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

    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


    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的背景下,今年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6.4%,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


    为什么外商愿意持续投资中国?外商对中国市场如何看待?他们的所思所想,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之一。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持续投资中国的知名外企负责人,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想法。


    ——编者


    巴斯夫


    将投资100亿欧元分批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


    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巴斯夫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


    今年以来,巴斯夫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生产工程塑料的首套装置已投入运营。至2030年,巴斯夫将共计投资100亿欧元,用于分批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


    在上海,巴斯夫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枢纽——上海创新园三期工程已破土动工,预计于2023年初建成。


    目前,中国已成为巴斯夫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21年,巴斯夫在华业绩创下新高,净销售额超120亿欧元,同比增长42%。从2010年到2021年,巴斯夫在华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40多年间,巴斯夫从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健全的产业链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受益。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巴斯夫的重要市场。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100%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位于上海和江苏的其他5座基地也参与了中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此外,巴斯夫正与合作伙伴携手打造电加热蒸汽裂解装置,如果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这项技术将有望实现90%的减排比例。


    我们期待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复苏,并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充满信心。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30年,中国在全球化工市场的份额将扩大至50%。


    (本报记者谢卫群采访整理)


    奥迪


    今年6月,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落地长春


    中国市场引领行业潮流


    奥迪(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温泽岳


    今年6月,奥迪迎来了在华发展30多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吉林长春开工。这是奥迪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总投资26亿欧元,占地面积超过150公顷,预计能创造3000多个工作岗位。


    随着新投资项目的落地,奥迪进一步深耕中国这一超大规模市场,加强本土化生产,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


    奥迪新工厂落户长春,充分说明中国市场对于汽车行业潮流的引领作用。奥迪预计,到2030年,中国高端汽车销量将增至每年近60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很可能超过50%。在我们看来,这些数字说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潜力背后的支撑因素——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


    随着像奥迪这样的国际汽车制造商入驻上海、天津、佛山等地,许多国内外供应商和制造商也纷纷在周边地区落户,不仅促进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还对区域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开放和友好的营商环境,为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奠定了扎实基础。


    未来,我们期待与所有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把握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我们对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在许多领域都蕴藏着无限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王政采访整理)


    高通


    携手合作伙伴在华建立5个联合创新中心


    产业升级带来广阔空间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钱堃


    近年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高通一直坚定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投入中国市场。


    随着高通为更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在中国不断拓展合作伙伴关系,产业合作更加紧密。目前高通已携手合作伙伴在南京、杭州、南昌、重庆、青岛建立5个联合创新中心,其中有两个是2020年后的新增项目。2021年5月,高通—全讯射频二期项目在无锡开工,计划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23年初进行试生产并逐步扩大生产。


    高通的发展信心,源自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积极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也成为高通成长的全新机遇。今年7月,我们与中赫集团、中国移动联合宣布,计划打造基于5G与扩展现实技术的北京“工体元宇宙”应用场景。


    高通的投资底气,源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奔涌活力。从与中国车企合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推动5G物联网终端落地,高通正与更多优秀中国企业携手共进。


    对高通而言,中国不仅是一个拥有广阔成长空间的超大规模市场,更是值得建立强有力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资与发展高地。我们相信,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中国市场拥有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韩鑫采访整理)


    西卡


    今年投资近2亿元在苏州建设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项目


    中国市场不断涌现新机遇


    西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张烨炯


    西卡是总部位于瑞士的一家专业化学品公司,如今,西卡集团在中国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在过去6年里保持着年均12%的增长。今年1月,西卡在苏州动工兴建新的研发中心,预计明年底落成投用,这将成为西卡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中心。下半年,西卡在苏州的物流中心等项目也将动工。这几个项目投资近2亿元。未来几年,我们还将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建设西卡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化工厂。


    近年来,西卡加快在中国的产业布局调整。随着多个行业推动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我们抓住转型机遇,在新能源、建筑节能、汽车工业降耗等领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现在,我们为光伏设施、海上风电设施生产的结构黏结剂、模具,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回顾过去几年在华投资的经历,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市场不断涌现新机遇。这些年,中国本土企业迅速崛起,我们深知,只有加快技术迭代创新,加速本土化,融入中国的新发展格局,才能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


    西卡看好中国的信心,来源于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高效优质的服务,也在于中国在新能源、新基建等方面的广阔市场空间。对西卡而言,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全球最高,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最有投资价值的市场。


    (本报记者黄晓慧采访整理)


    施耐德电气


    过去一年,在华四大中心新增研发人员18%


    发展的中国是创新的源泉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


    2021年,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落地北京亦庄,由此形成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大研发中心的布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持续上升,过去一年,四大中心新增研发人员18%,新增各项专利约300件。


    中国的产业体系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中国市场对于数字化技术、绿色创新和低碳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我们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拥有23家工厂、7个物流中心、1600多家本土供应商,在华供应链已实现90%的本土采购率,这让我们能够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截至目前,我们已建成15家“零碳工厂”、15家中国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规模全球领先,各产业正加速绿色转型,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是我们的创新源泉。


    如今,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不仅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也将中国原创的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市场。近3年,研发人员规模扩大了30%,新增人员中有51%专注于数字化研发。


    中国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升级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的国家创新实力,都让我们更加坚定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为引擎,助力产业加速向高效和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诺和诺德


    近期完成在津第八次增资扩产,金额达1.5亿美元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体现在行动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周霞萍


    中国是诺和诺德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于1994年落户天津以来,持续深化产业链布局。研发层面,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诺和诺德全球研发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层面,2020年,我们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投资2亿元人民币,成立诺和诺德(上海)医药贸易有限公司。


    近期,诺和诺德完成了在津的第八次增资扩产,金额达1.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诺和诺德在华产值达到126亿元。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始终是最重要且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其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相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增长,为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遇。


    诺和诺德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体现在行动中。2019年至2021年,我们完成了5亿元人民币投资。为进一步扩大本地化经营,公司正计划展开在津最大一次单笔投资,总投资额预计超过60亿元。


    诺和诺德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深化全产业链布局,服务中国及全球患者,并通过中国创新、中国制造助力全球应对共同挑战。

    2022-09-28
  • 税务系统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本报北京9月26日讯(记者曾金华)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全国税务系统开展了“喜迎党的二十大兴税强国铸忠诚”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以实干实绩彰显担当,扎实做好各项税收工作,特别是落实好包括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在内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为加快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税务局利用“红船税务智囊团”等纳税服务品牌,通过云上直播、上门走访、专场培训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服务。嘉兴市南湖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罗建荣介绍,南湖区税务局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用真抓实干持续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近日,浙江安吉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运行,每年可为华东电网节约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万吨。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及时为他们办理留抵退税1.15亿元,保障华东最大“充电宝”顺利投产。“助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绘出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的共赢图,是我们基层税务人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出的实际行动。”安吉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杰表示。


    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大潮澎湃。今年以来,京东方MiniLED(合肥)新建项目加快建设,扩大产销对企业资金链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出台后,税务部门立即安排专人指导企业测算应退留抵税额,有针对性地准备退税申请资料。京东方合肥区域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收到退税6.34亿元,为企业发展增添了信心。


    宁夏吴忠仪表公司是我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控制阀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以来,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累计扣除金额达1.15亿元,近两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达1830万元,激活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攻关的动能。


    “我们坚信,随着一系列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不断落实、‘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更多市场主体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群表示,宁夏税务部门落实落细各项税费支持政策,截至8月末,全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97.8亿元。


    截至8月31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3万亿元,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贡献了税务力量。“税务部门将持续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近期出台的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等政策,精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岩岩表示。

    2022-09-28
  • 发挥科技赋能优势 绿色制造释放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共组织实施了300余项绿色制造重大工程项目,发布了184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制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500多项,培育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3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将制定出台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指导意见,部署“十四五”绿色制造推行工作。同时,统筹用好中央和地方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梯度培育领军标杆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在于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黄利斌介绍,“十三五”时期,工信部把绿色制造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为纽带,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支撑起绿色制造的基本面,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绿色制造是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制造业模式,它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已基本建立,绿色理念落实到了产品、工厂、企业、园区和供应链;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化工、家电等行业树立了一批绿色制造典型,企业绿色化转型不断推进;“双碳”目标加快落实,绿色制造蔚然成风、加快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零碳制造:转型新路径”圆桌论坛上,联想集团数据智能工业节能解决方案总监陈鑫表示,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碳排放量、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但工业制造领域的绿色、零碳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实践碳基线盘查、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举措设计等环节依旧面临着诸多难题,“零碳制造”的实现离不开体系化支撑。


    黄利斌表示,将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绿色低碳标准体系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各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加快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完善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结合近几年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培育建设工作,梯度培育绿色制造领军标杆。


    发挥科技赋能优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减碳战略,与致力于减少生产的“衰退型减碳”、致力于提高碳生产率的“增效型减碳”这两种防御型战略不同,“创新型减碳”属于一种进取型战略,旨在通过创新技术在相同产出下减少碳排放,具有发展潜力大、“绿色溢价”低、附加效用多等多种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机会启动和引领远超减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绿色制造推进的加速器。赵刚分析,首先,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可以采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建设数字“双碳”监测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智能分析。其次,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将数据要素投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能源、原材料等投入,降低能耗以及碳排放,提升生产效率。再次,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实现数字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出更多数字化的绿色能源低碳技术,如数字化的新能源装备、储能装备等。


    “立足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优势和实体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加速‘数实融合’,构建零碳制造体系,才是平稳迈向碳中和的关键。”联想集团副总裁、全球电脑与智能设备首席质量官王会文说。


    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联想集团研发的低温锡膏工艺可在加快焊接速度的同时增加产能,减少35%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温水水冷服务器可帮助绿色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每年减少超过42%的电费和排放;浪潮信息与京东云联合发布的天枢液冷整机柜服务器支持冷板式液冷,与传统风冷式整机柜相比,散热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40%以上。在智能生产方面,联想集团自主研发的生产调度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黄利斌表示,工信部将建立数字赋能绿色制造引导机制,推动利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数据中心、5G是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也是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之一。为了推动数据中心、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引导数字基础设施加快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以来,工信部向社会推荐百余项为数据中心、5G节能提效服务的先进适用技术产品;为打造典型标杆,发布3批共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组织制定《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能效标准,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升级。目前,5G基站单站址能耗已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了20%以上,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比值已降到1.3。


    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数据中心年碳排放量也与日俱增。“可持续性已不再是数据中心建设的附加条件,而是必须采取的措施。”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规划总监陈彦灵说。


    据悉,工信部将完善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效相关标准制定修订,支持开展信息通信设备能效、绿色运维、高效制冷等标准研制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开展数据中心等能效监察,促进重点用能领域依法依规合理用能。


    开放计算中国社区负责人叶毓睿介绍,当前,社区的众多成员都在数据中心可持续性上发力。如浪潮信息兴建了亚洲最大液冷数据中心生产研发基地,其通用服务器、高密度服务器、整机柜服务器、AI服务器四大系列产品均支持冷板式液冷;三星电子存储器事业部正朝着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努力,开发节电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并发掘环保型材料。


    “我们将引导企业向气候适宜、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部署数据中心。持续发布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推荐目录及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节能设备革新和技术应用,并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组织对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实施节能诊断,深挖节能潜力,促进节能降碳、降本增效。”黄利斌说。(黄鑫)

    2022-09-27
  •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 守好消费者“钱袋子”

    在浙江,“共富专员”走村入社,将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宣讲到偏远乡村;在云南,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针对一些老年人的需求,讲解金融知识;在甘肃,情景剧、歌曲联唱等活泼生动的表演展现各类金融防骗手段,引导消费者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9月金融知识普及月期间,丰富多彩的金融宣教活动在各地开展,帮助消费者、投资者学习基础金融知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更好地共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


    今年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不仅宣传教育合力增强,内容也更丰富,重点更为突出。


    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介绍,宣教内容涵盖了消费者生产生活所需金融知识、倡导科学理财和合理借贷、提供专业便捷的投资者教育服务等方方面面,同时聚焦重点人群、热点问题,贴近社会公众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比如,人民银行着力针对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消费者权益和危害金融稳定安全的行为,重点开展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着力提高金融知识普及针对性。“我们聚焦重点人群,围绕‘一老一小’、新市民等分层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弥补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短板。”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王毅表示。针对老年人,银保监会设计了老年人金融素养跟踪研究项目,与社区、老年大学、老年福利院等开展合作;针对大学生,组织金融机构、媒体、公益团体向高校学生提供“生动、活泼、有效”的金融教育,持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群体,更加注重以接地气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志愿者走向田间地头开展宣传教育。


    近年来,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广受投资者关注。注册制下,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选择更加丰富,需要具有更强的专业投资能力与风险识别能力。因此,证监会围绕这一重点开展多项投资者教育活动。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副局长林丽霞介绍,证监会开展“读懂上市公司报告”活动,引导投资者愿读、会读信息披露文件,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宣教活动的形式也要更加贴合消费者信息获取习惯。


    注重发挥数字化手段和线上教育优势。本次活动中,国家网信办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策划推出图解、短视频、H5动画等融媒体产品,带动广大网民学金融、懂金融,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网络防护技能。银保监会进一步发挥“风险提示”这一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银保监会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采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构建百姓金融安全防线。


    进一步畅通消费者诉求反映渠道。今年上半年,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接听消费者来电128万通,接通率90.79%,群众满意度99.22%。人民银行已累计下发督查督办函329件,综合运用约谈、督查、督导、监管通报等手段对69家银行保险机构投诉处理情况进行指导。近期,证监会对服务投资者的12386热线进行优化升级,接受投资者投诉、举报、咨询、意见建议四类诉求事项。


    随着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从2017年的63.71、2019年的64.77提升到2021年的66.81,在国际上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本报记者赵展慧)

    2022-09-27
  • 山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75%

    本报太原9月22日电(记者郑洋洋)记者从山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山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努力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75%,炼钢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47%,焦化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64.5%,传统优势产业生存力发展力不断增强。

    2022-09-26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意见发布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吴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3部门近日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范和加强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工作。


    《意见》明确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适用条件和优先对象。强调因地制宜,指出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名录、能耗超过基准值、能效未达到标准等情形的公共机构优先采用,不搞“一刀切”,确保精准有效。


    《意见》规范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操作流程。在总结提炼部分地方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规定了前期评估、组织采购、合同签订、组织实施、项目调整、后期评估、资产管理和费用结算,确保全流程、易操作。

    2022-09-26
  • 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利润1.17万亿元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9月23日发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央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13.55万亿元,利润总额合计1.17万亿元。上半年,央企公司经营状况稳中向好,发展韧劲持续显现,为夯实央企总盘子、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84家中央企业共控股450家上市公司。其中,央企境内上市公司361家(以下简称“央企境内公司”)、央企港股上市公司(含A+H股,以下简称“央企港股公司”)118家。






    上半年,央企公司规模效益持续增长,经营指标不断优化。央企公司(相关统计口径为截至8月底境内和香港市场披露情况,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利润水平领先市场。上半年,央企公司规模效益占央企总盘子的比重有所提升,央企营业收入的67.28%、利润总额的81.39%均来自上市公司。











    央企公司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发展韧劲持续显现。上半年,央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64%,优于同期境内和港股市场整体水平。同时,央企境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合计1705.38亿元,占境内市场的27.46%。


    央企公司充分发挥上市平台功能,积极开展融资助力主业发展。央企公司积极通过发行股债结合等权益类产品平抑市场波动,实现股权融资小幅增长。上半年,合计实施股权融资(不含IPO)372.36亿元,同比增长9.69%。同期,央企境内公司共发行债券258只,融资规模4292.00亿元。同时,央企公司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不断加大绿色产业项目投资,踊跃发行绿色债券,共发行绿色债券35只,融资418.90亿元。


    央企公司积极促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引导市场价值合理回归。截至2022年8月,央企公司总市值合计17.27万亿元,市值表现优于同期上证指数、恒生指数表现。央企公司增持回购行为显著增加,上半年,15家央企公司得到大股东增持,增持金额合计65.68亿元,金额同比增加118.75%。


    “上半年央企公司经营指标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增长,表明央企公司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率不断提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未来,随着运行质量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在央企中的基本盘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可以更好激发和释放发展潜力。

    2022-09-24
  • 人力资源报“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优秀企业(人物)新模式启动

    人力资源报记者刘继英


    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宣传各地各行业重质量、讲信用、守承诺的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让更多用户获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人力资源报集中七年新经济活动宣传推广经验,以融媒体平台联动央媒及地方新闻媒体网络互动集合推广,探索出一条为企业快速提高影响力、扩大宣传效果的“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新模式,助力各行业优秀企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众多优秀企业的奋进与贡献,优秀企业产生是更多优秀人才的不断进取和创新工作,人力资源报将大力推广宣传优秀企业、优秀人才,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经济新媒体融合推宣”新模式。让更多企业快速提高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提升品牌美誉度,达到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效果。


    我们将通过政府公开的信用大数据、有关协会、媒体、权威信用评价机构等遴选出信用优质的企业(人物),经网络征求民众的赞同热度、助力热度,甄选出各行业优秀企业予以广泛推广宣传。并将获得大众认可的优秀企业(人物)推荐给有关行业协会、机构、平台等,扩大社会影响力。

    2022-09-23
  • 助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


    “政策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中小企业拥抱数字化、主动转型,进一步向‘专精特新’行列迈进。”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说。


    有研究指出,89%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仅有3%处于深度应用阶段。


    “从现状看,中小企业定制化转型方案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很多企业有畏难心理。”梁志峰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需要靠市场化手段解决。一方面,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支持服务平台,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另一方面,以资金撬动市场,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推动转型规模效应加速形成。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表示,政策提出按照“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思路,调动三方积极性,探索中小企业以转型收益支付服务费用等方式,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通知》提出,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家至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


    “此次政策以打造试点样本为目标,要求服务商探索形成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和个性需求的工程化样本合同与操作规范,明确投入和产出,既为复制推广打好基础,也让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投入有本账。”梁志峰说。


    据了解,此次中央财政将对完成改造目标的服务平台安排奖补资金。如何用好用实财政资金?在鲁春丛看来,应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企业主体三方面发力,加大试点工作推动力度。


    政府部门选好平台至关重要。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遴选,选出真正有市场价值、创新活力、发展潜力的平台。同时,健全审核工作方案和监督考核机制,保证遴选和验收考核过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建立专家团队指导监督的保障机制,强化事中管理;加大对技术先进、效益突出、企业反响好的共性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推广力度。


    “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鲁春丛建议,鼓励公开竞争,激活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活力,选出最优解决方案推广实施;优先选择中小企业密集、升级潜力大的细分行业,科学验收转型成果进行补贴。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着力夯实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推进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与数字化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构筑新型管理体系;没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步推进管理、业务、设备上云。(李芃达)

    2022-09-23
  • 加快融合创新发展 激发信息消费潜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下一步,相关部门应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新一代技术研发,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加快融合创新发展,激发信息消费潜力。应通过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升级的方式,让市场更大、产品更优、收益更高。同时,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搭建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资源交流和优势互补,共创发展机遇。(时锋)

    2022-09-23
  • 即时零售服务“15分钟生活圈”

    “上个月总共卖了7618单外卖,占到了店铺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某便利店经营者宋庆说。8月份,宋庆开在海口美兰区的便利店没受疫情影响,销量不降反增。而这多半的功劳,要归于即时零售渠道的火爆。


    “最远一次送到观澜湖,18公里,花了半小时。”宋庆说,自从上线开展即时零售业务以来,88平方米的小店发生了不少变化:服务范围扩大了,从1公里拓展到10公里以上;商品种类增多了,店里陆续增添商品超过6000件,比同平台的大型商超数目还多。顾客们也很高兴:日用百货不用去超市了,小众品类不用等快递了,急需用品不用东奔西找了,这儿“随要随买”“随买随到”。


    即时零售满足了社区居民消费需求,也能提振实体经济活力。去年7月,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统筹考虑当地电子商务、即时配送等在线商业发展水平,做到实体门店配置与在线商业发展相协调。”根据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海口市即时零售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5%。


    居民有需求、店家有商品,可怎么匹配,又怎么送达?日渐成熟的城市即时配送服务网络,使“一刻钟购物”成为可能。据了解,海口市提供即时零售配送服务的企业包括即时零售平台、大型物流企业、传统电商平台等。来自美团、饿了么、顺丰、京东的骑手每天穿行在这座300万人的城市,提供从“跨区域跑腿”到“最后100米”的送达,保障物流大动脉和微循环的通畅。“随着城市配送服务网络的快速完善,以小时达、分钟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已经成为零售模式创新的新方向。”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专家李鸣涛说。


    买菜、购物、娱乐……以即时零售为切口,海口市正积极打造“15分钟生活圈”。去年5月,海口市商务局以龙华区世贸社区、秀英区海口港社区为试点,推出“15分钟生活圈”在线便民服务,一个APP就可通达社区“医食住行游学购”。如今,海口已逐步形成“互联网+社区”的基层治理和服务模式。


    今年1至8月,海南省即时零售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今年上半年,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46.31万户,同比增长144.89%,其中数量排名第一的行业为市场批发零售业,增长32.15万户。发展即时零售、打造“15分钟生活圈”,正成为海南省营造便利消费环境、全面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报记者孙海天)

    2022-09-22
  • 外贸大省挑大梁 多举措激发外贸潜力

    1至8月,浙江进出口总值达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8.8%,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为19.7%和21.2%,均居全国首位;同期,北京地区进出口增长18.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山东进出口增长18.2%,高于全国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陆续出炉的地方外贸数据显示,外贸大省为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动能。





    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还在密集推出新举措,进一步促进外贸大省潜力释放,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受访专家指出,我国外贸大省基础较好、具备增长韧性,随着更多支持政策落地显效,有望为外贸创新发展、稳中提质提供有力支撑。


    成绩单出炉外贸大省亮点多


    外商进不来,市场就“开”到客户家门口,货单推送到用户手机上。最近,义乌商城集团联合一家供应链企业的西班牙海外站平台,新增3500余家当地采购商,并通过线上撮合交易场景发起询单,采购商品。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超210万种的商品发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影响下,义乌创新推出小商品数字自贸应用,线上即可为采购商精准匹配有供货能力的商户,实现了远程线上谈生意、下订单。义乌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义乌进出口总值3066.4亿元,同比增长29.8%。


    在传统外贸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也在加快突破。期间,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出口增长45.3%,高出整体出口23.7个百分点。多重因素带动下,1至8月浙江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居全国第3、第2和第6位,对全国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均居全国首位。


    上海、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外贸都在逐步恢复。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前8个月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整体增速1.5个百分点,为稳住外贸大盘提供了强劲动能。


    还有不少外贸占比较大的省份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例如,前8个月,山东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8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6位,增长18.2%,高于全国外贸整体增速8.1个百分点。同期,北京进出口总值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8.2个百分点。


    北京海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8月份,北京进出口值冲高至3294.1亿元,同比增长23.5%,刷新单月进出口纪录,为全国外贸稳增长贡献了力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对记者表示,我国外贸大省表现优异,前8个月交出的成绩单很出色。她进一步指出,几个进出口大省市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疫情冲击,还能在高基数大体量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难能可贵,表明我国外贸大省基础较好、具备增长韧性。


    多重举措助力进一步激发潜能


    专家同时指出,这些外贸大省市的顶梁柱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释放。据海关统计,前8个月,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均超过万亿元,合计进出口20.54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低于同期全国10.1%的进出口增速。


    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提出压实外贸外资大省责任,更好发挥挑大梁作用,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服务。


    随后,商务部于9月14日召开全国外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扩增量、防减量、强保障”,支持外贸企业保生产保履约,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增长点。


    另外,记者从近期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商务部将持续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行动,指导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推出相关举措。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纷纷从加强出境参展、商洽等服务保障,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推动RCEP红利释放等方面推出举措。


    广东提出,支持企业包机“出海”抓订单,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江苏积极发掘RCEP机遇,南京海关为企业提供定制培训,帮助企业利用好RCEP关税优惠政策;浙江提出加大国际海运物流纾困力度,加大信保支持力度。


    培育新动能支撑外贸稳中提质


    专家分析,综合施策下,外贸大省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并为全国外贸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记者表示,外贸大省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其动能恢复和潜力释放,对整体外贸的推动作用显著。


    周密认为,从目前各部门和外贸大省自身部署来看,政策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便利化举措和税费信保等优惠措施,为企业降成本;二是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间的协同发力,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力度,稳定企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意愿和能力,筑牢我国外贸稳中求进的基础。


    周密同时提出,在国际形势复杂、市场波动比较剧烈形势下,外贸大省要根据环境变化扎实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寻找创新发展的路径和贸易品类。


    庄芮认为,外贸大省是我国外贸增长的顶梁柱,是稳外贸的关键,也是我国外贸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她建议,进一步发挥外贸大省积累的产业和规模优势,用好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各环节的模式创新和渠道创新;还要鼓励外贸大省当中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大胆探索,以制度创新推动外贸创新。


    庄芮表示,相信相关部门和地方的针对性举措,将推动外贸大省的外贸创新发展,为我国外贸稳总量提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记者王文博屈凌燕)

    2022-09-22

  • 首 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