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科技“突围”彰显硬核实力
作者:郑学良 武子暄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4-10-16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孕育出千亿级别产业集群;
从全球领先的口蹄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的崛起,到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耀光电12GW单晶硅片、鑫环10万吨颗粒硅等项目的相继投产,再到久泰30万吨延链补链一体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级改造等项目的稳步推进……
这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彰显呼和浩特市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围绕两件大事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加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北京市海淀区携手共建“两小时创新圈”,勇当科技突围的“突击队”,致力于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奋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2023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稳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新形势下,呼和浩特市逐步构建起“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的创新格局,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在科技“突围”工程中,呼和浩特市将专家团队、领军企业以及产业园区作为重要支点,从国家、自治区、市级3个层面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在生物育种方面,凭借张勇院士和李喜和教授团队的强大实力,首次承接了“抗逆抗病高产牛新品种设计与培育”国家科技项目。光栅、乳业、乳酸菌3个点位成功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
同时,在脑机接口、工业软件、储能等领域启动实施15个市级科技“突围”项目。
其中,包括与陈润生院士团队共同推进的“动物mRNA疫苗递送系统”项目、与冯起院士团队合作的“耐盐碱苜蓿品种选育”项目,以及与陈十一院士团队携手开展的“航空航天飞行器仿真计算开发及应用”项目等。
这些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的项目,为首府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稳步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一区七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开展“功能型乳制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项目。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两个苜蓿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并且成功举办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动物疫苗技术中心正式挂牌“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
同时,交能融合、工业软件、益生菌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智能制造研究院4家研发机构实现实体化运作。“乳酸菌产业化”“农田地力培育”“猪用灭活疫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研发投入方面,呼和浩特市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构建起“刚性增长—应统尽统—奖补激励”机制。
市级财政投入达2.5亿元,同时争取到自治区经费4.05亿元。通过按月归集企业研发费用,促使企业投入28.77亿元,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全覆盖”行动,建立起“科技特派员+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模式。32家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为600家企业提供技术类、财务类服务达2000多人次。
为240家企业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44亿元,向金融机构推荐科技融资需求2.07亿元。
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新增专利3599件,其中发明专利886件。
与此同时,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攻关。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成功培育出32家科技领军企业、533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6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224家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32家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筑牢坚实根基。组建79个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同步柔性引进50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及30位两院院士,极大地壮大了科研力量,带动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达200余名。积极培育34家市场化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出3251人的科技专员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