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五原黄柿子“火出圈”
作者:薛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4-05-22
  见到王芳萍时,她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黄柿子,一颗颗饱满结实、晶莹剔透的黄柿子挂满秧藤,散发着淡淡果香,显得格外诱人。

  “这段时间正值黄柿子上市,每天可采摘四五百斤,每斤售价7元。两个棚1年纯收入8万多元。”王芳萍高兴地说。

  王芳萍是甘肃定西人,2009年来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成为一家黄柿子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的员工。“在公司那几年,看到黄柿子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就决定自己干。2018年我从企业辞职,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黄柿子。”王芳萍说,“黄柿子在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用的是农家肥,摘下来可以直接吃,所以柿子口感沙甜、味儿特别正!”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北纬41度农作物生长黄金带。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淤土耕作性好,含钾量高,产出的黄柿子颜色金黄、个大肉厚、沙甜可口、含水量少,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铁锌等微量元素。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志》记载,1936年,西红柿传入五原。经过品种改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地农户开始种植黄柿子。

  胜丰镇新红村的鲁东就是种植黄柿子的行家。在他的温室大棚里,圆润饱满的黄柿子挂满枝头,长势旺盛,鲁东一边手脚麻利地采摘黄柿子一边说道:“这段时间每天忙个不停,天天订单不断,每天要摘300多斤。”

  据了解,过去村民们种植黄柿子都是自家留种,选种的标准参差不齐,导致黄柿子品质退化、果实易裂、商品率低,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

  为提升黄柿子质量,五原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模式,在开展黄柿子本土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推进新品种研发。在种植过程中推广“五提五增两防控”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黄柿子的抗害性,提升了品质和口感。2014年,五原黄柿子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产品好了,如何销售?又成了农户们最迫切的需求。“早些年都是自己销售,熟得多了不能及时卖出去,就要烂在地里。自从县里发展了电商产业,他们隔一天收购一次,我们的柿子根本不愁卖!”鲁东说。

  五原县建成河套电商产业园,与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自营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对接供应渠道,探索“电商企业+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统企业”模式,推动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电商产业园里现有45家销售黄柿子的企业和个人店铺,日均销售黄柿子2.5万斤。2023年,全县线上销售黄柿子27.5万单,销量137.5万斤,通过指尖商城实现农产品热销,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五原县电商办主任周璇介绍。

  五原县还主攻黄柿子精深加工,陆续开发出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黄柿子气泡水、黄柿子丁、黄柿子果糕等产品,同时加强黄柿子品牌建设,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当前,五原黄柿子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8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栋,7200平方米生产车间、原料车间各1栋,并配备黄柿子原浆、黄柿子火锅底料、黄柿子汁生产线。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标准化厂房、生产车间、原料车间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订购安装工作。

  今年“五一”假期,“天赋河套‘柿柿’如意”五原黄柿子文化旅游季活动分别在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北京、重庆等地开展,一颗颗黄柿子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俘获大批市民的芳心,掀起一场线上线下选购黄柿子及系列产品的消费热潮,五原黄柿子彻底“火出圈”了。

  目前,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全县共7家黄柿子加工、销售企业,2023年产量1700余吨,产值3800余万元。黄柿子相关产品在全区12个盟市和全国各地均有销售,90家五原黄柿子火锅店遍布各地。2023年,制定完善了五原黄柿子全程标准化技术手册,黄柿子汁成功申报“蒙字标”认证。成立五原黄柿子产业协会,共授权26家企业、合作社使用“五原黄柿子”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有力扩大了五原黄柿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后,政府将加大项目支持、落实优惠政策、做好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品种提纯、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建成集种子培育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体系,力争黄柿子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五原县副县长郭明旺说。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