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底气何在?
作者:富丽娟 刘艺琳 寇雅楠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更新时间:2024-02-06
  过去一年,是内蒙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北疆大地,为内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关怀和宝贵发展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为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的内蒙古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内蒙古好声音”令人兴奋——2023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三,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三。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现场。人民网记者 寇雅楠 摄

  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立下雄心壮志,步伐坚实、底气十足。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内蒙古凭的是什么,底气在哪里?

 “10个全国第一”:稳稳守住“能源饭碗”,“追风逐日”再前行

  “10个全国第一”既是内蒙古的底气,更是内蒙古的担当。

  过去一年,内蒙古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一”,充分彰显了内蒙古保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稳稳守住“能源饭碗”,夯实能源保供“压舱石”。

  冬日北疆大地的皑皑白雪,并未降低项目建设的进度。目前,兴安盟正在着力打造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打造园区级“源—网—荷—储—输”一体化智慧能源调控平台。自治区人大代表,金风科技内蒙古分公司副总经理、兴安盟公司总经理王海猛说:“要立足兴安盟风光水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好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

  “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内蒙古的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的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和21%。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内蒙古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向“新”发展,从“新”出发,追风逐日,绿能涌动。

  两个月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这是目前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态光伏治沙项目,可向蒙西电网年均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均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万吨。

  新兴产业兴起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如何摆脱“挖土卖土”,实现“链上开花”?新年伊始,被誉为“中国稀土之都”的包头市,正在谋划做好“一块土”的大文章。

  日前,包头市的北方稀土瑞鑫公司首批中重稀土金属产品试制成功,标志着北方稀土中重稀土金属产品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加快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包头市提出全力发展“稀土+”应用,拓展稀土在医疗、农业、陶瓷、航空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提升“稀土+”产品价值,打造“稀土+”应用产业基地。

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 摄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内蒙古未来发展目标清晰明确、步履铿锵——锚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要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贡献内蒙古力量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2023年,内蒙古取得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国第六,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均创新高。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深加工度,不断延深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随着春节的临近,乳业消费品也迎来了销售高峰期。记者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沉浸式见证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过程。


伊利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包装车间。伊利集团供图

  生产基地采用世界领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人化、透明化、高效化、可追溯。数字化赋能,推动内蒙古奶业全链升级。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乳产业项目已形成日处理7000多吨原奶的产能规模,支持30万头奶牛、10万头奶山羊存栏的规模化牧场建设,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乳业是一张名片,牛羊肉是“内蒙古味道”的又一张名片。如何推动牛羊肉产业继续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力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工作安排,让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工商联主席哈斯海日汗对推进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 摄


  变卖“肉羊肉牛”为卖“羊肉牛肉”,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加工转化率达72%。


  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让来自大草原的好味道香飘万里、誉满全球。”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要锚定打造现代化大产业、建设产业强区目标发力。

  不断扩大“朋友圈”,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内蒙古内连8个省区、外接俄蒙,国境线长4200公里,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独特,向北开放优势明显。

  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决心如磐。2023年内蒙古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列全国第三,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口岸货运量刷新历史记录,成为我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个货运量破亿吨的省份。

  “现在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我区虽沿边,但不沿海,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必须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

  临近春节,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通过国门,驶入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田润泽告诉记者:“从人工检查到人机结合,我们的检查速度不断提升。2013年检查一列车需要45分钟左右,如今已降至10分钟内。平均每天检查出入境列车由30列次增至40列左右,峰值达57列次,其中中欧班列日均检查13列次。”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对出境中欧班列执行监护任务。李发春 摄


  自2023年1月起,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确保中欧班列顺畅通关,创新实施货运列车铁路员工一次登临验讫等查验办法,开通中欧班列出入境绿色通道,推动口岸通关效率。

  会场内外,“开放”成为热议词。

  “口岸是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反映。”自治区政协委员、鄂温克旗政协副主席安青梅建议,充分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优势,在设立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最大限度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激活边腹互动,着力打造两个循环。

  当前,内蒙古各族干部正在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不断提振信心和士气,全区热气腾腾迈开“新年第一步”,开好局、起好步,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美好愿景奋力冲刺。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