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

    记者6月30日从教育部获悉,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





    其中,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为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2%。


    根据统计快报,2022年全国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增幅分别为7.3%、5.2%、3.6%、2.8%、1.2%、1.3%。(记者王鹏)

    2023-06-30
  •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还不强,外贸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我们既要辩证看待外贸运行中的成绩和问题,精准剖析背后原因,又要厘清影响外贸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因素,在稳住已有贸易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各种外贸“源”,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离不开需求带动、供给提升。在外需上,要密切关注重点出口市场等需求变化,既稳住发达国家等重点出口市场,又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在供给上,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为我国外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密切跟踪这些主力的外贸形势变化,并推动转型升级。要在外贸供给特色上做文章,充分依托国内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外贸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是实现进出口稳定增长的关键。当前,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而且,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服务贸易增长新引擎,有助于改变我国服务贸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状况。未来,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推动外贸与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发展,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外贸发展,不仅与进出口环节竞争力有关,而且与外贸企业所在的产业链和园区、平台等生态系统环境紧密相关。环境好,才能支撑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为此,要营造支撑外贸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要围绕外贸企业发展,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所需要的技术、物流、基础设施等,同时聚焦发展重点,不断拓展产业链,将产业链扎根于国内,打造形成产业链系统竞争优势。外贸企业在国内产业链越长,扎根于国内越深,越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越能促进外贸竞争力提升。要充分利用我国正在形成的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提升贸易平台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形成外贸发展新动力。


    货物贸易包括货物的生产、搜寻、交易、物流、结算等环节。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打通贸易的各环节,打造并创新外贸供求对接机制和平台。这不仅要求货物、服务供给有市场需求,还要求不断提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和通关时间,使得货物、服务能快速、便捷、低成本到达需求端。在物流方式上,尽可能为外贸企业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便利条件,不仅要打造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还要打造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空运等多式联运;在实现方式上,既要打造好展会平台等线下供需对接方式,又要打造好跨境电商等线上平台供需对接方式;在结算上,要不断提升资金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外贸发展平台上,要充分发挥各种合作平台和机制在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搭建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经贸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


    综合来看,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变,经济全球化虽然遭遇逆流但深入发展的大势没有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外贸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变。只有把握当下、着眼长远,汇聚多方力量、夯实竞争优势,我们才能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赵福军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2023-06-29
  • 电煤海运保发电

    6月27日,船舶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装运电煤(无人机照片)。


    位于渤海湾的河北黄骅港担负着迎峰度夏电煤保供任务,近期,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优化生产接续,提高船舶进出效率,保障电煤运输。


    新华社发(傅新春摄)

    2023-06-29
  • 202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初步成型 立足经济监督定位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6月26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表明,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就。


    报告指出,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初步成型,审计工作“下半篇文章”更加权威高效。我国建立起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相结合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至2023年4月,对2021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问题金额8501.11亿元,完善制度2900多项,追责问责1.4万多人。重点督办的问题线索总体进展顺利,铲除了一些阻碍改革发展和长期未解决的顽瘴痼疾。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宏观调控政策靠前发力并保持接续稳定,预算收入、分配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揭示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审计部门重点审计了税务和海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中央预算分配和投资计划管理、中央决算草案编制、对地方财政监管等4方面情况。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552.14亿元、支出总量134052.14亿元,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67亿元、支出15335.58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698.92亿元、支出2610亿元;中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89.18亿元、支出2895.2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92.18亿元。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4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1467.5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932.5亿元,主要投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领域。


    报告反映,审计结果表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宏观调控政策靠前发力并保持接续稳定,预算收入、分配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总体较好。


    报告揭示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审计部门重点审计了41个部门及所属188家单位2022年收到的财政预算拨款2285.59亿元,并对相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发现各类问题金额109.85亿元。从主体看,部门本级23.64亿元,所属单位86.21亿元;从性质看,管理不规范问题87.35亿元,违纪违规问题22.5亿元。结果表明,通过连续20多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部门本级预算执行总体相对规范,但所属单位仍问题多发,是今后一个时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


    审计建议,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加强对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完善细化绩效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自评,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政策、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把勤俭节约作为财政长期方针,从严控制党政机关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督促地方和部门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坚决纠正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行为。


    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把推动解决老百姓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着力点和切入点


    报告揭示了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审计方面,此次重点抽查了18省份本级及187个地区计划总投资1.53万亿元的408个项目。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入库环节审核不严、履约环节不尽诚信、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等。


    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相关任务审计方面,此次重点审计了国家5类科技计划中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两类计划,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审计发现存在部分任务部署和要求偏离预定目标、部分科研成果涉嫌造假、部分资金被骗取套取或挤占挪用等主要问题。


    审计建议,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坚决打破地方利益藩篱,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项部署,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指导、考核等工作。


    在促进就业资金审计方面,此次重点审计了24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3个地区的促进就业资金。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稳岗补贴被劳务派遣公司滞留截留和骗取、部分地方职业技能培训弄虚作假、失业补助被蚕食等。


    在住房租赁资金审计方面,此次重点审计了11省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相关资金481.97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有虚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任务量、违规利用公租房抵(质)押融资等。


    在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审计方面,此次审计了18省份及所属40个地区的免费教科书、困难学生补助等7类教育补助经费。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地方政府保障责任未落实、申领使用不严格、学校违规收费和处置资产等。


    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和资金审计方面,此次重点抽查了10省份9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产业帮扶资金,入户走访脱贫家庭7636户。发现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地方帮扶产业发展基础不牢、部分项目未充分联农带农、部分财政金融土地等产业配套衔接政策未落实等。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年来,审计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兜牢民生底线为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把推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着力点和切入点。通过督促问题整改,有力推动惠民富民政策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


    报告揭示了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审计部门继续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自然资源资产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在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方面,此次重点审计的33户央企账面资产总额29.3万亿元、负债总额17.96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7.08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1.3%。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会计信息不实、资产管理仍较混乱等。


    在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方面,此次重点审计的4家中央金融机构和21家国有信托公司资产61.63万亿元、负债55.51万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从0.9%到15.5%不等。发现的主要问题有资产底数不实、管理不严、违规开展业务等。


    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方面,在41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等审计中,重点关注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部门资产底数不清,共涉及32个部门,主要表现为账实不符、少计漏记、手续不全等。二是资产配置使用不够集约高效,共涉及13个部门,主要表现为超标准违规配置与资产低效闲置现象并存。三是随意处理处置资产,共涉及25个部门的41.76万平方米房产、126辆车、1.54亿元办公设备等资产。


    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面,对6省份和自然资源部11名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不严格、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仍未消除、生态治理项目及相关资金管理使用不严格等。


    审计建议,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严格监督约束权力运行。国企国资领域,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聚焦主责主业,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督促健全细化“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及操作规程,严格规范国企金融业务,对违规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典型问题,提级追责、穿透治理。资源环境领域,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城市和乡村黑臭水体治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完善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尽快出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具体方案,实施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2023-06-28
  • 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强大动能——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音

    渤海之滨,胜友如云。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27日在天津开幕。





    这是6月27日拍摄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三年多来,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恢复线下举办。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何处?各方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提供哪些机遇?在为期三天的盛会上,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各界代表汇聚一堂,为全球经济共谋可持续发展之道。论坛传递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音,为处于变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


    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27日上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一场主题为“中国的未来趋势”的讨论吸引上百位与会者关注。


    “中国正在迎来基于可持续发展和技术信息支撑的更高质量的增长模式。这使得中国的发展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更加多维度的目标,诸如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粮食安全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金刻羽说。


    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创新和现代化将是中国经济下一波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快于一季度,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艾睿铂咨询大中华区联席负责人、亚太地区汽车行业负责人戴加辉高度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很多中国品牌电动车比外资品牌更有吸引力。”他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世界充满期待。





    6月16日,观众在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今年前5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市场占有率达到27.7%。


    “全世界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中国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令人鼓舞。与会者非常期待了解中国长期发展战略、应对挑战的方案、开放政策以及将给全球企业带来的机遇。





    6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主席易思看来,应对挑战,关键是持续深化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这将推动经济循环,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引擎。


    与会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在较长周期内实现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的行稳致远,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创造合作机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源源动力,也将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互利合作的共赢机遇。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注入信心活力


    梅江会展中心二楼一隅,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模型展示区,几位外国嘉宾正在操作台边观摩操作,感知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高效运转。





    6月27日,与会者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参观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模型展示区。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另一边的天开高教科创园陈列区,抑郁症智能诊断机器人、金属毛细管、智能汽车信号接收装置部件等高科技产品悉数陈列,引人瞩目。





    这是6月27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拍摄的天开高教科创园陈列区。新华社记者孙玮彤摄


    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生命健康……跃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经济全球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抱有信心,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新一轮增长引擎,其中蕴含很多合作机遇和方向。”普诺飞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卢卡·维雷说。这家专注于神经拟态视觉系统研发的公司,正借助智能手机、无人机等进入广阔中国市场。


    前不久,在天津电力交易中心组织下,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场馆方梅江会展中心与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绿电交易,达成交易电量1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20吨,减排二氧化碳800吨。


    着墨绿色,正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说,中国已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能够为各国提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并网、利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我们坚持清洁低碳的方向,同时把能源保供作为重要前提,确保能源可靠供应。”





    6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在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通力合作,促进能源转型”对话会上发言。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也将撬动广阔市场。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吴淳说,这将是百万亿元级的投资市场,将催生更多新业态与新技术,创造更多商业机遇。


    一个多月前,参与多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全球制冷行业龙头丹佛斯集团,再次显示出对华投资的信心——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的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在天津市武清区投入使用。





    这是5月10日在天津拍摄的丹佛斯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中国绿色发展的机会是长期的、明确的。”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键说,企业关键是练好内功,提升自身适应市场、把握机会的能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企业家以敏锐眼光、不懈追求和非凡行动力,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与会人士表示,企业家精神的激发,离不开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深入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步伐坚定。


    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胡祖六表示,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将大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持续激发企业家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在各国合作开放中推动世界经济加快复苏


    目前,天津港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今年前五个月,天津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以上。





    这是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2023年2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50多公里外的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看好中国、投资中国成为与会嘉宾共识。


    过去三年,借力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东风,从事国际物流和海外仓储服务的泛鼎国际集团收入和利润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均超过100%。


    “我们亲眼见证从初级代工生产的‘中国制造’,到具备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国品牌’的变革。”泛鼎国际集团副总裁毛云鋆表示,作为全球优质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中国始终是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


    在与会嘉宾看来,中国经济的吸引力缘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更源自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确定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旨在促进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5月底,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在华最大科创中心落户安徽合肥。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中国不仅是创新大国也是最有活力的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大众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提升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


    从不断削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从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到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中国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宏观政策稳定性。


    增长放缓、债务风险、气候变化、贫富差距……面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谋求合作共赢的愿望更为强烈。本届论坛聚焦六大主题:重启增长、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能源转型和材料供应、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保护自然和气候与部署创新,契合全球关注。


    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的声音从滨海之城传向全世界。


    “贸易‘脱钩’一旦发生,会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发展中国家受损将尤为严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要抓住贸易领域的新机遇,包括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数字化贸易发展等。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当采取‘全球性的方法’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越南总理范明政表示。


    “中国经济恢复向好为世界经济复苏提振了信心,同时还面临不少挑战,希望通过世界经济论坛的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共同为全球经济增长作贡献。”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说。

    2023-06-28
  • 暑期档推动电影市场回暖

    电影市场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已经拉开序幕。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2023年暑期档国内总票房突破15亿元,已有80多部影片陆续定档,有望推动电影市场回暖提速。


    佳片云集类型丰富


    暑期档是全年电影市场的核心档期之一。回顾过去几年,暑期档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22年暑期档票房超过90亿元,2019年暑期档票房达176亿元,2018年暑期档票房为138.24亿元,2017年暑期档票房为163亿元。历年暑期档,涌现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不是药神》《战狼2》等爆款佳作,国产电影头部效应不断显现。





    暑期档也是全年内容供给最丰富的档期之一。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6月15日,2023年暑期档已经有83部影片定档。大片云集,类型丰富,涵盖了喜剧、古装、青春、悬疑、犯罪、动作、科幻、动画等多种题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需求。其中,《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蜘蛛侠:纵横宇宙》《速度与激情10》分列票房前三名,均是好莱坞同步分账片。


    今年暑期档将有更多外国影片和国产影片同台竞技。进口片是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和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国内每年都会引进超过100部以上的进口片,占全年总票房比重30%以上。据悉,为进一步助力我国电影行业迅速回暖,国家电影局大力推进外国优秀电影的引进发行工作,今年将会有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影片被大量引进,值得期待,6月初已有多部好莱坞大片与北美同步上映。


    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期待持续攀升。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快速进步,拍摄手法、制作技术等全面升级,与同类型进口影片展开了有力竞争。端午节后,国产片将进入观影高峰期。其中,喜剧作为近年来普遍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因契合暑期档观影氛围,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喜剧电影《超能一家人》目前位居暑期档想看指数榜首,展现出国产喜剧片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唐诗之美呈现在大银幕上,展现大唐群星交汇的传奇故事。悬疑电影《消失的她》在光影和色彩方面寻求创新,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目前,《消失的她》预售票房已突破500万元,领跑端午档预售票房榜,有望在暑期档取得佳绩。


    总体而言,2023年暑期档电影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市场供给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望实现质量显著提升。


    中小成本影片亟待破局


    今年暑期档既有备受关注的大片,也有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值得期待。相比于锁定春节档、国庆档的大制作而言,在暑期档中,中小成本影片更容易产生黑马,给观众制造惊喜。


    不过,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杜庆春看来,目前中小成本影片表现乏力,仍然是电影市场的短板。有很多中小成本影片,因为演员阵容不强、宣传经费不足等因素而被市场忽视。近期比较成功的小成本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票房突破6000万元,很大程度得益于科幻题材观影群体的养成,以及与《流浪地球2》宣发联动赋能。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勇分析,支持中小成本电影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行业资源,加大对该类电影扶持力度。业内人士表示,要鼓励行业内外积极从事电影宣发,影院也可以参与营销,让出品和院线两头的桥梁搭建起来,通过影院终端带动观众观影需求。


    此外,中小成本电影最重要的是具备真实、鲜活的好故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特聘产业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基础是优质的,市场潜力巨大、观众需求旺盛。应进一步吸引新的观影群,扩大观众面。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表示,电影市场需要更丰富的内容与题材。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目前一些现实题材中小成本影片温暖有余、锐度不足。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都是剧集,比如《人世间》《狂飙》《漫长的季节》等作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类剧集有锐度、有深度。这些题材恰好也是中小成本电影努力的方向。同时,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性”表现不足,尹鸿认为,中小成本影片从形式、题材、叙事到表演,都需要有更高追求,为观众提供其他产品替代不了的“影院性”。


    让“周末观影”恢复活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影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截至6月11日,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产出超160亿元,其中破亿元的影片16部,票房占比92%。从主旋律剧情到爆笑喜剧再到科幻大片,上半年电影整体上映数量多,种类丰富,极大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与2022年相比,电影市场明显复苏。


    不过,相比竞争激烈的重要档期,日常观影需求并没有充分释放。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电影业亟需摆脱对“节假日效应”的依赖。实际上,一年中有40多个周末,做好“周末档”,让更多有实力的影片在周末定档,将成为拉动电影市场持续增长的关键。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委员、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王蓓表示,要带动市场、扩大消费,仅从创作端出发加强供给是不够的,还要以创新模式提高发行放映端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一是贴近观众消费习惯,探索预约放映、影院直播等创新模式,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的放映服务;二是推动供需匹配、循环畅通,培育细分市场,比如针对科幻、动漫、悬疑等不同题材的兴趣群体,组织分线发行与个性化放映;三是深入挖掘“银发族”“Z世代”等人群呼声高、关注度高的题材,结合节气习俗、场景消费、节展活动做好主题宣发,让“周末观影”恢复活力。(记者姜天骄)

    2023-06-25
  • 端午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

    本报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珂、郑海鸥、韩鑫)记者24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端午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市场总体平稳有序。经综合测算,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按可比口径达2019年同期的1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0亿元,同比增长44.5%。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北京市联合各区、各相关单位共推出各类活动1700余场;重庆市推出超200项特色文旅活动,以及70余条旅游线路和80余项惠民措施;福建省文旅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推出230余场文旅活动。各地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空间。数据显示,假期访问文博场馆、参与非遗项目和参加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的游客占比达87.9%。参与夜间游的游客比例达22.3%,较2022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端午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共发送旅客14047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89.1%。全国高速公路预计总流量1.17亿辆,比2019年同期增长23.92%,比2022年同期增长34.82%。

    2023-06-25
  • 5G融入超六成国民经济大类

    为优势产业助力、为新型产业加速、为未来产业赋能,商用4年来——


    5G融入超六成国民经济大类(经济新方位)





    制图:蔡华伟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4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网络覆盖能力持续提升,融合应用不断拓展,数字化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5G基站数达到273.3万个,占全球60%;5G移动电话用户达6.34亿户,5G网络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区、县城城区。


    小巧的通感算一体基站让汽车长了“眼睛”,实现智慧驾驶;5G+数字工厂不仅让钢铁集团吨钢成本降低,还能实现减排增效;极地科考、森林火灾救援现场,5G专网和低轨卫星宽带通信系统融合提供无线通信保障。5G,已经融入超六成国民经济大类,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政务……千行百业,正因此而发生变化。


    5G建设进展如何?有哪些创新应用?记者进行了探访。


    网络建设适度超前,系统突破关键技术


    我国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建促用,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在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上大幅提升。


    “4年来,中国铁塔累计承建5G基站189万个,96%的5G站址通过共享存量资源实现,高铁、地铁5G覆盖总里程近4万公里,重点场所室内5G覆盖面积超80亿平方米,节省行业投资1760亿元,减少碳排放2600万吨。”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说。


    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表示,2023年公司计划新增36万个5G基站。“我们将深入实施‘5G+’计划,创新部署算力网络,高效运营能力中台,推动信息化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增量。”


    网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5G关键技术也实现历史性突破。


    我国目前已成为5G标准化的主导力量,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占全球42.2%。专家指出,5G商业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是能力不足、功能和成本难兼顾等问题,其中的技术挑战可以在以5G—Advanced为代表的5G浪潮中逐步解决。


    5G—Advanced也被称为5.5G,是介于5G和6G之间的演进技术。据了解,5G—Advanced上行峰值和下行峰值都有望比现有5G网络提升10倍、连接密度改善10倍、定位精度提升10倍、能效提升10倍。“未来2年,5G—Advanced将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强,一些低成本、差异化、广覆盖的物联为创造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好的支撑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说。


    技术先行,基建助力。4年来,5G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信息通信业跨越式增长,更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将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解决方案不断优化,释放行业新潜能


    通过定制网络信号传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的专家在高清视频辅助下,向远在北京的5G国产医疗机器人发出动作指令,机器人的可转腕机械臂便精准完成对模型的解剖、分离、缝合等手术动作。中国电信近日首次发布一款可进行远程手术的5G国产医疗机器人。


    “5G定制网络为多路高清影像传输提供保障,操作指令传输和语言传输均达到毫秒级水平的技术要求,可以确保检查和手术精准安全。”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表示,5G远程手术打破了地域限制,是加速国产机器人临床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看病不用再往大城市跑,智慧医疗将推动产业革新,让好医生“触手可及”;工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管理,5G如影随形,让“客户想要什么再生产什么”“一千个产品有一千种个性化配置”成为可能;智能刷脸、网上办事、舆情监测、指挥调度,“云平台”为政务服务构建数字化底座。


    丰富的场景背后,数字技术应用不断向纵深拓展,行业解决方案层出不穷。我国5G行业虚拟专网已超过1.6万个,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0个,应用案例数超5万个。5G正加速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新动能。


    “我们将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一批5G工厂,持续推动5G应用发展。”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加快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深入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


    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丰富大众生活


    4年来,5G走进寻常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5G的各种创新应用令人目不暇接。


    翩翩起舞的机器人引人驻足,手臂灵活、卡点精准,展示出其“拟人化”的无限可能。“今后,也许家家户户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朋友。”达闼机器人公司有关负责人说,5G+AI人形机器人“小姜”全身有34个柔性关节,可以实现精准运动、视反馈抓取、安全感知,多模态交互等功能,在老年护理等领域已经展开广泛应用。


    “数智生活”客厅,全屋有300多个可以接收指令的控制点,窗帘的开合、电器的开关、灯光的明暗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数字医疗体验区,穿戴上居家健康监测设备,身体各项指标即刻显现在屏幕上;5G+AI游戏互动区,设备上无需下载客户端,登录云平台就能访问程序、存储数据,随时随地皆可“丝滑”游戏。


    随着对5G技术的研发和融合应用,越来越多充满科幻想象的产品不断落地,让我们的生活更智能、更便捷、也更美好。


    导盲避障手环、同声字幕眼镜……各种助残适老的数字化设备充满温度。“我们推出的首款听障人士无障碍通信产品,不仅支持语音文字互转等功能,还能辅助进行听力测试。”中国联通有关负责人表示,依靠5G技术,公司研发出适用于各类别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科技助残产品,希望能通过科技的力量探索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的新模式。


    为优势产业助力、为新型产业加速、为未来产业赋能,随着规模化应用的不断推进,5G还将继续改变生产生活。(记者王政刘温馨)

    2023-06-21
  • LPR迎来今年首降 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经历9期“按兵不动”后,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今年首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专家认为,LPR此时下降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当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这是去年8月22日两个期限LPR非对称调整后,LPR的首次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截图


    其实,市场对于本次LPR下降已有预期。作为LPR报价的基础,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的中标利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至2.65%。在此之前,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也较此前下降了10个基点至1.9%;同日,中国人民银行还公布隔夜期、7天期、1个月期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各期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


    “央行政策利率变动会对LPR变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同时,报价行也会综合考虑银行成本端和贷款需求端对加点幅度进行调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近期银行负债端成本改善,为LPR下降创造了空间。


    近一段时间以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六家国有大行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和市场供求变化,主动下调了部分存款挂牌利率,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2.5%。


    “这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存贷款利差,增强银行补充资本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称,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银行自身更有减少报价加点、稳住信贷投放的内在需求。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等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恢复进程。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货币政策需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为经济恢复保驾护航。


    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往往通过“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这一渠道来实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利率下降带动本月LPR两个品种报价下降,并会传导至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有助于降低信贷融资成本,激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55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698亿元,是信贷增长的重要支撑。专家表示,作为中长期贷款定价的参考,5年期以上LPR下降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成本,进一步促进中长期贷款投放。


    5年期以上LPR不仅关乎企业中长期贷款,还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相关。


    温彬认为,伴随贷款重定价,LPR下降的效应将体现在居民月供上,有望提振居民的消费预期,也有助于扩大其他消费和投资,从而为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带来一系列“正反馈”。


    据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测算,以商贷金额100万元、贷款期限30年、等额本息方式还款计算,LPR下降10个基点月供可减少58.54元,总利息支出将减少约2.1万元。


    利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专家表示,本月LPR下降释放了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是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体现。


    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LPR下降有助于稳增长、降成本和提信心,后续或有更多政策出台。”温彬认为,随着货币政策传导落地,后续货币、财政、产业、就业政策等均有望逐步加码和协同发力,以促进需求进一步修复。

    2023-06-21
  • 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外贸增长亮点

    在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部需求收缩还在持续、中国外贸“促稳提质”仍面临压力的背景下,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增长点。包括化妆品在内的不少中国行业企业已经感受到新兴市场的潜力,开启“出海”之路并获得快速成长。


    今年前5个月,以人民币计,中国与东盟、RCEP其他成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9%、4.5%、13.2%和44%,均高于中国外贸整体增速。东盟自2020年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后一直保持至今。202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中国外贸比重达到15.5%,较2021年提升1个百分点。自2022年初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贸易往来更密切。2022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中国外贸比重超过30%。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5.11万亿元,同比增长4.5%。“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均高于中国外贸整体增速,今年前5个月,增速高于外贸整体增速8.5个百分点。今年前4个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达到1730.5亿元,同比增长37.3%。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与新兴市场产业互补性优势更加凸显,中国外贸市场更多元化,也部分缓冲了欧美等传统市场外需走弱的挑战。近年来,中欧班列持续提质增效,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建设,中国与新兴市场“硬联通”水平快速提升;RCEP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启动,中国与新兴市场“软联通”能力持续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制度型开放水平快速提升;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经贸展会高质量举办,尤其是今年重启线下广交会,中国与新兴市场经贸合作平台基础更扎实;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和海外仓等贸易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与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贸易创新发展动能不断集聚。


    目前,中国正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同时,市场主体正顺应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已商签的自贸协定,加快转型,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随着RCEP利好持续释放、“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推进,RCEP其他成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将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增长点,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等将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兴领域,未来有望持续增长。(许英明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

    2023-06-20
  • 新场景、新模式成增长新亮点 “618”助力消费回升向好

    一年一度的“618”促销活动全面开展,从各大平台发布的成交数据看,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较快。同时,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场景、新模式成为增长新亮点。


    据介绍,今年“618”比往年开始更早,不少平台和商家从5月下旬就启动了促销活动。


    京东数据显示,参与“618”的线上品牌商家、线下实体门店数量创新高,增速超预期。“618”促销活动启动后的10分钟内,成交额突破1亿元的品牌数量同比增加23%,超六成新商家5分钟内的成交额突破5月日均全天的成交额,近五成中小商家的成交额增长超200%。淘宝数据显示,“618”促销活动启动后至6月18日零点,用户数量、商家规模、成交额均实现正增长,超256万个中小商家的成交额超过去年同期。唯品会数据显示,“618”促销活动启动后的10个小时内,夏季服饰、运动户外、日用家居等品类销量同比快速增长,健康相关产品销量出现倍数级增长。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不少新场景、新模式涌现。在湖北武汉街道口银泰创意城,一场毕业设计展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体验,展览上的文创设计、绘本创作等几十件作品融合了当地历史文化元素。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可以到店体验艺术展、时装秀、音乐节、市集、游园会等一系列线下活动。今年“618”,银泰百货把重头放在新店新品和热卖品类上,发布了一系列首发商品和联名商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的新产品。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绿色、智能、健康消费持续增长。苏宁易购数据显示,“618”促销活动期间全国门店客流同比增长超200%,节水洗衣机销量同比增长29%,节能冰箱销量同比增长18%。唯品会数据显示,“618”促销活动启动后的10个小时内,蛋白粉销量同比增长130%,益生菌销量同比增长61%。


    “618”消费体验不断优化。针对家电家居等大件商品,京东物流今年升级“最后一公里”服务,让消费者购买大件商品更省心。京东到家数据显示,“618”京东小时购首单送达仅用时9分钟,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通过即时零售的方式购买生鲜、冰品等商品,“618”期间达达快送即时配送总单量突破1.5亿。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网络零售保持快速增长。1—5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6%。线下场景加快恢复,实体零售持续回升,5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百货店、专业店、超市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5%、13.3%和5.8%。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618”成交数据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升级趋势。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也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回升向好。(记者王珂)

    2023-06-20
  • “数字政府”便民利企 数字经济赋能振兴——“数字吉林”建设一线观察

    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生产生活。老工业基地吉林抢抓数字变革契机,引导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下好数字化先手棋,掌握主动权、培育新动能、开辟新赛道、构筑新优势。截至目前,依托“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吉林省建成了标准规范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已接入全省8423个部门(单位),归集各类政务数据资源264亿条,“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数字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早谋划为数字立法立规


    “这贷款太快了,不到半小时就办完了,我的心可落地了!”不久前,市民曲成跃在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完成了以前两周才能完成的二手房贷款手续。辽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郝毅介绍说,公积金贷款时限缩短得益于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而这离不开吉林省提早谋划“数字吉林”建设、立法立规来推动。


    2018年7月,吉林省提出建设“数字吉林”,明确各项任务,提出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同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年10月,吉林在省、市、县三级均组建了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吉林省还在全国范围内较早颁布实施《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进一步聚焦破除数据壁垒掣肘,出台《吉林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破解政府内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难点堵点。


    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综合规划和政策法规处处长李磊表示,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很大,持续强化政务服务改革与数字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


    促共享让数字便民利企


    如今在吉林省,市场监管部门这样执法:打开“我要执法”APP,录入检查时间、事项、人员和被检查主体等内容进行报备;抵达现场后,执法人员“电子亮证”,企业负责人“扫码迎检”,检查结束后“背对背”评价。检查账单全程公开,规范执法行为,明晰企业守规标准。


    “数字化行政检查执法监督,提升执法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也杜绝了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情况发生,市场主体很认可。”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道分局吉林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苗春雨说。


    “数字吉林”建设中,吉林省锚定“便利”这一关键词进行改革,主动抓服务,充分汇集政务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共享、互联互认,高效配置政务服务资源,确保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改革成果。


    吉林省政务数据“多层纵向贯通、多面横向联通”,企业和群众不仅可以就近就便选择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办事,还可以通过“吉事办”网厅、手机移动端等渠道办理业务。目前,吉林省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标稳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标准化指标排名靠前。


    勇创新闯数字经济赛道


    香辣米线、朝鲜族冷面、东北黏糊麻辣烫……在梅河口市桥溪家园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经理范晓华正和工人一起忙着为线上订单打包备货。“线上电商已经成为企业主要销售渠道,‘五一’期间网上单日最多卖了近3万袋。”范晓华说。


    数字经济能有力拉动区域发展。吉林省全面推进“数字吉林”建设过程中,着力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追求高质量发展。


    连续两年举办中国新电商大会。吉林省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鼓励新产业形态、新商业模式、新创业平台建设,释放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红利。今年一季度,吉林省网络零售增速高于全国16.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位。


    制造业领域数字化升级也稳步推进。截至6月中旬,长春市共有551户工业企业计划于今年启动数字化转型。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马毅说,吉林省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按照“数字吉林”建设规划,吉林省正在打造覆盖全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企业数字化升级创造更大空间。

    2023-06-19

  • 首 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