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有人致力打假有人只想牟利更有甚者被人称为骗子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食品打假人就像啄木鸟一样——啄木鸟捉虫子,首先是为了吃饭,而不是做森林卫士,但这个行为会间接地有利于社会


    ●各地法院对于此类案件的判决不尽相同,近三成支持惩罚性赔偿,还有七成多不支持,区别主要集中在是否可以认定职业打假人为消费者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初衷出发,结合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趋势,辨析以“生活消费需要”和以“非营利目的”作为消费者判断标准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论证完善消费者概念的必要性


    吴羡最近和一款云吞面“杠上了”——他在某品牌线上店铺买了3085公斤的港式云吞面,花费49977元;在鉴定机构检测该批云吞面硅酸钠(俗称水玻璃,非食品添加剂)含量严重超标、与商家协商无果之后,将商家告上法庭,要求十倍赔偿。


    一审及二审法院以吴羡提供的证据证明力不足、鉴定机构无食品鉴定资质等为由,驳回其诉求。“我决不放弃!这款云吞面肯定有问题,月销量那么大,得危害多少人?”吴羡说。


    今年27岁的吴羡是一名食品领域的职业打假人。像他这样,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食品,知假买假进行索赔,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打假人,在当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


    职业打假人如何打假?商家、普通消费者如何看待这种行为?这一群体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这一群体,深入调查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现状。


    走上职业打假道路被威胁恫吓太常见


    吴羡是经他人提供线索盯上这款云吞面的。当收到总重量超3吨的面后,他立即找了一家鉴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款云吞面硅酸钠含量严重超标。


    为了打假这款云吞面,吴羡前后投入了近8万元,这让他一时无法接受诉求被法院驳回的结局,也让他认识到,打假还需要向师傅好好学习。


    他的师傅是打假圈“大神级人物”林杨,专打有问题添加剂或有害化学成分的食品。


    7年前,林杨因朋友买到问题手机帮其维权而走上职业打假的道路,后来他专攻食品领域,战绩斐然:一批生产、销售添加有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的减肥药、添加有西地那非或他达拉非(壮阳药的成分)的保健品商店,因其打假而赔偿、被处罚甚至关停。


    在打假圈名气渐大的同时,林杨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被威胁恫吓、被尾随跟踪,我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他说,为了防止被他打过假的商家或厂家上门找麻烦,他在自家门口、车里都安装了摄像头。


    在他的打假团队里,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曾被人拿刀威胁“再来我就弄死你”。


    吴羡也经常收到一些商家的骚扰电话和威胁短信,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售卖违法添加有害成分减肥药的商家,发来短信称:“我父母重病,还有小孩要抚养,你现在这样搞我,小心我跟你同归于尽。”


    斟酌再三,吴羡回复他:“首先我并不是要敲诈你,我的诉求就是你承认这个商品有问题,将这些商品下架。你卖有害的减肥药,又破坏了多少个家庭?”


    经过反复沟通,那位商家承认了错误,下架有害商品并关闭店铺。


    面对记者,林杨并不否认,自己靠打假获得了一些经济利益。“不赚钱的话,又有多少人能无私地去做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呢?而且,打假成本很高,需要做成分检测,诉讼周期一般较长,很可能大把花钱,几个月下来毫无成效。”


    采访中,林杨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我们打假不单纯为了赚钱,否则还不如去卖那些问题食品,因为他们成本极低、利润极高,而真正受到惩罚的却不多。”


    一些打假手段非法“吃货”抱团牟取私利


    25岁的陈东见过职业打假人的另一面。


    当时还在读大学的陈东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兼职交流群”,他进群后发现,群公告里写着:拜师学艺,可以轻松月入5000元。没多想,陈东直接给群主付了600元学费,简单学习之后接到了自己的打假第一单——在某购物网站买了一部翻新手机,然后到相关部门投诉,商家赔了他1200元。


    陈东告诉记者,并非所有人学习后都走上职业打假人的道路,有些人学习后则通过非法手段打假,给职业打假人“抹黑”,职业打假人将这些人称之为“吃货”。


    陈东揭露,“吃货”们往往抱成一团,有人在网上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店铺后,下单购买商品,同时选择仅退款不退货的方式,不花分文获取商品,留为己用或者转卖获利;如果商家有意见,就号召群里的“吃货”们进行集体举报,这种情况下,商家通常会选择息事宁人。


    记者以“打假”为关键词,在社交软件上搜索相关群组,可以检索出多个号称打假维权、打假学习的群组。记者以“新人,想学习如何打假”为由申请加入几个群组后,立刻便有号称职业打假人的账号要求添加好友。


    这些所谓职业打假人的套路基本一致:直截了当明确收徒教人打假需缴纳学费,学费最低89元,最高988元。一旦被质疑收费问题,对方立刻甩出几张“商家转账”截图并表示“一单回本”。


    在其中一个打假学习群里,一位自称“经验丰富的老打假人”的账号分享了“免费吃粽子”的文档:在某网络平台上搜索“粽子”,点击销量,单笔价格控制在40元以内,到货以后熟粽子都是密封包装,直接拿刀划开就说漏气了,要求退款……


    有人称赞正义之举有人批评牟利捣乱


    作为职业打假人的对立面,商家是如何看待这一群体的?


    说到职业打假人,北京市西城区一家副食品店的老板语气中充满了愤怒:“职业打假人就是骗子!他们抓商家小毛病就是为了获利,我们开个小店本来就挺不容易的,还总有这样一群人来跟你捣乱,这么做买卖能踏实吗?”


    而当记者提出,职业打假人发现了其店里哪些食品质量或安全问题时,这位店主以不方便说为由拒绝回复。


    柴娜曾开了一家网络店铺,主要销售进口食品。今年3月,陆续有位于上海的用户在店里购买大量商品。她本以为是大生意,结果却收到了来自上海法院的开庭通知。


    “我这才知道那几个单子背后都是职业打假人。他们收到货后,以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十倍赔偿。”柴娜说,刚开始,她试图沟通,但对方拒绝协商直接说“法院见吧”。


    无奈之下,柴娜下架了店里的所有商品,关闭店铺。在她看来,官司难打。“我即使胜诉了,他们也没什么大损失,而我还要承担去上海的路费、住宿费等。如果败诉,赔偿之大不敢想象。”


    充满怨言的商家不在少数。9月4日,记者在微博搜索关键词“打假人”,点击实时微博发现,最新发布的10条相关微博中,有7条都在吐槽打假人群体。其中,微博网友@白痴笑西疯发文称:“一个打假人为了坑钱的投诉,害得多少电商人不眠不休。”


    在知名职业打假人王海的微博账号中,其精选微博第一条发布于2019年10月10日,有大量转发和评论,支持和质疑的声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


    微博网友@YK哥哥2009称:“职业打假人的集体沉默,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退步和悲哀。多一些王海,就少一些伤害。王海加油,我们挺你!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王海站出来。”


    而另一位微博网友@曾经的青春2015则称:“职业打假就是敲诈勒索吧,只会带动社会上的地痞流氓敲诈超市和电商企业,扰乱社会治安,假打假真敲诈。”


    北京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杜鹏在打假圈颇有名气,经手过多起打假起诉案例。在他看来,食品打假人这个群体不用人为拔高,但也不应污名化。食品打假人就像啄木鸟一样——啄木鸟捉虫子,首先是为了吃饭,而不是做森林卫士,但这个行为会间接地有利于社会。


    “的确,从主观上看,或许食品打假人的主要动机不是净化市场,而是为了赚钱。但如果一提到赚钱,大家就嗤之以鼻,称其为‘以恶制恶’,过分拉高对职业打假人的道德要求,何尝不是对不良经营者的纵容?”杜鹏说。


    地位处于模糊状态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职业打假人到底算不算消费者,受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


    记者近日就职业打假人的主体地位、相关执法情况等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函采访,截至发稿前未得到回复。


    据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介绍,多年前公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送审稿)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条例保护。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牟利为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不适用本条例”。目前,该条例尚未出台。


    记者注意到,哪怕是职业打假人,有关部门对食品这一特殊领域的打假人,态度也有所不同。


    2018年5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规定,在受理投诉举报时,监管部门如发现投诉人超出合理消费或者以索取赔偿、奖励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可以终止调查并将相关线索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但是,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涉嫌犯罪的除外。


    而最高人民法院新修改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则明确,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同时,对职业打假人群体存在的一些乱象,有关部门也是果断出手。


    今年6月13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45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在近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本市将涉嫌违法犯罪的“职业打假”行为纳入整治之列,加大排查力度并向相关部门移送了“职业打假”涉黑涉恶线索,有力遏制了涉嫌违法犯罪“职业打假”行为的高发势头。


    地位的模糊,也让很多执业打假人不知何去何从。采访临近结束时,林杨在电话里沉默良久后称自己打算“停手”:“我总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我会考虑换个方式生活。”(文中林杨、吴羡、陈东、柴娜均为化名)

    2021-09-22
  • 绕过防沉迷系统 租卖游戏账号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妈妈,我的钱被人骗光了!”8月4日,汪女士接到儿子小奇的电话。


    原来,小奇迷恋网游,专门在一个手游交易平台购买了能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游戏账号,结果被骗。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游戏账号租卖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一些未成年人被这些绕过‘防沉迷’的账号所吸引,不惜用金钱来购买成年人的账号或高分值的账号,这种现象值得警惕。”江苏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王超说,在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越发严格的前提下,免限制需求却大量存在,而不少游戏交易平台,以租号、买号卖号作为主打产品,点开任何一款游戏,都可以买账号、换绑、秒绑,私聊信息在平台也可以查到。


    购买游戏账号被骗


    8月初,来自昆山的初二学生小奇随同学外出参加夏令营,爸爸妈妈让他带上智能手机,还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转账,并转1000元给他备用。


    汪女士介绍,夏令营结束后,他们没有及时收回手机。在夏令营时,小奇看到其他同学都玩一款热门游戏,自己却没有账号,于是在网上搜索了如何获得账号的方法。


    小奇找到了一个叫“交易猫”的手游交易平台,看到购买账号需要用QQ号与卖家联系。随后,小奇加了卖家的QQ号,又互加了微信。卖家要求小奇先付200元定金,继而拿出各类装备供小奇选择,并以可提供避免“防沉迷”的账号抬高价格,但小奇把微信中所有的钱转账给卖家后,小奇却被卖家拉黑了。


    汪女士和小奇向平台投诉并报警,却已找不到卖家。


    汪女士说,小奇是从去年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时开始迷恋网游的。他们虽然给孩子的电脑装了网络保护软件,但并没什么效果。“游戏公司只负责对个别游戏时间进行限制,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热门游戏之间切换玩耍,游戏时间设限形同虚设。”


    无奈之下,汪女士只能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但是他有时还是会拿爷爷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有时也确实因学习、外出等需要,还要使用手机。


    游戏账号交易乱象丛生


    除了买家被骗,卖家被骗也频频发生。2019年2月,魏强(化名)在“交易猫”平台上看到有人出售游戏账号后,通过虚构信息注册账号,以客服或购买人的身份与出售人联系,并以尝试登录游戏账号为由,骗取出售人的游戏账号、密码及验证码后将游戏账号成功换绑,之后将游戏账号低价售卖,从中获利。


    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说,上述案例说明,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目前都可以在游戏交易平台上使用虚构信息,交易平台并没有对其真实身份进行认证。


    像小奇那样因游戏账号交易被骗的情况也并非个案,在案件信息公开网上,相关案件有850件,而通过“交易猫”等游戏交易平台发生的诈骗类刑事案件也超过上百件。


    9月3日,记者登录“交易猫”游戏交易平台App,该App明显地写有账号、租号等字样。记者点开相关链接后发现,各大游戏账号应有尽有,一款“V10至尊号”竟售价1.25万元。


    在租号专区,记者随意点击一个购买链接,该链接显示租用游戏账号价格为每小时3.8元,还有租用10小时的套餐。这个平台还提供周租服务,价格为399元。


    在支付环节,平台提醒: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已成年的实名用户才能交易游戏虚拟用品。记者随即被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最后,在未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下,该平台就显示支付成功。而未成年人可以使用家长的信息进行交易,平台无法进一步监管。


    记者使用购买的账号登录了游戏,发现该号码可以正常登录,而不必担心防沉迷系统的监管。该账号段位为“最强王者两颗星”,且账号内有大量“皮肤”,可供玩家使用。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检索某款热门游戏“买号”,账号价格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甚至有一个账号价格炒到22950元。据该店铺客服介绍,该账号内含多款“典藏皮肤”。


    当记者表示“没有身份证而无法实名认证”后,多家店铺客服表示,购买之后仍然可以使用,并无限制。一家店铺的客服表示,在架游戏账号都是成年人实名认证,购买后可改成买家信息,“也可以不改,正常玩”。


    当疑虑游戏账号会通过实名认证被找回时,客服表示本店账号绝对保证安全,不会找回、找回包赔,不玩也可以卖回来。另一家客服强调金牌卖家有50万元保证金,“不放心购买账号,可与老板签署有法律效力的电子合同”。


    如何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国内某游戏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公众能关注电商租号。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只能依靠诉讼来解决,而家长一般都直接找游戏公司,“不会觉得是租号平台的问题”。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设“网络保护”一章,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然而,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已不只是“防沉迷”。今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发布,在网络保护方面,重点提出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这意味着,不同游戏厂商旗下不同产品的游戏时间并不累积计入游戏时限的局面将被打破。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


    针对二手游戏账号交易泛滥现象,王超认为,游戏账号经过电子身份认证,既然与真实身份相捆绑,就不该进行交易,更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账号,互联网平台应当承担起网络交易的监管责任。服务企业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在进行网络支付时,也要严格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信息。


    针对未成年人购买游戏账号,王超表示,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放任含有身份信息的账号交易,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重视,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2021-09-22
  • “快递不上门”的潜规则该被接受吗

    收货地址填的是门牌号,拿快递却要去快递柜或快递驿站,这样的现象,如今变得越来越普遍。


    从规定上看,这一现象是违法违规的。如2019年开始实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就明确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就此而言,许多快递公司的做法显然是违规了。


    有专家认为,多年来,在电商领域,快递公司通过以价换量逐步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态势,快递价格低,快递公司只能通过压缩快递员单票派费缩减成本。而快递员的工作量却有增无减,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必须承认,快递无法送上门有其现实原因。比如,出于防疫需要,去年以来一些地方很多快递员甚至都无法进小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快递公司试探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一个机会,于是有意无意将不送上门发展为潜规则。再比如,统一送到快递柜或驿站,降低了快递小哥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每名快递员的送货效率有提升。但是,这些现实原因也不意味着“快递不上门”的潜规则就应该被接受。


    最简单的一点是,在消费者支付的快递费用不变甚至上涨的今天,不送上门,意味着快递企业的服务缩水了。那么,从权益对等的角度,至少应该同时给消费者让利。一些专家也建议,对放到快递柜、快递驿站而不送货上门的服务可以适当降价,使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服务得到更好匹配。


    当然,现实中,消费者为快递支付的成本大多隐藏在了电商商家的“免运费”之中。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能因此就认为消费者没有支出快递成本。所以,有声音主张,电商平台可以推广让消费者自主选择不同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的快递企业,这一点从长远来看同样值得考虑。置于当前互联网行业反垄断背景下,尤应如此。


    要知道,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往往与快递企业绑定,消费者实际上并没有选择权,一些快递企业也正是通过这种战略性联合而做大,但其在客观上并不利于倒逼企业提高服务意识,出现不上门的现象,也就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了。毕竟,电商与快递的强关联下,缺乏选择权的消费者的意见和抱怨,并不能对企业造成实质影响。


    梳理了“快递不上门”的大背景,似乎可以看出,快递企业目前的服务方式,是社会各方妥协的产物。但是,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它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它的妥协,仍是基于快递企业的盈利模式,而并不是消费者与快递企业及快递企业与快递小哥共同的博弈。说得更通俗点,目前快递企业的盈利建立在多方“让渡”权利的基础上。比如,消费者权益缩水的同时,快递小哥也必须靠节约每单的时间来提高收益,实际劳动量并没有减少。


    这一模式在初始阶段或许能够成功,但未必能够成为长远的发展方向。毕竟,消费者对于低水平的快递服务,快递小哥对于低水平的权益保障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健康的快递行业必须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让快递小哥更从容。有人或许会说,这是我们为低价快递所支付的社会成本。但是,且不说这种“低价”是否真的就与服务质量匹配,剥夺消费者选择权的“低价”,未必是真的“低价”,也终究不可能持续。

    2021-09-22
  • 方特“文化+科技”打造诗画中秋夜

    今年中秋小长假,各地方特主题乐园推陈出新,运用“文化+科技”方式,充分挖掘中秋节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将诗歌、舞蹈、焰火、光影融入到众多传统习俗中,打造出互动演艺《春江花•月影》、神画印象、双月争辉等众多耳目一新、如诗如画的视觉奇观和视听盛宴,为广大游客带来持续三天的假日狂欢。





    致敬飞天英雄打卡“双月争辉”


    9月17日,在太空“出差”的三位“神舟十二”宇航员已安全“回家”。为致敬航天事业和飞天英雄,各地方特主题乐园推出了一系列与航天主题相关的节庆活动。


    芜湖方特将以《我的小小航天梦》为主题,开展集体创作巨幅画作活动,届时小朋友和家长们可在一幅结合“神舟十二”返程热点的航空主题绘画布上,共同画出心中的航天蓝图。嘉峪关方特则倾力打造太空实景,游客们可在中秋佳节体验最炫打卡点,即刻拍出航天大片。沈阳方特将月球“请”下凡间,为游客提供近距离赏月的“航天员视角”,打卡“双月争辉”的奇观。


    沉浸式体验《春江花•月影》感受诗画中秋魅力


    今年中秋佳节,赏月祈福等传统习俗同样被方特玩出了新花样。方特在以往的传统中秋活动基础上,结合舞蹈、音乐以及如诗如画的场景搭建,打造出令人眼花缭乱、古色古香的节日盛宴,赋予了中秋佳节更加生动时尚的文化体验。


    赣州方特推出互动演艺《春江花·月影》,通过钢琴独奏、影子舞和诗朗诵的巧妙结合,在皓月之下打造“乐、形、声”于一体的三维快闪,将使现场观众沉浸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绝美体验中。


    长沙方特将带来神画印象主题夜场,邀请广大游客深度体验篝火晚会,极致感受湘西民俗风情,度过一个别样的中秋之夜。


    荆州方特将举办“千灯万福游园会”和以国潮歌舞为主的中秋晚会,届时游客们可参与贴花钿、萌兔套圈、情侣互动、投壶等传统节庆游戏。天津、赣州、大同、芜湖、邯郸等多地方特园区纷纷推出灯谜竞猜活动,泰安方特更有“飞花令”趣味活动等待游客的挑战。


    拥抱熊大熊二开启中秋欢乐跑


    “熊出没”也将在节日期间持续为广大游客送上中秋祝福,让家长和小朋友们收获难忘的欢乐时光。





    郑州方特主打“中秋奇妙夜”主题,熊大熊二们将在“团圆”与“合家欢”的主题下,与家长和孩子们开展趣味十足的夜间互动。在青岛、泰安、芜湖等地,熊大熊二不仅将在“熊出没亲子跑”活动中陪跑,还将带领游客参与浪漫温馨的熊出没欢乐大巡游,为合家欢游客打造与众不同的亲子体验。


    芜湖方特将在中秋节期间开放全新区域“熊熊乐园”,孩子们在此不仅可在“光头强之家”尽情玩耍,欣赏《熊出没》系列动画片,还能体验攀岩、保龄球、跳伞塔、小漂流、天空步道等游乐设施,从而拥有一个“熊”趣满满的中秋佳节。


    欣赏华丽焰火点亮“方特中秋夜”


    中秋节当晚,多地方特主题乐园将延长营业时间至21时后,不仅加开经典项目,更有丰富的夜场活动和华丽焰火秀上演,将彻底点亮“方特中秋夜”,让广大游客大饱眼福。





    9月19日至21日,太原方特将以“浩瀚星辰”为主题,连续三晚震撼上演无人机表演与绚烂焰火秀,邀月大会、点灯仪式和“华裳月夜”夜场演出也将悉数开启,为龙城打造最华美的中秋夜。长沙方特同期推出的“凤凰于飞”主题国潮烟花秀中,仿生凤凰飞行器也将惊艳亮相,为游客们打开缤纷的新视界。


    绵阳方特推出豪华阵容的“神仙天团”,现场游客不仅将获得“西王母蟠桃盛会”的邀请,还有机会获得众神的“陪玩”待遇,沉浸式享受“天宫”互动主题。以“趣方特,过中秋”为主题的天津方特,特意在方特城堡前设置嫦娥奔月主题造景,满足游客与嫦娥互动拍照的美好愿望。邯郸方特运用光影科技重现“河灯许愿”盛景,并开展“城墙幻影秀”等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为游客打造浪漫唯美的视觉盛宴。


    互动十足的精彩演艺、乐趣横生的主题项目、异彩纷呈的节庆活动和流光溢彩的光影特技,将让广大游客在方特畅享一个记忆点爆满的中秋小长假。

    2021-09-22
  • 北交所个人投资者门槛定为50万元 创新层准入门槛由150万元调降至100万元

    9月17日,北交所发文明确,个人投资者准入的资金门槛为50万元。同时,全国股转公司将创新层投资者准入资金门槛由1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


    即日起,投资者即可预约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北交所投资者


    证券资产门槛定为50万元


    根据北交所昨日发布实施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试行)》,个人投资者投资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准入的资金门槛为证券资产50万元,机构投资者准入不设置资金门槛。


    北交所开市后,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开通交易权限前20个交易日日均证券资产50万元,同时具备2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在北交所开市前已开通精选层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将自动平移至北交所。


    同时,北交所将坚持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体发展和制度联动。具有新三板创新层和基础层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范围将包含北交所股票。


    北交所发布的消息称,本次规则发布后至北交所开市交易前,投资者参与精选层股票交易仍需满足100万元证券资产标准。同时,为便利投资者,即日起投资者可向其委托的证券公司申请预约开通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限。


    创新层投资者门槛


    同步调降至100万元


    北交所公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同时,全国股转公司也同步修改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创新层投资者准入资金门槛由15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并自即日起实施。


    据悉,本次规则发布后,前期已开通精选层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范围将自动扩大到创新层股票,无需投资者另行申请。北交所开市后,具有新三板交易权限的投资者,其交易权限范围将包含北交所股票。


    北交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股转公司已着手指导各证券公司持续完善适当性管理的制度流程,扎实细致做好新三板创新层投资者交易权限调整工作。


    北交所投资者


    适当性制度还将不断完善


    北交所有关业务负责人介绍,新三板是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从过去8年多的探索实践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作为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为新三板平稳发展和各项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沪深交易所市场相比,新三板设置了较高的投资者门槛。2019年启动的新三板综合改革落地后,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投资者准入门槛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目前,新三板投资者规模在175万左右。截至今年8月底,新三板市场投资者规模达到改革前的7倍。


    前述负责人还对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看,形成市场规模、打造品牌特色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投资者规模作为支撑。北交所将着力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未来将有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赴北交所上市发展,合适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有利于市场流动性水平处于合理适度状态,进一步促进融资交易功能发挥,打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


    据透露,随着市场投资水平、投融资生态不断改善,未来北交所合格投资者门槛还有望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下一步,北交所还将从产品、交易方式、促进中小企业与投资者沟通等更多方面着手,系统性持续改善市场流动性。

    2021-09-18
  • 外汇局:8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主体结售汇意愿基本稳定,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合理有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从主要指标表现看,8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均延续小幅顺差格局,规模分别为136亿美元、220亿美元,主要源于进出口运行在较高水平,货物贸易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


    “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仍为资金净流入的主要项目,体现了国内经济稳步恢复、生产供应链稳定有序的支撑作用。”王春英说。

    2021-09-18
  •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量增价降

    9月15日,月中“麻辣粉”操作如期开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5日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9月15日MLF到期的续做)。本月MLF操作利率为2.95%,与8月持平,连续18个月保持这一水平;当月MLF到期量6000亿元,因此本月MLF为平价等量续做。


    “9月MLF到期规模较大,央行实施等量续做,短期内有利于带动信贷、社融增速等主要金融数据触底回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本月MLF高额等量续做,表明政策面支持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适度宽松,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王青分析称,自7月降准以来,中端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其中,8月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月均值降至2.66%,较上月下行9个基点,已处于中端政策利率下方;进入9月,“倒挂”幅度基本保持稳定。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大幅下行,直接有助于推动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下降,预计二季度以来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势头将会延续。由此,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将“量增价降”。


    王青认为,在央行7月降准、8月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以及近期新增3000亿元再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叠加本次MLF高额续做,年初以来的“紧信用”过程正在接近尾声。


    目前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利率在2.68%左右,略低于2.95%的MLF利率,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时点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分析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人民银行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MLF操作,说明其充分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


    “央行等量平价续做到期公开市场工具,稳字当头,符合市场预期。”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本月MLF操作利率未作调整,进一步打破了市场中部分存在的“降息”预期,表明7月降准更多属于针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定向支持措施,当前货币政策并未转向全面宽松,监管层仍然注重在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之间保持平衡。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演化牵动的宏观经济走势。站在当前时点看,以MLF操作利率为代表的中期政策利率有望继续保持不动,未来出现‘双降(降准+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王青认为,一方面,9月PPI和CPI之间“剪刀差”创年内新高,而且未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身处中下游的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承压,需要货币政策再扶一把。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引导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对冲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受国内外疫情波动等因素影响,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会有所加大,但在财政发力、宏观政策向稳增长方向微调的背景下,今年底明年初经济运行向下偏出合理区间的风险可控,特别是就业市场有望保持修复势头。这意味着通过下调政策利率释放强力稳增长信号的必要性不大。”王青分析称,另外,当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大幅走高,监管层需要稳定国内通胀预期,严防输入性通胀。其中,在对国内PPI高增实施综合治理的同时,特别要防范PPI高增向CPI传导。在这个背景下,下调政策利率的难度将较大。

    2021-09-18
  • 九头鸟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不合格 产品在天猫仍有售

    国家药监局9月15日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批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产品不合格。


    经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样、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检验,不合格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终端输出功率、脉冲持续时间(脉冲宽度)、激光定时装置等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


    公开的企业信息显示,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武汉光谷高科医疗器械院-国家生殖产业基地,自称康复治疗产品的领导品牌,该企业法定代表人董志刚关联的江苏九头鸟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天猫设有九头鸟医疗器械旗舰店。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抽检中不合格的产品在店铺中仍然有售,宣称用于高黏血症、高脂血症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记者查询到,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还有另外7个产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符合标准规定产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等要求,及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向社会公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督促企业对抽检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产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召回级别,主动召回产品并公开召回信息;督促企业尽快查明产品不合格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按期整改到位。

    2021-09-17
  • 创新生物药企诺诚健华闯关科创板 拟募资40亿元巩固主业

    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简称“诺诚健华”)科创板IPO申请日前获受理。此次IPO,诺诚健华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21.51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占总募资比例为53.78%,其余资金用于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2020年3月登陆港交所,目前诺诚健华-B在港股总市值约为289亿港元。


    具备全面研发和商业化能力


    诺诚健华是一家以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具备全面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专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药等领域,在全球市场内开发具有突破性潜力的同类最佳或同类首创药物。


    2018年-2020年及2021年1-3月(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4994.99万元、-214138.78万元、-39139.51万元和-14781.99万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余额为364493.87万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7195.53万元、23417.30万元、42330.60万元和9736.06万元。


    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奥布替尼已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6款产品分别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8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


    招股书显示,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为现有产品或业务的拓展,且均为公司自主实施,实施后不会新增同业竞争,不会对公司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来看,新药研发项目基于公司已上市药物和目前在研产品管线进度情况,结合国内外疾病发展对药物的需求,拟开展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研发。项目总投资为215087.4万元。其中,临床前费用29130万元,临床费用181740万元,基本预备费4217.4万元。


    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基于公司在研产品管线的研究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医药研发设备情况,拟对公司现有药物研发平台进行升级。项目预计建设期为五年,项目总投资16718.87万元。其中,场地租赁及装修2412.31万元,设备投资10480.54万元,人员薪酬3084万元,其他费用414.2万元,基本预备费327.82万元。


    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方面,公司拟通过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对营销网络进行整合、扩充和加强,从销售、市场、商务和医学准入等多方面搭建公司的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的营销网络,专注于公司药品和品牌市场推广,提升公司产品推广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司品牌知名度。项目预计建设期为五年,项目总投资39419.88万元。其中,场地租赁5588.9万元,人员薪酬7563.49万元,推广宣传费25494.55万元,基本预备费772.94万元。


    全球销售空间有望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费用金额分别为1992.18万元、6601.72万元、9127.95万元和2635.51万元,主要由员工工资与福利、专业咨询服务费、股权激励费用和折旧摊销及物业水电费构成,其合计占比分别为81.27%、81.55%、83.05%和78.67%。公司管理费用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管理人员数量增加;公司2019年启动港股上市准备,2020年初完成港股上市,相应中介机构费用增加。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诺诚健华在奥布替尼临床推进过程中极具执行力,从临床试验开始到获得CDE上市许可只用了约32个月的时间(最终通过II期单臂临床试验有条件获批),公司强大的临床发现和推进过程已获验证,为其他产品的商业化奠定良好基础。近期,公司与Biogen达成合作协议,将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MS)的全球独家权利重磅授权给Biogen。公司由此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最多高达8.12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MS适应症的市场空间广阔,全球患病人数持续增多,对于创新疗法的需求较高。Biogen是全球MS龙头药企,奥布替尼的全球销售空间有望得以提升。公司正逐步进入产品和业绩兑现期。


    针对未来发展战略,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将持续推进在研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试验,加速成长为为全世界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开发并提供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领导者。继续挖掘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并将探索奥布替尼以及Tafasitamab作为血液瘤基石用药的临床潜力,巩固公司在血液瘤领域内的优势地位。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诺诚健华深度布局血液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用药三大领域。血液瘤领域积极拓展奥布替尼的适应症并尝试和MIL-62、BCL-2的联用。实体瘤领域,公司泛FGFR抑制剂、FGFR4抑制剂、泛TRK抑制剂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奥布替尼积极拓展于MS和SLE领域的治疗。公司瞄准细分领域中具有成为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潜质的靶点和药物,其中自身免疫和实体肿瘤是公司中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和更大看点。

    2021-09-17
  • 化妆品界为何喜推“烧脑”概念

    国家药监局9月16日在官网发布文章,提醒公众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文章指出,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批准任何宣称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另外,国家药监局也未注册或者备案任何“前列腺素”相关的化妆品原料,将比马前列素等前列腺素类似物作为化妆品原料用于化妆品生产,应予禁止。(9月16日人民网)


    近段时间,国家药监局有点忙:上个月刚通报称,化妆品“蝶恋花美白祛斑冻干粉”未经注册或者备案;几天前,则发文称“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如今再针对一款睫毛液发文提醒消费者……在短期内,对化妆品乱象可谓频繁出招。至于“食品级”化妆品、“抗光学污染”化妆品、运用化妆品来“刷酸”以及让人分不清是玩具还是化妆品的儿童彩妆等,都曾让国家药监局忙于澄清和科普。


    这些化妆品具备很多共同点,比如名称奇葩、宣称具有特定功效等。此外,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共同点是,它们大多使用一些比较生僻甚至“烧脑”的概念,如宣传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当中的比马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成分,以及“干细胞化妆品”当中的“植物干细胞”等,这些概念都会让普通民众感觉到很难理解。


    化妆品企业为何偏爱这些概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妨设想,假如企业使用谁都能懂的概念,那些所谓的“特殊功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只有生僻的科学概念,才能既保持足够的模糊空间,又让人信服于它的“科学性”,先用“烧脑”的概念将消费者“唬住”,再利用民众普遍不愿深究其科学原理这个弱点,通过推出一些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浅显道理”,来争取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分患者使用比马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降低眼压的药物后,会出现睫毛增长、增多、增粗的现象,一些消费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用这类药制成睫毛液,就能“促进睫毛生长”。然而,科学不仅不能想当然,而且哪怕有一丝不够严谨,都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将药物的副作用不能简单地利用,否则,效果不一定出现,危害却一定出现,让健康付出惨痛代价。


    不仅化妆品喜欢推出“烧脑”概念,保健食品、药品等商品,以及减肥、健身等服务也是如此。在“质子水”、“量子技术”等概念屡成营销噱头的背景下,消费者理应对不太理解又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保持警惕,切莫不懂装懂、或者惰于思考,掉进轻信和盲从等心理陷阱当中。至于科普与宣传,则应提高效率和针对性,帮助民众认清这些概念出现的真实意图。


    依法打击,则是治理此类忽悠术的直接手段。既然产品未经注册、概念为伪概念,那么,相关产品就不具备合法的身份。让此类产品从市场上消失、让夸大宣传付出相应代价,这种常见欺诈手段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生僻的概念就难以成为圈钱的工具。

    2021-09-17
  • 老字号竞逐IPO 创新发展须多方合力

    除张小泉(9月6日)、菜百股份(9月8日)上周上市外,目前五芳斋、天津同仁堂、德州扒鸡、西安冰峰等老字号企业也均在竞逐IPO,努力寻找破圈之路。


    老字号往往是曾得到过广泛认同和良好信誉的品牌。不过,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一些老字号却日渐式微。在笔者看来,一些老字号必须转型发展。借力资本运作擦亮金字招牌,IPO上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老字号们必须做到全面发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老字号发展需要各地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发现,为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政府部门正加大力度保护老字号品牌,扶持老字号企业,培植老字号根基。北京市商务局将老字号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商业项目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老字号项目最高可给予评审核定总投资的30%固定资产投资补助;上海市商务委持续推进老字号重振和“一品一策一方案”,实施老字号品牌保护工程、传人培养工程、数字焕新工程和国潮出海工程……基于各地扶持政策的相继落地,据商务部监测,2020年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仍有75%左右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了盈利。今年端午节期间,企业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1.7%。


    商务部表示,将围绕“一老一新”工作,着力促进消费。在发展老字号方面,完善促进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支持举措,不断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持续推进老字号嘉年华,指导各地和电商平台把握“金九银十”重要节点,聚焦中秋国庆假期,推出系列专属促销活动。


    老字号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发力助推。早在2008年商务部等14部门就印发了《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鼓励发展较好的老字号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上市。截至9月10日,登陆A股市场的61家老字号企业中,有36家企业总市值超过百亿元,9家企业总市值突破千亿元。


    老字号发展需要自身发力探索创新。近年来,很多老字号企业通过研新品、上“云端”、扩渠道,焕发年轻的姿态和潮流形象。前有杏花楼联手故宫推出国潮范儿月饼、大白兔联合气味图书馆做奶糖味儿香氛、吴裕泰开冷饮窗口,后有皇上皇举办盲盒活动、黄鹤楼文创月饼玩混搭、北冰洋开茶饮店、北京稻香村卖奶茶。这些贴着“老字号”标签,却走到了潮流前线的产品,俘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心。


    不可否认,跨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老品牌在原有积淀和产品形象上的延伸和拓展,当两个产品以“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方式实现“合体”,这本身就非常具有话题性和趣味性。但这种创新变革需要老字号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研发产品供给,不能为了赚快钱、炒流量而忘失初心。


    老字号们跻身资本市场,意味着其具有强烈的发展动力,我们乐见其成,更要祝福穿越百年的老字号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中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21-09-16
  • 生猪产业迎政策“大礼包” 逆周期调节后何时翻盘

    自生猪产能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后,业绩下滑、亏损成为生猪产业的标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提出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等一系列扶持措施,送来政策“大礼包”。面对市场行情下滑,预警不断,生猪产业“逆风翻盘”的日子还有多远?


    头部猪企7月亏损渐重


    面对销量下滑、同比负增长、亏损创新高的7月份成绩单,上市猪企也许会感到十分头疼。去年同期,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唐人神、天邦股份等头部猪企纷纷取得了销量、收入双升的好成绩,在“销量最高”“销售收入增速最快”方面比拼还十分激烈。而今年7月,谁能“亏损最少”,谁就能成为赢家。


    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1日,已发布7月份生猪销售情况简报的十家上市猪企的生猪销售价格仍在16元/公斤以下,低于行业成本线。这也意味着,对上市猪企来说,亏损的局面还在持续。另外,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前五大猪企销量均在上涨,按照其销售均价,销量增加就意味着亏损加剧。


    其中,业绩曾一度领跑各大猪企的牧原股份首次出现销售收入负增长,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3.3%。温氏股份的养猪业务亏损或创新高,肉猪收入同比跌32.84%,按照温氏股份7月份15.08元/公斤的销售价格、22元/公斤的成本计算,每卖出一公斤生猪,温氏股份就要亏损7元,仅在生猪这方面,温氏股份单月的亏损就超过10亿元。新希望的生猪销量也已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7月份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9.70%。


    当前,行业悲观情绪较重。上市猪企的相关负责人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生猪市场行情未见乐观。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内生猪价格或有季节性小幅反弹,但长期来说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从过往猪周期的时长看,下行期至少还要持续一年。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历史数据,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可能还会继续小幅上升,但是仍需保持谨慎态度;明年生猪价格的平均水平大概率比今年要低,预计明年上半年出现低点的可能性较大。


    下行时期行业更需政策支持


    生猪价格的涨落和上市猪企的业绩均受“猪周期”影响。“猪周期”是指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增加能繁母猪和生猪供给,造成生猪价格下跌。进而养殖户减少供给,生猪价格重新上涨。生猪价格高了,消费者“吃不起肉”;生猪价格低了,养猪企业“养不起猪”。


    为了缓解“猪周期”,稳定产能。8月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今年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随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稳定生猪生产。农业农村部也召开常务会议指出,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和猪价回落,要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成果和缓解“猪周期”波动上来,探索建立稳定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实际上在猪价下行周期更需要这种稳定生产的政策。因为在猪价下行时期,由于亏损、资金的断裂,养殖户在生产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这种局面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恐慌性的清栏,或者是由于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松懈导致产能加速下降等,而这些反应又带来新一轮的产能大幅下降、猪价上涨。目前,政策的出台能够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利用经济规律,合理有效地调节产能。”


    逆周期调控机制来了


    意见指出,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


    朱增勇表示,这次政策的出台也是设定了两个指标。一个是能繁母猪的生产同比下降超过5%预警引导。预警前及预警过程中,整个行业还是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下降超过5%的时候,也表明如果一旦调减产能,产能下降的趋势也会保持一段时间。政府发布整个产业链相关信息,能够引导养殖户在下降超过5%的时候作出反应,缓解未来产能过快下降的情况。


    当前生猪价格下降过快,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猪周期”规律,价格下行阶段,一旦养殖户减少生猪供给,此后一段时间,生猪价格将再度上涨。意见也指出,当本省(区、市)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三个月以上时,各地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


    “从整体措施来看,新出台的政策与2019年国务院《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的相关政策一致且更精准,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生猪产业发展。此次逆周期调控机制也结合了前期的政策调控经验,出台非常及时。从3月份开始,外购仔猪就处于亏损,6月份自繁自养进入全面亏损阶段。当前生猪价格在小幅反弹以后,从7月第5周开始又有所回落。如果养殖连续亏损3至6个月,生猪的产能就又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所以说,这次政策的出台,较之前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化,防止后期出现产能过快下降、生猪价格再度大幅上涨的情况。”朱增勇说。


    逆风翻盘在何时


    尽管政策助力生猪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生猪市场的走向尚未明朗。领跑行业的上市猪企的心态或多是“边走边看”。新希望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对公司而言,我们饲料、食品等业务板块是在盈利的,总体资金情况也较为稳健,大股东没有质押股份,虽然现在也面临很大的周期压力,但当前重点是专心做好内部生产经营与防疫,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努力渡过难关。”


    温氏股份方面也表示,一般而言,国家政策到省市县落地存在时间差。公司后续将持续跟踪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向当地政府沟通对接。


    这轮“猪周期”的下行周期何时结束?朱增勇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现在状态来讲,很难判定下行阶段是到2022年,还是到2023年结束。如果说产能调节速度相对比较慢,很可能下行周期会持续到2023年;如果产能调整比较快,可能会在2022年的上半年就达到了周期的低点,然后生猪价格或就开始进入下一轮周期了,同时周期内猪价波动幅度将会明显减缓。


    “政策的出台也能够起到缓解‘猪周期’过度波动作用。养殖户在面临猪价下行或者亏损的时候,不同的养殖户有不同的反应时间。有些人可能亏损一两个月就开始调减产能了;有些养殖户可能亏损五六个月才开始调减产能。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由于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在产业政策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让养殖户逐渐地去调节产能,同时稳步推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朱增勇说。

    2021-09-16

  • 首 页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