶、化肥原材料等货物的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从福州江阴港出发驶往老挝万象,福建开出了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

    作为中国、老挝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老铁路的开通,既让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梦想成真,也打通了中国内地直达老挝以及东南亚陆路的快捷通道。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九年间,已有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至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贸易额近1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300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7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4.6万个就业岗位……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为各国开辟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2022年9月,上海。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倒计时50天之际,许多企业和机构提前锁定了第六届进博会的展位。压茬推进的“进博故事”,折射各方参与的饱满热情,更彰显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决心、同世界各国分享市场机遇的满满诚意。

    从连年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到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再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再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中国同世界开放相融中共享发展机遇、汇聚发展力量。

    秉持外交为民理念维护海外中国公民、法人正当权益

    2021年9月25日晚,经过不懈努力,被加拿大方面非法拘押一千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终于平安回国。一句“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道出了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践行外交为民理念,植根人民、胸怀人民、造福人民,坚定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正当权益。

    打造海外民生工程,中国外交致力为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织牢安全网,为海外中国游客提供更安全的旅游环境,为中国留学生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国商人营造更友善的兴业环境,为中国侨胞带去更温暖的关怀,为中国商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为在海外的中国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2年至2017年的5年间,中国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境外遭绑架或袭击案件,受理各类领事保护救助案件近30万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党和政府时刻挂念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千方百计保障中国公民健康安全和工作生活,向留学生、侨胞等群体发放“健康包”“春节包”,协助确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有序回国;开展“春苗行动”,积极争取和协助海外中国公民接种疫苗。

    24小时运转的“12308”领事保护热线,遍布全球的驻外使领馆,全球范围开展的风险评估预警服务……从跨出国门的那一刻起,中国公民身后,始终有祖国的守护。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秋色初染,钱塘江畔,大潮涌动。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聚首浙江杭州。习近平主席主持峰会并首次全面阐述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峰会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大势所趋。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闪亮名片,折射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光辉历程。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建设性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方案与行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注入行动力量,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

    “世界问题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应该也只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同舟共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对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刻思考。

    面向未来,中国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宏大坐标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同各国人民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

    2022-09-29
  • 聚焦主业 精耕细作 北京科创企业谋创新干劲足(喜迎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首都科创企业铆足干劲,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科技创新热潮涌动。

    轻点鼠标,不到5分钟,人工智能系统就根据CT扫描结果,自动构建出一幅清晰的肺部三维图像,并出具详细的诊断报告。“能不能再快些出结果?”“精准度还能不能提高?”“使用过程中还有哪些痛点?”北京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开放式办公室里,一场“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家成立7年的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要求:“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京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宽表示,这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小企业也有大未来。”

    “传统的CT平扫只能呈现肺部的截面图,以前手绘三维图像,一张图差不多要1个小时。”借助推想医疗的人工智能系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陈修远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陈修远介绍,随着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提供的参考方案愈发全面,临床的接受程度迅速提升,“两年间,在人工智能系统辅助下,我们已成功实施逾千例手术。”

    “不能关门搞科研,要实地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迅速解决问题。”推想医疗的研发骨干王瑜说,很多技术创新灵感正是来自一线。瞄准一个方向,持续深耕精进,目前推想医疗已取得170项国内外专利,产品覆盖20余个国家的500多家医疗机构。

    科技创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一件200克重的超薄马甲,只需吹几口气,就能瞬间变为棉服,并通过配备低压电源(充电宝)发出热能。这就是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产品——“石墨烯温控空气马甲”。

    “我们独创的石墨烯柔性发热材料,对石墨烯的超导电导热性和散热性以及低碳环保、轻量化等性能深入挖掘,正在为智能穿戴、清洁供暖、车辆热管理等领域带来优质解决方案。”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利军介绍,他们从基础材料研发到产业应用准备了近10年,“石墨烯热管理,看似赛道很窄,但做到极致,空间很大。我们将专注创新,扎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工智能、新型材料、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喜迎党的二十大,一批原创性科创成果在京华大地涌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北京市专利授权量120802件,同比增长10.46%,其中发明授权量51667件,同比增长9.06%。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449303件,同比增长18.9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5.3件,同比增长18.95%。

    2022-09-29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洪家光:以匠心铸“机”心

    早上7点半,上班时间还没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党的二十大代表、高级技师洪家光已经熟练地启动各项设备,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身材精瘦、身姿挺拔,虽然戴一副半框眼镜,镜片后的双眼仍然炯炯有神。他常年身穿工作服,工友们笑称那是洪家光的“第二层皮肤”,在这层“皮肤”下面,是洪家光为航空发动机研制专用工装工具所倾注的心血,是一颗为铸就中国“机”心而跳动的匠心。

    “大国工匠的匠心连着共产党员的初心,要求我在日常工作时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时敢于创新、培养新人时保持耐心。”洪家光说。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航空器的“心脏”。一台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数以万计,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设备。洪家光的工作是为这些精密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制专用工装工具。从业20多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洪家光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40余项难题,练就了过硬的加工技能。

    洪家光常说,他的成长得益于前辈工友的言传身教。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刚上班第二年的洪家光发现,有40多年工龄的老师傅张凤义喜欢天天穿个白汗衫来上班,下班后一看,衬衫上连个污渍都没留下。“张师傅说,造发动机零部件时,哪怕是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掉进去,后果都可能会非常危险。严谨,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铁则。”

    洪家光大受触动。此后,他坚持每天擦拭车床三遍,切削碎屑必定清理得干干净净,衣着服装也拾掇得整洁利索,时时处处,一丝不苟。

    洪家光保持共产党员本色,面对提高工具加工精度的技术攻坚,他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他便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洪家光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满身的洪家光有机会选择更安逸的工作岗位,但他却始终坚持奋战在生产第一线。“老一辈航发人的党性与匠心点亮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把这份光和热传承下去。”

    2015年,以洪家光名字命名的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正式成立。2018年,工作站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有成员16人。近几年,这个团队已经解决了百余项生产难题,完成了84项技术攻关项目,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后辈汇聚到他身边,以他为师。

    为了让工作室更好地发挥“传帮带、提技能”的作用,2021年,洪家光带领团队主动承接了研制敏捷工装调试平台项目。

    为了弥补缺少实际研制经验的不足,团队请教了众多专家学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历时一年,他们终于不负众望,成功研发生产出功能更加综合全面的敏捷工装调试平台。

    “此前厂里没有自己的敏捷工装调试平台,我们只能把设备带到其他单位去改进、调试,费时又费力。现在我们成功将调试时间从2至3小时缩短到30分钟。”洪家光说。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洪家光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说:“这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党代表,我会把大家的期盼带到会上。作为党员航发人,我要始终不忘初心,以匠心铸‘机’心,以恒心铸重器,展现新时代航发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2022-09-29
  • 喜迎二十大丨湖北: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快看,好大一家子江豚!”






    9月20日中午,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船缓缓驶入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站在甲板上瞭望观察的科考队员戴年华激动地喊出声来。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2021年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顺着戴年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粼粼碧波中,好几头长江江豚正迎浪嬉戏。它们时而跃水翻腾,时而喷水换气,几头幼豚绕着母亲在水中游动,如影随形,其乐融融。







    戴年华说:“这群江豚中有3头幼豚,它们出水很高,皮肤也光滑,说明身体很健康。”







    “长江江豚是反映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客观、最敏感的指标。”长期从事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告诉记者,长江湖北段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除了在宜昌水域常年活跃着一群长江江豚外,2020年至今,武汉城区江段也出现长江江豚超过20次、近210头次,‘江豚逐浪’正成为长江沿线许多城市的一道风景。”







    顺江而下约30公里,是长江左岸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沿江码头,记者远远就看见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红字标语。近旁约1公里长的沿江景观带内,午饭后的人们正三五成群散步、聊天。飘落的银杏叶、弥漫的桂花香,让人倍感惬意。







    “你说这里美不美?”园区职工宋桂生笑着搭话,“说我们的工厂像大花园,一点都不夸张吧?”宋桂生向记者介绍,这里曾是临江而建的化工厂房和货运码头,以前管道纵横、罐塔遍布,后来全部拆除搬迁,退让出来的800多亩土地栽上了树木花草。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刻认识到保护长江母亲河不是企业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兴发集团总经理袁兵说,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交上一份合格的绿色转型答卷。







    走进园区有机硅材料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切割打包硅胶产品。车间空地上,一箱箱成品整齐摆放、等待装车。







    记者了解到,生产有机硅的原材料大多是化工产品的污染物、副产品。通过循环化改造,园区内企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尾气综合利用率超过98%,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0%。







    按照循环发展思路,兴发集团投身新材料发展赛道,培育出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绿色生态除草剂三大核心优势产业,绿色动能生机勃发。







    随着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不断推进,湖北各地传统化工“离江而去”,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更高的产业迎来蓬勃发展。







    沿着滔滔江水继续向东下行,记者来到位于黄石大冶的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产业园。这里,火热的建设现场与红火的生产车间交相辉映。







    “我们生产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最终被加工成新能源电池,应用到动力、储能等诸多领域,这为降碳减排以及清洁能源技术广阔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外联总监汪启胜介绍,“近年来,公司聚焦‘含绿量’‘含新量’更高的新材料的研发,着力促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全流程创新链条,为建设美丽长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过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湖北担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的特殊使命。近年来,陆续“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一口一策”全面整治12480个江河排污口,取缔码头1810座,沿江造林绿化84万亩。截至2021年,湖北实现全年生产总值由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突破,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190个国控考核断面(水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全省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7%。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二十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哪怕有再大的牺牲、再大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长江、不负子孙后代。

    2022-09-29
  • 喜迎二十大|坚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湖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鲜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金灿灿的玉米……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用“晒秋”绘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秋收画卷,诉说丰收的喜悦。

    一栋古民居里,二十多名妇女聚成几个圈,围着传授糕点、湘菜、瑶绣制作方法的师傅。有的大声请教技艺细节;有的拿起新鲜出锅的糕点,边品尝边琢磨如何改进手艺;有的举着手机录制师傅的讲授过程……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向群趴在桌子上,帮绣花的村民在纸板上描画图案。

    村民朱国香听说有技能培训,抄起眼镜就赶了过来,认真学着最新的瑶绣样式。“我家种水果,务工收入也越来越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她对记者说。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那句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温暖了全中国。

    “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是徐解秀老人对子孙后代的嘱托。今年45岁的朱向群是徐解秀老人的曾孙。8年前,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挑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传承弘扬‘半条被子’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带领乡亲们过更好的日子。”朱向群说,村里今年多次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持续增收。

    在为解决村民住房难题的“幸福新村”建设工地,卡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忙碌不停。2021年9月,这个占地30余亩、公共建设投入3000余万元的项目正式启动。朱向群经常在工地值守,他说:“‘新村’建设在加快推进,我们全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调研。在沙洲村,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总书记的为民情怀,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动。”正在“幸福新村”工地查验建材质量的村干部朱利志,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在政府帮扶下,通过种植水果、开店、做电商成了致富能手。

    被温暖过的人,更懂得传递温暖。朱利志积极为村里发展出力,把销售技巧传授给村民们。“我是党员,更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半条被子’的温暖送给更多人。”

    如今,沙洲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断发展的产业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村创业。目前,村里有摊位135个,销售饮食、特产、文创产品的商店41家、民宿7家。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万元,比10年前增加了1.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去年有70.5万元收入,今年能接近100万元。

    去年5月以来,湖南派出1万余支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突出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987元增加到13553元。

    近年来,湖南全省财政保民生的力度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湖南坚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成党和政府“头等大事”来办。今年,湖南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工作,提出要竭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上半年,全省10件22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顺利,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项目达到21项。

    2022-09-28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唐笑宇: 一位“85后”炼钢工的“火红”人生

    面对众多“橄榄枝”,从名牌大学毕业时,为何会选择当一名工人?作为炼钢工,缘何又能一次次破解行业技术难题,甚至问鼎国际大赛冠军?对于取得的诸多荣誉成绩,却仍不断重复强调还需再奋斗再学习?……这位“85后”炼钢工的身上,有着诸多常人眼中的“看不懂”。

    在这个身高近一米八的炼钢汉子眼里,转炉里的“火红”,甚至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上班时“总会习惯性地多看几眼”背后,是“感觉很亲切”。一炉炉“火红”中,有他14年前的梦想,也有再出发的新目标。略作思考后,他又很认真地补充说,“(自己)也靠这个吃饭”。

    他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转炉车间副主任唐笑宇。

    起炉

    白色的安全帽,遮不住略显凌乱的发型。轻巧的半框眼镜,同样藏不下“火眼金睛”的绝技:

    透过钢炉观察窗,他可凭借肉眼,在一炉“火红”中,迅速识别钢水、钢渣比例,瞬间高喊“起炉”。

    作为炼钢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声短促而高亢的“起炉”,是轰隆嘈杂的生产车间里独特的“音符”,也是转炉炉长(炼钢工)专有“特权”。做炼钢工,做全厂最好的炼钢工,也成了唐笑宇入厂后的梦想。

    2008年,走出北京科技大学校门的唐笑宇,毅然选择走进炼钢厂,并从最基础的上料工干起。他懂得,想亲手炼出最好的钢,离不开一线的创新实践。半年后,他在社交平台写下:“立志成为全厂最好的炼钢工”。

    从名牌大学生到一线上料工,“落差有多大”是媒体经常提及的问题。大学期间就读冶金工程专业的他,总言并无落差。再三追问,37岁的他才会讲起家人的影响:父亲是化工专家,大学毕业扎根一线多年,退休后卧室还挂着工艺流程图;爷爷奶奶是大学老师,长期工作在“三尺讲台”……家人的影响,形成了唐笑宇对于事业成长的完整拼图。

    从上料工到合金工、炼钢工,唐笑宇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别人通常要7年。他也因此成为全厂最年轻的炉长。相比背后付出的艰辛,他更愿聊起第一次喊“起炉”时的“紧张”:

    “炼钢镜后,瞪着的双眼一直盯着,紧紧地盯着转炉,全程都不敢眨眼,要全神贯注式地去分辨……”

    “必须在那节骨眼儿上喊,前后差一秒都不行。”如今已不再喊“起炉”的他回忆,直到起炉工闻后起炉,才会长松一口气。

    在“师父”何顺生眼里,唐笑宇“有股钻劲儿”,不怕苦累,且一定会干到最好。坚韧、自信是他始终的坚持,也是在血液中流淌的执念,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团队。

    刚当炉长那一年,忙于技术创新的唐笑宇,几乎没有休节假日。有段时间嗓子发炎,硬拖着沙哑嗓子喊了十几天“起炉”。有几天实在疼痛难忍,起炉时就会拍一下工友,让别人代喊。

    一次骑车上班途中,他被一辆电动车撞倒,手指流了很多血。起来后拍拍身上的土,他忍痛又去上班。当作业长让休息时,他则有些调皮地说:“不用受伤手指,照样出好钢。”

    这一年,他们班的提质增效成果,在全厂12个炼钢小组中排名第一,并创下连续10个月钢水成分不超内控的纪录。后来,他还创新提出了“留渣法冶炼”等方法,破解了行业技术难题。

    夺冠

    2017年9月,在“重科杯”全国模拟炼钢——轧钢比赛中,唐笑宇一赛成名。力夺企业组单项冠军的他,又帮团队拿下团体冠军。

    多年后,唐笑宇依然执着认为,比赛就是要夺冠。充满自信背后,是足够的努力。他还记得,当参赛人员走出大堂电梯门要去参赛时,他用手机外放出了电影《赌神》中的音乐,“认为一定赢”。

    说着,他不由地哼起这段曲子。一小段后,才停了下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年少有点“狂”,“但自信要一直有、一定有”。

    这次夺冠后,唐笑宇开始了新备战。目标是第十二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的冠军。为此,他练习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牌号的钢种,研究了模拟炼钢系统里每个因素对成本的影响,记下了上百个毫无规律的长串数字和公式……

    最终,此前以1美分/吨钢成本差、中国区第二名晋级决赛的唐笑宇,凭借领先第二名4.29美元/吨的绝对优势,摘取职业组总冠军。他坦言,赛前就坚信能拿冠军,甚至和工友开玩笑“比赛就是去取冠军”。

    采访时,他还主动讲起戴五星红旗胸章领奖的细节,希望用工匠精神,在世界擦亮“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忽然间,他又觉得应该带面五星红旗,“夺冠后可高高举起”。

    对于冠军渴望背后,是唐笑宇的信条。就像要当“全厂最好的炼钢工”一样,他选择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得最好”。

    再出发

    一次全国钢铁行业座谈会上,唐笑宇以“新时代的炼钢青年”自称,发言中深切感受着中国钢铁的巨变:新中国刚成立时,粗钢产量只有15.6万吨,占全球0.1%,如今发展到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钢铁的快速发展,让即使在东北一座“钢城”出生、长大的唐笑宇,也感到目眩。他的故乡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那里有童年记忆,也有情感牵挂,如今正在进行钢铁的高质量发展。

    他所在的河钢集团,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变上发力,产品涵盖汽车、家电、造船、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工程建筑等领域。两年时间里,唐笑宇和团队一起将钢水终点氧含量由712ppm降低到目前平均在400ppm左右,助力生产的汽车板实现从普通钢级到高强钢级的跨越。

    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此间中国的钢铁企业也在发生着变化:粗放式发展已成过去,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正在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中不断优化提升。

    唐笑宇还记得刚成为炼钢工人时,曾在旧炼钢厂看到30吨转炉要14个人操作,而现在260吨转炉只需3个人。钢铁行业“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已是历史,转炉也从经验炼钢到自动化炼钢多年,正在向智能炼钢迈进。

    近年来,唐笑宇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许多荣誉。特别是被选举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盼着,“在现场感受这一历史性时刻”。

    作为一名“85后”炼钢工,对于未来,唐笑宇希望淬炼自身过硬本领,未来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炼出更多的高端钢、精品钢,为世界钢铁提供更多的中国样本。

    他的微信页面,是这样一幅图像:大人问三个孩子最爱干的事,三人回答:学习、学习、学习。唐笑宇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他所处行业的发展远比想象更快。自己过去无论成绩如何,都需不断再学习,继续创新,这也是他的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钢铁的高质量发展中,有所作为。(完)

    2022-09-28
  • 浙江探索山区海岛发展新路(喜迎二十大)

    新开设的直播间里,陶瓷产品销售量节节攀升;村道两旁房屋的立体墙绘,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念;由废旧榨油厂改造而成的陶艺研学基地,一天接待游客四五百人次……周末,有着400余年制陶历史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碗窑村格外热闹。

    依托山海协作工程,衢州市柯城区和杭州市余杭区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探索协同发展、共同富裕路径,携手将碗窑村打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乡村。2021年,余杭区落实帮扶资金810万元。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碗窑村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碗窑村第一书记陆瑛刚从江西省景德镇市调研回来,忙着邀请陶艺大师到村里设立工作室,吸引乡村创客培育发展画瓷定制等新业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主打陶瓷特色文化,碗窑村去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同比增长150%。眼下,余杭—柯城山海协作‘乡创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建成后将为创客们提供更大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陆瑛说。

    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努力推动浙江向区域协调发展稳步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探索山区海岛发展新路,蹄疾步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浙江因地制宜,立足山区海岛县(市、区)的特点优势,落实“一县一策”,培育“一县一业”,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激发山区海岛内生发展动力。

    制管、弯管、切割,伴随着机器运转,生产车间里,一圈圈不锈钢盘管正在下线;依托物料追踪定位和综合管理系统,每道工序上的钢管数量、状态等信息一屏可查;成品仓库里,码放齐整的不锈钢制品陆续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走进丽水市松阳—余姚山海协作产业园,宝丰钢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60余家,在建社会投资项目20余个。以高端不锈钢制品为主导,今年上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亩均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1.9%、51.9%,实现量质齐升。”松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罗捷说。通过“产业飞地”等载体,目前,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已与余姚市等省内发达地区开展产业合作项目32个,涉及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

    刚与来自温州的不锈钢企业正康实业洽谈完项目落地细节,罗捷又来到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等项目工地查看施工进度,“产城一体化,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就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发展。”

    聚焦山区海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浙江通过开展跨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实施医疗卫生提升工程等举措,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过打造“舟山群岛网络医院”,舟山市构建线上海岛医疗服务联合体,目前已设置208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站),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所海岛学校与宁波市学校组建跨地区结对学校。在浙西南山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不断向基层延伸,丽水市1891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实现“服务到村社,办事不出村”。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山区26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山区26县(市、区)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7%、4.9%和6.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2-09-28
  • 【喜迎二十大】福建:城乡齐丰收 文明结硕果

    金秋时节,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阳墩村的数百亩农田里,用紫叶稻和黄叶稻种植出的“喜迎二十大”五个大字分外醒目。村民林景新说,这些年,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好政策,让大家对种田更有信心了,“这组稻田彩绘就代表了村民们的心声”。

    浦城县是福建产粮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告诉记者,今年浦城再生稻种植面积6万亩,目前头季机收基本完成,总产达3.956万吨,11月上旬再生季将陆续成熟收割,预计总产达1.92万吨。

    9月23日,农历秋分,风吹稻香中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福建今年的丰收节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全省各地组织开展丰收嘉年华、金秋丰收消费季、乡村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民体育赛事等接地气的系列活动。

    在“丰收节”福鼎分会场,身着民族服装的畲族姑娘手捧福鼎白茶、槟榔芋等农产品,现场举行历史悠久的晒秋仪式……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放眼八闽乡村,各地立足农时农事区域特色,共同庆丰收、话丰收、晒丰收、享丰收。

    乡村在稻花香里说丰年,都市则在奋进曲中谋跨越,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9月21日,宁德市“金娃娃”项目之一的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投产两周年暨年产值超百亿”发布仪式在霞浦县举行。记者了解到,今年1至8月,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84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52.8%,呈现全球持续领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如今,宁德市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电池总产能合计330GWh,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作为“晋江经验”发祥地,泉州主动应变,率先在纺织服装、鞋业、石材、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大规模“机器换工”,推广“数控一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泉州九牧永春5G智慧制造产业园,各式智能设备开足马力,成品下线后,系统会自动呼叫AGV小车,后者自动识别路线,高效、准确完成产品运输,精准地将成品入库。“这边4台AGV小车,能减少9个人工,还能实现24小时运转。”九牧价值链IT中心总经理叶火龙说,正是因为全流程数字化分析和监控,如今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5%。

    数据显示,目前泉州已有近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使用新型智能装备,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超50%,平均减少劳动用工40%。

    城乡齐丰收,文明结硕果。在连续四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福州提出向“文明高峰”迈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福州各地的河湖两岸,结合“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河长”们密集开展巡河、立整立改问题,市民也纷纷加入护河志愿者的行列。看着家乡的起步溪碧水荡漾,罗源县志愿者孙群峰高兴地说:“起步溪绿意盎然,真让人心旷神怡。”

    让文明创建成果为人民共创共享,一幅新时代文明美好画卷正在榕城大地呈现。依托覆盖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目前已有2600多场《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学习宣讲志愿服务走到群众身边,引导群众坚定信仰信念、做勇于追梦的福州人。同时,“德耀榕城·喜迎二十大”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各级道德典型纷纷走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自身的奋斗事迹鼓舞群众,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强国复兴有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激励广大群众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

    2022-09-28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交通运输事业: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被誉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擘画了我国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蓝图和美好愿景。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等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充分肯定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就,更赋予交通运输新的历史使命。

    回望过去这十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建成了过去想建而没有建成的一大批重点工程,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交通运输事业: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川藏公路通麦路段上的迫龙沟特大桥。新华社发

    1.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9月22日,随着动车组列车驶出浙江湖州,沿合杭高铁湖杭段经杭州西站抵达桐庐,合杭高铁沿线最大的车站——杭州西站正式开通运营。

    “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杭州西站不仅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更是杭州亚运会重要交通保障工程,其重要的特征就是‘站城融合’,城市与车站没有截然的界限,没有割裂的阻碍。”中铁建工杭州西站项目党工委书记林航介绍,让“站与城”之间的衔接更加融合、流畅,是近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交通基础设施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门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使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拥有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95%……

    以此为基础,我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指出,从2021年数据来看,我国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徐成光表示,如今,“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彰显出繁荣昌盛的活力。

    2.科技创新水平显著增强

    日前,在江苏常州奔发路项目施工现场,全国首例自锁式夹轨器顶推钢箱梁“空中漫步”86米后,成功跨越全国最繁忙铁路干线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铁路后就位,误差控制在3毫米,为破解涉铁工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沪宁城际高铁、京沪铁路作为国家铁路干线之一,客货运列车通行繁忙。为了顺利完成跨越,我们在国内首次采用自锁式夹轨器顶推技术工艺,并研发了‘智越液压同步顶推数字控制系统’控制顶推及自动纠偏。”中铁二十四局常州奔发路项目负责人表示,此外,盾构机的运用也在该项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盾构机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其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技术水平不过关,我国铁路、地铁等隧道挖掘都只能依赖从国外进口的盾构机。

    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我国从2001年开始成立了自己的盾构机研发小组,并在2008年研发和制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盾构机“中铁一号”。经过多年研发,如今国产盾构机已经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出口到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国际市场,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盾构机技术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如今,除施工设备外,“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系列产品涵盖不同速度等级、适应各种运营环境,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C919大飞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等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不断深入,智能船舶、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配送、自动化码头等加快发展,中国交通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徐成光表示,在硬件水平提升的同时,交通运输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显著提高,交通设施发挥了更大的功用,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形成。

    3.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通过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交通运输已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指出,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是交通运输部门应尽的职责。

    9月8日,云南省重点工程——曲靖三宝至昆明清水高速公路老黑山隧道提前50天实现双线贯通。据悉,2023年年底三清高速建成后,将实现杭瑞、沪昆两条高速公路的分离,有效缓解昆明至曲靖高速交通压力。

    “昆明至曲靖高速公路已运营近26年,建成年代久远,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中铁二十五局三清项目现场负责人刘鹏波表示,三清高速公路通车后,将成为云南出省入滇的又一条重要通道,并为接下来该地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提供路网支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晓东表示,一路通百业兴,如果说高速公路是路网中的“大动脉”的话,农村公路就是“毛细血管”,两者在整个交通运输网络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已建成11.7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6.6万公里。

    “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不仅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徐成光表示,今年1至7月,全国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3.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8.1万公里。如今,“交通+电商”融合发展,“山货进城、城货下乡”,加速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可以说,这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引发了乡村巨变,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交通物流事关国计民生,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不仅要走好第一步,更要走好每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徐成光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以构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为目标,加快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2-09-28
  • 【领航中国】科学“种”进了更多人心田

    “月球上隐藏了哪些奥秘?月球是怎么‘变脸’的?人类是怎样观测月球与探测月球?”中秋节那天,南京市民们迎来了科普赏月盛宴——不仅从天文望远镜里观赏了中秋圆月,还聆听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周团辉等人带来的科普讲座。


    “月球环形山!真清楚!”晚上8点,一个小朋友借助活动现场的天文望远镜,看到了高清月亮,惊喜大呼。“这个活动好,既欢度佳节,又增长了天文知识。”孩子家长在一边频频点头。


    这十年,社会需要、群众喜欢的科普活动越来越多,科学“种”进了更多人心里——从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科普专项行动到抗击疫情,从黑土地保护到防震减灾……科普的“服务网”已然织密,全社会动员、全领域参与、全民共享的新时代科普生态已经形成。


    “网红”院士爷爷——汪品先,如今是“大佬级科普”的代名词,他入驻视频网站短短一年多,已经拥有170多万粉丝。这位海洋专家,就这样顺利“潜入”网络世界,成为许多年轻网友喜爱的科普“网红”。“通过短视频讲解海洋科学知识,拉近了和网友们的距离。”汪品先很开心。


    这十年,像汪品先这样的科普“网红”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科普网站2732个,科普类微博4834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612个。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要把网络科普队伍作为重要的新生力量来支持和培育,引导其传播正能量,增强科学性,更加便捷地服务广大群众。”据他介绍,未来我国还会围绕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科技、高速移动网络等前沿话题,制作和推广更多优质网络科普产品。


    今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旦增曲珍的梦想成真了!这个来自西藏日喀则市扎西顶村的14岁女孩,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同学们利用实验资源包,同步开展天地对比实验,还与航天员现场连线。她提出的科学问题,得到了航天员老师翟志刚的解答。


    天南地北的青少年也能同上太空课了,更多科学梦想被点燃的背后,是现代科技馆体系十年来的稳步建设、量质齐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国科协启动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现如今,我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近5000站,把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全国29个省1888个县级行政区;农村中学科技馆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实现广覆盖,累计培训科技教师近5000人次……


    高质量的科普离不开稳定的创造队伍。十年来,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据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介绍,到目前,共有1200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一头连着科技工作者,一头连着社会公众,科普,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后者则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十年来,我国科普工作的成效已经凸显——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10.56%。


    “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将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为我们描绘了将科学“种”进更多人心田的新蓝图。

    2022-09-27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领航中国)

    109枚公章,静静躺在天安门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成为“放管服”改革的特殊烙印。


    2014年5月20日,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散布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口一个部门;1枚公章,取代109枚公章。同年11月,废弃的公章来到国家博物馆。


    时任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感慨:“这些公章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的重要文物。”


    180平方米,肖特集团的进博会展位面积,记录着这个德国企业与中国从邂逅到拥抱的缘分。


    “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进博会,却被现场深深震撼。中国大市场的机遇,就这样鲜活地摆在面前。”中国区总经理陈巍笑言,今年,肖特又报名参加了第五届进博会。


    引进高端生产线,设立药用玻管厂,成立亚太区研发中心。与进博同行4年多,肖特的展位面积扩大5倍,同时扩大的,还有对中国开放机遇的信心。


    历史总是以自身的发展逻辑,标注划时代的印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新时代改革开放,铸就历史性伟大变革——


    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国经济实力、活力、动力再上台阶。


    减贫困、建小康、惠民生,反腐败、兴法治、促公平,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


    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出重拳、亮利剑、谋福祉,中华大地天蓝、山绿、水清日日可享。


    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东方大国改革步伐越迈越大,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


    伟大变革,书写崭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奏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伟大变革,闪耀真理光芒。“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掌舵领航谋全局


    “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


    三天一项制度创新,“前海速度”令人瞩目;2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抢抓机遇,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未来可期。首个经济特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叠加,南海之滨,续写“春天的故事”。


    “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深圳湾,蛇口“开山炮”声犹在耳;莲花山,见证又一次新的出发。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2020年10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总书记再次发出时代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传奇,深圳是最好的观察哨。


    没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引领,就没有大江南北春潮涌动的新局;没有“南方谈话”的冲决,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同样,没有“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令,就没有新时代非凡十年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开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关口——


    观全球,风云变幻。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看国内,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容作答。


    这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这是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这是对执政自觉的清醒认知:“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高瞻远瞩、掌舵领航,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推动改革与法治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党的十九大,作出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


    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十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而生、同向共进。


    ——以上率下、勠力同心,改革始终力度不减、蹄疾步稳。


    重要改革亲自部署、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亲自督察。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这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中。


    财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检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十年,平均每一到两个月,总书记都要主持召开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讲方法、明路径、指方向、下决心,带领全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


    号召深圳“先行示范”,支持上海浦东开发,推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赋予雄安更大改革自主权……这十年,一次次考察调研,刻录下人民领袖谋划改革全局、推动改革实践的孜孜步履、殷殷心意。


    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熔铸改革强中枢;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各地区各部门争当改革实干家……这十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项项改革落地,一个个困难破题。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改革始终拥有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革的是既得利益。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3个月后,25个新组建或重新组建的部门,全部挂牌。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刀刃向内。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这十年,全面从严治党在路上,全体党员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改革开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觉醒引向更高境界。


    非凡十年,深刻昭示: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我们之所以走到今天,在于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抓住了机遇。


    全面深化展宏图


    “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群山连绵,碧波蜿蜒。一条赤水河,横跨云贵川,牵起沿途美景。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赤水河曾“疾病缠身”:上游水土流失、中游煤矿遍布、下游酒厂超排。


    划定保护红线,压实“河长”责任,引入第三方治理,创新生态补偿……贵州率先发力,一举推出12项生态制度改革举措,云贵川三地齐抓共管,跨区域治理。短短几年,赤水河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变。群众竖起大拇指:“英雄河、美酒河,而今成了改革河!”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部鸿篇巨制。这十年,我们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拓展改革广度。


    5G、高铁、核电,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北斗导航……这十年,我们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出科技体制改革“组合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得益于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拒绝单兵突进、不搞零敲碎打,各领域2000多个改革方案密集出台、整体推进,广度前所未有:


    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中国经济活力迸发;


    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治底色鲜明;


    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春水,文化自信基石筑牢;


    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创新,民生短板加快补齐;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履铿锵,美丽中国跃然眼前;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役。这十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破藩篱、涉险滩、革积弊、去沉疴,不断掘进改革深度。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新时代改革开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决心更大、勇气更强,深度前所未有:


    简除烦苛,管好“有形之手”。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放管服”改革改出市场活力。


    壮士断腕,化解“产能僵局”。从“手撕钢”“笔尖钢”到高铁轮轴,历经去产能阵痛,钢铁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不畏艰难,打破“户籍坚冰”。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


    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优化营商环境;上海金融法院,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先后设立,服务新经济新业态……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作风锤炼。这十年,我们崇尚求真务实,精准谋划、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断增强改革精度。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着力点在干部,见不得脚不沾土、作风漂浮,容不得大而化之、闭门造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出真作风,改出真发展:


    精准把脉,不整“一刀切”。亩均能耗、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浙江平湖市拿起“精度尺”,千余家企业有了“全息图”,低端产能退出,优势产业升级。


    精当统筹,不说“大概其”。下面借广建水利之名,想增6000多编制。安徽省坚决堵住,政府投2/3,社会跟1/3,多种形式服务,多样化市场主体,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精细操作,不搞“大呼隆”。2014年,全国贫困地区80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2015年补充、调整“回头看”。手握“明细账”,“滴灌式”扶贫托了底。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民生工程。这十年,我们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改革温度。


    金秋小岗,稻花香,农家乐。


    “农民成了股东,日子更有奔头!”拿到安徽省第一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加入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开超市、搞乡村游……严金昌,年近八旬的“大包干”带头人,心劲儿不输年轻人。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深刻指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时代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一份个税“礼包”,送出真金白银。赡养老人、子女教育费用可申请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上有老、下有小,成都市民肖鸿很踏实。


    一次药品降价,点亮生活希望。历经两轮9次谈判,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至3.3万元,苦苦等待的北京患儿果果,用上救命药。


    一宗积案得解,护佑百姓权益。“6年了,没想到还能追回来!”得益于陕西高院执行联动机制,农民工时夭全手捧欠薪,长舒一口气。


    群众的急和盼,就是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就业创业;整合城乡社保,兜牢保障底线;坚持“房住不炒”,推动租购并举;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招考制度……改革的含金量,化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年攻坚,一路向前,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非凡十年,深刻昭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真刀真枪抓推进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提出“改革方法论”。


    次年7月,总书记在湖北考察,作出更为深思熟虑的论断:“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广泛调研中加深认识,在冷静观察中科学研判,在深入思考中谋篇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锻造“上”与“下”的合力。


    患病已久,居民翁华过去总往医保账户“贴钱”,如今“年有结余”;从医多年,医师谢汉刚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两番;医改数载,全市医保基金从一度亏空变为保持盈余。


    “三医”联动改革,福建三明,树起标杆。


    瞄着“三明医改”,全国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多群众,看病不再难。


    基层有真经,一线有答案。全面深化改革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尊重创造、鼓励探索。


    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群众院坝会”、新时代“枫桥经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一项项新鲜探索,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力量,激荡起最为活跃的改革因子。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把握“点”与“面”的关系。


    “村里路宽了、景美了,乡亲腰包鼓了、心气足了!”


    庭院整饬一新,樟树华盖亭亭。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宋家村,说起“宅改”试点,村民蔡秋荣连声称好。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盘活乡村“沉睡”资产,守住土地性质、耕地红线、农民利益。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向纵深推进,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先行先试、先易后难,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再推开。


    北京、山西、浙江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三江源、祁连山等试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这十年,一次次试水破冰,催生出全局性改革的阔大蓝海。


    ——坚持开放与改革相促进,增强“内”与“外”的联动。


    “过去,产品走海运到中亚得1个月,现在搭中欧班列‘长安号’,只要7天!”


    乘着“长安号”东风,陕西小伙元朝辉甩开膀子,将代购小生意做成跨境电商平台,去年销售额过亿元。


    开行之初不足百列,去年呢?3841列,占中欧班列开行总量1/4!联通亚欧的“长安号”,见证不沿边、不靠海的古丝路起点,崛起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18年11月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内,各国嘉宾齐聚一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掷地有声,再次宣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改革与开放,如同“双螺旋”。从扎实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从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多领域开放,到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这十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阔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不断丰富升华——


    既从目标倒推,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又从紧迫问题入手,牵住“牛鼻子”,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解开“因”与“果”的方程式;


    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我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奏好“立”与“破”的协奏曲;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走好“稳”与“进”的平衡木;


    …………


    有科学的改革方法论保驾护航,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非凡十年,深刻昭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就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锚定目标勇向前


    “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锚定总目标,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非凡十年,“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更加坚实。


    经济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市场主体超过1.6亿户,民企数量10年翻了两番……这十年,中国高质量发展迈新步。


    发展高度,来自改革力度。


    一张负面清单,窥见全局之貌。2018年12月,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此,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准入壁垒大幅破除。


    一张负面清单,诠释理念之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无先例可循的制度创新,展示巨大改革勇气。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制度型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定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这十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中国经济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十年,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非凡十年,“中国之制”的独特优势更加彰显。


    璀璨焰火,点亮鸟巢上空。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生动定格“中国之制”。


    世纪疫情突袭,各国政府治理能力经受“压力测试”。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奋战、众志成城!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这十年,“中国之制”的独特优势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反复印证——


    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齐攻坚,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守住底线,未雨绸缪,粮食、能源、金融、网络、产业链、公共卫生等领域补短板堵漏洞,有力应对“黑天鹅”“灰犀牛”;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中国经济无惧风浪勇向前。


    ——非凡十年,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更加强烈。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介绍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一位非洲学者由衷感慨。


    从瞩目中国经济到关注中国制度,国际社会的观察视角悄然改变。原因不难理解:“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中国之制”成为读懂中国的关键密码。


    从追赶世界到平视世界,14亿多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旺盛生命力、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胸怀制度自信,书写伟大变革,今天的我们,来到了新的历史起点。新征程上再出发,需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


    再出发,务必拿出勇担当、不畏难的魄力。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更大勇气、更多举措深化改革开放,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再出发,务必保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定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前进道路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再出发,务必凝聚听党话、跟党走的合力。


    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顺利推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时代总是在奔腾不息的潮涌中推动历史前行。


    历史深深铭记这十年——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时光悄然驶向下一程——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2-09-27
  • 【领航中国】拓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新空间——习近平经济思想领航中国经济系列评论之九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深厚天下情怀和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积极拓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新空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尊敬。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但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二十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联合国大会等众多国际重要场合,反复阐明中国捍卫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降低关税与外资准入门槛、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举办各种国际展会等一系列实际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蕴含的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世界的深刻内涵日益彰显。践行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承诺,正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0%左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也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为全球发展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倡议提出9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化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有效平台、丰富完善全球治理的创新实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经济全球化驱动力的最新论断。


    基于以上重要论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庄严承诺,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将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这个充满机遇的新兴市场大国、发展动能澎湃的创新大国、向世界敞开襟怀的开放大国,正在也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与所有潮流一样,经济全球化也会遭遇险滩,也会出现逆流。重重迷雾下,唯有举起历史的望远镜,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判断时与势,洞察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在全球化出现曲折时,坚定不移推动全球化,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历史进步的重大抉择,也是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主动权的重大抉择。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历史自觉。在疫情等全球性挑战面前,相互掣肘、无端“甩锅”者有之,贻误战机、干扰大局者有之,煽动偏见、围追堵截者有之……凡此种种,都无助于战胜危机。


    实践一再证明,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是逆潮流而动,是短视之举,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发展之路。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单打独斗的思路、孤芳自赏的傲慢,最终都必然归于失败。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早已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关系。这决定了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科学真理,指引历史的航向;伟大事业,昭示思想的力量。我们坚持开放,反对封闭排他;我们坚持包容,反对利益垄断;我们坚持合作,反对冲突对抗;我们坚持多边,反对单边霸凌。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中国实践。

    2022-09-27

  • 首 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