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新数据新看点)


    本报北京10月7日电(记者吴月)记者日前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


    “4%成果的持续巩固,有力推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的巩固完善,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表示。


    看基数——


    4%成果的持续巩固,带动教育投入基数持续加大。据介绍,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80%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11年的2.4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5.8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年均增长9.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11年的不到2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增长9.4%。2012年至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教育投入基数的加大,意味着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


    看生均——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的同时,生均经费水平也实现历史性跨越,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幼儿园为9506元、普通小学为12381元、普通初中为17772元、普通高中为18809元、中职学校为17095元、普通高等学校为22586元,分别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


    看结构——


    据介绍,从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来看,教育经费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始终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优先保障义务教育,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占比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各级教育中比重最大,2021年达2.3万亿元,有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2022-10-08
  • 支付、投融资、储备、计价等功能持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

    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202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成果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继续推动人民币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人民币越来越受欢迎


    2021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延续增长态势。《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全年累计净流入4044.7亿元。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2022年1月进一步提升至3.2%,创历史新高。


    不断创新高的还有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位。据不完全统计,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一季度,人民币储备资产份额逆势上扬,进一步展现了在通胀持续高企、经济复苏放缓、金融动荡加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相对强劲的经济金融韧性。”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这也意味着人民币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即作为国际货币的储备货币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将进一步提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进一步提升,与我国外贸高景气度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外资持续流入的表现基本一致;而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同样反映了全球央行对人民币资产青睐有加。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与避险属性将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完成了5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这是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以来的首次审查。执董会一致决定,维持现有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即仍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构成,人民币权重保持第三位,并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关键权重的上调,体现出人民币“入篮”以来国际地位的上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也彰显出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重点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报告》显示,近年来,人民银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导向,持续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人民币结算等基础性制度,激发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举例来说,针对前期政策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人民银行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工作,支持数字化单证审核,促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更加便利,简化直接投资账户开立要求,支持外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等,有效提升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时效,降低了企业“脚底成本”和财务成本。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与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合计为6万亿元,同比增长23%;货物贸易中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提高至16.6%,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为鼓励配套金融服务提供,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银行和相关机构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特点,为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活力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317亿元,同比增长20.7%。


    同时,为支持跨国企业及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便利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本外币一体化的银行境外贷款政策,并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从境内、境外融通资金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报告》显示,近年来,市场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以减少货币错配风险的内生需求不断上升。根据有关市场调查,2021年,约有78.8%的受访境内外工商企业考虑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或提升人民币的使用比例,这一比例与2020年度调查情况基本持平。此外,有20.9%的境内受访工商企业表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报价,这一比例较2020年有小幅上升。


    “只有国内经济实现稳定、高质量发展,市场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信心才会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才会稳定持续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认为,经济增长将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


    稳慎推进行稳致远


    对于下一步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银行表示,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制度安排,满足好实体部门的人民币使用需求,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同时,持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首先,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工作,加强本外币协同,支持市场主体在对外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进一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不断提升境内外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其次,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便利境外投资者特别是央行类机构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工作。


    再次,持续深化央行货币金融合作。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发挥好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探索与其他东盟国家和周边国家开展双边本币结算合作。推进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支持境外国家和地区发展当地人民币外汇市场。


    此外,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好与中国香港常备货币互换安排的作用,为香港人民币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发挥好清算行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积极作用。


    “未来应继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基础设施安排,在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王有鑫认为。


    在管涛看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尽可能长时间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的正常状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本币实际购买力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稳慎推进制度型金融开放,加快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为包括境外央行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创造越来越便利、透明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今后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构筑有足够深度、广度和韧性的国际网络,应抓住RCEP生效契机,调整贸易结构,努力扩大区域贸易规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增加贸易定价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贸易结算份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涂永红认为,同时,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重视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做好预判,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加强汇率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下的相对稳定,维持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2022-10-08
  • 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长期股权投资力度——社保基金锚定实业投资

    记者日前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保基金会实业投资工作,社保基金会近日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实业投资指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业投资指引》的出台,有助于提升社保基金会规范化、专业化的市场形象,更好履行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主体责任;有助于发挥社保基金长期资金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增强实业投资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动能;有助于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社保基金会实业投资的理念、策略和标准,从而拓宽合作范围,深化务实合作。


    《实业投资指引》分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共二十条,明确了社保基金会实业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实业投资管理运营体系。


    据介绍,自2004年起社保基金会开展实业投资,取得了良好业绩,特别是近十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累计投资规模近3000亿元,取得投资收益超过2400亿元。其中,直接股权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投资收益超过1800亿元,年化投资收益率约12%;股权基金累计投资超过800亿元,投资收益超过500亿元,年化投资收益率约14%。


    社保基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直接股权投资中,我们优选符合国家战略、关系国计民生的投资项目,以国家管网、京沪高铁和中广核风电为代表,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布局。在股权基金投资中,我们坚持与市场头部基金管理人合作,主要投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6%;投向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领域的占比分别超过15%和12%。穿透来看,股权基金投资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6万亿元,为近6000家企业提供资本金支持,覆盖企业员工人数超过660万人,获得国家级奖项40个,投资推动370余家企业上市,超过A股新上市企业数量的8%,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实业投资在加速创新资本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大有可为,未来发展空间潜力巨大。社保基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全面、长远的眼光谋新篇、布新局。


    具体而言,该负责人介绍,社保基金会将紧紧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持续优化实业投资策略和方向,不断提高实业投资服务国家战略的质效;将探索建立既具有社保基金会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投资管理体系;还将持续加大实业投资力度,提升实业投资在基金资产中的占比。


    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社保基金会将围绕优化直接股权投资结构、优选股权基金合作伙伴、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实业投资管理机制和模式。


    一是优化直接股权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长期股权投资力度,积极挖掘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机会,深化与央企、地方国企合作,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积极参与央企、地方国企改制引战、并购重组、非公开发行。


    二是优选股权基金合作伙伴。按照“业绩优先、综合考量”原则,建立对股权基金管理人的问卷调查、初步评价、高管访谈等管理规范。将国家级基金、市场化绩优团队、产业龙头、优质企业等纳入合作范围。在开展投资合作时,更加注重业绩导向,特别是长期业绩持续优秀、合法合规运营、具有良好市场口碑的投资机构。


    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股权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借助基金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平台优势和资源,探索开展跟投基金、独立账户投资,深化与优秀管理人的合作。(记者马春阳)

    2022-10-06
  • 截至8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41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刘慧)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276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3.7万只,管理基金规模20.41万亿元。该规模较上月增加193.62亿元,环比增长0.09%。


    具体看,截至2022年8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6877只,存续规模5.98万亿元,环比增长0.06%;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628只,存续规模10.97万亿元,环比增长0.02%;存续创业投资基金17604只,存续规模2.72万亿元,环比增长0.74%。

    2022-10-06
  • 不断完善我国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障体系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决定从今年11月20日起,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4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5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涵盖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试点将有助于获取不同区域储户对养老储蓄的需求,有助于增加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养老和投资理财需求。下一步,应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扩大试点,不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13.5%,人口结构正向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发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解决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相关产品不符合消费者预期等问题。比如,有的金融机构尝试推出一些标明“养老”字样的金融产品,但实际上主要是短期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工具,并不具备养老服务的功能。又如,一些非金融机构及不法分子,打着“养老理财”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严重损害了中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对此,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举措,努力补齐这些短板,不断扩大和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27只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过600亿元。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还开展了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基于我国老百姓的储蓄偏好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这些举措,有助于更好地为养老领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的需求,从而使我国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与一般的储蓄存款相比,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具有期限较长、品种丰富、利率较高3个特点。首先,共有4个期限品种,最低5年,最长20年,与长期养老的目标较为契合。其次,产品涵盖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3种类型,可满足不同储户需求。再次,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为让更多储户参与,养老储蓄试点还明确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每人限存50万元。基于此,这类产品未来或将成为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方向之一。随着个人养老账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进行养老储蓄还有望享受税收递延等优惠。


    下一步,应进一步丰富养老储蓄产品,优化产品和期限结构。可采取一些临时流动性管理措施,如遇到储户大病等情况时,提供部分提前支取以及存单质押等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储户多元化需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总结试点经验教训,适时增加试点产品规模和试点城市,将试点扩大到其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对于财政、税务等部门及金融管理部门来讲,应在财政税收、产品准入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将养老储蓄等纳入税收递延账户并降低整体税率。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抓住存款、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挖掘新产品和新产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2022-10-05
  • 税费支持政策释放红利超3.4万亿元

    本报北京9月29日讯(记者曾金华)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扎实推进,截至9月20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有力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


    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兼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3.4万亿元红利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今年1月1日至9月2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2113亿元。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2%,共计退税8902亿元,金额占比40.2%。


    二是前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5916亿元。其中,新增减税4605亿元,新增降费1311亿元。分政策项目看,小规模纳税人“六税两费”减征政策进一步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减税降费1036亿元;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新增减税604亿元;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政策,新增减税477亿元;继续实施的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政策,新增降费1076亿元。


    三是今年1月1日至9月20日,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326亿元,其中继续实施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政策,累计办理缓缴5256亿元;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社保费1070亿元。


    “这些税费支持政策落地生效,实实在在增强了企业获得感,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蔡自力表示。


    8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较7月份提高2.1个百分点,较二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延续了恢复发展态势,彰显了经济发展的韧性。


    2022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2.0版”推出后,税务部门积极推进121条措施落实落细,目前各项措施推出进度已达89%,持续加力推动各项税费支持政策落地,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加大力度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落地见效,助力市场主体应享尽享快享政策红利,持续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满意度。(曾金华)

    2022-10-05
  • 【丰收中国】海报丨秋收大幕开启 全国秋粮收获超1.7亿亩

    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赵金悦)金秋丰收季,五谷飘香时。我国秋粮品种多,覆盖广。眼下,从南到北,我国秋粮已陆续开始收获。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超过1.7亿亩,进度达13.3%。

    在云南大理,巍山县庙街镇碧清村委会瓦村村民正在驾驶收割机抢收夏季稻谷。金秋时节,位于国际性河流红河源头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8.5万亩夏季稻谷喜获丰收,当地农民抢抓农时节令,纷纷投入收割机等农机设备,抓紧收割垂穗成熟的夏季稻谷,全面加快稻谷收割进度,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张树禄摄/光明图片)

    在江西宜春,万载县富億种养合作社“稻鱼共生”基地的水稻进入成熟期。据了解,该县今年3000多亩土地种植的有机稻里放养鱼苗,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类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吞食害虫等作用,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稻田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做到“生态种养,一地双收”,稻田所养的鱼比一般的鱼价格要翻五倍,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在贵州黔东南,从江县东朗镇摆啊村300余亩朝天椒进入收获季,当地农民加紧采收、晾晒朝天椒供应市场。近年来,东朗镇摆啊村利用当地海拔高、土质好、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山地生态朝天椒产业,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在河南信阳,光山县寨河镇耿寨村新生合作社社员正在抢收水稻。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一片金黄水稻里稻浪翻滚,水稻正处于收割季节。当地农民利用难得的大好晴朗天气,不分昼夜的抢收水稻,确保丰收果实颗粒归仓。

    在河北邢台,平乡县马鲁集村农民在晾晒收获的红高粱。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种植红高粱、大豆等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甘肃嘉峪关,新城镇野麻湾村500余亩制种南瓜喜获丰收,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脱籽、清洗、晾晒南瓜籽。近年来,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野麻湾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多产”的发展思路,持续引进推广优质特色新品种,积极鼓励农民种植高附加值制种南瓜,逐步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据悉,制种南瓜亩产值达1万余元,有效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地基”。

    在新疆库车,巴格湾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民正分拣干核桃,这是销往杭州的60吨订单。今年,该合作社预计收购青皮核桃和干核桃约2000吨,每天可以收购核桃70吨左右,直接带动25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晾晒分拣后的干核桃主要销往杭州、长沙等地。2022年该镇共种植核桃1.3万余亩,预计青皮核桃产量达到1.5万吨,亩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


    在黑龙江哈尔滨,穿越过方正县境内的哈佳铁路上列车飞驰而过,沿线两侧即将成熟收割的水稻丰收在即,动车组列车与金黄的稻田、高山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较好,部分地区旱情对玉米影响有限,预计再过十多天将迎来大面积收获。

    2022-10-01
  • 【卫星眼中的中国水电】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全部投产!“全球第一”的水电站厉害在哪里?

    9月22日,白鹤滩水电站8号机组顺利通过并网调试72小时试运行,正式转入商业运行,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12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全部投产发电,距离百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更进一步。

    截至目前,白鹤滩已投产机组均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累计发电量超过410亿千瓦时。作为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共安装有16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研制、安装调试难度远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运的任何机组,被誉为当今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

    对于这座还没建完、就已包揽六项世界第一的水电站,你也许还不熟悉,但这颗长江流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实能打破你很多认知。


    作为“世界在建最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最亮眼的数据莫过于:等它完全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一天的发电量就可满足50万人一年的生活用电;多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24.43亿千瓦时,几乎可覆盖成都一整年的全社会用电量(以成都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基准),同时带动我国水力发电总量上涨4.6%(以2021年全国水力发电量为基准)。


    继三峡大坝之后,国家斥巨资再修一座这么大的水电站,到底为什么?

    首先,白鹤滩水电站修建近十年,花费1800亿,但其每天产生的电量价值上千万,其建设期间拉动四川省、云南省GDP增量大约分别达1530亿、1510亿元。

    其次,时至今日,水力发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关心的自然能源发电方式之一。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624.4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消耗约1968万吨,相当于少建近7座年产400万吨的大型煤矿,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160万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自清代以来,长江流域的洪灾影响范围就十分广泛,白鹤滩水电站最大泄洪量每秒4.23万立方米,用时6分钟可灌满整个西湖。它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三峡大坝的抗灾压力。

    2021年7月,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开始发挥以上效用,全线建成指日可待,但其落成绝非一帆风顺。


    “无坝不裂”一直是横亘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世界级难题。大坝的内外温差大就会造成大坝开裂,国外研发的传统低热水泥起步早,但始终未大规模应用。而国内的低热水泥研发虽然在“九五”时期才起步,但却已在三峡工程三期围堰、向家坝消力池、溪洛渡泄洪洞等工程中走向规模化。


    到了白鹤滩大坝建造时,整体浇筑低热混凝土803万立方米,体积超过3个胡夫金字塔。同时,几万支传感器埋入大坝体内,如同植入几万“神经元”,智能建造系统可以随时治疗大坝的“头疼脑热”,打破了大坝“无坝不裂”的历史,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自1912年,我国借助德国技术完成了第一座水电站的兴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对一系列河流进一步进行开发,尝试自主修建更多水电站。一百年后,三峡水电站成为装机总量最大的“世界第一坝”,还被戏称为“印钞机”,不过它的发电量却并不总在首位。把三峡水电站与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历年发电量做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都像被困住一般,其实是因为,发电只是我国建设水电站众多任务中的其中一个,防洪、抗旱、航运等等也很重要。每年汛期,三峡都会对发电进行管理,牺牲发电量,以确保长江两岸居民安居乐业。近年来运营慢慢调整,发电量一旦开始回升,就势不可挡。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曾表示,如果说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相当于我们的长江,那么它上游的密苏里河相当于我国的金沙江。密西西比河落差400米,长江落差约5400米,相差几十倍。尽管如此,为了航运和调控水资源,美国人还是在密西西比河干流上,建了29级大坝,比我国长江上多得多。

    “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要求推进重大引调水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如今的金沙江水系,除了白鹤滩水电站,还有乌东德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也都位于世界前列。高峡出平湖的奇迹一次次在我国长江流域出现,形成一张张我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国家名片”。


    鹤在鸟类中不算强壮,却能飞跃九天。作为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之一的白鹤滩水电站,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我们相信,它会为中华大地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潜能。

    2022-10-01
  • 促消费政策频出 激发重点领域市场潜力

    推动落实扩大汽车消费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落实好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政策措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随着传统消费旺季来临,各部门频频部署,针对重点领域推出促消费政策。地方上也加大促消费力度,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推出包括消费券、打折等多样促销活动。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表示,在国庆假期等传统消费旺季带动下,随着汽车、家电以及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市场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支撑消费持续回暖。


    促消费举措频频上新


    在9月29日的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说,“金九银十”是传统消费旺季,“十一”假期更是居民消费的高峰期。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商务部持续推进“2022国际消费季”活动,各地也结合本地特色,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消费促进活动。


    束珏婷举例,如广西举办中国-东盟国际消费季,浙江举办“浙里来消费·2022金秋购物节”,江苏启动了“苏新消费·金秋惠购”活动。在她看来,这些活动营造了各方积极参与、全民乐享消费的浓厚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抢抓国庆“黄金周”,不少地方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提振文旅消费。


    在丰富节日文旅供给方面,四川将组织文博游、夜间游等70多场活动,推动文旅消费回补潜力释放。江苏提出,结合开展“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第三季活动。


    一些地方推出了文旅消费券。9月29日至10月9日,福州将发放总额3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四川绵阳9月29日至10月5日期间,增发总额300万元的“乐游绵州”文旅消费券。


    在以节兴商、以节聚势的基础上,各部门还在推出更多中长期举措。记者注意到,近期以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频出举措,从落实扩大汽车消费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加快活跃二手车市场;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推进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出台政策举措,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等方面部署,加大重点领域促消费力度。


    多领域市场热度升温


    “这些年,节日出游已成为我们过节仪式之一。受疫情影响,没法带孩子去太远地方,就和朋友家人组团,提前预订了周边好一点的酒店,三天两晚。看看山水散散心,换个口味吃吃特色菜,也挺不错。”家住杭州的阮女士表示。


    多个平台数据显示,十一旅游订单预定火爆,市场升温明显。


    据途牛旅游网报告,中秋小长假之后,国庆旅游产品预订热度呈现增长趋势。记者从驴妈妈旅游网了解到,相比九月上旬,九月中旬该平台国庆产品预订人次增长超过87%;且随着国庆日期临近,日均预订人次进一步增长。携程发布的《2022年国庆预测报告》显示,国庆长途游产品占比近60%,周边本地产品占比40%。


    “作为2022年最后一个长假,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热度有望成为暑期后的第二波高峰。短程高频、周边深度游和品质游仍是趋势,高档酒店、乡村旅游有望保持较大增长,旅游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


    景点已经早早筹备,迎接重要的旅游消费旺季。在“网红”城市长沙,铜官窑古镇景区是不少游客的打卡点。“国庆前,景区推出三人拼团早鸟票、丽景酒店自助餐节日票以及客栈住宿优惠套票等举措。节前一周,景区、酒店和客栈预定持续上升,刚刚获评五星民宿的陶源居酒店更是‘一房难求’。”铜官窑古镇副总经理张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张宁介绍,由铜官窑古镇策划的“铜官世界”主题演出活动将于10月1日至10月7日盛大举行。届时将有沉浸式互动冲关、国风换装、线上寻宝、无国界美食节等主题活动上演。


    另外,家电、家装市场也迎来消费旺季。苏宁易购统计显示,三季度以来,各地政府的家电促销补贴活动,叠加大力度品牌厂商折扣、银行补贴和苏宁易购以旧换新补贴等,带动家电、家装销量持续上升。


    苏宁易购负责人介绍,国庆期间,还将推出双线覆盖、城乡联动的促消费举措,重点针对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绿色智能家电加码“亿元补贴”。“近几天,门店客流和线上浏览量已经出现大幅上升,为假期下单做准备。”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消费有望持续恢复


    在业界看来,在国庆假期等传统消费旺季带动下,随着汽车、家电以及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促消费政策逐步显效,市场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支撑消费持续回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对记者表示,各地抓住“十一”假期,积极部署促消费措施,促消费力度较大、方式多样、涉及领域较多,有利于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更好营造假期氛围,提升假期消费人气,更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在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看来,各地各部门开展的促消费举措力度大、时间长、活动丰富,将有效促进消费创新和产业创新双提升,不断激发并释放消费需求。


    “在‘十一’小长假重要消费时点与促消费活动叠加效应影响下,消费市场将加快回暖步伐,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消费持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关利欣对记者说。


    陈丽芬也认为,随着疫情精准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统筹,稳大盘政策组合措施落地见效,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记者王文博班娟娟)

    2022-09-30
  • 压茬推进统一市场建设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聚焦深化改革开放

    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价格机制改革取得哪些进展?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吸引外资?在29日举行的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关情况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作出回应。





    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蒋毅说,我国市场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全面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环境和质量明显提升。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蒋毅表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压茬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好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说,这十年,我国物价运行平稳,价格总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CPI年均涨幅为2%左右,价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牛育斌说,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放开了一大批商品和服务价格,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迈出关键步伐,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全部的农产品、80%的电、50%的天然气、90%的民航旅客运输价格由市场形成,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中央定价项目累计缩减约85%,地方定价项目缩减约70%,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副司长夏晴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增长,法律保障更加完善,外资准入更加开放,促进措施更加有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


    夏晴表示,下一步,将切实落实稳外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紧出台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出台制造业引资专项政策,近期将发布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外商投资服务。


    在谈到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进展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副司长张明介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截至8月底,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


    “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重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重要实践平台。”张明说。

    2022-09-30
  • 数字赋能 挖掘团餐消费市场潜力

    东方饺子王、永和大王、金鼎轩、吉祥馄饨……在前不久闭幕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琳琅满目的团餐服务让参观者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饱口福。其中,仅服贸会首钢园区就设有41个餐饮点位,能够同时接待1.3万人就餐。


    团餐是一种为团体消费者提供就餐服务的餐饮服务形态,如为学校、机关单位、医院、大型企业等团体提供餐饮服务,或者是为大型赛事、各类型聚餐提供集中的餐饮服务。近日,中国烹饪协会在2022(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团餐产业大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团餐百强企业及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度团餐百强企业总营收比2020年增长27.0%,77.6%的企业营收和利润实现双升,体现出了行业强劲的复苏发展态势。


    我国团餐市场潜力巨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团餐市场规模为1.77万亿元,中国团餐具备稳定的客户群体。随着团餐多样化发展和行业服务、技术的升级,预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


    目前,数字化正推动团餐与社会餐饮品牌融合。在今年服贸会上,参展人员只需要提前一天提交用餐需求,便能享受菜品准备、出餐制作、餐饮配送、现场分餐、餐后维护等环节的定制服务,还能实现用餐费用全程管理,优化支付流程,让用餐采购环节更加透明、高效。随着行业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信息系统、现代供应链管理等加速渗透,拥有丰富供应链管理经验且客户积累深厚的团餐企业有望成长为行业龙头。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说:“互联技术的发展让团餐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相关企业要进一步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推动团餐服务转型升级,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本报记者林丽鹂)

    2022-09-29
  • 消费金融着力优化服务提振需求

    受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和领域的消费需求不旺,如何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发力的方向。


    消费金融公司是多层次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度降低消费金融收费标准、提高产品覆盖度,能有效降低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信贷成本。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消费金融公司按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消费需求的政策要求,畅通消费信贷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业务稳步复苏。


    减费让利惠及民众


    所谓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我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消金公司是专业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大大提高了消费金融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不仅有效降低了金融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还增强了消费金融市场的活力。“专业持牌的消金公司业务覆盖个人消费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及发行金融债等,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补充渠道之一,消费金融在减费让利、扩大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报告》显示,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倡导并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利用现代金融科技实现无纸化、智能化的全流程绿色金融服务。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疫情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满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困难客户的合理诉求,开辟绿色通道,推出延期还款、减免息费等一系列帮扶措施,确保支持政策及时落地见效。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共计为5.6万名客户办理延期还款35.95亿元;为24.7万名逾期客户减免利息2.98亿元;为16.8万名逾期客户减免费用1.63亿元。“消金公司实施延缓还款、减免息费等一系列措施,既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响应监管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体现出金融机构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与广大客户共克时艰,助力市场主体渡过资金难关,有效缓解各方面压力。”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


    消费金融公司在支持居民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从中原消费金融公司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放款超5740.97万笔,放款金额2020.98亿元,服务客户1709.60万人,减费让利的真金白银切实惠及消费者,为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原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周文龙表示,中原消费金融在行业内首次设置贷款冷静期,并推出首借用户可享七天无理由还款服务,不收取任何息费,有效降低了金融消费者的信贷成本。此外,中原消费金融通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供差异化信贷,引导消费者在偿还信贷能力范围内适度消费。


    与消费金融使用场景紧密联结的支付端也在积极实施减费让利扶持小微商家行动。财付通公司助理总经理侯锦坤表示,通过不断完善减费对象划分机制,根据工信部划分标准,对企业类客户按照行业类别、交易额等进行综合判断,进一步细分小微企业客户,做到精准助力、有效扶持,在减轻疫情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微信支付(财付通)在支付服务手续费方面已累计让利约30亿元,惠及小微商家超过2000万家。


    新市民服务成“蓝海”


    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消金机构不断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以及优化服务,新市民的工作与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业务有望成为消费金融的下一个蓝海市场。


    “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新市民收入水平下降,信贷评级下滑,难以从银行机构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兜底作用,有效缓解了这部分借款人的资金压力,对于稳定消费、促进经济复苏具有一定的作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今年以来,消金公司综合施策落实降成本促消费政策,加大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和纾困力度,充分释放了消费潜力。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市民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需求,且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


    为满足新市民消费信贷需求,招联金融精准让利新市民。今年以来,招联金融推出“新市民筑梦行动”,包含乐业计划、优享计划、优才计划等。其中,针对工作不稳定,频繁更换场所导致生活资金周转困难的新市民,招联金融适时推出乐业计划,依托自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时、精准地提供提额、免息、低息等优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积极为新市民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截至2022年7月,招联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1577.62万人,服务范围涵盖31个省份307个城市,逐步扩大对新市民群体的保障覆盖面。


    然而,从新市民群体来看,新市民在城市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房产等有效抵押物,导致这类客群的金融供给风险大、成本高。“新市民由于征信信息不足、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往往享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特别是数字技术较为成熟的消金机构,以大数据为驱动力,可以更好地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降低金融机构获取客户的成本,及时且准确地了解客户融资需求。”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马上消费根据新市民的职业、收入、资金用途等多维度要素,进行智能风控综合决策,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同时提供相应的贷款额度,帮助新市民客户以解资金上的燃眉之急,对于信用度高、还款表现好的新市民,给予更低利率与更高额度,使新市民客户受惠。


    探索发展长效机制


    近年来,消金公司按照国家稳经济和促消费的政策要求,启动各类促消费惠民生的专题活动,有效提振了城乡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预期积极转变。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与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202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恢复。贷款余额和资产总额2020年和2021年两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6%和22.8%,已接近疫情前的年均增速。


    “2020年疫情暴发后,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增速有所下降,但2021年已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董希淼表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一系列促进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2021年居民消费需求有所恢复,短期消费贷款增速逐步增长,带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互联网平台、商业银行等机构积极加入,消费金融公司增加到30家,部分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较快,直接带来了资产总额和贷款余额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增强居民消费贷款意愿,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经多次下降。1月、8月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两次累计下降了20个基点,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0.1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0.35个百分点。


    “下调LPR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信贷成本。对于消金公司融资而言,降低融资成本传导到贷款端,直接促使贷款产品的利率降低。”薛洪言表示,现阶段,影响个人消费贷款定价的成本因素主要有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引流成本和其他成本。在经济复苏不稳、疫情多点散发的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成本并无太大调降空间;引流成本主要涉及与外部流量平台的合作,当前监管以互联网贷款统一监管为契机,应着力理顺消金公司与流量平台之间的利润分配机制,为压缩流量成本奠定基础;其他成本主要与消金公司经营效率有关,未来随着公司治理和经营效率的提升,这部分成本有望实现趋势性压降。


    总体来看,压降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银行与消金机构共同努力。从中长期看,应探索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深度融入多元消费场景、优化产品设计与业务流程,逐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明确,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专家认为,消金公司应加大对居民大宗消费的支持和服务,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


    董希淼表示,一要开发针对性的消费金融产品。如推出更多的家电、家装、旅游主题消费贷款等产品,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线,全方位契合消费者需求。二要加强大宗消费金融场景建设。与汽车经销商、电商平台、商场超市等合作,嵌入消费金融产品,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支持。三要规范大宗消费金融发展。消金机构应在成本可覆盖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利率及收费标准,全面准确披露息费水平,提升消费者体验。


    随着居民消费意愿和需求的上升,汽车已经取代家电,成为大宗消费的主战场。目前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汽车消费。董希淼建议,取消消金公司在汽车消费场景的限制,支持消金公司推出汽车消费金融产品,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和内需释放。(王宝会)

    2022-09-29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