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育“亲产业”型人才
更新时间:2021-10-27
  今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主办的“炬火种·燃新薪”2021年高校专业新星挑战大赛公布了比赛结果。在这场赛事中,厦门理工学院的学子与来自全国83所知名高校的1000多名参赛者同台竞技,斩获9个一等奖中的3个。这是厦门理工学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亲产业苦练“内功”取得的突出育人成效的体现。

  厦门理工学院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建校40年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始终遵循“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办学目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专业人才,学校因“办学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专长”而受到广泛赞誉。

  瞄准产业链,把“亲产业”基因融入培养体系

  “我们的微电子专业设置对接厦门产业链,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训的内容都贴近生产一线,所以企业很愿意与我们合作。”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张宏怡说。

  微电子专业通俗来讲就是关注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专业。眼下,与集成电路相关的人才都受到企业的青睐。

  近日,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的骨干教师应邀参加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与厦门理工学院人才对接会的集成电路专场活动,来自厦门联芯、集睿致远等近20家厦门高新区重点集成电路企业的代表参加交流。多家企业表示将来要在学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并希望深化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集成电路是厦门经济产业链中的重点产业之一,与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手拉手”合作是学校瞄准产业链、把“亲产业”基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现在,厦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其规模近5000亿,同时,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等9条产业链的群产值超过了1000亿。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说,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目光聚焦厦门的产业链,把学科建设融入产业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目前,学校的63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上,学校与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与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比重,并实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校、企两个培养主体协同育人,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8月,在第16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上,学校共有4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2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至此,学校参加该项赛事已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11项、全国二等奖6项。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能多次在这项赛事上获奖,是学校把“亲产业”基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结出的硕果。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说,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优势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支撑性基础学科、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全面发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近3年来,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机械工程福建省高原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含培育)为重点,紧密对接厦门市千亿产业链群和重点实施的千亿投资工程,深化产教融合和内涵建设,加快学位点布局,逐步形成工、管、艺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实现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方向“破十”。2020年,在校研究生“破千”,科研经费总额“破亿”……

  深度融入企业,校企协同育“应用型”人才

  “今年暑期,我们又有30名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其中有15人进入京东物流集团工作。”近日,厦门理工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潘福斌介绍了“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实验班”(下文简称“京东班”)的办学情况。这个班开办于2018年,其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都由学校和京东物流集团共同确定。目前,“京东班”已经培养了90名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物流行业欢迎的人才。

  “京东班”毕业生刘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ABC物流厦门区分拨中心布局优化与设计》。刘孟针对他所实习的物流场区存在的分拣效率低、航空件分拣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得到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认可。很快,他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写出的论文得到公司的认可,而且公司也接受了他的改进方案。

  其实,“京东班”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关于京东物流的业务场景、经营管理或者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可以说,通过这些真刀真枪的实习和论文写作,学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硬本事”。

  学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坚持“真题实做”,从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目前学校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都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其中有超过50%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研发项目。

  目前,学校已经与翔业集团、盈趣科技、宸鸿科技、冠捷科技、联芯、友达光电等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于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勤奋务实,广受青睐。2004年升本以来,学校累计为地方培养了近10万名“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厦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亲产业”大学之路。

  深度服务地方,“亲产业”做应用型科研

  “我的一个项目拿到了60万元研发先导资金,进展很顺利。我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来到厦门理工学院后,我做‘亲产业’应用型的科研,很有成就感。”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韩锋钢介绍了自己做“亲产业”应用型科研的经历。

  韩锋钢原来任职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有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等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来到厦门理工学院后,他积极参与学科和科研平台的建设,目前已与近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承担横向课题60余项,经费近1000万元,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他还基于自己的科研成果,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汽车产品开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

  韩锋钢做应用型科研,不仅受产业界青睐,也受学生欢迎。由于他的课程贴近生产实际,再加上他本人丰富的企业一线经历,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韩锋钢是学校众多服务企业、做“亲产业”应用型科研的教师的一个代表。作为一所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的学校,服务企业、做应用型科研是教师的常项工作。学校曾于2016年专门建立了“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制度。其具体做法是,由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生产难点,学校的教师组成科研小组去“揭榜”,“揭榜”成功后即可获得学校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的支持。

  2021年10月7日,厦门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等首批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学校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创新机制,制定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现在,学校先导项目基金累计拨付3000多万元,立项“企业委托型”项目26个、“团队培育型”项目22个,累计带动350名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由此引导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为合作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学校还积极参与区域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等公益服务,深度参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龙岩市、三明市等多地承担并实施了农村环境改善项目。学校师生编制的《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图则》被确定为市级工程建设标准。学校与厦门市水利部门等共同建立的采用生物绳净化槽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示范工程,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和推广。

  根植厦门,服务八闽。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山海行动”,开展“科技服务八闽”行动,自2015年起,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围绕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工作,走进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四地的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以及产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目前设立了厦门理工大学龙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多个驻地服务机构,打造“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为闽西南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每年落实科技服务项目200余项,并联合当地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课题40余项,其中包括省级重大项目、中外合作项目3项,总经费超过600万元,多个项目获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

责任编辑:陈墨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