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海门回望千峰涌 港口雄开万里流——大连积极打造东北地区改革开放新前沿

    迎着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海阔、水深、岸长的大窑湾港,将“风舞缤霞旖旎开”的自然秀美,演绎出“海上港航不夜城”的人文壮丽。


    作为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的核心功能区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具备世界一流港口集疏运条件的大窑湾港区,已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


    大连拥有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经济开发区、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和转型为综保区的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这里已成为东北地区践行自贸战略的先行区。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在大连金普新区建设中国(大连)东北亚开放合作先行区的建议,传达了辽宁团全体代表的心声——打造高水平东北对外开放门户,形成层次更高、力度更大、配置更优、辐射更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辽港集团“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正式运行。王华摄/光明图片


    1.“大”门户


    站在新港商务大厦的高处向外俯瞰,大窑湾港区的壮观尽收眼底。22.8平方公里的海岸上,目之所及,是世界领先的45万吨级原油泊位、40万吨级矿石泊位、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7万吨级汽车滚装泊位……图景之宏大,场面之广阔,令人心潮澎湃。


    “这里是东北地区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液体化工品、粮食、铁矿石以及商品汽车的主枢纽港。”辽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首席运营官周擎红介绍,“这里承担了东北地区100%商品车转运任务,以及96%以上外贸集装箱和60%以上外贸进口原油转运任务。”


    辽宁省政府提出,以辽宁沿海港口整合为契机,探索在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中国北方对外开放大门户。对此,周擎红有一个大设想:“在海南自贸港推进全岛封关运作的形式下,借鉴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自贸新片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口岸监管、金融、财税、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举措,可以以汽车码头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切入点,集成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举措,提升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服务东北经济的能力。”


    距离新港商务大厦车程5分钟,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业务楼的中控室里,通过远程操作系统,于2022年12月26日建成的“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正在发挥大作用。“它实现了整个码头操作、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在国内尚属首创。”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黎晓光介绍,今年以来,大窑湾集装箱码头进口通关时间缩短18%,电子放箱放货率达到97%,综合能源单耗减少9%,人工成本预计降低495万元/年/百万标箱。


    与集装箱码头相邻的汽车码头,占地50多万平方米。放眼望去,来自海内外的各类汽车活像一只只小甲虫,列队整齐,行进有序。这里是全国沿海唯一拥有港内商品车铁路专用线的滚装码头。2000多米长的双线铁路装卸线和2000多米长的铁路专用线,使其铁路作业能力达到80万辆/年。


    “港区建有进口汽车检测线、多功能仓库和增值服务中心,可开展检测、加装、改装、维修等增值物流服务。”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辽宁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魏明辉介绍,“我们的客户网络基本实现了沿海重要汽车企业全覆盖,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在是国内商品车南北水运的滚装枢纽港、东北商品车外贸出口的基本港和商品车海铁联运的示范港。”


    随着国际商品车转运中心建设的推进,大连汽车码头先后开通了欧洲商品车出口班轮航线、日本商品车过境运输海陆新通道、美洲滚装出口班轮航线。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海陆综合枢纽建设,还是辽宁的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大连的国际海铁联运通道建设,这里都是举足轻重的一大节点。





    国网大连供电公司服务中国移动(辽宁大连)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刁虬令摄/光明图片


    2.“区”动力


    三面环海的大连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重要的区位优势使这里不仅成为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龙头,也成为连接亚太地区与俄罗斯、欧洲海陆联运的重要枢纽。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大连拥有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高新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健全的开放体系使这里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区”动力。


    随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新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落地金普新区,大连对外开放的功能体系更加完善。


    今年4月1日,大连获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4月26日,大连口岸便迎来首单业务——受广州高跃斯贸易公司委托,大连集发环渤海集装箱有限公司承运的钢材,由营口鲅鱼圈港装船运往大连自贸片区大窑湾港,准备出口马来西亚。


    记者了解到,货主方从鲅鱼圈港办完海关通关手续装船后即申请了出口退税,而以往出口转关货物需离境后才能办理退税,退税周期节省了7天。


    “这一政策大大节省了出口货物的运输时间,加快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提高了启运港的口岸物流分拨效率,增加了离境港的中转货物量,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这笔东北首单以大窑湾港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业务落地,让大连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史立强看到了发展新机,他说:“大连自贸片区将广泛开展招航引货,支持环渤海内支线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大连港与日韩港的竞争力,放大大连作为面向东北亚、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开放合作门户的作用,打造更优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金普新区以北,长江以北第一大岛——长兴岛,是大连的第二大港口集群。自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长兴岛经济区形成了石化、装备制造、造船和海洋工程、港航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其中以石化产业发展最为迅猛。这里的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基地之一。


    长兴岛经济区以北不远处的太平湾合作创新区,2022年12月9日获批纳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区。这里是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处女地,根据规划将重点发展大装备、大物流、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集“港、产、城、融、创”于一体的东北亚对外开放桥头堡,承担着为东北振兴探索新模式、开辟新路径、寻找新动能的历史使命。





    东北首条630平方毫米截面积海缆在大连铺设,为全国唯一海岛边境线带去更加充足的电力保障。郭铸辉摄/光明图片


    3.“新”自贸


    6月2日,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其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至此,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劲助力。


    在大连,位于自贸片区的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已启用了半年多。作为全国首个RCEP商务区,这里是RCEP企业进入中国的新窗口,是东北企业迈入RCEP的新前沿,也是对接RCEP经贸规则的新高地。


    自RCEP生效后,光洋轴承大连有限公司成为东北地区首家经核准出口商。总经理于秀英告诉记者,成为经核准出口商后,公司货物在进口国可直接享惠通关,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RCEP全面生效当日零时,大连港湾海关为大连冰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出口到菲律宾的一批压缩机、冷凝器等机械类产品签发了RCEP原产地证书。“有了这份证书,公司的这批货物在菲律宾海关通关时将减免关税近1万元。”公司总经理王峰告诉记者,菲律宾是该公司主要出口国,每年订单货值超过3000万元,凭借RCEP原产地证书,每年可在菲律宾降低关税成本近百万元。


    大连是东北地区的贸易枢纽中心,出口市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额超过东北三省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贸易基础,叠加RCEP创新优势的不断激活,促进了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


    大连自贸片区已与昆明自贸片区签署共建‘日韩—东盟RCEP贸易走廊’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开发RCEP联合应用场景,充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推动东北亚与东南亚企业市场对接合作。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党委书记王守宇介绍:“结合RCEP全面生效带来的战略机遇,我们将做好融资租赁贸易、新型离岸贸易、国际汽车贸易三篇自贸文章,把新业态、新产业作为探索建设大连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抓手。”


    与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相隔10分钟的车程,是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香蕉催熟、交易、配送中心——大连港毅都冷链四期项目。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的大香蕉库蔚为壮观,有水果现代化存储库房25间、水果加工库225间、冷藏集装箱箱位780个。


    “这里可实现进口水果疏港、查验、仓储、加工、交易、分拨、配送等全产业链一体化操作。”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智介绍,“未来,我们将通过香蕉向其他水果延伸,打造沿海港口最大的国际化、专业化进口水果交易集散中心。”


    这个大连口岸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已形成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布局。2021年,大连港毅都冷链全球中心仓项目在大窑湾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将依托大连港和大连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功能优势,把优质海外冻品及冷鲜产品从产地直接发往全球中心冷藏库,打造面向国际的“一站式”冷链物流平台和冷链食品交易中心。2024年建成投产后,这将成为东北对外开放门户的又一大业务。


    “大连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夯实基础、提供经验,将更好服务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开放合作战略布局。”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说。

    2023-06-08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小巨人”迸发大能量——青岛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青岛,有这样一群企业,它们“个头”不大却身怀“独门绝技”,它们只专注并深耕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项产品,以专出道、以精破局、以特逐强、以新求变;它们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质量效益双优的排头兵企业,也是工业“强筋健骨”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它们就是青岛6738家专精特新企业。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青岛在传统优势产业之外,大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培养企业家首创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越来越多的“独门绝技”和“配套专家”,弥补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击之路。





    专精特新企业青岛九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特种车产品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梯度培育,厚植“专精特新”成长沃土


    专精特新企业需要良好的成长土壤。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蝶变”,便是青岛近些年来厚植“专精特新”成长沃土的一个缩影。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有一家普通人所知不多,但在煤矿、油气行业大名鼎鼎的企业——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仅10年,这家企业就由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一路成长为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十年“一路狂奔”,中加特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2016年,在行业内名不见经传的中加特,便将眼光投向数字化和智能化。“那时候行业内可遵循借鉴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加特总工程师宋承林的记忆中,三年时间他们走了很多弯路,也碰了很多钉子,“很幸运,我们乘上了西海岸新区政府数字化建设的‘列车’”。


    宋承林口中的“列车”,是2019年9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的《关于促进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大数据和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文件提出“组织实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重大示范项目,对于申报成功的企业最高奖补1500万元”,这对包括中加特在内的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一场“及时雨”。


    “政策一出,感觉在单打独斗的路上突然找到了组织。”宋承林打趣道。最终,中加特申报的变频一体机产能提升项目成功获得新区1500万元资金支持,该项目后来被评为全国十大5G全连接工厂试点示范。


    除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新区还为中加特带来了顶层设计上的启发。“最初,我们对智能工厂的建设标准认识并不清晰,相关部门便组织我们到西门子等先进的数字化工厂进行学习,让我们找到了建设方向。”宋承林说,在市、区两级的政策和资金加持下,未来3年,中加特给自己定下了产值突破30亿元的目标。


    “作为制造业强市,青岛始终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摆在优先位置,聚力落实‘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主责主业,全门类、全周期、全要素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说。


    据介绍,在《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中,青岛提出要聚力打造制造业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四新经济领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条梯度培育赛道。部署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培育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家左右、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为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窗口。








    专精特新企业青岛云路先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精整车间吊装非晶薄带。资料图片


    “卡位入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卡位入链”是青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举措之一。所谓“卡位入链”,就是通过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对接,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融链固链需求,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深化拓展供应链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赋能。


    青岛至亚美莱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型膜材料制造的专精特新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高端建筑等领域。3月10日,在围绕氢能与储能产业链主企业特来电公司开展的“卡位入链”对接活动上,至亚美莱公司进行了产品路演,得到特来电的积极关注,并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以前我们很难对话大企业,现在政府组织‘卡位入链’对接会,我们可以直接和链主企业对接,获取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现在已开拓了家电、汽车等民用领域功能薄膜市场,预计今年上半年便会产生效益。”至亚美莱公司总经理丁肇聚表示。


    与至亚美莱同样受益的,还有位于上合示范区的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两年前,能蜂电气因为资金、人才问题,产品研发一度遇到瓶颈。紧要关头,政府依托设立的“人才贷”金融产品,为能蜂电气争取到1000万元贷款,同时帮助企业与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品研发迎来井喷式发展。


    “政府还帮助我们参加了多场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活动,招引合作企业,2022年下半年,我们与海尔纳晖储能项目达成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蜂电气总经理张浩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相关设备订单已超过5000台,同比增长10倍,公司满负荷生产,产品仍供不应求。


    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以专精特新企业为突破口,通过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融资机构行、服务机构行等多种形式,组织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专场对接交流活动,支持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协同制造,引导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开放场景应用,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加强合作,形成融通创新的发展生态。


    郭振栋表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卡位入链”的同时,青岛还不断拓宽服务广度和深度,对有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定制化跟踪培育,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做强做精;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实行精准推送专属服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定期组织邀请企业、园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机构、高校院所、政府部门进行充分交流、各取所需,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资料图片


    金融活水,助力“专精特新”变大变强变优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但企业往往面临轻资产融资难的尴尬。作为成长中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格润内泽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遇到过类似的难题。


    位于崂山区创新园的格润内泽姆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治理、水处理的企业。2022年年底,该公司分公司格润内泽姆新水务有限公司与一家大公司签订了一个化工园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合同。根据合同约定,需要格润内泽姆新水务先出具合同金额20%的银行保函,后支付货款。这可急坏了该企业财务负责人,“因为急着用款,如自行申请银行保函,不仅审批流程较长,还需要缴纳保函金额10%~20%的保证金”。


    了解到企业难题后,注册地同为崂山区的青岛融资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送去了一场金融“及时雨”。“我们为企业提供分离式保函服务,让企业使用再担保公司在银行的授信额度,这样可以加快企业办理银行保函的进度、减少资金占用。”青岛融资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业务部经理吴佳晋告诉记者,他们5个工作日内便为格润内泽姆新水务顺利开具了银行保函,帮助企业解决了用款需求。


    从普通的包装产品,到集30余项专利于一身的“多用途节能环保新型集装箱液体包装袋”,再到给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配套的超纯水内衬层,青岛恒信塑胶有限公司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进阶之路,同样有金融政策的扶持。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注塑件、集装箱液体包装袋的生产,集装箱液体包装袋相比传统运输容器具有灵活轻便、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在产品拉伸度、热合度等质量把控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企业研发投入压力比较大。”公司总经理姜法宏告诉记者,即墨区工信局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根据政策帮助他们拿到了1000多万元的各类扶持资金。


    “专项资金的注入,为我们分阶段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姜法宏说,前不久,他们成功研发出5层共聚高性能PE膜,新产品能够适应更为苛刻的运输环境,能够装载的液体已经达三四百种。如今,恒信塑胶产品已经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


    金融活,经济活。为打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资金堵点,青岛制定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更多企业驶入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在全省率先将北交所挂牌企业纳入上市补助政策范围。


    为让企业及时、充分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青岛搭建了全国一流的地方惠企利民政策平台“青岛政策通”。为鼓励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增资扩产,三年累计扶持1599个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项目,安排奖补资金7.55亿元。


    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12家企业入选2022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列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位。

    2023-06-06
  •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不但需要物质富裕,而且需要精神富有,乡村的发展只有坚持经济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凝心铸魂的工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包括广大农民群众在内的所有人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才是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持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增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聚焦伟大成就、深刻变革、幸福生活,凝聚奋进力量,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农民群众在奋斗实干中创造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美好家园,不断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群众的实干本领,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实干型农民。要完善教育手段,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数字经济、走进数字化时代,使农民群众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产业模式,从而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积极作为。


    在赓续农耕文明中涵育农村新风新貌


    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气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继承和弘扬前人留下的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好乡村文脉。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支持二十四节气、中医药传统文化等进校园、进课堂,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专项治理当前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文化陋习,深入挖掘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化载体中传递正能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倡导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的行为规范,弘扬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节俭、不慕虚荣的社会氛围,涵育农村新风新貌。


    结合乡村传统文化因素,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基础,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积极发挥“新乡贤”在社会资源、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观念引领、道德示范、矛盾调解与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法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保障,须增强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德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支撑,须将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困济弱等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为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有针对性、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营造互爱互助、明德惟馨的乡风家风民风,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农村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田间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是将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集理论宣讲、思想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要根据农民的个体认知、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基层党员和农民群众既听得明白,又记得清楚,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道德共识和行为习惯,自觉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以及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陈风陋习。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遵循为基准,培育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举行文明评选和先进表彰、树立文明典型和道德模范、打造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村正能量。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乡规民约中,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养成日常交往中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形化建设。结合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题景观、文化长廊等。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风尚提升行动,将产业布局、景观设施、道路绿化等一体纳入环境规划,推动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乡村新风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2023-06-06
  •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财政部:深学细悟 笃行实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财政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教育引导财政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切实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以中国特色财政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好服务。


    强化组织保障


    营造浓厚氛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财政部精心谋划部署,强化组织保障。4月7日,财政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定《财政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方案》,组织谋划理论学习安排、调研计划,确保主题教育各项具体举措落到实处。


    财政部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建立了问题清单定期报送机制,各单位对照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结合巡视、考核、审计、民主生活会等发现的问题,系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并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周更新一次,按要求及时报送。目前,已向部内各单位印发了24期《财政部主题教育工作提示》,对主题教育各项具体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和督促提醒。


    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财政部突出宣传引导,举办了“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再接再厉再创财政新辉煌”主题展览,组织部内各单位参观学习,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感悟新时代财政工作取得的成就,凝聚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论观照现实


    大兴调查研究


    4月13日,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主持召开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把理论学习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深入开展交流研讨。


    为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财政部举办了部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部党组成员围绕《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必读书目集体读书。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紧扣财政中心工作,举办财政部司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集中培训,部内各单位近1800名司处级干部参加。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财政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


    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财政部研究制定《主题教育期间财政部调查研究重点工作安排》,进一步明确细化25项具体举措,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刘昆主持召开财政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要求部党组同志主动领题调研,推动分管单位领导班子针对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对调研题目、调研目的、发现的问题、解决措施、取得的成效等要一一列出,加强调研情况统计和台账管理。


    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结合2023年财政重点工作安排,党组确定了27个重点调研题目,目前已有18个课题开展实地调研,涉及148人次,调研地点涵盖10个省市。部内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自身实际,提出440余个调研课题,有力有序推进落实,有的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加强巡回指导


    推进教育整顿


    财政部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向各单位党组织派出16个巡回指导组,负责指导各单位开展主题教育。部党组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依托巡回指导组,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加强对分管(含协管)单位和对口联系监管局主题教育的指导。各巡回指导组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认真履行指导职责,把巡回指导各项工作做深入、做扎实、做到位,巡回指导工作压力传导“快”,审核把关“严”,督促指导“实”,有章有法、有板有眼、有力有效,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财政部主题教育开好局、起好步发挥了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计划安排,以及财政工作、干部队伍实际,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在主题教育中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的实施方案,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有关要求,以干部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教育引导财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财政工作中担当作为、履职尽责。


    此次教育整顿将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干部考察考核结合起来,坚持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提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以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果来检验教育整顿的成效。

    2023-06-02
  •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出版,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这一重要著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而且深刻诠释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通篇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通过认真研读,我们更加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的非凡政治智慧、巨大理论勇气、真挚为民情怀和强烈使命担当,更加深切感悟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进一步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了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说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是因为它本子多、本子厚,最根本是因为它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新的飞跃是整体性、全方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风云有多么壮阔,思想创造就有多么活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在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复强调全党都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分别就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登高方能望远。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指导我们洞察大势、把握规律、预见趋势、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的山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基于客观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方面都形成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而且蕴含着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新突破,让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行深刻总结,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意蕴和时代内涵,成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标志性成果。


    2.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结晶


    党的创新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扎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形成的。历史地看,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要将其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尤其是放在深化“两个结合”的进程中来领会。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所处时代的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实践对理论的呼唤。实践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理论随之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回望新时代非凡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使命、人民新期待、实践新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在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最鲜活、最深厚的实践源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凸显、日臻成熟,最终凝练升华而出,成为指导我们接续奋斗、开拓前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贯通融通,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真理力量激活伟大中华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另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采撷英华、吸吮养分,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运用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等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形式,言约旨远地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注入了崭新时代内涵,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深入人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3.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既体现了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反映,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进一步筑牢了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思想基础。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紧密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丰富与发展。自信自立是其精神特质,强调把走自己的路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之路体现历史主动,以中国之治书写伟大奇迹,以中国之理回答时代课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守正创新是其理论品质,强调坚定不移地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在把握“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问题导向是其实践品格,强调突出问题意识,把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作为根本任务,科学回答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矛盾问题、化解风险挑战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系统观念是其科学方法,强调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从系统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统筹兼顾,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胸怀天下是其宏阔视野,强调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既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又在世界共同发展中推进自身发展,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彰显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境界大情怀大格局。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为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将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正道又敢于说新话、干新事、创新举,才能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只有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才能放眼全局谋一域、着眼长远抓当前,有条不紊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只有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才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校教师认真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等主题教育重点书籍,全面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贡献的原创性,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全力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组织引导广大学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下功夫研读原文原著,从中找理念、找思路、找方法,做到知其言、明其理、悟其法,不断增进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的12个方面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著作选读》中的重要论述、重要观点、重要方法,更好践行党校初心,更好使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为全党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02日06版)

    2023-06-02
  •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六把“金钥匙”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对中国而言,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特点、根植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探索和艰辛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正确回答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加之其伟大实践,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正确理解并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六把“金钥匙”。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对于崇尚“和合”的中华民族来说,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等价值理念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在开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坚持世界各国都有现代化的“入场券”,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应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更不是为了“本国优先”,而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跳出了西方现代化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摒弃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弘扬立己达人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注入正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在悠久绵远的历史长河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始终是中华文明最鲜明的价值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领导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关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抓好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观。人类历史有其发展的大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百余年来,面对前进道路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搞革命、抓建设、促改革,在民族复兴的宽广大路上奋力前行。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拼出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敢闯敢试,不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不断拓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锚定让人民幸福这一目标,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历史主动,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纵观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无不植根于其自身的文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文明观,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宣扬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矢志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民主观。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更是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百余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和治理机制,覆盖国家治理各环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化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民主观,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更好体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释放出来,激发和凝聚了中国人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生态观。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西方现代化始终难以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无法把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国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自然界视为人类获取物质财富载体的传统老路,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同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方式,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此外,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更多可行方案。


    (本文系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西南民族大学“双一流”项目〔MKS2023040〕阶段性成果)

    2023-06-01
  • 【创新路上好政策】放手去干!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改革观察

    在科研界,80后的课题组长已渐成常态,但90后的课题组长还比较稀罕。201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从事生物育种的周绍群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等待他的是一份课题组组长和所聘研究员的聘书,彼时,他只有28岁。


    如今,周绍群团队已在马铃薯晚疫病非寄主抗性的遗传机制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他说:“其实,所里的90后课题组长不止我一人,这里有对青年科研人员最充分的信任!”


    的确,成立仅仅9年,从最初的3人迅速发展到1100多人,这个研究所的平均年龄才32岁,却拥有5名“杰青”,14位人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连续4年自然指数排名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前列,可谓农科领域的一颗“南国明珠”。


    这颗明珠为何闪亮?


    “改革无疑是关键词!”基因组所党委书记崔泽民言简意赅。作为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研究所,基因组所先后入选我国“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单位。“可以说,我们肩负着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深圳试验田’的重任。”崔泽民说。


    “农业基因组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基础研究的鲜明特征。”基因组所副所长王桂荣表示,如何充分保证科研人员不为短期目标所惑、长期放手去干,立志产生颠覆性创新成果,正是基因组所在人才管理改革探索上的核心诉求。


    实行独立严格小同行评价不拘一格选人才


    身为基因组所的一名研究员,阮珏常常在办公室里安静地写代码。他的使命是带领团队,针对全球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持续开发算法和软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对职业预期,他心里特别踏实——经过“预聘—长聘制”的6年考察,40出头的他获得了长聘席位。


    阮珏说:“年薪不变,岗位稳定,没有频繁的各种短期考核‘折腾’,‘预聘-长聘制’让我可以一心一意按照个人兴趣和长期计划来搞科研。”


    基因组所是我国首个全面实行“预聘—长聘制”的农业科研院所。这是一种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国际通行管理方法,对经严格选拔选定的人才,实行5至6年的预聘期,其间为其提供稳定的科研保障,不进行年度考核,仅在第3年进行中期评估。在预聘期满后,再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真正优秀的人才获得长聘职位。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减少短期考核对人才的干扰,让他们能心无旁骛朝着重大成果努力。”基因组所人事处处长姚庆磊说,“关键在于严格选拔、严格评估,选好就要给予充分的信任。”


    这个“严”字体现在了严格而独立的国际小同行评价。该所规定,申请“预聘—长聘制”的人才在评价前需提交一个“回避名单”,将国内外与自己有可能关联的同行学者予以明确,所里再以此为依据在国内(不含基因组所)和国外分别聘请一位领域内权威专家担任人才评价组长。两位组长将分别独立邀请数位业内专家进行人才评估,最终综合国际国内意见,形成一份人才评估报告。所里的学术委员会将依据这份报告最终决定人才的聘用结果。


    不仅如此,近年来,基因组所聘请多位国内外院士级别专家担任引才顾问,所有引进的青年英才必须与顾问进行1至2个小时的在线面谈。引才顾问会从人才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与研究所契合度等方面给予专业的书面建议。这种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对论文、学历、奖项、资历等“四唯”倾向的依赖,更多从同行专家角度来评判人才的贡献和潜力。


    以同行评价为基础,基因组所为不同方面的人才设置了不同的“尺子”:从事基础性前沿研究者,重点评价学术成果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着重关注代表作的引用率,考察学术辨识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者,重点评价人才解决农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才,重点考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情况,评价其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的市场价值、获得的创投等。


    正是在这多样的“尺子”裁量之下,在跨国种子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级农艺师吕亚清等产业人才被引入。如今,吕亚清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端番茄品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其成果转化公司一举获得700万元天使轮投资。


    打破编制束缚免除人才后顾之忧


    在传统科研院所,“编制”是科研人员颇为重视的身份保障。但记者发现,在基因组所,却有点不一样。


    虽有千人规模却仅有70余个编制,基因组所推行“全员聘用”的用人模式。难道没人有意见?“关键是要真正做到同工同酬同保障、一视同仁,且薪酬保障具有竞争力。”姚庆磊说。


    基因组所自成立之初,就打破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将仅有的70个编制逐一核准到关键核心岗位,并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实行长聘、项目聘用、协议聘用、柔性聘用等不同的用人模式,充分激发人员活力。


    想要激励人才,绩效改革不能少。基因组所打破事业单位“单一用人制度、单一薪酬体系”的做法,建立了包括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在内的多元薪酬体系,为的就是发挥好不同薪酬体系的“靶向”激励作用。


    “我们为人才积极争取各类人才补贴,并将高层次人才的绩效年薪、管理人员年收入的20%、科研人员年收入的30%,与预聘-长聘制考核、年度胜任考核和科研团队竞争性项目获取紧密挂钩,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设立重大成果奖、管理创新奖、党建与服务科研奖等荣誉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姚庆磊说。


    不仅如此,基因组所从深圳市争取到100多套人才住房,还为人才办理了医疗保障,并尽力帮助职工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充分的生活保障,免除了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有干劲、更有奔头。


    探索新型组织模式集中精力攻关科研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快餐店吃的薯条几乎都来自100多年前育成的马铃薯品种,马铃薯育种进程之缓慢可见一斑。由此,2017年,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目的就是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吃上更高产、更优质的马铃薯。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仅所内,就有10多个课题组参与。然而,在科研组织形式上,基因组所摒弃了按学科分组的传统组织形式,转而借鉴国际企业中常见的项目管理方式,赋予每个课题组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明晰的任务导向分类推动项目进展。同时,定期跟进任务进展,由此开展考核,共同破解重大科学命题。


    事实证明,在这种高效的组织形式探索下,“优薯计划”进展迅速——2020年,基因组设计育种获得的第一代二倍体马铃薯杂交种子问世;2022年《自然》杂志、2023年《细胞》杂志分别对基因组所在马铃薯杂交改良方面的突破成果进行了报道。


    紧随其后,植物基因组中心提出“简稻计划”,动物基因组中心提出“良猪计划”……一个个重点科研计划在新型科研体系下初具雏形。


    程旭是所里从荷兰引进归来的青年英才。他对基因组所对课题组在“人、财、物”上的自主放权深有体会——“所里赋予我们这些课题组组长人事管理自主权,自主招聘团队成员、自主确定薪酬。赋予科研任务技术路线选择和调整自主权,在完成研究所重大任务的前提下,允许自由探索。在科研经费上,可让我们自行审批50万元以下的一般性科研经费支出。这一切,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科研本身。”


    在经费管理上,实施全成本核算制,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简化科研设备采购流程,缩短采购周期;以科研一线需求驱动职能部门开展流程再造41项,努力提高服务效率……


    “一切的一切,只为尽量避免青年人才把过多时间用在非业务工作上。潜心科研方能产生颠覆式的创新,这正是我们改革探索的意义。”崔泽民说。

    2023-06-01
  • 【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要摆脱路径依赖

    开栏的话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更是科技自立自强航程上的压舱石、领军人。本报今起开设《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栏目,诚邀活跃在各学科、各领域科技创新一线的两院院士,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谈观点、说感悟、诉情怀。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需要凝聚更多热情、激情与豪情,那些闪烁科学之光、浸透报国之志的思想、智慧与情感将会产生怎样的推力、动力、向心力?敬请关注。


    何为自立自强?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发图强。


    对于自立自强,钱学森先生曾形象地说,就是不能“追尾巴”“照镜子”,而是要独辟蹊径地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追尾巴”,往往亦步亦趋,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照镜子”,常常东施效颦,被固定框架牢牢套住。


    不去“追尾巴”“照镜子”,关键是要摆脱路径依赖,敢于走自己的路,走得多了自然就成了一条新路。


    摆脱路径依赖,我想这首先需要增强创新自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得刚刚开始的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举步维艰。还有国外跨国公司放言,“中国人自己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


    面对压力,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抛开传统交换机架构,用造计算机的方法重新定义交换机,在“三流硬件、二流工艺”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流性能,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万门程控交换机,不但打破了“七国八制”的垄断局面,而且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路径,凭借独创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却从未发生过一起专利官司。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信心和决心,走自己的路,才能跳出“卡脖子”困境。


    摆脱路径依赖,还需要范式创新。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产生依赖,而且不断自我强化,形成“西西弗斯效应”。路径依赖往往会给自身技术突破划定上限,并拒绝甚至打压与之不适应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若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既有惯性,必须开辟新路径,用新的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去探索新范式。新范式一般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独特性,独辟蹊径、敢走弓弦;二是首创性,“从无到有”或“无中生有”;三是颠覆性,原有范式的否定之否定;四是可操作性,不空想、能落地;五是示范性,一旦应用将产生巨大效应。


    摆脱路径依赖,也还需要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时下,各种新概念满天飞,元宇宙、Web3.0等现象级的信息技术应用一波一波袭来。当一次次热潮不断切换,大家静心思考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巨大的科技创新体,仿佛缺少自己的话语体系,“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随处可见。


    若要在数字时代“突出重围”,必须要把新的技术范式转化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打破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西方的“知识依赖”“方法依赖”“工具依赖”,构建信息技术领域的中国学派和话语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05-31
  • 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作者:闫英才(中国电建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生产经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进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要全面落实这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理论学习要学深悟透,要原原本本学、研究分析学、以上率下学;调查研究要深入彻底,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推动发展要见实见效,要将主题教育取得的成果体现在公司高质量发展上;整改落实要精准到位,要坚持学习与对照同步,检视与整改并行,做到即知即改,应改尽改。要通过本次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引导广大干部踊跃投身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宏大事业中,助力企业生产经营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多数企业基层架构搭建不够完善,一些企业没有抓住关键发力点,党建成绩效果难以量化,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不够、作用转化不够等。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融合”,党建优势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化”。国有企业需突出抓好整体部署和关键人员的调动,使企业党建工作有效促进各执行层面与企业生产经营相互契合、同频共振。


    国有企业党委在企业中的作用是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在实施上则是通过提升组织效能,改进其内部管理,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融合。为此,国有企业要以党建“软实力”助推生产经营“硬发展”。


    抓顶层设计,构建责任体系。一要坚持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谋划。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写入企业章程,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党委决策事项和议事规则,完善制度流程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与从严治企的深度融合。二要坚持党的组织与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建立健全党的工作机构,实施党政“一肩挑”,将党组织覆盖到各个管理层级和基层项目。三要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开展。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抓方案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国有企业应定期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重点的党建主题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疏通上下,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知;把握“可实施”和“有效果”两个原则,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聚焦主题、有效推进。


    抓制度设计,抓实考核评价。应注重建章立制,着力实施党建标准化,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工作程序。坚持党建评价与业务考核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着力突出考核全面化,坚持用发展业绩来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上级党委组织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基层自身实际,将党建融入基层中心工作,促进各项生产经营工作任务高效落实,是摆在各级党组织书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因此,抓牢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一“关键少数”,是解决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要突出考核评价导向,不仅抓过程建设,更突出结果导向,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使基层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抓实基层队伍的执行力建设。领导干部要带头作表率,不打折扣、不讲条件地执行党组织的决策部署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主力军作用,把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检验标准,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引领和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05-31
  •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以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创新治理添动力提质增效促就业


    以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作者:袁玉芝(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了数字化与大数据的重要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一方面,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等劳动力技能失配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重技术叠加发展的智能时代,传统就业岗位被替代淘汰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使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效适应我国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助力人才强国建设,让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此,大数据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








    课堂开在茶山上,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洄水镇茶稻村,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专业老师与正在采茶的学生交流。新华社发


    大数据助力职业教育治理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治理涉及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社会组织、行业企业以及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是耦合利益相关者之间多元利益诉求的重要桥梁之一,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促就业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技术可在多主体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为职业教育架起一座通向“善治”的桥梁,推动职业教育治理逐渐走向“循数”治理和治理现代化。


    借助大数据,管理决策者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政策,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经验决策方式,管理决策者可以借助全链条、全维度、跨区域、全样本的数据与分析,对职业教育活动进行监测、预警与修正,从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用于支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政策或项目,并基于数据分析有效地解决教育项目或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静态化治理走向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化治理。如,基于大数据及时掌握和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国家、省市、院校三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体系,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合理、有序供给。


    借助大数据,企业可以更好地传递需求、寻求校企合作伙伴。行业企业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发出自己的利益诉求,更为频繁地和职业院校进行互动交流,更为便捷且有针对性地与其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数据是职业教育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在爱尔兰,职业院校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此外,大数据也为每所职业院校创建了一张有说服力的“名片”,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更好地掌握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现状,从中挑选出更能符合其需求的校企合作伙伴。


    借助大数据,学校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效率,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学校管理者除了可以借助大数据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外,还可以动态监测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并据此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如在英国,职业院校会基于相关工厂、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预测企业用工需求确定每个专业是每年招生还是隔年甚至更长时间招生一次,一旦劳动力市场中某类专业人员过剩,即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停止招生。另一方面,大数据也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招聘岗位与应聘要求信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如美国俄亥俄州开发的在线劳动力供应工具,可以帮助雇主和应聘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借助大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定制教学方案。传统职业教育往往试图寻找出教育教学中适用于大部分人的普遍性特点与规律,采用统一的批量生产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大数据的应用为面向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创造了可能,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动态监测、追踪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定制教学方案。教师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实时反馈数据,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开展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指导。


    借助大数据,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学校、专业和就业岗位。生源及生源质量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大数据可以揭示接受职业教育个体的职业发展轨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信息,打破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学生和家长在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比较各类学校、专业以及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作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例如,美国建立的职业信息网络系统,涵盖了从业者特征和工作本身特征两个方面的数据内容,包括对从业者的专业和学历要求、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








    数字化升级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河北省兴隆县职教中心,学生在进行汽车维修VR实训。新华社发


    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治理制度建设


    一是通过数据挖掘,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监测与评价制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起步较晚且尚未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评价制度。首先,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强调全过程监测。创新监测评价方法,全息性采集和监测职业教育活动的各种数据,将智能诊断性评价、预测性评价、即时形成性评价、个性化总结性评价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建立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解释力。现有的评估机构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级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迫切需要建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框架和资格框架系统。最后,吸纳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以学生家长、行业企业满意度来拓展评价的社会适应性,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来提高评价的专业性,以内省式自主评估模式来促进职业院校反思,以教育行政部门督控模式来督导职业院校改进。


    二是通过数据整合,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数据衔接共享制度。治理是个系统工程,要避免治理流程和治理政策的碎片化,就必须建立数据衔接共享制度,打通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流,避免数据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融通,整合多元利益诉求,以共同利益来驱动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有效协作。一方面,政府、教育、产业等各方面数据要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建立立体化的数据网络。在纵向上动态追踪每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历程;在横向上不仅要汇聚整合教育与人口、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等方面的数据,还要注重各类证书、许可证等非学历文凭数据与教育数据系统的衔接匹配。另一方面,数据的有效衔接共享需要统一的数据标准。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促进各方面数据兼容共享。


    三是通过数据开放,建立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制度。数据被有效利用是大数据助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但要避免数据被盗用和滥用。首先,建立隐私保护制度,规避安全风险。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限制收集和开放个人姓名、父母、出生地、指纹等可识别信息,保护信息安全。其次,规范数据使用程序,避免触碰数据使用的法律红线和伦理道德底线。通过研制《教育数据伦理规范》《职业教育数据共享协议》等政策法规,规范教育大数据使用程序,使各利益相关者有节制地使用数据。最后,建立为利益相关者量身定制公开数据制度。绘制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数据需求表,在保障隐私权和使用规范的前提下,为各利益主体开放数据,既满足其参与权和知情权,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是通过数据应用,建立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职业教育大数据治理制度。大数据破除了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关键性壁垒,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职业教育领域内的每个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有效,使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都能得到及时表达,使传统模式下的单向治理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治理、合作治理、共同治理的治理结构网络化新格局。首先,建立兼具数据汇集与分析应用功能的职业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教育、行业企业、人口等各部门数据,匹配衔接各种非学历证书数据,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教育数据系统。其次,建立各利益主体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互动合作机制。保障各主体的表达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中使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参与治理常态化。最后,提高各利益主体的数据素养,增强其利用数据参与治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通过培训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数据收集、分析、解读和应用能力。

    2023-05-30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江西寻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

    从江西赣州沿厦蓉、宁定高速公路往东南方向驱车约3小时,便到了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的寻乌县,视线所及,层峦叠嶂,满目苍翠。


    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地的江西寻乌,是个山地占比75.62%的山区县。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给这里留下了永铭史册的红色印记。


    2017年,中宣部调研组在这里开展了“寻乌再调查”,最终形成《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为支撑,指出寻乌县存在的四个方面25项具体问题,并提出科学对策。


    2019年,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寻乌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9.2%”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验收。


    新时代,新征程。2021年,寻乌开启了“寻乌再调查、思想再解放、作风再改进、发展再提质”大调研大讨论,《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调研报告》《做好农业“接二连三”大文章,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调研报告》《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调研报告》……寻乌的干部群众通过扎实调研,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寻乌,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快车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近几年是寻乌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进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寻乌县委书记蓝贤林感慨地说。





    寻乌调查纪念馆一景资料图片


    踏上乡村振兴必由之路


    天上有云,地上也有“云”。寻乌山岭连绵不绝,向阳坡面上,朵朵“白云”点缀其间。


    “这些‘白云’是保护脐橙不被黄龙病感染的防护网。我们的果农根据地表起伏和果田面积搭建起连片的防护网,还在防护网下散养了鸡鸭。”寻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和来十分自豪:“这种防护网是可降解材质,对环境影响小。现在这个方法不但被周边地区果农仿效,我们的技术人员还被请去湖南、广西等地指导搭建呢。”


    寻乌有着“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蜜橘之乡”的美誉,脐橙一度是寻乌农民的“当家果”。然而,单一依靠脐橙种植致富,抗风险能力差。2013年前后,突如其来的柑橘黄龙病虫灾害在寻乌暴发,对柑橘、脐橙造成侵染病害,给寻乌脐橙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痛则思变,2017年黄龙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寻乌县开始反思这种单一、粗放的产业发展路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论证,在推广脐橙防护网等脐橙种植新技术方法、引导果农开展生态复种的同时,寻乌还积极扶持百香果、鹰嘴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由“脐橙为王”转向“柑橘为主、多元发展”,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区域布局合理、生产技术规范、产品优质安全、营销网络完善、品牌效应凸显的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调整、产销体系结构调整……在寻乌寻访,我们深深地感受着这里的农业正发生着鲜活的深刻变化。


    寻乌县文峰乡幸福小镇智慧蔬菜产业园的大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菜苗翠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远处,阿里巴巴(寻乌)客户体验中心二楼大厅里,一个个工作人员戴着耳机,端坐电脑前,不停地与客户交流着,工作繁忙而有序,助力寻乌农产品行销各地。


    在寻乌县长宁镇的广寻现代物流园里,货车川流不息,园内分拣中心工作人员熟练地搬运、扫描,分拣包裹。广寻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卫东说:“我们园区通过‘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合同物流’等模式整合快递行业,全面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集聚度占全县物流产业总量的90%以上,还吸引了瑞金、信丰等周边县市的果农、快递公司到寻乌中转直发。”


    寻乌县南桥镇的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院子里,公司创始人赵一麟正在筹备将企业整体搬迁至南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新厂房。自2018年11月从深圳返乡创业以来,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致力于蔬菜种植、加工、销售配送的融合发展,以自主研发的乳酸菌发酵腌制工艺生产腌制蔬菜,成为国内30余家知名餐饮连锁企业的直销商,公司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生产的产品“叶芥菜”也通过了深圳“圳品”认证。“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寻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军预制菜市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赵一麟自信地说。


    “寻乌的农产品正从过去低端的生产原料、初级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农产品加工则逐步向优势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转变。”寻乌县县长何善祥说,“归根结底,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这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在寻乌与福建武平、广东平远三县交界的高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项山乡福中村罗福嶂,它是寻乌县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曾在此召开前委会议,史称罗福嶂会议,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古田会议”的前奏、中央苏区创建的起点。


    汽车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公路在林海间穿行近一个小时,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出现在眼前:小溪穿村潺潺流过,古朴整洁的客家民居在树木掩映下错落有致,“一根火柴点亮中国”的红色大字在整修一新的罗福嶂会议旧址前格外醒目……





    寻乌县村民在大棚内采摘蔬菜。资料图片


    福中村里有个“名人”——因40余年扎根深山服务群众而先后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乡村医生潘昌荷。当我们在村卫生室见到他时,66岁的潘昌荷正坐在电脑前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开处方。“以前,我们村连江西的手机信号都没通,只能使用福建的信号,与县里联系算是打长途,更不要讲用电脑上网啦。”潘昌荷一边开方一边说。


    以前村里办不成医保,进城报销时需要提供很多手写材料,潘昌荷得把每一个病人的费用写下来,带着一堆手写材料骑摩托车统一去县里报销。“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直接结算,用人脸识别跟手机扫码就可以啦。卫生室需要进药时,打个电话就能给我开车送来。”潘昌荷说。


    与福中村卫生室一路之隔,是墩背村民小组组长兼护林员潘向阳的家,二层小楼有些年头了,小院拾掇得很整洁。潘向阳正在院子里晾衣物,记者打趣说:“老潘做家务啊,真勤快!”潘向阳一指一楼侧面,大大咧咧地说:“洗衣机洗的,不费事!现在水啊电啊都方便,自来水入户,一吨一块五,就是收个维护费,都用得起。”


    看着卫生间里干净的地面和白得发亮的釉面水冲蹲便池,记者问:“污水往哪里排啊?”潘向阳朝窗外一指:“地下,化粪池、污水池早改造好了,要建设好保护好人居环境不是?除了离城里太远,现在我们山里人的日子比城里人也差不了太多。”他嘿嘿笑着。


    福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潘剑威告诉我们,过去,村里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65人,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为17.94%,村民收入主要是靠外出务工。“村里没有产业,生活条件又不好,别说吸引人来,自己村的都留不住。”


    后来,随着政府投入,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福中村开始具备脱贫发展的条件。经营着一家装修公司和一家桶装水厂的潘剑威2017年回村担任了村支书,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和村集体经济建设,拆猪栏、改桥梁、筑河堤、修村道、改建修缮自来水管道,开发仙人草、猕猴桃、番薯、水稻种植等产业,建起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着手打造“电商+休闲餐饮+乡村旅游”的富民产业模式,全村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福中村实现了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2020年被列为全国“红色名村”,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在对口帮扶的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支持下,又争取到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团捐资3000万元,支持村里对罗福嶂会议旧址进行保护性提升。


    随着2021年12月28日罗福嶂会议学习园建成开园,福中村迎来了新一轮发展,以红色生态旅游吸引赣粤闽三省游客,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农庄经济及特色民宿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顺。2022年,福中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继2021年突破40万元后,达到了51万元以上。


    福中村的变迁,是寻乌县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表明,2020年至2022年,寻乌全县新建了109个5G基站,完成了280处偏远村小组的宽带建设;2022年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容量达到2.56千伏安/户,实现农村供电可靠性99.9%、电压合格率99.92%;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62处,整治危旧土坯房28.4万平方米,高质量完成农村问题户厕整改,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乡镇圩镇污水设施覆盖率达100%;建设了148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除县城区域及卫生院所在村以外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寻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变了,村民们发展的心气更高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投身乡村振兴、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劲头更大了。


    新时代文明实践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里,一座明清风格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座依山面塘的深宅大院,是始建于清乾隆元年的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作为赣南保存最完整的一栋九井十八厅客家古建筑样式,它于2015年被寻乌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的大门一侧立着一块白底红字的牌子——“高排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我小时候在‘大夫第’里住过,现在又在这里为乡亲们服务。”陈云魁的第十代裔孙、高排村党建宣传员陈佛海向我们介绍,2019年政府出资对“大夫第”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缮后,村里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放到这里,设立了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法律服务室等,由他负责运作管理。“我们会经常请宣讲人员来为大家讲解党的政策,请致富能手来传授种养技术,请党员干部、法律志愿者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调解邻里纠纷,还会经常开展一些文艺演出,搞活动的时候,热闹得很哩。”陈佛海说。





    寻乌县文峰乡幸福小镇景色资料图片


    寻乌县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0个重点联系县之一。近年来,寻乌不断探索创新、强化举措,以“融合思想引领、融合群众需求、融合文体活动、融合主题宣传”四个融合为理念,以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为抓手,盘活客家祠堂等闲置资源,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将其打造为集政策宣传、法治教育、纠纷化解、村民议事、学习课堂、道德讲堂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善治阵地,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阵地全覆盖。“寻乌有187个村、社区,我们就建设了187个‘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寻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永强说,“它们打通了服务基层、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紧密结合乡村社会治理,有力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基层落地见效。”


    通过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寻乌逐步建立健全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既丰富了寻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又提升了寻乌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公众安全感指数从2017年的96.24%提升到2022年的99.16%。”寻乌县综治中心主任何艳红说。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如今的寻乌儿女,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力前行,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05-30
  • 调查研究要追求深、实、细、准、效

    作者:高仁(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望道研究院副院长)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这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把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用好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如何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对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之江新语》中有精到论述,“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实、细、准、效”,短短五个字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个过程,必须求深、求细、求准。要增强看问题的眼力。坚持树立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善于发现、分析、总结问题的本质根源。要增强谋事的脑力。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调查研究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增强察民情的听力。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真实心声、现实关切,俯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增强走基层的脚力。基层是调查研究的主阵地、主战场,既要到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和先行一步作出探索的地方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也要到群众意见集中、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去搜集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将情况摸清、将问题找准、将对策落实。


    调查研究必须求实。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锤炼党性和作风的过程。开展调查研究,是停留在一般性口号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调查研究不能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端着架子、只作指示、不听意见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只有“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的“被调研”;不能搞“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悬浮式”调研;不能搞先入为主、主观臆想、还未调研已有结论的“主观主义式”调研;不能搞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的“盆景式”调研和“嫌贫爱富式”调研;同样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调研和“一股脑、一阵风”的“扎堆式”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纠正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途径。既“身入”基层,更“深入”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基层下得去、立得住、站得久,既“人到”基层,更“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如此一来,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是准确的,所作出的对策也才能是有效的。实效是深入调研后的结果,是下了一番深、实、细、准功夫后作出的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的成绩。效在深、实、细、准之后,其中的规律值得思考、必须践行。

    2023-05-29

  • 首 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