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支持创新动产和权利融资方式 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将获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近日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银行机构优化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盘活各类动产和权利


    利用动产和权利融资,对于既有大量不动产又有动产的大型企业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缺乏不动产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则是“雪中送炭”。


    中小微企业往往缺乏不动产,拥有的大多是生产设备、原材料、应收账款等动产和权利,在担保贷款往往需要不动产如厂房、土地担保情形下,中小微企业常常难以获得贷款融资。这就是所谓的以动产和权利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资产结构实际和以不动产为主的银行担保融资现状之间的错配矛盾。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强力介绍,从目前信贷规模来看,企业通过抵押权利和动产得到的贷款规模很小。而缺乏不动产进行贷款融资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在北京盈利(郑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李曙衢看来,《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动产占资产的比重较高,在银行贷款抵押物主要是不动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难以实现突破,此次推动动产和权利质押,对中小企业贷款解决融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通过聚焦企业实际资产结构与担保贷款现状之间的错配矛盾,积极盘活各类动产和权利,进一步营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和获得感,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指导意见》共五部分十七条,包括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加大动产和权利融资服务力度、深化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创新、提升动产融资风险管控能力、强化组织实施。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宇认为,全面推动动产和权利质押贷款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自2021年1月起开始在全国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以来,在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改善企业融资营商环境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公示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7月,从交易类型方面,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质押登记26239笔,应收账款质押登记26971笔,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登记19639笔,融资租赁登记510688笔,应收账款转让(保理)登记124813笔,所有权保留登记12104笔,其他动产和权利担保11127笔;企业担保人方面,担保人为小型企业的融资登记121453笔,微型企业的融资登记24860笔,中型企业37155笔,大型企业8809笔。截至2022年7月,应收账款登记累计6755913笔,融资租赁登记累计10547800笔。


    在刘晓宇看来,质押贷款全面推行已具备制度条件。2021年1月施行的民法典,将非典型担保正式纳入担保物权法律体系。为推动质押贷款,国务院于2020年12月发布《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法发展动产融资”,对相关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看来,目前,动产和权利融资逐渐成为企业尤其是新型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两部门出台《指导意见》,一是总结推广良好经验,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大力解决估值难问题


    根据《指导意见》,所谓动产和权利,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设备、活体、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动产,以及现有的和将有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货权、林权等权利。除此之外,为服务乡村振兴,还要大力推广农机具、农用车、农副产品以及牲畜、水产品等活体担保融资。


    这些动产和权利质押贷款,相对于不动产抵押贷款,在刘晓宇看来,最大的问题是估值难,由此可能会引发融资风险,这对银行机构会带来不小压力和挑战。


    《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提升动产和权利融资风险管控能力”明确,强化动产和权利价值评估。要求银行加强动产和权利价值评估管理,通过购销合同、发票、报关单、商检证明、市场交易价格等与估值相关的多维度信息,验证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体系,加强资产评估能力建设。


    支持依法合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与各类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等合作,积累动产历史交易价格信息。


    加强大数据建模分析,优化模型设计,提升评估和预测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评估误差。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有活跃交易市场的应盯市估值,有条件的可设置最低价值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动产和权利融资差异化管理。鼓励银行机构建立健全动产和权利融资分类管理制度,配置专项额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提高抵质押率上限。


    在提升动产融资风险管控能力方面,《指导意见》除进一步明确强化动产和权利价值评估、落实担保登记公示要求、规范在押动产管理和第三方监管合作、拓宽动产处置变现渠道等要求外,还强调应实施分类信贷管理。


    《指导意见》提出,对于发展成熟、管理规范、信用风险已明确转移的业务,银行机构在真实掌握核心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对借款人的审查调查以及贷中贷后要求。对于管理难度大、探索性强的业务,银行机构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审贷时综合考虑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以及动产和权利交易现金流对还本付息要求的自偿性。(记者周芬棉)

    2022-10-14
  • 农发基础设施基金全部投放完成 涉及项目总投资近3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侯雪静)记者13日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了解到,农发行已全面完成农发基础设施基金2459亿元的投放任务,支持基础设施领域项目167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近3万亿元。


    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审批、正在办贷流程中和已达成贷款融资意向的项目共600多个,总金额超过5000亿元。同时,积极向银行同业推荐基金投资项目,提升投贷联动综合质效。接下来,农发行将持续加强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投后管理,确保基金投资项目尽快建设实施。


    农发基础设施基金于今年7月20日成立,基金全部用于支持国家明确的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城乡冷链和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基础设施八个领域。基金投放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向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6省投放基金1222亿元,支持项目819个。

    2022-10-14
  • 奋力冲刺四季度 稳经济开足马力

    近日召开的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强调,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不少政策将在四季度发挥更大效能。眼下,抓项目扩投资、深挖潜促消费,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多地多部门正在抢抓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奋力“冲刺四季度”,推动稳经济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


    四季度收官季稳经济接续发力


    近日,在办结海关监管通关手续后,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6万条功能性毛毯顺利出口日本。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今年以来出口实现稳健增长,这已经是日本客户第3次追加功能性毛毯订单了。


    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不少地方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举措,“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原材料、用工、通关、物流等问题,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实现三季度经济总体恢复回稳。


    四季度是攻坚、收官季。如何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推动政策举措发挥更大效能?


    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推进会议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号——“针对需求偏弱的突出矛盾,想方设法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各部门要配套完善已定的若干重大措施、抓紧出台细则,并做好项目衔接”“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政策落实和配套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经济大省要发挥稳经济挑大梁作用”……


    列出时间表、按下快进键。有关部门也在密集部署。


    以扩大有效投资为例,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日前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四季度将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万亿元。系统梳理前期工作进展较快、有可能第四季度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全力加快要件办理和前期审批立项进程,争取年底前再开工部分重大水利项目。“还将系统谋划好明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持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扩需求稳市场地方频出实招


    在潍坊滨海区,弘润科技项目现场,50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管道、机泵、电器仪表设备的安装调试,预计年底进入设备联合调试阶段;在潍城区,均和云谷·潍城科技谷一期9栋单体开始建设,将构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在高新区,总投资54亿元的潍坊信息技术产业园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引入具有“核芯”技术的企业……


    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赶进度,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放眼全国,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记者注意到,近日,不少地方密集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经济形势座谈会等,强调四季度是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窗口期、关键期。要“勇挑大梁”,锚定主要目标力争最好结果,全力打好四季度收官战,持续巩固经济加快恢复、回升向好态势。


    其中,扩大有效需求仍是重中之重。比如,江苏提出,全力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和省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用市场化的办法扩大消费,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探索打造涉外消费专区。浙江提出,确保享受金融支持政策的项目四季度全部开工,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同时精心谋划明年重大项目。


    此外,不少地方在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力助企纾困稳预期等方面重点发力。10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10月8日发布的《贵州省推动复工复产复市促进经济恢复提振行动方案》均对此提出详实举措。


    释放政策效能促经济稳中提质


    “从多地稳经济举措来看,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消费复苏、制造业产业升级等领域,呈现出结构调控与精准调控的特点,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释放,推动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高瑞东分析称,目前多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四季度重点工作,技改投资有望成为拉动下半年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此外,不少地方用好政策储备工具,继续发力重大项目建设。以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作为主要抓手,带动四季度消费回补。


    “各地正紧抓四季度窗口期奋力冲刺,确保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下一步需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保订单、保履约。”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认为,不少经济大省着力酝酿增量政策,发挥稳经济挑大梁作用。通过在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等领域重点发力,不仅有助于稳定经济大盘,还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孙传旺表示,经济大省对于稳定经济大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在促消费、扩投资等方面加快激励举措落地生效,提振市场信心,带动四季度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大省具备先进制造业优势,高技术产业动能强劲,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有助于强化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此外,经济大省项目质量高、偿债能力强,且拥有更多专项债剩余限额,年内具备新增专项债的发行空间,随着资金向实物工作量进一步转化,有助于基建投资延续高景气度。”高瑞东说。(记者班娟娟陈国峰)

    2022-10-13
  • 千钧将一羽 轻重在平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面貌。


    202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占的比重为53.3%,比2012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协调。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组组数字见证十年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得到重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优化、城乡一体化有力推进。在协调发展理念指引下,统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兼顾效率与公平、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我国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重大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从河北张家口到广东韶关,从宁夏中卫到重庆两江新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正快马加鞭推进,全国算力“一张网”加速织就。2022年2月,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东西部差距持续缩小。


    2021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


    202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此外,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十年来,以重大战略为引领,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一个个增长极渐次崛起。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十年间,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渐次落地。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重大区域战略引领的新路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


    “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在日前举行的专题发布会上介绍。


    ——十年来,无论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向“八纵八横”加速延展的发达的高铁网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高铁连片成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高铁全部互联互通。同时,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


    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人。


    “这十年,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最好的十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发展。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布局进入发展加速期。


    转型升级助推产业结构优化


    来自天眼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新增注册约17.7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新增注册超3.8万家,光伏相关企业新增注册约9.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新增注册4.5万家。上述领域相关企业新增注册月均增速达30%以上。


    多个新兴产业新注册企业数量的变化,成为观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个窗口。


    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看来,总体上看,过去十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45.4∶45.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


    与此同时,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持续向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第二产业的新生力量。2013年至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7%和9.2%,明显高于制造业增加值年均6.4%的增速。


    东部地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西部地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制造业区域发展也更加协调。数据显示,2021年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万家,辽宁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一倍。


    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更是不断提升,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逐渐崛起,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2013年至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4%,比GDP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不同产业之间,尤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将呈现出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高蕊说。


    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长125.7%,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城乡差距一直是我国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绩斐然。


    令世人瞩目的是,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乘势而上。“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加快形成……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十年来,东西部发展差距缩小,重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高质量发展引领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更加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发展更加协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展望未来,协调发展的和谐乐章将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奏响。

    2022-10-13
  • 超8000亿元水利建设投资是怎样完成的——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解析今年前9月水利建设投资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11日表示,今年1月至9月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8236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今年前9月完成的水利建设投资,比去年全年的7576亿元要高出660亿元。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成投资8000亿元的年度目标,提前3个月完成。


    领域:主要投向4个方面


    “今年以来水利建设完成投资突破8000亿元,许多省份完成投资创历史新高,有8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400亿元。”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张祥伟表示,投资主要投向了以下4个方面: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成投资2361亿元,包括流域骨干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


    ——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完成投资3725亿元,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灌区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中小型水库等。


    ——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完成投资1468亿元,包括重要河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美乡村建设等。


    ——水文基础设施、智慧水利等项目,完成投资682亿元。


    资金:多措并举落实投资


    据水利部统计,今年前9月水利建设落实投资、完成投资为历史同期最多: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0571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236亿元,同比增长64.1%。


    “我们用足用好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金融信贷、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刘伟平说。


    张祥伟表示,今年以来,为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财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落实水利建设资金5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475亿元。同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支持水利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占比达到43.6%,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7个百分点。


    进度: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


    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司司长王胜万说,今年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取得重要进展。截至9月底,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8%,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围绕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水利部门全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张祥伟说,今年前9月全国新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达42项,为历史同期最高。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表示,水利部高度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今年安排投资规模达388亿元。截至9月底,国务院明确今年重点推进的6处新建大型灌区已全部开工。同时,推动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671亿元,提升了4369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对于第四季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刘伟平说,水利部将持续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万亿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水利部将继续推进重大工程开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同时,谋划好明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稳住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2022-10-12
  • 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9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住户贷款增加3.41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4.4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65万亿元。


    从货币供应看,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6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4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2.7个百分点。


    另外,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22.77万亿元,同比多增6.1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


    同日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

    2022-10-12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台账完成率超98% 企业实力活力持续增强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各中央企业和各地注重把工作重心由抓改革进度转向提质量、求实效,精准动态高效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截至9月初,各中央企业和各地改革工作台账完成率均超过98%。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99家国有企业进入2022年世界500强,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47家;发电、航运、船舶等行业中央企业主要效率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航天、深海、能源、交通等领域涌现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国有企业实力活力持续增强,离不开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中煤集团全面梳理评估各企业党委决策和前置研究讨论“两个事项清单”质量,针对清单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督促企业修订完善。同时,出台专职董事履职指引等制度,不断提升董事队伍履职能力,更好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今年前7月,中煤集团实现收入1735亿元,同比增长15.4%。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清晰划分权责。三年行动中,中国一汽着力理顺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坚持授权、监管“两手抓、两手硬”,在战略、产品、工程等18个领域,明确总部审批事项、授权分子公司事项两类清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全面完成“党建入章”,绝大多数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占多数,各治理主体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正在形成。


    ——三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在中国大唐,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已经实现全覆盖,管理人员退出比例从2021年的0.43%提高到目前的2.79%;加快实施市场化用工制度,劳动合同、岗位合同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实现全覆盖,员工市场化退出率达到1.3%;完善分配机制,二级企业人均工资增、降幅度差达到20%,子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绩效年薪最高与最低倍比分别达到2.04倍和2.86倍。


    目前,三项制度改革已在国资央企中大范围破冰破局,下一步将力争在各层级企业普遍化、常态化运行。


    专业化整合稳步推进


    三年行动中,国资央企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实施了一批专业化整合项目。


    有的在不同中央企业之间开展。8月25日,中国中检与通用技术集团所属检验检测企业正式实施专业化整合,中国中检股权多元化改革同步开启。专家认为,此举有利于推动中国中检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标准主业,围绕先进制造、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打造符合我国产业实际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合格评定体系。


    有的在企业内部开展。面对勘察设计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及市场需求变化,中国建科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加快业务布局调整。汇聚集团在城乡总体规划、城乡风貌设计、城镇功能提升等方面专业优势,将规划业务整合至所属企业中城规划,助力其做强做优做大。中国建科还将两家所属企业城建院和华北院的环卫固废板块进行专业化整合,划转至“双百企业”中城环境,使其成为同行业领先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推进专业化整合相关工作,努力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上迈出新步伐。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挖掘央企之间、央地之间跨企业、跨层级、跨区域的整合空间,强化整合后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化整合的力度广度深度。二是充分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三是压减工作要更加精准有力,对现有计划和清单再梳理、再谋划,做到法人户数增长与企业发展协调同步、总量平衡。四是抓好清退“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扫尾工作,做好“回头看”,巩固成果,对尚未完成的任务要挂牌督战,确保按期完成。


    上市公司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2021年9月,中国能建通过换股吸收合并葛洲坝股份公司,成功实现“A+H”两地上市,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内部资本分散、资源分割、平台受限、同业竞争等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国资监管企业改制上市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看,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少、资产证券化率低,利用资本市场作用发挥不够。”河北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进分类培育,推进创新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力争“十四五”末每户监管企业都新增1—2家上市公司。


    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是国有企业的主体。央企控股境内上市公司以7.2%的户数,贡献了全市场37.1%的营业收入、31%的净利润、23.3%的现金分红,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进上市公司相关改革任务,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以股权结构优化促进治理机制完善。大力推动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支持积极股东提名董事人选参与上市公司决策。鼓励央企之间、央地之间通过认购股份、换股等多种方式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完善公司治理。


    加大对上市公司授权放权力度。国有控股股东要按出资比例和公司章程依法合规履行出资人职责,不通过行政方式干预上市公司经营自主权。优先在上市公司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职权。


    推动上市公司成为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先锋表率。凡是三年行动要求的市场化机制改革任务,上市公司应率先高质量完成。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与同行业头部企业在业绩、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


    继续推进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在坚持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继续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精准化管控的有效形式。


    “在决战决胜三年行动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改革实效作为重中之重,力度更大、质量更高、方法更优。”翁杰明表示。

    2022-10-11
  • 中国创新能力排名为何稳步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较上年提升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中国全球创新排名近年来稳步提升,主要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细分指标多项领先


    根据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瑞士、美国、瑞典、英国和荷兰位列前五,中国离前十仅一步之遥,其他新兴经济体保持强劲势头,印度和土耳其首次进入前40名。


    报告显示,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其他投资继续蓬勃发展。2021年,全球风险投资交易激增46%,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期水平不相上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风险投资增长强劲。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的研发支出增加近10%,达9000多亿美元,高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


    “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是国家将创新作为增长引擎、给予大量关注的结果。中国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创建创新生态系统,这是其能够在创新能力上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认为,未来,全球不仅要更加关注创新投资,还要关注如何将投资转化为经济社会影响力,质量和价值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数量和规模。


    “根据这份报告,在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等7个评价维度中,中国在知识和技术产出方面表现最好,居世界第6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介绍,中国创新产出多项指标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有9项细分指标排名全球第1,分别为:阅读、数学和科学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量表;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单位GDP的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单位GDP的本国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劳动力产值增长;单位GDP的本国人商标申请量;单位GDP的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额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


    区域创新成效显著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132个经济体中,中国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达21个,比2017年增加14个,数量首次与美国持平,居全球首位。


    “21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百强,说明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张旭说,我国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成渝、武汉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建设,全国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创新格局。


    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突出,科技实力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单中,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2位,北京居第3位,上海—苏州排名第6位。上述地区PCT专利申请量占世界份额达到13%,科学论文产出占世界份额达到7.7%。


    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加强。南京、杭州、合肥分别排名第13位、第14位、第55位。成渝和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推进。武汉、成都、重庆分别排名第16位、第29位、第49位。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西安、济南分别排在第22位和第61位。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郑州、厦门分别上升至第34位、第83位、第91位;兰州首次进入百强行列,排名第100位;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型,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4个城市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


    整体效能持续提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邢怀滨说。


    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全社会研发(R&D)经费中企业资金占比全球排名第3位,较上年提升1位;高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连年入围“QS全球教育集团高校排名”前50强,3所大学平均得分保持在世界第3位;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强,高校与产业研发合作排名第5位,较2012年提升4位。我国产品出口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产品净出口占贸易总额比重排名第4位。


    中国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保护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持续优化,也体现在相关评价结果中。其中,商业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第13位,创业政策与文化指标居第9位。


    国内市场规模排名保持世界首位,国内工业多样化指标排名保持在第2位,为私营部门提供信贷金额占GDP比重排名第4位,较2012年上升16位;为初创和成长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排名第9位。支撑创新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电子化参与度指标居世界第9位,比2012年提升54位;政府网络服务指标居世界第12位,比2012年提升47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邢怀滨表示,我们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不移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贡献更大科技力量。(佘惠敏)

    2022-10-11
  • 国家统计局:9月下旬生猪(外三元)价格环比上涨2.1%

    中新网10月9日电国家统计局网站9日公布2022年9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9月下旬与9月中旬相比,22种产品价格上涨,23种下降,5种持平。(中新财经)








    国家统计局网站信息截图。

    2022-10-10
  • 青岛外贸十年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

    国庆长假前夕,在办结海关监管通关手续后,由青岛迦南美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6万条功能性毛毯发往国际市场。


    这是一家以纺织品开发和成品加工为主要业务的民营企业。“依托持续技术创新,公司每年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0多种,自主研发产品占到总出口额的70%。”公司物流总监刘畅说。


    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据青岛海关统计,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青岛市外贸整体规模平稳增长,由4621.6亿元增长至8490.3亿元,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增幅达83.7%。十年间,青岛市累计进出口值5.42万亿元,较2002年至2011年累计进出口值增长79.3%。


    “十年间,青岛市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青岛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张径舟表示,近十年来,青岛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贸易发展也更具有活力。


    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度高,市场适应性强,在青岛外贸进出口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以迦南美地公司为例,其出口家居等纺织品在国外直供商场,其中很多款式都是当地的“明星”产品,供不应求,在主要贸易国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张径舟表示,2012年至2021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值由1906.5亿元增至5703.9亿元,年均增长12.3%,在全市进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也由41.3%提升至67.2%,外贸发展主力军地位更加巩固。


    同时,在上合示范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开始从事外贸或从外贸中收获更多国际份额。9月12日,一架搭载机械配件、纺织服装等货物的货运航班由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飞往俄罗斯莫斯科,这是自2021年8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以来,青岛空港开通的首条飞往上合组织国家的“客改货”货运航线,预计平均每月可带动增加青岛与莫斯科间470吨外贸货物流动。


    数字显示,2012年至2021年,青岛市对东盟、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5大传统市场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例由60.9%降至55.1%,进出口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多元化市场格局持续改善。2021年青岛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640.5亿元,增长44.8%,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31.1%。


    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以专注铸专长、以创新赢得了市场。青岛中旺三昌铝业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铝加工企业,其生产的1.8吨高精度超平铝板,在青岛大港海关完成通关后出口海外市场。


    “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出口的高精度超平铝板在行业内处于技术领先,国内外市场需求量都很大。”中旺三昌铝业公司进出口业务主管赵文锋告诉记者。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十年来,在与国际市场深度互动互促中,青岛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平台载体在外贸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自2018年6月我国宣布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以来,中欧班列发运已超2200列。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揭牌成立3年来,也通过持续创新,从“试验田”发展成为“高产田”。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十年来,青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山东港口青岛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枢纽功能逐渐提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高水平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已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2-10-10
  • 河北:专项资金全部拨付 融资渠道持续拓宽

    今年6月初,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扎实稳定全省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措施及配套政策,《关于科技支持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十二条政策措施》是20个配套文件之一。


    几个月来,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全力推动专项资金的拨付下达进度,激励科技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亿多元资金全部拨付,惠及企业超5000家


    前不久,石药集团助理总裁张育发现,公司到账了一笔1000万元的资金,这是企业获得的研发投入后补助。


    研发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围绕提高研发投入,《关于科技支持全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十二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快下达4.2亿元科技企业研发后补助资金、2亿元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激励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


    “我们正处于研发关键期,这笔资金将用于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先进设备购置等,未来五年预计有30余个创新药及新型制剂产品上市。”张育说。


    除了研发投入后补助,上半年,省科技厅加快下拨4亿元省级财政科技资金,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择优支持一批科研项目,助力企业技术攻关。


    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路亚娟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制备技术。8英寸碳化硅单晶生长炉控温难,轴向、径向梯度调节不灵活,单一晶型稳定性差一直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突破技术壁垒,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路亚娟说,在省科技厅帮助下,公司很快走完了材料准备、项目评审等流程,1个月内便拿到了专项资金200万元。


    在奋力冲刺实现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北省还吹响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的号角,投入2亿元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实施70项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建设10家左右面向省重点产业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厅加快推进项目评审立项、资金核算等流程,截至6月底,已全部完成12亿多元资金拨付,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资金共惠及企业超5000家。


    拓宽融资渠道,1.9万家科技企业获得贷款


    随着销售渠道拓宽,订单增多,今年,石家庄市诚达耐磨材料有限公司遭遇了“幸福的烦恼”。


    “订单不愁,反而担心产能跟不上。扩大生产规模、上新项目,既需要周转资金,也需要研发投入。”公司财务总监张咏梅犯了难。


    关键时刻,一笔信用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省科技厅对接河北银行,通过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合作,发放1000万元贷款支援诚达。


    “新项目研发预计投入500万元以上,再加上周转资金等,这笔贷款刚好可以覆盖项目投入。有了贷款支持,预计公司今年销售额将增长80%以上。”张咏梅满怀信心。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小微企业,如何加大金融帮扶力度?十二条政策措施提出,深化与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银行等6家银行合作,平均每家银行2022年为科技企业授信额度不低于100亿元。筛选推荐10家科技领军企业、100项重大科技成果、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畴,提供差异化服务产品和配套资源。


    据统计,上半年,合作银行共向河北省1.9万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总额1241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在补偿范围内单笔贷款额度1000万元以下总额323亿元,财政风险保证金放大倍数达294倍。


    此外,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通过强化科技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科技金融政策宣传和落地实施,优化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体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服务科技创新。


    据介绍,今年省科技厅还将举办“科技企业家”培训、“京津冀创投联盟高峰论坛”等科技金融系列活动,到2023年,向银行、金融机构、创投引导基金推送评估评价的优质科技项目和成果1000项以上。


    落地服务举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


    上半年,电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综合成本水涨船高。“满产,利润会缩减;反之,就面临违约风险。”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东说,即便订单充裕,企业仍面临着供与需的抉择。


    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河北省建立服务企业数据库,简化优惠办理程序,优化退税审批流程,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税惠红包很给力,1500万元的加计扣除费用,让我们保持了研发和生产节奏。”刘学东说。


    给科技企业成长“减负”的同时,河北省常态化征集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密集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创新挑战赛、项目路演等活动,致力于加速科技成果推送和对接服务。


    前不久,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的项目路演舞台上,河北科技大学的增材制造新技术引来不少企业寻求合作。作为路演活动的受益者,河北科技大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莹说:“在这个展示平台上,我们同企业和市场的联系更顺畅了。”


    今年以来,省展交中心共发布最新技术成果近千项,促成签约183项,各类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千万人次。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607.69亿元。


    主动服务产业一线,河北省从高校院所选派科技特派团,服务县域特色产业,选派40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农业合作社开展创新服务。


    生产效率预计提高50倍以上,良品率也能由原来的85%提升到90%以上……提起科技特派团研发的丝网深加工焊接样机带来的好处,河北安平县金德隆网业有限公司技术主管侯运博竖起大拇指。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高端设备需求最迫切。”侯运博说,经省科技厅牵线搭桥,公司与安平丝网产业科技特派服务团进行对接,特派团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就技术开发细节反复沟通讨论,运用自动化技术研制了新样机并投入试用。


    让企业感到贴心的,还有省科技厅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我们不缺好的原料、不缺市场,就缺技术,缺关键核心技术。”6月初,宣化冶金环保设备制造(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王泉在高新区企业座谈会上谈及科技企业的现状和困境,提出诉求。


    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难度大,派专人全力为企业争取;技术研发有难度,帮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在省科技厅支持下,我们与河钢钢研院对接,推动了新项目上马。”王泉介绍。


    今年以来,省科技厅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省市县三级包联帮扶制度,成立包联专班,对全省32个高新区全面实行项目包联,深入一线开展督导与“一对一”跟踪服务。


    目前,全省高新区1582个建设项目大幅超过序时进度。1至7月,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接下来,省科技厅将继续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机器人等重点行业领域,拓宽招商信息渠道,当好惠企服务“贴心人”。(记者王璐丹)

    2022-10-09
  • 助企纾困 各地社保“降缓返补”政策落地追踪

    今年以来,为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党中央部署实施了社会保险“降缓返补”一揽子政策。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仍面临一定困难,多地加力落实各项社保助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社保“降缓返补”为企业减负逾千亿元


    “国家政策出台后,我们制定实施细则,通过建立人社、税务联动机制,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最大限度放宽缓缴期限,并明确可分批次补缴,减轻企业的还款负担。”湖南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夜幕降临,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岳华路的徐记海鲜菜肴飘香、宾客满座。此前因疫情影响,这家大型餐饮企业部分门店暂停堂食,导致经营收入下滑,资金周转压力加大。


    企业品牌营销部经理郭阳告诉记者,关键时候,当地人社部门为企业缓缴社保费近200万元,发放留工培训补助65万多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6.9万多元、降低工伤社保费近7万元,帮助企业解决了短期困难,也稳定了约1700人的用工队伍,目前经营已恢复稳定。


    1至8月份,湖南省落实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28.72亿元,缓缴社保费12.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78亿元,惠及企业11.91万家,稳定岗位322.1万个。





    工人在湖南省株洲市一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白田田2022年7月19日摄


    “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石,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关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缓缴社会保险费,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施力度,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纾困减压、助力企业稳岗扩岗。


    人社部数据显示,1至7月份,各地落实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政策出台4个月,已缓缴660余亿元;1至8月份,各地已向1120.1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46.3亿元。


    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和支持力度


    随着疫情多点散发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我国持续加大社保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


    作为一家拥有1800余名员工、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也受到了疫情冲击,公司收入下滑。得益于支持政策拓面扩围,6月份,企业获得了一笔24.5万元的稳岗资金。


    “这笔钱正好用于我们新员工的技能培训。”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靳爱玲说,“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困难,但政府的主动帮扶给企业增强了继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以来,社保助企纾困政策靠前发力,及时调整实施的广度、力度和精度。


    ——惠及主体不断增多


    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从5个特困行业,5月起扩大至22个困难行业以及疫情严重地区的困难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9月起进一步扩大至所有地区的困难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7月起,中小微企业的医疗保险费也获准缓缴3个月,规模约1500亿元。


    ——支持力度持续提高


    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由30%提至50%。1至8月份,各地向721.1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48.4亿元,受益企业数量和返还金额分别是去年全年的1.8倍和1.9倍,全国超半数参保企业受益。


    ——支持举措升级加码


    创新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实施4个月来发放补助196.8亿元,惠及395.7万户企业;新增一次性扩岗补助,各地已向8.2万户企业发放3.7亿元,鼓励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2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降缓返补”减少了社会保险费当期收入,但是相关部门明确,政策实施期间不会影响企业参保职工就医报销等社保待遇。


    优化办事流程让企业早受益


    为加快释放社保助企纾困政策红利,多地优化办事流程、精简证明材料、压缩办理时限,让资金早到位、企业早受益。


    “原来担心材料不齐、流程复杂,没想到通过网上申办,一上午就完成了,效率特别高。”银川金逸电影城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友文说。


    今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税务局、社保局研发开通了缓缴社保费的网上申办系统,免现场申请、免纸质材料、免人工审批,大幅提高经办效率。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和一次性扩岗补助发放方面,人社部门全面推行“免申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资金、服务找企业”,利用大数据比对锁定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资金直接发放至企业账户。


    “我们没有申请,政府就发放了6万多元稳岗返还资金,19万多元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既意外又暖心。”吉林延吉市延吉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单敏说,疫情导致商场客流量减少,营业额下滑,所获资金将用于稳定近400人的用工队伍。


    目前,借助全省一体化信息系统,吉林省实施“免申即享”,资金“一键发放”。


    山东省人社厅实行告知承诺制,在企业暂时无法提供相应材料的情况下,以“一纸承诺”取代“一摞材料”,让企业先行享受政策,确保助企纾困政策清单尽快兑现。


    安徽省建立近20万户缓缴政策企业“白名单”,将其放入省社保信息系统,由经办人员向企业负责人的手机推送短信,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为跟踪政策落实情况,多地政府部门还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主动对接企业了解需求,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2022-10-09

  • 首 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