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慧君:有序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9月27日,浙江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带队在杭州市上城区调研政协工作。


    葛慧君首先来到采荷街道幸福19民生议事堂,详细了解当地政协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举措成效。她说,上城区政协坚持统筹谋划,注重结合融入,结合街道实际有序推进“民生议事堂”建设,丰富了协商形式,扩大了协商覆盖面和参与度,提高了政协协商民主的体系化水平。


    在彭埠街道政协民生议事展示中心,葛慧君考察了民生议事堂、智汇钱潮·委员之家等多个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平台和宣传阵地,并开展座谈交流,听取杭州市政协、上城区政协工作汇报。葛慧君充分肯定两市区政协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积极成效。她指出,作为“请你来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议事堂”建设已在全省层面有序推进,要以打造这一政协工作品牌为牵引,规范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更好地释放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潜能效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葛慧君强调,市、县(市、区)政协开门是群众,出门是基层,要把握好“民生议事堂”功能定位,遵循“不建机构建机制”的要求,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彰显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特色特点,加强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充分体现政协专的特色、专的质量、专的水平;要注重加强有效的工作机制建设,落实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委员作用、压实委员责任,构建上下左右联通的机制,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推动协商更有质量、更有成效。


    葛慧君还考察了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了解杭州宋韵文化。

    2021-09-28
  • 好医生集团开展全国基层医生行 感悟红色文化 见证乡村振兴

    9月22日至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88位基层医生参观游览了雅安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与凉山州会东县一枝黄花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了解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医生集团”)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感悟红色文化,见证乡村振兴。


    活动现场,参会人员以重走红军路的方式体会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弘扬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提醒自己不忘医者的初心与使命。





    会东县好医生集团一枝黄花种植示范基地。


    在会东县新街镇一枝黄花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会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正维对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农特产品、中药材发展等作了详细介绍。


    据了解,2017年,在会东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好医生集团成立了一枝黄花中药材种植专项小组,建设了中药材一枝黄花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会东县一枝黄花的种植面积从当初的200亩扩大到1000余亩,如今已带动全州发展种植10000余亩。


    据了解,好医生集团致力于发展中药材全产业链可持续模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凉山州9个县发展的一枝黄花、川续断、附子、金银花、木香、大黄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合计达3万多亩,带动1.5万户、7万多名群众走上稳定脱贫的道路。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田间地头是中医药产业第一车间,中药材全产业链可持续模式,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让中医药焕发更多的活力,惠及更多群众。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健康发展,好医生集团致力于推动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愿意和广大基层医生一道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全力以赴,构筑好“全民健康”的基础力量。

    2021-09-28
  • 为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汉江中院出台人民法庭服务基层十项举措

    为积极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近日,汉江中院结合辖区发展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十项举措》。



    《举措》从法庭管理、创新治理、助力乡风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强对辖区法庭工作指导。汉江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少林表示,出台该《举措》旨在促进辖区法庭更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法庭管理方面,《举措》强调,中院通过建立两级法院法庭工作“一体管理”,对辖区人民法庭建设实行“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考评”;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人民法庭工作的始终,中院每季度组织开展辖区法庭“党建”、“赋能”、“安保”、“‘两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培训,有序推进法庭专业审判。

    在创新治理方面,《举措》要求,两级法院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法警司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基干法庭”与“特色法庭”互补、互促、互助作用,结合辖区人文特点、产业特色等实际,培育和创建特色品牌;推进“智慧法庭”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在助力乡风建设方面,《举措》明确,辖区法庭要积极联合文明办、综治办、公安、妇联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巡回审判、见证执行、送法到基层等方式创新群众参与司法的形式;在两级法院“两网一微”上开设人民法庭工作专栏,向驻地乡(镇)媒体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工作联系群、网格员工作联系群等推送宣传报道文章,传播法治正能量,让法治精神根植于群众内心,使其真正成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内生力量。

    《举措》还强调,两级法院要建立机关人员与法庭人员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基层法院新入职人员一律选派到人民法庭工作锻炼。同时,将干部选拔任用、晋职晋级与人民法庭工作经历挂钩,让人民法庭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

    2021-09-27
  • 结对共建“手拉手”,恳听户主心坎话

    9月22日,市委政法委机关党支部与荷花街道南环村党总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把美丽屋场建设作为结对帮扶的民生实事点,在政策宣传、策划对接和实施中发挥引领作用,结合“五个到户”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通为群众办实事“最后一步”。

    市委政法委委员周达面对群众的问题,他认真听取、回答,他表示美丽屋场建设既要有安全、舒适、美观的房子,洁净安全的饮用水,绿化、美化、亮化的庭院,还要有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稳定增收的门路。

    通过此次进村入户的走访活动,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悉听民情、细察民情、真访民情,上户交流、解读政策,着力解决建设美丽屋场过程中村民反映的难题,做到了“五个到户”覆盖屋场,形成党建带动领起来、屋场发动担起来、干群互动建起来、群众主动干起来的良好氛围。

    2021-09-27
  • 道县林业局:注重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建设

    9月26日,笔者从道县林业局获悉,近年来,道县林业部门践行“两山”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乡村振兴。

    为加强组织领导,道县林业局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发挥组织核心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两个作用”,强作风明责任,不断推进基层组织“五化”建设。推动责任落实。党组、机关党委和支部三方联动,明确三方职责,实行党政同责,各级组织负责人及单位负责人同为党建和业务工作首位责任人。优化专建机构。党组抓总,机关两委、党建办、党小组共管,专人专抓专管,专项安排经费。

    同时,完善三个机制。完善部署机制,一周一汇报,一月一部署,一季一汇总。完善督查机制,实行一月一督查一通报。完善考核机制,与上级考核同步,制定绩效管理方案。3个机制的完善,促进了党建管理、机关管理、作风管理和资源管理“四项管理”上台阶,今年百年党庆中,机关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分别荣获评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通讯员蒋晓国熊昌勇李宗发黄国贞)

    2021-09-27
  • 东丽区委网信办组织开展“网信业务培训进基层”专题活动

    为全面提升东丽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区委网信办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基层需求,瞄准问题,靶向发力,于9月16日至24日深入各街道和部分委办局开展“网信业务培训进基层”服务活动12场,全区130余名网信骨干参加。



    区委网信办高度重视网信系统基层干部工作难点难题,深入倾听所思所盼,以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置培训内容,从舆论引导工作职责、任务、流程、技巧等方面系统阐释、解疑答惑,并邀请属地网络大V就网络生态现状、微博运营技巧等与干部们生动详谈、引导实践,切实增强网信干部获得感、使命感、归属感。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内容丰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在今后工作中将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发声,唱响网络主旋律,弘扬网络正能量,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综合能力,助力清朗网络空间。

    2021-09-27
  • 基层治理如何发挥好综治能动作用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通过坝坝会的形式,征求群众意见,释疑解惑,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东正社区供图)


    核心提示


    在我市基层治理中,如何发挥综治能动作用?日前,重庆日报邀请市司法局、垫江县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说体会、讲打算、谈建议。


    大家表示,要坚持专群结合,统分结合,打防结合,充分发挥政法、网信、公安、司法、应急、信访等专职部门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形成基层治理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切实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健全党组织把方向、作决策、管干部、抓落实等各种制度,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资源力量,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


    访谈>>>


    市司法局:强化基层执法工作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姚介绍,近年来,市司法局重点围绕厘清乡镇行政执法边界、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工作,全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着力发挥好综治能动作用。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陈姚表示,下一步,市司法局将从三个方面强化基层执法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深化乡镇(街道)赋权工作,让基层清楚综合行政执法“干什么”。按照“因地制宜,一乡(镇、街)一策”的思路,将11个经济发达镇赋权扩大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把直接面向人民群众、量大面广、由乡镇(街道)服务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类行政执法事项依法下放乡镇(街道)。


    规范权力运行,让基层明确行政执法“怎么干”。全面开展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统一规范基层执法格式文本,统一行政执法案卷标准,制定行政执法全流程工作指引,探索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裁量基准,深化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工作。


    提高执法能力,确保基层执法工作“干得好”。建立行政执法联动、执法协助、案件会商、流转交办、研判预警、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实现基层执法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将执法监督工作延伸到最基层。强化基层行政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开展工作、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垫江县:


    以高效能治理


    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近年来,垫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垫江县委书记毛平介绍,垫江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罪错未成年人分级矫治实施办法》,建成全市首个法治文化公园,“警快办”获评公安部科技创新成果奖,综治网、党建网、城管网、拆违网“四网合一”基层治理模式被中央政法委作为基层治理典型范例推广,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确保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基层安则天下安。毛平表示,将认真落实全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工作部署,统筹发挥政治、综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加快推进垫江全域治理现代化,提炼打造“试点中的试点”,变试点为示范,全力争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排头兵、争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示范点。


    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专群结合、统分结合、打防结合,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充分发挥政法、网信、公安、司法、应急、信访等专职部门作用,组建多种行业人员融合的“垫小二·平安使者”服务队,深化拓展“多网合一”治理模式,实现以小网格维护大平安。


    大力打造治理品牌。加快建成全市最大的法治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六九纾心茶聚”“半月讲坛”“翰林法治大讲堂”等宣传教育作用,着力打造“全胜工作室”“光明调解室”“老黄评理堂”等调解品牌,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


    专家:


    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兴佐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了一套动态、多元、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方法。


    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首先,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罗兴佐认为,一方面,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应充分建立同社会成员进行沟通的各种渠道,主动及时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社会成员理性、有序、合法表达诉求。另一方面,在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时,相关各方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有效沟通、交流,求取各方最大利益共识。


    其次,是要完善排查梳理机制。依据社会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全程建立社会矛盾预警、排查、梳理机制,以风险管理方式将社会矛盾演变的每一阶段纳入监控体系。同时,优化网格设置,加强网格化管理,将日常巡查汇总的社情民意及需要解决的各类矛盾,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和方式进行跟踪处理和信息回访,实现全过程的矛盾纠纷排查。


    罗兴佐表示,完善纠纷化解机制也很重要。比如深化党组织引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实践机制,增强和改进党组织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领导功能,构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共建共治体系的框架和路径。完善党政司法等多部门综合调处机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责任明晰、调处有力、决策快捷、权威高效的“一站式”综合调处平台。完善“大调解”模式,通过优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提高与信访、公安、法院、劳动社保等部门协同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增强社会组织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协同功能,优化社会组织与其他矛盾纠纷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矛盾解决的新模式。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也很重要。”罗兴佐说,一方面,党组织必须处理好与其他矛盾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特别是政法部门作为矛盾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的牵头和协调机关,要敢于担当作为,承担理顺党组织与其他矛盾纠纷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职责。同时,政府要以自身信息化、智能化、组织化、法治化为手段,建立部门间的高效合作机制。


    案例>>>


    党建引领激发老旧社区治理新活力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是重钢老家属区,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占比71%,老旧居民楼住户占比81%,基础设施落后,无物业企业进驻,管理服务难度较大。近年来,大渡口区以东正社区为试点,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老社区”焕发“新面貌”。


    推动党建标准化建设,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水平。据了解,今年以来,东正社区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形势分析会、民情分析会70次,研判环境卫生、民生保障、信访稳定等各类问题56次,解决54件。同时,发挥210余名党员(其中重钢退休老党员180余名)在社区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党员、社区干部等兼任网格员、平安志愿者,帮助居民群众排忧解难,今年来协助解决民生问题126个、化解矛盾112件。


    “我们还创新机制,让力量‘汇’起来。”东正社区党委书记程家群介绍,社区建立完善居民自治机制,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成立自治物业管理议事会、自治物业管理小组和自治物业管理监事会,议事会负责决策、管理小组负责执行、监事会负责监督,“两会一组”各司其职,发动居民骨干参与,推动居民自治有序开展。


    居民对社区居住环境也有要求,比如,针对车辆乱停乱放、堵塞消防通道、影响居民通行这一老大难问题,“两会一组”对辖区居民车辆进行细致排查登记,准确掌握底数,并就停车位置设置、摄像头和道闸安装、岗亭设置及值守、工程监督等方面收集居民意见,确定并公示停车收费方案,合理优化停车位,实现车辆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自治管理,车位从原来的30个增加到159个,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问题得以解决。

    2021-09-26
  • 让青春在基层绽放绚丽之花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随着“三支一扶”工作的持续开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雄安新区的各个“角落”,为新区的建设发展做贡献。


    辛公舜: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辛公舜,安新县人,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被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选调为公务员,但为了报效桑梓、服务新区建设,他毅然谢辞了这份工作,报考了雄安新区“三支一扶”岗位,来到容城镇政府扶贫一线。“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家乡正在大规模建设,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贡献。”辛公舜说。





    雄安新区“三支一扶”志愿者辛公舜。中国雄安官网发


    回到家乡的辛公舜想起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从此辛公舜开始了深入东牛南庄、北庄村基层的每日走访工作,了解群众们的所需所想,尽力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年应有的祥和与热闹。接到通知的辛公舜火速奔赴东牛南庄村,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因为特殊时期没能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他和同事两个人徒步一个半小时从镇政府走到南庄村防控点,工作顺利开展后,满头大汗的辛公舜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容城县工作两年以来,辛公舜在基层工作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温暖。“很荣幸能够成为‘三支一扶’志愿者,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人民群众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学会了很多。未来,我还要努力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辛公舜说。


    冯心坦: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大的值得


    “大学期间,我就一直在关注家乡的建设,想要回来建设家乡。”冯心坦说,“2019年大学毕业,恰逢雄安新区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就毫不犹豫地参与了选拔,投身基层服务工作。”





    雄安新区“三支一扶”志愿者冯心坦。中国雄安官网发


    带着刚刚毕业的青涩和懵懂,冯心坦本着学习和奉献的目的,来到了安新县芦庄乡人民政府,负责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收发文件通知等工作。在工作中,冯心坦主动向单位同事请教学习,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迅速地熟悉了党政综合办公室的工作,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工作能力,为接下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冯心坦说:“刚毕业的我,对各方面的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要迅速成长,争取做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小‘同志’。”


    参与“气代煤”工作,对于冯心坦来说是最难忘的经历。“那时候我跟领导同事一起整理‘气代煤’工作台账,‘气代煤’工作要赶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施工,让每家每户顺利通上天然气。”冯心坦说。时间紧、任务重几乎是新区各项工作的样态,“气代煤”工作同样也是。连续一周的加班加点,让冯心坦几近崩溃,但是看到村民家家通上燃气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再苦再累也值得。


    “这两年‘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看到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还有他们在寒风中屹立的身影,使我深刻领会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而今作为一名新区的公务员,我要用两年志愿服务的经历,不断激励自己,为雄安新区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冯心坦说。


    王天齐:基层服务显本色


    “有事就找天齐,她各项流程都比较熟,活也做的精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在雄县朱各庄乡各位乡镇干部口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王天齐,雄县本地人,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2018年通过“三支一扶”志愿者招募考试,成为了朱各庄乡的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





    雄安新区“三支一扶”志愿者王天齐。中国雄安官网发


    在朱各庄乡的工作中,王天齐坚持“严谨、细致、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挨家挨户走访,准确把握乡镇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致贫原因,进行归纳上报,并适时对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监测。在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参与入户防疫知识宣传工作,发放明白纸,不落下一家一户,对于村里年纪大的老人进行面对面讲解,确保工作细致到位。


    “我感觉我没有做什么,这都是一些分内的事。为朱各庄乡的群众做好相关工作是我们每位基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王天齐说,2018年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快速地提升个人能力,了解区、县、乡镇的时事动态,更好、更快推进朱各庄乡的各项工作进程,我会与身边的领导同事交流学习,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2020年“三支一扶”志愿期满,王天齐考入了事业单位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王天齐说:“我的工作经验大多来自于‘三支一扶’志愿者工作,这份工作给予了我极大地成长,让我对雄县的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触,最终选择留在家乡继续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奋斗。在今后,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在朱各庄乡基层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建设,履职尽责、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状态、激情创业的干劲做好各项工作。”

    2021-09-26
  • 杭州6个单位获评浙江省第五批“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标兵和示范点

    近日,浙江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全省第五批“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标兵和示范点,杭州有6个站点获此殊荣。


    截至目前,杭州已创建成国家级示范点4个,省级示范点33个,居全省前列。


    上城区彭埠街道建和社区





    建和社区以“强禾心集和力争禾盛建和谐”的“建和精神”为指引,创新“小禾护苗专员”、“绿书签直播间”等数智赋能举措,融合基层治理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化家园等载体,打响“禾苗品牌”,助力“扫黄打非”行动新突破。


    富阳区新登镇潘堰村





    多年以来,潘堰村按照国家、省、市、区关于“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建设工作部署要求,围绕“1+4+N”的工作主线,创新特色,落实责任,切实发挥“扫黄打非”进基层优秀示范点的标杆作用。“1”,即一个综合法治馆;“4”,即“四支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志愿队、妇女巾帼队、平安巡防队、老干部银发队等四支队伍在“扫黄打非”中的力量;“N”,即举办各式各样的“扫黄打非”培训宣传活动。


    余杭区五常街道





    近年来,余杭区五常街道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基层治理“四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防共治为目标、以聚智赋能为导向、以多元融合为抓手,利用五常“数治治理”优势,线上紧紧依托“智慧五常”数字系统,努力探索科技赋能和“小切口”数字化改革,打通“线上搜集+线下排查”融合平台,构建“扫黄打非”群防共治新格局。


    拱墅区长庆街道





    近年来,长庆街道按照宣传在前、巡查常态、联动有力的工作思路,突出综合治理、群防群治、数字赋能,精细化推进“扫黄打非”工作。


    钱塘区下沙街道滟澜社区





    滟澜社区成立于2013年11月,是一个年轻型、城市型、国际型社区。社区从“源头管理、价值引领、文化传播、社会治理、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打好“固本强基、护苗共学、净网共享、秋风共育、反邪共融”五大行动组合拳,使“扫黄打非”进基层有成效、出亮点、创特色。


    临平区南苑街道





    近年来,临平区南苑街道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全覆盖的优势,重点打造“治安楼宇”、“扫黄打非”等应用模块,按照宣传在前、常态巡查、上下联动、处置有力的方式,以大投入、大宣传、大整治的工作力度,打通“扫黄打非”进基层“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杭州市把抓好“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扫黄打非”进基层问题导向、任务导向、效果导向,将工作深入到“扫黄打非”任务重点地区、问题多发地区、工作薄弱地区,并积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治网格平台、融媒体中心等相结合,突出成效引领,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常态化运行管理的新路子。

    2021-09-26
  • 山东临沂院东头镇:走好全域融合乡村游发展路

    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策划组织的“乡”往的生活乡村好时节采风团来到了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八十年前,镇上居民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郭伍士,熬鸡汤为他滋补身体,成为家喻户晓的“红嫂”。如今,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院东头镇,在乡村旅游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了解,从确定发展旅游业,院东头镇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生姜、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底线,以合作社融合链接为纽带,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突出规划引领、深化开拓创新,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


    院东头镇立足沂蒙山区生态、民居特色,坚定全域推进的路径选择,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一条峙密河、一条旅游路,将全镇作为一盘大棋,先布棋盘,后落棋子,全域一体,通盘打造,久久为功,形成了“一条玉带穿镇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坚持镇村空间布局相统一,综合考虑区域内城乡人口迁移变化、产业发展需求、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网络组织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村镇体系、生态保护空间,做到镇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要素整合,探索“资源”配置新路径


    院东头镇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深入破解土地指标少、建设用地难的瓶颈,用活用好山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示范镇政策、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政策,如生姜深加工项目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获得用地指标172亩。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盘活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采取“农户+企业”“农户+村集体+企业”等不同模式,实现“建设在村、增收在户”的发展模式,如西墙峪村流转空闲宅基地21处,为民宿村建设提供空间,桃棵子、四门洞村部分村民将房屋及承包地入股给民宿经营方,实现分成共收、利益共享。





    全链条发展,构建“融合”发展模式


    院东头镇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注重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特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依托区域内主导产业,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推动形成龙头带动、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产经营业态,实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多赢,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如院东头镇蒙山龙雾茶博园是一处依托特有的山茶园,以观光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主线、茶叶加工为主体、特色餐饮住宿为补充,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的3A级综合旅游风情区。项目集茶叶种植示范推广、茶叶采摘、茶餐服务、茶史展览、茶文化研究于一体,带动发展山茶10000余亩,提供就业岗位126人,年实现产值5600万元。


    政策扶持,强化“机制”保障体系


    院东头镇设立4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每年统筹3000万元以上政策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创新“助旅贷”,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得到国家文旅部全国推广;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实施旅游扶贫项目23个,带动1317户贫困户脱贫,1.2万人增收致富。推出镇域旅游“一票通”,鼓励引导各类主体开发旅游,在乡村民宿证照办理方面采取“店小二”式服务,积极协调上级召集公安、消防、住建等单位参加联席会议,落实“一网通办”“只跑一次”,推动民宿依法合规经营;设立临沂市首个镇级旅游管理办公室,成立院东头镇旅游志愿者协会、农家乐协会,建立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安、旅游法庭三支队伍,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综合协调服务职能,确保市场安全有序。





    党建领航,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院东头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必须强化党建的凝聚、导向、约束和激励等作用,激发乡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支党性坚定、能力突出、作风扎实、务实为民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为乡村振兴事业努力拼博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对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和促进互利共赢,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协同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格局。如院东头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被临沂市市委、市政府评为“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先进集体,桃棵子村“两委”班子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郭旭)

    2021-09-24
  • 赋能大湾区建设 广东中山加速打造文化引领型城市

    图为“赛龙夺锦”——始于明嘉靖年间的中山石岐龙舟赛,是大湾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受访者供图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中山市,近年来以打造文化引领型城市为抓手,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


    文化凝人心、聚人气。中山市将继续打好文化优势牌,加快本地传统产业依托文化创意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为大湾区建设有效赋能。


    文化优势吸纳港澳人才


    中山是孙中山的故乡,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中山市港澳局统计,香港现有中山籍人员约30万人、澳门现有中山籍人员约15万人。


    2019年以来,国家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充分发挥与港澳地区同根同源的文化优势,吸引了一批港澳青年创业置业、投身湾区建设。中山市易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总监向佳治介绍,该基地已有29个港澳创业项目,其中不少创业港澳青年的祖籍就是中山。


    香港青年庄一洲是一名“创二代”。父亲是从广东到香港创业的知名企业家。2019年,庄一洲留学归来在中山注册成立了一家环保科技公司,主要研发“分布式厨余垃圾处理生态系统”。他将在国外学习的心得分享给基地的创业青年,并对创业项目进行“马拉松”式的跟踪辅导。


    基地形成了以老带新、相互帮扶的创业文化氛围。“虽然我们基地多是初创项目,但可以和基地外三四百家相对成熟的企业对接资源。很多人获得第一桶金后还会回到基地找人合作,自己壮大后再反哺他人。”向佳治说。


    毗邻港澳、文化同源、宜业宜居,也让中山成为不少港澳人士的休闲养老之地。在总人口10.5万的南朗镇,港澳籍乡亲就有6万人。与澳门直线距离仅20公里的三乡镇,很多澳门人士到此经商置业、退休养老。记者在三乡镇振华社区看到,社区专门设有港澳专窗,提供居住证办理、就医、就学等政策咨询服务,65岁以上港澳人士持居住证可享受免费体检、新冠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公共服务。


    此外,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每年不定期地举办茶叙、旅游、探访、座谈会、义工活动等。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负责人禤绍生说:“中山交通便利、环境宜人,现在还有很多澳门青年跟随退休父母来这里定居、创业。街坊会也会提供创业对接服务,传达两地的惠民政策。”


    澳门立法会的退休公务员黄志光说:“我2009年就在中山买了房子,周末没事过来度假,2019年退休后在中山定居,生活很安逸。”


    文化创意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是广东两个不设县区的地市之一,曾有广东“四小虎”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先后建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催生了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大涌红木家具、港口游戏游艺设备等18个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是大湾区产业链较完备的城市之一。


    然而,随着传统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优势逐渐减弱,“小而散”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变成了中山发展的瓶颈。行业内同质竞争,低价内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现象,中山从供给侧入手,以文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灯饰、家电、五金、红木家具等传统制造业不断注入文化元素,从单一“卖产品”转变为“卖创意、卖文化、卖文旅”,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山古镇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在国内灯饰市场占有率约70%。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企业已跳出传统的手工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订制化方向发展。在一家名为“想天照明”企业的展厅,记者看到镶嵌在天花板上的一排排照明灯具,能够随家庭场景需求提供不同亮度和区域的照明组合,丰富了家居文化的内涵。想天照明总经理朱忠武说:“未来发展方向是深耕品牌,培养设计人才,提供个性化的照明服务。”


    同样跳出流水线制造的开元灯饰选择走高端路线。关停300多家门店,公司全面转为私人订制,从走量变走质,营收持续增长。“我们的底气来源于专业的服务和过硬的产品。”开元灯饰销售经理郝鑫说,“销售、业务、工程、设计等人员组成团队一对一服务。还有不输欧洲灯饰的设计与工艺,才敢同样要价数十万乃至百万。”


    此外,中山也是国内最大的游戏游艺产业基地,产值占市场份额的50%,出口占70%。目前,游戏游艺产业也在向影视、文学、动漫、音乐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领域拓展,抢占产业链高端。


    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锐熙说:“中山将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深度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处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翠亨新区,北承广州南沙新区,南接珠海横琴新区,东经深中通道承接深圳前海新区。根据中山市的规划,未来这里将集中打造文旅生态城、码头综合体、湖畔科创产业园,以此延伸涵盖文化旅游、高端商业、会展商贸和总部经济。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湾区高地”


    当前,中山城镇化率超8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广东全省最小的。近年来,中山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精神文化成果。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中山得以入选其中。


    中山搭建起市镇村共享型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纵横连接。在三乡镇图书馆,记者从挂在门口的显示屏上看到,当天进馆人次为325。正值暑假,许多学生在馆内复习功课,也有家长带着孩子阅读绘本。市镇村三级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从三乡借走的书可以到其他图书馆归还。每年市里还提供约500万经费供市民“点单”选书。


    据统计,中山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500平方米,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自助图书场馆,中山公共图书馆纸质书刊人均外借量居全省第二;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的调查显示,中山市民平均年阅读量为14.2本,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中山专门打造了“云上文化馆”,将艺术培训、文艺演出、非遗体验、展览等搬到线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今年疫情期间,“云上文化馆”的艺术普及讲堂、非遗讲堂、线上市民大舞台、线上抗疫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此外,中山还打造了孙中山文化节、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博爱100”公益创投、慈善万人行等品牌活动,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让城市精神融入公共文化。


    通过公共文化与各行各业共建共治共享、融合发展,中山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走进商业、生产、服务领域各个空间,融入休闲生活各个场景,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着眼湾区未来协同发展


    专家认为,中山以文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体现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也避免了与湾区其他城市的同质化竞争,值得肯定。但仍需“锻长板”“补短板”,着眼湾区未来谋篇布局,加强湾区城市协同发展。


    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连接中山和深圳前海的深中通道预计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中山与深圳两地间的车程将从2小时大幅缩减至20分钟左右。


    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副会长梁士伦认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中山应立足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主动对接广深港澳创新资源,发挥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做强产业链细分领域关键环节或相关配套,共建共育高质高新世界级产业集群。


    与周边城市相比,中山在与中心城市产业链对接协作、承接吸纳创新资源要素和高端产业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些业内人士担忧,广州、深圳的政策优势也会形成虹吸效应,影响中山吸纳人才和长远发展。


    对此,翠亨新区管委会总经济师梁兆华建议,继续完善中山宜居宜业的软硬环境,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优化人才精准服务,大力培养支撑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工匠精英、创新创业企业家群体,做强做优“人才链”。


    中山土地面积仅占广东全省1%,过去凭借改革红利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若着眼于跨区域产业协同融合布局,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有望再度崛起。


    “过去,中山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镇街主导,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和承接力不强。基层干部群众要破除‘吃老本’‘小富即安’的思维,提升奋斗精神。”梁士伦说。


    文化是发展的“强心剂”。中山市副市长徐小莉表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山成为高品质湾区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创新、开放、包容、和谐应成为新时代中山的精神内涵。

    2021-09-24
  • 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王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全国人大常委会从今年3月开始首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内,执法检查组由5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带队,分赴天津、山西、浙江、福建、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8个省(区、市)开展全方位、系统化实地检查,有关管理部门参与配合,同时委托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西藏等8个省(区)开展自查。执法检查组在今年6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执法检查报告),全面检视中医药法实施取得的成效,对照法律规定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议,以利于进一步总结经验,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认真实施中医药法,有效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医药的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律,完善了卫生健康法律制度体系,不仅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而且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体现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律。执法检查报告总体认为,该法自2017年7月实施以来,促进了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升,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越发明显。


    保障中医药法有效实施的各项配套制度日趋完善。国务院建立完善了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加强对中医药法实施的指导、督促和检查,部署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陆续出台《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规定。各地将中医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本级政府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国有20个省份召开中医药大会,有15个省份制定了有关中医药的地方性法规,依法将中医药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文化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统一部署,一体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同时,各级政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地方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补助资金86.06亿元,年均增长17.32%;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2020年2800个医保药品目录中有中成药1374个,占比为49.1%。许多地方中医药事业投入逐年增长,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增速高于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速。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从执法检查来看,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医药法贯彻实施。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建立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政策,持续实施基层能力服务工程,基层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据统计,已有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的乡镇卫生院、85.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吃中药”的需求。二是中药保护与发展得到加强,中药质量不断提升。有关方面加强对全国中药资源的摸查和生产监管,基本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制定实施《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全国建成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6个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8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7大道地药材优势区域,原生境保护药用物种达400多种,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品种2711个,占比为45.9%,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呈现蓬勃发展。各方面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创新培养模式,深化医教协同,初步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和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截至“十三五”时期末,我国中医药人员总数达到76.7万人,且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推进实施,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中医药向世界开放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现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其疗效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认同。


    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控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卫健委等部门统筹中西医资源,边救治边总结,优化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中医药方案,创新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一体推进科研攻关与临床救治,遴选出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三药三方”等中药方药,并实现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先后派出5批773人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全系统近5000人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近100家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全国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超过90%,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做出重大贡献,这不仅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个亮点,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解决中医药法实施中的短板和弱项问题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执法检查是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履行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法规实施监督形式。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不是搞形式更不能走过场,要肯定成效也要找出问题,目的是切实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确保人民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执法检查报告认为,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法律实施四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执法检查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短板”和“弱项”。


    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一些部门和地方贯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方针还不够有力,对中医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自信,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不到位,轻视、歧视甚至排斥中医药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缺少对中医药工作的长期规划和有力配套政策支持。部分地方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存在弱化中医药管理机构现象,直接影响中医药监督管理成效。部分地方财政对中医药发展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有些地方医保政策对确有疗效的院内制剂支持力度不够。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普遍存在中医药服务项目少、收费低和部分中成药、中药饮片价格虚高并存的问题。


    中医药服务、质量和管理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一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服务有逐年弱化趋势,部分中医院特色尚不明显,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学科布局、人才储备等还不适应传染病防控的迫切需要。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普遍弱于同级综合医院,部分未达到国家标准。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内容单一,特别是村医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产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仍较突出,有的中药材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优质不优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中药产业发展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拳头产品少,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部分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民族医药未列入药典目录。总体来看,中药材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审批机制也存在不适应中医特点要求的问题。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古代经典名方简化审批、传统工艺配制院内制剂备案管理等规定落实推进比较缓慢。目前有21个省份完成过1次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10个省份仍在报名审核阶段;古代经典名方第一批目录发布后仅公布了7首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结果;传统工艺配制中药院内制剂备案管理耗时长、费用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此外,一些不法人员冒充“中医人员”或假借“中医方法”非法开展医疗活动,严重损害中医药形象,也应及时予以打击。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适合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体系、模式不尽完善,一些院校的中医药教育经典教学偏少,且与中医基础类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衔接、融合不够,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不够强。学校中医药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教师较为缺乏,一些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老药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中青年专家跟师学习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科研创新和领军人才匮乏,尚难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已将发现的有关问题如实转告国家及地方监管部门,执法检查报告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后,也已依照法律规定全文向社会公布。据了解,目前各项整改措施正在陆续实施,以保障中医药法更好落地见效。下一步,依照法律规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还将报告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的研究处理情况。


    三、进一步贯彻实施好中医药法,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加强中医药法贯彻实施,更好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推进中医药法正确有效实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使命任务,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方向,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中医药工作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法配套法规政策,加强地方立法,推进中医药法落地落实。加大中医药法宣传和普及力度,创新宣传普及方式,紧扣中医药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严厉打击各类“伪中医”,在全社会营造关注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依法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扎实贯彻中医药法各项规定,依法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合理配置人员,打通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公立中医院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医保政策机制,健全符合中医治疗特点的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加快建立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增强中医药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统筹考虑医疗机构规划布局,着力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包括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带动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发展。总结抗疫经验,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室、中医馆和配备中医师,加大开办中医诊所、中医坐堂门诊支持力度,方便群众在身边看中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批中西医协同的旗舰医院,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建立中西医协作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三是依法严格中药质量监管,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材质量问题非常重要,要建立中药全过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监管执法,提高监管实效。抓好源头监管,结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此次执法检查到过的甘肃省选定一批国家级、省级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已然取得较好成效,要继续鼓励中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依法强化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监管,确保优质优价。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审批制度,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快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上市,完善院内制剂管理,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中医药质量。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中医药长远发展基础。发挥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主阵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加强西医院校学生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注重临床实践,突出临床能力培养,加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础诊疗能力训练,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发展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规范师承教育的资质、形式、考核等要件,增加师承教育的层次、范围和数量。建立完善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妥善解决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制度与合法行医资格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加强科研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抓紧布局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世界医学难题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器械设备研制。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构建我国主导、国际认可的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中医药技术的收集、整理和发掘,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专利审查标准、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中医药处方、中医药老字号、中医技术及稀缺中药资源的保护,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研究和应用。科学总结和评估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发挥中医药的整体优势,统筹加强中医药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研究,筛选发布一批诊疗方案和适宜技术、中药品种,为预防治疗传染病、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新贡献。(王晨)

    2021-09-24

  • 首 页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