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声激荡银幕,《哪吒2》票房破120亿背后的文化密码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5-02-20
本报记者   张小海

  2025年春节档,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20.51亿元票房刷新全球影史纪录,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前十的亚洲电影。这一成绩不仅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里程碑,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双向奔赴”——非遗元素的深度融入,成为影片征服观众的文化密码。

  非遗之声:从深山侗寨到全球银幕

  《哪吒2》的配乐堪称一场非遗盛宴。片头曲及多首插曲中,侗族大歌的“蝉鸣腔”、唢呐艺术的苍劲旋律与电影画面交织,为哪吒的“重生之路”注入了厚重的东方神韵。贵州榕江三宝侗寨的“舞乐蝉歌”乐团,用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模拟海浪与山林的韵律,完美契合龙宫场景的恢弘与神秘。导演饺子在首映礼上坦言:“这就是我要的中国声音——既有山野的野性,又有史诗的张力。”




  这一合作背后,是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侗族大歌无乐谱、口口相传的局限性,被乐团创始人杨想妮以钢琴教学、手机录音等现代方式打破。她带领“95后”姑娘们将侗歌改编为雷鬼风,甚至登上游戏《星穹铁道》的舞台,让非遗从“博物馆标本”变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影片中,敖丙姑姑的“妖气转音”正是侗族唱法与电影叙事的巧妙融合——团员吴银燕以鼻腔共鸣结合假声,将清冽的侗歌转化为角色的诡谲气质,赢得导演连声赞叹。

 文化自信:非遗赋能下的票房奇迹

  《哪吒2》的成功印证了“文化自信”的商业价值。影片将三星堆青铜面具、呼麦等非遗元素与现代3D技术结合,构建出兼具神话色彩与视觉冲击的东方奇幻世界。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北美上映首周即创下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纪录,IMDb评分达8.3,奥斯卡评委公开呼吁其冲击奖项。

  非遗的融入也撬动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主投方光线传媒股价涨幅超230%,市值突破千亿;影片票房分账预计超24亿元,接近公司2023年全年营收。市场分析师指出,《哪吒2》证明了“文化IP+非遗创新”的商业模式可行性,为中国动画开辟了“以传统撬动全球”的新路径。




  启示与未来:非遗传承的破壁之道

  《哪吒2》的案例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三重启示:

  1.跨界融合:通过电影、游戏等大众媒介,非遗得以突破地域与代际壁垒,例如侗族大歌与元宇宙结合的设想已被提上日程;

  2.青年力量:杨想妮团队用摇滚、雷鬼重构非遗,证明“酷”才是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

  3.产业联动:从票房分账到文旅衍生,非遗的文化价值可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生态。

  正如杨想妮在首映礼上所言:“山鬼就爱鲜活声。”当非遗不再囿于故纸堆,而是跃动于银幕、舞台与数字世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便与时代共振,迸发出超越想象的能量。《哪吒2》的120亿票房,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璀璨绽放。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