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这里的乡镇医生越来越有底气

    谈起几个月前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的一场“极速救援”,邻里街坊都竖起了大拇指:“镇上的医生救了老罗一条命!”

    去年9月,67岁的夏茂镇长阜村村民罗光如突然感觉胸痛,立马来到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就诊。

    “不好,您可能心梗了!”接诊医生第一时间为罗光如做了检查,证实了这一判断后,立即启动“救援绿色通道”。在沙县区总医院专科医生的远程视频指导下,分院医生迅速为罗光如进行了溶栓治疗,救护车随即将他送往上级医院。

    “多亏了这‘无缝对接’的救援,我很快就痊愈了!”罗光如在家中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过去,乡镇遇到此类情况根本无力处置,救护车从镇上赶到城里大医院要一个小时,往往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院长曹清水说。

    沙县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说,近年来,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以心梗治疗为例,沙县区总医院2020年开始建设胸痛中心,辐射全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加强分院医生培训、优化救治流程、提升检查能力等工作,心梗病人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少后遗症。”万小英说。

    记者在沙县区多个乡镇分院看到,DR机、彩超机、心电监测仪等检查仪器已配齐。分院医生做完检查,结果能够立即传输到总医院相关科室,由专家远程会诊或出具报告单。此外,经过总医院专科医生的系统培训,加上诊疗流程的不断优化,分院医生的诊疗病种从几年前的不到50种,普遍上升到如今的80种以上。

    “一些病我们过去见得少,只能说‘去县里看吧’,群众自然觉得乡镇医疗能力不行,有个头疼脑热都想往大医院跑。现在,每个医生都有一支总医院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在‘撑腰’。”曹清水说。

    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医生罗光松说:“过去我们很少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学习,这几年跟着总医院的专家处置了不少复杂病例,平时还可以远程参加总医院的查房和会诊。面对患者,我们越来越有底气,群众也越来越信任我们。”

    县域内的医疗机构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正是来自三明对基层医疗体制的改革。万小英说,通过组建县级总医院,把过去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统一纳入总医院的“大盘子”中,由总医院为辖区全体居民健康负总责,把管护居民健康的“触角”伸到最基层,这样基层更有动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自2012年以来,面对医药、医疗、医保领域长期存在的顽疾,福建三明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对虚高药价、过度诊疗等率先“开刀”。此后,三明坚持“三医联动”,不断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优化薪酬分配,在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如今三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总诊疗量的近60%,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痛脑热在乡村解决。下一步,三明将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2022-06-0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浙江“养老协作”:海岛支老,一起安好

    蜿蜒葱茏的海岛山路,咸腥潮湿的空气,布满爬山虎的空置老屋。在千岛之城浙江舟山,许多环境幽静、节奏缓慢的住人岛逐渐透露出一丝暮气:由于交通不便、渔民上岸转产转业、青壮年陆续外出,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成为这些岛屿面临的现实问题。2021年起,一支特殊队伍的到来,让静谧的小岛多了欢笑声,老人们也不再孤单。



    “沈大伯,您技术真高,五个圈全中,有五个奖品可以拿呀!”“吴妈,不能犯规哟!脚不能超过那条线的。”还未走进舟山市普陀区柴山岛白沙港村托老所,院内的说话声、喝彩声、大笑声就传了出来,两位40岁模样的工作人员正带着十几位老人玩套圈游戏。

    “我们是去年底从宁波市象山县养老公寓来这个小岛的,过去听说过到偏远地区支教、支农、支医,我们是支老!”支老队员、象山养老公寓工作人员吴峰说。

    据了解,像柴山岛这样的偏远海岛,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占比超过80%,个别海岛甚至高达100%,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这些海岛基本上是六七十岁的“年轻人”帮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不仅养老服务力量短缺,养老基础设施也很薄弱。

    2021年5月开始,浙江探索“海岛支老”模式,由养老服务专业水平较好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五地结对15个舟山偏远海岛,进行养老协作。专业养老人员以3到6个月为一期上岛轮换,参与养老护理服务、完善养老设施、健全相应规章制度等工作。如今,全省已累计派出107名专业养老人员到海岛服务。

    在柴山岛托老所,每天早上,支老队员吴峰和崔要伟都会到老人们的房间巡查,查看老人是否按时正确服药,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跟老人们一起用完早餐后,他们打扫房间、清扫院子,带老人做操。上午运送物资的航船靠岸时,他们骑着三轮车到码头,帮岛上其他老人把采买的物品送到家。

    “岛上都是山路,老人们自己用扁担挑,中途得歇五六次才能走到家。我们是这里的年轻人,多干点,不累!”崔要伟说。

    除了日常工作,支老队员还发挥特长,为老年人安排手指操、手工课等各类文体活动,举办知识讲座。

    生活丰富了,老人们的笑容也多了。托老所里的丁奶奶已经85岁,因好久没见到子女,有一段时间心情不好。“他们就常陪我聊聊天,鼓励我参加活动。现在我每天心情都很好,人也开朗了。”丁奶奶说。

    1997年出生的徐淑洁是海岛上最年轻的支老队员。今年5月,她主动报名从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到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中心敬老院工作。除了日常护理、陪伴老人,徐淑洁来支老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管理、护理技能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岛上的养老工作人员。“我们支老结束后会离开,但岛上的老人护理要一直持续。”徐淑洁说。

    正是有了支老队员的“传帮带”,海岛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和护理人员也有了学习和奋斗目标。51岁的张存芬是嵊泗县枸杞乡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2021年11月,在两位支老队员手把手培训、督促下,她在工作之余全力备考养老护理员资格证。

    “支老队员一有空就指导我,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有了信心考出护理高级证书。”张存芬说,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专业技能,希望能更好服务海岛老人,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服务支老、设施支老、管理支老和文化支老等方面,浙江省聚合“政府+慈善+社会组织”的力量,海岛支老已惠及3万余人,切实提升了海岛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2-06-0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人退鱼鸟归——新济洲的蝶变

    俯瞰,是江中一叶绿洲,水中有江豚出没,岛上鸟虫湖草浑然一体……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的“第一站”,过去十年间,南京新济洲从一个普通的江中小岛变身生态宝库,折射长江之变。

    如今,整个长江南京段正在打造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创造性释放长江生态价值,带来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繁荣景致。

    岛上的“居民”换了

    长江南京段最上游的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江风习习、满目皆绿,湿地上的芦萩、香蒲迎风摇曳,路旁鸢尾花、飞鸟花竞相绽放,引蝶翩跹。

    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参与这座岛的生态保护建设14年,对岛上的一切了如指掌。“枇杷、桑葚、南酸枣是种给鸟类吃的,鸟类的天敌也不少,得提防野猪、貉还有偷鸟蛋的黄鼠狼。”他笑着说,谁说岛上没有居民?这些动物都是。

    过去的新济洲,是隶属江宁区铜井镇的一个村,每逢大汛,村民们就得防范洪水威胁。

    2000年11月,江宁对岛上住户实施“生态移民”,这座岛开启休养生息模式,全面退出生产生活功能。

    如今的新济洲,上岛公路从码头修到核心区便戛然而止;生物多样性展示馆为半藏地下的覆土建筑,酷似植被丰富的山丘;除科研和科普教育相关工作,其他人员非必要不允许上岛……力争把人为对生态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

    环境有没有变好,“居民”最有“发言权”。研究者在全岛设立了69个生态监控点,监测到的鸟类品种逐年增加:2016年103种,2018年162种,到2021年已达208种。在今年的一次鸟类调查中,他们惊奇地发现有上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栖息在此。

    李全文说,现在的新济洲不仅是南京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更是国内第一个长江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成了动植物共同的“新家园”。

    渔民的“身份”变了

    前半生,江宁区居民余金发基本生活在水上,16岁,到江宁铜井公社鱼苗厂上班,成为一名渔民;后调到江宁航运公司上班,依旧是出船打鱼;33岁,凑钱买了第一艘机动捕捞船,成为个体捕捞户。

    “过去新济洲上的人主业是打鱼,住在洲上的、江边的也大多是靠江吃江。”皮肤黝黑、瘦瘦高高的老余告诉记者。

    2019年,南京积极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当年10月底,包括余家父子在内的江宁51户个体捕捞户、1家捕捞生产单位全部退捕转产上岸。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江宁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余金发说,现在水清了、鱼多了、江豚重现,休养生息的长江和小岛正越变越好。南京大学的最新调查显示,极度濒危物种江豚在南京段的数量已由5年前的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

    前不久,老余加入街道发起的“长江守望者联盟”。从打鱼到“护渔”,他的身份变了,习惯没变,早起看天、观云,判断一下天气,然后骑上电动车沿江巡查,偶尔碰到有人架起鱼竿垂钓,他就上前劝阻。

    据了解,“长江守望者联盟”下设巡江、清江等6个支队,像余金发这样的志愿者有600多名。他们每天上午6点至下午6点,常态化、动态化巡查19.08公里长江江宁段全线。

    从化工围江到绿色发展

    过去,化工围江导致滨江污染严重。2019年以来,一边污染退,累计拆除、整治长江岸线“散乱污”企业52家、8.5万平方米;一边生态进,绿化造林、环境提升1.84万亩,19.08公里滨江岸线蝶变。

    走进沿江的科远智慧滨江智能制造产业园,一个个巴掌大小的电阻电容从生产线上产出后,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立即接收指令,对其进行质量检测。与此同时,这一生产场景同步传输到信息化管控中心,便于工作人员集中管控、作业调度和处理。

    “过去两三百人的流程,如今不到50人便可运作。”企业相关负责人孙俊介绍,工厂全面采用自动化产线、自动检测设备、智能仓储与物流设备等。同时,企业的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自主可控产品及方案,也在服务滨江企业。

    “滨江产业正在腾笼换鸟。”江宁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形成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型节能环保等5个优势产业集群。

    如今,从高空俯瞰,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郁郁葱葱,宛如镶嵌在滚滚长江上的一颗“绿宝石”。站在新济洲对岸的江堤眺望,一条绿色生态长廊顺江铺陈。

    作为长江进入南京的“第一站”,新济洲之变既是南京从靠江吃江、过度索取,到守江爱江、拥江护江的浓缩,也折射出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全文告诉记者,近日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已正式申报“国际重要湿地”。下一步将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生态管控保护功能区。

    2022-06-02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在延续

    5月的蜀中,细雨绵绵。记者乘车从成都出发,东行约4个小时,到达四川省巴中市。

    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鼎盛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

    永葆红色根基

    “今年是红军入川的第90年。90年过去了,我们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捧着父亲的勋章,年过七旬的肖冀川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来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先后解放通江县、巴中县、南江县(现均属巴中市)及周边大部分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肖冀川的父亲肖盛文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在征战中曾获得抗美援朝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八一勋章等数枚奖章。2001年,肖盛文去世后安葬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肖冀川说:“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是一场血战。我们把它们捐给国家,让它们替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

    “红军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至关重要。”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璇一边将收藏证书郑重地递到肖冀川及其兄弟姐妹手中,一边介绍道,“像肖老这样战后回老区参加工作,最终安葬在碑林的老红军有很多。”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巴中地区曾有1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4万余人牺牲在战场上。

    除了位于巴州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巴中市还拥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教育资源。

    巴中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周晓东说:“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这些革命文物,讲好红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革命老区人民的职责使命。”

    助跑经济“接力赛”

    入夏的通江县雨水充沛,伴随通江银耳、罗山茶等经济作物的繁茂生长,武警四川总队巴中支队官兵们的心却悬了起来。

    “每年雨季都是通江县洪水易发的时段。”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宋鑫说,为防止当地群众因洪致贫、因洪返贫,支队连年来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捐资修路、建“爱民堤”“连心桥”等。

    “我们驻守巴中这片红色革命老区,就要发扬光荣传统,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宋鑫说。

    在支队结对帮扶的通江县陈河镇陈家坝村,村内陈河河堤两旁遍布着用于种植银耳的黑色低温棚。3米多高的低温棚里,24小时监测仪器实时调控温度和湿度;不远处的加工厂里,村民们在流水线上将新采摘的银耳加工成速食汤羹、罐头、饮品等。这些产品将被发往世界各地。

    “这片低温棚就是官兵们帮我们搭建的,后来他们又请技术员来现场指导种植,帮我们联系工厂收购,还帮我们建立了线上销售渠道。”陈家坝村党支部书记贾禹说,“现在村内银耳种植园区每年产量稳定在10万斤左右,年产值约6000万元。”

    这是巴中支队官兵在武警四川总队“一村一品”支柱产业建设思想指导下的集智攻关。“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助力地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队政委李才儒说。

    致敬传统向“战”行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静静躺着半截烙着“长征记”字样的皮带。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274团八连第三次过草地,陷入断粮困境,14岁战士周广才忍饥挨饿留下半截皮带,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在野外驻训路上,陆军第75集团军红军旅“坚守英雄连”连长夏庆凯再次讲起该连“传家宝”半截皮带的故事。

    “我们是‘半截皮带’故事主人翁曾经战斗过的连队,红色是我们的底色,不怕困难、团结一致跟党走是我们不竭的力量泉源。”夏庆凯说。

    近期,因野外驻训,这支部队又回到了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他身旁,腿伤复发却仍咬牙坚持的该连上等兵张福明说:“当年红军战士曾在这里爬雪山、过草地,取得了一次次胜利,我相信,我们也能。”

    该旅“洛阳英雄连”连长方明伟说:“每一次任务,都检验着我们的训练水平。今年这次野外驻训环境更苦、任务更难,但作为红军传人,我们上下一心,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这是我们的红色传统,更是我们新时代革命军人用实际行动向革命先辈们的致敬。”

    2022-06-02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江西丰城:大粮仓里的种粮新事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丰城市建立了长乐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今天,丰城市已成为江西大粮仓,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24亿斤。在这片红土地上,69岁农民杨国辉祖孙三代“接力”种粮,见证了“中国饭碗”越端越牢的历史新貌。

    荣塘镇马口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青苗正茁壮生长,杨国辉喜上眉梢。“今年天气不错,人勤劳天帮忙,指望着又是丰收年!”他告诉记者,这是2021年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条件好,每亩地一年能产2000多斤稻谷,比以前的“望天田”好太多了。今年,杨国辉一家共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水稻,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杨国辉从小在村里长大,帮父母种家里六七亩地。“以前人赶牛,牛耕地,人多地少,每亩地一季最多收七八百斤稻谷,靠种地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由于生活清苦,他索性带着女儿跑到外地卖水果挣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杨国辉敏锐感觉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农业大有可为。50岁那年,他毅然返乡,把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那时我已经用手扶拖拉机耕地了,虽然效率不高,但总比牛耕地快,一天能耕20多亩。种粮有国家补贴,粮价也不错,粮农收益越来越好,坚定了我多种粮的信心!”忆往昔,杨国辉分外感慨。

    2006年,远在海南做小生意的儿子杨志军,看到父亲在家中种粮收益好,也主动返乡加入了父亲的种粮事业。杨志军想,现代农业必定是规模化、机械化的高效农业,光靠人力肯定种不好地。

    和父亲传统种地方式不同,他自己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农技培训,试种水稻新品种,着手添置新型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0多年间,流转的耕地也从200亩扩大到500亩、1000亩、3000亩……这几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先后购买了4台耕地机、3台插秧机、2台农业无人机,推动农业生产向“机器换人”转变。

    两年前,在广东打工的孙子杨邦眼瞅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在爷爷和父亲的鼓励下,也回到村里当起了“职业粮农”。和父辈相比,26岁的杨邦有更多新想法。他在学习种粮之余,还喜欢研究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政策,积极对接丰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用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解决种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买种子化肥,在农资大数据平台一看就知道厂家价格,既便宜又便捷。农忙时农机不够,打个电话给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就调过来了!”谈起这些大数据“玩意”,杨邦轻车熟路。最近,他还和农技部门合作,在田里建了一个气象服务站,在种植基地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测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他种的粮食比父亲种的亩产提高了100多斤。

    2022-06-01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沂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

    逶迤八百里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沂蒙革命老区先后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沂蒙根据地多达120多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从城市崛起到美丽乡村,从现代物流到直播电商,曾经的连片扶贫重点地区沂蒙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

    “直播之城”:老区新名片

    初夏时节,沂河水阔潮平,沿河公园风光旖旎,两岸高楼鳞次栉比。

    精心严选货品、拍摄预热短片……5月27日,在山东临沂兰山区临谷电商科技创新孵化园内,主播王丹丹忙着筹备直播专场活动。这个直播团队在快手平台有1600多万粉丝,对接200多家供应链企业。记者了解到,随着物流恢复,直播团队又忙碌起来。

    近年来,临沂抓住直播电商发展机遇,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目前建成电商产业园44处,有电商直接从业者18万人。

    临沂现建成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的信息平台,2000多条物流线路辐射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0%。现有物流园区38个,从业人员近1万人。

    当前,临沂物流业正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兰山区义堂镇,占地205亩的智慧云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明辉商城总经理助理侯宪峰说,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云仓自动化率将超90%,每天可处理电商订单10万单以上,日吞吐量达5000吨。

    穿行在临沂大街小巷,直播小镇、直播孵化基地等标识随处可见。“直播之城”,成为临沂的闪亮新名片。

    融入长三角:老区正“起势”

    临沂兰陵县代村农企园里,一辆辆货车排列等候。“农企园是村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蔬菜,将送到长三角地区百姓餐桌上。”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说。

    兰陵县有上百万人口,全县种植120万亩蔬菜,其中60%直供长三角大型市场、商超,成为长三角地区的“菜篮子”。

    在上海打拼20多年的兰陵人左大江介绍,兰陵有不少“菜二代”,改革开放初期,就有父辈来到上海卖菜、创业。如今,左大江在上海开了30多家连锁超市。

    兰陵县还有30多万人在长三角地区工作。得益于相关政策,这个传统农业大县正加速融入长三角地区。

    近年来,临沂及时了解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需求变化,鼓励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临沂市委书记任刚说,临沂与长三角20多个中心城市具备区域合作基础,融入长三角,可为乡村振兴打开巨大市场空间。

    2020年,临沂提出全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产业转移“大后方”。苍山蔬菜、蒙阴蜜桃、沂南肉鸭……一个个品牌从沂蒙山区走向长三角地区。目前,临沂共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210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去年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49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18亿元。截至2021年底,临沂在建的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项目388个,到位资金492.2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35.1%。

    主动对接长三角,老区正全面起势。

    连接中外:老区新动能

    眼下,正是临沂莒南县坪上镇厉家寨村樱桃收获的季节。村党支部书记厉明聪说,以前外地客商想来考察货源,一听说去村里就不愿意了。

    2019年11月,日兰高铁开通,沂蒙革命老区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不仅改善了沿线人民的出行条件,也深刻影响了老区的发展格局。“现在外地游客下了高铁,可以直接进樱桃园。”厉明聪说。

    目前,临沂已开通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等多条中欧班列,商品出口到6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东西部地区协作也得到加强。比如,平邑县发展金银花产业,初步形成“良种选育、推广种植、干花购销、药品食品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企业,先后在甘肃、新疆等地推广种植金银花20多万亩。

    各种变革在沂蒙深处悄然展开。沂水县大力推进殡葬改革,解决厚葬之弊,免费殡葬全面推开。文明新风,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今日沂蒙老区,更绿更富更美。

    2022-06-01
  • 横溪街道开展“喜迎二十大 同心护未来”为困境残疾儿童赠书活动

    为应对困境残疾儿童读书的迫切需求,丰富困难残疾儿童精神文化生活,迎接六一儿童节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5月29日,横溪街道残联联合横溪街道未保中心开展“喜迎二十大同心护未来”为困境残疾儿童赠书活动。

    现场总共为27名困境残疾儿童发放书籍,所赠图书都是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推荐书目,既有红色经典,又有科普知识、感人故事。

    赠书活动结束后,横溪街道社工站还组织困境残疾儿童进行手工香囊、龙舟的制作,锻炼儿童动手能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此次活动也是“全国残疾人文化周”系列活动要求,目的是推动困境残疾儿童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困境残疾儿童养成读书习惯,提升困境残疾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实现文化进社区、进残疾人家。

    据了解,横溪街道目前在册困境儿童190人,其中72人领取困境儿童补贴,4人领取残疾人生活补贴。横溪街道未保中心为每个困境儿童落实“1+1+1+1”结对帮扶,链接各方资源,制定精准服务方案,打通儿童关爱保障“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2-06-01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蒙山高,沂水长——且看今日新“红嫂”

    山东临沂经开区红嫂文化博物馆内,展陈着十几块老旧的木板,特别引人注目。

    “孟良崮战役中,为保证部队顺利过桥,李桂芳等32位红嫂把自家门板卸下搬来。她们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架起一座‘火线桥’……”红嫂文化博物馆馆长朱呈镕说,这些木板由红嫂所在村庄的村民自发捐赠,非常珍贵。

    博物馆里,还有小推车、担架、纺车……这些过去沂蒙农家最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记载了当年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的历史,见证了子弟兵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

    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烙煎饼、纳军鞋;救助伤员、纺线织布……红嫂,是千千万万踊跃支前的沂蒙妇女群像,是她们光荣的称号。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这片红色土地养育了我,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故事从小就感动着我。”朱呈镕说。她曾是下岗职工,后来创立了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事业有起色后,朱呈镕一直没有忘记红嫂“乳汁救伤员”以及“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一次次拿出公司生产的水饺,免费送给子弟兵。

    20多年来,她走边关、进哨所、上海岛,累计走访慰问部队600余次,送水饺1000余吨、鞋垫8万余双,捐款捐物1000余万元。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她组织员工赶制20吨“拥军水饺”,驱车13个小时送达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现场。朱呈镕也被称为“新时期的沂蒙红嫂”。

    2017年,她申请成立红嫂文化博物馆,收集了数百件革命文物,以实物加声光电、油画、雕塑等形式,展现了70多年前那段感人至深的沂蒙红嫂拥军史。

    岁月流转,老“红嫂”们身影渐远,而今的沂蒙大地上,一个个新“红嫂”正接过前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发扬光大。

    沂南县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红嫂张淑贞的女儿。“我是红嫂后人,有责任把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于爱梅退休后,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组织300多名会员,先后进行了3000多场沂蒙精神宣讲活动;

    蒙阴县牛庆花,是一位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让家乡优质果品走出大山,她紧跟时代潮流,开网店、做直播,不仅自己脱贫,还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红心映朝阳……”当年红嫂情,化作新时代奋斗精神,继续传扬在蒙山沂水、神州大地上。

    2022-05-31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土地托管还“托底” 村民放心效益增

    “自家的地,别人种还能有自己种得好?”带着疑问,今年春天,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村民苗忠孝与北大荒农服集团签订托管协议,把地交给北大荒农服集团耕种,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

    “心里多少有些不‘托底’,种好了行,要是种不好可咋办?”苗忠孝说,春耕一开始,他就跑到地里去看,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200多马力的大型耙地设备、装有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旋耕起垄机、大豆垄上四行种植……苗忠孝开眼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家伙’,效率太高了。”苗忠孝笑着说,一看这种地的“架势”,自己终于把心放进了肚子。

    北大荒农服集团黑龙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部区域经理刘志远介绍,通过走访发现,新胜村原有垄形高低不平且弯曲,“我们重新整地到适合播种状态,合理增加保苗株数,估计能增产10%到15%”。新胜村今年共有6010亩地由北大荒农服集团进行托管,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国说,各家的小地块连片托管出去后,便于规模化经营,统一采购种子化肥使每亩地成本降低了三四十元,秋收后售粮也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目前在黑龙江,农业托管逐渐成为“风尚”,除了提高产量,通过托管还能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产业中创造效益。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灯塔镇敏三村,村民齐全像往年一样把家里的地托管给当地的合作社种玉米,自己养起了牛。齐全说,土地托管出去后,平均每亩效益比自己种要多200多元,腾出时间和精力还能搞养殖、打零工,每年还能增加四五万元收入。

    “让农民稳赚不赔,这样农民才放心把地交出来托管。”敏三村党总支书记孙宝全介绍,合作社保障农民每公顷玉米收入不少于1.8万元,每公顷大豆收入不少于1.5万元,超出产量30%的效益给农民分红。今年敏三村有100多户农民将土地托管出去,涉及面积在5000亩以上。

    在绥化,海伦市的农时土地托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中华正在数字农业监管服务中心的大屏幕前仔细查看屏幕上的信息。他指着屏幕说:“这就是公司托管的各地块土壤数据,我们得根据这些数据来安排下一步农事。”

    刘中华介绍,公司成立于2019年,从最初的托管几千亩地发展到现在托管25万亩耕地,农民看中的就是规模化经营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农民只要下载一个手机应用,就可以查看我们分析出的地块的土壤成分信息,手机应用还会根据村民的托管方案自动生成科学的种植方案。”刘中华说。

    “托管出去可比我自己种科学多了。我自己种地,就认准多施肥,有用没用也不知道。”海伦市永和镇经建村村民梁俊福说,经过测算,托管后每亩玉米农药化肥使用量要比自己种减少3%到5%,减轻了土壤板结情况。

    据了解,绥化市今年计划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45万亩,落实农业托管服务面积1400万亩,超过耕地面积的50%,其中全程托管面积达800万亩。

    2022-05-31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厨乡蝶变记

    初夏时节,走进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村道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村道两旁、柚子园内的柚子树正逢花开,洁白的柚子花淡香袭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玉水村是革命老区,曾经也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但在煤矿产业衰落后,村民生活陷入窘境。在精准扶贫时期,玉水村被评为广东省定贫困村。

    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村里进行了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全村亮化绿化也得到改善。但这些变化,都不足以帮助玉水村彻底摆脱贫困。

    “如何让玉水村百姓彻底脱贫,一直是摆在玉水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

    玉水村的“土特产”是厨师。据介绍,村内煤矿产业被关闭后,玉水村出现第一批外出从事餐饮相关行业的村民。在“传帮带”下,全村2000多人,最多时有36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餐饮行业,部分还是国家级金牌厨师,年薪超过100万元的有20多位。

    虽然村里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多,但这些大厨基本选择在外地安家立业,想要盘活利用并以此带动玉水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并非易事。

    2018年,广东省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通过培养厨师带动就业促增收。

    丰富的厨师资源让玉水村搭上了这班政策快车。2018年底,玉水村被广东烹饪协会认定为全省第一个“广东厨师之乡”。借着政策东风,村镇两级干部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促进玉水村的发展。

    召集外地名厨们成立“城东镇玉水村厨师协会”;建立“客家菜传承创新工作室”;联合梅州市农校打造“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基地,选拔、培育、输出厨乡人才;研发推广创新菜品,扩大客家菜影响力……与此同时,玉水村积极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和商会等渠道交流平台,不断引进、服务厨乡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大厨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

    “这些年一直在外打拼,总想着将外面的资源带回村里,帮助家乡发展。”看到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金牌大厨杨政保选择回乡创业。他与村里其他回乡的乡贤一起合作投资,创办了广东小蛮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集厨师培训、采摘园、生态种养等为一体的厨乡田园综合体项目,带旺乡村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厨师人才汇聚在一起,拥有的优势不仅是厨艺传承,村里还将目光瞄向了厨师们特有的“资源”。郭国青介绍,村里正发展有机蔬菜,通过厨师们的优势,将这些农产品引入餐饮企业、超市。依托厨乡元素,玉水村还积极打造一条“厨乡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2021年,广东省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乡村发展迎来更大机遇。城东镇党委副书记曾惠珍说:“城东镇将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打造玉水村党建+厨乡文化品牌为重要切入点,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擦亮玉水厨乡的金字招牌。”

    2022-05-30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丨“红岭公路”串起大别山区振兴新希望

    中国红岭公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全程约800里。


    通过红岭公路的三条路线,不仅将沿线的村落、景区景点连成一体,还把金寨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其中,打造红色旅游体系,助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此外,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绿色项目、绿色食品,打造中国红岭公路独特的“红绿搭配”。

    2022-05-30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让东北虎乡“虎虎生威”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刚下过几场雨,市郊山林里崎岖的小路泥泞不堪。37岁的赵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里巡护,一边寻找合适位置架设新的红外相机。这片山林位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辖区之内,现在正是雌虎带着幼崽学习野外生存技能的时节,赵岩特别期待能监测到新的“虎娃”。

    赵岩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他在山里一走就是十多年。和赵岩一样,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有6800多名巡护员日夜坚守着这片野生东北虎豹的栖息地,见证了虎豹的回归。

    “虎和豹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虎豹保护对全球都是艰巨任务。十几年前,外界预言野生东北虎将在中国绝迹。”赵岩说,“没想到,老虎真的回来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近年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于2017年开始试点工作,2021年正式成立,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最新数据显示,虎豹公园内野生东北虎数量增长至50只,种群呈现出明显向我国内陆扩散的趋势。

    为了更加高效地保护虎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打造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末端是分布园内的上万个智能红外相机,不仅可以联网完成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还能做到“虎脸识别”,以及土壤、水质等生态因子的采集回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说:“公园内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研究虎豹生存状态,还能保护虎豹的食物链和家园。”

    东北虎一家组团春游、东北豹“约会”恋爱、东北虎逐鹿的惊险时刻……智能监测系统不时传回精彩的画面,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除了科技赋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不断加强跨境合作保护。2019年2月和11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实现互访,正式建立了虎豹跨国界保护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虎豹跨境活动研究、中俄联合监测、科学研究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共存还需要共生。保护栖息地意味着居住在此的居民要放弃林下种植、放牧等“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社会转型、人员转岗和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珲春市,林业部门帮助农民发展养蜂业,为农民提供蜜蜂和蜂箱。汪清县将红松果林承包与保护虎豹结合,承包人也负责本区域内的虎豹保护巡护任务。

    “现在村民们都不担心了,耕地、作物要是被动物损毁,都有国家补偿。”珲春市林业局巡护队队长李冬伟说。据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为野生动物造成伤害补偿全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不上山的时候,赵岩喜欢看野生东北虎的监测视频,学习更多生态保护知识。“虽然从未与虎豹正面相遇,但是,我很自豪能够守护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美丽家园,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赵岩说。(参与采写:司晓帅、颜麟蕴)

    2022-05-30

  • 首 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