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重启公务员省考笔试 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

    中新网北京6月15日电(记者阚枫)近日,多省份重启此前因疫情而暂缓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笔试。当前正值大学生毕业季,今年不少地区出台政策,明确大力开发政策性岗位,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录规模。


    因疫情推迟的省考重启,多省份明确笔试时间

    今年2月,全国20余省份发布2022年度公务员招录公告,大多数地区将考试时间定在3月下旬举行,但进入3月,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各地纷纷将笔试延后。




    近期,多地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好转,连日来,安徽、河南、甘肃、浙江、福建、河北、贵州等地纷纷重启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工作,多省份将笔试时间定于7月9日至10日举行。


    由于笔试时间的调整,多地也公布了因故无法应考考生的弃考退费手续。例如,安徽要求因故不能参加本次笔试的,可在6月15日9时至17日17时进入报名系统办理退费确认手续。

    浙江还明确,因考生弃考造成报名人数不足开考比例的,将酌情核减或取消招考计划。招考计划被取消的相应报考人员,自接到通知起24小时内进行改报名,逾期未改报名的,视为放弃改报。

    促进大学生就业,多地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

    今年高校毕业生超千万,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不少省份明确将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的开发供给。

    6月9日,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光亚在该省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共开发各类政策岗位3.7万余个,并均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招录招聘工作。”

    同日,江西省人社厅召开的“赣就有位来”稳就业新闻发布会透露,将开发各类政策性岗位不少于4万个,落实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录岗位不得低于40%的要求,相关招录工作8月底前完成。

    今年5月,吉林省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据介绍,今年吉林省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招聘人数约2.2万人,比去年增长10%。

    河南省则透露,今年将稳定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公务员招录计划不少于7500名,事业单位招聘不少于4万人,国有企业招聘1万名左右。

    “政策性岗位或者说公共机构岗位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企、特岗教师等,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各地加强政策性岗位的供给,对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一种稳定性的政策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

    鼓励政策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

    如专家所言,在近期各地发布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中,不少地区都推出了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

    公务员招录工作中,河南今年的招录中,有2163个计划补充到基层乡镇,对脱贫县的乡镇采取适当降低学历要求、不限制专业条件、调整报考年龄、面向当地户籍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

    河南的招录中,98%的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条件,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报考机会,助力推动就业。

    浙江今年的公务员招录首次推出31名招录计划,探索定向山区26县事业编制人员招录当地乡镇公务员,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6月10日,河北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九条政策措施中明确,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新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直接按试用期满工资确定,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的级别工资高定两档。

    “公务员招录重视基层和应届生是近年来的显著趋势,对于考生来说,公务员招录选拔透明、公平,同时也较为科学,拓展了大学生就业渠道,国家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吸纳更多年轻大学生充实基层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郑文照表示。

    竹立家也表示,当前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升级,都急需大量有新知识、新理念、高素质的大学生补充到基层岗位,这不仅是从促进就业的维度考量,更是提速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完)

    2022-06-15
  • 餐饮业本是竞争红海 明星投资餐饮为何频遭质疑?

    过去的一周,两位明星的餐饮“副业”先后翻车——胡海泉的品牌“本宫的茶”因偷漏税被罚,陈赫创立的贤合庄也因为被曝割加盟商“韭菜”占据热搜多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一直以来开餐厅似乎是明星作为副业的首选,但是带有明星光环的餐饮企业近年来却容易负面消息缠身,或者开不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事件:“贤合庄”“本宫的茶”上热搜

    过去一周的微博热搜被“陈赫”“贤合庄”等关键词占据了数日,先是贤合庄遭加盟商集体维权,被曝靠加盟费赚了两三个亿。后是被曝出此前以“老板”身份出现在贤合庄活动中的陈赫,其所持股企业退出贤合庄股东,其还删掉微博关于贤合庄内容,疑似与品牌“划清界限”。

    对此,6月8日晚,贤合庄卤味火锅微博发布声明称,陈赫原本就并非贤合庄品牌运营主体的直接股东,且授权贤合庄使用其形象等,都从未收取任何费用。网传的陈赫收取“2.4亿加盟费”等消息不实,但是对于加盟费到底收了多少,收取是否合理以及加盟商提出的相关质疑等未进行回应。6月11日,陈赫发微博回应贤合庄经营纠纷称,对于贤合庄品牌,会始终保持创始人的身份和所有门店的加盟商携手共进。同时,针对网上的质疑,已主动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

    虽然二者先后发声明进行解释,但是网友似乎并不买账。6月9日,“本宫的茶”关联公司广州本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因偷税被广州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处以罚款。而这一品牌的联合创始人正是歌手胡海泉。

    现象:明星投资餐饮为“流量变现”

    事实上,近些年不少明星投身餐饮行业,如薛之谦参与投资了上上谦火锅,黄晓明、李冰冰、黄渤、何炅、井柏然、任泉六位明星曾是热辣壹号的股东,杜海涛和吴昕是辣斗辣的联合创始人,郑恺则推出“火凤祥鲜货火锅”,还有黄磊和孟非的黄粱一孟……

    不过,很多明星开的餐厅最终以关门告终。有网友梳理了近20年来有报道的40多位明星开的餐饮门店,其中85%以上的餐厅最终关门、品牌消失,而这些餐饮品牌的存续时间多在2到5年,有的甚至刚开1年就告倒闭。

    为什么明星开的餐厅存续时间都不长?除了餐饮业本身就是竞争激烈的红海行业外,更重要的是明星开店大部分为的就是让“流量变现”。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孵化网红的MCN机构,为的是在前期IP打造成功后,再通过toB的模式,将网红的粉丝们转化为产品的购买力。而明星们开店,则跳过了孵化的过程,直接可以进行流量变现。

    早些年有胡海泉带着“本宫的茶”的饮品上综艺。而贤合庄的异军突起,也是靠陈赫发动自己在抖音上的影响力,并且在参加的综艺中植入“贤合庄”的场景。

    靠明星光环营销,在粉丝经济的带动下,不少消费者是抱着支持自己所爱的明星,或者希望能在明星开的餐厅中与明星偶遇这样的情怀来消费的。也有消费者将明星身上的光环“移植”到了餐厅上,但不少人消费过后发现部分明星开的餐厅菜贵、量少、口味差。如2017年黄粱一孟就曾因卖388元一份的牛肉上了热搜。

    在追求“流量变现”的前提下,明星付出的是“名气”,而运营餐厅却大多委托他人,不是自己的生意,这些餐厅的经营管理情况自然也大多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些餐厅还曾经曝出各种负面消息,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以次充好、加盟纠纷,有的甚至涉及了无证经营、非法集资等触犯法律的问题。

    在偷漏税事件曝出后,在一则给网友的回复中,“本宫的茶”品牌也表示,胡海泉并未担任该公司的任何管理职务,也不参与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而通过“本宫的茶”和贤合庄的两则官方回复不难发现,虽然号称是品牌创始人,但是这些餐饮品牌的生意明星本人却基本“不过问”。

    业内:“代言”毕竟不是真开店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明星开店,本身就是其“名气”的变现。有的餐饮企业确实是明星拿钱投资的,但是餐饮这行门道很多,明星并没有时间亲自打理,最终就跟一些初次涉足餐饮的小白投资人一样,以关张告终。

    有的所谓明星的店甚至就是一种变相的“代言”:明星不出资,以自己形象入股,最终靠股份比例拿分红,或者到约定的时间,将股份“卖回”给企业或由其他企业“接盘”,品牌或企业其实与明星本人毫无关系,股权就是代言费。

    比起开业时高调宣传“明星开店”,一些品牌倒掉之前或出现大的负面消息后,大部分明星悄然或撤资或退股或变更股东等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与品牌切割。

    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明星开的店其赚钱的目标就不是消费者。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从业者表示,一些品牌运作类的公司,或是收购明星开的店或是找明星以入股的方式“代言”餐饮品牌,要的就是明星带动流量,初期打造优秀的经营数据。这些公司的赚的就是投资者的加盟费。“这就好比十几年前的电视加盟广告,只不过原来给电视台打广告的钱,给了明星做代言。”

    比起普通的加盟项目,这些有了明星“加持”的品牌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能开出比同类加盟项目更高的费用。比如某火锅加盟费用中,门店装修费为700元到900元/平方米,设备费用13万元到15万元,开业费用1万元等等;而网传贤合庄装修费为1500元/平方米,设备费60万(含前厅和厨房),开业费用5万元。这固然有装修效果、设备多少方面的差异,但如果依据这份明细,就开业费一项确实高出不少。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除非明星日日在自己的店里坐镇,不然所谓“明星的店”就只是一种营销。难怪有网友“总结”明星开店套路称:利用名气开店赚加盟商钱;钱赚差不多了,逐渐退股;见生意不好或者出事后马上与品牌划清界限。

    餐饮业内人士表示,餐厅长久运营看的是复购率,附近的人复购率高低决定了一家餐厅赚钱与否。因为餐厅受地理位置等条件制约,覆盖人群始终有限,明星带给餐厅的流量,难以突破地理限制。无法长期刺激复购,“明星的店”也无法长久。“门店在明星光环褪去后,能不能经营下去,能不能挣钱,还得看加盟者自身的能力、产品、地段等多重因素。因此成功的还是少数。”

    2022-06-14
  • 为了1076万高校毕业生——总书记基层问就业

    盛夏六月,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的高峰时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如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位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宜宾市,实地走访高校和企业。



    在学校,总书记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他要求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重点帮扶等工作,勉励大学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

    在企业,总书记了解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销售、带动就业和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纾困帮扶政策等情况,强调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此次四川考察,总书记始终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问题,持续传递这一鲜明信号: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

    2022-06-13
  • 送逝者一份体面 入殓师用技艺与坚守诠释职业价值

    面对逝者,他们抱以尊重和责任;面对家属,他们要有理有据地告知殡葬流程,带去安慰;面对公众,他们要承担起普及殡葬文化的责任……入殓师职业承受着一些社会偏见,从业者有不少来自农村,但他们始终坚持用技艺、用共情、用尊重送逝者一份体面,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完成师徒传承。






    与前来祭奠的人不同,入殓师和逝者的缘分,更多是在生命离开时,用自己的双手成全逝者一份体面的告别,告慰其亲人。入殓师的情感在家属的眼泪和不舍间流露;其技艺在“手把手”教学中传承;其职责在逝者入土为安时才结束。







    入殓师职业承受着一些社会偏见,从业者有不少来自农村。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殡仪馆,近距离感受殡葬从业者的技艺与坚守。







    送逝者一份体面







    在库车市殡仪馆大院最左侧的狭长走廊里,分布着4间守灵间,以及入殓师苏健有的一间办公室。走进他的办公室,先入眼帘的是一排衣架,上面挂着几件白色大褂,衣架后是一个存档的柜子,一个装有操作工具的双层推车,苏健有的办公桌就紧挨着推车。







    办公室外来了人,苏健有立马抓起白大褂,戴上手套做准备,神情也瞬间严肃起来。在守灵间内,经过和家属的沟通,他推着自己的工具车,换上一副新手套,开始给老人整理仪容: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着老人的脸庞,换上粉底,双手涂抹,再用粉扑均匀面部,之后是定妆刷粉……在一系列熟练的动作中,他仿佛在和老人“话离别”。







    苏健有来自甘肃省秦安县古家镇,今年是他做入殓师的第8个年头。“我也没想到,年轻时不想干,结果还是干了这行。”原来,他在20多岁时就接触过入殓师的行当,给别人做了几个月学徒,后又和朋友出去做生意。







    8年前,经商失败的他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库车市殡仪馆。当时殡仪馆正缺人,苏健有入职后从火化工开始,渐渐学透各种入殓手艺,一干就是8年。从业以来,苏健有送走了近千名逝者,也帮助许多逝者整理了仪容。他认为自己和入殓师这行有很深的缘分。







    据库车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社会观念的一些固有偏见,大家总是对入殓师等殡葬从业者有些避讳,而殡葬职工对于工作单位也感觉难以启齿,其职业境况常常遇冷。因此,殡葬行业的不少从业者都和苏健有一样来自农村,来自外地,一干就是数十年。







    为普及殡葬文化努力







    从2008年库车市殡仪馆建成以来,库车市殡仪馆馆长助理马成定见证了它的发展,也带了不少徒弟,同乡苏健有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帮助家属做完守灵准备工作的马成定告诉记者,“人们面对亲人突然的离世是有些不知所措的,需要我们来协助他们第一时间去筹备相应的殡葬事宜。”







    这一点体会,来自马成定的亲身经历。2018年母亲离世,已在殡葬业干了10年之久的马成定一时间竟也是不知所措。“太突然了,我不知道要干什么,缓了一两个小时才能着手安排母亲的后事。”







    从那之后,马成定开始向身边的人普及殡葬文化。他认为,作为一名殡葬从业者,不能仅仅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还要让大家对殡葬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共同的努力告慰逝者,给予殡葬从业人员足够的理解。







    苏健有的徒弟高丽丽,就是在几次生离死别的经历中,被殡葬文化和技艺吸引而加入这一行的。高丽丽今年28岁,一身蓝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精致的五官带着淡淡的妆容,一双眼睛透出清澈的目光。和从事职业的基调不同,这位90后的整体面貌阳光、乐观,显得精神十足。







    当谈起选择入行初心,高丽丽的声音有些哽咽。“是因为我的好朋友和我的父亲。”她努力平静地说。“她是光鲜亮丽的一个人,最后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我当时很难接受。”在因病去世的好朋友的葬礼上,入殓师的技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入殓师的操作,她就像睡着了一样。”







    后来,因病去世的父亲给高丽丽带来更深的伤痛,“我很难过父亲在世时没有多陪陪他,想多看看他。”经过两次生离死别,高丽丽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浓厚的认知渴望。当时,库车市殡仪馆正好在招聘工作人员,她当即决定报名应聘。







    “真正接触起来,和自己想象的又不太一样。”高丽丽说,进入殡仪馆并没有立即开始业务学习,而是跟着火化班的老师傅熟悉环境。火化班是库车市殡仪馆的班组之一,包括礼仪师、入殓师、火化工三类工作人员。







    “我大概学习了3个月,师傅看我的心态、接受程度都不错,才开始教我。”高丽丽说。半年后,她掌握了入殓师的基本手艺,能独自给逝者修饰妆容。







    多一点信任,多一些理解







    逐步受到师傅认可的高丽丽开始应对处理各项殡葬业务,她记得接手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个因先天心脏病去世的15岁小女孩。







    “她长得很可爱、很漂亮。”经过和家属的沟通,她简单地给小女孩勾勒了眉毛、整理了容颜,“我当时是哭着化的,家属激动的情绪很触动我,再加上她太小了,很难过。”想起那个小女孩,高丽丽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在入殓师岗位上,高丽丽认为最难克服的就是与家属的“共情”。许是经历过生离死别,每次面对家属的极度悲伤和不舍,都让她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提醒着她要珍惜身边人。“做入殓师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没有什么比家人的身体健康、相互陪伴更重要。”高丽丽说。







    让苏健有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一名在焦炭厂工作的男性,一场意外的事故夺去了这个年轻男人的生命,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大大小小上百条伤口。“光缝合伤口就用了两个多小时,太可怜了。”苏健有用浓厚的甘肃口音说着,从业多年的他情绪显得较为平静,但语气中充满了叹息。







    “作为殡葬从业者,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不同对象,要对逝者抱以尊重和责任,对家属要有理有据地告诉他们葬礼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的心灵带去安慰。”马成定说。全国殡葬协会每年都举办交流会,马成定也会前去参加交流,丰富对殡葬文化的学习,不断更新服务水平和内容。







    库车市殡仪馆的业务大厅墙上,挂着一张清晰标注着殡葬物品价格的表格。“大家对我们这行的认识不够,总觉得服务好是因为价格贵。”库车市殡仪馆业务主管陈琴琴说,“但我们从业以来始终坚持做事靠良心,希望能收获多一点信任,多一些理解。”

    2022-06-10
  • 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振兴 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2021年,人社部等部门启动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年来,3.8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各地各部门着力健全培养使用体系,为支扶人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



    基层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让更多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是基层发展的重要命题。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印发通知,部署推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将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投身基层服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21年,人社部会同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0部门启动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年来,3.8万名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层急需人才如何“下得去”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是急需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才贡献智慧、锤炼自我的广阔舞台。如何让人才愿意下基层?如何让基层能够得到更多急需人才?

    多年来,“三支一扶”计划为基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去年,人社部等部门启动第四轮“三支一扶”招募以来,各地进一步优化政策举措,着力提升项目实施的协调性、招募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保障的有效性,积极为基层选派急需紧缺青年人才。一方面,通过优化服务领域,将帮扶脱贫调整为帮扶乡村振兴,新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拓展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建设规划、基层法务、营林生产、生态修复等岗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统计显示,2021年共招募10829名“三支一扶”人员帮扶乡村振兴,占所有招募人员的28.5%,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

    同时,优化招募政策,招募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地区重点倾斜,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倾斜,向脱贫户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重点倾斜。

    “2021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招募3714名高校毕业生,占总人数的9.8%。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比如,湖北、海南等对脱贫户毕业生加分优先招募,河南、山东、宁夏等扩大招募规模,广东、福建拓宽报名范围到港澳台籍毕业生,社会反响良好。”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服务保障力度更大。据介绍,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17.2亿元,按照东、中、西部每人每年1.2万元、2.4万元和3万元(西藏、南疆地区4万元)标准给予工作生活补贴。

    “各地通过强化资金配套,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待遇,创造条件缴纳住房公积金,发放艰边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该负责人介绍,“比如,广西、四川等建立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补充保险,云南、贵州等按考核等次给予年终奖或一次性奖励。这些政策力求让支扶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

    支扶人员在基层怎么“干得好”

    从大学的象牙塔走进艰苦边远地区的乡村,高校毕业生如何克服本领恐慌,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干出好成绩?这是支扶人员心头的疑问,也是党委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

    “刚来时确实心里没底,可有了组织培训,有了乡镇和村里党员干部的传帮带,我很快就找到节奏了。”支扶人员鲁天成说。大学毕业后的鲁天成报考“三支一扶”,来到甘肃省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服务。初来乍到,他一时摸不着门路。后来,经过参加临夏市委组织部以及人社部门的培训,鲁天成对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有了更深了解,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乡亲们打交道。

    和鲁天成一样,众多支扶人员在基层实践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各地各部门也着力健全培养使用体系,为支扶人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例如,针对毕业生基层经验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通过实施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400万元专项培训8000人次,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50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岗前、在岗和离岗培训,大力提升人岗匹配、能力匹配水平。

    有的地区则加强岗位锻炼,不断完善岗位匹配和导师培养制度,通过给平台、压担子、传帮带等举措,为支扶人员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如天津、安徽等广泛推行名师教学示范、岗位练兵比武等活动;湖南、四川等积极选派人员参与抗震救灾等重点工作,让支扶人员在急难险重中历练成长。有的着力提升专业素养,结合服务领域、岗位特点,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如北京、江苏等组织电子商务、乡村金融、农技推广等高级研修,广东、云南等开展临床观摩、跟班学习,帮助支扶人员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我们对支扶人员坚持严管厚爱,加强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严格在岗和服务补贴发放情况抽查,并结合春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慰问调研活动,让支扶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该负责人说。

    青年人才如何在基层“留得住”

    青年人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让服务期满的支扶人员自愿扎根基层、奉献自我,需要引导更需要政策保障。

    各地各部门强化政策落实落地,打通期满扎根基层渠道,为基层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支持政策,推广落实期满考核合格基层单位直接聘用办法,鼓励县(市、区)统筹基层编制优先吸纳期满人员。2021年期满人员中近七成被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

    与此同时,强化跟踪培养,有重点地推荐支扶人员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站所长助理等,将在多岗位锻炼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纳入基层青年后备人才,充分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动力。

    “据我们了解,重庆有500余名期满人员提升专业技术职务,60余名成长为乡镇班子成员或站所负责人。江西上饶有129名期满人员走上县直部门或乡镇的领导岗位。这些支扶人员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该负责人说。

    此外,人社部门还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推荐各类用人单位将有创业意愿的期满人员纳入支持范围,开展创业培训等,帮助其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服务期满人员2.4万余名,期满流动率92.6%。其中,考录为机关公务员的占11.1%,招聘到事业单位的占57.2%,企业就业的占7.7%,创业及其他形式流动的占16.6%。

    数据显示,自2006年启动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已累计选派46.9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全国2300余个区县基层服务,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优化了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对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招募计划将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安置区所在县倾斜,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计划单列。人社部将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持续为基层选派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该负责人表示。

    2022-06-09
  • 中国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王祖敏)记者7日获悉,中国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拓宽其在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



    《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为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此,《通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招录一批。各地要制订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招聘计划,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有志热心服务民众的高校毕业生。

    二是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吸纳一批。支持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机构加快发展,增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是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募集一批。要指导城乡社区组织因需设立就业见习岗位,并纳入本地区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和激励推动政策。

    四是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带动一批。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服务;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组建社区创新团队。

    五是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储备一批。要设立一批城乡社区实习实践基地,引导在校大学生了解城乡社区居民需求和工作实际,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热情。

    中国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同时,高校毕业生是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城乡社区服务人才的重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是提高城乡社区工作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知》为拓展城乡社区就业空间,引导2022届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指南。(完)

    2022-06-08
  • 15省份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这些行业有“钱途”

    3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超10万元

    在这15个省份中,浙江、广东、重庆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大关。

    其中,浙江省2021年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2309元,比上年增加13664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9%。

    广东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8133元,与2020年的108045元相比,增加10088元,同比名义增长9.3%,增速与2020年持平。

    重庆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1670元,与2020年的93816元相比,增加了7854元,同比名义增长8.4%,增速与去年持平。

    IT业、金融业依旧更有“钱途”

    那么,哪些行业平均工资更胜一筹呢?哪些行业更有“钱途”?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平均工资来看,不管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IT业均为最高。

    在15个省份中,多个省份平均工资最高的就是IT业。例如广东,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213031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也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140251元。

    IT业之所以风头正劲,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供不应求,近年其工资水平和增速一直较高,另外一方面,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在线消费需求旺盛,带动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

    当然,并非所有省份都是IT业独领风骚,多个省份中,金融业霸占榜首。

    比如,河南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达到125279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也是金融业,达到73972元。

    另外,一些省份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比较有特色。例如,江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为113976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也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为62312元。

    山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01149元。

    采矿业春风得意

    平均工资也会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2021年,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采矿业企业效益大涨,因此,采矿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较快。

    在这15个省份中,采矿业平均工资在多个省份中占据了排名前三的位置。

    其中,内蒙古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采矿业,达到142301元;城镇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74751元占据第二的位置。

    煤炭大省山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99948元占据第三名;城镇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59477元占据第二位。

    广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187947元占据第三位,仅次于IT业和金融业。

    正确理解平均工资数据

    多地统计部门在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数据时,还解释了平均工资的一些热点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在解读中表示,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是税前工资,包括最终到手的实发工资,以及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等个人缴纳部分。所以,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要比多数人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要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解释,平均工资是反映某一个国家(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它不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这一平均工资值具有计算简单、易于理解的特点,但也有自身不足之处:工资水平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

    由于所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所在地区、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之间、各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号入座”的好方法是要看看你所在的地区、所在的行业工资水平如何。

    2022-06-07
  • 两支32块钱!超市里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

    “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因为你很可能“吃不起”


    超市里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

    “两支32块钱,没想到会这么贵!”

    前几天,北京的张先生和朋友在路过小区附近的一家小超市时,买了两支雪糕,拿的时候并未仔细看价格,等到结账时傻眼了。

    张先生说,他当时真想把雪糕再放回冰柜,但由于不想在朋友面前丢面子,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结了账。

    有网友精辟地总结道,这些高价雪糕“潜伏在便利店的冰柜里,随时准备给那些随手一拿就去结账的人一个迎头痛击。”

    便利店的雪糕为何越卖越贵?你的雪糕自由还在吗?

    【事件】

    最新买雪糕法则

    不认识的不要拿

    “如果当时就我自己的话,我肯定把雪糕放回去了,太贵了。我原本以为最贵也就十几块钱,都已经在扫码付款时打出了‘1’,听到价格后又默默改成了‘3’。而且我也没觉得这么贵的雪糕有多好吃,可能是我在吃的时候只顾着心疼钱了吧!”在张先生记忆里,还从来没有一款雪糕这么贵过。

    “小时候经常吃的小布丁、老冰棍,也就5毛钱、1块钱。后来超市里的雪糕种类越来越多,卖得也越来越贵,好多都要四五块钱,这次16块钱一支的雪糕更是杀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张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反映雪糕正越卖越贵,都不敢拿没见过的雪糕,“建议商家把雪糕价格打在包装上”“雪糕自由都没了”,还有网友调侃称,“贵的雪糕就是好啊,还没吃呢心就凉了”。

    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和张先生类似的经历,称“雪糕不标价格,赚的就是脸皮薄的人的钱”。

    #当代雪糕的价格有多离谱#的话题也因此一度在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人分享买雪糕法则:不认识的不要拿。

    “小时候觉得巧乐兹最贵,现在巧乐兹只是我最后的体面。在便利店里,随随便便一支雪糕都得10元起,价格高一点的都快赶上哈根达斯了。”90后余女士称,自己在夏天会批发雪糕回家,但多是一些传统低价雪糕,价格较贵的网红雪糕偶尔也会买来尝一尝,但频率很低很低,“真的是太贵了。”

    不过,传统雪糕也在涨价。多地网友表示,“5毛钱的绿舌头涨到3块”“巧乐兹涨到了5块”。

    本来是为了降火

    吃完火大了三天

    近期,记者走访北京多家便利店发现,5元以上的雪糕已经成为主力产品,还有一些盒装冰淇淋价格售价高达几十元。其中,像梦龙、和路雪、钟薛高等品牌的雪糕单支售价多在10元以上,部分更是超过了20元;老冰棍、大布丁、小布丁等价格较低的雪糕几乎很难觅到。

    记者在某家便利店内看到,这里最便宜的雪糕产品是85克的马迭尔原味冰棍和65克的伊利妙趣非常熊猫麦香可可牛奶味冰淇淋,单支售价5元;最贵的是78克的东北大板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一支要19.9元。

    大型商超内的雪糕,由于大多按盒售卖,单支售价相对便宜一些,但算下来也有不少超过了5元。以某口味的可爱多为例,6支要31.2元,算下来一支5.2元。

    而在电商平台上,更有一些网红雪糕叫价30元一支,部分甚至更高。

    “现在雪糕确实比之前贵了一些,店里也卖低于两块钱的雪糕,就是比着之前少了一些,卖贵的雪糕我们赚得也会多一些。”北京某社区超市的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说。至于能多赚多少,该工作人员称不方便透露。

    雪糕行业从业者罗杰(化名)举例,某品牌售价18元一支的雪糕,超市或便利店的进价一般在12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卖出去一支雪糕就能挣约6元。罗杰称,越便宜的雪糕利润空间越低,“比如卖5毛钱一支的雪糕,商店赚得再多也不会超过5毛钱”。

    至于为什么高价雪糕更愿意进便利店,上述从业者称是因为便利店大多开在写字楼、高档小区附近,这里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更愿意为高端雪糕买单。“一些小商店,在保证销量的同时,他们也会更愿意卖贵雪糕。”

    网友一句话总结得好:本来是为了降火,吃完火大了三天。

    越贵的利润越高

    网红雪糕能火多久

    雪糕越卖越贵背后,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统计称,2008年至2020年,冰激凌生产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

    有为蒙牛、伊利等其他雪糕品牌代理生产厂商负责人曾向媒体指出,近几年雪糕的制作工艺在进步,生产的原材料也涨价不少,雪糕卖得比以前更贵也是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品牌争相布局高端产品,0蔗糖、纯正牛乳、“不添加一滴水”、“原材料采用国外进口”等高品质及健康概念也推高了雪糕的定价。比如东北大板联名每日黑巧推出的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号称添加98%的醇萃黑巧、比利时发酵黄油、美国加州开心果等,把产品定在19.9元,一举进入高端行列。

    不过,罗杰透露,几十元一支的网红雪糕在原料的使用及成本方面,其实和普通雪糕差不多。前述雪糕品牌代理生产厂商负责人也提到,生产一支高品质的牛奶雪糕,包括冷链在内,成本价大概也只有7-8元。这就意味着,这些雪糕要么真的就是有超高的毛利率,要么就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成本。

    “雪糕口感、风格、外形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成本、研发成本,包括高端雪糕进行宣传推广的营销成本、渠道成本等,这些都会反映到产品的定价上。”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提到,一般来说,雪糕、冰淇淋的生产成本不会很高,部分雪糕之所以卖得那么贵,更多是因为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情感需求等附加值。“新生代消费群体对价格并不敏感,但对于情感以及品牌的调性比较在意,因此,这部分人群推动了冰淇淋属性的转变,也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朱丹蓬称。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冰淇淋/雪糕市场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1470亿元,2021年超过1600亿元。

    朱丹蓬指出,当前,中国雪糕市场进入了精准细分、多层次消费档次的节点。在新生代人口红利不断叠加、消费升级推动下,中国雪糕市场已经裂变成为六个不同的消费层次,即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消费层次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决定消费端的需求,从一两元低价产品到几十元的高端产品,都会有市场需求。”

    不过,对于那些价格过高的网红雪糕,朱丹蓬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类雪糕会红多久还要打问号,“消费者的喜好、需求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若没有品质和体验上保障,仅仅靠噱头,很难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

    雪糕涨价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7年-2013年,主要原因是由制造雪糕的原材料:奶、糖、巧克力涨价引起的。这期间风靡大街小巷的5毛小布丁被1-1.5元大布丁取代、绿色心情涨到1.5元、巧乐兹涨到2-2.5元。雪糕正式告别了“一元以下的时代”,雪糕厂商采取的不是直接提升产品价格,而是推出价格更贵的中高端新品,替换原有的一些利润低廉的产品。

    第二阶段——

    从2016年开始的,这一期间雪糕纷纷步入3-8元大其中关,许多冷饮品牌开始推出“高端路线”,市面出现较多单只零售价超10元的冰淇淋。

    同时,品牌传达出的:雪糕不再是冰镇饮料的替代品,而是能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的消费理念,也让雪糕在中国市场逐渐从季节性消暑消费品,向四季休闲食品进行着转变。

    第三阶段——

    网红雪糕“C”位出道,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产雪糕品牌钟薛高。

    2018年天猫双11的促销中,才上线5个月的品牌钟薛高反打折而行之,推出66元的当日限定款“厄瓜多尔粉钻”,仅仅在15小时内,就售罄2万支。而“双蛋黄味雪糕”、“臭豆腐雪糕”……也凭借各种奇葩口味借助互联网营销一跃成为“网红”。虽然褒贬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价格不便宜!

    2022-06-06
  • 科技部: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

    科技日报北京6月1日电(记者刘垠)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和2022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落实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等申报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进一步推行科研助理岗位,大力开发实习见习岗位,实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文件意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发挥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知》强调,狠抓已有政策扎实落地。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持续加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落实《科技部办公厅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通知》。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报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

    “出台靶向措施提质增效。”《通知》要求,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不断加大资源集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工作的力度,细化和完善政策举措,支持区内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出台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构建开放创新合作联合体等新机制,通过场景驱动需求,推动高水平保就业促创业。

    “依托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通知》指出,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基础设施领域贷款等金融资源,加大对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各类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企业的建设投资。增强双创支持力度,探索构建“创业导师+投融资平台”的新型孵化模式,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内落地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内政府投资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服务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费提供。

    《通知》还要求,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进一步落实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的要求。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要开发设立见习岗位,见习经历视同基层工作经历;健全区内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织技能培训、见习对接等活动。

    2022-06-02
  • 疫情下消费行业分化,外资仍看好“国潮崛起”

    受疫情扰动,年初一度被看好的消费板块二季度承压。过去一周,北上资金净卖出95.8亿元,食品饮料被巨额净卖出逾50亿元。不过,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政策刺激改善市场预期,截至5月31日收盘,北向资金当日净流入138.65亿元,半导体、食品饮料、农业、酿酒等板块大幅走高,粮食概念、消费电子等题材表现活跃。



    疫情对消费的抑制有望逐步缓解,加之“国潮崛起”为主线的消费韧性不改,国际投资者仍看到不少机会。近日,淡马锡旗下富敦投资中国股票基金经理李茂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鉴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二季度以来仍以配置必选消费为主,例如白酒和化妆品,即“男人和女人的必选消费品”。她也提及,疫情短期扰动过后,三大中长期消费主题受到外资的持续关注,有助于企业估值提升——消费升级、国潮品牌崛起、品牌出海。

    疫情下消费板块影响分化

    疫情下,消费板块受到的影响也存在分化。瑞信证券认为,餐饮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医美、运动鞋服、空调和洗衣机。该机构的敏感性测试表明,线上销售额每下降10%,营收将减少2.5%-3.5%。

    有机构将疫情对于消费板块的冲击变成四种类型。第一种是2022年、2023年都不受影响。“比如白酒的特点就是消费高度集中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这期间的销售可能占到90%,4月占比较低,单月销售率可能在5%,对白酒全年的业绩影响不大。”李茂对记者表示,去年三季度白酒价格一度飙升,当时更趋谨慎。但目前来看,高端白酒库存极低,茅台无库存、五粮液的库存大概为20天,但1000元价格带的竞争则日趋激烈,行业分化也会加剧。

    第二类则是2022年受到一些影响,但2023年不受影响,且可以在封控解除后快速追回此前的损失,比如一些工厂设在上海的公司,以及电网投资、电动车销售等确定性较高的项目。

    第三种则是因疫情而永久性地损失了2个月,但2023年可能不受影响,餐饮业则是主要代表,这也拖累了调味品板块。李茂提及,餐饮渠道通常占调味品销售额的50%以上,而零售渠道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到40%。此外,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导致例如酱油等调味品利润受到挤压。

    例如,酱油的原材料大豆主要来自于北美,啤酒所用的大麦进口则来自于欧洲,进口成本攀升难以避免。海天味业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提及,2021年每吨酱油的成本同比增长了9%,2022年的额外成本增加将继续对其利润率构成压力。

    第四类则是不仅2022年受到影响,2023年的盈利预期也会被下调,这一类公司的股价已出现较大幅度下挫。

    对于机构而言,配置第一、第二类公司可能是更具防御性的选择。高盛近期表示,疫情导致制造业股遭到了更强烈的冲击(下跌38%,年初至今表现较MSCI中国指数落后20%),而消费股表现相对稳健,这可能反映出消费板块估值已处低位且盈利预测已大幅下调(2022年盈利预测下调了69%)。展望未来,复工复产及供应链正常化仍是政策重点,而非急于恢复其他社会性活动,因此制造业相关股票将在这一重新开放进程中表现领先,随后如果消费活动也跟进实现正常化,消费相关股票有望在年内晚些时候反弹。

    “国潮”前景仍被看好

    抛开疫情扰动,任何一个行业的中长期增长动力有四种——渗透率提高,集中度提升,单价升级,利润池扩张。

    李茂表示,国际投资者中长期看好中国消费升级、国潮品牌崛起、品牌出海的主题,这也是支持企业估值扩张的关键。富敦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可能是增长最快的。伴随着反垄断政策落实,渠道将更加分散化,中国的品牌消费品公司将长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成果。

    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此前也对记者表示,“中国品牌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更高的美观性、创新性及科技含量均增强了中国品牌的总体吸引力。”这又进而推动了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这种“国潮”现象在体育鞋服、化妆品、手机和电动车辆等方面尤为明显。

    类似公司的案例近年来不胜枚举。以化妆品为例,国产品牌珀莱雅的外资持股比例超20%,接近被“买爆”。早年国产化妆品定位较为低端,从2020年开始,公司推出多款中高端线、主打配方的产品(300元左右价位段),叠加多渠道营销,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单品GMV都突破了10亿元。

    “品牌高端化是重要的趋势,不仅让相关公司更具生命力,也获得了更高的估值溢价。”李茂表示,近年来不难发现,诸多品牌出现了单价越高的产品越叫卖的现象,品牌力、高端化的重要性凸显。

    这也从小家电中体现出来。李茂举例称,1000元以下的扫地机器人销售量大幅下滑,但3000元以上的品类均价提升了20-30%且销售量飙升。同时,扫地机器人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热门品类。例如,石头科技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高达15%,科沃斯在全球的市占率为17%,可见中国品牌从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再是低价,而是以品牌力、品质取胜。

    品牌出海也赋予了不少中国企业二次活力,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例如,在白电方面,在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中,2021年,海尔海外的营收为1137.2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50%,已超出美的的40%。受到海外业务的拉动,海尔智家近3年复合增速在15%,超出了美的的7.6%,格力则基本为零。

    但这种品牌高端化并非一蹴而就。李茂提及,中国企业早年更多为海外品牌做代工并出口,但目前脱颖而出的高端品牌很早就在海外市场收购品牌并进行本地化生产,这在起初费用率颇高,赚到的利润远不如为海外代工。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自身竞争优势就迅速凸显。

    2022-06-01
  • 30人编制4000人抢,超千万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何解

    距离毕业仅一个多月,春招也步入尾声,黄倩在她64K手账本上又划去了一个就业选项——“山东青岛某区事业编制人才引进申考,失败”。

    黄倩是武汉某双一流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而这个手账本是她自大四开始时,为记录未来一年升学、求职经历而特地准备的。“考研,失败;选调生,未录用;武汉某初级中学教师编招考,未录用;湖北省考,延期……”眼看着被写下又划去的一个个毕业去向,黄倩不禁陷入了彷徨。

    黄倩的经历并非个例。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首次破千万”,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面对就业大考,为了给毕业生找到更多的机会,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人社部门,从高校到企事业单位,已落地了多项“保就业”措施,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扩招,相关工作还将持续并有所延长。

    不过,随着毕业季临近,叠加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影响,“何去何从”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心中的未知解。

    去向变化:考研、考编和大厂

    黄倩告诉第一财经,去年下半年,在辅导员第一次统计他们班的就业去向时,全班20余人,除了保研生外,100%选择了考研。

    “辅导员得知后,虽然感到意外,但也并没有劝我们择业。”黄倩解释称,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中学老师的入职门槛,普遍升至硕士及以上;虽然也有学校给予本科生报名机会,但在一众海外留学背景、硕士乃至博士生的简历之中,本科生很容易被埋没。

    根据麦克思相关研报,截至2020年,“教育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行业类之一,近五年“教育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明显,而当年本科生占比则为17.0%。相较于考取教师编制,往年来看,教培机构对英专毕业的本科生需求更多、标准浮动空间大,是黄倩们的主要去处。

    一名高校英语系辅导员对第一财经表示,无论是去年秋招还是今年春招,教培机构投放到市场上的名额和员工薪资待遇均出现锐减,而大量有教学经验和成果的教培老师持续流入就业市场,还消耗了短期教育市场的部分用人需求,今年毕业的英专生就业难。

    “但考研成功的寥寥。”黄倩称,今年他们班考研成功的不到三成,其中还包含跨考教育学、工商管理等其他专业的同学。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一年增长了85万人,增长率达23%,为中国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一次。另据新东方4月发布的《23考研年度报告》,2022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预计将达120万左右,录取率预计为26.3%。换言之,今年考研落榜的人数预计有337万人。

    由于考研和国考、秋招时间相近,而湖北省原定的省考时间为3月,即考研结果公布的月份,黄倩一下子错过了许多备考、找工作的好时机。

    同样感受到出路变少的还有建筑、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

    高鑫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生,他所在的大学该专业被列入“广东省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名单。但同样因准备考研而错过秋招的他发现,今年春招时,在“脉脉”等求职软件中,一些“大厂”软件开发类岗位的招聘信息都消失了。“明明去年秋招时,这类岗位缺口还挺大的。”

    另一名某985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杨璐则在今年毕业季参加了多轮“大厂”战略、产品部的管培生招考。她发现,同她一齐进入面试环节的大都为清华、北大、港大等境内外知名学府的硕士生乃至博士生。

    “最终,我放弃了一个坐标在北京的某大厂管培生机会。”杨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语气中并未带有犹豫。她称,近期她听说了不少大厂裁员消息,尤其是大厂里的非技术岗。

    和杨璐选择不同的是,今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高雯最终和某互联网大厂签约。

    “被录用的是产品岗。”高雯告诉第一财经,同院系里,和她一样,做出这样跨专业选择的人并不少。“往年,地产公司是我们专业较热门的一个选择,进入就是高薪预定。但今年行业岗位招聘信息减少了,毕业生们的预期也发生改变。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工资水平。”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也显示,近三年来,互联网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虽出现下滑,但仍是持续释放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而根据对重点院校(985/211)毕业生的就业偏好调研,互联网行业同样是近三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占比最多的行业,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对高素质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体制内的“独木桥”之争

    即便湖北省公务员招考延期了,黄倩还是决定放弃备考。

    黄倩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今年共计有约90名毕业生,而在该学院“2022年毕业生(本科)意向统计名单”中,选择考公或考编的人数就超过了30人。而在二战考研的群体中,也有近半数表示会同时准备考公或考编。

    “竞争压力实在太大了。”她举例称,在武汉,如果是考编,今年连一个武昌区某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事业编招聘,报录比都达到400:1,而一个公立初中的英语老师岗位招聘,报名人数也常常超过300~400人。

    斟酌再三,黄倩最终放弃了在武汉考公或考编。随后,她盯上了山东某地的人才引进计划。

    “第一,走人才引进通道,无需笔试,只用面试,这样节约了我继续寻找planB的功夫;第二,该区此次人才引进计划口子开得很大,两年内毕业的重点高校本、硕、博全日制生均可报名。”黄倩称。

    但也因此,在这个“公务员工薪水平一般”的城市,该人才引进计划仍吸引了众多来自省内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们。黄倩回忆称,专业门槛最低、也是她唯一有报名资质的“综合管理岗位”招录30人,但该岗位报名人数就超过了4000人。“仅是将清北复交的研究生筛出,规模就超过了录用人数。”

    和预期一样,黄倩报考的消息最终石沉大海了。

    不过,黄倩并没有打算回老家。“我的老家在黑龙江鹤岗,那边没有什么优质企业,进入体制的工资待遇也不高。”

    不同于黄倩的选择,记者采访发现,更多就读于一二线城市、准备进入公务员体制的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而各线城市也往往为返乡毕业生提供优待。

    李睿聪是东部某一线城市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打算回广西老家,而他回乡就业的路径是加入当地的“三支一扶”计划。

    所谓“三支一扶”,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服务期一般为两年。期满后,服务人员可凭《服务证》享受中央、自治区有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继续深造也可享研究生招考加分政策。

    “一方面,今年就业形势不好,而我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这个针对毕业生的基层服务岗位,既可以让我实现生活自给,又能在日后求职中增添一个优势。总体而言,我对这份工作是满意的。”李睿聪称。

    “用好基层就业空间。”5月13日,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再次强调,要压茬推进,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

    然而,面对更加充实的基层岗位,相关用人市场的竞争却愈发激烈。其中,招聘门槛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选调生招考尤是如此。

    一名湖北荆州的基层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两年市里累计释放的选调生编制名额较之以往更多,但岗位竞争却有增无减。对于省内高校毕业、有留鄂计划的毕业生,选调生无疑是一个“有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的岗位。

    随着选调生招考持续扩编,该名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隐忧。“前两天,我们人社厅的领导还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及,这两年是考编的黄金期。武汉疫情暴发的当年,选调生连续招了两轮,今年因为经济形势,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又进行扩编。如今,体制内的编制已经应拿尽拿,家底都掏空了。之后几年,编制名额可能会出现明显减少。”

    高校老师:“比学生还要着急”

    “企业不急,毕业生不急,老师却急坏了。”

    周贺是安徽某医科类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他告诉第一财经,相较于其他行业,医学专业今年整体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全校本科生就业率预计在48%左右,但毕业生群体存在“慢就业”倾向。

    “慢就业就是学生就业主动性差。”周贺解释称,医科院校学生在经过5年本科学习后,就业期望值本身就相对较高,加之这两年医学专业市场需求量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待价而沽的心态。此外,疫情影响下,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企业、医院,来皖进行线下招聘的数量减少了,供需难以及时对接也是造成“慢就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给毕业生开拓更多市场化的就业机会,早在3月9日,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该专项行动旨在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促对接”的相关工作。

    与这些由学校“访出来”的岗位相比,周贺称,学校通过搭建云招聘平台,让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自主选择,最终达成双向就业协议的可能性更高。

    “但这也仅仅是个折中选择,很多行业资深企业还不太信服这种招聘方式。故此,今年就医学专业而言,很多知名企业在本省内招聘毕业生的规模更大、频次更高。”周贺称。

    再过一周,学校电子离校系统就正式开放了。看着手账本扉页圈红的毕业日子逐渐临近,黄倩找工作的心态从最初的焦虑变得佛系起来。

    “也不是说没就业机会。我目前至少拿到了一份offer,是一家建筑类国企的管理岗,但因为需要去佛山的项目工地待两年,可能不太适合女孩子。”黄倩称,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如果没有收到更合适的offer了,她就只能先硬着头皮上岗。

    至于来年要不要二战考研,抑或换一份工作,黄倩表示,她也说不准。

    2022-05-31
  • 今年“618”,期待消费者、商家、平台三方共赢

    距离“618”年中大促“正日子”还有20天,但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摩拳擦掌,准备一展身手。



    5月23日,京东“618”正式启动。同日,拼多多、苏宁易购、唯品会等也开始了大促活动,正式拉开了今年“618”购物节的帷幕。紧接着,5月26日,天猫“618”预售开启。

    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导致供应链不够畅通、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商家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人们对“618”有了更多期待,不仅关心平台的新“玩法”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优惠,也关注平台如何为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纾困。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618”的“玩法”主要围绕精选好商品、消费场景延展、加大优惠力度以及购物体验升级等展开,有望使积压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

    “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大促的需求更聚焦也更理性:他们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而是追求品质与价格的平衡;他们不介意为升级的消费品买单,但也会摒弃一些不必要的需求;尤其在消费决策上,同时追求更高质量与更高效率,所以平台要拿好商品说话。”什么值得买“618”活动总负责人张宇昂介绍,今年“618”期间,将把站内优质的种草内容、精选榜单、选购攻略等,推送其他平台用户,帮助全网消费者共享好商品。

    在消费场景延展方面,今年“618”,一些平台继续打造“线上线下”全场景服务。例如,银泰百货全面开启新零售模式,实现了线上喵街APP、“银泰百货INTIME”微信小程序、“银泰百货”支付宝小程序等全渠道购买,且活动内容和力度一致。

    在优惠方面,今年“618”各大电商平台的活动力度加大,部分化妆品核心单品的折扣力度大于去年。例如,拼多多联合500多家品牌官方旗舰店推出“品牌专场”,为用户提供全网低价、限时五折等优惠。此外,该平台还将在“618”期间发放30亿元红包,为用户带来更多实惠。

    购物体验升级方面,多家平台摒弃了复杂的优惠规则,让“买买买”更简单。例如,唯品会方面表示,今年“618”,将着力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让优惠规则简化,推出专享价格+单品红包,用户无需凑单,一件即可立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诸多商家销售承压,亟须纾困减负渡难关。为此,不少平台加大了对商家的帮扶,望其能够在“618”获得回血机会。

    例如,今年“618”,苏宁易购将在广告、流量获取、用户增长等模块通过减费扶持政策降低商家的获客成本;发挥双线优势,结合端外用户平台拓宽流量渠道,做大流量池;利用直播、短视频、榜单推荐、互动玩法等手段赋能商户私域流量获取及店铺经营;充分开放数智等营销工具,精确匹配用户需求,提升运营效率等。

    期待今年“618”,能达到消费者、商家、平台三方共赢的局面,消费者能在平台买到价格更优惠的好商品,商家能够得到平台支持使商品大卖获得喘息机会,平台能够建立和消费者、商家紧密依存的健康生态,从而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2022-05-30

  • 首 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