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毫米,成就AI巡检机器人领域排头兵

    9月23日,在202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雄安“妙不可言”主题展区,工作人员正在向观展者介绍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9月23日,在202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展雄安“妙不可言”主题展区,工作人员正在向观展者介绍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1毫米,成就AI巡检机器人领域排头兵

    ——雄安“妙不可言”展区里的设计故事②

    你知道什么人可以“手臂360度旋转”“24小时不间断巡检”“应用了智能算法”“检测精度在99%左右”?

    没错,这是一款拥有人工智能的轨道式AI巡检机器人。

    9月24日,在202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雄安新区主会场雄安“妙不可言”展区,记者见到了这款颇具神奇色彩的巡检机器人。

    目前,同行产品巡检时定位精度大多以厘米计算,而这款轨道式AI巡检机器人定位精度却达到了1毫米,成为行业引领者。

    “我们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软硬件均为自主研发,有挂轨式和轮式两类多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分别用于室内和室外不同应用场景,采用的是鸿蒙系统……”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撒兴才的一番介绍,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拍照。

    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在北京成立,最初是一家电力安装公司。雄安新区设立后,为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家公司于2019年搬迁到雄安新区,依靠“设计+”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疏解到雄安后,北京普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雄安新区科技企业入库企业,顺利完成智能巡检机器人研产中心建设,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今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轨道式AI巡检机器人领域的“排头兵”。

    “引智,加上自主设计和创新,我们实现了一个飞跃——定位精度由行业内的厘米级达到1毫米,这是世界一流水平。”撒兴才的话语充满自豪。他说,轨道式AI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电力行业配电房、高压室等行业大数据中心和地下综合管廊、交通隧道、轨道交通、智慧化工厂、物流仓储等室内场景巡检。

    由厘米级到毫米级,是如何做到的?

    “运维安全巡检和软硬件安全两个问题,是轨道式AI巡检机器人研发必须攻克的难关。”撒兴才说,普龙科技立足创新,以技术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PLG3.0系统,让巡检机器人自带计算大脑。自主开发的高精度图像识别算法,大大提升了定位精度、图像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借智,牵手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共建智能巡检装备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对设备及环境温度的高密度、高质量检测与多维度分析管理。

    因为找准赛道,普龙科技的自主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成为同行业技术发展的“领跑者”。2022年,普龙科技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今年3月,入驻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今年6月,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多场景工业巡检机器人技术示范及产业化”项目,被河北省科技厅列为2023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毫米,让普龙科技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巡检机器人进入雄安新区容西、雄东片区公用配电房,被山东、天津等地的地下管廊、隧道使用。公司产值从去年全年500万元,增加到今年前8个月的3000万元。

    2023-09-26
  • 小哑铃何以闯世界?

    外形奇特,摸起来表面有颗粒感,更加方便抓握。9月23日,一款兼具壶铃、哑铃、俯卧撑支架和重力球4种功能的哑铃亮相2023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赚足了观众眼球。

    这款哑铃由河北恒达健身文化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达”)研发生产。“我们这款产品极具功能性,可以用这一款哑铃做到推举、弯举、深蹲、甩摆、划船等丰富的训练动作。”来自日一设计创始人李晓鹏边说边演示。

    哑铃的形状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呢?”记者问。

    “主要是为了功能性有所突破,我们也尝试过圆形、多边形,最终才定下来了这个形状,既要使用感好又要方便收纳才行。”说罢李晓鹏把两个哑铃叠拼在了一起。

    “而且这‘以一抵四’的哑铃可以为消费者节省三分之二的费用。”李晓鹏说。

    创新的工业设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史代猛介绍,公司目前生产六角哑铃、包胶手铃、八角烤漆哑铃、黑漆电镀手铃等10余种产品。“凭借这款哑铃,我们硬是拿到500多吨的订单,销量十分可观!”

    设计的力量不仅让哑铃销量升了上去,还让成本降了下来。以制作一款哑铃套装为例,就需要电镀、浸塑、铸造、烤漆4道工艺,而异型哑铃只需要铸造和包浆两种工艺,工艺简单自然成本低廉,企业的效益也因此增长了不少。

    史代猛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这款哑铃是5公斤的,去年9月在澳大利亚上市,目前主要面向海外市场进行批量销售。”不仅如此,恒达还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8公斤、12公斤等多种重量的哑铃,深受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东地区以及欧洲、非洲国家许多健身人士的喜爱。

    将工业设计理念注入体育用品,起初只是做体育用品代加工的恒达并没有想到。“近两年,体品企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销售额不断下滑。我们决心通过设计创新,寻求突围。”史代猛透露,自2021年开始,公司每年都会投入30万元在设计研发上。


    企业投入的真金白银,很快让恒达看到了回报。自增加设计费用以来,公司产值上涨了10%。尝到了甜头的史代猛信心满满,“下一步,公司会继续加大工业设计研发投入,增加产品竞争力,让小哑铃闯出海外大市场。”

    2023-09-25
  • “智改数转”改出效益转出前景多项关键指标预计可提前1年多完成“十四五”目标

    数字经济时代,将庞大的工业增加值转变为更高效益的工业附加值,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由之路。9月19日,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在宿迁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得益于“智改数转”工作大力推进,我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等关键指标预计可提前1年多完成“十四五”目标。

    自2022年我省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全省各地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三年之期”过半,面对更高目标我省又有哪些新部署?一起来揭开惊人达标速度背后的奥秘。

    企业“诊断”三步走

    走进天合光能(宿迁)光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行,工业机器人手臂不停挥舞,一台台智能生产设备有序生产,通过“天合光能”智能制造数据中心大屏,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在生产订单、订单当月排产完成进度、全球组件累计出货量等一系列数据。

    天合光能(宿迁)基地总经理苗成祥介绍,目前车间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占比达100%,基本实现机器换人。单晶电池片年产量已由18GW提升至24GW,产能提升33%。智能化检测装备及生产过程管控水平的提升,将产品良品率提高到99%。

    在我省,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效果也愈发显著。“‘智改数转’为我们企业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江苏三元轮胎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贺国说,目前企业建立了全流程智能化车间,项目用工较传统工艺减少500多人,产品实现100%在线自动检测,产品交付及时率100%,年降低生产成本约2500万元。

    《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明确,到2024年底,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表示,为企业“改”“转”扩规模提动能,首先要突出一个“广”字,这就要求在“诊断”阶段分三步走——推进企业免费诊断工作,有效应用免费诊断成果,及时总结免费诊断经验。截至8月末,全省累计组织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4.3万家,已完成2.5万家,预计年底完成免费诊断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可达70%;上年度2.1万家企业中,累计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6091家,星级上云、智能车间和工厂等示范建设企业3714家,整体转化率约为47%。

    在“智改数转”工作带动下,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目前,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66.8,比2021年末增长3.1%,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

    直面“三不”难题

    2022年至2024年是“智改数转”启动期,主要着力解决的是面广量大的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各地也纷纷探索破题的新解法——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是最有效率的途径。“我市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实施差别化培育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示范作用,‘一企一策’推动‘智改数转’。”宿迁市副市长仲小兵介绍,去年该市成功当选“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逐步构建全省统一的分类分级培育体系。截至8月末,全省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979个,各地过去一年新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55个,累计3444个。

    企业加速转型,也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专项指引。连云港市副市长张家炯介绍了连云港的经验——一边设立“智改数转”专项引导资金池,一边推动各金融机构特色化提供“金融+智改数转”组合式保障服务,比如与东方农商行联合推出“东方数智贷”“东方诚意金”等金融新产品,为企业授信1.6亿元,满足“智改数转”融资需求。记者从省工信厅了解到,去年以来,每年省工信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安排不少于12亿元,大力扶持556个“智改数转”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企业投资484亿元。

    还有地区着力加强数字“新基建”,为企业转型夯实“数字底座”。“为打造‘智改数转’协同发展生态,我们着力优化数字化转型软环境。”徐州市工信局局长张长缨介绍,该市强化5G网络覆盖,目前已建成5G基站超1.7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比年初提高18.2%,建成数据中心16个,为服务企业转型提供了更好的网络和数据支撑。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卢渊认为,搭建起全方位供需对接平台,是得以率先全覆盖的关键之一。“园区早在2021年就启动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业服务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协同联动的‘3+X’生态圈,园区内制造业企业各个场景的转型需求,都能在本地快速对接到服务资源。”卢渊说。

    点链圈全覆盖

    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2024年继续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2亿元,支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覆盖。

    当天的推进会上明确部署,要进一步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分级分类制定产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在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上下更大功夫,按照“由点及链及圈”的思路持续推进——

    集中力量加速企业“链式”转型。各地将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产业链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加速推进大中小企业协同“链式”数字化转型。“要进一步聚焦‘1650’产业体系,逐群逐链组织编制行业实施指南和开展优秀服务商遴选,分行业制定关键环节的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等改造投入清单,梳理和推广一批‘智改数转’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和解决方案,为企业开展‘智改数转’提供参考。”朱爱勋表示。

    针对各行业深化全环节融合应用。“徐工汉云已连续5年上榜工信部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应用行业已涵盖12个门类行业、47个大类行业、89个中类行业,打造出20个行业子平台,服务企业7万余家。”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凯表示。

    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智改数转”的重要阵地。“园区将推动‘智改数转’走出去、引进来,打造协同发展生态圈。”卢渊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将发挥全球“灯塔工厂”、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大院大所等集聚优势,打响智能制造伙伴计划品牌,加强区域合作,对外输出经验理念,引进要素资源,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25
  • 出发黄金周|演出市场“引领”长假提前火热

    假期历来具有相当高的人流聚集效应,以释放积累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热度的进一步提升。假期经济也成为观察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2023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8天大假也成为今年最长的假期。走出三年疫情影响,今年的“黄金周”势必延续春节以来火热的消费市场。

    即日起,红星新闻推出《出发黄金周》系列报道,持续聚焦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出行热度、文旅消费、商贸经济等。通过出行资讯,服务市民的假期动线;通过文旅消费,一窥当下消费热度;通过商贸经济,一览市场韧劲活力。


    且看假期经济,如何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周边产业的热度。











    ▲五一期间,华晨宇2023年火星演唱会成都站一票难求(图据火星演唱会)


    对于成都今年的演出市场,“售罄”是上半年的关键词。演出迎来春天,薛之谦、五月天成都演唱会门票都在1分钟内售罄。9月下旬,蔡依林、杨丞琳将在成都开唱,两人的演唱会门票同样早早售罄。

    中秋国庆假期,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一方面,今年九月、十月成都多个音乐厅、专业剧场都有多场音乐会、歌舞剧、话剧等作品上演,部分剧目门票也已全部告罄;另一方面,这些演出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相关行业消费热情,比如9月23日,蔡依林将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开唱,因为距离不远,位于龙泉驿的一家民宿已被歌迷订满。

    飞猪旅行数据显示,“跟着演出去旅行”仍是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演唱会、音乐节已成为旅客出游的有力触发点。这一小长假,演出市场势必将为成都消费市场注入新动力。

    01


    音乐会“扎堆”成都多场演出门票售罄







    ▲《只此青绿》演出门票全部抢光


    从春节到“五一”假期,包括成都在内的国内多个城市的演出市场都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6.89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10.99%;观演人数2185.22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42.96%。在“五一”期间,全国营业性演出3105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增长417.5%;票房收入15.19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962.2%;观众人数865.49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33.2%。

    对于成都而言,这样的火热市场还将延续到中秋国庆假期。

    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四川大剧院将上演现实题材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在10月4日、5日,还将开演超高口碑悬疑惊悚话剧《无人生还》,部分票档已经售罄。在10月7日、8日,四川大剧院将上演2023年经典版话剧《暗恋桃花源》,目前两天的所有档位演出票已经全部售罄。


    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国庆假期同样为乐迷们准备了丰富的音乐大餐。既有《我的祖国》这样的红色经典音乐会,也有柴可夫斯基、87版《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交响音乐,10月4日还将迎来凌显祐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金沙国际音乐厅,这个中秋国庆黄金假期,将有多场演出


    10月2日至10月7日,火遍全网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开舞,6天时间8场演出,目前所有演出票已售罄。10月8日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525周年纪念巡演部分票档售罄。

    另外,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在成都繁星戏剧村还将会上演来自波兰的科幻作品《人偶》;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将迎来西班牙塞维利亚弗拉门戈舞剧《卡门》;在成都金沙国际音乐厅,将有《卡农》旷世音乐经典世界名曲音乐会上演。

    除了音乐会,张韶涵、南拳妈妈、痛仰乐队等都将在成都开唱,多档位门票售罄。星巢秘境音乐节、2023AYO!音乐节定档成都国庆假期,草东没有派对、二手玫瑰、落日飞车、郭顶等歌手或乐队也将来到成都。

    02


    带动周边消费,民宿、火锅店人气爆棚










    ▲今年4月,李荣浩“纵横四海”巡演成都站资料图


    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呈现出强劲的文旅消费带动效应,通过各类演出,也带动了食、住、行、娱、购等一系列消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调研了解,此前的“五一”期间,该类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次的50%。按照综合带动指数初步测算,五天假期内,仅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规模超过12亿元。

    小婷(化名)是龙泉一家民宿的店主,三四个月前,她的民宿开业。为了吸引更多客流,因为距离东安湖体育公园不远,小婷提出用车免费接送客人到东安湖。此前的薛之谦、五月天、刘雨昕演唱会,都给小婷的民宿带来了房客。9月23日,蔡依林成都演唱会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开唱,她的民宿在演唱会当天的房间因此被要看演唱会的乐迷们提前订满。

    距离东安湖体育公园最近的一家豪华酒店,步行10分钟可达。酒店同样尝到了“演出福利”,酒店工作人员透露,每当有明星来东安湖体育公园开演唱会,“只要具体日程一发出,酒店房间订单就会增多。”


    今年9月,网友“滴滴滴滴滴滴欣”评价该酒店,“成都本地的,因为9月10号晚上(薛之谦)演唱会为了方便订的,这是周边最近的酒店。”











    ▲网友分享抢到的蔡依林演唱会门票


    今年8月,来成都开演唱会的刘雨昕向歌迷们“安利”了一家火锅店。随后几天,位于海椒市的这家火锅店成为不少粉丝的打卡地。在某点评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网友留言,“听说刘雨昕来吃过,来成都看完演唱会就和其他粉丝慕名而来”“看刘雨昕打卡吧,吃货团种草的店”“吃得不错,刘雨昕演唱会当天吃的同款打卡”。


    9月10日,薛之谦在成都开演唱会。期间,位于成都解放西路附近的向天歌老火锅推出活动:凭借演唱会门票享受菜品5折。“我们老板本来就是薛之谦的粉丝,确实喜欢他的歌,想表达支持,也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流量。”火锅店店长张先生透露,因为演唱会只有两天时间,活动进行了两天,“还是有七八十桌的歌迷专程来捧场,多带来了万元左右的生意。”











    ▲歌迷打卡火锅店


    今年7月底,成都市文广旅局曾发布成都演出行业相关数据。成都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音乐演艺“第三城”,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约33.5亿元。2022年,音乐产业产值达503亿元。

    2023-09-22
  • 湖南耒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转型发展

    湖南耒阳市东湖圩镇汤泉村的5000亩油茶基地里,去年栽下的树苗含苞待放。招商引资而来的温泉开发和休闲旅游产业,取代曾经遍布山岗的煤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生力军。

    近年来,耒阳着力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召开“安商大会”,设立“企业家日”,出台行政审批超时默认、市领导联系项目和企业等举措。如今,耒阳经营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年内企业增量均位居衡阳市各区县前列。

    树立招商先安商理念,助力企业安心发展

    耒阳汉客箱包有限公司,一批新出产的拉杆箱和背包即将被运往市场。该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年营收破亿元。从租赁厂房,到购入120亩工业用地,短短5年,从广东前来投资的汉客箱包在耒阳不仅留得下,投资规模原地倍增,还带动了箱包相关产业落户耒阳。然而就是这样的项目,也曾遇到行政审批上的麻烦。

    “公司2020年申请办理新项目的环评审批手续,由于各种原因,兜兜转转近两年还是没有办下来。”汉客箱包相关负责人阳萍说。

    2022年1月,衡阳市生态环境局将部分行政许可事项依法移交至耒阳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实施。“我们优化审批流程,自2022年年初承接赋权以来,凡是符合条件的项目,力争在2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耒阳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匡凌云说。

    将每月第一个工作日设为“企业家日”,全体在职市领导及市直部门专门接待企业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行行政审批超时默认制度,超过规定时间未审批、未回复便视为同意;聘请企业家担任干部作风监督员……近年来,耒阳市出台一揽子安商、亲商、稳商政策,让企业在耒阳一心一意谋发展。

    看到耒阳诚意的德霸照明将公司从广东整体搬迁过来,随后带动8名在粤发展的耒阳籍企业家返乡投资。

    “不能安商,商招来了也会跑。有了好的安商政策,企业自己就会原地倍增扩大投资,逐步形成产业链。”耒阳市营商环境优化办主任曾诚说。

    科学布局产业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耒阳经开区童车产业园标准厂房内,一批儿童用品生产和配套企业已经入驻。

    “我布局产业,不看重成品企业有多少,更注重配套产业有多少。”湖南同乐堡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清河说。

    张清河也是耒阳人,多年来一直在广东中山发展童车产业,旗下企业规模达到2亿多元。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各类要素成本上升,他和很多当地企业一样,积极寻找中西部的投资机会。

    耒阳抓住契机,提前布局,筹建童车产业园,成功引来湘商回归。湖南东来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民是邵阳人,在了解耒阳童车产业园规划后,决定在耒阳建厂。如今,围绕童车产业,已有42家配套企业入驻该产业园。

    耒阳是蔡伦的故乡,历史上也曾因造纸而闻名。但近几十年来,耒阳却没有一家成规模的纸品企业。

    造纸是高耗能产业,也是高排放产业。要布局造纸产业,必须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于是耒阳将目光投向有相关产业经验的韶能集团耒阳发电厂。

    “电厂可以为纸厂提供更便宜的电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又可以用于造纸烘干。”韶能集团耒阳蔡伦纸品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部长郑华文说,该项目可行性大,但难点在于政策,相关审批并不容易。

    在各方助力下,项目成功获批。韶能集团与耒阳市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0亿元分两期在耒阳经开区建设蔡伦抄纸项目。同时,韶能集团又投资兴建耒阳纸品后加工产业园项目,目前,已有10家下游配套企业规划入驻。

    2022年,耒阳全年新引入项目7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引进“三类500强企业”6家,实际到位内联引资金额86.89亿元,其中“湘商回归”项目实际到位资金额20.8亿元,新引进注册外资公司4个。

    开展“企业家日”走访活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今年3月1日,耒阳第二十二个“企业家日”。耒阳市领导、市直单位(部门)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分头来到137家企业开展“企业家日”走访活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衡阳市委副书记、耒阳市委书记赖馨正,带着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来到耒阳百汇粉体有限公司调研。

    “这些高端艺术壁材,在耒阳的乡村美化工程中能不能使用?”“你们的高纯度碳酸钙产品为什么先要到外市的企业转一圈才能进入食品企业呢?”几句不经意的“闲谈”,引发了一连串追问。

    百汇粉体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瑞勇介绍,高端艺术壁材用于乡村美化非常适合,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企业目前没有食品药品相关资质,因此主要销售初级产品,经由有资质的企业加工和检测后,才能面向市场。“这个资质涉及国家部委的审批,要求非常高,湖南目前只有一家。”梁瑞勇说。

    “成本高,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相关部门要和企业一起研究一下,高在哪些地方,能不能降下来。资质问题,有关部门一定看看能帮企业做些什么。”赖馨正面对市直各部门负责人说,要主动满足企业需求,多想一步,多看一步,实现政府和企业共同成长。


    为了将“企业家日”活动落到实处,耒阳出台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前期与企业沟通对接,拟定走访计划,摸清企业“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中期入企调研时,主要听取企业的问题及建议;后期做好台账管理,完善工作信息,及时跟踪成果转化。“这套管理模式已实行近两年,并持续优化。”曾诚介绍,安商大会以来,全市已开展28个“企业家日”活动,共走访(接待)企业3278家次,收到诉求3228件,现场解决917件。

    2023-09-22
  • 产量占全国六成伽师新梅种得好卖得更好

    9月15日,伽师县英买里镇拉依力克村新梅种植园,颗颗紫色的新梅带着粉白果霜挂在枝头。闲来无事的村民阿不来孜·喀依木一早来到园子里,帮着其他村民采摘新梅。

    “我们伽师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种出来的新梅甜得很。我种的17亩新梅,疆外来的老板都订完了,卖了85万元。”阿不来孜一边摘下新梅一边说。

    伽师新梅,呈深紫色,口感细腻、香甜浓郁,有“紫玉圣果”之称。如今,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伽师县,抓科技研发,提高果品品质;抓仓储加工,推进产业升级;抓产旅融合,打响新梅品牌,形成集种植、采摘、分选、冷藏、包装、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果农从新梅产业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5650元

    伽师县素有“中国酸梅之乡”之称,多年前这里以种植酸梅出名。后来,当地人发现这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新梅生长,于是,“兴果富民”战略应运而生。

    2009年,伽师县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新梅产业。瞅准时机的英买里镇阿亚克兰干村村民莫拉吉·玉素甫,承包了20亩地种植新梅。“新梅树苗种下去后,有技术员现场指导我们种植,带我们观摩学习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第4年新梅树开始挂果,当年卖了9000多元。”他说。

    经过逐年摸索与经验积累,莫拉吉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他家种植的新梅面积也增加到了50亩。这几年,靠着种植新梅,家里买了轿车,装修了房子,每年他都会带着家人自驾游。“今年,50亩新梅卖了116万元。”他开心地说。








    9月15日,伽师县英买里镇阿亚克兰干村村民莫拉吉·玉素甫向记者展示采摘的新梅。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如今,全县有新梅专业村127个。”伽师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柯尤木·阿卜杜喀迪尔介绍,伽师县目前种植新梅45万亩,今年预计总产量达23万吨,按每公斤售价20元计算,年产值将超过45亿元。新梅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60%。2022年,仅新梅一项,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5650元。

    此外,伽师县已建成县级新梅示范园15个、乡镇村级示范园50个、种植专业合作社60家、良种繁育中心1个,带动全县种植面积快速增加。

    “黑科技”让保鲜期可达半年

    新梅种得好是基础,运得出、卖得好才是关键。

    针对新梅产季短、果品不易保存等问题,2021年,在广东援疆的鼎力援助下,伽师县筹集3.8亿元建成粤伽新梅产业园。园区配套建设了科研培训教学区、示范实训品种展示区、冷链仓储物流智能分选区、精深加工包装区4大功能区,挂牌成立了新梅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所研究院所,进行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发。

    伽师德汇好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汇好物”)是落户粤伽新梅产业园精深加工包装区的企业,如今,该公司多项新梅种植及保鲜“黑科技”,让新梅抵达千里之外的大城市依旧保持新鲜。


    走进德汇好物,自动分拣包装车间内,光谱分析仪正在对新梅糖度、硬度、大小、克重等进行精准分析,而后通过10个流水线运送至26个端口进行包装;帐式气调库内,一筐筐码放整齐的新梅被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帐子套着,静待销往各地。











    9月15日,在伽师‍德汇好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分拣包装车间内,员工正在包装分拣好的新梅。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从种植端到加工端,公司采用了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设备,延长新梅保鲜期。”德汇好物董事长助理孙跃敏介绍,新梅采摘后,在4小时内会送到水式预冷库,利用2℃冰水将果芯温度降到4℃以下,最大程度保留新梅新鲜口味;然后送到电磁保鲜库,利用电磁场降低果肉细胞活跃度,延长新梅保鲜期。完成分拣包装后的新梅,会送进帐式气调库内,通过调节帐内气体浓度,减少果肉细胞呼吸,促进果品进入休眠状态……

    孙跃敏说,通过这些“黑科技”,新梅在冷链状态下,保鲜期可达3个月甚至半年。

    22种产品全链基本形成

    如何让新梅产业链更长、效益更高?伽师县的做法是:以“新梅元素”为核心,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聚力打造产业集群。

    伽师县与德汇集团合作,建设了德汇好物新梅示范园,并依托伽师新梅培训中心,每年开展科技培训、“南疆林果业专家服务团”专项行动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培训新梅种植户5000人次,组建30支林果技术服务队,不断提高林果品质。


    伽师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党羽告诉记者,粤伽新梅产业园已建成16条智能分选线,实现新梅大小、颜色、糖度精准分级。引进德汇好物在内的18家企业,研发生产出果汁、果干、果酒、果酱等22种产品,新梅产业链基本形成。











    粤伽新梅产业园展台展出的各类新梅产品。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依托粤伽新梅产业园,伽师县已建成“县有万吨级、乡有千吨级、中心村有百吨级”总库容15万吨的冷链物流体系,新梅销售时间由以往20—30天集中上市,延长至2—4月错峰销售。通过搭建“线上+线下”销售两张网,推动伽师新梅走出国门。

    “就在今年8月21日,20吨货值80万元的伽师新梅首次走出国门,出口马来西亚。”党羽说,伽师新梅已成为助农增收、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如今,依托新梅产业,伽师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力推动了伽师新梅特色产业全要素聚集、全产业链发展

    2023-09-21
  • 发展要有不放过机遇的精神

    长丰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长丰人不放过每一次发展大机遇,并创新性地把机遇变成自己的发展优势。

    抓住合肥主城区调整功能区规划的大机遇,长丰主动衔接融入主城区,曾经的城郊边缘地带,现已成为合肥的消费新中心、宜居宜业区,为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抓住合肥勇当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开路先锋的大机遇,长丰想方设法承接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与产业城拔地而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公司不断涌现,县域工业被纳入当地城市圈的产业体系。

    实现跨越式发展,机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机遇:机遇到来之前是否准备好,机遇到来时能否抓得住,机遇到手后会否利用好。

    把握机遇,离不开好的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在长丰采访,常听到企业家们对当地政府的夸赞。长丰对企业家的尊重,调动了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从工业立县走向制造强县,近年来,长丰培育了359家规上工业企业。党员干部争当“店小二”,抓机会、谋产业、做服务,为当地发展打下扎实根基。

    把握机遇,还要善于前瞻布局和科学规划。长丰紧邻合肥科学岛,吸引先进光源、航太雷电等大科学装置相继落户。国之重器尚在建设,长丰已将“科学家小镇”提上日程。长丰人说,为的是让科研人员能够在这里快乐创新。抱来的“母鸡”,要把巢筑好,借势而为、做好配套,科技成果才能落地转化,基础研究才会沿途“下蛋”。

    面对机遇,长丰主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将短板劣势变成发展升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时代大势转变成自身的发展走势。


    这,应该是长丰崛起带来的最大启迪。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20日第07版)

    2023-09-20
  • 宁波:全面开渔后的“东海第一网”来了

    宁波:全面开渔后的“东海第一网”来了



    “透骨新鲜”的“热气货”开市交易







    象山石浦中国水产城工作人员展示新鲜捕获的马鲛鱼。(谢定会摄)







    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装满整车的海鲜。(陈结生摄)


    昨天晚上,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人来车往。全面开渔后的“东海第一网”海鲜开市交易,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抢购尝鲜。

    在热闹的大水产交易区里,上百辆厢式冷藏运输车一字排开。老板刚打开后备厢门,等候多时的买家就一拥而上,拼速度“抢货”,不一会儿,几百箱货就被抢购一空。

    大水产交易区经营户陈涛进了约20车的货,他表示:“‘东海第一网’以黄鱼、鲳鱼、带鱼为主,货量相当充足。”记者了解到,因货量较多,所以今年的价格也比往年有所下降。

    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办公室负责人蔡林婷说,市场目前到货第一批海捕水产品大约260吨,以鱼类为主,货量充足。整体价格相比往年下浮5%-10%,质量与往年持平,市民可以放心前来选购。


    随后,记者从象山县石浦镇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从目前的“东海第一网”收获情况来看,今年,除了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的上层鱼类收成不错外,小黄鱼也喜获丰收。

    2023-09-19
  • 衡水:创新赋能丝网产业变“织造”为“智造”

    “这种表面损伤必须进行控制,一定要保证打纬的准确性和力度”“大家把今天观测到的缺陷情况记录整理一下,10分钟后到项目组办公室开会,商讨解决方案”……9月13日,位于雄衡协作区安平片区的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的课题研究讨论气氛热烈。几个项目的技术攻关正在同步开展。

    丝网产业是安平县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但产品“低端拥挤、高端稀缺”一度成为安平丝网的标签。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平县成立了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丝网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服务需求,全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丝网产业实现从低端到中高端、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生产、从传统的织造向智能智造转变。

    “现在正对500目的316L不锈钢金属网从深层次、高景深的角度进行观测,分析金属丝的形貌和网孔结构表现,进而改进金属网编织生产工艺,研发出更高目数的不锈钢网。”扫描电镜室内,几名研发人员围在一起,分析研究更高目数不锈钢网的编织工艺。

    “500目是什么概念?实现这项技术难不难?”记者不由好奇地问了一句。“‘目’指的是每英寸筛网上的孔眼数目,500目就是500个孔眼,目数越高,编织的难度就越大,以前500目的高端金属网全部依赖进口。”河北省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崔伟说,这几年研究院与企业、高校院所合作探索,通过对原材料的开发、高性能高目数织机的研制、编织工艺的研究等,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平纹编织达500目的不锈钢金属网。这款产品在过滤、筛分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记者在安平县瑞佳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这款500目的不锈钢印刷网已量产并批量出货。

    一根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不锈钢丝顺着丝轴缠绕而进,被纵横交错地织成一张亮如绸缎般的丝网。“这是一种特殊的丝网产品,广泛应用于芯片、半导体等高精尖领域。”该公司总经理刘爱奇说,当初研发这款产品的难度很大,在工艺、原材料、设备等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屡次试验失败。后来在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帮助下,攻破了一个又一个设备以及工艺难题,经过近200次的试验,最终研发成功。如今,产品已远销国际市场。

    “创新求变,让丝网产品走向高端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崔伟介绍,丝网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科技特派团和科研院所,主要解决丝网产业的共性问题,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开展不锈钢微丝的材料制备、金属网织机迭代升级和金属网编织工艺的研究,开发出战略性新兴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提升丝网产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打造千亿级丝网产业集群。

    2023-09-18
  • 河北绿色金融赋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绿色金融赋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


    河北经济日报讯记者从9月14日召开的河北省绿色金融赋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暨项目建设推进会上获悉,到202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5000亿元,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到2030年,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5%

    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1—7月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0.1亿元,同比增长8.2%,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态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2亿元,同比增长7.1%。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助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出台了包括《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第三代半导体等5个细分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石家庄等5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内的“1+5+5”政策措施,针对制约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集群化发展、深化产业协同等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持举措。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建设目标,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坚持‘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推进,着力抓投资、上项目,扩总量、提质效,延伸产业链、提升创新链、强化人才链、重塑价值链,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付振波同时表示,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群优势,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会期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分别与石家庄高新区电子科技园、鹿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世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珠峰电缆大名有限公司、河北亿通线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要及分管负责同志、电子信息领域专家代表、有关行业组织、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部分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3-09-15
  • 老伙伴、新朋友区域发展好帮手

    老伙伴、新朋友区域发展好帮手



    ——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侧记



    湖北有力量,央企显担当!

    9月13日,美丽的黄石磁湖之畔,秋雨绵绵,却挡不住企业投资的热情。

    47家国资央企赴约、97个项目落实、投资总额3214.6亿元,这是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共叙友谊、共谋发展。众多国资央企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积极把湖北和武汉都市圈当作战略布局的新天地、投资兴业的新蓝海、改革发展的新舞台,共同助力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央企持续加大投资

    湖北是国有经济大省,历来也是中央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

    2020年以来,湖北省连续4年开展央地对接洽谈,双方持续推进战略合作、实现携手共赢。在去年的央地对接会上,湖北与央企签约9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42亿元。

    今年以来,国家电网、中国宝武两家央企又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协议,并迅速落实一批重大项目。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通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总投资427亿元;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作为汽车央企,东风公司联合中国信科、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今年已实现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完成了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

    一大批中央企业将湖北作为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及重要子企业的布局区。近3年来,中央企业在鄂新增各类机构70多家,三峡集团总部、中国能建华中区域总部、中国电建装备集团、中国特种飞行器研发中心、湖北省智慧水电技术创新中心等密集落户湖北。

    同频共振结硕果

    央地携手、发展与共,成果令人欣喜。

    武汉市政府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倾情支持,累计签约177个项目,投资总额5730亿元;落户区域总部42家,注册资本金额1700亿元。

    “回首历程,央企、省属企业已成为黄石发展的‘定海神针’。”黄石市委负责人表示,目前共有44家央企、7家省属企业在黄石布局,创造了黄石16%的GDP、40%的工业产值。

    在黄冈,中国船舶、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电投集团、中粮集团、中建集团、中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等一大批央企来这块红色宝地投资兴业。“近年来,我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离不开在座央企的大力支持。”黄冈市政府负责人说。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书平表示,多年来,集团扎根湖北、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主动对接区域规划,在鄂企业产值占全集团的80%。同时,积极融入创新湖北建设,过去五年累计科研投入近400亿元,积极参与东湖实验室、科技大走廊建设,助力“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副总经理王焱表示,集团有中色大冶、十五冶和财务公司三家企业在鄂,资产总额占集团资产比重1/3以上,年营业收入占比超五成。近3年来,集团深化与湖北合作,在黄石投资87亿元建设“阳新弘盛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今年1月至8月份实现营收170亿元,目前正朝着打造有色金属铜冶炼企业“灯塔工厂”迈进,该项目是中国有色集团与湖北踔厉同心、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双向奔赴”谱新篇

    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力争到2035年建成人口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由武汉与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构成,是第七个国家级都市圈。

    洽谈会现场,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等地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纷纷上台,诚邀广大央企来当地投资。

    政企同心谋发展,“双向奔赴”更给力。项目签约现场,中国黄金华中区域总部、中铁广州局华中总部等3家央企区域总部,中建三局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华吉世铭(武汉市)新能源有限公司等3家子公司落户湖北。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卢进表示,中国黄金华中区域总部将落户黄石,旨在深度参与黄金、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并建设中国黄金黄石科创中心、黄石城市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优化大健康产业布局,积极对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矿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环境工程等领域,助力湖北打造宜居韧性智慧之城。


    作为省属企业,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以“技术入鄂”助推区域发展。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黎苑楚介绍,将联合中铝集团共同打造黄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联合中国一冶启动建设湖北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联合中建三局在武汉新城核心区共建37万平方米的“双创谷”;联合中科院资产公司开辟PLA生物材料新方案。作为大冶有色重要股东,还将全力支持中国有色推动大冶有色绿色转型升级。

    2023-09-14
  • 内蒙古发行政府债券106亿元

    内蒙古日报9月12日讯(记者杨帆)近日,自治区财政厅以公开招标方式成功发行2023年自治区政府债券(第十批)106.3182亿元。

    其中,发行10年期新增一般债券45.1682亿元,发行利率2.9%;发行10年期再融资一般债券51.45亿元,发行利率2.9%;发行5年期再融资专项债券9.7亿元,发行利率2.65%。从承销结果看,银行承销债券103.9182亿元,占比97.7%;券商承销债券2.4亿元,占比2.3%。

    此次发行的新增一般债券,继续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我区今年累计发行再融资债券976.4亿元,完成财政部下达我区2023年再融资债券资金额度的80.6%,有效缓解了到期债券偿还压力,降低了融资成本。

    2023-09-13

  • 首 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