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时评】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发布,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2016至2020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引用频次占比从4.44%提升至7.60%;我国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被越来越多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国内外总被引频次、刊均被引频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03%和10.35%。


    科技期刊在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当前,科技期刊已逐步从服务于学者个体学术研究的成果发布和信息获取工具,向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平台转变,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打造学术发表的主场优势,提升科技研发能力。通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吸引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快拓展国际前沿学术阵地,从而有效引导学科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同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有助于打破国外部分出版集团对于优质学术资源的垄断,助力国内科技工作者摆脱资源依赖和平台束缚。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加速学术成果的现实转化,提升科技应用能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指出,在过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国际顶尖科技期刊多数由国外主办,受制于资源获取渠道、外文阅读能力等,我国诸多从事一线生产、基层工作的科技人员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接触并了解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因此,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公益性学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有助于为基层一线科技人员提供更加前沿、开放、便捷的信息资源,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促进评价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当前,伴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由此而生,甚至出现了“唯影响因子”“唯外文期刊”的现象。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必由途径。因此,通过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引导科技界以及各专业领域对中外期刊进行同标准分级分类评价,实现中外期刊同质等效,是“破四唯、立新标”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招”,将在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的全球传播,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旨在强化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传播、服务的全链条优势,有助于系统重塑学术出版体系,构建开放科学协作网络,提升期刊出版和知识服务的质量,增强知识传播与科学发现的效能,提升国际交流和开放合作的水平,加速中国与全球科技界的广泛深度融合,不断推进开放科学向纵深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2023-07-12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连接点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点,十年来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区域融合、开放深化、合作扩展、互利共荣的效应不断放大。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有效衔接融合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完善海陆通道,加快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探索更多合作空间和路径,更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推进区域重大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衔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区域重大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是面向国内外调整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推进两者的衔接融合,能够显著增强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辐射效应,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增长扩散效应,为形成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动力。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门户枢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在区域重大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度衔接、充分融合上做文章,下好国内大循环“一盘棋”。一方面,以优化区域重大战略开放布局为重点深度衔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围绕“一带一路”陆上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重大战略通道及支点建设,梳理聚焦发展重点,聚力提升枢纽能级,优化对内对外开放布局,加速形成国内大循环关键节点。另一方面,以都市圈城市群为核心推动区域重大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充分融合。发挥区域重大战略中都市圈城市群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将其打造为国内大区域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才、产业、资本、技术、信息的要素聚集高地,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造畅通高效安全的“一带一路”海陆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畅通高效安全的通道,既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繁荣发展的物质保障,也是国内扩大开放、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能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比雷埃夫斯港、瓜达尔港、科伦坡港相继运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国际陆运线路、国际航线、中欧班列通达城市大幅增加,设施联通成就显著。新时代新征程,聚焦“畅通、高效、安全”三个关键词推进设施联通仍然重要。一是以标志性工程为抓手深化传统基础设施联通。推动公铁港深度联通,油气电管道拓展联通,航空、航天与网络通信等创新联通,着力推进陆、海、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把国内国际循环畅通做深做实。二是以示范性工程为引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合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示范性项目,加深与共建国家在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三是以关键节点与枢纽为核心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建立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机制,协同沿线各国建立应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安全保障机制,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运营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把安全底线扎牢扎紧。


    推动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内深层次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牵引力量,对于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方式创新进程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新时代新征程,将进一步立足高水平和全方位两个基点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聚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对接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加速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以多层次、多领域、多区域全面开放为核心,增强对外开放质量。依托数字贸易深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效配置布局资源,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推动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


    共建创新包容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创新包容可持续的合作机制,是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也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重要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机制不断丰富延展。比如,中国对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中巴经济走廊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开展数字经济合作,共建“能源一带一路”平台,搭建“绿色丝绸之路”纽带。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将围绕创新、包容和可持续的主题进一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一是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深耕第三方市场合作,积极探索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创新型联合投融资机制,加速引领共建国家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体系。二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壮大包容力量。聚焦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建设跨境经贸合作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集群,推动共建国家共同发展,壮大开放包容力量。三是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可持续动力。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区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持续同共建国家展开合作,协助共建国家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2023-07-11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陕西西安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

    “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入夜,西安城墙永宁门下,世界上唯一以盛唐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演出、中国仅有的国宾级迎宾演出《醉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正在进行。以城为景,以墙为台,以光影叙事,以舞姿传情,这场将厚重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舞台相结合的唐韵盛典,充分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恢宏气势和待人以礼的修养气度,已经成为西安的世界级文化名片,也是很多游客来西安旅游的第一站,精彩绝伦的演艺与千年城垣交相辉映,目光所及皆为盛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西安拥有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等丰富资源,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传承转化、发展弘扬,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激活文化深厚底蕴,努力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夜景。资料图片


    1.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仲夏之夜,约三五好友,在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上环城骑行,一路上凉风拂面,远远近近掩映出钟楼、鼓楼、大雁塔、关中书院等古建筑,仿佛开启了一趟时光穿越之旅。


    西安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历经沧桑岁月和战火洗礼,经过多年保护修缮,逐渐还原出其完整、大气、厚重的样貌。站在城墙极目向西,那里保存着中国现在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在钟楼西北方向约200米处,矗立着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鼓楼之一——西安鼓楼。向南望去,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


    环城墙一周,胜景古迹不胜枚举。西安不仅是十三朝古都,更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截至目前,西安市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对文物文化的保护传承,是这座“世界历史名城”民众融入血脉的自觉和坚守。





    游客在西安地铁站内展示收集的“地铁遇见博物馆”活动印章。新华社发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与历史文物相遇甚至都不用专程前往博物馆。“我还是第一次在地铁里见到文物,西安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6月20日,在钟楼地铁站内的“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橱窗前,来自山东的游客尹女士赞不绝口。该展览分别设于西安地铁行政中心站、大雁塔站及钟楼站,让周、秦、汉、唐4个时期的部分文物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游客和市民在出行路上对文物的驻足欣赏,抑或匆匆一瞥,感受和传承的不仅仅是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是对中华悠久文明的认可与自豪。


    2.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走,上车!”从“马”上到“车”上,城市游览已经有了新模式。从2022年5月1日开行的第一辆西安城市观光车,到现在陆续推出的“秦腔主题观光车”“唐诗主题观光车”“博物馆主题观光车”“喜剧巴士主题观光车”,观光空间成为新的文旅场景,串联起西安历史文化脉络的“线”与文物古迹、博物馆、时尚街区的“点”,带领游客多角度沉浸式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从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大唐不夜城站下车,目之所及,一步一诗的唐诗灯牌与唐装汉服的笑语盈盈,恍若真的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何处难忘酒,长安喜气新’出自唐朝哪位诗人的作品?”“忘记了?不要紧,来,拍个照。”端午假期,大唐不夜城里沉浸式互动文化演出“盛唐密盒”前,两位演员分别扮演唐朝名人房玄龄和杜如晦,正以诗词问答的形式与游客风趣互动,这一现象级文旅IP已成为全国游客热捧的打卡体验区。


    从2022年年底至今,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长恨歌》等频频冲上热搜。从“仙气飘飘”的“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对诗”,再到“花车斗彩”“戏演壁画”和“诗意长安”灯组,爆款产品虽形态不同,却都是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纠缠”。





    冰火版《长恨歌》演出“渔阳鼙鼓动地来”一幕。图片由华清宫提供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7月6日晚,骊山脚下的《长恨歌》演出座无虚席。作为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演出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以山为幕,以水作台,在历史发生地重现1300多年前华清宫中帝王与贵妃的爱情故事。2021年12月,华清宫推出冬季版冰火《长恨歌》,将西安冬季旅游的季节劣势转化为差异化体验的优势,开辟了中国旅游演艺新蓝海。2023年5月,冰火《长恨歌》——用冰雪“冷资源”舞出文旅融合“热经济”案例被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评为优秀案例。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全新打造了全国首座丝路文化为特色的公园——丝路欢乐世界,其主打的“主人公”式游园方式“Hiyou,嗨游!”使这里成为很多游客的新晋打卡地。丝路欢乐世界首创“36小时微度假”概念,让游客在36个小时跨越丝路七国,体验丝路文化N次方,培育更多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的文旅产业。开放式的乐园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形式讲述“一带一路”故事和丝路文化精神,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丝路风情,连通丝路文化。





    身着汉服的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新华社发


    3.文旅服务提升大众消费体验


    “在微信上打开‘畅游西安’小程序里的精品路线板块,无论是孩子想去的古都探秘线,还是妻子想去的网红打卡线,或是自己感兴趣的红色主题线,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可真是太省心了!”7月8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蒙古游客唐先生,拿起手机给记者展示他们此次的行程安排,对西安的旅游服务不住赞叹。


    西安旅游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文化+旅游”,以小程序集群模式整合西安市优质文旅资源和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文旅体验。基于LBS技术开发的“文旅地图”服务,精选西安各类旅游线路,同时根据游客的行程安排和位置信息,以地图为全新的文旅交互方式,满足游客便捷搜索景区、酒店、美食及娱乐等需求,更加直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嘿,西安的司机素质普遍高得很!’这是上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刚刚对我说的”,出租车司机党师傅得意地给记者分享道,“很多外地游客看到西安的‘车让人’行为,都止不住地夸赞我们!”2017年5月,西安开始推行“车让人”活动,6年间,西安除了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丰富美食等以外,还多了个“礼让行人”的标签。2020年,西安交警在全国首创了停车线后退5米的“礼让斑马线”,让距离上的“退”反向推动文明上的“进”。


    6月29日晚,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峰会上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西安的夜间经济繁荣指数与北京等城市一起位列全国第一梯队。近两年,西安已经成为游客夜游的首选地之一,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西安城墙景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易俗社文化街区,先后两批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如何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又做好保障服务工作,不仅考验着城市的文旅“夜”态,也考验着城市管理水平。


    2022年5月底,西安市多部门联合出台措施支持“户外经济”和“夜间经济”恢复发展。今年6月启动为期两个月的西安市“长安夜·夜未央”夜间消费季活动,公布了一批夜间消费聚集区、夜间消费地标、夜间消费网红打卡点,编撰《西安夜间消费攻略》和《西安夜间消费手绘地图》,为游客市民提供富有内涵的夜消费指南。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长安,不仅是传统文学上的意象,更承载着人们对唐朝盛世的向往,承载着中华民族群体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今日的西安,正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续写着往昔的盛世繁华,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2023-07-11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黄海之滨绿满金生 ——江苏盐城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盐城黄海森林公园景区。孙华金摄/光明图片


    盛夏流金,海天交织。漫步在黄海之滨的湿地滩涂,绿意翻涌、鹤舞鹿鸣。白色的风车轻转,悠扬的汽笛拖着夏日余晖,步步入画、处处是景。


    这是一片神奇瑰丽的田园绿洲,也是一座绿满金生的产业新城。盐城,坐拥江苏省最长海岸线、最大沿海滩涂、最广海域面积,被称为长三角“绿肺”。同时,这里也是全国产能最大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基地,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力量,共同注入城市的脉动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家底、做强绿色产业、集聚全球智慧,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盐城样本”。


    1.厚植生态家底,绘就“诗与远方”


    “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系统的盐城,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数着手里的生态家底,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不无自豪,也倍感责任艰巨,“生态是盐城最厚的家底,绿色是盐城最亮的底色。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颗生态明珠。”


    盛夏时节,翱翔的飞鸟与湛蓝的天空辉映,啾啾鸟鸣不绝于耳,位于盐城东台的条子泥一派勃勃生机。今年5月,这里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条子泥地处黄海辐射沙脊群的顶点,独特的自然地貌使其成为候鸟迁徙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华金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2019年,当地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打造出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潮位栖息地”。


    盐城市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等机构,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等专题研究,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持续发力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


    如今,极危物种勺嘴鹬全球种群仅600只左右,在条子泥湿地最多时可以观测到200多只;全球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此前全球种群估计数量不到800只,到2022年,在这里已观测到1221只,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坚持生态立市是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关键一招。该市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重大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全力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


    2021年,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2022年,全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600亩,其中,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11770亩,河流湿地830亩;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造林总量全省第一;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


    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在野鹿荡的观星帐篷里仰望星河灿烂,在清幽典雅的水杉木屋里静听林涛阵阵……当下在盐城,黄海滩涂广袤壮丽,湖荡湿地绿意盎然。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华金摄/光明图片


    2.做强绿色产业,抢跑“低碳赛道”


    沿着盐城的海岸线一路行驶,成片的风力发电机组正随风转动。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5、全球1/10,新能源发电量占当地全社会用电量的59%,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关口。


    一座“风光名城”冉冉升起的背后,是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


    近年来,盐城充分发挥在湿地碳汇、世遗生态、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多重优势,锚定“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全省做出示范、在长三角塑造特色、在全国提升影响,蹚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十四五”开局以来,盐城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绿色能源、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久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正式投产;比亚迪动力电池盐城基地一期正式竣工;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韩国SK动力电池等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落户盐城……“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动力电池产业布局方兴未艾,多个产业集群相互配合、相互助力,让盐城绿色发展的底气更多、成色更足。


    “绿”风劲吹之下,碳排放权也可质押融资。2022年8月,金额达1000万元的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在盐城投放。该笔贷款有效质押品为投放主体远期碳排放收益权,贷款用途为“退渔还湿”后的建川湿地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正激发出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动力。2022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其中,晶硅光伏电池片、组件和风电装备综合产能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全国第二。盐城正用绿色低碳的发展成效勾勒着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2023年春节刚过,盐城市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在抢跑绿色低碳的赛道上,盐城一直保持着时不我待的冲劲。


    做好“绿色”文章,是盐城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课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盐城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目标和任务。“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





    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孙华金摄/光明图片


    3.集聚全球智慧,共谋“诗情画意”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强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是中国发出的又一次“绿色邀约”,也是一次集聚全球智慧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的伟大探索。


    全球滨海论坛起源于2017年在盐城举办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今年9月份,提档升格的新一届论坛会议即将在盐城召开。6年来,会议为全球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享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这是盐城持续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缩影。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正面临消失、退化的威胁。盐城海岸线占江苏海岸线长度约六成,盐城将海岸线当成了“黄金线”和“生命线”。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盐城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即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保护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从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再到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中国样本。如今,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盐城的“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研究了一辈子湿地科学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深有感触,“在全球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盐城湿地和生物种群数量不降反升。”


    盐城用中国方案启迪了世界,也集聚着全球智慧,共谋“诗情画意”。全球滨海论坛的召开,意味着盐城搭建起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全力推动全球滨海论坛秘书处、NbS亚洲中心落户盐城,构建起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的长效机制,共谋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盐城,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黄海之滨,生态绿、产业金与国际蓝正激荡交织、斑斓闪耀。

    2023-07-10
  • 【光明论坛·温故】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品格底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尔不群、独树高标的内在精神柱石。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为,《坤》卦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地势广阔,无所不容,滋养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厚积美德,以宽厚深广的度量和德性承载天下各种事物。“明德弘道”,是根据《尚书》《论语》等经典总结出来的名言。“明德”始见于《尚书》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明德慎罚”等句,大意为彰明德行。《大学》对“明德”的阐发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该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圣贤学问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性,使人去恶从善,以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弘道”出自《论语》中孔子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意为人能积极主动地把道发扬光大,而不应依赖和利用道来满足私心。“弘道”旨在追步前贤、与道同行,勉励后人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自明其德、进德修身、弘扬正道、建功立业。


    明德系立身之本,弘道乃处事之则。明德和弘道兼顾内在超越和外在求索,并通过以德近道、德合于道,实现道德与责任、理想与实践的统一。“明德弘道”须躬身力行,不断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尽职责、勇担当、有作为、知敬畏。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社会、自然普遍和谐的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已积淀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并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不仅关系个人的荣辱成败,更会形成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尺和思想基础,是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民族之魂,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显著特性中,“德”与“道”共同起到了日用而不觉的引导、鼓励、督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引述厚德载物、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等典故,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提炼和传承发展,也为推进“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精神、向上向善,锻造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气,涵养天下为公、大爱无疆的品德。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塑造了中华文明宽厚博大、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故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创新。自觉践行“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有助于培养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个人事业成功与否,既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同样取决于德行等非智力因素。凡成大器者,皆有高度的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感恩心。欲立事,先立德,培养主体性人格不仅有益于完善自身德业,而且将引领自身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即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把握德才辩证关系,是我们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政治过硬、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在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顽强斗争;也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确实做到能力过硬、能干成事,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文化传统,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形成社会良好风尚,我们必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07-10
  •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上海交通大学: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坚持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统筹谋划。一场“理论武装大学习”“责任使命大调研”“争创一流大实践”“检视整改大提升”“教育成果大转化”正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体中生动开展。


    理论学习向深处扎根


    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研讨,班子成员不仅听取专家诠释解读,还结合实际交流学习体会、提出工作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学做贯通。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上,专家学者的理论讲授深入浅出,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讲述催人泪下、令人动容。党员、干部从电影《望道》中汲取丰富营养、凝聚奋进力量。领导班子成员以讲促学、以学促行,认真讲授专题党课。


    学校组织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赴恩来干部学院、陈云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实景党课”。师生党支部开展“跟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上海”学习实践、举办《习近平在上海》读书会、前往“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联组学习、走访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全校基层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谈体会……丰富多彩的研学、联学、践学让主题教育在党的组织体系“神经末梢”不断走深走实。


    学校邀请居村书记、家庭医生、环卫工人等党的二十大基层党代表谈初心、话使命,清华大学大师剧《马兰花开》来校演出……主题教育有效引导带动了全校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师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调查研究向瓶颈聚焦


    聚焦“强国建设、交大何为”,学校党委向全校党员、干部发出“强国责任之思、时代使命之问”。坚持“班子出题发现问题—成员领题剖析问题—集体研讨破解问题”,靶向确定10项学校领导班子调研课题和417项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调研课题。“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全校上下围绕深化这一优良传统的时代内涵同题共答、群策群力。


    学校选取李政道研究所和张江高等研究院作为“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式调研;围绕“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开展对策性调研,着力打通基础理论突破“最先一公里”、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围绕解决早晚高峰校门拥堵等师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深入调研。


    校领导班子坚持边调研、边运用,借助专题研讨定期交流调研进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一系列实际举措。


    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启动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大—闵行区),构建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组织开展院(系)发展性评估,为学科建设“弯道超车”出谋划策……上海交通大学党员、干部向“创一流”对标,朝“硬骨头”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整改整治向痛点发力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分别形成问题清单16项、235项。建立“基层单位—巡回指导组—领导小组”逐级递进的问题清单审核机制,学校党委负责同志主持召开问题清单现场审核会,认真落实“定措施、定目标、定时限、定牵头人、定责任单位”的“五定”原则,指导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敢于直击矛盾、敏于发现痛点、善于破解难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针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突出问题,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制定5个专项整治方案,并召开专项整治协调会和会商推进会,相关部门现场认领整改任务,形成上下协同、一体推进解决的工作格局。


    健全“书记校长信箱”“54741234热线”等常态化解决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长效机制,每周梳理形成工作报告,对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判;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子女托幼、教职工体检及疗休养、学生宿舍盥洗室照明改造等烦心事、揪心事;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精心开展学业帮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术志趣、打牢科研根基;医学院组织12家附属医院医疗专家团赴云南开展大型义诊、健康宣教、捐赠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有效辐射……随着全校150余项实事项目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从主题教育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07-05
  •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看家本领是唯我独有的“绝活”,是技艺超群的“绝招”。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真正学精悟透用好这个看家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1.深刻认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无论是对党员干部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还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根本所在。党员干部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能力的强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进而决定干事创业的效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毋庸置疑,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普遍兴起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热潮,就一定能极大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从而以更强大的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确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的锐利武器。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需要胸藏韬略观风云,作出睿智的战略决断。毛泽东同志曾很形象地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党的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


    党和人民事业屡创奇迹的制胜法宝。“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同志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2.准确把握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基本要求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于共产党人来讲,“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最管用的看家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六个必须坚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把握好这些重要内容,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


    用好高瞻远瞩的“望远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关键是要掌握运用好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历史脉动、赢得历史主动的思想基础,也是共产党人廓清迷雾、看清航向的“望远镜”。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厘清这些复杂矛盾运动中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就能把握大势、赢得未来。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积极参与和引领时代潮流。


    用好见微知著的“显微镜”。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望远镜”,我们能够凭借它把握大局、大势,那么,当我们用这些基本原理来观照具体问题,作出分析研判,它就成了“显微镜”。我们都懂得这样的常识:再高超的剑法,也必须通过击中敌手才能得到展示和证明;再神勇的力量,也必须在适当的用武之地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充分彰显强大的真理力量,就必须在特定时空的实践中找到发力点、突破口,这就如同理论之“矢”射中实践之“的”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有用来观察判断宏观大势的思想武器,又有用来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工具,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统一体。要用这一思想分析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实践中涌现出的重大课题,不断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用好洞见本质的“透视镜”。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望远镜”“显微镜”,也是“透视镜”,能够洞见本质、把握规律,给出解决问题的密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事物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是由事物的各个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的。而规律则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就要求我们用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科学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要在“学”字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在学习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


    沉浸原著学。恩格斯指出:“研读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原著是马克思主义一切重要思想和重大观点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具有原创性、哲理性和权威性的论著,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的精华,如同理论金矿,能给予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正因如此,共产党人都倡导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一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同志看了不下100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我们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要达到百读不厌、孜孜不倦的境界。要从眼花缭乱的多彩世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投入原著的知识海洋中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心存疑惑时,就捧读相关内容品一品;实践中遇到难题时,就研析原著原文悟一悟,真正让真谛真义、精髓要义进入我们的灵魂,转化为我们的思想武器,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鲜活实践。


    深入群众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自觉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反复体悟学。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用尽心力的体悟,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体验最真切、思考最深入、收获最丰硕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要求领导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即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下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的苦功夫,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就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务求学深悟透。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国际和国内相结合,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深研细悟,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023-07-05
  •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四个认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是对主题教育特别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刻总结,阐明了对待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态度,揭示了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方法,是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的根本遵循。只有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以政治认同凝心铸魂


    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首先要认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中国共产党人才有了鲜明的政治灵魂和思想旗帜,中国人民才有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和主心骨。认同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必须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


    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必须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信仰信念不是空中楼阁,思想坚定更不能流于口头表态,而要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只有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准确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逻辑,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切实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才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必须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增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作风。因此,提高政治能力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认识达不到,思想上浑浑噩噩,政治上不可能清醒,行动上不可能自觉。历史和实践证明,提高政治能力,要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经受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必须通过学深悟透做实党的创新理论,自觉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问题、在大局下分析解决矛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必须把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提高了党员政治觉悟,唤醒了民众跟党走的自觉。同时,通过理论教育、反腐倡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解决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显著增强,不断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2.以思想认同正本清源


    思想上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举旗定向。旗帜决定方向,旗帜关乎形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共产党人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而对“国之大者”有正确的把握,对大是大非、原则根本有科学的判断,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学习领悟和贯彻上。党的创新理论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略,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基本要求。通过不断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全面认识和把握各类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敏锐识别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科学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各种复杂局面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从而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思想上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理论源头,是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的科学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高度,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程度。只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坚守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执着追求,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不遗余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思想上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坚持真理、坚守正道,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认同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守党的信仰信念不动摇;必须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3.以理论认同增进理论自信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认同,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作为实践的理论,它既“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变世界”;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追求“无产阶级解放”“世界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天下情怀;作为不断发展的理论,它既引领时代发展又在回应时代变迁提出的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这些真理特性,使其自诞生以来,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引领人类前行的科学指南。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认同,就是认同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以“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认同,就是认同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无限真理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深化着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引领和保障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植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前进道路上,我们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以更加自觉的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4.以情感认同开拓创新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体现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真诚拥护和敬仰。党的领导核心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党的创新理论,党的领导核心是灵魂、是主心骨。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杰出领袖掌舵,有科学理论指引,才能钢铁般团结统一,才能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胜利。新时代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体现为对党的创新理论发自内心的肯定和热爱。只有发自内心热爱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充分吸收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汲取创新理论中的精神养分,实现从“真信”到“真学”“真用”的自然过渡。党员干部要保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清醒,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灵魂,自觉学习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形成脉络,全面系统掌握其基本观点、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自觉学习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体现为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开拓创新的自觉实践。一要切实做到以学促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工作职责需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将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三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3-07-04
  •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北京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作用,发出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令,是指导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政治宣言,是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5月31日,总书记又专门到北京育英学校考察,看望慰问学生和教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提出了明确要求,再一次体现了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心关爱。北京是全国教育的重镇,首都教育系统将牢牢扛起政治责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





    6月20日,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京举行,7800余名毕业生学成毕业,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新华社发


    1.以思想政治铸魂育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首都教育系统将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开展好“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持续推进体育改革,让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少一些;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好首都特色的“大思政课”,用好首都丰富育人资源,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联合市委宣传部实施“‘京’彩文化青春绽放”1+6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精准思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2.建设高质量首都教育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首都教育系统将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持续用力,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任务,久久为功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进一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落实好支持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全市城乡学校手拉手工作方案,持续做好困难学生关心关爱。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加强有组织科研,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落实本科生、研究生“三年行动计划”和高职“新京十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2023年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教育创新主题应用体验展上,观众在体验元宇宙教育。新华社发


    3.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首都教育系统将深化首都教育战略谋划,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机制办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交融、优势互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优秀学生早期发现、连续培养机制,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好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卓青计划项目等重要平台资源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发挥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独特作用,逐步实现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与所在区产业繁荣深度融合互动,与“三城一区”建设同频共振,在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以部市合作为牵引,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主动引领和带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支持筑好雄安新区高质量教育“梧桐树”,引来更多资本、企业、人才“金凤凰”,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4.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动力。首都教育系统将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深化新时代首都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健全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高校评价体系,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持续深化普通高中登记入学试点和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市属高校综合改革,推动高校以招生专业“灰名单”为牵引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分类发展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加强新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更加适用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场景,持续加大双师课堂推进力度,探索构建基于智慧教育的育人新模式。聚焦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为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打造高质量“留学北京”品牌,加快建设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5.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首都教育系统将发挥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深改委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平台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纵深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研究制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严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校园建设,坚决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大局。

    2023-07-04
  • 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助力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将为“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助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对外部市场的有效利用,立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内在优势,我国牢牢把握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战略机遇,出口贸易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979年至2012年货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我国出口面对的外部需求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和订单出现向我国周边国家转移的情况,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加剧。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速放缓,年均增长率为5.9%。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由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提升成为必然,这就需要一方面坚持对内深化改革,抓紧促进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攀升,培育国际贸易新优势;另一方面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其中,提高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货物贸易便利化水平、主动参与制定服务贸易规则、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全面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等尤为重要,这些也是当前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意味着,要与更多经济体开展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合作,以关税减让、通关便利化、国民待遇等规则推动双边或区域实现贸易的自由畅通和双向投资的便利化,以消除各种贸易和非贸易壁垒,挖掘经贸合作潜力。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动向和新挑战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自身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助于构筑起立足周边以及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平台,使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


    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主要路径


    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需要大胆探索、与时俱进,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新议题谈判。这些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我国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国内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我国加快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以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窗口,依托我国超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及其强大的消费潜能,吸引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和高质量外资充分流入。与此同时,内部创新和学习引进并举,加快培育内部市场新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倡导企业间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逐步将传统“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转变为“优进优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二是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提升对外贸易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要求加快建立服务贸易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此过程中,拓展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深挖合作潜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对外贸易发展质量。


    三是发展数字贸易。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海量的数字生产要素会凭借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我国数字贸易中重要的要素禀赋,进而拓展数字贸易的网络范围、丰富交易种类。加快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形成新的优势、占据更多份额、获取更高收益。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刺激商业模式和商业组织创新,不少业态将会因为数字技术创新或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而消失,但同时也会催生出更多的贸易新业态。因此,伴随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大力培育和促进数字贸易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3-07-03
  • “因坚持自我革命而充满生机活力”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常抓不懈,又需要集中发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具有世界意义。


    “勇于自我革命,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先进性”


    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勇于自我革命,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又是中国共产党代以相承的政治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授菲利波·米尼尼如是评价。


    “中国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符合人民的期望,取得了显著成果。”法国当代中国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皮埃尔·皮卡尔表示,中国的反腐经验,不仅为中国深化改革、实现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八项规定已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一张“金色名片”。坦桑尼亚革命党借鉴中共中央八项规定,推出反腐倡廉措施,受到民众广泛好评。曾经担任该党副总书记的阿卜杜拉·萨达拉表示:“勇于自我革命,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中国的反腐行动,惠及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也为全球反腐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读懂今天的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从尽锐出战、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到践行大国之诺、如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不畏艰难,众志成城抗震灾、斗洪水,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次次大战大考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表示:“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在抗击疫情时,才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曾多次率团访华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久加诺夫表示,相信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不断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专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成为到访党史展览馆的首位外国元首。“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精彩绝伦的展览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对我们认识世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参观结束后,费尔南德斯如是说。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柱,是这个国家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的经验给世界以启迪,拓展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


    长期关注中国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发现,在中国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很多年轻党员活跃在扶贫一线,他们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在贫困山区为消除绝对贫困作出贡献。“中国赢得彻底消除贫困的斗争、赢得疫情防控斗争,其共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感和治国理政能力,从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中可见一斑。”


    美国共产党联合主席罗莎娜·康布隆表示:“在美国,贫困被一些人认为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痼疾。中国共产党与贫困做斗争、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表明,一个政党和政府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把资源用于提高民众福祉,消除贫困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经验给世界以启迪,拓展了人类进步的可能性。”


    白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阿列克谢·索科尔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强调选干部、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注重提高治理能力,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在打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体制机制障碍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其他政党作出了表率。”


    阿塞拜疆“观点”新闻网主编谢穆尔·马马多夫坦言,中国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典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孟加拉国和平理事会秘书长夸西姆认为,中国共产党务实、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百年多来,中国共产党因坚守初心和使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因坚持自我革命而充满生机活力。”


    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本报记者张梦旭

    2023-07-03
  • 【特别关注·夏季达沃斯论坛】汇聚共识迎挑战 互利共赢促发展——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探求世界经济复苏之道

    6月27日,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迎来开幕首日。


    在本届论坛召开之际,地缘政治紧张等多重挑战正袭扰全球,世界经济旧伤未愈又添新愁。加快经济复苏,成为各国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这种紧迫感,从首日的论坛议程中就可以感受到。“直面挑战:在脆弱的环境中重启增长”“积极应对压力,维持金融稳定”“维持亚洲繁荣”“发展‘中间走廊’,抵御未来风险”等活动令人应接不暇。


    记者了解到,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商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及学术界的1500余名代表,将围绕重启增长、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能源转型和材料供应、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保护自然和气候与部署创新等六大主题,畅所欲言、碰撞观点,共寻世界经济复苏之道。


    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


    27日上午8时许,首先举行的“直面挑战:在脆弱的环境中重启增长”对话活动颇受关注。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越南总理范明政以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等重量级嘉宾出席并发言——“保护主义会阻碍经济增长。”“脱钩解决不了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当开放市场,消除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


    当“团结”“合作”成为论坛的关键词,象征着一种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路径选择共识的达成。在与会嘉宾看来,近年来,“脱钩断链”曾喧嚣一时,所谓“降依赖”“去风险”又甚嚣尘上,其本质都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防风险与合作不是对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直面挑战:在脆弱的环境中重启增长”对话活动现场。曹元龙摄/光明图片


    “我们希望这次论坛能够成为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信任赤字。”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如果“脱钩”,全球可能会损失高达7%至9%的GDP,这将带来非常高昂的代价。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认为,随着各国在疫情之后持续放开以及全球通胀率趋于平稳,消费支出正在恢复增长。疫情期间商业的快速数字化预示着全球电商的蓬勃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国际合作和公私部门合作来帮助开发和拓展数字能力和技术,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CircleInternetFinancial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里米·阿莱尔指出,英国“脱欧”是重要分水岭,标志着世界出现分化迹象。希望以本届论坛为契机,推动世界朝着团结合作的方向发展,在关键时刻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办法。


    弘扬企业家精神


    当前,受地缘政治摩擦、贸易保护主义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跨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遭遇挑战,有的甚至被迫调整产业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这对世界经济复苏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在与会嘉宾看来,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企业家精神。自创设之初,夏季达沃斯论坛就致力于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本届论坛以“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为主题,彰显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家精神对全球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在论坛联席主席记者会上,杰里米·阿莱尔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很多变化都是由企业驱动的。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源转型等,也源于企业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政府的协助下,以负责任的方式去创新。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为方便参会者在舒适自然的空间里沟通接洽而专门设立的“新领军者村”。曹元龙摄/光明图片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刘明华表示,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企业家们通过创新、冒险和创造力,不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企业家精神涉及持续创新、追求卓越、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家们具备勇气和决心,敢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在论坛上,埃森哲发布的《未来增长非比寻常》《埃森哲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研究》报告指出,过去五年间,从宏观经济、社会、地缘政治、气候、消费者、技术六大维度观察,全球颠覆程度骤增了两倍。企业需要加速变革,在强化竞争力的同时,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企业全面重塑、人才塑造、可持续发展、元宇宙和不断演进的技术革命将是未来十年对企业成功起决定性影响的五大新动能。对于正在探寻前路的企业领袖来说,这些动能指引着未来前进的方向。


    世界对中国经济愈发关注与期待


    在本届论坛上,“前瞻扫描:中国的未来趋势”“数字中国新蓝图”“中国的气候融资”等活动亮点纷呈。在全球性经济风险凸显的当下,世界对中国经济愈发关注与期待。正如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所言,中国经济恢复比较好,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希望通过论坛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共同为全球经济增长作贡献。


    “我在论坛现场真切感受到全球企业家对中国经济长期韧性的信心。”安可咨询北京董事总经理付晓雨介绍,过去几个月,安可咨询帮助多个跨国企业客户安排了全球高管的访华行程,并为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和商业战略提供咨询。中国市场仍有足够的长期增长空间,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举措,将为跨国企业创造新的业务增长机会。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本届论坛关注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新机遇及对全球企业带来的影响。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动下,中国各行业都在加快数字化升级和低碳化转型,这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新的动能,也为各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潜力与红利,霍尼韦尔期待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并发挥价值。“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霍尼韦尔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大的增长型市场,同时也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之一,我们对中国业务的持续成长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向世界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坚定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难能可贵的确定性。”力拓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任滨彦表示。也正因如此,前不久力拓与宝武集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和澳大利亚探索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新项目,旨在助力钢铁行业价值链实现脱碳。力拓还成为首家签约未来5年进博会的世界500强企业。


    在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看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承诺会继续开放市场,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利好消息。通过本届论坛,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复苏经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2023-06-29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