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八月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6.4%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记者谢希瑶)记者19日从商务部获悉,2022年1至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下同),折合13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2%。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1%,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1%。


    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4.3%、27.6%和43%。


    据悉,2022年5月起,根据新修订的《外商投资统计调查制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包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的全口径数据,同比为不含上述领域的可比口径。

    2022-09-21
  • 引导期市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日前,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出期货新型产品,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期货功能作用,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大局保驾护航。打造中国特色期货市场,对内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外提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规模体量和创新能力快速上升的新时期,呈现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和鲜明特色。作为全世界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大国之一,我国不断推出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产品期货,满足企业套期保值需求,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近10年来,期货市场新上市品种超出过去20年来的总和,特别是PTA、甲醇等中间产品期货的发展,增强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上市原油期货等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产品期货,其交易价格也逐渐被国际市场接受。


    我国期货市场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的交割制度,可避免极端价格事件的发生。近年来,负油价、LME镍价暴涨等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这些极端价格往往发生于合约到期前,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为逼仓和捕食性交易等提供了机会。而在我国,保证金会随着合约到期日临近而上调,使得投机行为的操作成本被提高,从而在几次极端价格事件中保证了国内期货价格平稳运行。


    此外,我国期市还通过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度炒作。随着全球商品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期货市场中,大量投机行为导致过度交易,使期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而通过调整保证金、手续费和涨跌停板幅度,以及颁布实施期货和衍生品法等方式,我国积极调控期货价格,减少了过度投机造成的价格波动。


    不过,我国期货市场现阶段仍存在品种及规模有限、参与者结构不合理、全球定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需从多方面完善,推动期货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要加大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品种范围,增强我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吸引力,提高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的话语权。推动QFII和RQFII制度改革,合理引入境外资金,畅通国内外要素和资源流动。


    要推动产品与业务模式创新。围绕绿色金融、“双碳”目标等发展战略,结合传统品种的风险管理经验,推出碳排放、商品指数等创新型品种。依托我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推出国内特有的中间产品期货,建立品种优势。完善“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开发更多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产品,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要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应引导更多专业性强、投资周期长的机构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入市,提高市场流动性。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建立起包含套保实体企业、机构投资者等在内的成熟投资生态,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要完善交易制度。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交割体系,实物交割地点和底层资产标准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化。保证金调节要注重合理有度,在调控市场投机热度的同时,要避免因过度调整带来不必要的价格波动风险,减少利用规则漏洞操纵期货价格的投机事件发生。


    (作者汤珂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五道口金融学院访问教授)

    2022-09-21
  • 财政政策着力扩投资促消费

    近期中央反复强调,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当前国内有效需求情况怎样?如何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


    面对需求不足问题,宏观政策如何发力备受关注。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专项债券、大规模留抵退税等政策工具发挥出重要作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


    用好专项债务限额


    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


    “中央政治局会议和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部署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定总需求的相关举措,包括充分使用专项债结存限额、拉动基建、刺激消费等。”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从宏观形势看,一系列部署主要用意在于促进需求尽快恢复,稳定经济大盘,促进就业稳定。


    专项债券在拉动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比以往年度大大提前。同时,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


    专项债券拉动投资效果明显。今年前7个月,各地已安排超过25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铁路、收费公路、干线机场等重大项目,积极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当前我国投资需求潜力较大,专项债作为一项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挥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下半年,地方政府应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发挥政府投资扩大再生产的乘数效应,拓展新的投资空间。”李旭红说。


    “今年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土地出让收入也受到冲击,总体财政压力大于往年,用好专项债限额能够适当缓解部分地区财政压力以及推动基建。但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债的限额与余额之差的地域分布不太均衡,要发挥出作用,需在项目储备、筛选上下足功夫。”罗志恒表示。


    推动企业扩大投资


    虽然近年来疫情对市场影响不小,浙江新劲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仍然开足马力生产,产品持续热销。公司负责人范爱松介绍,通过数字化改造,企业实现了全流程产品生产监管,在市场上打开一片新天地。


    企业全力开展科技研发和投资的背后,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功不可没。“仅今年,公司就收到了留抵退税及出口退税300余万元,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范爱松表示,公司将这笔资金用于引进新能源全自动阀类生产线,努力打造业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空调总成生产企业。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3万亿元。其中,4月1日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至8月31日,已有20490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上,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的1233亿元,已累计有21723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上。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在有效引导社会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给企业送去“真金白银”,让企业投资动力更足。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二季度,办理留抵退税的制造业企业设备投资同比增长11.9%,增幅比无退税企业高9.5个百分点。


    李旭红分析,一系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类型多、规模大、覆盖面广,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增加企业现金流,有利于打通企业资金堵点,刺激企业投资需求,增强市场主体投资预期。


    除了增值税留抵退税,今年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还包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缓缴社保费加力扩围等,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


    近日,财政部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在展望下半年财政政策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下一阶段,税费支持政策将进一步提高支持的精准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对企业扩大投资的带动效应将更为明显。”李旭红说。


    增强居民消费动力


    4月份50万元,5月份80万元,6月份96万元,7月份110万元……近几个月来,“百年老店”河南洛阳东华大酒楼的营业额逐步提高。


    “今年我们享受到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两项减免,以及增值税加计抵减等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了经营压力,进而开展充值送套餐、进店消费送现金券等各项优惠活动,激发了消费者的热情,经营状况明显回暖。”酒楼副总经理谷刚说。


    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一方面推动企业纾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居民消费。国家税务总局统计表明,截至7月20日,零售、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5428亿元。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6月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销售收入分别比5月份提高7.5个、19.1个和5.8个百分点。


    同时,税收政策还大力支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助推内需潜力释放。5月底,国务院明确,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提振汽车消费,这一政策预计减税6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同样吸引消费者目光,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406.8亿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7月份免征车购税71.7亿元,同比增长119.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19.4万辆,同比增长1.2倍。


    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这是自2014年我国首次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购税政策后第三次延续实施该政策,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我们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累计增长超4000万元,同比增幅近120%,税收优惠政策延续执行给市场注入新动力。”四川遂宁市恒思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雪梅介绍,部分热销款新能源车甚至出现了预购等待交付的情况,仅8月上旬就已经被预订了100多台,9月汽车市场传统黄金消费季的销量预计保持快速增长。


    “下一步,应继续做好促投资、促消费财政政策落实落细的工作,形成多元财政政策的合力。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弥补当前投资、消费需求不足,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李旭红说。(曾金华)

    2022-09-20
  • 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

    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加工高端纱线。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高效变频压缩机、圆珠笔头等关键部件取得突破,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性服装等创新产品日益增多,恶性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我国已建成覆盖面广、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有力保障了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各类民生产品供应。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举行的“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布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不断提升消费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夯实扩大内需战略供给基础,推动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品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约2700万,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百亿规模消费品企业有150家,轻工、纺织出口额占全球30%以上。


    同时,消费品工业持续发力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消费品生产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00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洗碗机、扫地机等新品类家电发展迅速,新型耐用消费品加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消费品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稳步提高。消费品工业领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积极进展,个性化定制模式广泛推广。服装、家电、制鞋等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婴幼儿配方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前10位家电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合计占全行业接近70%。运动鞋、自行车、美妆产品不仅在国内热销,也成为海外“爆款”,老百姓对“国潮”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


    国潮兴起正是我国消费品工业持续发力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的有力证明。国庆节前夕,年轻消费者们纷纷在得物APP置办“国潮”新装备,为“十一”长假出游做好准备。国潮品牌相关鞋服、数码产品、配件饰品、运动健身器材成为年轻人网购的热门选择,不少老字号品牌正加速占领年轻人的购物车。敦煌感配色、三星堆联名、墨竹印花、锦鲤等国潮文化符号,不仅是年轻人的讨论话题,还是他们的穿搭时尚。


    “目前,在国内纺织服装消费中,国内品牌占据主要地位,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快速提升,国内纺织服装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我们将在纺织行业加速推进‘国潮’品牌建设。持续开展纺织服装品牌跟踪培育工作,组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试点示范,支持各地和行业举办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增强品牌文化自信。”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说。


    何亚琼透露,工信部将持续组织开展“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通过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新锐精品、塑造区域品牌,创建300个“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培育200家百亿元规模知名品牌,提升我国优质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中国文化、民族特色、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品供给。


    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将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支持,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持续推进重点行业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智能家居品牌评价,加强成果发布和交流推广。到2025年,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


    据介绍,工信部还将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围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家居等民生需求,以数字化研发设计促进产品迭代更新,以自主创新创造引领消费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品”,打通生产端和消费端数据链路,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推动供需高效对接和精准交付,培育形成一批新品、精品、名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应用促进了纺织生产方式的变革,棉纺数字化纺纱生产线使棉纺万锭用工由60人下降到15人,化纤智能工厂实现了原料输送、工艺控制、自动卷绕包装乃至仓储的全流程数字化。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纺织生产由大批量向个性化柔性生产转变,满足了小批量、多品种、及时化需求。”曹学军说。


    据了解,工信部将在服装家纺、家电家居、食品医药等行业加快以数字化改造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智慧供应链管理,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广应用300个典型企业案例,加快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着力拓展100个新型消费场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消费体验,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推动实现品质变革和智能升级。(黄鑫)

    2022-09-20
  • 金风科技站上风口

    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风科技智慧园区。(资料图片)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一创新成果亮相。


    “风匠系统是公司历时8年打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场精益投资服务平台,可实现风资源评估更加精准高效。第四代产品应用场景从风电场选址拓展至光伏领域,适用于风光大基地和多能互补等能源项目场景。”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介绍。


    近年来,金风科技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开展场景化风电整体解决方案,坚定走高质量和规模化发展之路,从“以我为主”的“新能源+”,逐步转向一专多能的“+新能源”。2021年,金风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05.71亿元;国内新增装机容量达11.38吉瓦,全球新增装机12.04吉瓦;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保持国内第一位、连续7年位列全球前三位。


    专精于风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给风电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作为风电行业的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现代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由仿真驱动,整机多学科耦合仿真是贯穿机组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也是风电技术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瞄准整机仿真技术,金风科技从零开始,自主研发了整机仿真软件,并针对叶片模型、传动链模型、整机稳定性模型等进行专项优化,可有效支撑大叶轮、长柔叶片、高塔架风电机组的仿真设计。


    “金风科技智能风电机组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设计为基础,为客户设计、交付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优的风电装备,并降低规模化风电投资风险。”曹志刚说。


    在整机仿真软件开发基础上,围绕市场多元化核心需求,金风科技加快产品技术变革,丰富智能风机系列产品,持续推进风电机组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使产品能覆盖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公司中速永磁系列产品在多个风电项目实现快速交付,首批商业项目已陆续进入并网运行阶段。


    经过充分论证和技术积累,金风科技于2021年推出全新一代中速永磁智能风机,包括陆上风机系列产品以及海上风机系列产品,具有高可靠性、高收益率、高发电性能。


    “对企业来说,要不断去探寻边界,不断去探寻极限,而这些探寻也正是我们的创新原动力。”曹志刚说,金风科技拥有3000多名研发和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塑造企业差异化竞争力。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拥有国内外专利近6000项。


    业内预计,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年均复合增速会达到44%,是发展最快的新能源细分赛道。与此同时,风电装备加快向“大型化”“深海化”发展,对风电安装的海上施工作业能力和装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设计开发海上风电机组的同时,金风科技致力于推动海上风电降本增效和平价开发。8月18日,金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1600吨风电安装平台在江苏南通开工。该项目通过采用“运输+储存+起重”一体化模式,优化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方式,大幅提升风机部件吊装效率,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面向存量市场挖潜,也是金风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许多老旧风电场处于风资源丰富地区,但风电机组容量系数、年利用小时数均偏低。对此,金风科技通过全面检测和评估,提供系统、专业、可靠的个性化提质增效解决方案,辅助发电企业通过存量电场的增功提效和老旧风电场延寿技改,实现设备性能提升、资产性能优化的目标,帮助老旧风电场“风尽其用、地尽其利、机尽其能”。


    不止于风


    从北京南四环东路驶出,远远就能望见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的一座硕大风车,风车上“亦庄金风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的蓝色大字格外醒目。风车叶片随风而转,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为它脚下的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满足日常办公、照明所需。


    “智能微网通过风光互补发电,保证稳定的电能供应,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独立运行。”在金风科技智慧园区内的办公室,曹志刚指着窗外的风车告诉记者。


    这个巧妙地把风机、光伏、储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微网,源于金风科技让自己的园区用上绿电的想法。“我们当时想,如果发的电用不完,可以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先把自己变成绿色企业,再帮助别人改变。”曹志刚说,智慧园区通过部署4.8兆瓦分散式风电、1.3兆瓦分布式光伏和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生产与消纳。


    在建设智慧园区的过程中,金风科技采用定制化“零碳能源供应+能效提升+能源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结合储能配置定制化智能微网,实现园区绿电自发自用;运用自主研发的能源聚合平台,量身定制最优经济运行策略,进一步节约园区用电成本;配合智慧能碳平台实现不同层级能源运行管理,有效降低碳排放,推进园区建设。


    智慧园区源于金风科技开展的一系列零碳实践。“公司的目标是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推动供应链向零碳转型,提升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5年,主要供应商生产金风产品的绿电使用比例为100%;到2040年,金风产品回收利用比例达到100%。”曹志刚说。


    “以前我们吃风电这碗饭,提供风电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这是‘风电+’‘新能源+’。以后可能会变成‘+新能源’,以客户为主体,扮演提供服务的角色。”曹志刚说。


    角色的转换会带来哪些改变?“挑战在于姿态,不在于形式。有的业务以我们为核心,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有的业务变成服务型,要按照别人的需求做好工作。”曹志刚说,“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可信赖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并一直为此努力。”


    目前,金风科技在欧洲等重点目标市场取得多项突破,并积极布局非洲、南美、亚洲等新兴市场,实现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管理国际化,业务覆盖32个国家。今年,公司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引领,不断拓展全球市场,推出质量更可靠、性能更优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多元化盈利能力。(杨学聪)

    2022-09-19
  • 海外华商抢抓绿色经济机遇

    日前,由国务院侨办主办的2022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在厦门召开,峰会主题为“绿色经济与海外华商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位华商代表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峰会期间,多位华商代表向记者分享了企业及自身在节能减耗、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和奋斗经历,并对参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双碳转型表示充满信心。


    主动拥抱绿色转型


    在美国创业多年,施乾平一直期待能让中国喷印品牌在国际上“立起来”。在他看来,主动把握绿色低碳趋势,给了他和团队一个机遇。


    “1999年,我在北京创立了金恒丰科技集团,主要生产大型工业打印机。当时的打印机使用溶剂型墨水。虽然溶剂会挥发造成环境污染,但因在大幅面和宽幅面打印方面有巨大的市场,公司产品供不应求,利润很高。”施乾平回忆说,“2006年前后,国际上开始有国家陆续颁布法令,要求打印设备更注重节能环保,开始限制溶剂型喷绘机的使用。我意识到,生态友好是工业打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过长时间调研思考,我最终决定转型研制高精度的UV环保打印机。”


    然而,这个决定遭到公司其他高层反对。“他们认为,研发环保打印机成本太高,实在没必要冒险。但我认为,生态友好型的产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施乾平说,“我抓住契机招揽了大批研发骨干,专注技术攻关。2010年,我们率先研制出了5米宽幅UV环保打印机。”


    环保产品造出来了,市场却不买账。“那时,售价百万以上的工业打印机几乎都是进口产品,而我们的产品售价当时是128万元,市场很难接受国产品牌卖这么高的价格。”施乾平说,“当时工业打印机应用领域也没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行业内对绿色生产方式接受度不高。两年内,我们的环保工业打印机没卖出去一台。”


    2013年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工业打印机行业也随之迎来了转型契机。施乾平至今记得,2013年8月,通过一场推广喷印行业环保发展理念的论坛,他们卖出了6台设备。也是从那时起,金恒丰在绿色工业打印领域打响了名号。


    “现在,我们的工业打印机广泛应用于纺织服饰、广告标识、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销往德国、美国、英国等几十个国家。”施乾平说,“绿色低碳发展是企业必须践行的责任。对主动拥抱绿色转型的企业而言,机遇始终大于挑战。”


    厦门艾德生物董事长郑立谋回忆来时路,也认为主动进行绿色产品创新是当初最正确的选择。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改革开放后,我作为首批自费留学生,先后在法国和美国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工作了20多年。”郑立谋说。“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掀起肿瘤精准医疗的技术革命。当时,国内的肿瘤诊疗还相对落后,抗癌药物仍以细胞毒性药物的化疗为主,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也给环境带来压力。我认准了精准诊疗这一热点领域,看到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于是选择回国创业,成立艾德生物。”


    郑立谋说,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就在于以更环保、更高效的技术和产品,解决临床痛点,让患者获益。为实现这个目标,郑立谋一直在带领企业自主创新。如今,企业研发出的核酸纯化技术及创新设计的基因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大大提高了核酸提取和基因检测效率,减少了耗材和原料的使用,也减少了产品包装、试剂材料等医疗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这代人,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也目睹了一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社会各界对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生物医药这一新兴行业的企业家,我认为有必要自觉践行绿色转型,积极融入绿色发展大潮。”郑立谋说。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来到福建,扑面而来的气息让金鹰中国董事长陈昱廷感到熟悉而亲切。12年前,怀揣着为家乡莆田打造世界一流工厂的梦想,她的父亲参与规划、建设了赛得利(福建)纤维工厂。


    “建厂之初,我们就决定斥资35亿元,从国外引入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和环保处理设施,力争在原料采购、生产、物流等各环节实现清洁生产。”陈昱廷说,“建成后,工厂不断升级针对工业污水、废气等的环保设施,环保投资占到项目总投资的22%。如今,工厂的排放指标已经远低于国家标准和环评批复标准。”


    陈昱廷说,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的侨资企业,金鹰集团对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充满信心,目前已累计在福建、北京、山东、江苏等省份投资超过800亿元。


    “中国明确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后,集团在2021年初成立了碳管理委员会,全面指导和监督金鹰中国区碳管理事务,并正式提出2030年在中国减碳30%。”陈昱廷说,集团一方面积极协调旗下企业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活动,另一方面在内部加快与减碳有关的各项行动。2021年7月和8月,集团先后在江苏宿迁和广东新会工厂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还充分利用旗下企业太平洋能源集团的业务优势,在青海、新疆等地就氢能、风能等新能源项目进行了调研。


    “回望集团在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思路要始终保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陈昱廷说,“当前,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企业有必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持续投资。”


    谈起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马来西亚发林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总会长林玉唐十分感慨。


    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发林集团开启创业之路,多年来,集团成长为东南亚知名企业,他本人也为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盟在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奔走发力。


    作为深耕东盟市场多年的海外华商,林玉唐注意到,东盟国家的华侨华人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省份,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也多集中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东盟和中国北方地区的企业合作还有广阔空间。


    “2010年,在香港国际投资贸易会上,我们与山东省达成合作协议,在山东德州齐河县开发建设10平方公里的东盟国际生态城,这既能让东盟企业加深对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市场的了解,也能为东盟企业进驻中国北方市场提供交流平台。”林玉唐说。


    2016年3月,东盟国际生态城项目开工,目前多个标志性建筑已竣工。生态城内部自然环境优美,同时建有多个东南亚特色建筑和东盟民俗体验设施,提供了一扇了解东盟的文化之窗。


    为促进双边企业合作交流,东盟国际生态城承办多项中国(德州)—东盟经贸洽谈活动。2019年,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在生态城举办,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180多名工商界代表和当地60多家企业参会,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涉及精细化工、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去年5月,生态城线上承办了中国—东盟(德州)经贸对接会,当地部门、企业代表同东盟各国近百名工商企业界人士展开探讨。


    “中国与东盟各国持续开展经贸、人文合作,给了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林玉唐说,“我们将继续建设东盟国际生态城项目,帮助更多东盟国家的企业与中国相关业者进行对接,并结合中国—东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新趋势,着力促成相关绿色投资领域的合作交流。”


    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对未来在中国继续进行绿色投资,几位华商干劲十足。


    近几年,郑立谋正在加紧与国内外顶尖药企合作,加快企业绿色创新产品研发。


    “在绿色经济的大浪潮下,侨企华商可主动拥抱机遇,踔厉奋发,从点滴创新做起,以主人翁的心态主动参与绿色转型,孵化出更多民族企业,助力行业朝着高质量、可持续之路前行。”郑立谋说。


    “2021年,中国和东盟正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让我们感到振奋。东盟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种类繁多的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让东盟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具备天然优势。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风电设备及电池、电动汽车生产国;东盟国际生态城所在的德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太阳能城。未来,我们参与中国与东盟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等方面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林玉唐说。


    “作为市场主体,积极践行集约、节能、共享、协同等理念,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时代使命。当前,中国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规划和行动,无论对新能源企业还是传统企业的低碳转型都提供了无限商机。我们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施乾平说。


    最近,陈昱廷刚刚查看了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山东)浆纸公司的“中水回用”项目。这一项目自2013年实施以来,将城市中水“变废为宝”用于工业生产,每年可节省1000多万立方米水资源。“这相当于节省了整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陈昱廷说。


    “作为海外华商,我们热爱中国、关心中国。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机会,主动参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昱廷说。(林子涵)

    2022-09-19
  • 【呼伦贝尔农垦这十年】“牛”气冲天 自治区奶业振兴“特种兵”

    呼伦贝尔湛蓝天空下,一朵朵红黄白相间的“花朵”正绽放于绿色沃野之上。它们高大健硕、体态优美、蹄踏寒暑,于苍茫四野间显得格外“俊俏”,这就是全国闻名遐迩的内蒙古三河牛。内蒙古三河牛毛色为红(黄)白花,因起源于根河、得尔布尔河、哈乌尔河而得名,1986年通过自治区政府验收正式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是由呼伦贝尔农垦培育的国内首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乳肉兼用品种,已成为农垦集团乃至呼伦贝尔草原牧区主推品种和对外展示名片之一。

    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是内蒙古三河牛的“摇篮”,也是引领三河牛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企业。金秋9月,走进谢尔塔拉小镇,180余盏路灯镶嵌牛头图案、“天地牛人”题字霸气高悬、特色奶酪奶香四溢、牧场“哞”声嘹亮震人心、牛头宴引人垂涎欲滴……“三河牛”诸多元素正于无声处浸润游人心扉,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三河牛产业大发展画卷,不断唱响内蒙古三河牛品牌。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抓好三河牛种质资源保护,满足多用途特色需求,为三河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农垦集团已经形成了“种、种、养、加、销、旅”三河牛全产业链特色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生态优先、固农兴牧、以牧为主”的三河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释放出了新时期农垦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三河牛牛肉、液态奶、奶酪等优质产品多次参加食博会、餐饮博览会和农畜产品推介会,因肉质鲜美、乳指标优良、口感独特广受消费者青睐。经过长期选育提高,三河牛核心群奶产量已达到6.5吨,牛奶所含生物活性因子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是生产奶干、奶酪等民族特色产品的理想原料;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18月龄短期育肥屠宰率50%-55%,净肉率42%-45%,育肥日增重达1千克以上,肉质鲜嫩、氨基酸含量高,特别适合边远牧区饲养。同时,建立并完善了现代繁育推广体系,导入外血培育了乳用及肉用两个新品系。

    “三河牛耐粗饲、耐高寒、抗病力强、宜放牧、乳脂率高,是个乳肉兼用品种,非常适合我们牧区饲养,远比其他品种好养,能挣钱!”牧民格日图高兴地说起了饲养三河牛的好处。如今,一批批闻名遐迩的三河牛已走出呼伦贝尔垦区和呼伦贝尔大草原,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尝试走出国门远赴蒙古、越南等国家进行繁育,正逐步成为世界性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付勇龙)

    2022-09-17
  • 扩大公募REITs规模正当时

    9月14日,华夏合肥高新创新产业园REIT正式向公众发售。据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其刷新了公募REITs网下询价纪录,参与询价的网下拟认购数量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数量的156.89倍。





    同时,已上市的17只公募REITs产品今年以来在二级市场交投活跃。在稳健型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大背景下,截至9月14日,前述17只产品合计成交额421.84亿元,年内平均收益率接近7%,上市以来平均收益率超过18%。


    自公募REITs试点以来,优质项目从询价、认购,到登陆二级市场,市场各方都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这主要得益于产品具有长期收益稳定、风险分散效果较好、生成机制清晰透明度高等诸多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募REITs畅销背后也凸显出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改善该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加快优质资产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作为影响面最广、规模最大的领域之一,基建承担着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体系规模庞大且具备大量优质资产,通过进一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有效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形成与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释放公募REITs的乘数效应,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强化民生保障等方面具有极大帮助。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进一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有助于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丰富交易策略及投资选择。


    近期,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可以期待,更多支持公募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策将尽快落地,从而有力提升公募REITs长期战略价值。


    一言以蔽之,扩大公募REITs市场规模正当时。(吴珊)

    2022-09-16
  • 夜间经济持续火热 市场空间巨大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夜游”成为一大亮点。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共123个集聚区入选。目前,我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243个。





    记者了解到,多地多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一些企业也在激活夜间消费上持续发力。


    夜间消费持续升温


    主题乐园夜游、乘船夜游、城市夜游观光、夜场灯光秀……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夜游”成为一大亮点。


    看着黄沙与明月融合的绘卷缓缓展开,一曲伎乐飞天的惊鸿之舞惊为天人,广州市民王女士一家三口欣赏着敦煌文化的历史长卷。据广东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夜间开放参与观众已逾万人次,“博物馆之夜”大大促进了文创消费。


    在北京,多次打卡环球影城的邓女士感慨,如今这里夜间人气颇旺,晚上8时餐馆都要排队20分钟。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北京环球城市大道、北京欢乐谷、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湖南岳阳楼、苏州同里古镇等上榜。


    在上海,夜间休闲娱乐明显升温。美团数据显示,8月以来,上海夜间休闲娱乐订单环比增长42%。上海金桥、五角场、长寿路、康桥和人民广场的订单量排前五位。从增速看,上海老码头、新乐坊和叶榭镇是8月夜间娱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方。


    途牛旅游网出游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夜游经济的带动下,各大旅游景区、主题乐园纷纷推出夜游主题产品及相关节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在点亮城市夜生活的同时,夜间消费也增添了烟火气。美团数据显示,8月1日至8月28日,上海夜间堂食订单环比增长50%,夜间外卖订单环比增长20%。


    从全国来看,8月1日至8月28日,全国夜间堂食订单同比增长35%,夜间休闲娱乐订单同比增长27%,均高于白天订单增幅。


    深度挖掘市场空间


    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夜间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黄金时段”。她分析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的一半。21时至22时,是淘宝成交最高峰,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的比例超过36%。21时至23时,是短视频网站的访问高峰。22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餐饮外卖订单量出现明显增长。


    “夜间经济在于顺应消费者即时需求,延长商户经营时间,创造新的市场增量。”美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平台数据看,随着夜间消费需求激增,餐厅、便利店等各类商户均延长了营业时间。


    夜游经济对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同样显著。根据携程数据,今年以来,下单夜游类景区门票的消费者中,近5成也在该目的地订购其他旅行产品。


    记者了解到,多地纷纷出台相关举措,鼓励夜间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激发夜间消费活力。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城市推出夜游线路、夜间演艺和展演等夜间文旅振兴计划。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布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举办夜间消费节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北京重点打造10个“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培育10个市级“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等夜间特色地标及场景,更好地满足高品质、多层次夜间消费需求。上海400多家夜间商场、8万多家夜间餐厅、4000多家夜间娱乐场所构成了城市“夜态”,3700多家24小时便利店、800多家星级酒店丰富了夜间经济生态,2022“上海夜生活节”火热异常。


    此外,宁夏举办2022“夜宁夏潮生活”主题促消费活动,打造“夜游、夜娱、夜购、夜食、夜健、夜读、夜宿、夜展”八大场景。郑州第三届“醉美·夜郑州”消费季活动期间,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稳增长政策措施,总计投入超过4亿元,直接带动消费约150亿元。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在专家看来,促进夜间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创新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规范消费行为,打造更加完善的夜间经济生态。


    首先,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关利欣建议,顺应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结合夜间经济所涵盖的假日休闲、夜间娱乐等多种场景,优化特色美食、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旅游民宿等消费体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夜间体验消费项目,丰富夜间经济业态模式,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其次,打造夜间经济品牌。关利欣表示,应推动会、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打造夜间会展、赛事、演出等活动品牌。突出城市自然资源、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等优势,差异化打造夜间经济城市IP。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行街改造提升等举措,完善消费载体空间布局,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引导夜间消费潮流。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集聚区建设上规模上效益,对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复苏及产业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新引擎。要积极引导各地在做好常态化防控前提下,加强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持续推动集聚区提质升级,使集聚区成为居民夜间消费的首选。


    再次,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改善城市夜间交通、照明等系统,创新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社会管理方式,明确夜间固定及临时经营的时间、地点、经营范围等规则,延长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开放时间,形成政府推动、市区联动、部门互动、多方参与的夜间经济公共服务格局。”关利欣说。

    2022-09-16
  • 多项指标释放积极信号 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8月经济运行数据发布在即。业内人士预期,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8月主要指标有望回升。结合多项高频数据、先行指标看,9月以来经济保持恢复态势,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二季度明显回升。稳增长政策持续有效发力,正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需求回暖明显


    从一系列经济指标看,当前需求端回暖势头比较明显。


    一方面,商品需求开始回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8月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102.3%,较上月回升1.0个百分点,升至2021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显示商品需求开始回暖,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积极变化。“进入9月份,传统施工旺季来临,国内商品需求有望进一步好转,加之政策利好释放,预计市场信心将恢复,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稳中向好态势基本确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表示。


    得益于政策支持,汽车消费需求旺盛。根据乘联会统计,8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87.1万辆,同比增长28.9%。乘联会认为,汽车下乡加快推进、车市旺季来临,将拉动新一轮汽车消费,带来可观增量。


    消费同比增速有望回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将由7月的2.7%回升至4.2%。


    另一方面,投资需求加快释放。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已有山东、江苏、湖北等地集中签约、开竣工一批重大项目。王青预计,前8月基建投资增速将升至7.9%,较前值提高0.5个百分点。展望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全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望接近10%,远超上年0.4%的增长水平。


    工业生产保持韧性


    从生产端看,工业生产保持韧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8月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持平于49.8%,说明尽管8月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制造业生产并未明显放缓。”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由7月的3.8%上升至3.9%。


    进入9月,随着局部疫情及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缓解,工业生产继续恢复。


    在四川品重建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300余名专业工人分散在生产线的各个环节,正忙着将一块块钢板变成规格不一的钢材原件。“8月,我们的生产进度受到一些影响,接下来要加班加点把累积的订单做完,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中秋节后上班第一天,四川品重建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虎向全体员工发出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号召。


    高频数据也显示,生产端正呈现积极变化。上一周,全国主要钢厂螺纹钢产量继续回升;沥青装置开工率周度指标升至39.7%,环比提高1.60个百分点;螺纹钢、PVC(聚氯乙烯)、焦化、PTA(精对苯二甲酸)等行业开工率上行。


    “需求旺季到来,以及局部疫情、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缓解,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助力,预计三季度工业生产将企稳回升。”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说。


    政策形成合力


    在需求回暖、生产恢复背景下,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中信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受益于政策效应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增速将继续回升,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将较二季度明显提高。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三季度经济增速将显著反弹,整个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明显超过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将保持较高水平。


    就当前而言,经济恢复基础还需巩固。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住当前紧要关口,及时果断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规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出台,接续政策落点精准,政策持续用力,对经济恢复性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一方面,应加强中央和地方协同联动,及时用好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让政策及时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注重用改革的办法拓展政策空间。


    温彬认为,各方面政策有望形成合力,进而推动信用扩张,熨平经济波动,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09-15
  • 截至二季度末 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9.7%

    人民日报北京9月14日电(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07.42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67.68万亿元,同比增长9.4%;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6.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


    同期,金融业机构负债为371.04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9.5%;证券业机构负债为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6%;保险业机构负债为23.7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2-09-15
  • 外贸活力在这里持续迸发

    一批高能级贸易平台及主体加快集聚,区位和交通优势不断凸显,支持发展的相关政策持续发力……近日,记者走进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走企业、访部门、探实情,感受上海外贸企业的蓬勃活力。


    今年以来,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上海外贸企业发展状态如何?既往锻造的经济韧性是否扛过了一时冲击?记者近日走进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走企业、访部门、探实情。


    外贸底气足,贸易型总部加快集聚


    公司在中国,袜子成品则在东南亚采购,直接销售给欧美商家。这家名为“中昊针织”的企业,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探索“两头在外”的离岸贸易,当下累计货值已达200多万美元。


    走进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一张世界地图引人注目。从上海发出的几十条射线“散”至全球。公司总裁曹辉介绍,企业的销售网络不仅遍布全国,现在还延伸至欧美、中东等地。今年1至5月,虽受疫情影响,公司仍完成销售目标,实现逆势增长。


    “以上企业是个例吗?”记者询问。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商务发展处处长杨旭波拿出一份名单说:“根据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等条件,商务区近期认定了30家贸易型总部。”


    “从类别来说,国内批发零售类企业7家,国际货物贸易企业7家,国际服务与物流企业12家,平台交易企业4家。以德邦物流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国际物流企业,已发挥出物流集聚效应。”杨旭波分析,“从贸易方式来看,商务区已经覆盖了新型跨境电商、离岸转手买卖、保税展示、保转跨等,贸易方式日渐多元。”


    另外,除30家受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外,商务区还集聚了锅圈、华峰、希杰等一批贸易型总部储备企业,已有提前布局未来之势。


    “我们的外贸底子仍然很厚,而且发展后劲很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博会带来许多新机遇。当前,以30家贸易型总部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贸易平台和主体在加快集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毛翔宇说。


    抗风险能力强,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长宁区临虹路365号——上海泰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坐落于此。“我们公司主要做植保产品和精化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营销。立足上海,因为这里区位好、平台大。”公司总经理卜明星说。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公司距离虹桥国际机场、上海虹桥站仅3公里。”卜明星介绍,这里平台也多,公司借助在商务区举办的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等贸易展示平台,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出口到了国外。今年1至8月,上海泰禾销售收入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凭借区位和交通优势,商务区全力搭建多个平台,着力做强“长板”。


    在虹桥品汇A栋大楼,从地下一层进入,便直接来到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直播基地。线上发力,外贸生意照做。再上一层,是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里面各类国外商品琳琅满目。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军介绍,这里是展馆,也是商场,一到周末都是顾客。


    “我们充分利用进博会的平台优势,在这里建设了以虹桥品汇、绿地贸易港为代表的进博会常年展销平台,还建了包括虹桥国际咖啡港在内的10个百亿元级进口商品集散平台。”蔡军说。


    细数商务区的平台,还不止于此。有以海外贸易中心、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为代表的贸易服务平台,有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西虹桥商务区为代表的市服务贸易促进示范基地,有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


    此外,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新模式、保税展示等贸易新业态也正加速发展,进博会通关便利、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


    支持力度大,多措并举服务企业发展


    6月30日,《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25条支持措施干货满满。


    支持贸易型总部企业招才引智。《措施》明确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便利化措施;加大对贸易型总部企业金融支持;管委会参照内资总部政策给予贸易型总部营运专项补贴和人才专项补贴……


    当前《措施》落地情况如何?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首期提供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中信保上海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已成立服务领导小组,以虹桥营业部为主体落实相关服务工作。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前期,有企业反映对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规则不太了解,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红利不太清楚。商务区快速回应,于7月21日设立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虹桥站)。


    在位于申昆路2377号4号楼一楼的咨询站内,记者看到,这里有专门的服务人员驻守。接线员告诉记者,咨询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关税优惠、原产地规则等“一站式”信息服务。说话间,不时有企业打来电话询问,接线员立刻投入工作中。


    置身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人来人往,步履匆忙。一同随行的杨旭波,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统计部门的数据:7月,商务区单月进口额环比增长52.32%。当前,上海外贸正摆脱各类不利因素影响,稳步走高。(方敏)

    2022-09-14

  • 首 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