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新田:开展“喜迎二十大·党史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

    中国新报湖南讯(通讯员何新瑞危婷曦)“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9月19日,新田县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在新田一中开展“喜迎二十大·党史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邀请新田县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宏林老师主讲,该校1200余名师生参加了宣讲活动。

    宣讲会上,刘宏林老师着重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以及取得的成就。他说,新时代青少年要感悟初心,做有理想信念的追梦人。要有责任敢担当,铭记历史,把忠心献给党,把爱心献给社会,把信心留给自己,努力奋进新时代,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当刘老师讲到“黄埔三杰”之首,新田革命先烈蒋先云,1927年担任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代表兼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带伤冲入敌方阵营,不幸牺牲的事迹时,同学们被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

    此次宣讲活动,提升了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努力学习开始,方能“少年强,则国强”,立志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今天是‘喜迎二十大·党史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首站,活动主题鲜明,紧跟新时代,着力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接下来,宣讲活动将陆续在全县中小学巡回开展。”新田县关工委活动负责人说。

    2022-09-20
  • 喜迎二十大 高铁、公路和水运托起水乡腾飞之翼

    “道路通了,村容美了,环境靓了,我们村的罗氏沼虾、淡水鱼真正实现了远销全国。”高邮市周山镇龙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时广山感慨道,十年前,从周山到上海要转几趟车,如今早上发货,中午就到了,货运时间大大缩短。






    时广山只是体会到了高邮道路十年来的变化,实际上,这也是高邮交通迅猛发展的十年。高邮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启权介绍,道路通,百业兴,十年来,高邮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间,高邮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较“十二五”增长266.4%。







    交通投资同比增长266.4%







    高邮人坐上高铁可达全国各地







    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高邮累计完成交通投资约149.9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66.4%,其中,公路投资约55.24亿元(高速公路投资约10.15亿元、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投资约21.21亿元、路网连接公路2.9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约20.9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6.8%;铁路投资约6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3.3%;水运投资约15.82亿元(航道投资约15.38亿元、船闸投资约0.4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6%;枢纽场站投资约11.9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9%;航空投资约0.01亿元;信息技术应用项目投资约0.02亿元。







    2020年12月,连淮扬镇铁路开通运营,高邮站和高邮北站投入使用,高邮彻底告别了“地无寸铁”的历史,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该市成立工程建设服务指挥部,全力服务连淮扬镇铁路高邮段建设,为连淮扬镇铁路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此填补了高邮交通运输发展最短板,掀开了高邮交通运输发展新篇章。更为可喜的是,2021年1月,全国铁路实行新的运行图,高邮正式加入全国铁路“朋友圈”,高邮人从“家门口”坐上高铁可达全国各地。







    高速公路布局有序落地。围绕“一横一纵”高速公路布局,加快推进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先后完成高邮、界首、八桥互通提升改造以及涉铁先导段征地拆迁。推动宁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明确高邮境内“1+1+5”配套设施,依托卸甲互通式服务区创新实践“服务区+物流园”新模式。







    “四好农村路”成果丰硕







    公路管理养护成效显著







    创成扬州市首个省“四好农村路”达标市、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及2021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扬州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02公里、桥梁改造34座、生命防护工程421公里,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建成X205南延、X202南延、X204南延、X302(G233-周龙线)等工程,完成撤渡建桥项目,建成界首运河大桥,开工建设X304(周龙线-G233),有序推进X302(周山-S264)、X310等前期工作。建立特色路数据库,打造11条农村公路产业、生态、文化乡村旅游路线,“驿路上有你”农路品牌跻身全省第三批农村公路“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创建成果优秀队列。







    持续打造农村公路管养服务品牌,“邮乡阡陌服务服务组”先后被命名为江苏公路服务品牌、江苏交通运输行业优质服务品牌、江苏省优质服务品牌等,同时又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成长力品牌。有序推进养护工区建设,建成市区公路应急处置基地、东部三垛养护工区和西部湖西养护工区,有力推动精细化养护、预防性养护、机械化养护及养护工区标准化。取得养护管理成绩新突破,公路技术指标MQI值为94,PCI值91%,RQI优良率为92%,县乡道管养质量再次夺得扬州市第一名。







    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交通运输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探索运游结合新模式,开辟上海、南京、常州、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至高邮的旅游专线,开通“扬州-邵伯-高邮”大运河水上游览线。切实推进公铁无缝换乘,开通高邮至扬州西站的直达班线。提升道路客运行业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对送扬班、菱塘班、邮扬班进行公车公营改造。







    城乡公交一体化释放“红利”。2022年1月21日起,高邮市开始实行“全域公交同价一票制”,票价统一为2元。目前,高邮市城乡29条公交线路均实行了“2元一票制”。新政实施一个月以来,惠及44.9万人次,乘客人数比2021年同期增长30.1%。与改革前相比,高邮公交线路总里程由过去的210公里提高到825公里,提高率392%;日载客量大幅增加,每日载客量从8000人增至24000人,新增办理市民卡35600人;惠民幅度进一步扩大,原来仅城市公交实行优惠政策,现城乡公交全面普及优惠政策,实行优惠票价,票价优惠后,在客流不变的情况下,预计每车每日让利约470元,每年惠民让利约2600万元。







    绿色交通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推进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五项行动”通过省级验收。积极探索绿色养护生态养护,实现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100%、再生里程占大中修总里程比率30%以上。贯彻落实国省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部署,实施大运河环境综合整治、运河西堤城区段环境提升等工程,开展《京杭大运河高邮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规划方案设计项目》研究。开展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核查,禁止高耗能客货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加速淘汰能耗比高、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老旧车型,鼓励发展环保型交通运输车辆,实现城市公交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100%。倡导绿色出行,加大公交出行、优惠乘坐政策宣传力度,培育优选公交绿色出行的良好意识。







    交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三级公路管理体系,有效发挥公路路政大队(公路站)、乡村公路路政执法大队与各乡镇政府公路管理站职能。加强法治交通建设,开展全系统“执法大练兵”活动,提高执法规范性。推进质量监督站“垄上行交通质监服务组”品牌建设,实现内部管理系统化、对外监督法制化。加大客运市场整治力度,针对重点区域有效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开展巡游出租车拒载、节日涨价、不使用计价器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规范人力三轮车经营行为。







    十年,高邮交通不断向综合交通领域进军,克服重重困难,让立体交通圈更加完善;十年,高邮交通不断优化服务,带给了人民群众更多新体验,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2022-09-20
  • 走进县城看发展|内蒙古五原: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跑出“加速度”

    地处黄河最北端的内蒙古五原县因水而兴,全县230万亩耕地中有123万亩为盐碱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原县立足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盐碱地改良工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走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引育增收主体助力增收

    金秋时节,五原县新公中镇农户正在忙着秋收。在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西瓜套种向日葵基地,工作人员正组织农户采摘最后一茬西瓜。永联村村民梁翠说:“过去村里的耕地比较分散,经营起来费时费力,收入比较少。现在我除了有土地流转的收入,还能就近到合作社打工,每天能挣170元,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



    9月17日,内蒙古五原县种植大户邢雷在和胜乡黄柿子现代科技产业示范园采摘黄柿子。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伙人高怀宝告诉记者,合作社与永联村村民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合同,以每亩500元—6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5000亩,并通过“耕、种、管”一条龙服务、入股分红、入社打工等形式,开展新品种种植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保证农户的土地租金、入股股金、打工薪金“三金”收入。

    “在永联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我们构建起了‘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园区+农户’的联合经营体系,与农户真正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让更多农户受益。”高怀宝说。

    今年以来,五原县将新型经营主体摆在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突出位置,将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链条。目前,全县共培育合作社143家、家庭农牧场33个,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

    五原县副县长孙志刚说:“我们不断培育、引进新型农牧业增收主体,大力发展黄柿子、糯玉米、花菇、辣椒等优势特色富民产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增收基地带动增收

    在五原县塔尔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司晓勇正在采摘甜瓜。司晓勇告诉记者,在头茬甜瓜卖完后,他又在68亩钢架拱棚里种甜瓜,每棚甜瓜纯利可达1万多元。“我家依托园区不仅引进新品种、学到新技术,还提高了种植收入,预计今年总收入达到80万元以上。”司晓勇说。

    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塔尔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的订单不断增多,农户收入越来越有保障。司晓勇说:“以前我们种大田成本高、增收空间小,每亩地纯收入1000来块钱。今年我们和山东一家公司签订蜜瓜订单,一亩地毛收入2万元,除去开支纯利润在1万元以上。”

    这是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9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记者走访发现,塔尔湖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占地10万亩,涉及6个行政村。根据立地条件,塔尔湖镇大力发展钢架拱棚特色种植业,引导农户种植麒麟西瓜、蜜瓜、白莲脆香瓜、西红柿等,将园区建成农户增收基地。

    塔尔湖镇党委书记韩鹏程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引领、示范带动、联企带农、提质增效的目标,同时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亩均收入2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确保农户稳定增收。

    目前,五原县把农牧园区建设作为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实施“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入园务工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建成138个现代农牧业园区,带动2.5万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发展增收产业促进增收

    每逢周末,五原县隆兴昌镇各个采摘基地游客纷至沓来。记者在荣誉村“俏村菇”花菇产业园看到,菇体个个饱满紧实、色泽艳丽,游客正流连其间忙着采摘。游客刘芳说:“每个周末,我都会和家人、朋友在县城周边游玩。我们在花菇基地采摘,一方面放松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体验一下采摘的乐趣。”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荣誉村“俏村菇”花菇产业园受到游客青睐。花菇种植户杨建华告诉记者,他们与研学馆、旅行社对接,推出采摘游新模式,“采摘周期为每年4月份到10月份,时间宽松,采摘价格随行就市,深受游客欢迎。”

    隆兴昌镇党委书记李鹏飞告诉记者,全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闲置荒地建成花菇产业园,以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产业,以果蔬为媒介打造“农旅”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孙志刚说,五原县通过“多业推一业、一业带多业”,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分享乡村旅游红利,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四季有花赏、四季有果摘”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2022-09-20
  • 【领航中国】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9月,晋北已是初秋。宽敞整洁的小院里,68岁的白高山带着孙子满脸笑容:“住上新房,儿子娶到媳妇,添了孙子,家门口就有养老中心和幼儿园,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白高山居住的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从2018年起,200多户村民从世代居住的坡梁薄地、盐碱地上的土窑洞陆续搬到这里,依靠发展黄花特色产业等实现全部脱贫,生活从此变了模样。


    时间回拨到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宣示朴素而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时,中国农村尚有近1亿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下。对人民的深情,化成庄严承诺和切实举措,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在中华大地进入了决战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时8年艰苦卓绝的携手奋斗,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自古追寻的小康梦想变成现实。


    把人民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不久前的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


    消息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一批批消防救援队伍、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紧急出动,投入抢险救援一线。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人民生命健康,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今年3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


    启动多条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全民免费接种,在安全科学前提下不落下任何一个群体……截至9月12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34亿剂次。


    从严从细抓好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我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牙医疗服务部分的总价原则上不超过4500元。”“各地坚持公益性原则,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植骨手术费等价格。”


    国家医保局9月8日发布的一则通知旨在有效破解民生“痛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1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以药补医“顽疾”加速破解。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了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降低百姓用药负担约3000亿元。


    民生连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机制、扫障碍、破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每年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垃圾分类、清洁取暖、厕所革命、校外培训减负……一桩桩民生“小事”,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一次次成为改革发力点,不断提升民生温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近年来更是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1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


    2012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年均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基本医疗、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10.4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一项项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举措,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5元提高至2022年的84元;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量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持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全国社会治安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千根针、万条线,一桩桩民生实事稳步推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踏上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的20项主要指标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多达7项,占比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的牵挂始终如一。


    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9月7日是白露节气,也是安徽歙县十余万亩山核桃开杆的日子。


    绵延山峦间,竹竿轻摇,噼里啪啦的落果声不绝于耳。交易市场内,机器轰鸣,一堆堆脱蒲的山核桃很快被卖出。


    歙县今年不仅山核桃鲜果产量较去年预计提高20%,深加工成品产值也在增加。小小山核桃,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农民增收的“黄金果”。


    按照党中央部署,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必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火热开展,更多公园免费开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又一次宣示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必须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以“扩中”“提低”为突破性抓手,将技术工人、科研人员、高素质农民等9类群体作为“扩中”重点,优化分配机制,打通重点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通道。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一系列改革举措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百年大党必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2022-09-19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月纳税额逾亿元的高楼大厦数以千计,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创新工厂比比皆是,这里是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4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上海的医院看门诊,刷一刷医保卡,就能直接结算,不用两地来回跑,方便还省钱。”受益于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浙江绍兴市民陈阿姨看病更省心了。


    2018年起,上海市医保局会同三省医保部门启动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目前,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涉及超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超98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余元。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促进高质量发展。


    提速互联互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紧。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跑出更快速度。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6542公里,比2018年增长54.7%;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运输量达1.7亿人次。


    共享公共服务,城市之间越来越“近”。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新模式,截至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约2.4亿……身处一体化的长三角,老百姓有了更多“同城待遇”,区域有了更足的发展引力。


    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3.27亿元!8月中旬,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现场成交额引人瞩目。至此,新一轮科技成果累计成交额超过50亿元,远高于上一年度的10.23亿元。


    从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创新成绩单。


    产业集群加快崛起。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加速崛起。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去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科创要素加速集聚。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一廊一带多中心协同发力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2021年,三省一市间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877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设立19个分中心,联动服务机构促成技术交易约22亿元,区域内五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结成联盟。


    创新活力更加充沛。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助推区域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三省一市以高水平技术供给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12家成员入盟,将联盟成员扩展到了53家,共同围绕示范区重大问题研究、重点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等贡献智慧。“不通过管委会或开发公司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者联盟首批创始成员普华永道管理合伙人黄佳说。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制度创新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


    近年来,从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长三角正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化改革,发展后劲十足。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兴三地同步开工,“水乡客厅”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江南圩田展示园、桑基鱼塘展示园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青浦区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创新组团,环元荡岸线贯通示范段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开展……一个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让区域一体化发展愿景更清晰。


    扩大开放,发展动能强劲。去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积极推动三省一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合作。2021年,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1万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1042.6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8.9%。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长三角深化改革、提升协同开放水平,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新征程上,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09-19
  • 【喜迎二十大】京华大地喜事连连 首都群众欢歌笑语

    9月17日,北京全市3400余社区同步举办“社区邻里节”,居民们走出家门,说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


    记者在东城区活动现场看到,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社工代表一起按下启动按钮,一列绘有“东城社工”、朝阳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邻里守望”等创意图案的“社区邻里节专列”正式“发车”,拉开活动的序幕。现场居民纷纷来到“社区邻里节专列”展板前拍照,记录下这个美好时刻。


    西城区运用数字媒体力量,采取线上形式,开设“线上邻里节”活动,通过“感谢有你,相约西城”“我在西城等你来”大型民众视频大赛活动,从48份居民视频投稿中产生15个优秀视频作品,在现场进行展播。


    将视角从老街坊转向大学生,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大赛正成为在京高校学子喜爱的活动。连日来,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关键技术问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400多支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人工智能是北京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目前,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600家,上市公司43家,均居全国首位。


    “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大赛在北京举办,是人工智能科技和产业在北京聚集发展的自然之势。”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潘锋表示,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与人工智能相伴相生,相信本次大赛的成果,将有效反哺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场景挖掘和人才培养。


    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的文旅产业峰会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论坛也传来好消息,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北部产业带已有5大项目落地并陆续启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全面启动文化旅游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一区一河三镇”重点项目建设。


    在门头沟区王平镇,古道创意大集在韭园村拉开序幕。首届古道创意大集共有5类特色主题活动,市民可以徒步穿越京西古道,现场感受农事劳作,购买周边村民用泉水灌溉种植的蔬菜、京白梨、薄皮核桃等绿色有机无污染的新鲜蔬果,现场欣赏琉璃制品、麦秸画等非遗项目。


    初秋,北京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


    9月18日上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放归了珍稀鸟类,分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和燕隼各2只、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白鹭1只。鸟儿被放归的地方,是一片30公顷的湿地,芦苇、菖蒲长得比人还高。


    公园职工老石拿着单反相机正对着鸟群拍摄,“我在这儿拍过白头鹎、戴胜、北红尾鸲、黄鹂、红嘴蓝鹊。”老石说,现在就连最胆小的黄鹂也不那么怕人了。


    目前,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研究显示,湿地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在北京的湿地中,共发现野生动物超过200种。


    做好大文章,擦亮古都金名片,一直是北京文化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党的二十大召开前,首都文化事业喜事连连。


    在东城区崇外街道,北京市文联正在此举办文艺巡演活动。首场演出暨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汇集了来自北京音乐家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杂技家协会3家市文联团体会员单位和北京社区文化促进会、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北京单簧管协会、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等5家市文联主管的社会组织的文艺家们。


    崇外街道居民带来的开场舞蹈《记忆》,北京单簧管协会会长陶旭光献上的单簧管独奏《赛马》,北京杂技家协会张金旭的魔术《快乐十分》令现场惊喜不断。围绕“喜迎二十大”主题,巡演活动将继续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和石景山等城区展开。


    最近,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北京万寿寺历经5年整体保护修缮,重新对外开放。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将开放5个基本陈列总计3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贵文物是首秀。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由北京演艺集团演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荣获文华大奖,《两室一厅》《一起向未来》及北京四中金帆合唱团3个作品(团队)分获群星奖舞蹈类、广场舞类、群众合唱团队类三项大奖,充分彰显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

    2022-09-19
  • 湖南省衡南县推行屋场恳谈会制度——屋场听民意 聚力解民忧(喜迎二十大)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热烈氛围中,湖南省衡南县干部群众谋经济发展、促乡村振兴的干劲更足。9月13日,衡南县车江街道恒星村两委召开屋场恳谈会。


    晚上8时,大塘角组肥子塘边上的屋场,数十把红色塑料椅围成一个圆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早已在此等候,35名村民代表陆续就座,恳谈会拉开序幕。


    “我先说!”村民刘尤长指向身后的山塘,开门见山,“大家注意到了吗?肥子塘的另一端挨着杨梅山,山塘之间一直没有护坡和围栏。这几年来村里采摘杨梅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些还带着小孩,再不修建护坡围栏,保不齐会有人掉到塘里……”


    800亩杨梅山是村集体产业,与肥子塘相连。这几天,刘尤长发现,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有十来棵杨梅树的树根已经紧挨岸边,“再说,塘里泥沙淤积、水面太浅,蓄不了多少水。硬化迎水面护坡,也有利于防洪抗旱嘛!”


    听到这,大塘角组组长王元陆接过话头,“说到蓄水抗旱,肥子塘是我们村的骨干塘,管着下游5个组近700亩稻田。但是,从塘里引水的这条主干渠道,还是‘泥巴渠’,泥沙常常堵塞水渠。今年为了抗旱,村民每天都要清淤疏浚,村里能不能把这一段水渠硬化?”


    “可不是嘛!水从‘泥巴渠’里走,边流边漏,很浪费。”种了3亩水稻田的刘尤长补充道。


    有人开了头,村民代表纷纷一吐为快——


    “村里家家户户养鸡鸭,散养的不少,对卫生环境造成影响。”


    “游客多了,村里却没个像样的停车场。”


    “我们去外地参观,人家村修了沥青路……”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驻村第一书记武国成一一记录,“这些问题饱含着大家对恒星村发展的期待,也给我们下一步工作划出了重点。”


    他告诉大家,针对肥子塘护坡和围栏,村里会尽快拿出具体方案。由于杨梅山和肥子塘都是村集体产业,将由村集体配套一部分资金,力争在11月完成迎水面护坡建设。肥子塘主干渠道的维修,村里早就开始谋划,目前已争取到县农业农村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预计10月中旬完成招标,10月底开始施工,将彻底解决灌溉后顾之忧。


    “村里的主干道有8.85公里,由于资金不够,眼下没法全都铺上沥青,今年我们争取铺设1.5公里。”武国成说,按照村里的规划,接下来将建3个停车场,提供40多个车位。


    “关于圈养鸡鸭,村民还有不少顾虑。”武国成道出眼下的困难,“有的担心圈养后鸡鸭不下蛋,有的担心圈养后鸡肉鸭肉不好吃。我们继续通过屋场恳谈会做工作,大家思想统一后再实施。”


    “如果需要,我可以去村民家做工作,讲讲圈养的好处。”刘尤长站起来,在场的党员群众纷纷表态支持。


    屋场听民意,聚力解民忧。2019年以来,恒星村共召开65次屋场恳谈会,解决了污水集中处理、路灯安装等问题,带动村民发展龙虾养殖、黄金贡柚种植等产业。“经过一次次集思广益,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武国成说,去年恒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


    衡南县委书记胡果雄表示,将继续用好屋场恳谈会这一平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年来,衡南县推行屋场恳谈会制度,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政策、听取民意、化解矛盾、排忧解难、谋划发展,2019年以来共召开屋场恳谈会12928场,收集意见建议10293条,解决问题8403个。

    2022-09-19
  • 中国这十年·中国故事丨江苏:制造强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在一汽解放发动机事业部惠山智能工厂,约5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域内,仅有少量工人在显示屏前操作。1000多种零部件来回传送,各环节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每个成品套件贴一张二维码,一扫能实现小到一枚铆钉的溯源。


    这是“江苏智造”新图景的一幕。10年来,江苏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看家本领”,立足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至4.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


    制造业集群动能澎湃


    在距上海仅23分钟高铁车程的苏州高铁新城,能目睹酷炫未来场景:马路上自动驾驶车辆往来穿梭,有的运送小型货物,有的载人短途出行。


    成立10年来,苏州高铁新城瞄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断建链、强链,已集聚相关企业超百家,覆盖软件算法、环境感知、通信网络等30多个细分领域,同时高水平改造63.4公里智能网联示范道路。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制造业集群,集群强链不断擦亮其先进制造业辨识度。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目前当地已培育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行业达5个,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居全国首位,晶硅光伏、风电装备、品牌服装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





    这是在如东县拍摄的潮间带风力发电场(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壮阔海面上,近1200台风机昂然矗立,日夜不停迎风摇曳,源源不断“吸风吐电”。南通如东县近年来已建成21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483万千瓦,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迎风而生”。


    风电从零起步,风电装备产业也“无中生有”。据如东县发改委介绍,如东已形成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的风电全产业体系,今年相关销售额有望突破650亿元。当地还建有国内唯一“海上风电母港”,能够提供仓储、运输、安装等风电产业全流程配套服务。


    10年来,江苏坚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当前,江苏正深化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


    创新引擎持续强力驱动


    10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至4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5%升至6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PD-1抗体是有效抗癌药物之一,2019年信达生物生产的达伯舒上市,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医保的PD-1单抗药品。成立10多年来,这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持续实现抗癌药物研发新突破。“我们有近1500名科研人员,占公司总人数四分之一。”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炳良说,公司已建成贯通生物创新药开发全周期的高质量技术平台,建立起多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


    中共十八大以来,江苏持续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全面缓解重点领域卡脖子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截至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


    近期,第六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举行,紫金山实验室等在会上重磅发布广域确定性网络系统重大突破成果,云原生算网操作系统及6G相关技术的试验平台也同步发布,有望应用于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领域。


    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稳定运行,6G创新成果刷新世界纪录,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8项,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881家……一系列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南京这10年的“创新之路”。


    江苏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依托创新驱动不断建设现代产业体系。“10年来,江苏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说。


    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冲刺


    在无锡普天铁心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无尘车间,仅需操作工点击电脑屏幕,薄如细丝的片片硅钢被裁剪定型,经过一系列工艺自动成为变压器重要部件铁芯。


    从一度遭遇瓶颈、效益下行到今年摘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在普天铁心副董事长梁林秋看来,拥抱智能化是关键一招。“我们从2015年起不断投入,累计投入约3亿元。现在看这条路走对了!”梁林秋说,如今公司工艺质量提升约70%,订单交付率上升达50%,人均产值较改造前提高达10倍。


    10年间,江苏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截至2021年,全省拥有全球“灯塔工厂”8家,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家、智能车间1639家,“上云”企业超3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我们2014年成立,如今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设备超100万台。”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说,通过锚定数字新赛道,徐工集团这样的制造业庞然大物正焕发新活力。目前,徐工所在的老工业城市徐州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60亿、入驻企业超5000家,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5G、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生产线像“乐高”一样便捷拼装,这是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智能车间一幕。去年10月,依托这一位于无锡高新区的“灯塔工厂”,施耐德电气成立绿色智能制造无锡创新示范园,促进绿色智能制造等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落地,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减碳目标。


    10年来,江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83家。


    “‘绿色化’已经是越来越多企业关注的新指标。”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浦栋麟说,在为江苏制造企业做转型升级“体检”过程中,能发现许多企业主动注重减碳降耗,绿色发展正成为“江苏智造”重要标识。(记者:何磊静、朱筱、林凯、岳婷)

    2022-09-19
  • 喜迎二十大丨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2500万申城干部群众以实干笃行迎接党的二十大——上海:奋楫争先立潮头

    浦江两岸流光溢彩,东海之滨千帆竞发。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上海2500万干部群众干劲昂扬,在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在改革创新的一线比学赶超,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


    黄浦江畔的中国船舶馆,近日举行了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





    这是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2022年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2021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目前主要造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位。“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作出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安排。作为央企,我们将深入推进在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上海建设船海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孙伟说。


    包括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内,近年来诸多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申港大道两侧塔吊林立(2022年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运行三周年,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新片区的规上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未来临港还要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盼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给新片区的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上海西端,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同样呈现出生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在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工地现场,中建三局项目经理杨威告诉记者,他们承建的一个组团最近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他说:“这表明示范区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示范区开发者也要锚定奋进‘新目标’,鼓足劲头干出实效。”





    这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2019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推出了15项制度新成果,让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省际间更加畅通流动。“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推动更多跨域合作,用实际行动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到7月上海全市货物进出口、实到外资实现正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2%,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





    第五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展前供需对接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参展商代表(前左二)在对接会上向采购商介绍企业产品情况(2022年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再过不到50天,第五届进博会将在上海如期召开。目前,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已经完成,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80家。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会议中心副总经理王旭宏自今年六月开始,就和会议中心的同事们进入了“冲刺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见证了中外来宾共襄贸易盛举、共享美好未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激励我们拿出最好的状态,服务好第五届进博会这一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王旭宏说。





    中建三局华东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工人在位于上海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工地上作业(2022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张江科学会堂,9月刚启用就迎来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未来,这里还将面向全球前沿科创力量,搭建交流、交锋、交汇的平台,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科创新地标。


    2018年11月,面对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如今,在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上,先后“长出”了约2.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包括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在内,登陆科创板的张江企业数量超过30家,位居全国前列。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使命。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引领区的速度、拿出引领区的作为。”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


    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强,城市治理的“底盘”要稳。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宣告收官、黄浦江和苏州河公共岸线贯通开放……愈加幸福的生活,让上海干部群众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更加期待。





    在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左)在和居民交流(2022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最近,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内,又一幢居民楼的加装电梯工程正进入收尾阶段,将帮助不少老龄居民解决出行困难。


    “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协同,我们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条件、造福居民。”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刚刚参加了上海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她说:“我们热切期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也一定会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在社区里,持续推进社区微更新、养老等一项项民心工程,让社区居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2022-09-19
  • 「喜迎二十大」元谋:农业“芯片”赋能希望田野

    工厂化育苗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元谋县,年平均气温21.5℃,全年无霜的独特暖冬气候和特殊地形地貌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南繁冬夏繁制种基地。这里是农业科研人员的“育种天堂”,也是农业制种企业的“种子基地”。

    每年秋末,来自全国24个省区的农业研究机构、育种专家和育种企业都会奔赴元谋,将秋季收获的小麦、青稞、玉米、油菜、十字花科蔬菜等北方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拿到元谋开始新一轮育种、扩繁种工作,这项工作从每年10月持续到次年5月。

    “现在已经有四五家来自甘肃、新疆的瓜类制种企业陆续来我们这里进行育种、扩繁种工作。”9月中旬,元谋县南繁种子繁育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仲家楷开始忙碌起来,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农业育种企业协调土地进行扩繁种工作。“从9月底开始,各类育种专家、制种企业负责人就会陆续到来,粮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5大类作物种子体系的50多种几千个种子组合都可以在元谋这个‘天然的温室’进行繁育。”仲家楷说。

    元谋县进行农作物育种、繁制种的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初,为发展小麦生产、提高小麦育种效率,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寻找适合小麦南繁育种的基地时发现,元谋每年10月至次年2月干旱无雨,平均气温稳定保持在13~15℃之间,独特的暖冬气候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别适合麦类、十字花科等作物种子繁殖和育种,是全国最适宜冬春季制繁种、进行加代扩繁和种子纯度鉴定的好地方。自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元谋县农场建立了南繁基地。1981年,元谋县农场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种子公司元谋基地”。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也纷纷将元谋县农场当作自己的南繁试验场。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元谋县先后成立了25家制繁种企业、19个制种专业合作社,常年为国内外10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代繁、代育农作物种子。在新华乡、江边乡等5个乡镇集中建立粮食、蔬菜优质种子繁育基地1.2万亩,成为以十字花科蔬菜和春小麦为主的国家冬春种子繁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南繁育制种中心,每年全县2000多亩优质种子繁育基地可为全国400余万亩麦类种植提供近40万千克种子,近1万亩蔬菜制种基地可为全国1200万亩蔬菜种植提供近50万千克的种子。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我县制定出台了《加快打造‘育种天堂’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将元谋建成西南最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育种天堂’。”元谋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专班组副组长张雷告诉记者,今年5月,元谋县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人才、项目、资金力量,聚力推进“育种天堂”建设,助推全县形成研产销一条龙、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新格局。每年繁育出的带有“元谋印记”的一粒粒种子,销往西藏、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等地,为我国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吕瑾

    2022-09-18
  • 【喜迎二十大】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

    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问天实验舱太阳能电池翼的阿尔法对日定向驱动机构对构齿轮传动的研发,来自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兵奎和团队历时8年的努力。陈兵奎说,能成为问天实验舱背后的科技力量,是身为科技工作者的荣耀。

    陈兵奎:我们研制的空间站对构齿轮经在轨测试,各方面性能表现优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对于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满怀期待,我也希望在将来的科技工作当中,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在湖北武汉,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围绕智能设计、智能数控和智能制造系统三大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心参与研发的“华中9型”智能数控系统已问世,为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高亮: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十年来我们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国产智能设计软件已经在C919、空间站、核动力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江苏各地掀起科普活动热潮。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侯喜林和他的团队把一小块“田地”搬到了现场,让小朋友了解农业种植的科学知识。

    侯喜林:种子播下去了,一两天以后它就发芽了,它又怎么生长的。我们都会告诉他们,原来生命是这样的!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科教资源推介展里,既有接地气的生产劳动,也有面向未来的科学探索。江苏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金雷说,希望能借科普日的活动,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

    金雷:在全社会营造爱党爱国、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造潜能,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2022-09-18
  • 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2022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举办

    看书法机器人现场表演临摹书法,戴上VR眼镜沉浸式“体验”火灾现场逃生及防灾减灾知识学习,“趣味科学实验探究”课堂搬到活动现场……9月17日,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在合肥启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火热开展,把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带到公众身边。



    现场小朋友进行眼健康体验



    参与活动学生现场打卡



    市民参与现场水质检测实验



    市民踊跃参与现场科普知识问答



    市民在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展架前驻足观看



    现场3D打印展示



    小朋友在活动现场进行科技游戏体验

    本次活动共分“弘扬科学家精神”“文化+科技”“科普助力双减”“生态文明与双碳环保”“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及食药安全”“涉疫科普与卫生健康”和“防灾减灾”七大主题展区,通过科普剧、机器人及无人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互动展品和实物模型等形式带给公众别具一格的科技体验。

    科学表演秀《飞天梦》中,万户穿越到科技馆中与科普工作者的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思想“碰撞”;科普知识有奖竞答现场和《邓稼先爷爷的故事》科普剧……“弘扬科学家精神展区”上演的一系列节目,让在场的小朋友们欢呼声阵阵,气氛轻松活跃。

    200度、600度、800度近视……在“关爱眼睛健康科学预防近视”眼健康体验展台,小朋友们通过科学仪器体验了一把高度近视的“痛苦”。

    “湿地的最明显标志是什么?”“有水的存在!”在合肥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展台,通过丢沙包游戏选择相应分值的湿地科普问题并答题,前来观展的小朋友获得了相应奖品。

    从食品添加剂科学认知科普,到机器人表演秀和地震知识科普,新手段新技术加持的互动科普展品纷纷亮相,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少年驻足参观体验。

    未来,我们的生活还将如何改变?活动现场,引来许多观众围观。“哇,这辆小车竟然能飘起来行驶!”活动现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展台人气颇高。只见实验人员将隔热片放置在轨道上,并将小车置于隔热片上,随着液氮缓缓倒入小车,小车达到“超导”后拿掉隔热片,稍加推动,小车竟然可以在轨道上“悬浮”行驶起来了。科技的应用对于未来人们交通出行都将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据了解,全国科普日期间,全省各地将开展130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全力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秀明唐浩李浩单志)

    2022-09-18

  • 首 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