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部: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1%以上

    中新社南昌4月10日电(记者吴鹏泉)中国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一级巡视员陈永清10日在江西南昌表示,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或处理等治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以上。





    当天,2023中国乡村振兴与环境发展论坛在南昌举行,不少业界院士专家、企业代表齐聚此间,围绕水环境治理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据陈永清介绍,生态环境部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十四五”以来,组织各地以县为单位,整县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十四五”以来,将民众反映强烈、面积较大的4178个农村黑臭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目前已完成整治黑臭水体2200余个。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稳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坚持利用优先,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努力探索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一些曾经因畜禽粪污导致地下水严重超标的地区随之得到初步改善”。


    陈永清认为,优良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广大农村地区不能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短板。要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健全治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效,推进城市和乡村美丽建设齐头并进。


    生态环境部此前明确提出,2025年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40%。“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陈永清如是说。(完)

    2023-04-11
  • “住上老年公寓,吃穿用住有保障”(帮扶县驻村手记)

    “老范,早啊!今儿还去拾掇地?”


    “那必须的,每天都去,锻炼身体!”


    每天早饭后骑着摩托去地里拾掇庄稼,午睡后喝一杯咖啡,然后美滋滋地下楼和老友们下棋、聊天……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的养老服务中心生活了14年,85岁的范德勇习惯了这样悠闲的日子。


    范德勇说,“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住上老年公寓,吃穿用住有保障,每个月还能收到村里发的‘零花钱’。”


    “判断一个村子发展得好不好,村民生活幸不幸福,看看村里老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就能知道。”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说,“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是我们村集体必须要攻下的‘山头’。”


    周台子村养老服务中心是一栋6层楼房,内有餐厅、医疗室、娱乐室、值班室和一部医用电梯,房间里统一配备家具、家电,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清洗衣物、打扫卫生、照顾起居。村里老人只要年满70周岁都可以免费入住。


    84岁的闫淑琴说:“集中养老,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生活问题,也减轻了儿女们的家庭负担。孩子们隔三差五来看我,给我带好吃的,可孝顺哩!”


    在周台子村,老年人的生活费也由村集体承担。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周台子村给老人每人每月发2元钱生活补助。此后,补助逐步提高,如今已达到500元。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村里还会给老人们买衣服、订蛋糕、发米面油,请老年人吃大餐。


    “100岁的每月能领1000元钱呢!楼下的宫殿信今年102岁了,百岁生日那天,范振喜给他买了拐杖、订了生日蛋糕,还发他1万块钱呢。”范德勇说。


    全村老人的养老开支对村集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周台子村底气哪里来?答案是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


    1995年,周台子村要筹建一个年处理矿石5万吨的铁选厂,资金缺口达70万元。范振喜和村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向村民借钱建厂,并承诺挣到钱是大家的,赔了钱村班子砸锅卖铁也要还,决不让村民蒙受损失。仅半个月时间,村委会就收到了按有230个红手印的合同,筹齐了资金。铁选厂如期建成,不到一年后,村集体就连本带息把钱还给了村民。


    以发展集体经济为支撑,多年持续艰苦创业,周台子村按照产业园区、生态园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思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建材、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业态,如今成为年产值4亿多元、集体可支配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万元的富裕村。


    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宽敞通达的柏油路、红火热闹的商业街以及窗明几净的小学、幼儿园……走在周台子村里,如同置身于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为老百姓干真事儿、干实事儿,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范振喜说。

    2023-04-11
  • 量身定制,内蒙古这些村歌唱响“希望的田野”

    “这里的山美水美花海烂漫,这里的人好水甜情意绵绵……这里的金玉米嘎嘎的粘,这里的雪花牛溜溜的圆……”近日,伴随着欢快的唢呐前奏,村歌《曙光美好家园》响起,兴安盟突泉县曙光村的小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


    一首为曙光村量身打造的村歌,既有活力又接地气,不仅唱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村情村貌、风土人情,也唱出了新时代乡村的美好生活。


    “我们的村歌,歌词朗朗上口,曲风热烈欢快,大家非常喜欢,人人都会唱。跟着村歌跳着自编的广场舞,这种感觉老好了!”曙光村村民王阿姨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边说边拍视频记录,并分享到了“快手”平台和微信朋友圈,没过几分钟就收到了多位好友点赞,其中一位离乡多年的同学留言:家乡比以前建设得更美更好了,有机会一定回去看看。


    近年来,内蒙古原创歌曲题材丰富、形式新颖,其中乡村振兴题材歌曲深受百姓欢迎,并被广泛传唱。在2022年内蒙古流行音乐发展报告中,“村歌嘹亮”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成为一大亮点。


    2020年10月,自治区文联推出“我们的美好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深化推进“村歌嘹亮”等9个志愿服务品牌,《人人都说杨家堡好》《新时代富了咱庄户人》《心中的吉拉故乡》《喜桂图圆舞曲》《石人湾等你来》《曙光美好家园》《幸福柳树川》《我爱我家代钦塔拉》《高根营子之歌》等30多首原创村歌相继亮相。


    “村歌,就是村民们自己的歌,一定要让每个音符都沾着泥土的芬芳。”村歌《人人都说杨家堡好》的曲作者刘武斌说,“创作过程中,我几次深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杨家堡村采风,了解到当地群众比较喜欢二人台和陕西民歌,在创作过程中便将多种元素融合起来,在欢快热烈的曲风中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


    2022年,内蒙古的两首村歌《人人都说杨家堡好》《美丽召稍我家乡》入选中国村歌大赛百佳村歌。


    从田间到广场、从小剧场到大舞台,从短视频到网络直播,一首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转动听,共同歌唱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唱响了新农村新建设的新景象,在口口相传中越唱越火。


    《曙光美好家园》词作者周世荣说,村歌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形式新内容,同时也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植入了新元素。“我们主要想通过一首村歌让老百姓舞起来、动起来,把精气神提振起来。村歌的创作并不简单,一首好的村歌需要抓住当地特点、特色才能更贴近听众,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喜欢、爱唱。”


    一首村歌,就是一张“有声名片”,内蒙古壮美的自然风光、现代的发展气息、独特的民俗风情都被写进了极具特色的村歌里,凝聚起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强大力量。(记者马芳)

    2023-04-10
  • 3天4场!全区高校专场招聘会提供2.7万个就业岗位

    4月9日,求职学生在招聘会上向用人单位了解招聘岗位情况。当日,内蒙古自治区2023届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举行,共有区内外213家用人单位和7000余名毕业生参加,提供就业岗位6948个,学生投递简历4026份,达成初步签约意向924人。记者王磊摄


    4月7日—9日,自治区教育厅会同相关高校共同举办了4场线下校园专场招聘会,67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2.7万个就业岗位,助力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尽早高质量就业。


    4月7日,财经类专场招聘会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举行,共有区内外191家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7504个。招聘会现场,巴彦淖尔市统计局副局长石杰告诉记者:“基层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前几天我们已经去中国农业大学参加过一次招聘会了,这次又回来咱们内蒙古的高校继续引才,迫切希望招聘到我们需要的人才。”


    4月8日,教育行业专场招聘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有来自区内外高校、教育局、教培机构等共154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就业岗位5616个。开展招聘会的同时,自治区教育厅还邀请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集宁师范学院、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高校的教务处及就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开展了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会,深入了解内蒙古2023年及未来5至10年的中小学教师需求情况以及自治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同日,内蒙古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春季联合招聘会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呼包鄂乌四市的114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7236个。


    4月9日,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区内外的213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948个。活动现场划分了8个专区,涵盖农牧奶业类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酒店类、光伏类、信息技术及设计类以及商业服务、教育类企业招聘专区等自治区重点产业行业。


    据统计,4场招聘会共有近1.7万名高校毕业生参会。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将继续聚焦自治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人才需求,结合毕业生专业和生源情况,高频次举办分层次、分行业、跨地区校园招聘活动,如农牧类、生物制药类、装备制造类等线下校园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记者刘志贤)

    2023-04-10
  • 人社部部署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记者姜琳)记者6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人社部近日下发通知,部署以10个行动为重点,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

    这10个行动包括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行动、公共部门稳岗扩岗行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服务支持行动、“职引未来”系列招聘行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行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青年专项技能提升行动、就业见习质量提升行动、就业困难结对帮扶行动以及就业权益护航行动。

    在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行动方面,通知提出,聚焦中小微企业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按月将中小微企业新增参保人员数据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等数据进行比对,确定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主动联系推介政策内容;开通“绿色通道”,推广“直补快办”模式,做到随申请随确定随审核随发放。

    针对公共部门稳岗扩岗行动,通知要求,积极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规模,结合实际适当增加“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科研助理岗位招聘人数,支持推进实施“城乡社区专项计划”“村医专项计划”;加快事业单位招聘进度安排,“三支一扶”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人员招募工作。

    对于“职引未来”系列招聘行动,通知明确,各地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招聘活动,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重点组织线下招聘服务;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失业青年较集中的市县要定期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整合岗位资源进街道、进社区开展巡回招聘。

    在就业权益护航行动方面,通知提出,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清理整顿,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支付工资等行为。

    2023-04-07
  • 超市逛得开心、商品买得放心、日子过得舒心,河北正定—— 乡镇商超丰富乡亲生活(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数据来源:河北省商务厅、正定县


    整理货架、补充商品……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岗镇,瑞天超市北孙村直营店店长朱建军一大早便忙个不停:“超市早上8点半营业,我们得在村民来之前把货备足。”

    占地约900平方米的超市里,摆放着近百个货架,日用百货、烟酒副食、米面粮油、鲜果时蔬等商品应有尽有。“咱家店辐射周边13个乡村,平均每天营业额2万—3万元。”朱建军说。

    “不出村就能逛‘大超市’”,不是北孙村乡亲的独特体验。近年来,正定县城关供销合作社依托旗下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网点,通过完善物流配送体系,采取直营与加盟方式,不断推动连锁超市进乡村。目前,全县共有直营超市15家、村级加盟超市235家。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村民口中的这些“大超市”,感受乡村购物新时尚。

    “自打有了‘大超市’,不光买东西方便,我们也有了‘逛’的乐趣”

    查看原料说明、检查生产日期,瑞天超市北孙村店的乳饮货架旁,36岁的村民王会细细挑选着牛奶。购物车里,水果、蔬菜、饼干等商品满满当当。“以前品种少没得选,能买上就不错,现在光是牛奶就有很多种。”王会说。

    确实,购物曾是北孙村乡亲的一个小烦恼。“以前,村口小卖部,有啥买啥、没法讲究。东西少不说,还都是杂牌子,品质也没保障。”一旁的村民张云霞接过话头,“买菜去菜铺、买肉去肉店,要是想买块豆腐,还得支起耳朵仔细听小贩的吆喝,生怕错过了。”

    北孙村党支部委员韩凯介绍,村里没有大型超市时,大家日常购物靠小卖部,集中采购要等赶大集。可大集不是天天有,小卖部商品品类单一、品牌杂乱,有的卫生条件差一些,商品包装上都积满了灰尘。

    “买点油盐酱醋还行,如果想买点牌子货、档次货,就只能搭车到县城。”韩凯说,北孙村距离县城较远,开车也得30分钟,乡亲们采购往往得提前列单子,生怕有遗漏,没私家车的时候,还要几家拼车或者坐公交车往返,特别不方便。

    而今,从家步行10多分钟,就有大型超市,王会隔三差五就来逛一逛,“距离近,东西多,日常吃用的啥都有,一次就能买齐全。”

    “自打有了‘大超市’,不光买东西方便,我们也有了‘逛’的乐趣!”饭后没事,王会也会带着孩子来超市逛逛,看看有什么新鲜货。“哪怕不买东西,光在超市里溜达一圈、看看摆放整齐的货架,心里也舒坦啊。”

    “乡亲们钱袋子鼓了、消费底气足了,乡村商贸设施建设就会随之跟上”

    在雕桥村,最热闹的去处要数向阳街。瑞天超市雕桥村直营店,刚迎来一波购物高峰。

    趁着客流高峰期过去,店长周浩开始检查货架、整理进货单。“最近顾客对丸子、鱼豆腐等火锅涮品的需求比较多,下次要多进些。”周浩边走边看边记,进货单上列出一长串商品。

    村民的消费需求日益丰富,得益于收入的提高。近些年,正定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企业落户村里。“现在光咱村就有31家企业,提供了90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回流。”雕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勇介绍,2022年,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正定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004元增长到25578元。

    “乡亲们钱袋子鼓了、消费底气足了,乡村商贸设施建设就会随之跟上。”正定县城关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张剑锋和同事进行过调研,2014年以前,当地乡村缺少较大规模的超市,供销社虽在各村有网点,但只售卖五金、化肥等,品类少、效益差,房屋也是年久失修。为了推进乡村消费升级,正定县城关供销合作社整合资源,成立了河北瑞天经贸有限公司,将基层供销社网点改造成一家家直营大超市。

    店开起来了,物流畅通就成为顺利营业的首要保证。“近年来城乡路网越来越完善,为超市开进乡村创造了便利条件。”瑞天超市业务负责人王蕾说,“我们共有两座存储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日常有11辆货车巡回送货,每家直营店还专配两辆货车,货物的平均配送周期仅为两天。”

    “成为加盟店以前,想进货只能自己去市场‘淘’,品种单一,质量也难以保证。”瑞天超市南岗镇中心店负责人田书贞说,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员隔天就会发货过来,“品牌多、种类全,还有很多热门新产品供选择,省心更省力。”

    “随着超市开进乡村,越来越多本地农户、合作社和公司签订供货协议”

    新城铺镇东白庄村的草莓基地前,一辆货车正载满驶离,这些草莓当日下午就能在瑞天旗下所有超市上架销售。“我们和超市签订了供货协议,每年都会供应价值8万多元的草莓。”基地负责人李计昆说。

    “随着超市开进乡村,越来越多本地农户、合作社和公司签订供货协议。”王蕾说,公司与各乡镇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对接,从全县挑选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一方面拓宽了当地农产品销路,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短链运输也能保证菜品果品的新鲜度,让老百姓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散布于村庄田园的连锁超市,不仅为乡镇注入商业活力,也延伸了民生服务的触角。超市开在家门口,村民们有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也有了新的就业机会。“骑车10分钟就能到岗,每天两班倒,每月有2000余元的工资,风不吹日不晒,还方便照顾家里。”说起在超市的工作,27岁的南楼村村民李心悦十分满意。去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她便应聘成为瑞天超市北孙村店的生鲜区售货员。

    “直营超市每家用工需求大概在10—20人之间,主要是售货员、收银员、理货员等,我们招工的原则就是优先选择附近村民。”王蕾介绍,目前公司直营超市日常用工数有1900多人,赶上节假日或促销期还会招募临时员工,用工规模可以达到2000人以上。

    在瑞天超市北孙村店,进门处设有一个小型移动营业厅,今年70岁的南楼村村民韩双马专程赶来,请营业人员帮忙缴存话费。“这里还能帮我清理手机内存,教我使用手机功能,微信聊天就是他们手把手教会的。”韩双马说。

    “今年,我们打算加速直营超市在县内的布局,达到乡镇街道全覆盖。”王蕾介绍,下一步,公司计划在每家直营超市内开设快递收发点,并引入家政服务、理发、打字复印等商户,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更好地便利乡亲们的生活。

    2023-04-07
  • 全国单板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冠军赛收官 内蒙古运动员收获1银1铜

    4月2日,2022—2023赛季全国单板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冠军赛在吉林省长白山和平滑雪场收官,内蒙古运动员夺得1银1铜。


    据了解,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是考验运动员滑雪技术、跳跃、腾空、翻转、落地等综合能力的雪上极限运动。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办,比赛采用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国际竞赛规则》关于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的最新规则,采取预决赛制,分男子、女子青年组和成年组,设有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女子坡面障碍技巧以及男子大跳台、女子大跳台4项比赛。


    比赛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15支代表队的64名运动员参加,内蒙古派出6名运动员参加8个小项的比赛。在青年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项目上,季子杨获得银牌,倪丙绅获得铜牌;在青年女子大跳台项目上,王梓萌获得第4名,在成年女子大跳台项目上徐添获得第8名。(记者柴思源)

    2023-04-06
  • 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1.4万个

    4月3日,全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内蒙古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就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作出部署。与会者进行了实地观摩,学习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金钥匙,事关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牧业强区建设大局,能够实现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的有机衔接,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在节本上,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批量购买各种农资、集中使用农业机械降低生产成本。在增效上,通过实行集中连片作业,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机械作业。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就业。


    与此同时,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解决农技推广能力不足的问题。动物防疫技术推广方面,去年20个牛羊养殖集中的地区,整县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了19个旗县开展试点,覆盖了40%的牛羊养殖,总结提炼的“1+N”菜单式、“公司+农户”打包式、“防疫诊疗+”拓展式3种典型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先行先试新品种新技术,拿出从种到收的一整套方案,实现农技推广从提供单一技术向集成式供给转变,极大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


    近年来,内蒙古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服务组织达到1.4万个。目前,全区总结出区域服务中心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合作社联合服务模式、专项服务模式4种代表性的模式。下一步,内蒙古将树立服务全链条理念,以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记者韩雪茹见习记者张璐肖璐)

    2023-04-06
  • 赤峰引才团走进清华北大

    近日,赤峰市引才团走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召开引才推介会,力邀各界英才加盟赤峰。此次活动是赤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古老红山青春赤峰”为主题的鸿雁北归·赤子还乡引才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会上,赤峰市拿出了开通“绿色通道”“事业编企业用”、畅通职称评聘机制、人才绿卡制度及安置费、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引才大礼包,向在场的高校师生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在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赤峰籍学生解金鹏,是第一个来参加双向推介会的应届毕业生,经过和几家单位的详细沟通,最终与松山区签订了意向协议。“希望借这次机会,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解金鹏说。松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常虹介绍,根据这个协议,解金鹏毕业后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去任意一家松山区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工作。


    随着赤峰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此,赤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以“古老红山青春赤峰”为主题的专项引才活动,赤峰市主要领导与两所高校领导面对面对接交流,赤峰市委组织部和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引才优惠政策,赤峰市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的方式,引进清华、北大毕业生,对于全日制硕士以上人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给予最高30万元标准的一次性安置费。优厚的政策,吸引了两所高校的不少应届毕业生,两天的时间共有45人签订了意向协议。


    据悉,这次专项引才活动为期一周,赤峰市一共有72家单位参与,专项设置了103个市直事业编制,提供了380余个岗位,涉及赤峰市的部分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市属国企和赤峰云铜等单位企业。(记者王塔娜)

    2023-04-04
  • 杜岗: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兴安盟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农牧民忙碌的身影。全国人大代表、兴安盟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也在其中忙碌。


    全国两会结束后,杜岗最惦记的就是春耕生产,返回合作社的第一时间,他便一头扎进肥料仓库,一边指挥肥料生产,一边向大家传达全国两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给咱们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鼓足了劲儿……”杜岗用朴实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畅谈了参加全国两会的感想和体会,围绕大家关心的粮食安全、惠农政策、乡村振兴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讲,同时就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助推合作社春耕生产谈了自己的思路。


    “听了杜理事长的宣讲,我非常振奋,也让我知道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振兴离不开我们年轻人,我会以杜理事长为榜样,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聆听宣讲后,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社员万立勇激动地说。


    今年,在杜岗的带领下,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计划种植大豆4000亩、旱作水稻4000亩,玉米4000亩、经济作物2000亩。在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提质增效,为乡村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带领农民走出现代乡村发展新路子。


    “我们合作社要通过水肥一体化、大垄密植浅埋滴灌等科学种田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大豆、玉米等作物的耕作水平,完善‘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在土地流转、科学种植、品牌销售上获得收益和分红。”杜岗说,他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筑牢发展基础。同时,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记者高敏娜)

    2023-04-04
  • 种地也能评职称

    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比例达50.68%,较2020年提高10.55个百分点


    种地也能评职称(人民眼·育好用好乡土人才①)


    ——来自山东、吉林、甘肃等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的调研


    种了半辈子地,从未上过大学、发过论文,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农民王笃春,不久前获评中级职称。“种地成职业,农民有职称。”手捧证书,“农民农艺师”几个字赫然入目,这让王笃春心里美滋滋的,干劲儿更足了。截至1月底,山东省已有9063人获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的《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比例为50.68%,较2020年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


    谁能申报农民职称?如何评定农民职称?农民评职称有啥用?评上职称后怎么干?日前,记者深入山东、吉林、甘肃等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的省份实地探访。


    谁能申报农民职称?


    不唯学历、年龄、奖项、论文,畅通职业农民职称申报渠道


    查干湖面冰雪消融,育秧车间新绿萌动。连日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镇图那嘎村农民、高级农技师刘双一直为春耕育秧忙碌着。他去年新上的水稻育秧流水线马力全开,每天可完成400多亩稻田的育秧工作。


    2018年,在外地做水产生意的刘双返乡创业,流转了1300亩地种植水稻。起初土壤肥力较差,每亩地收入仅千元左右;后来他尝试在稻田里养殖中华绒螯蟹,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每亩地增加利润500元以上。


    “刘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乡亲们信得过,不仅村里大伙儿跟着他干有奔头,去年全省又有130多户农民跟着他走上稻蟹共养的新路子,新增养殖面积近万亩。”跟着刘双干的育秧员马巨川又补充了一句,“他可是有高级职称呢。”


    说起高级职称,刘双难忘2021年夏天的那个电话通知。那天,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王土告诉他:“吉林省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申报马上就要开始了,你是种粮大户,评职称很有竞争力。”


    “我就是个庄稼人,既没学历,又没论文,能评上吗?”刘双将信将疑。其实,和刘双一样,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专业技术职称通常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评者往往需要满足学历、论文、研究成果等“硬杠杠”。


    “给农民评职称,就是要让‘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王土耐心细致地为刘双答疑解惑。


    2019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


    2021年6月,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申报标准,其中明确“首批乡村人才高级职称申报,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奖项、不唯论文,凡是扎根乡村、振兴农业的人才,都可申报”。


    “农民职称申报打破了学历、论文等限制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吉林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张福新介绍,评价标准围绕思想素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带动能力和群众认可度等维度设置,将农民职称申报人能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为评审重点,“同时要求,在职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及事业单位人员不得参报。”


    彼时,刘双带领380余户农民从事稻蟹共养,总面积近4万亩,每亩地综合效益达1700元,累计增收超2000万元,符合申报条件。刘双填写好农民职称申报表,连同相关证明材料递交到县人社局。


    张福新介绍,吉林省人社厅2022年11月印发的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体现了以能力代替学历、以实绩代替论文、以贡献代替奖项的原则,为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设置了乡村振兴农经师、乡村振兴农艺师等9个专业,每个专业分初级、中级、高级(副高级)3个层级。目前,吉林省共有4000余名乡村振兴人才获评职称。今年,吉林省将再为约2000名乡村振兴人才评定职称。


    对于特别优秀的乡土人才,一些地方还建立了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村民靳志强,是甘肃省首位获评正高级职称的农民。2018年7月印发的《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提出,“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靳志强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果树种植能人,由于缺论文、少学历,他听说此事之初并未放在心上。


    没成想,几天后,天水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着靳志强整理农民职称申报材料。曾获天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陇人骄子”称号,累计免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凭着突出的业绩等加分项,靳志强获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目前,甘肃已有7位农民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特殊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获评高级职称。


    如何评定农民职称?


    基层管、行业推、专家评,农民平时干什么,面试评委就问什么


    “谁的庄稼种得好,田里走走就知道。”刘双递交高级职称评审材料半个月后接到通知:县里来人,实地考察。


    养蟹有啥技术难点?水稻亩均产量多少?如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考察组成员蹲在地头,问得仔细;身处熟悉的环境,回答时常思考的问题,刘双越说越顺溜。对着稻田里拳头大小的青色螃蟹,考察组成员不时拍照记录,并走访了周边村民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吉林省创新农民职称评审方式,打破高级职称逐级申报模式,由基层管、行业推、专家评,采取业绩陈述、面试答辩、实践操作和专家综合评议相结合的多元评审方式。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则由基层人社部门按照推荐数额直接向省人社厅申报。


    不单是吉林,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评审模式。2018年,山东省在东营市开展试点工作,高级职称由省人社厅专家评审,初级、中级职称评审则下放至东营市。2019年12月,当时刚满30岁的东营市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玉龙顺利获评中级职称。


    张玉龙何以能获评中级职称?记者走进位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的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果大棚一探究竟。


    西瓜通常长在地上,张玉龙种植的西瓜,有的瓜蔓却顺着吊绳“爬”到了半空中。“将来,大西瓜长在地里,小型瓜结在空中。这样的立体栽培,能够提高产量。”张玉龙一边给记者解释,一边探身授粉、掐尖、疏蔓,打理好后插上红标签,标注好日期:“11日,授粉完成。”张玉龙2010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用大棚立体栽培西瓜,皮薄瓤甜,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谁有资格评职业农民职称,基层最有发言权。”龙居镇党委书记隋海伟介绍,市里建立了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推荐评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区职能部门掌握情况、熟悉农民的优势,分级成立推荐委员会,确保推荐人选过硬。张玉龙是种瓜好手,示范带动贡献不小,龙居镇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告知政策,推荐他参加中级职称评审。


    为提升农民职称评定的业内认可度,山东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设立了专门的评委会。“我们科学遴选评委,由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深专家担任。评委会设立多个专业评审组,探索多元化评审方式。”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英明说,面试分为两个环节,先是自我介绍,再由评委现场提问。


    经考察组实地走访后,张玉龙很快接到了评审面试通知。“一张长条桌前坐着13名评委,都是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既有粮食、林果种植领域的,也有水产、畜牧养殖专业的。”张玉龙答辩之初很紧张,手心里全是汗。


    “别紧张,咱先说说西瓜授粉……”一名评委开始提问。张玉龙一听,问的都是自己常干的活,很快放松下来,对答如流。张玉龙走出考场时,其他候考的农民职称申报人赶紧凑上前打听:“都问了啥?”张玉龙说:“咱们平时干什么,评委就问什么。”评审结果公示5天后,张玉龙拿到了中级职称证书。


    “一些农民有经验、技术过硬,参加评审时却容易紧张,我们就将考察重点聚焦到具体生产上,让他们答辩‘有得说’、成果‘呈现好’。”王英明介绍,2020年12月,山东省将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全面下放至设区市,由各市组建相应评审委员会。与此同时,评审方案、评审结果仍需及时向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备案,确保评审科学公正。


    农民评职称有啥用?


    用好职称评审“指挥棒”,让职业农民工作有干劲、发展有空间、事业有奔头


    “叮咚!”手机上接收到的一条银行信息,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农民魏自明的注意。“没想到刚评上副高职称,就领到了1000元补贴!”魏自明喜上眉梢。2021年7月,张掖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联合启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待遇“专享”工作:取得市里评定正高级、副高级职称资格的,每人一次性分别奖补1500元、1000元。


    乡村振兴人才有了职称傍身,不仅可获配套的奖励补助,还带来个人荣誉感、社会认同感的双提升。2021年,吉林省人社厅从300名乡村人才高级职称获得者中优中选优,评审出百名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并向他们颁发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吉享卡”,可享受人才评选优选直推等待遇。“评上职称后,头上有了‘帽子’,现在又领到了‘吉享卡’,脸上有‘面子’!”刘双说。


    用好职称评审“指挥棒”,还得让农民“有平台”显身手。手持雾化水枪,穿着胶鞋喷喷洒洒、走走停停,张掖市副高级农艺师杨万军一大早便在育苗大棚里忙个不停。瞧见记者走到门口,杨万军盛情邀请到“办公室”坐坐。


    说是办公室,其实是张掖市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挂牌成立,享受3万元一次性补助。”指着金属牌匾上的鲜红大字,杨万军说。“目前,张掖每年创建1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30多个县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向获评职称的农村实用人才倾斜,通过‘师带徒’促进农民提高技能。”张掖市人社局副局长薛玉平介绍。


    职称评审释放政策红利,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的王笃春也尝到了甜头。2019年,作为锅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笃春牵头创办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9个村。起初,听说市里要给农民评职称,王笃春并未当回事。没想到,评上后不但领到补贴,还优先获评“平原县最美农民”等称号。


    优待不止于此。山东省鼓励各地创新农民职称激励政策,平原县将项目资源向获得职称的农民倾斜。2021年以来,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相继落地锅培口村,累计投入资金480万元。“过去,烘干机不够用,效率低。”王笃春没少为此犯愁,如今依托农民职称获得项目的资金支持,合作社新建了烘干塔。


    “领专项补贴、享政策倾斜、获技术支持,让咱职业农民工作有干劲,发展有空间,事业有奔头。”王笃春说,合作社还购置了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去年最高亩产达到831.36公斤。


    农民职称,并非一评了之。各地持续开展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有的组织乡村振兴服务团定期开展指导,有的组队外出交流学习,打通农民成长成才通道。


    2019年,看到不少人直播带货效果好,张玉龙也开始尝试,无奈销量总上不去。后来,张玉龙收到一条专为农民职称获得者开办的电商培训通知。他拿到培训教材后一翻,发现有理论、有案例,讲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培训老师还到龙居镇上门授课。经学习培训,张玉龙成长为电商能手,如今直播带货量显著提升。目前,东营区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63人,其中获评初级职称的农民109人,获评中级职称的农民42人。


    2020年12月,新一轮评审开始了,张玉龙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副高级职称评审,顺利拿到证书。消息传开了,乡亲们纷纷祝贺:“小张总,个不高,‘蹦’得高。年纪轻轻,成了‘副教授’。”张玉龙笑着回应:“加把劲,好好学,争取‘转正’!”


    如今,在张玉龙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种植户超过200人,种植总面积4300余亩。


    评上职称后怎么干?


    站上讲台传经验、走进地头解难题、示范引领“传帮带”,让农民职称“与职相称”


    啥叫“大垄双行”?刘双站上讲台,抻开一张田地的图片,把论文里的专业名词用大白话讲得通俗易懂:“两行水稻为一垄,垄和垄之间拉开间距,给螃蟹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还能让稻苗光照充分。”趁着农闲,刘双参加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的种养技术分享会。


    农民评职称不是目的,用好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照职称评审结果,将刘双等人正式纳入师资库。2022年,刘双开展培训逾40场次,培训农民近千人。


    “我们每年从取得农民职称的人员中择优遴选特聘农技员,协助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孟德泉说。


    别人种的瓜皮薄,吃起来沙甜;自个儿种的瓜,肉少味道淡。“问题出在哪?”龙居镇西瓜种植户赵玉华急得直跺脚,来找张玉龙寻求答案。“用的啥肥料?啥时候授的粉?”张玉龙钻进老赵家的大棚,很快找到了原因所在,“授粉时间延迟了。”


    张玉龙告诉赵玉华,一些还未成熟的小瓜,可以通过调整水肥温度改变口感,“以后得勤通风,有啥不懂的随时联系。”来年,老赵按着张玉龙的法子又种上了瓜,个个香甜可口。


    “站上讲台传经验、走进地头解难题、示范引领‘传帮带’,要让农民职称‘与职相称’,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张掖市民乐县人社局局长韩延俊说。


    “80后”马鹏,现任民乐县新天镇新天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多年前,马鹏中专毕业后返回家乡,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出栏生猪已达4000多头。2021年底,马鹏被破格评为副高级兽医师。


    去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在马鹏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举行。“学员足足坐满了两辆大巴车,全是县里的养殖户。”马鹏耐心讲解了一下午,从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环境监测,到饲料选择、药物配比,内容贯穿生猪养殖管理全过程。“就是那次培训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吴油村村民李含志此后常向马鹏请教,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越来越丰富,去年获评农民初级职称。


    目前,甘肃省已有2万余名农民取得相应职称,形成了一批有技术、有专长、有业绩、有认证的乡村人才队伍。“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如同‘种庄稼’,某种意义上是选拔一批优秀农民作为‘种子选手’,促使其开枝散叶,培育一支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甘肃省人社厅职称管理处处长向东打了个比方。(记者李蕊刘以晴赵帅杰)

    2023-03-31
  • 昆都仑区:打造高端精准温馨的“人才专列”

    “想要在除尘降碳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必须要有最新的样本数据分析。”3月10日一大早,包钢股份技术中心炼铁研究所研究员冯聪带着气体分析仪来到包钢新体系500万吨球团带式焙烧机生产车间。


    校准、下探头、检测、留存样本......看着仪器屏幕上一串串跳动的数字,在一旁一直屏气凝神的车间技能大师魏国良连连感叹:“有专业的高材生给咱做后盾,技术上实现再突破指日可待。”


    冯聪是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同时也是2022年昆都仑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近年来,昆都仑区坚持“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深入打造核心引领、园区支撑、链式发展、集群带动的“一核双园、两链四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支撑就是人才。


    2022年以来,昆都仑区聚焦产业布局,引进工艺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等博士硕士36人;着眼钢铁深加工行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为363家企业招聘技工型人才1820人。在引进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项目的同时,坚持下好先手棋,为重点项目配套引进高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566人,在人才总量、层级、贡献率上实现“三个大幅提升”。


    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是昆都仑区在招才引智上的“有解思维”。向“需求侧”靶向发力,推深做实“一企一策”,则是昆都仑区在“双招双引一优化”上的另一个“最优解”。


    连日来,在实验室、生产车间、在建工地......由昆都仑区人社、住建、安监、商务、农牧、市场监管等9个行业部门组成的调研组正深入企业开展新一轮的企业人才需求大起底行动。


    “鑫元一期10万吨颗粒硅项目首个2万吨颗粒硅模块正式投产,需要一批硅材料操作工。”


    “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三期一标段试生产,机械自动化方面有人才缺口。”


    “包钢集团需要匹配材料和冶金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


    一项项精准的人才需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从大干快干的火热生产现场“飞出”,转化成了一张张崭新的人才“需求表”和招引“路线图”。


    据统计,2022年,昆都仑区组织通威、美科等企业赴区内外高校参加“招才引智名校行”等招聘活动,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100多人。全面落实“一企一策”,精准为新能源企业解决用工8000余人。一批又一批助推地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大军充分涌现并加速形成。


    这几天,昆都仑区委人才办公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聚焦包头市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工作人员加紧统计地区新一轮人才需求数据的同时,正全面细化“一人一策”人才留育机制。


    “我们坚持做优人才生态,确保昆都仑区这趟开往全国各地的‘人才专列’暖心留人!”昆都仑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区委人才办公室主任苏军介绍道,目前昆都仑区从全区11家部门单位抽调人力组建专班专员,已为有需要的人才解决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事项294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一站式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9.8万件。


    对此,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技术骨干杨健深有感触:“今年年初,人才服务专员得知我想给女儿办理转学,主动联系我提供帮助。看着女儿准时开学步入新校园,那一刻我便深深爱上了包头这座温暖的城市。”(记者蔡冬梅实习生雷媛媛)

    2023-03-31

  • 首 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