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口岸从1个到20个
作者:阿妮尔 高慧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4-09-27
开放口岸从1个到20个
——数看内蒙古75年“双循环”动能澎湃
今日,内蒙古已拥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对外开放历史,1949年,内蒙古只有1个对外开放口岸——即1902年开通的满洲里铁路口岸。此后,在内蒙古漫长的边境线上,陆续开放了二连浩特口岸、策克口岸、甘其毛都口岸……20个口岸犹如珍珠镶嵌在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串珠成线,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通道,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
8月31日,随着清脆的汽笛声,一列满载板材的进境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国门驶过,标志着今年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中欧班列通达天下,助推丝路互联互通。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是中欧班列东、中通道重要节点,两个口岸中欧班列通行数量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2023年的8324列。11年间,1000余种进口商品、50000多种出口商品经两地通关。
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承载着新时期内蒙古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
近5年来,内蒙古本级财政累计投入口岸建设资金约5.2亿元,累计实施151个项目,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口岸+通道+产业+物流”联动发展,全区口岸货运能力达到2亿吨,为国家向北开放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满洲里、鄂尔多斯、呼和浩特3个综合保税区先后封关运营。包头、赤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鄂尔多斯机场在全区率先获批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满都拉口岸、策克口岸肉类进口贸易启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内蒙古口岸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且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口岸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同质化向口岸布局优化发展转变,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口岸展现着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勃勃生机。
数据见证开放活力:全区口岸2023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刷新全国陆路沿边口岸纪录;全区14个陆路口岸承担了约90%以上的中蒙陆路运输和65%以上的中俄陆路运输任务;全国近一半的中欧班列从内蒙古进出境……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外贸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区位特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1979年,内蒙古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
此后,内蒙古与外商合作的领域由最初的一个羊绒制品行业,逐步扩展到粮油食品、纺织、服装、矿产、化工、医药、机电、能源等,主要贸易国家包括俄罗斯、蒙古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
时间标注着开拓前行的刻度。1985年,内蒙古外贸规模为1.6亿美元;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2004年至2008年间,内蒙古外贸以每年上一台阶的气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外贸规模接近90亿美元。随着口岸对外开放范围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系列保稳提质政策措施出台,到2023年,内蒙古外贸规模达278.4亿美元。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1985年至2023年间,内蒙古外贸规模年均增长14.5%,外贸竞争力由弱到强,不断夯实的外贸基础为内蒙古开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日之内蒙古,“朋友圈”不断扩容,对外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对内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三省等区域加强联动。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内蒙古成功举办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推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区域互通、互联、互动、互补;成功举办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世界蒙商大会、中国绿色算力大会等活动,围绕内蒙古重点产业链携手促进国际合作与投资。
同时,内蒙古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3年,内蒙古实际使用外资55.8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7家,同比增长320%。
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内蒙古立足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定位,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动能澎湃,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责任编辑: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