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钱素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编者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肩负着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将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中很多是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党员。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二十大代表风采”栏目,重点介绍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新华社记者侠克

    医者,怀悬壶济世之仁心,行救死扶伤之仁术。

    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症患儿生命“临界之地”。在钱素云30多年从医生涯中,长达26年守护在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为一个个年幼生命托举希望。



    钱素云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内科教研室名誉主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领头人。

    钱素云一直忘不了这一幕。一名叫小颖的12岁女孩因严重肺结核、真菌感染,同时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当地医院治疗了半个多月不见效,病情持续恶化,最后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当时,身高一米六五的女孩体重只有35公斤,最严重的时候全身上下插着8根管子。

    作为小颖主治医生的钱素云,每天和同事仔细研究小颖的病情变化和影像学特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阅读文献,调整呼吸机等仪器的参数……经过整整98天的精心治疗,小颖奇迹般康复了。

    1年多后,小颖的母亲来到医院,给钱素云带来了孩子最新的照片,一个如花似玉、笑盈盈的姑娘映入眼帘。钱素云说:“看着孩子们带着最纯真的笑脸走出重症病房,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3年成立的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承担着重症感染、中毒、创伤、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危急重症儿童救治任务。在钱素云看来,重症监护病房是其他临床科室的坚强后盾,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能是对这支团队的基本要求。

    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珺说,儿童重症监护专业风险高、强度大,孩子的病情瞬息万变,一个决策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钱素云始终强调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水平。

    近年来,为培养后继儿科人才队伍,钱素云还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本科阶段儿内科的开篇讲者。她从“小儿科”实为“大学科”讲起,让学生们感受儿科专业的重要性和魅力,鼓励大家投身儿科事业。

    从课堂到病房,从模拟到实战,钱素云的每堂课都是用心设计、精心准备;带教时,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有时寥寥数句、几个问题,就让学生脸红、冒汗,感到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产生强烈的紧迫感。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是钱素云的第一个研究生,她对导师的执着、严格、果敢深有体会。

    “钱教授带教查房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总是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关注每个细微的环节,不能浮于表面。工作中,她总能让你有一种成就感,从而理解重症医学科对于生命的意义。她的每一个果敢的决策背后,都是出自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这是让我触动最深的。”

    从事儿童重症医学临床工作以来,钱素云挽救了无数垂危孩子的生命,多次临危受命奔赴各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灾区救治行动,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医生”“最美医生”等诸多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代表这个身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着30年党龄的钱素云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我将一如既往专注儿科临床中最迫切的问题,永葆初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2-09-27
  • 非凡十年丨影视创作:讴歌新时代 创作为人民

    用银屏讴歌时代,以精品奉献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影视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脚踩滚烫的大地、扎根火热的现实生活,银幕、荧屏涌现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影视作品,影视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十年来,不少观众不断感慨,影视作品越来越有看头了,主流作品以鲜活的现实生活为底色,讲述时代发展变迁中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十年来,从数量到质量,从类型到风格,影视作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票房、高收视和好口碑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山海情》剧照。资料图片


    1.现实题材回归成为时代潮流

    今年年初,电视剧《人世间》的播出引发了观众追剧的热潮。该剧展示了当代中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全国上下的观众都在为“光字片”里周家人的日常故事感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是中国几十年间发展的缩影,观众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中,将自己也视为时代的滔滔江河中一朵奔腾不息的浪花。

    十年来,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现实题材创作成为时代潮流,将充满家国情怀的故事内容通过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风格予以影像化呈现。在这些作品中,人性之美、人情之暖成为引发观众共鸣的基础。这些现实题材创作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喜人成绩,更让国产影视剧的出海捷报频传。《人世间》在拍摄阶段就被迪士尼预购了海外独家发行权,《山海情》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国产影视剧发挥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作用。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农村的飞速发展见证着时代的跃迁。十年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主题,成为农村题材影视剧作品的扎根基础和创作源泉。《江山如此多娇》《索玛花开》等电视剧讲述了贫困地区人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动靠勤劳摘掉贫困帽子,实现幸福生活的故事;从住得好到活得好,《幸福到万家》多维度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写实之作。

    十年来,大银幕上的平凡故事也深情款款。《我是路人甲》对小人物的诠释入木三分,以“横漂”的视角观察努力和奋斗的意义,将普通群演的炙热电影梦塑造得有张力、有层次;电影《奇迹·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用三个治愈的故事,叩问生活,让观众领悟生命的意义;《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展现了疫情之下平凡英勇的中国人民抗疫故事,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些具有烟火气息的影视作品用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刻画力、坚实的思考度将最容易复刻也最难以呈现的现实生活,以全新方式置于观众眼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看来,温暖现实主义创作关注新时代的新话题,在新的语境中讲故事,不仅播出时赢得了高收视率、高话题度和高影响力,还产生了持久而良好的观众反响和业界口碑。

    2.新主流影视作品广受青年观众喜爱

    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新青年》杂志火了,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鲁迅、李大钊也火了……甚至有的年轻观众表示,“要是能早点看到这些优秀剧目,历史考试也能多考几分了”。

    其实不止《觉醒年代》,过去老生常谈的历史、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如今有了更加生机勃勃的劲头。历史不再是陈旧的过去式,而是时时刻刻与当代年轻人发生关联的共情点。新主流影视作品打消了过去主旋律、商业、艺术明确的模式分野,采用全新语境,优化创作风格,在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评价口碑中取得巧妙的平衡。

    虽然时代不同、经历不同、选择不同,但当代的年轻人总能在《跨过鸭绿江》等影视剧中感慨志愿军战士的青春面孔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屈精神;在《1921》《大决战》等影视剧中领略今日中国的来之不易;在《大山的女儿》《山海情》等剧作中真切看到属于当代青年人甘愿付出生命的崇高理想与个人价值。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看来,“一大批主流影视作品赢得了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认可,一时成为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接下来,主流影视创作如何以更加富有感染力的青春故事持续吸引青年这一主力消费人群,引人深思”。

    十年来,回顾助推新主流影视作品浪潮的“我和我的”系列——《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人们发现,家国情怀越来越成为新主流作品收获观众喜爱的关键元素。《我和我的祖国》将国家重大发展融入平凡个人的集体记忆中,让观众在“夺冠”“奥运”等熟悉的场景中代入自我,从而更加感慨国家发展的迅速,而《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逐渐从人与人的关系破题,形成强烈的家国认同感。

    纵观影视创作这十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始终闪亮银屏,用光影的魅力描绘小我、刻画大我,用奋斗的底色向光明,用时代的精神向未来,新主流影视作品身处其中,努力用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在国人共同的价值旋律中,奏响全新的篇章。

    3.温暖明亮的底色让影视作品治愈人心

    十年来,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都市剧的创作也进入了高质量的美学表达阶段,这些作品以温暖明亮的底色,治愈着普通生活中的个体。

    以家庭为切口,关注孩子成长和教育方法的《小舍得》《小欢喜》;聚焦小人物的奋斗打拼,见证香港时代变迁的《狮子山下的故事》;立足建筑行业,在起起伏伏间塑造新时代坚韧女性形象的《理想之城》……这些都市题材的故事温暖人心,带来一个个笑泪相伴的观剧时刻。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都市剧要用细腻的发现和生动的表现来打动人,唤起人们对生活本身的记忆、关怀和对生活中人的理解与同情”。中国的奋斗征程和时代印记在一幕幕细节中被呈现出来,通过《安家》中敢于打拼的房似锦、《三十而已》中为母则刚的顾佳、《我是余欢水》中艰辛底层的余欢水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平凡中国人背后的坚韧和善良。

    2022年,一部温暖的群像剧《警察荣誉》带领观众看到了基层民警热血成长的故事。生活中常有的焦头烂额、工作中数不清的喜怒哀乐都在这部剧中被呈现出来,观众看到了警察在职业身份背后的人性一面,更在八里河派出所琐碎故事带来的感动中收获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温暖的影视剧作具有深刻的艺术质感,寻找平凡人的生活共性,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用真诚的创作态度还原生活本质。特别是在近期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后,流量作品不再霸占屏幕,浮躁之风得到有效抑制,影视镜头更加聚焦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让真实、平实成为常态。十年来,中国影视作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了越来越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逐渐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2022-09-27
  • 喜迎二十大丨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金秋九月的中原大地,洒满丰收的喜悦,处处洋溢着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

    记者驱车豫东平原,但见渠田相连、平畴如织,连片的玉米地里,一穗穗玉米颗粒饱满,好一幅秋收田园画!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为村民收获玉米(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以“吨粮田”(两季田)闻名的粮食高产村。

    刚进沈家村,映入眼帘的是写着“庆丰收同心共富迎盛会齐向未来”的红色条幅。一旁的高质量农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村口不时有村民驾驶满载玉米的农用车进进出出,喜气洋洋。

    “今年小麦、玉米双丰收,大家喜上眉梢。”沈家村村支书石长锁说。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村民将收获的玉米摊开(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一户农家院内,村民孙六与郭显春一人手持一把大头铲,正将一堆玉米棒铲进手推车里,再由楼上两名村民用吊机吊到二楼,铺开、晾晒。

    “今年收成怎么样?”

    听到记者搭话,55岁的孙六停下手里的活,脸上满是笑容:“收成不赖,大丰收。”她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弯腰拾起一个玉米棒说:“一斤玉米棒能剥出九两籽,每亩打1300斤。只会多,不会少!”

    “今年尽管旱,但浇水足,苞谷从种到收,浇了四遍水。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打机井又通电,浇地不作难。”孙六乐呵呵地说。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村民孙六在干完农活后抱起孙子(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没走几个街口,记者遇到正回家的沈永平。

    “他可是种粮能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市镇,进的那块麦田就是永平家的。”石长锁向记者介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市镇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这是9月15日拍摄的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沈永平家的粮食亩产一年上一个台阶。今年,他家的小麦实测亩产达1400多斤,比2014年每亩又增产两百斤左右。

    如今,沈家村3000多亩耕地的路、林、渠、井、电均得到改造,地头建了5G基站,连接数百个植保、气象传感器,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灾情;电力设施服务到地头,机井通电,保障灌溉,旱涝保收。

    “粮食增产了,收入咋样?”记者问道。

    沈永平给记者算起账:今年种了10亩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每斤小麦1.5元,扣除成本721元,每亩净收入约1379元;4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每斤玉米1.1元,每亩净收入约915元,加上套种的6亩西瓜、辣椒,家里10亩地一年净收入大概25750元。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夜色降临,空气中透着阵阵清凉。路灯下,村民三五成群,惬意地散步、聊天。

    记者夜宿村委会,次日黎明,便被阵阵布谷鸟叫声叫醒。早起的村民正赶在露水未消时,抢收大豆,尽早腾出田,播种小麦。

    作为产粮大省,河南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

    在有“中原粮仓”美誉的驻马店市汝南县,经农业农村部门实地测产,全县玉米平均亩产597.4公斤,在夏粮丰收基础上,秋粮丰产在望。



    科研人员李艳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查看麦种饱满程度(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作为基层种业科研工作者要努力开展良种技术攻关,精心培育好每一粒种子,把农业‘芯片’攥在自己手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位于豫北新乡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李艳说。

    目前,河南全省秋粮进入大范围收获阶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1.3万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可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迎来一个粮食生产丰收年。

    2022-09-27
  • 深化山海协作 推进共同富裕 浙江探索山区海岛发展新路(喜迎二十大)

    新开设的直播间里,陶瓷产品销售量节节攀升;村道两旁房屋的立体墙绘,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念;由废旧榨油厂改造而成的陶艺研学基地,一天接待游客四五百人次……周末,有着400余年制陶历史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碗窑村格外热闹。


    依托山海协作工程,衢州市柯城区和杭州市余杭区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探索协同发展、共同富裕路径,携手将碗窑村打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乡村。2021年,余杭区落实帮扶资金810万元。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碗窑村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碗窑村第一书记陆瑛刚从江西省景德镇市调研回来,忙着邀请陶艺大师到村里设立工作室,吸引乡村创客培育发展画瓷定制等新业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主打陶瓷特色文化,碗窑村去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同比增长150%。眼下,余杭—柯城山海协作‘乡创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年底建成后将为创客们提供更大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陆瑛说。


    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努力推动浙江向区域协调发展稳步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探索山区海岛发展新路,蹄疾步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浙江因地制宜,立足山区海岛县(市、区)的特点优势,落实“一县一策”,培育“一县一业”,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激发山区海岛内生发展动力。


    制管、弯管、切割,伴随着机器运转,生产车间里,一圈圈不锈钢盘管正在下线;依托物料追踪定位和综合管理系统,每道工序上的钢管数量、状态等信息一屏可查;成品仓库里,码放齐整的不锈钢制品陆续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走进丽水市松阳—余姚山海协作产业园,宝丰钢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达60余家,在建社会投资项目20余个。以高端不锈钢制品为主导,今年上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亩均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1.9%、51.9%,实现量质齐升。”松阳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罗捷说。通过“产业飞地”等载体,目前,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已与余姚市等省内发达地区开展产业合作项目32个,涉及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


    刚与来自温州的不锈钢企业正康实业洽谈完项目落地细节,罗捷又来到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等项目工地查看施工进度,“产城一体化,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就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发展。”


    聚焦山区海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浙江通过开展跨地区教育结对帮扶、实施医疗卫生提升工程等举措,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过打造“舟山群岛网络医院”,舟山市构建线上海岛医疗服务联合体,目前已设置208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站),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所海岛学校与宁波市学校组建跨地区结对学校。在浙西南山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不断向基层延伸,丽水市1891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实现“服务到村社,办事不出村”。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山区26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山区26县(市、区)全体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7%、4.9%和6.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生态环境局桥西区分局开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走进社区宣传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始终坚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9月22日,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桥西区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张家口环保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中学街社区开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宣传活动。



    张家口环保志愿者服务队马老师用有趣的语言、丰富的内容为居民们讲了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宣教课,根据“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怎么分类?分类后如何处理?”等相关问题讲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及建议。

    随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向居民分发了环保宣传手册和环保手袋,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居民要积极参与,使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行为。

    此次环保宣传活动,调动了居民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引导居民认识社区环境现状,学习、普及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巧,提升环保意识。

    下一步,生态环境局桥西区分局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群众共同参与,共建美丽绿色家园。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永清县抢抓机遇全力打造外向型经济新高地 园林式宜居幸福城

    云裳小镇叫响京津冀服装产业商圈,圆通北方总部基地引领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德基机械等实体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今年以来,永清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廊坊临空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外向型经济新高地、园林式宜居幸福城,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城乡面貌脱胎换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永清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6.1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四位。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8亿元,增速均为全市第二位。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考验,经济实现逆势回暖、向好发展,经济发展成绩单格外亮眼。

    永清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4+1”产业定位和“1+2”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外资外企国内布局、南部企业北方布局、首都功能周边疏解”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9月18日,在位于永清经开区的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玻璃被巨大的机械手轻轻抓起,整齐码放在货架上,生产过程紧张而有序。据悉,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建筑、家电、车载触摸、高端制镜、太阳能光伏、高端电子玻璃等领域,占据河北省内高端建筑市场份额70%、国内高端建筑市场份额20%,国内超白浮法特种玻璃制造行业高端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位。

    “聚一流人才,做一流产品,建一流企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艳丽说。近年来,永清县大力支持引导域内玻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升级步伐、扩大生产规模,注重提升玻璃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着力打造高端玻璃产业集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独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使永清拥有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难得机遇。今年以来,该县依托陆港、借势空港、联通海港,打造多式联运特色商贸物流产业,加快构建依托京津、辐射全国、通行全球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体系。

    9月20日上午,在永清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华北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库,一个个快递包裹经过自动扫描、分拣、传输,当天有520万个快件包裹被运送至全国各地。该项目从签约到一期投产仅用了140天,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达效。

    “快递全链路平均时长从53小时压缩至47小时,京津冀区域内快递次日达的达成率由60%提高至90%以上。”圆通华北区域总经理吴益林介绍,该基地是圆通全网目前最大的枢纽基地。今年,圆通速递又投资9亿元在该县建设二期项目,建设智慧物流仓储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10亿元,纳税4000万元,新增就业500人,全面助力永清打造京津冀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永清步稳蹄疾、好戏连台,服装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随着浙商服装新城、云裳小镇等北京服装产业承接疏解平台的建成运营,永清县目前吸引了近1000家服装生产企业、4200多家服饰批发商、200多家独立设计师工作室落户,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服饰生产、销售、展示基地。

    云裳小镇发展定位为集“创新创意创业”“生态生产生活”和“宜居宜业宜游”于一体的国际化时尚服饰产业链型特色小镇。云裳小镇总裁赵晓东告诉记者,短短几年时间,小镇让远离永清县城的荒僻乡村变身为繁华热闹的“时尚中心”。目前,云裳小镇入驻北京服饰疏解商户3800余家,走出了一条以创意时尚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新路径。

    优质大项目、好项目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9月13日,永清县举行第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河北曾诚电力超高压阻抗及配套设备生产项目等14个项目开工,总投资29.8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72亿元,项目质量更让人为之振奋。

    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永清县获批省市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64.67亿元。其中,省重点4项,总投资36.52亿元,投资完成率80%,市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128.15亿元,投资完成率87.13%。永清县发改局党组书记赵海滨表示,将全面聚焦大项目、全力攻坚大项目、全面服务大项目,努力实现项目建设的更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永清力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方便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永清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不断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为打造园林式宜居幸福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于“打造放射网、畅通微循环”,永清围绕“进京、入雄、连津、接廊”,打造绕城“双环”通道,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廊霸路(永清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长34.5公里,北起苑家务大桥,南至永霸县界。工程全面完工后,将有效改善廊霸路(永清段)整体环境,缓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成为一条“畅、洁、绿、美、安”的放心路和舒心路。

    游园和广场建设,是永清县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永清县积极推进游园和广场建设,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绿色空间。如今,景区、公园、绿地合理布局,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花木葱茏,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全力抢抓协同发展历史机遇,永清县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在永清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敢为人先的胆识与魄力,以舍我其谁、勇者无惧的担当,向着打造外向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园林式宜居幸福城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以实干实政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人民日报头版:甘南践行绿色发展

    黄河蜿蜒,金秋时节的阿万仓湿地水清草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欧拉镇达尔庆村村民卓玛加布,正和乡亲们一起清理黄河沿岸的垃圾。“如今人人都为生态出力。”卓玛加布说。

    玛曲县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黄河在此盘桓430余公里。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甘南州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流域面积,贡献了流域20%的水资源量。为力保一河净水送下游,2021年1月,甘南州启动“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的“五无”创建行动。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转运车按点清运;不再使用塑料购物袋,全面回收废旧农膜……甘南州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有一段时间,在草原上、河道旁会见到塑料垃圾。”在黄河边长大的卓玛加布说,“现在阿万仓变回了记忆中干净美丽的模样。”

    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村民安路家的民宿正对拇指山,落地窗外,云雾缭绕,景色秀丽。“村里环境美了,游客也多了。”安路说,“虽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年预计也有10多万元进账。”

    牛羊粪是天然的优质肥料,甘南州全面推广有机肥,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现在,甘南州有机肥生产企业达14家,年产量近50万吨。”甘南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村家家都用有机肥。”卓尼县阿子滩镇下阿子滩村村民巢永胜说,起初担心有机肥肥力低,政府承诺减产给补差价,一年下来产量没怎么变,“有机肥种出的青稞、蔬菜口感佳,卖得好,土壤板结的问题也解决了。”

    目前,甘南州乡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达100%,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甘南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8个;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21年甘南州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去年,甘南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481元、10142元,同比分别增长6.6%、11.1%。

    甘南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持续开展“五无”创建行动,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丨吉林:积厚成势促振兴

    9月20日,2022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吉林省拉开帷幕,计划总投资543.6亿元的55个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此时,在亚洲最大的人参贸易专业市场——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的万良人参市场,红参、林下参、野山参等精品参琳琅满目,大规模上市的园参鲜香扑鼻。人参产业已成为吉林省农业转型、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8月26日,首届“遥感·创新大会”举办,专家学者齐聚长春,探讨和分享卫星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活动主办方——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卫星研发、生产、试验、发射及应用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

    8月10日12时50分,由长光卫星研制的16颗吉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与已经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成功。至此,70颗吉林一号卫星点亮苍穹,组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其卫星应用系统及卫星遥感应用产品已为农林、水利、环保等14个领域提供了150余项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中秋佳节,卫星视角下的白城,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里饱满的稻穗随风舞动,丰收在望。谁能想到,这里正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

    “金秋的稻海本是年初的擂台!”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说,“为了系统总结盐碱地改良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省自然资源厅在海坨乡建立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吸引科技团队和企业进驻基地打擂。”

    近年来,白城市通过实施引嫩入白、大安灌区、龙海灌片及吉林西部土地整理等项目,对已经开发整理的盐碱地采取脱硫石膏治碱、有机肥调碱、以水冲碱等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让农田土壤PH值降到适宜水稻种植的7.5左右,昔日的贫瘠地变为今日的米粮川。

    从特色市场,到田间地头,再到企业工厂,振兴图景如一个个坐标点亮了白山松水。9月6日,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模型车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亮相。这不仅是中车长客今年全面复工复产后的又一个成绩单,更是“中国智造”的再次声名远扬。

    今年年初,吉林省遭遇严重疫情。疫情平稳后,吉林迅速提出“止跌、回升、增长”要求,率先在工业领域部署开展攻坚行动。日前,记者从吉林省统计局获悉,8月份吉林省工业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位。

    在吉林发展的美好画卷上,吉林儿女以实践为笔,描绘出一幅幅振兴美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热烈氛围中,吉林儿女正以实际行动昂首阔步走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

    2022-09-26
  • 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基层民警发布仪式》9月25日播出

    你用忠诚的誓言守护一份承诺

    你用奋斗的青春践行无悔初心

    追梦路上,御风而行

    脚步铿锵,家国安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训词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开展“喜迎二十大、忠诚保平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

    《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基层民警发布仪式》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CCTV-12)9月25日20:05首播,9月26日09:00重播,节目播出期间,学习强国、央视网、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





    2022“最美基层民警”

    张梁、吕游、赵恒彬、安二宝、马春雨、张宇航、何欢(女)、路博阳、陈建强、孙益海、梁晓丽(女)、朱明、施晓健、艾金凤(女)、张连波、陈民生、常武(牺牲)、李江、时春霞(女)、杨伯伦、乔晋军、周和理、黄晨、朱允宏、石林、黄家斌、樊有宏、刘汉朝、阿旺丹德、袁芳(女)、潘金磊、覃锋、曾芝强、徐娟(女)、程万里、符世彻、陈宇、王微等38名个人光荣入选。





    2022“最美基层民警”朱明接受主持人王宁的采访

    他们中,有的驻守边疆高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一方平安;有的奋战打击一线,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屡破大案要案;有的穿梭街巷社区、抗疫一线,全心全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成为百姓的贴心人;有的刻苦钻研技能本领,在改革强警、科技兴警的道路上绽放青春光彩、成就奋斗人生。他们虽来自不同警种岗位,但都以强烈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用汗水、鲜血乃至宝贵生命,生动诠释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英雄赞歌,充分展示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警察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





    2022“最美基层民警”梁晓丽、袁芳接受主持人海阳的采访





    2022“最美基层民警”李江、施晓健接受主持人王宁的采访

    发布仪式现场采用视频展示、人物访谈、“云”连线等形式,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生活感悟。

    警徽闪烁,守护万家灯火

    忠诚无悔,护佑山河辽阔

    致敬!最美基层民警!

    2022-09-26
  •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部选出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全国各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2296名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

    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党中央关于做好代表选举工作的要求,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办法产生的。

    当选代表总体上符合党中央规定的条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作风品行和较强的议事能力,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明显成绩,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代表结构和分布比较合理,各项构成比例均符合党中央要求,具有广泛代表性。他们中,既有党员领导干部,又有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有一定数量的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有经济、科技、国防、政法、教育、宣传、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代表。

    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资格,届时还需经党的二十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确认。

    2022-09-26
  • 领航中国丨共护一江水 万里长江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从国家到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万里长江,浩荡东流,泽被南北两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长江念兹在兹,是因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为了诊治“长江病”,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长江的上中下游,先后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从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重点阐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再到赋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一级巡视员黄小赠: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新思路,让沿江各地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革。淘汰落后产能,关改搬转各类化工企业、“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长江沿岸“化工围江”的困局得以破解;严抓城市污水排放,长江经济带累计建成6.62万公里污水管网。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各省市统筹协调,下好一盘棋、共护一江水。

    在上游,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中游,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和生态修复。

    在下游,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9个重大项目建设,浙江湖州的水下森林建设,让太湖生态逐步修复。

    仅2021年,长江两岸就完成营造林1786.6万亩,从高空俯瞰,长江“绿带”愈加明显。长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接续推进,着力解决长江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十年禁渔”让长江又“热闹”起来,赤水河鱼类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95倍,以鱼类为食的江豚也时常现身。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7.1%,干流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Ⅱ类,沿江城市滨水空间重新回归百姓生活。

    江苏南通市民吴湛:生态环境修复之后,(我们是)最大的受益人。我们跑五百步就到了滨江花海,幸福感是真的美美的。

    生态优势激发新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在重庆,果园港借力绿色智能港口,打造升级为长江上游联通全球的“中转站”,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在湖北,长江新区和经开区不断加强技术攻关。这家企业生产的电子级磷酸是芯片制造的重要辅助原料,过去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兴发集团党委委员李少平:目前,电子级磷酸、硫酸、氢氟酸,高性能蚀刻液等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我们已经实现全面突破并形成量产。化工转型倒逼产业升级,让我们转出了新天地,跃上了新能级。

    在安徽,当地正构建从卫星制造到应用终端的空天信息产业链。

    在江苏,坚持创新驱动,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成长。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居全国第一。

    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7%,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47.7%提高到50.5%。长江流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进入新发展阶段,得到休养生息的母亲河正奔涌蓬勃生机,一路向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022-09-25
  • 【喜迎二十大】青海:谱写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此后,青海的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如今,行走在高原大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繁荣发展的长卷正徐徐展开。“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深入人心,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6月25日至7月29日,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5天的全清洁能源供电,这是青海第6次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活动期间,清洁能源发电量99.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45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16.1万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

    如今的三江源头,牧民用上清洁能源,过上清洁生活。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每年的供暖期长达11个月,取暖是当地群众生活的头等大事。从2017年开始,国家电网对玛多县及边远牧区进行电网改造,确保稳定的清洁能源直供黄河源头腹地,并在玛多县打造北方首个清洁取暖示范县工程。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后,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有些人还在家中开了小作坊,用电缝纫机进行藏服、藏毯制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清洁能源。”国网玛多县供电公司负责人丛海鹏说,玛多县清洁取暖推广实施以来,累计用电2.87亿千瓦时,累计节省燃煤11.48万吨,减少粉尘7.81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61万吨、二氧化硫0.86万吨、氮氧化物0.43万吨,有效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减排,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正滋润着青海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

    海东市互助县班彦老村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区,2016年,依山而建的班彦老村搬进交通方便的现代化新村,光伏扶贫项目正是班彦村搬出大山后首先谋划的产业。

    如今,从高处俯瞰班彦新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屋顶上,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每年分红2500元,能领20年!”班彦村村民吕志伟说起自家屋顶上的光伏板,笑得合不拢嘴。

    从荒芜的山头到居民的屋顶,一块块光伏板“吸光生金”。目前,青海已建成覆盖39个县市区、总容量73.3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

    绿色,同样贯穿青海的农牧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着力打好“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富硒牌”,绿色有机特色不断凸显,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正迈向新的台阶。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光伏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生态光伏园,在一个个光伏板的庇护下,园区内平均风速降低41.2%,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牧草得以恢复生长,园区邀请周边村民进入光伏园养起“光伏羊”,昔日的荒滩摇身一变成为牧场,园区里现在有近两万只羊。

    享受青海绿色发展成果的,还有栖居于此的野生动物。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打开“青海生态之窗”,随着镜头逐步拉近,能够清晰观察到:黑颈鹤翩翩起舞、藏羚羊结队迁徙、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野生动物多了,证明生态环境好了。”多年从事野生动物摄影的葛玉修感叹,这些年,青海的天更蓝,水更绿,以前光秃秃的山现在绿树成荫,以前蹲守好几天都拍不到的野生动物,现在频频出现在镜头里,这一切都是青海生态越来越好的表现。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现代化新青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说。

    2022-09-25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