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假期 全国共揽投快递包裹超17亿件

    人民日报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李心萍)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假期(9月10日至12日),全国邮政快递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共揽投快递包裹超17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8.52亿件,与2021年中秋假期相比增长0.24%,日均揽收量与2020年中秋国庆假期相比增长24.8%;投递快递包裹9.31亿件,与2021年中秋假期相比增长0.11%,日均投递量与2020年中秋国庆假期相比增长37.9%。


    今年中秋假期,国家邮政局通过加强运营网络动态管理,指导企业统筹安排生产资源,提前做好运力和人力调配,保障节日期间寄递服务质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2-09-14
  • 中国经济在应对困难挑战中显现强劲韧性(经济形势理性看)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滞涨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快恢复,物价保持基本平稳,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企稳回升,成绩来之不易。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持续稳定恢复,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经济企稳回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较大幅度波动。1—2月主要指标明显回升,实现良好开局。3—4月受新一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增大,4月份主要指标深度下跌。5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从上半年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形势好转,国际收支保持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5%,二季度以来逐月下降;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滞涨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快恢复,物价保持基本平稳,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实现企稳回升,成绩来之不易。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企稳回升。面对新一轮疫情冲击,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动态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同时,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及时推出和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有关部门和地方迅速出台配套政策,靠前发力、适度加力,扩大有效需求,打通堵点卡点,提振市场信心,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加快恢复。

    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我国大力抓好农业稳产增产,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加快煤炭优质产能释放,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加强能源保供稳价,有效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与美欧等西方国家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基本民生。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基本民生。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留工培训等政策力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等行为,继续上调基本养老金惠及约2亿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和疫情冲击等不利影响,及时出台外贸保稳提质的政策措施,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挑战,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持续改善我国营商环境,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商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持续稳定恢复,加快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我们既要看到经济恢复面临的困难挑战,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筑牢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水平持续攀升。6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9.1%,创40年来新高;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上涨8.6%,创有记录以来新高。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加大加息力度,加快缩表节奏,偿债压力迅速增大,经济滞胀和衰退风险上升。世界银行最新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至2.9%,比1月份预期低1.2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国际市场需求形成的收缩效应,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也可能通过资本流动和汇率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稳定。

    从国内发展看,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一是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消费需求恢复仍需加力,投资回升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受能源原材料、用工成本上升和订单不足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接触性服务业恢复较慢,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困难。三是经济恢复的动力亟待增强。与2020年疫情冲击后的情况相比,本轮经济恢复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平台经济增势减弱,出口扩张空间收窄,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四是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对消费需求恢复形成新的制约。五是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通胀压力有所上升。此外,一些领域的风险逐步暴露,有效防范和管控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我国经济恢复面临多方面困难和挑战,但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0年以来,在应对疫情等重大冲击中,我国既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规模和力度合理适度,增大了政策回旋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7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的时间还不长,有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有的还有较大实施空间。保持宏观政策调节合理适度,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还将释放更大政策红利、显现更大政策效果。我们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既重视短期政策效应,又关注中长期效果;推动经济稳定恢复,既加强逆周期调节,又预留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空间;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既确保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又不能透支未来。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被短期指标变化牵着鼻子走。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当前,增加有效投资仍是加快经济恢复的关键。要继续加大交通、水利、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补短板项目投资,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新的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布局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用好新出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有效投资实物工作量。增强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落细促消费政策,引导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向农村延伸,促进消费加快恢复。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在推动已出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落地的同时,积极推出一些提振市场信心的改革举措,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大稳就业稳物价力度。稳就业稳物价,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重要保障。要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坚持通过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帮扶市场主体纾解困难,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缴费阶段性减免、扩岗补助等政策效应。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增强就业弹性。持续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大力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数字化转型正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的应用日趋广泛,推动制造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生产组织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要顺势而为,支持其发展,加快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

    -0001-11-30
  • 消费升级助力美好生活(大家谈·我们这十年?)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同分享生活质量的变化,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编者

    网购便利县城生活

    安徽霍山县谢明

    多年前,我居住的县城商品种类相对较少、样式陈旧,“代购”应运而生。每当有人到大城市出差,一定会帮忙购回新产品。如今,网购取代了“代购”。无论是县城还是偏远山村,人们只要打开手机,网购平台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手指轻轻一点就能送货到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买遍全国、买遍全球,便利程度今非昔比。

    网购成为新的潮流,从方方面面改善着县城的生活,也强化了小县城和大市场的联系。从费力“代购”到轻松网购,人民群众消费方式的变迁,成为县城生活好起来、美起来的生动注脚,折射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便利的购物方式,折射出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这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不断发力。从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网购的繁荣凝结着科学谋划和宏观调控的智慧,浓缩着全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和消费换挡升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草原牧民开上小轿车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张玉枢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草原,牧民们过去都是骑马出行,现在大家都开上了小轿车。80多岁的老额吉笑眯眯地说:“咱牧民还能开上小轿车,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增收工作。近年来全面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草原牧区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涉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惠草惠牧惠农政策。牧民们享受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牧产品走进高端市场,收入大幅增加。在汽车下乡补贴政策支持下,牧民们纷纷购置了小汽车。

    忙时在草原放牧,闲时回城里居住,生产生活两不误。每到过年过节,牧民们开着自家的小轿车走亲访友,成为草原上的一道美丽风景。从曾经风吹日晒骑马出行,到如今开上便捷舒适的小轿车,出行方式的迭代升级,成为牧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有力见证。

    旅游“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东临朐县张继琳

    听亲戚说,最近几年他每年都会抽时间和家人外出旅游,还制定了“力争实现‘游遍全国’的目标”。过去,不少人认为旅游意味着出远门、高消费,普通人负担不起。如今,旅游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好政策不断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成为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时也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文旅惠民政策的推动下,旅游休闲还有更大发展空间。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一方面落实国有景区门票减免、发放文旅消费券政策,降低群众出游成本;另一方面,深挖沂蒙老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特色优质资源,打造红色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研学游、康养游、农业观光游等新业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收获“诗和远方”。继续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一定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0001-11-30
  • 人民币汇率逼近7元时代,发生了啥?是否“破7”?

    中新网9月8日电(首席财经记者李金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正逼近7元时代。人民币会否“破7”引发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2年9月7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160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调64个基点。





    此外,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97元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6.99元关口,距离“破7”近在咫尺。


    人民币汇率为何贬值?


    人民币汇率回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近期主要是跟美国加码货币政策调整有关。


    数据显示,美元今年以来升值了14.6%,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1-8月欧元贬值了12%,英镑贬值了14%,日元贬值了17%,人民币贬值8%。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表示,受美联储将继续加息进程以及欧元疲软等因素影响,外部美元指数持续走高,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调整压力。


    但是和其他非美元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幅度是最小的。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币贬值相对较小,而且在SDR篮子里,应该说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以外,对非美元货币都是升值的,而不是说对SDR篮子其他货币也是贬值的。在SDR货币篮子里,一个基本情况是美元升值了,人民币也升值了,但美元的升值幅度比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要大一些。所以,人民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一篮子货币资料图。


    人民币贬值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人民币贬值后,出国留学、购物等会增加成本,同时进口会承压,但对于出口是一种利好。


    海关总署7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中新财经表示,本币贬值有助于出口企业增加出口收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过,人民币汇率贬值也是一把双刃剑。出口企业靠人民币汇率贬值增加了收入,但如果使用过多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很可能也会因为人民币汇率贬值而增加支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新财经表示,对中国的进出口外贸企业来说,不要对赌人民币的升贬,是要做好汇率风险的管理,确保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人民币是否“破7”?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目前市场普遍关心的是是否会跌破7这一整数关口。


    中信建投指出,在人民币与美元联动性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分析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更多取决于美元指数。因此,人民币有贬值乃至“破7”压力,但本轮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强,预期亦不会显著弱化。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本轮人民币汇率有“破7”的可能性。相对于美元位置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所处点位仍然明显偏强。但人民币汇率的点位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是否平稳才是问题的本质。经过2019年8月和2020年初的两轮人民币“破7”又归复,7这个点位本身并不易引起所谓超调。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认为,人民币长期的趋势应该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是短期内应该是这样的,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人民币和美元资料图。中新网记者李金磊摄


    若“破7”该如何看?


    事实上,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在2019年和2020年曾出现过“破7”。


    2019年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应人民币“破7”时曾表示,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应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宽幅震荡行情,现在,不论政府还是市场,对于汇率双向波动、宽幅震荡的容忍度和适应性都大大增强。


    自9月15日起,央行将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这是今年第二次外汇“降准”。专家认为,央行此举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避免出现非理性的超调。(完)

    2022-08-26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刺收官

    位于江西九江市瑞昌经开区的中材科技(九江)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赶制订单,该公司专业生产工业钢质无缝气瓶。魏东升摄(中经视觉)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今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这既是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殷切期望和鼓舞鞭策。”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


    据介绍,从在线数据看,目前各中央企业和各地改革工作台账完成率均超过98%。特别是今年以来,各中央企业和各地注重把工作重心由抓改革进度逐渐转移到提质量、求实效上,推动三年行动取得了新的成果。


    但是,改革仍存在不平衡、穿透基层一线不够、部分重点改革任务形到神不到、改革质量和实效仍需提高等突出问题。国资国企要切实提升补短板强弱项的紧迫感和针对性,把改革实效作为重中之重。


    今年7月,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有关事项的通知》。9月1日又召开专题推进会,聚焦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结合实践中反映的共性突出问题,会议强调了五大类任务,要锁定重点、靶向攻关,进一步精准动态高效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具体包括,公司治理相关任务要聚焦权责清晰,重在精准衔接、磨合运行、优化提升;“三能”机制相关任务要聚焦普遍激活,重在落实见效、拓宽拓深、形成氛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任务要聚焦核心竞争力,重在整体优化、措施有力、形成新格局;上市公司相关改革任务要聚焦示范引领,重在规范运作、提升质量、成为表率;国资监管相关任务要聚焦提升监管效能,重在统一规范、有机联动、协同高效。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的主体,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搞好上市公司,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意义重大。会议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深化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首先,要以股权结构优化促进治理机制完善。继续大力推动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支持积极股东提名董事人选参与上市公司决策。鼓励央企之间、央地之间通过认购股份、换股等多种方式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完善公司治理。


    其次,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授权放权力度。国有控股股东要按出资比例和公司章程依法合规履行出资人职责,不通过行政方式干预上市公司经营自主权。优先在上市公司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职权。


    再次,要推动上市公司成为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先锋表率。凡是三年行动要求的市场化机制改革任务,上市公司应率先高质量完成。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与同行业头部企业在业绩、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


    最后,要继续推进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有企业量大面广、传统体制惯性大、改革起点不一,要实现普遍的、深刻的、脱胎换骨的体制机制变革,必须勠力攻坚、善作善成。


    会议要求,要增强系统合力、优化改革方法,全面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扛起第一责任,亲自部署推动;对尚未完成、质量不高、实效不足的改革任务,领导班子要实行“包干制”。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基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创新性推进工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周雷)

    2022-09-10
  • 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全国工商联9月7日发布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调研分析报告。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再创新高,达263.67亿元(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28.66亿元。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在税收、金融、就业、社保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措施。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民营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38.32万亿元,增长9.13%。


    从市场准入到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再到稳岗扩岗、减免租金,今年以来,多项惠及民营企业的政策举措落地,促进民营企业复元气、增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企业425.9万户,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21年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52.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5万亿元。更多金融“活水”让民企投资发展的信心更足。


    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500强中,有467家企业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426家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270家参与“两新一重”建设。


    “今年500强民营企业的资产总额、利润水平等虽然有所下滑,但整体规模稳步提升,营业收入逐年上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民营企业迎难而上,展现十足韧劲。”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说。


    科研创新力度加大


    “竞争的制高点离不开创新。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产业链各板块在技术、产品、管理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打造行业领跑者和标杆。”恒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说。


    去年,在政策支持引导下,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有288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有80家,较上年均有增长。


    “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布局很快,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李志起表示。


    民营企业500强的创新成果产出不断提升,406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426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外贸主力军地位巩固


    2021年,民营企业500强出口总额2454.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131.08亿美元,增幅为85.48%。民营企业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数据显示,去年有235家500强民营企业开展海外投资,较上年增长2.62%,海外投资项目(企业)数量达2701项(家),增幅为48.82%,195家500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化进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拓展取得长足进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冠钧表示,随着民营企业继续锐意进取,其作为外贸主力军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2022-09-09
  • 金融助推消费升级 激发消费意愿

    采取更精准有效的措施降低消费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意愿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7月份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消费逐步恢复回暖。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0.27%。消费信贷是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活跃的重要工具,要采取更精准有效的措施降低消费信贷成本,释放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升级,激发消费意愿。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消费信贷成本下行。最近公布的1年期和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下调,在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市场整体融资成本下行,消费信贷市场利率也会有所下降。此外,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要求金融机构科学合理确定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应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模式不断优化信用卡服务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持续有效降低信用卡各种使用成本。


    降低消费贷款成本的空间还有多大?从消费者来看是使用资金的成本,而在金融机构来看,贷款成本和机构经营水平高低相关。金融机构获取资金能力越强、金融科技水平越高,就越能有效控制风险,降低资金成本,为消费者减息降费创造空间。现在不少金融机构借助科技力量精进模型和算法,能深入场景,快速精准获客,迅速刻画出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和借贷习惯,推送便捷的消费信贷产品。科技的确能给产品插上“翅膀”,但在“快”与“慢”之间,还需要掌握好度,严格审贷标准,将合适的产品介绍给合适的消费者,提升产品的透明度,有效控制风险,推动消费贷款定价更加合理化、透明化,才能真正激发理性消费需求、切实降低贷款成本。


    当然,消费信贷是一把双刃剑,消费者在借贷时,要理性考虑自身借款需求,选择合规的金融机构。现在不少平台频频植入信用消费贷款广告,容易诱导消费者无意中确认申请,这时消费者要审慎考虑自身的真实消费和借款需求,量入为出,不要超过自身还款能力,更不宜在多个机构和平台多头借款。只有市场主体、消费者都能审慎借款,及时还贷,才能降低市场风险,促进消费贷款成本下降。


    发放消费券、开展集中促销、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为稳定扩大消费,各方出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政策措施,客观上为开展消费贷款拓宽了应用场景,金融机构应考虑突破传统模式,为真实消费需求提供更多金融助力。可以期待,随着各项促消费措施出台,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消费贷款成本将会逐步下降,定能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2022-09-08
  • 优化投资结构,内蒙古砥砺前行

    赤峰市内蒙古明岳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施工现场。记者孟和朝鲁摄


    对于内蒙古来说,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年份。


    “极不平凡”之路上,面对疫情屡屡来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剧的严峻形势,为了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蒙古在努力扩大有效投资中砥砺前行。


    2022年1-7月,内蒙古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0.4%。制造业投资引领作用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作用显著,民生投资稳健有效,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


    1—7月,全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6.6%,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6.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6.4%,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40.9%,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9.4%,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53.7%,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52.7%。


    1—7月,全区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7.2%,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10.6个百分点,对全部制造业投资贡献率达96.8%。其中,食品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72.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3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民间投资增长85.9%。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


    1—7月,全区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3.9%,比同期全部投资增速快33.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0.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倍,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9.5%,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倍,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51.9%。


    1—7月,全区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2%,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其中,采矿业技改投资增长1.7倍,占全部技改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作用显著——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1-7月,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3.1%,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2.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6.7%,较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为54.5%,较上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57.1%,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1倍,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41.2%。


    民生投资持续增长——


    全区民生领域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1-7月,全区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7.8%。其中,教育投资增长6.4%,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投资增长12.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5.0%。


    1-7月,全区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42.7%,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8.6%,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52.2%,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数据见证发展,也昭示未来。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较好增长态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接下来,要继续扩大有效投资,尤其要发挥制造业投资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设施稳投资关键作用,提升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从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多年关注内蒙古经济的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永萍说。


    优化投资结构,是一场充满希望的长跑。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结构,就是未来的发展希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必须首先优化投资结构、稳住有效投资……保障有效投资稳增长,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脚下延伸!(记者杨帆)

    2022-09-07
  • 金融帮扶文旅复苏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联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六项金融举措,涉及建立企业白名单、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区的文旅类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出现资金不畅等情况,亟需融资。各地可参考有关经验,进一步降低相关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文旅融资服务中心、融资对接会等多种方式组织银企对接。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关专项资金管理,以多样化金融手段助力文旅企业发展。(时锋)

    2022-09-06
  • 智能经济加速跑 发展引擎更强劲

    广东鹅岭风电场,丘陵山脉间,数十台风力发电机迎风矗立。这里产生的每一度“绿电”,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贡献。


    “检修依靠智能巡检,远在北京也能在‘云端’管理这些30层楼高的‘大家伙’,效率比人工巡检提升10倍;保供依靠智能算法,发电、用电自动匹配,解决供电不稳定问题。”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自豪地说,百度的电力智能化技术已在20多个省份广泛应用。


    蓬勃发展势头强


    近年来,我国智能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广义来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7年的27.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良好的设施网络、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澎湃的创新热情,为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更完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超过185万个,占全球总数超过60%,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在全球算力分布统计中,我国智能算力总规模占比26%。


    市场空间更广阔。余晓晖分析,我国有10.51亿网民,有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仍有大量处在工业2.0、3.0阶段的企业需要向工业4.0阶段迈进,人工智能前景看好。


    创新研发更积极。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球排名第一,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文量全球领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智能经济创新热情高涨、成果丰硕。


    千行百业融合深


    无人驾驶、智能工厂、智慧矿山……如今,人工智能已融入千行百业,小到居家出行、大到制造研发,智能经济给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拓展,我国实体经济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当前,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创造出大量智慧应用场景。在制造业领域,已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了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


    “人工智能与制造、交通、医疗、农业等各领域融合日益深入,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源源不断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余晓晖说。


    ——提质增效,助力转型升级。


    走进广汽本田总装车间,质检线上,7台球型摄像机大显身手——同步拍摄一辆车的20多种车灯,并智能识别细节瑕疵,准确率高达99%,检测过程仅需1秒。“传统质检仅凭肉眼,点位多、速度慢,很容易漏检。用上智能云后,检测效率大幅提升,不良率降低,实现精细化生产。”沈抖介绍,工业互联网品牌“百度智能云开物”,已经为汽车、电子、化工等20多个行业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认为,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提高质量效率、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管理经营、保障安全生产,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数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


    无人机自主识别灾害险情、智能调控千伏变电站倒闸操作、人工智能平台帮助训练智慧电力人才……携手百度智能云,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整体提升了设备运检、调度运行、安全监管等业务全链条智能化水平,树立起业内创新标杆。


    帮助寻找新材料、高效发掘新药物靶点、参与完成辅助驾驶……“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仅能助推传统产业创新,还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鲁春丛说。


    多方合力前景广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壮大非一日之功,只有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持续努力,才能凝聚起更大合力,开辟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广阔前景。”鲁春丛说。


    强化政策支撑。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至今,我国已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们要继续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聚焦创新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余晓晖说。


    增进开放合作。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同非方一道制定实施“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开放合作将使更多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鲁春丛建议,对内增强各领域政策协同配套,深化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合作,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对外扩大开放合作,在全球数字创新和治理中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提升规范引导治理。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到制定数据安全法,数字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规范和引导。“确保数字安全、完善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余晓晖表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明确监管底线,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筑牢安全屏障,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本报记者邱超奕葛孟超)

    2022-09-06
  • 理财公司筑起内控防火墙

    你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来自商业银行还是理财公司?谈及这个问题,不少投资者恐怕一头雾水。在这里要提醒,厘清此问题十分重要,它不仅涉及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也关乎理财产品的运行逻辑、消费者权益保护。



    2022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新型金融机构——理财公司已初步成为资产管理市场的主力军。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91.21%,占银行业理财市场的比例已达65.66%。

    理财公司为何成为市场主力?与商业银行相比有何不同?接下来,如何强化理财公司内控并促使其更好地推动资产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理财公司已成主力

    理财公司阵容再添新军。日前,北京银行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筹建工作得到中国银保监会批复。至此,自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以来,共有30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8家获批开业。

    何为理财公司?目前理财公司包含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中国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等;二是经监管批准设立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等。

    为何要设立理财公司?它是“资管新规”指导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例,从法律关系上看,银行理财属于直接融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银行并不承担投融资风险。“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属性应当是证券。”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这是资产管理市场最关键的问题。但在此前的“保本理财”时期,银行理财更像是间接融资,常与存款混淆,导致本应分散的投资风险反而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为了防范化解风险,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与信贷、自营交易、证券投行等业务分离,通过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运行,这便是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

    “洁净起步”,这是监管部门对于理财公司的基本要求。其中,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成为银行理财的专营机构,与母行的表内业务实现风险隔离。具体来看,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必须符合“资管新规”要求、坚持净值化转型方向,银行的存量老产品则不再新发行,而是逐步消化。“工银理财近期不断加强自主产品的发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这能够防范新老产品的潜在风险交叉。”工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资金、业务、管理、人员、系统、营业场所和信息”七方面,该公司已建立与母行的风险隔离机制框架。

    在“资管新规”的推动下,银行业理财市场正在发生诸多有益改变。“除了理财公司,单从银行机构的角度看,一是理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8.58万亿元,占银行机构全部产品的85.71%,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19.95个百分点。二是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理财资金持有债券类资产余额7.74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达71.01%,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4.20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22.05个百分点。三是理财产品的嵌套投资逐步减少,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机构理财资金投向各类资管产品余额3.14万亿元,同比下降48.27%,较“资管新规”发布时下降75.16%。

    完善制度修炼内功

    尽管积极作用渐显,但作为新生事物,理财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少投资者对它依然缺乏理性认识,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待持续推进。此外,理财公司也亟需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以确保依法合规、稳健运行。

    2022年年初发生的“净值剧烈波动”以及当下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这些新现象都是理财公司要面临的新挑战。今年年初,银行理财“赔本”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大量产品的净值出现回撤以及浮亏。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今年年初,绝大多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已完成整改,净值型产品的净值会紧随市场产生变化,投资者更容易感受到净值波动;另一方面,今年3月国内外权益市场曾出现短期大幅调整,债券市场收益率低位震荡,进而引发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甚至跌破净值。

    “面对以上现象,工银理财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多措并举,全力提升产品净值的稳定性。”工银理财上述负责人说,一是加强市场研判,强化风险监测,坚持多元均衡策略,以降低单一资产和策略的波动风险;二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好平衡,提高风险收益性价比;三是充分发挥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压舱石”作用,通过调整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等方式稳定固定收益类投资。

    接下来理财公司要探索的是,如何在“洁净起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内功、稳健运行,其中制度建设是基石。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对外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审慎的内控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制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构筑理财公司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这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再到《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及近期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经过4年左右的努力,金融监管部门已基本建立了理财公司和理财业务的制度规则体系。

    合规为先风险为本

    有了制度规则体系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根据《办法》,接下来理财公司要强化理财业务账户管理、完善投资决策分级授权机制、健全交易全流程管理制度、实行重要岗位关键人员全方位管理、加强关联交易管理与风险隔离。

    “当前,资产管理市场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适时发布《办法》,既是银行理财公司更好履行受托管理职责和信义义务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信银理财总裁谷凌云表示,一是有利于促进同类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有利于增强理财公司的合规审慎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内控防线”作用;三是有利于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推动整个理财行业形成统一、有序的规范化发展环境。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办法》提出理财公司应当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合规官。首席合规官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对本机构的内控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可直接向董事会和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尚未普遍设立首席合规官,相应制度也未有明确要求。”董希淼说,设立首席合规官,有助于推动理财公司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并监督其有效运行。

    此外,《办法》还明确要求建立“投资人员信息公示制度”,理财公司要在本机构官方网站或行业统一渠道公示投资人员的任职信息。“目前,人员信息登记和公示制度已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普遍实施。”董希淼说,以上新规是促进同类业务监管规则一致性的具体体现,有助于促进理财公司从业人员规范执业、加强自律,进而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避免不符合职业要求的人员“滥竽充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理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其中,理财公司不得以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利益输送、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关联方虚假项目、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上市公司、向本机构注资等。

    同时,《办法》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相结合,共同推动理财公司完善内部控制长效机制。一是要求理财公司内控职能部门至少每年组织内控考评,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二是要求理财公司内审部门至少每年开展内控审计评估,发挥监督制衡作用;三是监管部门加强持续监管,逐步建立理财公司评价体系,提升监管有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但施行之日起6个月设置为过渡期。不符合《办法》规定的,应当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理财公司应当在过渡期结束前逐项对照《办法》要求向银保监会相关监管部门提交内控自评报告,确保将《办法》各项规定内化为自身制度和操作实践。

    “接下来,信银理财将在公司现有的合规内控管理体系基础上,全面对标新规要求,提升公司的内控水平。”谷凌云说,将重点围绕“产品、研究、投资、销售和管理”这五项核心能力,精准定位管理能力短板、内控薄弱领域,以精细化的手段筑牢风险合规管理的“防火墙”。(郭子源)

    2022-09-05
  • 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 经济保持持续恢复态势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6%和51.7%,比上月下降1.2个和0.8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客观而言,8月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压力,但制造业PMI依旧较前值上行,主要原因是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一系列稳经济举措,各地加快落地落细。在此背景下,新订单指数与从业人员指数均较前值上行,对制造业PMI形成拉动。

    从产需来看,产需指数一平一升。8月份,尽管高温天气和疫情散发给部分地区生产作业带来影响,但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恢复,制造业生产环境持续改善,企业生产活动平稳运行。生产指数为49.8%,与上月持平,新订单指数为49.2%,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

    “两个指数均继续位于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产需恢复力度仍需加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从行业情况看,受中秋临近等因素带动,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两个指数均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近期市场需求加快释放,企业积极备货。

    数据还显示,价格指数低位回升。8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4.3%和44.5%,比上月上升3.9个和4.4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降幅收窄。“企业调查显示,8月份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48.4%,较上月下降2.4个百分点,不仅实现五连降,也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落入50%以下。”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表示,从指数走势来看,上半年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值分别为59.1%和52%,7月至8月,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连续运行在45%以下,显著低于上半年均值,表明当前通胀压力在逐步缓解。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6%,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连续3个月保持恢复性扩张。

    受疫情及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51.9%,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但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从行业情况看,住宿、餐饮、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55%,相关行业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8月份商务活动指数为52.6%,虽然环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平均水平,显示非制造业经营活动仍保持恢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同时,也要关注疫情反复及极端天气影响了非制造业的恢复力度。

    建筑业和服务业预期有所分化。在建筑业需求持续向好的带动下,建筑业企业预期有所升温,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较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在疫情反复影响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6%,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走低。“在疫情影响下,消费相关服务业活动增速放缓,预期转弱,但投资需求基础较为稳定,投资发力稳增长值得期待。”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威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小幅提高,表明支持经济回升的力量开始趋强;但指数水平仍处荣枯线以下,表明长期蓄积的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可低估,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仍不可低估。

    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不断反复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文韬表示,当前中小企业持续偏紧运行,困难较为突出,保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纾困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预计,9月份制造业PMI有望重返扩张区间。下一步,稳增长措施效果将逐步释放,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物流、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畅通,经济活动持续恢复,短期极端气候等干扰也将逐步减弱。此外,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政策逐步落地,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压力。

    2022-09-02

  • 首 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