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超三千八百万吨 完成预计旺季收购量约六成

    本报北京7月24日电(记者杜海涛)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截至7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超3800万吨,完成预计旺季收购量的六成左右。




    当前小麦收购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新麦上市初期,部分主产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上市时间较常年有所推迟,收购进度也略慢一些。近期小麦收购进入集中上量阶段,日均收购量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目前收购进度与近些年同期基本相当。二是市场购销较为活跃。面粉加工、饲料、储备等企业抢抓粮源,以满足自身生产经营需要;贸易企业积极采购、增建库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农民择机择价售粮,小麦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三是收购价格稳中有涨。新麦开秤价格为每斤1.35元左右,目前主产区收购均价为每斤1.39元左右,农民售粮收益更有保障。预计后期小麦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基本不会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

    为切实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国家有关部门提前召开工作会议、印发收购通知,对夏粮收购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通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预约收购,提高粮食收购工作效率,让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河南、安徽等省份出台针对性政策应对降雨影响,取得积极成效。

    2023-07-25
  • 基金费率改革,各方怎么看?

    想投资又没有经验怎么办?购买基金往往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跟股民相比,“基民”的烦恼多一项:无论自己赚不赚钱,给基金经理的管理费不能少。赶上行情不好时,难免心生怨气。

    如今,事情开始有了变化。证监会7月8日制定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将监管引导推动与行业主动作为相结合,指导公募基金行业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合理调降基金费率。

    随后,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相继宣布降低旗下公募基金产品管理费及托管费并同步更新产品协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正式启动。

    此次费率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市场各方怎样看待?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就相关话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费率降低——

    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

    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的基金又称“公募基金”,是普通居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全国公募基金数量10890只、基金规模27.77万亿元,基金管理人156家。其中,股票基金2052只,混合基金4717只,债券基金2115只,占据大头。此外,货币市场基金、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亦达数百家。

    本轮公募基金调降管理费和托管费,力度较为明显。

    固定费率直接下调。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公告中称,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降低投资者的理财成本,公司决定自2023年7月10日起,调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并对基金合同有关条款进行修订。相关文件显示,此次调整涉及“易方达成长动力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90只产品。相关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由1.5%调降至1.2%,托管费率则从0.25%降至0.2%。

    浮动费率收取更加灵活。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将相关产品基金合同生效3年后的管理费计提标准调整为:当基金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高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60%年费率计提;等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1.20%年费率计提;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时,基金的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的0.80%年费率计提。其中,2023年7月10日(含)至8月20日(含)的过渡期间,适用的年管理费由2.00%调整为1.60%。

    “长期以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等都是国内基金市场的痛点。这其中,管理费怎么定、标准定多少、浮动怎么调,不仅是广大投资者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行业持久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说,整体看,此次公募基金费率调降后,投资者在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方面的支出每年从1.75%左右降低至1.40%左右,节省幅度达0.35%,相当于一年的活期存款利息。假设一位投资者持有的基金总额为10万元,那么相关费率调降后其每年获得的让利优惠为350元。

    曾刚说,基金费率调降,意味着以投研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为支撑的服务成为公募基金未来需要重点拓展的领域。其中,投资水平高、成本控制力强、合规风控好的公司更具竞争力。

    据了解,在降低管理费和托管费之外,此次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还有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证券公司交易佣金制度、完善基金销售环节费用收取、支持中小基金公司降本增效等。

    反馈积极——

    业绩水平依然最受看重

    管理费降了,投资者怎么看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投资者普遍反馈积极,但业绩水平仍然最受看重。

    很多人认为应该抓住费率调降的利好。“公募基金在我的投资中占比近三成,从过往情况看回报还不错。现在管理费如果更低,我会考虑再增加一些资金,用于购买那些管理团队实力较强的基金产品。”家住湖南株洲的何璐对本报记者说,与自己直接购买股票相比,基金产品具有种类丰富、风险适中、省时省心等优点。此次调降费率具有较强的持续性,顺应了普通投资者的心声,给基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我想,这不仅客观上增加了基金产品的吸引力,也将促进基金经理提高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

    也有人担心管理费降低会影响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山东菏泽的退休工程师张红军每个月都会购买某基金旗下的一些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基金产品。在张红军看来,这些基金产品能够提供较高的收益率,并且具有较低的波动性。“我其实不指望靠基金发财,只是希望能够借助基金收益来维持舒适和安心的生活。管理费下调后,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收入短期内肯定受影响。我担心的是他们会不会因此降低积极性。”他说,将密切观察基金公司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更多人还是表达了“基金业绩本身更为重要”的态度。

    在浙江从事影视工作的张合理明确表示,“收益率”才是自己关注的焦点。“虽然管理费调降是好事,但我买基金就是为了长期持有,并不会经常换仓或者赎回。对我投资影响更大的还是基金产品本身的业绩回报和波动风险。”张合理坦言。

    刚刚步入职场的杜华辰也持类似态度。“管理费和托管费总共0.35%的调降幅度并不算小。相比积蓄还不多的年轻人,年龄大、积蓄足、持仓多的人可能对这种降费感受更明显一些。”杜华辰说,自己更在意基金的申赎成本能否进一步降低、收益率能否真正提高,以便自己这样的理财新手“入门”,争取更高一点的投资回报。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外经验看,基金管理费水平持续下降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在我国,投资者购买基金要支付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等多项费用。按全国现有公募基金规模计算,此次基金公司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每年预计可以向基民让利120亿元以上。”他说。

    鼓励竞争——

    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证监会强调,监管要始终坚守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人民性,持续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赵锡军认为,此次改革带来三方面利好:第一,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行情欠佳时“基民亏钱,经理稳赚”的情况,让投资者有更多获得感;第二,进一步吸引险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通过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强化“理性投资”氛围;第三,鼓励基金公司和从业者切实提升自身投资水平,实现更加充分的竞争。

    “基金费率怎么确定是个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如果固定费率过高,基金经理稳赚不赔,就难有做优业绩的动力;如果完全依靠浮动费率,则容易造成基金经理‘冲短期业绩’,加剧投机炒作氛围。”赵锡军说,改革后,哪家基金通过实际业绩形成了良好口碑,哪家的规模就会越做越大。通过持续、有效地扩大规模,即便在费率降低的情况下,基金公司收入总额也会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更多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寻找投资机会。从宏观层面看,这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投向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新兴领域,从而形成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对基金公司来说,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伴随着更高的从业要求。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对本报记者说,通过对公募基金相关费率的改革优化,中国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现有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费率制度机制。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推动行业实现“总量提升、结构优化”。

    “公募基金费率下调,将让重视投资者利益、投研能力扎实、合规风控水平突出的优质机构更具竞争优势。”经雷说。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公募基金是中国居民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此次降费,将促使公募基金更加注重通过优质的业绩来提高产品规模,从而能够维持住合理的收入和利润水平。杨德龙告诉本报记者,前海开源基金已将旗下超过总数一半以上权益类基金产品的管理费降到了1.2%。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稳慎推进、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市情、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费率制度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互相支撑、共同实现。(记者王俊岭)

    2023-07-25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冷资源”撬动“热经济” 张家口做好后冬奥经济“答卷”

    中新社张家口7月23日电(记者郭超凯)“崇礼夏天的山林风光不错,我们就趁着周末过来散散心。”在北京从事医疗领域工作的周女士,这个周末选择跟男友一同到张家口崇礼休假。约一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对他们来说距离刚刚好。

    和周女士有相同选择的游客并不在少数。尽管是盛夏,但张家口崇礼各冰雪小镇依然游人如织,后冬奥经济火热。区别于冬日的白雪皑皑,七月的崇礼绿意盎然,古杨树场馆群掩映在绵绵群山之中,林间木屋与骑行慢道相映成趣。



    图为7月22日,河北张家口,游客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顶层观景平台游览。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

    记者近日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张家口崇礼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太舞滑雪小镇等地,探寻张家口如何做好后冬奥经济“答卷”。

    张家口是北京冬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承担了越野滑雪等多个雪上比赛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张家口留下了“雪如意”等一批冬奥遗产。如何充分利用好“雪如意”等竞赛场馆,用“冷资源”撬动“热经济”,成为张家口一项重要课题。

    于张家口而言,后冬奥经济的一大难题,是冬奥场馆如何有效利用?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冬奥场馆存在前期投入过大、通用性差、季节性强等弊病,后续利用始终是世界性难题。冬奥场馆因赛而建,办赛是场馆的“本职工作”。服务专业赛事和运动员仍是“雪如意”等冬奥场馆赛后利用的首要方向。



    图为7月21日晚,河北张家口,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上演灯光秀。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

    张家口市发改委后奥运经济科科长刘爱民告诉记者,张家口充分利用好冬奥场馆承办各项冰雪赛事。今年以来,河北省第四届冰雪运动会、2022-2023赛季全国跳台滑雪冠军赛等比赛相继在“雪如意”举办,让崇礼重新热“雪”沸腾。

    位于“雪如意”顶部的顶峰俱乐部,是一个“飞碟”式的空心圆环,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集观光、餐饮、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馆。为吸引四方游客,从7月中旬起,“雪如意”将变身“演艺场”:白天这里有攀岩、飞盘、五人足球赛等文体活动;晚上则有乐队表演、灯光秀、地方特色美食……

    “如今,所有来‘雪如意’的游客,都能坐上小缆车、登上出发台、站在场中央,打卡体验冬奥冠军的同款赛道。”张家口市兴垣集团奥体公司董事长郭剑英说。

    后冬奥经济的另一难题,是如何破题单季运营?



    图为7月22日,河北张家口,游客在太舞滑雪小镇游玩。中新社记者易海菲摄

    冬季的张家口银装素裹,存雪期在150天左右,是天然的滑雪胜地。如何解决雪季与非雪季的不平衡状态,填补非雪季的业态空白,张家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依托日益庞大的冬季滑雪市场和良好的山地、森林、草甸等自然资源优势,张家口重点打造“避暑休闲”新热点,探索发展四季旅游业态,通过拉长和丰富旅游链条,从冰雪旅游的“单季热”向全时全季旅游的“四季火”方向转变。

    以太舞滑雪小镇为例,这座小镇借鉴欧美成熟雪场的“全季经营”模式:春季以团建、踏青为主;夏季主打家庭避暑度假概念,在打造青少年营地的同时举办各类赛事;秋季以观光、摄影摄像为主;冬季则主打滑雪、冰雪赛事、冰雪音乐节等项目。

    这个夏天,太舞滑雪小镇为游客们推出“山地艺术季”,开发了定向越野、登山、露营、山地自行车等30多项户外体育项目,吸引了海量游客。太舞滑雪场副总裁聂宁宁向记者介绍,太舞滑雪小镇共8个酒店2300多个房间,今年暑期周末客房处于爆满状态,一般需提前两周才能预定上房间。

    着眼于后冬奥经济的长远发展,张家口还完善冰雪运动赛事体系和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广体系,积极开展集中培训和大众化、全季型体育赛事活动,实现冰雪赛事活动全覆盖。目前,张家口推出“中国崇礼·六山联滑”等产品,冰雪运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630万人次。

    “发展后奥运经济是张家口的重大机遇。”刘爱民表示,张家口正系统谋划推进后奥运经济发展,努力让冬奥场馆利用“活”起来、冰雪产业发展“强”起来、体育文化旅游“火”起来、冰雪旅游品牌“亮”起来,把冬奥热度持续保持下去。(完)

    2023-07-24
  • 政策“礼包”齐发 中国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年中经济观察)政策“礼包”齐发中国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刘亮)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今年以来,中国密集出台政策“礼包”,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市场信心。其中的重磅利好当属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中央作出决策,地方付诸行动。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地方将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对民营经济释放更多利好信息。

    广东省强调,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太阳能发电、风电、充电桩等能源类项目,不得对民间投资设置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

    上海市制定20条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强调着力破除隐形壁垒,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天津市强调,强化合法权益保护,稳定民营经济发展预期。

    四川省提出,聚焦民营市场主体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开展政策清理完善、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资源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行动。此外,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和福建等地,也相继明确提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梳理今年各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可发现,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加强金融和政务服务保障、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鼓励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等是各地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

    除了地方,中央各部委近期也密集召开系列座谈会。其中,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了多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了解民营企业家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真切感受;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也相继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企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民营经济愈发受到重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说,我们常用“56789”来概括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所谓“56789”是指,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李春临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受到了一定影响,迫切需要完善一批基础制度、出台一批管用举措、推广一批经验做法、更好提振信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意见》的发布,鼓舞了民营企业。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指出,《意见》的发布对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这坚定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大家倍受鼓舞。

    着眼长远,中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不仅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还给予其更多的“安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分析指出,推动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多在“安心”两个字上做文章。法治化是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预期的重要前提,《意见》特别强调法治化,是给予民营企业的“定心丸”。(完)

    2023-07-24
  • 抓落实、促创新、强信心——三部门负责人回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19日发布。如何抓好举措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怎样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如何让民营企业稳预期、强信心?在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回应上述热点问题。



    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介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抓好举措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本次出台的意见共提出了八个方面31条举措,将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我们要把发展方向把握好,把务实举措落实好。

    李春临表示,将从四方面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确保意见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

    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建立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部门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

    密切跟踪,优化配套,加强统计监测,持续对文件落实情况开展动态跟踪,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持续督促,强化激励,加强已出台政策的督促落实,重点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政策的落实落细;

    广泛宣传,做好解读,做好文件解读和舆论宣传,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氛围。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于近期推出相关配套政策举措:一是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二是制定印发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聚焦重点领域,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李春临表示,上述两份文件作为意见的“1+N”配套措施将很快出台,通过政策措施的集中推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推动意见落地见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的排头兵。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力,加大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十分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引导中小微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五批12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培育近9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专精特新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体量不大,更好促进资源集聚,方能更强推动协同创新。她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1个部门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等活动,为中小企业搭建交流、对接、合作、服务平台,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三赋”行动,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化和集聚。

    在改善融资环境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

    “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壮大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徐晓兰说,将通过揭榜发榜等形式,搭建大企业、高校院所与中小微企业间协同创新平台,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良好发展生态。

    让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

    预期稳、信心足,民营企业才能够安心谋发展。意见提出,用务实举措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全国工商联将“稳预期、强信心”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加强思想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家形成正确认识;做好依法保护,以推动法治建设的实际进展和成效切实改善预期;做好沟通协商,努力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做好正面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氛围,切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更好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稳定民营企业预期,增强民营企业信心。近年来,全国工商联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在参与立法协商、开展普法宣传、抓实依法维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安立佳说,下一步,全国工商联将在一体推进守法诚信教育与法商素养提升、一体推进产权平等保护与优化法治环境、一体推进民营企业合规与防治内部腐败、一体推进依法维权与商会调解、一体推进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保护创新权益等五个“一体”上抓好落实,为民营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提供有力支持。

    2023-07-21
  • 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聚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近日发布。围绕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重要部署,“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权威专家和民营企业家。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说,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受到一定影响,迫切需要完善一批基础制度、出台一批管用举措、推广一批经验做法,更好提振信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春临说,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深切关怀,将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围绕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鼓励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







    “意见对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看得准、看得深,推出的举措针对性强,稳定了大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预期。”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要坚定信心向前看、练好“内功”加油干,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坚定推进“数实融合”,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促进增长、推动创新、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展现更大作为。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意见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创新影响较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在意见指引下,要将市场思维更多、更好地融入改革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经营主体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意见明确,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化重整机制。







    “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良性循环和发展提供保障。”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说,意见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有助于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让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公平竞争,也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动力。







    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意见提出,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说,意见明确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政策执行方式,确保政策落到基层、惠及企业,以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优势、促进其发展壮大。







    意见明确,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







    李兆前分析,意见将融资放在支持政策首位,将预防和清理欠款问题单列一条,将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等机制写入文件,同时加强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这些针对性措施将极大稳定市场预期,拓宽政策落实覆盖面,增强企业获得感。







    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意见提出,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意见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方面作出明确要求。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说,这些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法治举措,能够切实保障民营企业规则平等、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为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创造更多安全感。







    意见还提出了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和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相关举措,明确要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畅通涉企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渠道。







    欧阳慧分析,这些举措将扎实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表示,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对于激励民营经济人士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用心发展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意见提出,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主旋律强劲、正能量充沛的社会氛围。”欧阳慧说,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鼓励民营经济打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开辟新赛道。







    意见还指出,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在李兆前看来,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梯次培养,建立健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传帮带辅导制度,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厚植新的有生力量,激荡起新的发展动能。

    2023-07-21
  •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






    (2023年7月14日)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

    (一)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的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不得将政务服务事项转为中介服务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在政务服务前要求企业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或提供证明等。稳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完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

    (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定期推出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及时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

    (三)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体系,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提升信用良好企业获得感。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依法依规按照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责任主体实施惩戒。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适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程序。推动修订企业破产法并完善配套制度。优化个体工商户转企业相关政策,降低转换成本。

    三、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五)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六)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制度。强化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完善拖欠账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加强对恶意拖欠账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账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七)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畅通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健全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等接续的政策机制。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搭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对接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民营经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挥平台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八)完善支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用,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加大涉企补贴资金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推广告知承诺制,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供。

    (九)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依法依规履行涉企政策调整程序,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加强直接面向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发布和解读引导。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邀请优秀企业家开展咨询,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

    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可以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的保值保管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侦查办案对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完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

    (十一)构建民营企业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出台司法解释,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机制。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强化民营企业腐败源头治理,引导民营企业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体系和财会制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作用,推动企业加强法治教育,营造诚信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民营企业腐败治理机制。推动建设法治民营企业、清廉民营企业。

    (十二)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和行政非诉执行快速处理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研究完善商业改进、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恶意抢注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

    (十三)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开展联动执法。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十四)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持续完善政府定价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行常态化公示,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畅通涉企违规收费投诉举报渠道,建立规范的问题线索部门共享和转办机制,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手段实施联合惩戒,公开曝光违规收费典型案例。

    五、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五)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理规范、有效制衡、合规经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依法推动实现企业法人财产与出资人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明晰企业产权结构。研究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和提示机制,对严重影响企业运营并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情形提前预警。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引导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十六)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迭代应用。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机制,调动其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成果转化。

    (十七)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

    (十八)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制成品设计研发等方向延伸;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挑战。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民营经济人士海外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

    (十九)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自主自愿通过扩大吸纳就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等,提升员工享受企业发展成果的水平。支持民营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生态产业,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投入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代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

    (二十)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为资本设立“红绿灯”,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六、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全面贯彻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用务实举措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

    (二十一)健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建设机制。积极稳妥做好在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中的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创新民营经济领域党建工作方式。

    (二十二)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敢闯敢干,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按规定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

    (二十三)加强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优化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健全选人机制,兼顾不同地区、行业和规模企业,适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倾斜。规范政治安排,完善相关综合评价体系,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支持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在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四)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民营经济人士专题培训和学习研讨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民营中小微企业培训制度,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梯次培养,建立健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传帮带辅导制度,推动事业新老交接和有序传承。

    (二十五)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要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依法依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守住交往底线,防范廉政风险,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民营企业家要积极主动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七、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展现良好形象,更好与舆论互动,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六)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

    (二十七)培育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宣传报道,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经济人士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以负面舆情为要挟进行勒索等行为,健全相关举报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二十八)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民营企业自觉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鼓励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做发展的实干家和新时代的奉献者,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价值,向全社会展现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探索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踊跃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参与应急救灾,支持国防建设。

    八、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九)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完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机制,明确和压实部门责任,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支持工商联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更好发挥作用。

    (三十)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已出台政策的督促落实,重点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政策落实落细,完善评估督导体系。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投诉维权平台,完善投诉举报保密制度、处理程序和督办考核机制。

    (三十一)及时做好总结评估。在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对涉民营经济政策开展专项评估审查。完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健全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民营经济统计监测评估,必要时可研究编制统一规范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适当形式予以固化。

    2023-07-20
  • 消费较快恢复、外贸保持增长……聚焦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务运行总体态势如何?下一步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将如何发力?在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就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综合司司长杨涛、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介绍2023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国内消费较快恢复

    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组织开展“2023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出台促进家居消费等政策措施,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接触型消费明显回升,餐饮收入增长21.4%。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4.1%。网络购物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0.8%,占社零总额比重达26.6%。”郭婷婷说。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介绍,围绕大宗消费,商务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如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大力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等。此外,还持续开展迎春消费季、全国消费促进月等活动,举办了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以及老字号嘉年华等重点活动。

    徐兴锋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着力推动已出台的政策切实见到实效。同时,持续办好促消费活动,完善商业体系,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着眼商旅文体健相互赋能,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说,上半年外贸规模总体稳定的同时,贸易质量持续提升。新兴市场占进出口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63.5%。此外,出口产品提质升级,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

    李兴乾表示,展望下半年,外贸面临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和难预料的因素,但中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有强大韧性,中国的外贸企业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内在的创新能力。

    “最近我们对重点外贸行业和企业跟踪调研,注意到一些积极变化,比如跨境往来在进一步畅通,国际航班数量也在稳步恢复;新签订单持平或增长的企业占比在回升;电子信息这些压力较大的行业,中间品进口在上扬,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可能会迎来转机。”李兴乾说。

    他表示,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一系列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境外参展营销,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同时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持续提档升级,全力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吸收外资基本稳定

    郭婷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5.7%;实际使用外资7036.5亿元,同比下降2.7%。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表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恢复放缓,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叠加2022年同期高基数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出现小幅下降,但整体规模保持稳定。

    “短期数据波动并不影响外商持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近期,我们也注意到跨国公司高管出现持续‘访华潮’,全面深入考察中国营商环境,寻求投资合作新机遇。”朱冰说,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商务部今年还首次举办“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各地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截至目前已举办重点活动14场。

    他表示,商务部将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同时,聚焦外资企业重点反映的共性诉求,推动出台新一批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办好“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继续发挥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作用。

    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

    郭婷婷介绍,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上半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316.1亿元,同比增长22.7%。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不断拓展。

    此外,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郭婷婷说,上半年中国与厄瓜多尔签署自贸协定,实质性完成与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与尼加拉瓜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生效实施。此外,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引领《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结束,完成《渔业补贴协定》国内批约,在贸易与环境等领域提出14份中国提案。持续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举办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德企业家圆桌会等。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2023-07-20
  • 5.5%,这个数字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上海7月18日电(记者桑彤缪异星)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上半年宏观政策显效发力,主要指标总体改善、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显恢复之态,“势”有向好支撑,“恢复向好”成为解读上半年经济数据的高频热词。


    5.5%的增幅,有哪些看点?什么地方在恢复,哪些态势在向好?今天,记者和你解读这份成绩单,盘点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含金量,展望下半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翻开半年报,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朱启贵用“可喜”二字概括这一组数据:“第一产业形势稳定,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整体恢复向好,运行呈现复苏态势。”


    今年夏收时节,我国小麦主产区遭遇“烂场雨”,但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朱启贵认为,全国夏粮总产量14613万吨,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畜牧业平稳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也为来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产业中,被誉为工业‘新三样’的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与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说,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34.1%,成为中国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三大支柱。





    大批出口商品车集结山东港口烟台港准备通过汽车滚装船发运(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唐克摄)


    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6月份,航空运输、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继“五一”、端午旅游高峰之后,暑期来临,各大景区持续爆满;多地餐馆生意红火,影院票房再创新高。据灯塔专业版统计,截至7月16日,暑期档票房已超87亿元,刷新暑期档上半程票房纪录。一幕幕热闹的场面和一个个跃动的数据,展现出中国消费的巨大活力。


    “三驾马车”贡献比重有变化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有所变化。


    ——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今年全国电影票房已超300亿元。





    6月21日,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观看焰火晚会。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3.9%,对整个制造业投资拉动效果明显。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跨境电商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继续释放,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作为经济先行指标之一的金融数据回升比较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针对房地产市场压力,金融管理部门近日将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专家认为,这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加大稳增长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金融政策要“总量+结构+监管”三重发力,促进内生动力增强和社会预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关注外需减弱对外贸企业的冲击,稳楼市政策要重在持续稳预期、化风险等。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车间里忙碌(3月2日摄)。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所说,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但随着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拉动逐步增强、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新动能成长壮大,经济将稳步恢复,发展质量将继续提升,“完全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2023-07-19
  • 当前中国经济新现象新观察

    行至2023年年中,中国经济举世关注。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但二季度以来,部分月度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一些领域的发展出现暂时性波动。


    关于中国经济走势,海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和声音。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呈现的新现象新变化?新华社记者到权威部门、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进行观察分析。


    (一)部分指标增速回落,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如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但出口、工业利润等多个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走弱。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论调随之而起。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舆论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


    “这是一轮不同于以往的复苏,复苏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稳”的态势。


    放眼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美欧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徘徊在3%左右,处于近30年来低位。


    再看中国,上半年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一季度4.5%的经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三次产业持续恢复,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但具体看,复苏基础还不稳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加力。


    总需求依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滑,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运营困难,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开发建设仍比较低迷……


    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为例,今年5月份,受去年同期基数快速抬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同比由正转负,外需下行压力显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下滑明显,外需整体偏弱给我国外贸带来影响。


    刘元春说,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指标波动、指标微调和预期波动是一种常态。


    把脉中国经济,既要看清短期之“形”,也要读懂长期之“势”。


    “在当前经济恢复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始终坚定不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说,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不能只盯着量和速度的变化,还要看质的变化。





    在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摄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现场(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7月3日,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灯光闪耀中,一辆造型华美的新能源汽车从整车下线区缓缓开出,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这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壮大、汽车出口以及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都有重大意义。”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多项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在应对压力中持续转型升级。





    在位于江苏常州溧阳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进行电池生产(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步调一致向前进。


    围绕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有力有效贯彻落实,推动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落细。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尽管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但这些压力和挑战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在论坛设置的新领军者村内交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出自信有力的中国声音——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在这关键时刻,中国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信号。”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


    (二)市场需求不足,推动回升向好动力何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有所显现。


    “投资、消费恢复进程不及预期”“居民消费能力有所下降”“民间投资低迷”……近期,围绕中国经济需求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


    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从短期指标看,需求恢复速率相比一季度确实有所变缓。


    先看消费。放眼全国,人气在恢复,烟火气在升腾:“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贵州“村超”足球赛事成了“现象级”乡村嘉年华;各地景区、商圈又见人头攒动,酒店预订紧张,电影票房大幅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居民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恢复明显。


    但消费恢复基础尚不牢固。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尽管有上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但也显现出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有待提高。


    看待消费恢复进程要保持理性客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分析,国际上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一般认为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和居民收入、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


    再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铁路、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增长。


    受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扩投资也面临压力。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


    也要看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是整体投资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4%,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


    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7月1日,河南商丘,集餐饮、文创、演艺、汉服秀等于一体的轻文旅项目“睢阳二十四坊”开业。夜市内灯光璀璨、人潮涌动,舞台上好戏连台、音符流转,沿街各种特色美食飘香,让人们流连忘返。


    “看到氛围这么好,就带着家里人出来转转,一起尝尝美食、看看表演,感觉特别好。”市民王先生说。





    游客在中免集团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围绕促消费,各地纷纷出招:海南发放2000万元免税购物消费券,上海“2023暑期消费季”开启夏日消费嘉年华,安徽三季度计划开展促消费活动约1500场……


    聚焦新能源汽车消费,近期各部门打出“组合拳”:明确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年底,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





    在上海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工作人员在运输跨境电商货物(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比上月提高1.1个点,线上线下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供需两旺发展态势。


    “随着暑期等消费旺季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


    稳投资,各地各部门在发力。


    7月初,走进重庆两江新区的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卡车穿梭,正是一片忙碌。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整体投用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目前一期项目90%已经封顶。


    “围绕动力电池这个发展方向,公司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也看好长期市场需求。”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彭林说。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出台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陕西推出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一系列真招实策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回旋空间。对于内需恢复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


    “随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效力,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会继续显现。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也会对扩大内需逐步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三)失业率关注高,就业压力矛盾如何应对?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向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25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1%,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21.3%,为近年来最高值。


    看似矛盾的两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大盘总体稳定,但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求职者在“职引未来”2023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银川站)活动现场查看岗位信息(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河南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小肖告诉记者,自己和部分同学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招聘会上企业确实不少,我主要想去大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但这些岗位竞争都很激烈。另外因前两年疫情没法线下实习,求职时也缺乏优势。”


    作为用人单位的河南荥阳市某阀门企业总经理李先生则在为招人难发愁。“企业技术改造后,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幅提高,缺乏高端电机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学历低的干不了,学历高的又不来。”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


    “竞争加剧加上年轻人择业观念变化,使得现在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求职者较难找到与自己诉求相匹配的岗位。”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


    部分大学生和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部分行业企业则面临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广东、江苏等地部分制造业企业向记者反映,今年以来一线普工没前两年那么难招了,但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转型升级加快,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劳动者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


    在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要妥善关注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采取务实举措促进供需平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久前,国办印发有关通知,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各地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近日,拥有近400名员工的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收到了呼和浩特市人社部门发放的16.5万元稳岗返还资金。“都没有申请,钱直接打到公司账户,这对我们稳定用工、继续发展是挺大的鼓励。”公司总经理王彦君说。


    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至2024年底,预计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金融服务……一揽子举措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激励企业在发展中创造更多优质岗位。


    陕西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的7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云南出台17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江苏在9月底前力争全省每周采集不少于1万个月薪6000元以上岗位,各地努力拓宽渠道,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提升就业者劳动技能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募集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同时计划2023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陕西要求对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增加就业指导……从中央到地方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求职择业能力。


    从根本上说,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将有力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上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付凌晖说。


    (四)持续低位运行,保供稳价如何发力?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与经济增速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引发了对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连续4个月处于1%以下的低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降幅连月扩大。


    记者走进湖南“菜篮子”主要供应基地——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肉类交易区一片忙碌,近期上市量较多的白条猪等肉品随着车来车往销往全省。


    “目前市场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信息与数字化中心主任张勇说,今年生猪和猪肉供给较充足,但需求相对不旺,导致猪价持续低迷,拉低CPI上涨。


    “当前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通保畅持续强化,产品供给充足。但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消费品需求回升需要一定时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


    除了供需恢复时间差,基数效应也是CPI涨幅走低的一大原因。


    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今年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如鲜菜、汽柴油等价格回落较多,大幅拉低CPI涨幅。


    针对中国CPI低位运行,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有关分析称,“应对此理性看待,较低的通胀水平为宏观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留出了更多、更大的发挥空间”。


    PPI与企业效益直接相关。今年PPI持续走低,是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对我国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6月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下降25.6%。


    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回升缺乏动力。如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充足,而市场需求仍在恢复。6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


    PPI降幅扩大,加大了大宗商品等有关行业经营压力。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处于收缩区间。


    企业在积极行动。“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炼油化工行业盈利空间收窄,成品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生产经营均承压较重。”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刘文豹说,公司从降低原油采购成本、能源消耗等多方面入手降低运营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航空煤油、高端石墨材料等产品生产供应,努力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政策在持续加力。从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到推动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聚焦需求侧,一系列实招致力于推动工业品价格回到合理水平。





    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重点工业行业稳增长是重点。针对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分业施策、分类制定措施,加强政策供给。


    王立坤表示,随着提振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有望温和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来看,现阶段物价走低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国际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仍在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稳定在0.7%左右,货币和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CPI涨幅定在3%左右。现阶段CPI低位运行,凸显保持价格稳定的重要性。


    更多积极举措正在落地。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今年首降,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


    更多积极变化正在显现。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五)信心有待增强,如何持续改善企业发展预期?


    企业信心问题,是各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重点。二季度以来,部分先行指标同比回落备受关注——


    6月,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比前4个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标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好转,但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指出。


    他分析说,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生产作业(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市场活力如何,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感知灵敏。


    位于浙江的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大型联动设备有序运作。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金荣告诉记者,企业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二季度同比下降25%,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不少国内厂商对投资持观望心态,市场复苏需要时间。”


    “企业和行业犹如病后初愈,体质还不够强健。”从事膜材料生产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建兵说,二季度企业订单有所增长,但部分应收账款未能按时收回,影响利润的同时,也给现金流正常运转带来一定影响。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为企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右)在解答一名企业主的疑问(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全国两会,一系列重磅会议均释放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信号。


    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敢闯敢拼——


    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妨碍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减税降费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将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过1.8万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接续推出,努力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刘元春说,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要区分大中小型企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分类施策回应企业诉求,并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


    内外共同发力,帮助企业练好内功迎难而上——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前期被压抑的需求逐步恢复。





    顾客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超市选购商品(6月9日摄)。新华社发(王继林摄)


    “市场承压的关口,也是深蹲蓄势的良机。”广州海鸥住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巍说,企业正在加大整装卫浴和智能家居布局,坚定走“双循环”发展之路。“市场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长期看国内需求不减,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提振企业信心,根本上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项目落地继续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等多家重量级外企高管接连访华,表达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六)守牢安全底线,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


    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加大“保交楼”重点项目督导服务;陕西省强化机制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做好“资金拼盘”……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个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加大、区域风险集中等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水落石出。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例如,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中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四川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47%……


    2022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现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处置化险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一系列举措标本兼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认识债务风险要放在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观察。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一季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也要看到,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坚持长短结合,债务风险“防护网”正在完善:强化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我们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2023-07-19
  • 上半年重要数据发布,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

    中国经济半年报17日发布: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这份半年报?“新华视点”记者对关键数据进行了梳理。


    GDP同比增长5.5%:经济增长整体回升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0.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5.5%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是较快增速。从主要经济体已经发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巴西GDP同比分别增长1.8%、1%、1.9%、4%,即便考虑到二季度的情况,上半年总体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当中仍然是较快的。


    付凌晖表示,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压力,但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增强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


    服务消费增长较快,出行类和接触型消费增势较好。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营业性客运量同比增长56.3%。


    消费新动能发展壮大,绿色消费、数字化消费扩大。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37.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杨光普表示,下阶段,应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增强消费能力,同时提升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新兴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


    以高技术产业和技术服务为代表的创新投资持续增加,对投资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


    “下阶段,要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付凌晖说。


    外贸同比增长2.1%:贸易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7%、进口同比下降0.1%。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符合预期。


    关于下半年外贸走势,吕大良说,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目标。”


    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工业生产稳步恢复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达到63.4%。


    工业生产技术密集程度持续提高。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9%。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为企业盈利改善奠定基础。1至5月份,规上工业利润降幅比1至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改善。


    “当前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发展质量继续提升,但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付凌晖说,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扩大,创新发展动力增强,促进工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工业经济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CPI同比上涨0.7%: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低于去年同期1.7%的涨幅,其中3至6月份涨幅连续处于1%以下的低位。


    业内人士分析,供需恢复时间差是今年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但需求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恢复仍显滞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


    付凌晖表示,尽管目前价格阶段性处于低位,但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等相关指标看,中国经济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情况。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经济循环畅通,供求关系将逐步改善,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价格涨幅会逐步回归合理水平。


    PPI同比下降3.1%: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行,降幅连月扩大。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1%,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5.4%。


    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开展家电换新、购车补贴等促消费活动……近期,各方推出一系列措施,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分析,PPI主要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与CPI波动并不完全同步,保持其波动幅度处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有利于上下游行业协调发展。近期,稳工业政策持续出台,其中一些正在落地见效,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同比降幅有望收窄。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6月份,25岁至59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4.1%,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水平,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处于今年以来较低水平。


    “随着经济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劳动力市场趋于活跃,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付凌晖说。


    杨光普表示,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青年人“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特别是要通过稳增长实现稳就业。


    近日,陕西、江苏、四川等地出台促就业政策,释放稳就业特别是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积极信号。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之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2023-07-18
  •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5%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魏玉坤、周圆)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0.8%。





    贵州公路集团工人在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施工(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增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


    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5%,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贵州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主缆牵引顺利完成(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义增长6.5%,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加快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付凌晖说,下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7-18

  • 首 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