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瓜经济”引领浙江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地瓜经济”引领浙江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支撑根基部的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被称作“地瓜经济”。


    像地瓜藤蔓一样延展,浙江经济曾在开放中拔地而起、茁壮生长,当前则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中,开辟新空间、激发新动力。


    跳出“一时一地”向开放要空间


    去年5月,一些国家防疫政策稍有调整,力高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晓军闻风而动,拉着自家公司生产的行李箱立即飞往欧洲。


    创业20多年来,这是最长的一次出差——前后2个月,一口气跑了10个国家。所到之处,作为疫情下第一批到访的客商,他收获了诸多信任与订单。


    疫情“速冻”商贸流通,箱包行业受到剧烈冲击。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年产3000万只箱包的龙头企业,怎么办?陈晓军的答案是“走出去”与“强内功”并重,对内对外“双轮驱动”。


    无独有偶,直面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疫情等不确定性,位于“国际纺都”浙江柯桥、年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的绍兴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也将突围目光投向海外。


    “企业打算‘两条腿’走路,在柯桥打造协同创新基地,在印尼扩建工厂。”企业总经理黄勇表示,如果这个模式顺利,还计划到土耳其、埃及投建工厂。


    全球疫情期间,柯桥纺织外贸的脚步从192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张到198个。


    向开放要空间。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正是指引浙商冲破瓶颈、在危机中育新机的“地瓜经济”。


    “就是这种开放形态,让企业一次次涅槃壮大。”每逢逆境,陈晓军习惯于绷紧神经、目光四射,寻找向外突围的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跳出浙江到安徽建厂;2011年大胆收购比利时品牌海格林(Hedgren),就此从本土工厂到国际品牌,形成强劲的核心业务;2018年到柬埔寨建厂,化解关税、用工压力,支撑企业近三年订单翻番……


    “地瓜经济”长出“三个浙江”


    “以前大家觉得开欧美进口车有派头,现在我们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市场就在欧洲。”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制造副总监陈关刘说。


    领克是由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打造的高端品牌。作为国内25万元以上中高端汽车出口主力,领克闯进了全球门槛最高的汽车市场——欧洲。


    现在回头看,没有当年“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就没有2022年营收1480亿元、创历史新高的吉利汽车。


    同样,没有在危机时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吸收关键技术、投资布局工厂,就没有今天成为全球行业龙头的龙盛集团、力高控股集团等;没有漂洋过海、持续扩张,就没有遍布全球的“温州人经济”、十万侨商闯世界的侨乡青田,也没有今天的“世界超市”义乌、“国际纺都”柯桥……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奇迹,就是在一波接一波迈开脚步、拓宽视野、增长本领的接力中,实现从“浙江经济”到“浙江人经济”的飞跃,不断破茧成蝶,踏出新天地。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被浙商奉为准则的“四千精神”,就是在不断开放中沉淀,并支撑浙商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推动实施、此后全面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就提出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秉持开放的视野,“地瓜经济”长出了“三个浙江”——省域浙江、中国的浙江、全球的浙江,形成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也锻造了浙江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澎湃动力。


    从家门口创业,到投资全国各地,再到国际市场一争高低、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长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浙江发展的“番薯地”面积越来越广,吸收养分越来越丰富,地瓜根茎也越来越壮实。


    “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桐昆集团是全球化纤龙头企业,市场占比超过14%。在企业董事长陈士良看来,企业已经触碰“天花板”,实现从大到强,还需要跋山涉水。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陈士良认为,“高手过招”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桐昆走好国际化这步棋,就能支撑未来20年的健康发展。


    今年1月,浙江省委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在浙商看来,提升“地瓜经济”正逢其时:从追赶者到并行者,再到矢志引领,需要更加坚定开放脚步,踏出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替代”甚至“掏空”?浙商以为,树高千尺,根在中国,“地瓜经济”更是一种“反哺经济”。


    华立集团在全球布局建设6个境外产业园区,其中建设最早的泰国罗勇工业园已经运营近20年。企业董事长汪力成说,这些园区先后入驻200多家中国企业,迄今没有一家“举家外迁”,没有一家因为建了海外工厂而把国内工厂关停。


    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产业园区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浙江经济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做大做强。


    “地瓜经济”向着四面八方加速延伸。记者了解到,在镍矿分布较为集中的印尼,浙江青山实业、振石集团、华友钴业等多家企业已展开投资。


    陈晓军告诉记者,去年底,企业果断决定在多米尼加投资建厂,成为首批在当地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之一,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记者何玲玲、方问禹)

    2023-04-23
  • 开局起步看信心——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注入了信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机声隆隆,工厂车间高速运转;塔吊林立,重大工程火热推进;消费回暖,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新征程上春天的中国,生产需求企稳回升,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经济暖流涌动,发展脉动强劲。一季度“开门稳”,14亿多人民前行信心愈发坚定


    早上8点半,10多万名员工、店主和海内外客商鱼贯而入,7万多个商户的卷闸门嘎吱声此起彼伏,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春节过后,海外采购商纷至沓来,这座闻名遐迩的商贸城重拾繁忙,日均客流量已超20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来了不少新客户,午饭到下午两点才能吃上。”商户王国田忙得不亦乐乎。


    从商贸市场到制造工厂,从寻常巷陌到热门景区,开年以来,熟悉的景象翩然回归,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


    ——订单增多、生产加力,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


    装配、组装、搬运、布线……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内,流水线满负荷运转,工业机器人成品接连下线。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机器人产品行情看涨,今年销量有望超过2.5万台套。”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正在湖北、广东、四川建设新生产基地,“预计年底前总产能将增至每年5万台套,可满足未来2至3年的业务需求。”


    “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基建工程稳步推进,钢材市场产销两旺。”找钢网创始人王东拿出一项数据:一季度,找钢网平台钢材日均成交量达9.5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4%,“电商平台采购量迅速增加,显示出下游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一季度,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企业预期总体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2%。


    ——紧锣密鼓、加快建设,一项项工程抓紧落地。


    滚烫的沥青摊铺在路面上,“守候”一旁的压路机随即上前。眼下,四川宜宾临港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加紧建设,预计年底建成通车。


    津兴铁路正线铺轨工程全线贯通,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钢桥面铺装顺利完成,国家能源集团那曲色尼区100兆瓦风电项目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建设加快……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工程稳步推进。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为促进发展、增强后劲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费复苏、市场回暖,一个个商圈人声鼎沸。


    嘉陵江畔,灯火璀璨。重庆洪崖洞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有提前预订吗?没预订请等位。”珮姐火锅店大门外,服务员笑容满面,店内生意火爆。


    南海之滨,椰风阵阵。3月份的时候,海南三亚的民宿经营者熊琬茹就开始忙着处理“五一”假期的订单,“春节以来,每天入住率超95%。”


    商务部组织开展迎春消费季等主题活动;北京、上海等地对居民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海南加快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各地区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进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服务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万商云集,一场场盛会热闹非凡。


    3月25日,北京,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隔三年再次线下举办。“中国经济加速恢复,对世界经济是好消息。”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感慨。


    4月10日,海口,第三届消博会如约而至。参展品牌超3300个,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超5万人,规模再创新高。“越办越好的消博会,为跨国企业打造了共享市场机遇的平台。”华彬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4月15日,广州,第133届广交会拉开帷幕,境外采购商比比皆是。“这次准备采购一批质量优、性能好的新能源汽车。”来自印度的采购商瑞亚早已做好打算。


    “从苹果到大众,首席执行官们陆续重返中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如是评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高层互访和跨国公司交流密切,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外贸向好,一艘艘巨轮扬帆远航。


    2月21日,上海南港码头一派繁忙,中远海运“玉衡先锋”轮紧张作业。一排排国产汽车和工程机械陆续驶入船舱,当晚即赶赴波斯湾。


    开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逐月向好。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较去年四季度提速2.6个百分点。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拉高出口整体增速两个百分点。海关总署对3000多家样本企业的订单跟踪显示,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增长的企业比重连续3个月环比提升。


    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一幅幅奋进实干的生动画面,一项项令人欣喜的经济指标,汇聚成中国经济积极向好的前行态势。


    内需持续回暖,发展空间更广。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


    供给稳健提升,发展活力更旺。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恢复,工业生产出现诸多积极变化,多数工业行业保持增长。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快速反弹、交通运输业较快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预期逐步改善,发展后劲更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8.2%和57%。三大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在企稳回升。


    经济暖流涌动,发展脉动强劲。一季度“开门稳”,14亿多人民前行信心愈发坚定。


    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水域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着眼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


    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中国经济在“稳”与“进”的良性互动中迈出高质量发展步履。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稳”的基础更加坚实。


    ——全力以赴稳增长,筑牢经济底盘。


    “无锡市贸促会牵头组织,在拉斯维加斯纺织服装展参展3天,达成合作意向客户10个。”无锡泽华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很开心。


    浙江开启“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广东实施“粤贸全球”境外包机参展计划……多地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奔赴海外寻找商机。


    上海浦东新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山东潍坊市确立工业母机等19个发展新赛道;广东中山市推动50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抓发展,铆足干劲拼经济。


    ——千方百计稳就业,保障居民收入。


    新年伊始,在安徽马鞍山市人社部门的摸排协调下,50多岁的王英正收获了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


    前不久,在甘肃天水市驻市高校和地方政府促就业工作联盟的帮助下,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张岩鹏顺利入职一家芯片生产企业。


    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明显下降,农民工群体就业加快改善,就业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


    ——多措并举稳物价,兜牢民生底线。


    “只需2分钟,就能装满220吨煤。”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作业忙碌。一季度,准能集团自产煤创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


    加强煤炭先进产能建设,扩大清洁能源供给,主要能源产品供应充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类农副产品货足价稳……一季度,CPI平均同比上涨1.3%,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全年物价稳定打下基础。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进”的势头更加强劲。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月,我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产品获批上市,补足了我国危重症救治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一块短板。


    2月,沈鼓集团研制的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一次投运成功,我国海上天然气生产一举摆脱对进口压缩机组的依赖。


    3月,东方电气等企业研制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投入商用,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


    加大投入、促进转化、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持续提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瞄准消费需求,打开市场新空间。


    “这款智能手表能监测心率、血氧、睡眠,还能蓝牙通话。”钟女士网购了一款智能手表。这家购物平台上,3月份智能手表销量环比增长约五成。


    攻关重大装备,跃上发展新台阶。


    3月25日,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广西防城港市投产发电。核电产业链上下游5400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研制,全面实现核岛主设备、核级主泵等400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


    推动智能改造,催生产业新动能。


    “自动采购、智能排产,实时查看产品工艺、订单进度。”浙江博泰家具公司经数字化改造,生产计划完成度提升2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0%。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东寿光市东斟灌村,“安装了智能放风机、卷帘机等设备,4个大棚比去年增收30万元。”种植户孙振兴说。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金黄的玉米经过发酵、提取、精制等工艺,变身维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身价”涨了几十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地区各部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


    开展适老化改造,护理人员做饭、打扫、陪同外出……在湖北广水市应山街道,蔡桂英老人迎来了家庭养老床位,“养老不离家,舒适又安心。”


    “菜品种类丰富,价格实惠,还能提供厨师上门服务。”重庆南岸区团圆堡片区的社区食堂升级开业,赢得居民交口称赞。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扎实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落地;计划全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万个以上,力争惠及2000万居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设城市医疗联合体、完善分级诊疗……各地区各部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顶住压力,稳中求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水域。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党和国家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强动力


    新突破!首批境外购汇业务日前在深圳前海落地,成为十年来跨境人民币进口贸易结算的重大突破。“跨境购汇业务开通后,企业可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个汇率,锁定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深圳市栗马智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前海金融30条”落地实施、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稳步推进、前海桂湾金融先导区人才云集……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活力不断涌动。


    “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一系列政策措施接连出台落地。


    畅机制、优环境,民营企业更有信心。


    3月30日,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研制的4颗卫星顺利升空,在轨组成国际首个车轮式卫星编队。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专门立项,支持企业培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海淀区有关部门积极服务,为企业对接应用场景……”公司联合创始人刘畅感慨,虽然商业航天领域门槛高,但有关部门的“管家服务”让企业底气更足、腰板更硬。


    国家发改委明确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江苏支持民间投资更多进入交通、城建等重点行业领域,广东加强项目招投标行为监管,合肥、烟台、鄂尔多斯等地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各地区各部门着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问需求、解难题,民营企业更加安心。


    前一天刚在湖南株洲市政企“早餐会”上反映了建设手续问题,第二天就迎来当地住建部门现场办公,三一集团董事代晴华备受鼓舞。


    北京朝阳区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前两个月累计协调解决重点企业1260多项问题诉求;河北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等服务;安徽芜湖市打造“畅聊微信群”,企业家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所有问题进入政府督查、闭环办理……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企业家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谋发展。


    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招商局将持有的招商物产51%股权无偿划转至国投贸易,南方电网与华润集团合作贵州医养项目……3月29日,11组国企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今年以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蓄势待发。


    从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到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到深化科技领域人才评价改革……今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改革与开放,如同“双螺旋”。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


    3月13日,巴西始发的“新福州”轮顺利靠泊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来自南美航线的货轮首次靠泊海南港口。目前,已有35艘外资国际船舶入籍“中国洋浦港”。


    以洋浦为枢纽,对内连接国内沿海主要港口,对外通达世界各地的航线布局初步形成。这个春天,海南自贸港建设步稳蹄疾,总投资约117亿元的25个全岛封关运作第一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从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一块块开放“试验田”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积极发力,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国市场展现十足“磁力”。


    2月15日,广东大亚湾,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完成大件重型设备吊装,大亚湾研发中心正式动工。从签订投资协议到开工,用时仅18个月,这一投资达百亿美元的项目建设速度之快,在全球重大石化项目中首屈一指。“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项目用地保障、申请许可等事项顺利解决,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帆点赞。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沈阳、南京、杭州等6个城市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我们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新机遇。


    博世在苏州投资10亿美元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施耐德电气在厦门正式启用全新柔性生产线,空客宣布将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一家家跨国企业“用脚投票”,中国仍是外商眼中的投资热土。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坐着火车去老挝!4月13日,首趟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自此,昆明至万象间实现当日通达。自2021年12月3日正式通车以来,中老铁路成为连接中老、辐射东南亚的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


    往返亚欧再上量!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共建“一带一路”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党和国家事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强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长有望逐步回升。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一季度“开门稳”,为全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广阔前景。


    一份份报告,展现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


    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助推作用。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直言,“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但中国将是例外”。


    一项项数据,彰显中国经济逐步回升的积极态势。


    53.5%——近期,在生产和市场需求回暖的带动下,企业采购活动活跃,采购量指数达2020年12月份以来高点。


    56.9%——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零售、铁路运输、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60%。


    89.3——一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达89.3,比去年四季度上升1.3点,升幅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


    98.7%——前不久,中国贸促会对16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开展调研,绝大多数受访外企表示将维持和扩大在华投资。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中国经济更显韧性十足。2020年至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4.5%,经济总量接连迈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几个大台阶,GDP增量在全球经济增量中的比重超过1/4。中国仍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开年以来,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企业信心受到鼓舞与提振,预期类指标大幅回升,生产经营活跃度上升。”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形稳势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


    信心,来自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也来自我们手中拥有的诸多优势。


    ——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不需填表、跑腿,通过‘免申即享’领到了一笔26万余元惠企资金。”收到政策“礼包”,江西百盈高新技术公司总经理吴凤明干劲更足,今年准备扩建新厂区。


    财税等部门先后发布两批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人民银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普惠小微贷款稳步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持续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


    广西美王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螺蛳粉电煮锅备受年轻人欢迎,订单不断。


    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这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


    ——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


    “极片生产速度提升到2.5米/秒”“膜片对齐精度提升至±0.3毫米”,日前,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阳极连续智能卷绕机,生产效率和制造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链主”企业龙头带动,配套企业群体跃升。近年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助力产业链迈向高端。目前我国锂电装备产业已拥有超2000项专利,国产化率达到95%。


    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


    ——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


    这些天,天津港一线职工成卫东忙着训练机器人“徒弟”。前两年,“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投产运营,成卫东成为首批港口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人口素质正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怀揣坚定信心,我们要沉着冷静、保持定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发展具备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实现更大突破、迈上更高台阶。


    怀揣坚定信心,我们要稳中求进、积极作为。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更需要积极和稳妥辩证统一。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


    怀揣坚定信心,我们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但面临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实现全年发展目标需要倍加努力。我们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保持战略清醒,发扬斗争精神,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放眼神州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正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


    中国建筑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郑学选说,今年企业经营指标一个月比一个月好,业务拓展稳中有进,实现了“开门红”,一季度新签合同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对全年发展有信心。


    黑土地上,辽宁昌图县的种粮户们抢抓农时,“现在正是春耕备耕关键期,努力多种粮、种好粮!”


    实验室里,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与团队投入“海牛Ⅲ号”深海钻机科研攻关,“下一个目标:挑战万米级水深地质钻探取样!”


    塔里木盆地,顺北84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西北油田副总地质师曹自成踌躇满志,“力争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上再创佳绩!”


    “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


    起势映照后势,开年预示全年。


    满怀信心,奋跃而上。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长有望逐步回升。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记者刘志强李心萍丁怡婷常钦)

    2023-04-23
  • 首季经济形势|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外贸增长动能不断壮大……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今年一季度我国吸引外资形势如何?对外投资合作情况如何?外贸增长有哪些新动能?在商务部2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对近期经贸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一季度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


    商务部2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吸收外资实现了‘开门稳’。”束珏婷说,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1至3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同比增长25.5%。


    引资质量持续提升。1至3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同比分别增长55.7%、50.3%、24.6%和20.2%。


    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大幅增长。1至3月,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此外,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对华投资也同比分别增长680.3%、179.7%、47.7%、47.4%和36.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同比增长27.8%。


    外资大项目加快落地。1至3月,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实到外资2232.8亿元人民币,增长10.4%。


    一季度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6.3%


    商务部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15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3%(折合3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其中,流向批发和零售业71.6亿美元,增长31.4%;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亿美元,增长24.4%;流向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57.6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同期总额的18.3%。


    数据还显示,一季度,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7%;新签合同额295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64.8亿元人民币,新签合同额1748.9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3.7%和59.2%。


    第133届广交会第一期落幕亮点纷呈


    第133届广交会第一期4月19日落下帷幕。束珏婷说,从广交会前方反馈的情况看,呈现出展览规模创新高、境外采购商下单积极、新题材新展品与时俱进、绿色发展引领潮流、论坛活动丰富多彩等亮点。


    据介绍,本届广交会启用新展馆,第一期展览面积由原来的40万平方米增加到50万平方米。截至19日下午6时闭馆,进馆126.1万人次。展览面积和进馆人次均创历史新高。第一期到会境外采购商6.6万人,出口成交128亿美元。


    从订单数量看,3个月以上的中长单占比接近六成。除现场下单外,很多客商还向参展企业预约实地看厂,未来有望达成更多合作。本期广交会新设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生活等题材。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批采购商询价洽谈。


    外贸增长动能正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谈到3月进出口增速回升时,束珏婷说,这既有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的原因,也有累积订单集中释放、跨境运输更加通畅、组团出海初见成效、企业预期有所回暖等因素支撑。具体来看,有三方面的增长动能正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主体活力有所增强。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9%,比去年同期增加2.5万家,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4.4%,占我国进出口比重上升至52.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持续提升。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不减,一季度汽车出口额增长了96.6%。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等“新三样”竞争优势持续释放,一季度合计出口增长66.9%,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潜力逐步释放。3月当月,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了27.5%、18.6%和29.4%,部分弥补了传统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影响。


    束珏婷表示,全球经济下行、外需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影响、地缘政治风险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贸易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将扎实做好稳外贸各项政策落实,加大助企惠企力度,不断激发外贸新动能,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2023-04-21
  • 首季经济形势|在华外企以实际行动投下信心票——透视首季我国吸收外资数据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题:在华外企以实际行动投下信心票——透视首季我国吸收外资数据


    新华社记者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


    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印证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外资企业以实际行动投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票。


    引资量稳质升折射中国经济复苏暖意


    4月6日,空中客车签署协议在天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以拓展A320系列飞机的总装能力。


    空客天津飞机交付中心总经理施伦普表示,由于中国经济正在强劲复苏,中国民航市场的春天正在来临。空客预测,未来20年,中国航空运输量年均增长率将达5.3%,显著高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


    当前,全球经贸投资下行压力较大,不确定因素仍在发酵。中国经济回升正如当前春暖花开、生机盎然,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也让全球商界看到广阔机遇。


    1月,奔驰总投资超18亿元的纯电动车型升级改造项目在北京正式开工;


    2月,航运和物流公司马士基总投资额超10亿元的临港综合物流旗舰仓项目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工建设;


    3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再度扩大在华生产投资,与青岛深化区域总部及罕见病高地建设合作;


    4月,电动车生产商特斯拉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首个在美国以外的海外工厂;


    ……


    放眼全国,一批含金量足、带动作用强的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3月,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实到外资223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


    “跨国公司普遍反映,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还将在多个领域继续推动与中国合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新签约外资项目300多个,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化工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全国前六批重大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700亿美元,单个项目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630亿美元。这些项目技术引领性突出,有利于我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拉动当地就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招商多措并举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投资中国年”广东专场推介活动,达成外资合作项目74个,投资总额达905亿元;202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26个代表性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近期,密集举行的经贸投资盛会,成为我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生动窗口。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外资举措持续加力,力促吸收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请进来——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到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从第三届消博会,到第133届广交会,一系列经贸活动吸引众多跨国企业负责人访华,同时促进其全面深入各地考察中国发展环境,寻找投资合作新机遇。


    走出去——苏州高新区招商团队赴日韩,推动7个产业总部类项目、8个增资扩产类项目签约落地;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团队赴欧洲,围绕重点产业链签署超30亿元投资意向书……各地经贸团接连“出海”、展会密集举办、合作不断推进。


    优环境——启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为更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提供便利;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为外资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多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首会。


    全国贸促系统去年5月组建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以来,建立外资诉求自下而上“直通车”,目前已回应解决外资企业相关诉求4000多项。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王琳洁表示,将组织更多政策宣讲会、政企对话会,引导外资企业深入理解我国政策举措,增强在华经营信心。


    孟玮说,下一步,将研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目前正在评估过去几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效果,深入了解地方和外资企业在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诉求,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及《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跨国企业投资信心


    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3月,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80.3%、179.7%、47.7%、47.4%和36.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增长27.8%。


    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活动在广州举行,来自54家美在华商会、企业的70多位代表参围绕“融入大湾区共谋新发展”主题坦诚交流。


    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表示,商会至少60%的美国企业愿在中国扩大开放的基础上追加更多投资。


    3月底,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率领了一支由20家会员企业代表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广州。他说,广州营商环境持续向优而行,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大量发展机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都是未来合作的潜在增长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认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制造业体系完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丰富多元、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吸引高端制造业外资提供了人才、产业基础和制度保障。(记者谢希瑶、潘洁、丁乐、周蕊)

    2023-04-21
  • 引导实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显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于当日开展17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2.00%。据统计,当日有1500亿元MLF到期,因此4月MLF将实现200亿元“小幅加量平价”续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4月MLF延续加量续做,符合市场预期。“年初以来信贷持续强劲增长,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增加。与此同时,MLF加量续做也有助于控制市场利率上行势头,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4月份MLF实现加量续做,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近期银行间资金面从宽裕逐渐向平衡回归,市场资金利率有所抬升,银行超储或重回紧平衡状态,需要MLF加大投放稳定资金面。二是税期冲击来临,MLF加量续做有助于平滑税期利率波动。三是在当前资金利率整体仍维持在政策利率下方运行、后续信贷投放节奏或逐步趋于平稳的情况下,MLF也没有大额续做的必要。


    “从资金的量与价这一角度看,本月MLF超额平价续做有利于缓解银行资金面和负债端压力,为银行体系更有力有效地补充中长期流动性,为经济复苏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松紧得宜、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并精准有力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地推动信贷投放稳步持续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巩固拓展向上向好势头。”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4月MLF资金净投放,向市场释放央行保持政策整体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健货币政策继续为经济提供有力支持的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4月MLF中标利率维持不变,自2022年8月以来已连续9个月处于2.75%这一水平。对此,王青认为,在居民消费反弹,基建及制造业投资保持强势,以及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趋势等因素带动下,年初以来宏观经济已呈现回升过程。在此背景下,当前下调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不高,预计接下来政策面将主要通过支持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力推动消费复苏,以及加大对房地产行业支持力度等方式,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此外,多数专家还提到,在4月MLF利率维持不变、信贷需求延续恢复以及银行息差仍承压的背景下,4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预计仍保持不变。


    近期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预计下一步货币政策将继续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促改革和防风险,支持内需稳步恢复来实施。”周茂华说。(马春阳)

    2023-04-20
  •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


    “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从生产看,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企业预期总体改善;服务业明显回升,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尤为突出。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


    从需求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8%、7%。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8%。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总体充足。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水平。


    转型升级态势持续。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2%。绿色低碳产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2.5%、53.2%。


    市场活力逐步增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1.9%,连续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8.2%,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人流物流趋于活跃,小微企业经营改善。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我国经济在总量攀升的同时,结构更显均衡,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为实现全年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经济复苏的关键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依然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主导作用明显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6%,贡献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


    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型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商品销售增势较好。随着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商品销售额稳定回升。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上年四季度为下降1.7%。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类值中,有近七成商品类值同比增长。


    线上线下消费增长加快。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实体店零售逐步改善。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前2个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巩固消费回升势头,增强消费后劲,关键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和兜底保障,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供给创新和环境保障到位愿消费。


    二季度增速有望明显加快


    对于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进入通缩的讨论,付凌晖明确回应,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_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展望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一方面,消费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随着就业形势改善、促消费政策发力和消费场景增多等,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提升。另一方面,投资稳定增长有望持续。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保持总体平稳增长。下阶段,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行业创新发展持续,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投资增长。


    付凌晖表示,考虑到上年二季度受疫情影响基数比较低,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比一季度明显加快。三四季度随着基数的升高,增速会比二季度有所回落。(熊丽)

    2023-04-20
  • 财政收入有望继续回稳向上——财政部解读一季度财政收支数据

    4月18日,财政部发布今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03亿元,同比下降4.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4738亿元,同比增长5%。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同比下降1.4%;非税收入10634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240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9%。


    财政收入由负转正支出保持较高强度


    可以看到,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5%,累计增幅比1—2月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分析指出,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的特殊因素主要包括:部分2021年年末收入在去年初入库,抬高基数,拉低今年收入增幅,以及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在今年入库和部分税收错期入库,拉高今年收入增幅。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后,一季度收入增长3%,1、2、3月份全国收入分别增长1%、4%、6%,财政收入呈回稳向上态势。


    从税收收入看,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4%,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增长2%。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12.2%,国内消费税下降22.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14.4%,企业所得税增长9.3%,个人所得税下降4.4%等。从非税收入看,一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9%,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32.4%,拉高了非税收入增幅。


    从地方收入看,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各地收入增幅呈普遍回升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4.3%、5.8%、5.3%、9%,累计增幅分别比1—2月回升2.9个、2.8个、2.9个、6.1个百分点。


    “从收入后期走势看,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基本支撑,财政收入有望继续回稳向上。二季度,因去年同期留抵退税集中退付、基数偏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将保持较高水平。”薛虓乾说。


    “财政支出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薛虓乾表示,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6%,教育支出增长4.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2.2%,农林水支出增长10.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


    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复苏动能正在增强,财政政策也将持续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势头。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指出,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持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有力推动了经济回稳向好。当前,财政部将及时做好预算批复下达工作,确保符合下达条件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应下尽下”,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并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等的支持,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


    今年,财政部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3%,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7%,为落实好基层“三保”提供财力支撑。


    今年以来,一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等。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指出,上述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保持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了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既对助企纾困、稳定宏观经济有一定支持力度,又考虑了财政可持续。下一步,将综合考虑经济结构调整和助企纾困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精准性,重点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研究强化政策供给,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4-19
  • 一季度财政账本出炉 收支间释放向好信号

    由负转正——财政收入同比增长0.5%,累计增幅比1-2月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


    较高强度——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8%,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收入呈回稳向上态势,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18日出炉的一季度财政账本中,收与支释放出向好信号。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仍将加力提效,持续优化减税举措,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财政收入回稳向上


    财政部18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5%,累计增幅比1-2月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由负转正。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在发布会上介绍,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的特殊因素主要有:一是部分2021年末收入在去年初入库,抬高基数,拉低今年收入增幅。二是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在今年入库和部分税收错期入库,拉高今年收入增幅。“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影响后,一季度收入增长3%,1、2、3月份全国收入分别增长1%、4%、6%,财政收入呈回稳向上态势。”


    从税收收入看,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4%,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增长2%。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12.2%,主要受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于今年入库等因素带动。国内消费税下降22.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14.4%,主要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9.3%,主要是部分税收错期入库。出口退税增长11.3%,有力支持外贸出口平稳发展。


    从地方收入看,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各地收入增幅呈普遍回升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4.3%、5.8%、5.3%、9%,累计增幅分别比1-2月回升2.9个、2.8个、2.9个、6.1个百分点。


    “从收入后期走势看,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基本支撑,财政收入有望继续回稳向上。二季度,因去年同期留抵退税集中退付、基数偏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将保持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去年同期留抵退税产生的低基数因素逐步消退,财政收入增幅会相应回落。”薛虓乾说。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财政是经济运行的反映,也能作用于经济形势。一季度财政收入剔除基数效应后逐步向好,与经济形势逐月向好总体是一致的。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结构看,税收收入负增长,非税收入负增长,反映出政府在落实减税降费的同时,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源缓解收支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13.8%,罚没收入下降10.8%,意味着税收收入下降的同时并未通过乱收费和乱罚款的方式弥补,不仅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一季度财政收支结构趋于平衡,财政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得到体现,为国民经济发展韧性提供保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对记者说,一季度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增长趋势,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呈现向好态势,前期稳增长工作成效显现。未来应继续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发挥其自身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加强财政稳定经济社会活动的实际效果。


    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加强基层“三保”保障


    从支出来看,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240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9%。


    具体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6%,教育支出增长4.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2.2%,农林水支出增长10.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在发布会上表示,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持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有力推动了经济回稳向好。


    其中,在及时做好预算批复下达工作方面,截至目前,中央部门预算已全部批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正按规定抓紧下达,确保符合下达条件的资金“应下尽下”,为地方分配使用资金留出更宽裕时间。督促地方和部门抓紧将预算细化下达到下级财政或有关单位,确保资金早使用、早落地、早见效,尽早发挥财政政策效能。


    加强基层“三保”保障,促进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方面,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3%、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8.7%,为落实好基层“三保”提供财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基层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地方财政运行的监测,推动建立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李大伟说。


    加力提效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还将继续加力提效,推动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发挥稳大盘积极作用。


    2023年1-3月,各地在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内,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3228亿元,主要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保障性安居住房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部正在持续强化专项债券管理,指导地方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将债务限额及时下达各地,并督促地方做好2023年新增债券发行使用工作,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李大伟说。


    ——减税降费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减负1.2万亿元。


    完善了3项涉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延续了2项涉及资本市场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延续和优化调整了2022年底和2023年3、4月份到期的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助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实施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经营主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伴随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经济持续向好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财政政策也在有力支持稳增长。专项债加快发行使用节奏,带动基建项目建设,为拉动整个投资的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减税降费举措的延续和优化,为经营主体注入了发展的信心。下一步还要在科学评估和充分考虑各级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绩效导向、目标导向,科学制定减税优化清单,把政策用足用活、落实落细。


    李旭红表示,2023年税费优惠政策继续着力于疏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小微企业复苏态势,保障经济企稳回升。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将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有利于稳定创新主体预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重支持保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信心。(记者孙韶华汪子旭)

    2023-04-19
  • 央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消息称,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会议指出,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要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会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徐佩玉)

    2023-04-18
  • 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今日谈)

    在江苏连云港,“北斗+5G”无人农场实现农业设备高速互联,推动耕、种、管、收全程自动化;在重庆两江新区,5G智能重卡不仅能“看懂”道路上的闸口、信号灯情况,还能与码头港区装卸设备实现信息交互……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双千兆”网络在各行各业深化融合应用。


    进入5G时代,各领域的快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先进可靠等特征,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经建成的110个千兆城市中,84个城市重点场所5G通达率达到100%,有力支撑工业制造、港口、矿山等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实践证明,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提升“双千兆”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能为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必能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3-04-18
  • 去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逾9.46万亿

    去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逾9.46万亿我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本报北京4月13日讯(记者黄晓芳)自然资源部13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我国海岸长度约3.2万公里,有1.1万多个海岛,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是一个海洋大国。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国海洋经济显现出较强韧性和潜力。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司长杜官印介绍,2022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4.6%,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3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58.9%。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表示,消费需求激发了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升级,海洋水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产量持续增加。


    2022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4%,水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40.6%,远洋渔业产品运回国内销量占比不断提升,高端水产品供给支撑我国水产品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


    投资推动海洋经济稳步增长。海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随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迭代升级,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甬舟跨海铁路、杭州湾跨海高铁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船舶制造和港口运输规模发展壮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其中出口船舶占比八成以上。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港口中,我国的港口占7席。


    海水淡化、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增加值达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截至2022年末,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9.9%,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沿海地区风电增量的比重近30%。


    与此同时,海洋生态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红树林2.9万公顷,较2001年增加了近7000公顷。


    4月10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成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专家表示,超深水大气田的成功开发意义重大,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进入“超深水时代”。


    过去几年,我国油气增量绝大部分来自海洋,海洋石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近80%。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增储上产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3个盆地总体探明天然气储量近8000亿立方米。在珠江口盆地先后发现多个深水油田,实现了深水原油勘探重大历史性突破。

    2023-04-17
  • 央行定调下阶段货币政策 保持信贷合理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往往被视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备受市场关注。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下称“例会”)指出,“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等具体说法中,也可洞悉货币政策下一步的实施方向。





    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节奏平稳”


    根据例会释放的政策信号,货币政策整体稳健基调不变,但部分措辞上的变化,意味着与前期相比,货币政策下阶段的着力点将有不同侧重。


    例会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例会还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与上一季度例会“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相比,此次例会强调“搞好跨周期调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基调,本次会议不再提及“逆周期调节”,只保留“跨周期调节”,并要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反映出货币政策目标从对冲疫情冲击转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政策力度需要适度回调,保持向正常化回归,更加注重“总量稳、结构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物价水平较低,为货币政策发力提供了空间,但“搞好跨周期调节”意味着接下来货币政策在扩张力度和工具选择上会更加慎重,更加具有前瞻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信贷实现开门红。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同时,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考虑到一季度信贷投放靠前发力特征明显,本次例会强调‘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而上季度则是‘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我们判断,着眼于推动经济较快回升,二季度信贷仍将延续同比多增,这是当前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举措,而多增幅度或有所回落。”王青说。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聚焦”


    在发挥总量功能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特征。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有6.4万亿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


    针对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使用,例会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面对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的总体情况,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有力,在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会“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说法较上季度的“做好加法”有所变化。温彬表示,去年以来,在前期定向支持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做加法”,完成两项普惠小微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增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以及保交楼专项再贷款,重启PSL新增融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激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并以低利率和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取向更倾向于稳健基础上,结构性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效能,但不再一味“做加法”,而是更加聚焦、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例会指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温彬表示,央行在“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将降成本的要求从“推动降低”转变为“稳中有降”,既是适应经济和融资形势转变而做出的适时调整,也是缓解银行息差压力、稳定其经营运行的必要举措。


    王青表示,当前居民存款增速偏快,物价水平较低,加之监管层反复强调“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这就为在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LRP(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提供了条件。


    实际上,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公告已经下调存款利率。河南新蔡农商银行称,自4月8日起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下调至1.9%、2.4%、2.85%,其他期限挂牌利率保持不变。此外,湖北、陕西、内蒙古等地多家银行也发布公告,降调幅度不一。“短期内会有更多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经济回升并不意味着贷款利率等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会很快拐头向上。”王青说。(记者张莫)

    2023-04-17

  • 首 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