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掌支付:噱头还是风口

    刷掌支付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项重要补充,相比刷脸支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刷掌支付的可行性、方便性更高。生物识别商用市场向好,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须保证安全,潜藏隐患不容忽视。要从整体上建立数据安全的法治框架,并严格监管数据的存储和使用。


    刷脸还不够,“刷掌支付”又要来了?近日有消息称,微信支付正在内测一项名为“刷掌支付”的全新支付功能。尽管微信回应“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目前也无应用计划”,但这一支付手段还是引发热议,有网友戏称“这下真要剁手了!”“以后不能随便抬手打招呼了。”


    事实上,刷掌支付并非新概念。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15年,就有银行尝试应用刷掌支付。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6月,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操作上,用户可在该行自助机上选择“掌静脉”,输入手机号,一秒钟扫描出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此外,亚马逊也推出了新的生物辨识掌纹扫描设备,用户可以在这些设备上扫描自己的掌纹来完成付款。


    当前,刷脸支付这么方便,为什么还要推出刷掌支付?据了解,区别于指纹识别读取指腹的表皮纹路,掌纹识别读取掌心血管纹路,更难伪造。相比刷脸支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刷掌支付的可行性、方便性都会更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快速、便捷、智能的支付方式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频率逐步增长,较2019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用户单笔金额100元以下的移动支付较2019年提高23.3个百分点,移动支付小额特征日渐显著,在地铁、公交日常出行及其他小额便民领域场景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生物识别技术简化了身份识别过程,对于证明身份、在交易中实现互信方面功不可没,未来技术将提供更高的可信任度,通过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相互印证,来减少识别误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刷掌支付将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项重要补充,对于具体身份识别场景来说,尤为必要。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生物识别技术从介质层面看有不易遗忘、随身携带、不易伪造等特征,从鉴权角度看则在信息不被泄露乱用的前提下,更加安全和方便。拥有更好的便捷性和高识别率等特征,使得生物识别技术成为支付介质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未来趋势之一。


    生物识别商用市场向好,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须保证安全,潜藏隐患不容忽视。《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指出,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对客户权益保障措施的期望较2019年有所提高,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畅通客户投诉渠道、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是用户关注的重要问题;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安全隐患依旧是移动支付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其中,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最担心个人隐私泄露,占比79.6%。


    “监管机构已经注意到生物识别商用市场的安全性问题,包括对数据保护方面的治理、对个人隐私获取的监督等方面,行业组织也应牵头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应用门槛。同时,科技企业也要重视用户隐私问题,遵循‘最小、够用’原则,防止信息滥用。自查自纠,从源头上杜绝信息的滥用和丢失。”王蓬博说。


    针对隐私泄露的问题,盘和林认为,要从整体上建立数据安全的法治框架,并严格监管数据的存储和使用。同时,对于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数据信息安全保护的体制机制,要建立数据信息内控制度,以体系化方式保护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

    2021-09-17
  • 机器人好看更要好用

    在智能制造、危险作业、社会与家庭服务等方面,机器人都具有长期持续的需求。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突破。企业只有静下心来研究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才能让机器人由内而外真正强大起来。


    在日前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110余家企业的500多款产品展示了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的机器人确实吸引人眼球,不过,生活并不是炫技的舞台,更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商业化落地才是机器人企业应该坚守的初心。


    你购买机器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答案就是“有用”,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以用户需求为牵引。只有让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不断拉近距离,才能推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例如,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为病患减少痛苦,也会更加精准医治,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在一些恶劣或危险环境中,人类无法长时间工作,特种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完成某些特定工作……只有解决社会发展的痛点,机器人才有大显身手的舞台。在智能制造、危险作业、社会与家庭服务等方面,机器人都具有长期持续的需求,企业应当深入研究用户需求,不断丰富产品功能,挖掘市场增长空间。


    聪明的机器人离不开技术创新,机器视觉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了慧眼;5G、云计算技术让机器人的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具有更加聪明的大脑;智能传感技术让机器人能够敏锐感知周边环境。企业要紧紧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共同突破机器人系统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在技术研发中,一方面,要秉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理念,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用户单位和机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实验验证,支持各方共同建设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应用行业的精准对接。


    机器人不仅要有聪明的“大脑”,更要有强健的“体魄”。中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有待进一步突破。企业只有静下心来研究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才能让机器人由内而外真正强大起来。市场千变万化,企业应当坚守制造初心,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筑牢发展基础,推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目前,国内几家主流做减速器的公司已经开始盈利,这说明传统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这个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要加强新型零部件的技术沉淀,以机器人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需求衍生出来的传感器和软件系统目前也在快速成熟和成长中。面对机器人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只要把握机遇,苦练内功,就一定能推进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造福人类。

    2021-09-17
  • 猪肉价格为何跌跌不休

    9月1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201主力合约以14110点报收,再创新低。7月份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此前,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遵照历年规律,今年三季度猪价将出现季节性回升。如今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猪价仍深度下跌。猪价为何跌跌不休?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供给增加消费低迷


    “供给增加、消费低迷,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再次连续回落。”9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从周价看,农业农村部监测的500个集贸市场生猪价格,自今年7月份第4周反弹至每公斤15.93元后,再次连续7周回落,9月份第2周跌至每公斤14.08元,环比下跌3.8%,同比下跌62%。农业农村部监测的集贸市场猪肉价格,自今年7月份第2周回升至每公斤26.34元后连续9周回落,到9月份第2周为每公斤23.91元,环比下跌2.1%,同比下跌57.3%。


    对猪价持续深跌,朱增勇认为应从供给和消费两方面寻找原因。


    从国内供应看,生猪出栏量连续3个月同比激增,超过了今年春节消费高峰期。5月份至8月份,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均明显高于消费高峰期的1月份,且同比增幅持续增加。8月份,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仍大幅增长97.5%,成为自2020年以来屠宰量最高的月份。而通常情况下,这几个月都是生猪出栏量相对较低的月份。


    从进口看,猪肉等肉类进口量大,价格保持低位。虽然自4月份起,我国猪肉进口环比开始下降,但月进口依然保持在30万吨以上。今年前7个月全国猪肉进口累计达266万吨,同比增长3.9%。鉴于8月份猪肉价格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上涨,进口贸易商开始看跌后期市场,猪肉冻品价格下调到每吨10000元至15000元。


    从消费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8月份猪肉消费需求提振有限,未能像常年一样出现猪肉消费的季节性有效增加。屠宰企业鲜肉销售率上年同期保持在90%以上,当前维持在70%至80%,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消费的清淡。


    养殖亏损再度扩大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有经验的经销商都会关注白条猪的“开磅价”和“收磅价”。一般情况下,开磅价稳中有降,预示生猪价格在稳中有降;收磅价走低则表示上市量大于需求。近期北京市场白条猪开磅价、收磅价呈缓慢下降趋势。上上周末,北京新发地白条猪开磅价是每公斤18.5元,上周末是每公斤18.0元,周环比下降2.70%;上上周末的收磅价是每公斤16.0元,上周末的收磅价是每公斤14.5元,跌幅达9.38%。


    “猪肉价格近来跌幅较大,与养殖场加紧出栏也有关系。”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上半年业内人士预测生猪价格在7月份至8月份或8月份至9月份能够有所反弹,但是到了7月份至8月份,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调整的状态。眼看价格反弹无望,不少养殖场加紧抛售,于是集中出栏对价格形成进一步打压。


    全国生猪价格连续6周回落,猪肉价格连续8周回落,养殖亏损面再次扩大。


    朱增勇告诉记者,受生猪价格再次回落影响,发改委确定的猪粮比价由7月21日5.89∶1回落至9月8日5.26∶1,自繁自养一头120公斤肥猪,亏损面由7月的100元至200元扩大到9月初的500元左右。外购仔猪的养殖场,每出栏一头120公斤肥猪,近2个月亏损保持在1200元至1300元。


    收储提振效果有限


    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8月30日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期国家将再次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多个地方猪肉收储已经开始。


    “当前既不缺猪,也不缺肉。中央储备肉收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猪价,但猪价反弹空间有限。同时,一般9月下旬开始猪价将会季节性回落,9月份猪价出现有效回升几率已经很小了。”朱增勇说。


    对于后市,朱增勇表示,今年四季度猪价仍将维持低迷状态,2022年下半年或有改善。一般情况下,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将高于上半年。今年1月份至8月份生猪供给呈现前低后高的状态,后期出栏量同比还将继续明显增加。同时,虽然猪肉进口已经开始回落,但预计8月以后仍维持在30万吨上下,四季度生猪价格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仍有跌破6月底价格低点的风险。春节和元旦或有节日提振效应,但属于季节性反弹。当前能繁母猪处于高位,近2个月存栏虽然开始小幅调减,但产能调减到适合水平仍需要一定时间,预计商品猪供给宽松局面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尤其是在2022年春节后,养殖主体应该做好市场风险防控准备。不过,2022年下半年随着供需形势的扭转,市场形势预计将会逐渐好转

    2021-09-17
  • 煤价“高烧”当休矣

    煤炭价格的持续冲高,让一度沉寂的“煤超疯”再度来袭。9月9日,国内煤炭期货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动力煤主力合约价格首次突破每吨千元大关,焦煤、焦炭也不甘落后,主力合约价格双双走出创纪录高位。


    尽管上述价格在次日盘中就出现了集体跳水,但煤价急涨急跌还是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牵动各方神经。短期看,煤炭价格持续高位震荡,与煤炭库存、海运费用等相关指标变化有着直接关系,但长期看,影响煤炭价格的一个关键还是煤炭市场供需关系。


    以煤炭行业“去产能”为例,“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多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大量落后产能虽然退出了,但新增先进产能却未及时跟上。据公开数据测算,今年全年新增煤炭先进产能也不过2亿多吨。


    通常情况下,国内煤炭市场的缺口,会通过进口煤来补充一部分,但今年进口煤炭市场整体遇冷,市场缺口有所扩大,原因有二:一是全球航运市场运费持续上涨,导致进口煤到岸价格不断走高;二是受国际政经关系、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澳煤进口受限、蒙煤通关不畅,主要港口存煤迅速下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印证了上述判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0.7%。同期,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9.5亿吨,仅同比增长6.4%。此外,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6298万吨,同比下降8.3%。


    从煤炭的绝对价格来看,当前我国煤价已处于2008年以来的高位,相关市场主体、贸易商等普遍产生“恐高”心理,而下游企业也感受到巨大的成本压力传导。针对各方诉求,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要在增加煤炭市场供应上动脑筋。


    今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产能释放的信号十分明显,特别是8月份以来,仅内蒙古一地就有36座露天煤矿取得用地批复,预计9月中旬后还将有更多优质煤炭产能陆续启动。尽管各方对于煤炭市场政策调控的预期不断增强,但多年来煤炭行业“越调控越涨价”的怪圈,还是让不少人心存疑惑:今年煤价究竟能不能摁住?


    实事求是地看,影响煤炭供需关系的因素非常复杂,短期内彻底解决失衡问题确有难度,但不能因此对国家层面稳定煤价的决心和信心产生动摇。从全国范围看,随着煤炭产能的逐步释放,煤炭供给大幅增加是可以预期的,只不过政策效应的显现仍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要持续稳定地扩大煤炭供给,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煤炭与上下游产业协作,后者也是引导供需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路径。实践证明,自2016年启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以来,煤炭上下游产业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场各方接受度不断提高。这一模式兼顾了供需双方利益,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稳定煤炭供应基本面,也有助于推动煤炭行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煤炭价格飙升的背后,也不乏一些机构或个人的恶意炒作、囤积居奇,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打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毕竟,任何一个理性的市场,对于无序、非理性的价格上涨都是无法容忍的

    2021-09-17
  • 房企注意:第二批集中供地释放两个强信号

    算账、看地、找合作商、写报告,上投决会……地产投拓人从来没想过,如今拿地竟需要如此练会繁杂的“十八般武艺”。9月15日,随着长沙第二批土地出让信息出炉,17个城市第二轮集中供地细则落锤,经过延期、暂停和撤回重启,第二批集中供地终于拉开大幕。


    地产投拓人率先感受到了不同。相比首轮集中供地,他们意识到,买地跟普通人买房越来越像,有资格(需有房地产开发资质)是入场券,亦不乏摇号定归属。为了买一块地找60个马甲公司参拍,那一套不再玩得转,投资模型测算公式要重置,风控能力变身房企买地的核心竞争力。


    仔细对比17个城市土地出让规则公告后,笔者发现,有两个共同的主流新思路值得细思,这不但改变房企拿地逻辑,亦会强化落实房、地和人联动机制。


    其一,从源头降成本,土地溢价率不超过15%或成红线。在首轮集中供地中,重庆、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平均土地溢价率超过20%,其中,重庆高达43%位居榜首。彼时,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直言,在杭州拍的地,努力将净利润做到1%-2%,这比传统制造业还低。


    当然,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是如此“无利可图”。但总体而言,这与集中供地新政“稳地价”的初衷有出入。于是,中央召开了两次会议。结果是,“二拍”收官的青岛、济南及天津的成交溢价率均为0%。同时,溢价率15%或成各地参考红线。


    红线之外,通过调高底价、竞配建等隐性方式抬高地价亦被严控。比如北京已将规则细化到每一宗热门地块,对政府持有商品住宅产权预设份额均设置不同天花板或区间。这种调控的精细化程度和决心,让房企掌舵人有所感触,有的担心第一轮拿地会“高位站岗”,有的则牟足劲准备重返“二拍”现场。


    毕竟,11年前的春天,北京一天内拍出三个地王,那是过去,不是现在。退一步说,房企已无当初冒险之胆,打好现金流保卫战妥妥压倒扩张欲望。现实版理性是,昨日下午,杭州十宗竞品质地块其中九宗无“司”报名,提前锁定流拍结局。


    其二,对房企购地资金进行穿透式监管,控其来源为自有资金。笔者注意到,相对第一批供地,目前发布集中供地的公告中,都明确严控保证金及地价款来源。具体涉及五个“不属于”:不属于股东违规提供借款、转贷、担保或其他相关融资便利;不属于直接或间接使用金融机构各类融资资金;不属于使用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借款或预付款;不属于使用其他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借款;不属于使用参与竞买企业控制的非房地产企业融资。


    在笔者看来,这条新规不简单,这是对开发商的“威慑”。过往,房企依靠多种融资渠道借债,再拿这些钱去抢高价地扩规模。多重资本运作后,有的房企克制冲动理性发展稳健前行,有的则直接陷入债务违约危机,烂尾楼难解套,商票、理财产品一地鸡毛,业主、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重返生产资料的源头控制购地资金,一是可以让过往理性经营的房企分享到好孩子红利,二是清退有潜在风险的资金入场,引导行业健康前行,这一“控”是提前筑篱笆,将违规资金挡在门外。


    忙着调度资金杀回土拍市场之前,开发商不妨先掂量下“荷包”,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第二轮集中供地规则如何调整,重回“盖好房子”的本质,捡回工匠精神,提质增效、靠创新驱动发展,这才是久久为功的不二法则!

    2021-09-16
  • 社区团购退潮还是重生 行业潜力有待挖掘

    社区团购终于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9月14日,阿里巴巴社区电商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其品牌正式升级为“淘菜菜”,将沉寂多时的社区团购再次拉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今年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社区团购一度成为各大企业避而不谈的话题。持续亏损、资本退烧、监管趋严、投诉不断,有些社区团购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但也有一些企业迎难而上转型升级。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社区团购是全面“退潮”还是走向“重生”?


    行业发展有喜有忧


    今年以来,随着有关部门对社区团购监管加码,行业发展态势急转直下。7月7日,同程生活正式宣布破产,并宣称“几年来因经营不善,虽经多方努力,但仍然无法摆脱经营困境”。在同程生活“猝死”的同时,十荟团也传出全国整体战略收缩的消息。橙心优选的日子一样不容乐观,记者近日多次打开橙心优选APP,不论是粮油调味、日用百货还是个护清洁等页面,多数商品都显示为“已售罄”状态。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公开融资事件达19起,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71.7亿元,同比增长356.3%,创下历史新高。而今年前8个月,社区团购赛道仅完成11起融资。


    强监管下,企业命运不尽相同。今年3月份,阿里整合零售通、盒马集市成立社区电商部门,对外品牌为“盒马集市”“淘宝买菜”。9月14日,阿里社区电商继续发力,统一升级品牌为“淘菜菜”。


    “我们希望在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好货和服务的同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让小店生意更好。”在阿里淘菜菜负责人戴珊看来,阿里做社区电商并不是为抢小贩生意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日件量仍然领跑行业,优势凸显。虽然监管趋严叠加消费淡季,两大平台春节期间件量出现短期下滑,但随后平台通过活动运营件量得以恢复。天风证券数据显示,美团优选件量日均稳定在2300万,同期多多买菜日件量在2000万左右。


    向近场电商演变


    社区团购是源于社交电商的一种团购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行业出现补贴大战、低价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原有市场的价格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给线下社区经济造成了冲击。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严厉查处社区团购领域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虚假促销、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管执法,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护消费者利益。


    随着监管趋严,社区团购野蛮生长的乱象有所收敛,行业粗放式扩张将告一段落,追求精细化运营成为下一阶段企业经营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近年来社区团购用户规模增速不断下滑,2018年至2020年增速分别为58.01%、25.37%、11.9%。行业退潮背后,实质上是传统的社区团购模式走进了“死胡同”。


    当前,社区团购行业整体仍处起步阶段,需要持续进化和升级。天风证券认为,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供应链效率提升,现有的社区团购有望进阶到近场电商阶段,最终进化为以社区为中心的综合电商平台,满足3公里至5公里半径内消费者生活相关的高频需求。


    业内专家表示,在社区团购向近场电商的演变过程中,早期行业以“流量”为核心,各大平台依靠补贴、团长获客、主站导流等方式,快速抢占市场;下一阶段履约体系将成为市场竞争关键要素,高效的仓配履约体系,多品类、多层次的供应链将成为平台向近场电商进化的竞争优势。


    “目前,各大平台相继入局社区团购行业,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其发展也会更注重服务性,而不是商业的逐利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


    行业潜力有待挖掘


    长期来看,社区团购行业的良性竞争利于行业发展,行业巨大潜力仍有待挖掘。天风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区零售市场总规模约11.9万亿元,线上化率为20.9%;在各种线上渠道协同作用下,预计2025年社区零售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5.7万亿元,线上化率为45.5%。


    “技术进步会推动商业,包括社区零售的发展,也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方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社区的商业机会还未被全部挖掘出来,未来20年至30年,培育中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土壤在社区。


    “如何将电商平台和社区零售融合起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表示,电商平台和社区小店未来一定是融合的关系。电商平台如果能将产品营销、产品供应链管理、门店数字化改造、客户智慧化管理、精准化营销等方面嫁接到社区门店里,社区零售一定会获得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长远来看,与远场电商相比,近场电商将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新的动力。中国农业的结构性矛盾是供给过剩,卖难买贵,原因是流通效率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层层流转产生的信息误差,是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此外,从全国来看,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


    根据近场电商模式的逻辑路径,通过搭建社区数字化销售服务网络,聚合确定性的终端消费需求,推动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基地深度融入供应链,打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集中采购和配送,形成相对于传统零售和远场电商的时间和成本优势,进而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


    “这种模式能够实现以销定产和以销优产,引导制造业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阿里巴巴社区电商湖北运营总监李标亚说。

    2021-09-16
  • 广东何以成“小巨人”成长沃土

    一靠在制造业领域形成的优势产业集群效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二靠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减税降费真正为企业减负,降低了经营成本,有效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未来,随着政企合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投入、深耕细分市场、塑造核心竞争力,相信广东将会涌现更多的“小巨人”企业。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至此,广东已有433家中小企业登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榜单,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些企业有效发明专利7366件,稳居全国第一。


    广东何以成为孕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沃土?一是制造业优势。据工信部统计,“小巨人”九成以上是制造业企业。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在诸多领域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培育“小巨人”企业的摇篮。二是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比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春雨润苗”专项行动等。


    相比头戴光环的大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多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搞核心零部件研发,目前已经生产出国内首款全自动多功能高速点胶机。”广东安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飞说。该企业入选了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样是入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也是一家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企业。嘉腾机器人从空白市场中“探路”前行,目前已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十大品牌商之一。现在,嘉腾机器人获得的专利数超过300项。嘉腾机器人副总裁陈洪波表示,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的野心是“要把产品做到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安达智能、嘉腾机器人这类专精特新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大但造血能力往往不足,这成为“小巨人”成长中的“痛点”。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先前的75%提高至100%,这一政策极大地帮助“小巨人”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加大研发、生产自动化项目投入,充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刘飞表示,2018年到2020年,安达智能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约1065万元。同时,自2017年11月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安达智能还享受了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共计减免企业所得税约3789万元。而嘉腾机器人近3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减税超1000万元。


    顺德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秘书长陈扬表示:“减税降费真正为企业减负,降低了经营成本,不仅有效助力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也鼓励了传统企业更加坚定地走上研发之路。”


    除了落实税费优惠,广东自2019年以来就安排专项经费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至今已安排专项贴息奖补经费1432万元。日前,广东省工信厅公布的关于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分配计划的公示结束。35家来自广州、佛山、惠州、珠海等地市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共获得奖补7556万元,单笔最高奖补资金为300万元。


    广东各地市也积极行动。今年3月,东莞出台了《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对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现金奖励。9月9日,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佛山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对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企业,佛山市将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不久前,广州开发区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专精特新10条”,从落户投资、研发创新、金融扶持等七大维度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支持,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建重大产业项目,最高可给予1亿元奖励支持。


    “相信随着政企合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研发创新投入、深耕细分市场、塑造核心竞争力,广东将涌现出更多‘小巨人’企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表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21-09-16
  • 【粮食大事】筑牢粮食进口关税配额“防火墙”

    在全球粮食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确保了国内市场供应。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8月我国粮食进口量11453.6万吨,同比增长34.8%,超过了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然而,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也引发一些担忧——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了吗?这会不会冲击国内粮食产业安全?今年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是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发展、饲料需求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战略储备增加,并叠加国内外粮食价差大造成的。


    适度进口粮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立足国内,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但是,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还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满足国内需求,进口小麦和大米,主要用于调剂国内需求结构;进口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主要是用于食用油、饲料、酿酒等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量过亿吨已成常态。从粮食进口结构看,今年1月至8月,大豆进口量为6709.9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6%,大豆进口比重下降,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进口比重上升。为了避免三大主粮进口过量冲击国内产业安全,我国对玉米、小麦和大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配额内进口征收1%关税,配额外进口征收65%的关税。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除了2002年和2003年两年对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有所调整外,2004年至今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分别为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


    通过高关税来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挪威、瑞士、日本等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都非常高,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并不突出。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弱,国内外粮价长期倒挂,一旦完全放开,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如大豆进口取消关税后,在国内需求增加、内外价格倒挂背景下,大豆进口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国产大豆逐渐被边缘化。对三大主粮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相当于为国内粮食市场竖起了一道“防火墙”,有效限制了主粮进口规模,保护三大主粮产业免受进口粮食冲击,从而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


    当前,一些国家希望我国扩大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国内一些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对此,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可轻易调整现有粮食进口配额政策。粮食关税不减让、配额不扩大,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我国三大主粮进口配额是全球配额,不能为了某一个国家而调整。不过,我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承诺,不断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在市场化条件下已充分使用配额。


    2020年注定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一个关键年份。2020年之前,我国三大主粮进口配额一直都没有用完过,很少有配额外的进口。2020年三大主粮进口激增,玉米进口创纪录达到1130万吨,首次超过全年关税配额,预计今年玉米进口超过2600万吨。在今年全球玉米价格高涨的情况下,配额外进口玉米关税高达65%,进口玉米价格与国产玉米相比,已经没有了价格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振国产玉米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下一步,要不断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但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在粮食过量进口给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具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不过,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经常被指责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一定要慎重。

    2021-09-16
  • 张家港市南丰镇:多措并举守好基层监督“前沿阵地”

    “你点开这个清单,带什么材料、找什么部门,一下就清楚了。”正在开展日常走访的廉勤监督员老顾热情向村民介绍如何通过手机查看“小微权力”清单。


    张家港市南丰镇纪委立足本职,以强化基层“小微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着力点,整合基层纪检监督力量,强化信息平台运用,全面提升基层监督质效。


    “推广清单管理后,群众办事流程清晰了,我们监督内容也更明确了。”该镇新德村纪检委员介绍道。南丰镇纪委督促各局(室、中心)、各村(社区)按照“一权责一清单”原则,梳理了116项涵盖低保救助、惠农政策、零星工程、村民福利发放等重要环节的“小微权力”清单,厘清“小微权力”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和程序步骤,进一步明晰村级监督范围和内容。


    强化数字赋能,解决监督被动和监督滞后问题。利用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处理高效的特点,南丰镇组建村、组、廉勤监督员队伍,采取“一周一坐班”“查阅账目”“走访督查”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发现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及时上传,各村(社区)纪委书记(纪检委员)根据平台问题录入、整改落实等情况,提前部署下阶段监督任务、重点,切实将基层监督从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


    针对当前农村“三资”管理的难点问题,南丰镇纪委注重难点攻坚,织密制度“监督网”。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督促农经、审计、村级经济等职能条线加强监管职能,对“三资”管理实行靶向施治、源头管控。形成季度工作例会与专题会相结合的村级监督队伍管理制度,定期对阶段监督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切实提升监督精准度。


    此外,南丰镇纪委还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持续深化警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防护拒变意识。积极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让基层党员群众在廉洁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润中接受教育。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延伸监督触角,守好农村监督‘前沿阵地’,切实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米’。”南丰镇纪委负责人介绍

    2021-09-14
  • 江西今年已投入54.1亿元保障基层组织运行

    近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今年以来,省财政已投入54.1亿元用于保障全省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稳定运行。这些经费为提升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稳增长,乡镇补助逐年提升。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2005年开始,省财政按照每个乡镇(街道)10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门的补助经费,此后逐年增长,至2014年补助标准达到每个乡镇(街道)50万元。今年,省财政投入继续加大,补助标准达到每个乡镇(街道)160万元,全省总量达25.2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镇倾斜支持力度,补助标准从2016年的每个乡镇(街道)150万元提高到今年的200万元,有力提升了民族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水平。


    稳投入,村级组织保障增强。2014年至2021年,省财政逐年提高村(社区)组织保障水平,今年投入总量已达26.9亿元。行政村平均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7.5万元提升至13万元。其中,每个民族村由15万元增加到17万元;每个社区的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5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13万元。补齐了多年来社区与村的经费补助标准差距。除此之外,今年省财政还另外投入2亿元其它相关经费,用于保障基层组织运行。

    2021-09-14
  • 句容崇明街道聚焦基层民生实事 解群众“用水”难题

    “现在我们用水方便了,再不用拿个桶跑到外面去接水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日前,句容市崇明街道义台街社区与柴巷老宿舍楼居民将一幅写有“不忘初心为百姓,水务真情暖人心”的锦旗送到市水务集团,感谢共建单位支持,共同为百姓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据了解,义台街社区柴巷老宿舍楼共有51户居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一部分人早已搬离,目前还有10户居民在此居住,一直沿用集体水表。长时间来,自来水管老化严重,存在漏水现象,导致楼内居民不能正常用水,只能靠外出拎水解决生活需求,“用水难”问题成为了老宿舍楼住户心中一大困扰。





    得知情况后,该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对接市水务集团,组织技术人员、网格员多次进行现场勘察,对自来水表以及水管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并就接下来的改造工作与居民群众进行了面对面协商。“我们有部分亲友搬了出去,希望能预留一些水表,万一他们搬回来,能方便他们及时开户用水。”“住在这的大多是低保户,水费方面能不能请社区帮忙协调,给予一定的优惠。”……得知要改造旧自来水管,协调会上,老百姓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为施工改造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确定施工改造方案后,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勘查,结合老宿舍楼现场情况。加班加点,采取全人工破除、开挖回填恢复的方法,不仅恢复了正常用水,还将原有的集体户水表改造分户,共安装了51块水表,同时预留了水表井,方便后期有需求的居民进行开户用水,仅用8天时间就解决了居民用水难的问题。看着自来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干净水,老宿舍楼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群众“用水难”初步化解,为民服务的脚步永不停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崇明街道坚持学习在先,实践在前,聚焦居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始终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等群众上门”变成“送服务上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大小事,办好基层暖心事。

    2021-09-14
  • 专家人才下基层 精准把脉注活水——“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侧记

    医疗专家在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义诊。记者张得俊摄


    九月的河湟谷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9月9日至11日,41位来自各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海东市开展为期3天的“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现场“智”流涌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9日下午,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格日力教授在海东会议中心开展了主题为“高原环境与健康”的讲座,幽默的话语将医学科普做到了通俗易懂。“从一个放羊娃到一名科学家,我生于斯,长于斯,铭记着党的恩情和人民的支持,我愿意为家乡青海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也希望大家用健康的体魄建设我们的家园。”从事高原医学研究40余年,格日力的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格日力认为,作为大学教授,重点关注的是人才的培养。就海东地区而言,资源丰富,整体条件不错,更要花大气力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资源禀赋也不能发挥其价值。“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青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我更加强调培养热爱高原、扎根高原、勇于献身科学、敢于创新的高层次本土人才,要留得住、用得好人才。


    在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团成员刘婧、马晓青和董志山一行三人在了解学院的基本情况后,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分别与学院思政部、现代服务系和公共教学部进行对接,实地参观了对接系部的实验实训室和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等场所,并与对接系部的教师们进行了分组座谈。三位专家对老师们在工作中的疑惑进行了仔细地解答,并就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师资力量的强化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0日,医疗专家组成员格日力教授和李军教授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先后进行了教学查房、讲座及业务指导活动。李军教授从分析青海省肿瘤发病率及治疗现状出发谈到“互助县人民医院是海东市唯一一家设有肿瘤科的县级医院,医院这些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但由于青海省现有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医院面临人才梯队不完善、科研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下一步,我建议成立援青专家工作站,与医院结为帮扶关系,帮助培养本土人才,切实做到大病不出县,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随后,大家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李军教授详细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大家树立全局观念,以身作则,科学分配学科资源,不断积累软硬实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科品牌。


    同时,格日力教授深入医院心内科病房,对住院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体格检查,综合分析了患者的病情,为科室医生讲解其诊疗思路、病情观察重点,同时详细讲解了疾病诊治的思维、要点,传授宝贵临床经验。


    格日力说:“医生不能天天开处方、上门诊,要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提升,也更要重视临床工作中对病人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通过读书或者向老师请教解开疑惑,我们作为医生,就是要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是我们的责任。”


    与此同时,在青海省公路局挂职的博士团成员吕悦晶教授来到平安区交通运输局进行了“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专题讲座,从国家的政策方针讲到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指标。同时,实地考察了平安区农村公路“路长制”推进情况,现场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对交通基础建设实施的要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地支撑。


    吕悦晶表示:“今年是我援青的第二年,这次海东行活动,我觉得组织得很好,因为平常下基层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活动中也可以全面了解到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虽然我们来自各个行业,但对其他产业也不是很了解。更好地了解基层才能更好地开展服务,能真正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基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此次“青海情·海东行”专家学者考察服务活动,专家学者们以基层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走访中“精准把脉、开出良方”,推动技术落地见效,提出了指导性、前瞻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破解了部分技术难题。同时,也在交流中建立了长期的帮扶交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海东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21-09-14

  • 首 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