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

    6月21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了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宏观调控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更加规范。







    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全国共审计8.7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800多亿元。截至2022年4月,2020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完善制度1520多项,追责问责8300多人,整改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在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方面,重点审计中央决算草案编制、财政资源统筹、财政部管理分配的直达资金等转移支付和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的投资专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情况。







    审计结果表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重点领域财力支撑,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同时,在审计中发现,中央决算草案个别事项编报不够完整,财政资源统筹仍需向纵深推进,中央财政支出分配投向和使用效果还不够精准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管理中还存在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要健全完善有利于财政资源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强四本预算衔接,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增强公共财政统筹能力;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压缩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空间;严格部门预算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将全部收入和支出依法纳入预算。同时,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原则框架内,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依据税种属性划分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健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







    在重大项目审计方面,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港珠澳大桥是党中央确定的世纪性、战略性工程,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拉动内需意义重大,也是审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审计部门抽审了港珠澳大桥竣工决算投资的80%,审计结果表明,有关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认真落实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要求,积极筹措到位建设资金,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报告显示,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竣工决算草案编制和工程价款结算不准确,有关部门已根据审计结果调减决算投资16.78亿元、调增0.75亿元。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市场主体急需,制定和实施规模性纾困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节省资金用于支持基层“三保”等,宏观调控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针对养老、就业、住房、救助、“三农”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进行了重点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例如,在减税降费方面,审计部门对税务总局和17个省市的审计情况表明,税务部门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办税缴费事项全部实现“非接触式”办理,2021年组织税收收入17.12万亿元。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审计部门抽查了5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排查识别和跟踪帮扶42.13万人,重点抽查帮扶资金266.94亿元,涉及5522个项目,走访5424户脱贫家庭,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不过,审计也发现,一些地区还存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不扎实、帮扶工作出现偏差、部分产业就业帮扶项目效果不佳等情况。例如,产业帮扶应该重在群众受益,但有35个县投入27.69亿元实施的771个项目未与脱贫群众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或未足额分红,或未吸纳就业。







    “审计围绕当前乡村振兴重大政策举措,开展监督执纪问责,有助于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突出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预判政策执行中的风险,全面评估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及时反馈问题,督促相关责任主体纠偏整改,有力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表示。







    为更好地促进重点民生资金落地落实,报告建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乡村振兴。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注重与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其他领域政策的协调,优化政策组合,实现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提升实施效果,避免政出多门、政策打架现象,形成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合力。







    “一年来,审计机关立足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聚焦推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发力,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审计机关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大对报告反映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力度,全面整改情况将于今年年底前依法公告,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李华林)

    2022-06-24
  • 立足经济监督定位 推动健全长效机制

    6月21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表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报告指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实化制度化,整改效果明显提升。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全国共审计8.7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800多亿元。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计划、实施、审理、整改的工作闭环。至2022年4月,2020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完善制度1520多项,追责问责8300多人,整改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揭示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审计部门重点审计了中央决算草案编制、财政资源统筹、财政部管理分配的直达资金等转移支付和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的投资专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情况。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93405.41亿元、支出总量120905.41亿元,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419.9亿元、支出4003.31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420.3亿元、支出1077.8亿元;中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621.37亿元、支出10602.99亿元。

    2021年,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1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1574.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525.7亿元,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和水利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其他重大项目等八大领域。

    报告反映,审计结果表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重点领域财力支撑,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审计发现,这方面存在中央决算草案个别事项编报不够完整、财政资源统筹仍需向纵深推进、中央财政支出分配投向和使用效果还不够精准优化等主要问题。

    报告显示,审计的41个部门共收到财政预算拨款5961.75亿元,抽查其中2100.16亿元(占35.2%)发现的问题主要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严格,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仍有发生,共涉及25个部门和121家所属单位资金25.73亿元。

    报告建议,进一步增强预算约束刚性,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健全完善有利于财政资源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强四本预算衔接,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增强公共财政统筹能力;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压缩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空间。严格部门预算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将全部收入和支出依法纳入预算。二是继续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压实地方政府、央企主体责任和中央部门主管监督责任,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勤俭办事业,对财政资金损失浪费问题追责问效。

    重点项目提升国际形象、拉动内需,重点民生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报告揭示了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报告认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港珠澳大桥均是党中央确定的世纪性、战略性工程,对于提升我国际形象、拉动内需意义重大。

    自2017年9月,审计部门连续5年对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北京冬奥组委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按照党中央常态化“经济体检”和“治已病”“防未病”的要求,一体推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和完善制度,推动各项筹办任务如期开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中落地生根,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像冰雪一样纯洁干净。

    港珠澳大桥2011年1月开始建设至2018年10月通车试运营。此次抽审了竣工决算投资的80%。审计结果表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认真落实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要求,积极筹措到位建设资金,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工程。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竣工决算草案编制和工程价款结算不准确、不真实,涉及金额17.53亿元。有关部门已根据审计结果调减决算投资16.78亿元、调增0.75亿元。

    此次重点审计了养老、就业、住房、救助、“三农”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在基层“三保”、就业补助方面,2020年共安排全国县级国家标准“三保”支出5.43万亿元,采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支持基层“三保”,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但是,仍有部分地方稳就业相关政策落实不严格,比如,5省份违规将5.04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办公经费等。

    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方面,重点审计了全国2925个社会救助机构,抽查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专项社会救助等资金共计2038.35亿元。各地均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细化措施,初步将5800万人信息录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审计发现存在一些民生救助底线未兜住兜准兜好、挤占挪用和骗取套取19.74亿元等主要问题。

    在住房公积金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方面,2020年至2021年9月底,重点审计的11省份共缴存公积金1.03万亿元,发放个人贷款5359.66亿元,期末缴存余额1.61万亿元;代管的维修资金交存732.39亿元,使用37.86亿元,期末结存3909.89亿元。审计发现存在470多亿元维修资金低息活期存储待改进、公积金违规放贷和维修资金多头管理等主要问题。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10省份本级2021年共安排帮扶资金522.1亿元,抽查的5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排查识别和跟踪帮扶42.13万人。重点抽查帮扶资金266.94亿元,涉及5522个项目,走访5424户脱贫家庭,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在种业发展相关资金和政策落实方面,对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和9省份种业发展情况及相关资金75.29亿元审计情况表明,有关地区和部门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初步形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68万个,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等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建设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52个良种繁育基地县。但是审计发现,种业振兴的基础工作还不扎实,育种创新研发机制存在明显短板,种子稳产稳供能力亟待加强。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突出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力运行

    报告揭示了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2021年,在各项审计中继续重点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自然资源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此次审计了34户央企和176户部属企业。其中,34户央企2020年底账面资产总额31.2万亿元、负债总额23.5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4.4万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介于92.69%至150.7%之间;176户部属企业2021年底账面资产总额4575.6亿元、负债总额2181.73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760.84亿元。

    此次审计了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至2020年底,44家金融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2.46万亿元、负债11.31万亿元,除1家亏损外,43家净资产收益率介于0.03%至14.84%。对5家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了跟踪。

    此次在41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对相关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这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涉及26个部门的155.67万平方米房产和1.67万亩土地、24.01亿元资产;违规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涉及26个部门的57.19万平方米房产和2.78万亩土地、3.52亿元资产;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涉及9个部门的351.14万平方米房产、土地等。

    此次对9省市17名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对4省份21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黑土地保护等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发现,部分省份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耕地严保严管要求未充分落实,黑土地保护治理责任落实不力。

    报告建议,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突出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力运行。国企国资领域,针对经营不善、决策不当等造成重大投资损失的突出问题,应切实健全细化“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及操作规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资源环境领域,落实好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地方耕地严保严管责任,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本报记者齐志明)

    2022-06-23
  • 内蒙古出台40条硬核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

    记者从6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近期,自治区政府制定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6个方面提出40条具体举措(包括4条具体落实要求),统筹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其中,36条举措中,财税政策方面7项,包括不折不扣落实好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政策,今年各项留抵退税政策新增退税总额预计达到375亿元等;金融政策方面5项,包括扩大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范围,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和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做到应延尽延等;扩投资促消费方面7项,包括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水利投资达到80亿元以上等;保粮食能源安全方面4项,包括落实好各项粮食收益保障政策,及时分解下达第二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确保各项农牧业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等;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8项,包括降低市场主体水电气网成本,全面落实“欠费不停供”和费用缓缴期政策等;保基本民生方面5项,包括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等。

    40条硬核措施,具有一脉相承、顶格执行、强化落实的特点。这次新出台的措施,既和国家的总体部署一脉相承,也和内蒙古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一脉相承;原政策高于国家政策标准的,按原政策执行。原政策低于国家政策标准的,按国家政策标准执行,确保政策红利发挥最大效应;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将政策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更好实现上承下达,切实保障政策能落地、出效果。(记者李永桃)

    2022-06-22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本报珠海6月19日电(记者贺林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优惠政策日前正式落地实施。企业所得税方面,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此次实施的优惠政策具有优惠力度大、享受方式便捷等特点。其中,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精准匹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的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四大产业,形成了涵括九大类150项的优惠目录。

    合作区对于境内外人才和澳门居民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也将进一步营造出税负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环境。眼下,合作区已通过人才预登记系统开展人才认定工作,并安排专岗专人以逐户逐人通知形式,确保符合条件主体在年度汇算清缴截止期前申请享受政策优惠。

    2022-06-21
  • 借机发力,内蒙古消费市场加速回温

    6月18日下午4时,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已经过去,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王府井奥莱·如意小镇,迎来了客流高峰,18栋半开放式多彩楼群间客流如织。



    在一家直营店内,戴女士正在为父亲仔细地挑选一双运动鞋。“父亲节马上就到了,带我父亲过来试穿一下,商场的活动力度也很‘给力’!”戴女士说。不远的抽奖活动处,已经有不少顾客手拎“战利品”在排队等待抽奖。围绕“618”促销活动和父亲节,王府井奥莱·如意小镇开启了多个促销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今年的“618”促销活动,又遇上了父亲节,带动实体卖场迎来消费热潮。

    “‘618’促销活动,本周销售额较上周增长46%,客流较上周增长35%。相较于往年,今年大家消费更加趋于理性。我们商场一方面持续推动各类助企纾困政策落地,另一方面持续推出各类促销活动吸引客流,来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王府井奥莱·如意小镇总经理助理张佳告诉记者。

    据了解,围绕年中消费特点,以“618”促销活动为契机,内蒙古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线上线下融合的配套促消费活动。

    呼和浩特市开启2022年“乐享生活·嗨购618”促销活动,组织全市电商、商超、汽车、家电、餐饮等近80家商贸企业,推出满减满赠、特价秒杀、限时抢购等优惠促销活动;乌海市启动“约惠乌海畅享生活”城市消费季,组织乌海170余家商户共同参与,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推出餐饮、超市、服饰等多项促消费活动,活动贯穿整个夏日,包括家电节、美食节、啤酒节等多个消费主题;包头市举办“约惠鹿城·悦享消费”2022包头消费季,市政府安排近5000万元资金,开展包括悦享消费、悦新家电、悦动汽车等在内的10大主题消费促进活动……

    “和往年相比,今年‘618’促销活动更多了一层不寻常的意义。不仅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消费复苏‘成色’的一次检验。目前来看,当前的消费热潮正在释放积极信号。”业内人士分析。

    “为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今年我们计划在全区组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消费促进活动5000场以上,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平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上零售额力争增长10%左右。”自治区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除了开展各式消费促进活动,为进一步刺激消费市场复苏,内蒙古推出《内蒙古自治区消费促进2022年行动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等多项助企纾困政策,从加强减税降费力度、加大融资增信支持、给予资金补贴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包头市九悦餐饮中央厨房的热加工间内,预制菜鱼香肉丝的酱料包正在批量制作中。今年年初,为解决顾客不能堂食的问题,九悦餐饮公司经过研发,推出20款预制菜。线上一推出便十分受欢迎,高峰期一天的预订量近2000份。

    “今年我们享受了留抵退税、房租减免、社保费缓缴等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同时我们自己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突破点。目前公司营业额在快速回升。”内蒙古九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于连浩告诉记者,“618”促销活动当周,九悦餐饮的营业额相较上周同比增幅达30%。

    4月以来,随着全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区消费承压前行,彰显较强韧性。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开始收窄,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医药类、烟酒类同比分别增长25.2%、14.0%、8.3%、7.9%。

    “随着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全区消费回升的步伐正在加快,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06-20
  • 一系列降成本、保订单、稳预期政策加速落地——金融助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优化汇率避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当前,一系列金融政策加速落地,助力外贸企业降成本、保订单、稳预期。



    稳外贸事关经济全局。在持续出台稳外贸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接下来,将继续强化对外贸外资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是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表示,要多措并举,助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融资支持再度加力

    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加快9.5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仍面临一些挑战。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我国外贸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世界经济复苏脆弱,需求增长缓慢;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将侵蚀全球消费者在外贸产品方面的支出。

    今年以来,部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阻、资金压力骤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对于发展前景良好、暂时受困的外贸企业,银行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融资支持要再加力。”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工行将对外贸外资等重点群体给予精准支持,对合理融资需求“应贷尽贷、快贷早贷”。

    外贸企业融资具有特殊性,即国内、国际市场“两腿走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中型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更易获得海外融资,它们通常依托境内集团母公司,以“内保外贷”的形式获取海外融资,但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这一优势,较难借用外债。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近期扩围。“试点区域已增至17个,覆盖全国80%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介绍。

    经营成本稳步降低

    融资成本、汇率避险成本、海运成本……经营成本降低了,效益才能增加,外贸企业才可拥有内生动能。

    当前,融资成本已降至有统计以来的低位。“去年年底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降低了15个基点、20个基点,引导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央行国际司负责人周宇表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39%,较去年全年进一步下降了0.2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汇率避险成本让不少外贸企业“焦心”。“我们之前采用即期交易策略,随行就市、单边押注,但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有所增加,如果还按照老办法,那么财务成本、管理压力将急剧上升。”浙江瀚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财务人员赖燕妮对记者说。

    降低汇率避险成本是当务之急。作为对外贸易大省,浙江省已出台相关政策,对政府性融资担保项下小微企业办理的汇率避险业务免收保证金。“在此基础上,浙商银行按成本价对成交汇率进行全额优惠让利。”浙江嘉兴的一家日用品进出口公司财务负责人郭峰说,一笔60万欧元的远期结汇优惠了1.5万元,预计全年可增加近12万元汇兑收益。

    降低汇率风险、汇兑成本还有一个“妙招”——外贸外资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目前,人民币结算规模正在稳步扩大,今年前4个月,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合计2.2万亿元,同比增长26%。“接下来,要持续优化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环境。”李斌表示。同时,根据国务院部署,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也将有序开展。

    发展预期更趋稳定

    要让外贸企业敢接单、愿生产,就必须稳定企业预期,减少企业的风险顾虑。从国际通行做法看,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最为普遍。《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规模。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面临四类共性风险:进口商拒收拒付、国际运费高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走出去”风险上升。其中,收汇风险较为突出,从一般贸易出口看,海外买方的个体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他国的货币政策环境、法规调整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中资企业的收汇安全。

    出口信用保险有两大作用,一是风险保障,二是融资增信。消除了风险顾虑、有了资金支持,外贸企业才能增强接单信心、稳定发展预期。“在我们服务的企业中,近九成都是中小企业。”中国人保集团总裁王廷科表示。此外,作为出口信用保险的主渠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截至今年5月末的承保规模已突破3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服务14.9万家外贸企业。

    风险保障也为融资“牵线搭桥”。由于外贸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为其放贷,但如果有保险机构为企业的海外订单、海外投资项目承保,银行就可在此基础上放贷,一旦贷款无法被偿还,由保险机构履行偿债义务。由此,各方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保单融资的规模也持续扩大。

    “接下来,要鼓励银行与出口信保机构加强对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说,通过“政府+银行+保险”等方式,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融资便利,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信心。(记者郭子源)

    2022-06-17
  • 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总的来看,5月份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呈现恢复向好势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主要经济指标多数出现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货物进出口总额34500亿元,同比增长9.6%;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2%。

    对此,付凌晖指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了反弹,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生产供给逐步回升、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外贸进出口明显加快,此外,就业改善、物价总体稳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也呈现良好态势。”付凌晖表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明显改善。5月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2%和1.1%,降幅比上月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付凌晖强调,总的看,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呈现恢复势头。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外部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恢复仍然是初步的。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

    年轻人失业率偏高仍需重视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眼下正是高校毕业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付凌晖表示,受此次疫情冲击,4月的就业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从5月份的情况来看,全国疫情形势整体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就业形势总体是改善的,失业率也逐渐小幅下降。

    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外来农业户籍人员调查失业率为6.2%,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上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

    “疫情的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从总的失业率来看,还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年轻人的失业率偏高也需要高度重视。”付凌晖表示,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付凌晖指出,下一步还是要落实好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恢复,增强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加强援企稳岗,缓解企业的暂时性困难,稳定就业岗位,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

    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我国二季度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但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经济运行实现由受到疫情冲击因素出现下滑到逐步恢复的转变。

    付凌晖指出,4月份受多地疫情散发的影响,经济主要指标出现下降,5月份疫情防控向好,生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但仍有部分指标同比下降。6月份,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

    “从投资来看,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增长支撑作用逐步加强。1至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至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从先行指标来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3.3%,保持较快增长。”付凌晖表示,5月份工业生产实现由降转升,服务业生产指数下行势头减缓,全国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3.4%,市场保供稳价成效显现。

    此外,付凌晖进一步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原有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基础上,5月份国务院进一步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含了6方面33项具体举措,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结合地方出台稳定经济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望在6月份逐步显效,将促进经济稳定向好。

    “综合来看,如果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合理增长。”付凌晖说。

    2022-06-16
  • 前5个月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6%

    记者从呼和浩特海关获悉,前5个月,自治区进出口总值54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2.6%,较全国外贸增速高4.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0.1亿元,增长31.3%;进口305.9亿元,增长1.3%。



    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逐步提升。前5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381.4亿元,增长15.6%,占自治区进出口总值的69.9%。从贸易国别来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东盟、欧盟分别进出口311.4亿、154.9亿、61.5亿、37.8亿元,分别增长11.8%、11%、41.3%、58%,增势良好。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不断凸显。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366.3亿元,增长18.8%,占自治区进出口总值的67.1%。主要进出口商品增幅显著,其中,前5个月出口机电产品41.6亿元、铁合金10.4亿元、稀土及其制品9亿元、未锻轧铝及铝材8.5亿元,分别增长69.1%、354.1%、121.2%、145.2%;同期,进口煤炭53.5亿元、肥料9.4亿元,分别增长35.5%、52.5%。全区各盟市中,巴彦淖尔市进出口值120.6亿元,居首位;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市紧随其后,进出口值依次为91.9亿元、81.9亿元、62亿元。

    据呼和浩特海关分析,今年3—5月自治区外贸进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单月增长,特别是4月份和5月份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1.1%,为全年外贸稳中向好打下良好基础。(记者阿妮尔)

    2022-06-15
  • 强监管 显成效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设置多个理财“篮子”管理家庭财富,投保医疗险、重疾险增添医疗保障,申请贷款创业……金融消费已融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新产品新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愈发重要。近年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当前面临哪些新情况、新挑战?记者进行了采访。






    显成效——







    金融消保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主体责任得到更好落实







    “以前买保险,投保后发现产品保障、收益和宣传不一致,却拿不出凭据。现在制度越来越完善,投保安心多了。”50多岁的消费者国女士说,近年来,随着“双录”(投保过程录音、录像)制度、线上保险销售可回溯管理制度等的实施,保险营销行为越来越规范,消费者权益能得到更好保护,她购买了年金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







    “承诺保证本金的金融产品收益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银保监会去年发布的这条风险提示,给热衷于投资理财的北京青年张先生提了醒。“这则风险提示很实用,看到‘高收益’理财产品不可盲目动心,要谨防落入诈骗、非法集资陷阱。”他说。







    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在完善制度安排、督促金融机构履行主体责任、畅通维权渠道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2019年至2021年共清退、赔付消费者462亿元。







    ——相关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业内人士认为,《管理办法》根据金融行业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制度完善,有利于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基本制度。







    “总体来看,《管理办法》体现了对银行保险机构的多元化业务、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在工作机制长效化、监管措施有效性方面更为扎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比如,《管理办法》要求不得违反监管规定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多层嵌套、结构复杂的产品,严格区分机构自身资产与消费者资产,不得挪用、占用消费者资金等。再如,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建立产品设计环节“消保审查机制”、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机制”等。







    曾刚认为,《管理办法》将与此前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共同构成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金融监管重要框架,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同时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机构主体责任得到更好履行。







    各地相关监管部门出台具体措施,推动机构更好担负主体责任。宁波银保监局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通报参评机构“一把手”,督促问题整改;山西银保监局加强数据分析和督查力度,开展对重复信访、信访积案的集中清理化解工作等。







    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商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刘湘玲介绍,工商银行业务部门在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消保部门牵头做好客户信息反馈与风险提示,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消保专项审计发挥独立监督作用,多道防线合力保护消费者权益。光大银行推动“智慧消保”建设,引入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优化消保审查系统,增强风险防范效果。







    “压实金融机构的责任,从供给侧实现‘卖者尽责’,是营造良好金融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信心的重要一招。”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说。







    ——百姓风险防范意识提高。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机构大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力度,着力提高百姓金融素养与风险防范意识。







    “我们把宣传普及金融知识作为从源头解决消费投诉、提升人民群众风险识别能力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长效机制。”山西银保监局局长尹江鳌说,当地金融机构把基层营业网点作为主阵地,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







    ——维权渠道更加畅通。







    去年,银保监会的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12378共接听消费者咨询、投诉来电249万通,处理消费者投诉51万件,同时督促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客服热线建设。







    “咨询电话很快接通,还是人工客服,让解决问题省时省力。”广东省珠海市的高女士这样评价平安人寿客服电话。据了解,平安人寿落实监管要求,自去年起开通7×24小时消费者维权直达专线,让消费者维权更高效。







    新挑战——







    侵权手段迷惑性大,更需注意甄别防范







    当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交易数字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等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新挑战。







    老沙夫妇快到了退休年龄,想为晚年生活添一份保障。不久前,他们在公园散步时碰到了“以房养老”产品营销,推销人员称,老人可将房产抵押给所谓的养老保险公司,并继续拥有房屋使用权等,还能按照约定领取养老金。老沙夫妇听后觉得非常符合自己的养老需求,便签署了服务协议。但到了领取养老金时,老两口不仅没有收到钱,还被告知自己的房子也被抵押,而这家公司已没了踪影。







    近年来,打着“以房养老”等旗号的骗局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骗术也在花样翻新。对此,最高检近日发布了全国检察机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调严厉打击养老诈骗犯罪,加大追诉力度,重点惩治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保健品、收藏品等)”、宣称“以房养老”等为名实施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各类犯罪。







    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注意甄别选择正规机构和正规渠道,签署服务协议前要多咨询他人意见,提防集资诈骗套路。







    金融交易本就复杂,供需信息不对称。对此,专家建议,应持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效能,对各种形式的新骗术及时甄别研判,化解处置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提示工作,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能力。







    针对各类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及线上理财投资产品、服务良莠不齐的问题,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说,没有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的市场主体不得开展相关的营销宣传活动,不得以欺诈或者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者服务进行营销宣传,不得对资管产品未来收益、相关情况做出保证性的承诺等。







    “银保监会将制定专门的制度,对包括明星代言金融产品在内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加大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郭武平说。







    专家提醒,“新市民”、青少年群体等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念,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宣传。







    再发力——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引导金融良性创新







    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仍有改进空间。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顶层设计,加快推进立法工作。但专家指出,现有法律框架仍缺乏高层级的专门立法。







    “有必要加快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制度,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要探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686个,去年成功化解纠纷11.47万件。“诉讼、仲裁、调解、协商几类金融纠纷解决方式,各有优势、相互贯穿,应不断深化多元化手段的合作与联动。”曾刚说。







    ——积极应对金融创新发展衍生的新问题。







    当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多元多样,一些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复杂。







    “在这一背景下,要对错综复杂的问题设置好‘红绿灯’,明确监管规则。”董希淼说,可以通过完善制度细则、发布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良性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能力。







    ——继续加强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







    “消费者宣教工作非常重要。从需求侧看,要持续加强消费者宣传教育,提高金融素养,力争做到买卖双方各尽其责。”郭武平说。







    业内人士建议,下一步,应继续多渠道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推动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要关注“一老一小”等群体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持续深入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等活动。







    “整体来看,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能力;金融机构应以切实的行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运行;消费者也要加强学习,提高对现代金融产品特点和相应风险的识别能力。”董希淼说。(本报记者屈信明葛孟超)

    2022-06-14
  • 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如何科学谋划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近日,在中央统战部牵头协调下,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旭为领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为团长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主题在北京开展考察调研。其间,考察团成员走进通州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大兴区、丰台区、海淀区等地,深入农村、园区、企业现场观摩调研,与地方政府、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对话交流,亲身感受改革发展成就,分析研究北京经验做法,集思广益提出政策建议,为党中央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

    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是知识分子,人才济济,具有专业特长和智力优势。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是受党中央委托、列入中央政党协商计划的参政议政活动,是无党派人士集体议政建言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外人士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知情明政的重要载体。

    聚焦中小企业助力共同富裕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中小企业云集。考察团来到中关村新兴科技服务产业联盟和相关科技企业,探究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秘诀。当前,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专注服务新兴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社团快速成长,这些社团积极发挥组织优势、服务优势和行业优势,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步,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推动创新成果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

    调研中发现,多家头部企业、平台企业已在积极探索,通过不同方式赋能中小企业,把帮扶中小企业与推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林毅夫认为:“国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充分地惠及人民。中小企业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分享财富的重要方面,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小企业发展得好,共同富裕就更有保障。”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多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的复杂形势,部分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困难。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交流,考察团专家们认为,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纾困措施,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取得了良好成效。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建议,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精准帮扶力度,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筑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蓄水池”。

    城乡携手实践中破解难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这次考察团重点考察调研的内容之一。

    北京密云农民钱永久,他的母亲长期患病,家中没有耕地,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5年前,他成为海淀区市政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除免费住宿外,每月工资6500多块钱,用他自己的话讲,既找到了安全感,也改善了家庭生活。

    北京市海淀区市政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先试先行,吸纳1900余名延庆、密云等郊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他们从田间地头来到城市,经过培训成为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人、道路养路工等,在不同岗位上为城市运行出力,也带动了2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提高了生活水平。这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顺利安置的成功案例,也是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多赢的改革发展模式,引起了考察团的极大兴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说:“这次调研看到了基层的很多鲜活案例,感觉很受启发。党和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拓宽渠道,促进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可持续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考察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的指示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积极推进共同富裕。一些地方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上持续发力,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在通州区于家务乡,考察团切身感受到了在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诸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深有感触:“农业农村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农民富裕富足了,城乡差距缩小了,我们离共同富裕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考察团认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任务艰巨,需要持续做大做好“蛋糕”。从北京实践来看,就是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加快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加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言献策期待真知灼见

    无党派人士素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来自不同领域的无党派人士,在实地考察调研中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国情,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建言献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考察团在北京调研期间,走进通州区于家务乡国际种业科技园、富各庄村科技小院和养老驿站、大兴区长子营镇小黑垡村养殖区实地调研;来到北京证券交易所、京东集团、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运营中心现场观摩;前往中关村新兴科技服务产业联盟、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慈善协会等座谈交流。

    “互联网企业投入公益事业中的流量能否纳入企业免税额中?”“企业如何在帮扶弱势群体、推动共同富裕中更好地发力?”“针对推进共同富裕的不同阶段特征,每一个阶段对应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什么?”在与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面对面的研讨交流会上,考察团成员围绕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做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理论探讨,也有经验分享,还有对未来发展的畅想。

    在热烈讨论中碰撞智慧火花,在深入交流中凝聚思想共识。短短3天的考察调研,大家意犹未尽。“看到不同领域朝气蓬勃的生动实践,深受教育和启发,对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完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更有信心了。”考察团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满怀期待。

    林毅夫表示,考察调研是无党派人士接地气、长见识的难得机会。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值得认真学习研究。考察团将进一步聚焦主题,提升胸怀大局、服务大局的格局视野,倾听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思路感悟,感受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丰硕成果。下一步,我们要结合全国实际,发挥专业优势,认真分析思考,为党中央科学民主决策献计出力。(本报记者江山)

    2022-06-13
  • 北京强化监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本报北京6月8日电(记者贺勇)开户单位与总包单位不一致、账户进出账记录异常……今后这些可能影响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隐患将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以纠正。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与北京银保监局联合签署《关于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和政务数据共享的合作备忘录》,创新实施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和联动监管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状态监测和风险识别,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监管机制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人力社保部门提供在建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账户以及违法违规线索等信息;北京银保监局则依托“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依法依规组织排查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和工资保证金专用账户,并及时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反馈排查结果。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两部门将进一步开展联合监管行动,促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全覆盖。北京银保监局将督导辖内金融机构依法配合查询并反馈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涉及的相关单位金融账户信息,规范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账户开设工作,在业务系统中对两类账户进行特殊标识,并在相关网络查控平台、电子化专线信息传输系统等作出整体限制查封、冻结或者划拨设置,妥善处理查封、冻结或者划拨等事项,保障两类账户资金安全。

    2022-06-10
  •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数字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对于经济稳增长至关重要。国务院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明确,“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加紧推出金融纾困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轻负担。



    得益于我国经济规模稳健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升级,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在促消费、扩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数字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差异化发展等优势,在客户下沉的同时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但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客群普遍面临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且工作不稳定、缺乏房产等资质证明短板,用传统的风控模式难以衡量其信贷资质,一定程度上出现金融服务盲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一系列助企纾困、激活消费需求的金融政策。

    当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金融行业依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手段做支撑,重点从新市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需求入手,加快出台促消费、稳经济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举措,拓展客群业务边界。比如,南京银行充分考虑新市民的消费习惯和业务需求,依托客户喜闻乐见的连锁品牌商户,叠加线上线下商户的门店优惠资源,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又如,为精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度,马上消费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为普惠客群提供小额分散金融服务,致力于新市民享受金融服务之外,还在分期商城上线“助力新市民乐享新生活”的主题购物节活动。再如,招联消费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匹配、精细运营、精致体验的“四精”模式,加强数字化经营,实现了消费金融服务的“方便可得、覆盖广泛、价格优惠”,为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众多客户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

    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若要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就要对消费金融的风控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数字金融趋势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和赋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显得格外重要。大数据风控在技术层面提供了解决之策,使金融机构拓宽服务客群、提升服务质量有了更多可能。这就需要在客户计算评分、授信等环节做好部署。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应继续完善制度安排、简化业务环节,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新推出期限灵活、费率适中的信贷产品。此外,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改变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例。对新市民开户等方面的费用,能免则免、能降则降,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市民“减费让利”力度。

    “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可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寻找高频共性金融场景,发掘服务痛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流程优化,提高服务的有效性。”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以住房金融需求为例,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可分为租赁需求和购房需求两部分。在购房需求方面,个人购房贷款以住房为抵押物,风险低,业务模式成熟,贷款可得性不是主要问题,银行可在贷款利率、还款便利度等方面予以精准化让利扶持;在租赁需求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助力保障房建设来间接支持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也可与有资质的长租机构合作,探索推出低成本的租赁贷款产品,以更好地平滑新市民在租赁支出上的资金需求。

    当前,做实做深做细普惠金融大有增长空间,而消费金融公司是银行消费信贷覆盖面的重要补充,覆盖面更广。专家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无网点,多数已借助数字化能力实现全流程纯线上运营,可以让新市民足不出户就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公司通过智能风控系统,不仅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帮助那些无信贷记录的“征信白户”创建新的征信记录,可以获得更广的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日前召开通气会显示,多地金融机构在加快出台促消费政策举措的同时,深度挖掘数字红利,并通过发放消费补贴、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例如,重庆市依托银政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开发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夯实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大数据基础;北京为助力新市民创新创业,扩大贷款办理范围,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借款人资格认定“一网通办”。

    下一步,尤其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金融机构更应该继续倡导有温度的服务,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其提供更安全、贴心的金融支持。(王宝会)

    2022-06-09

  • 首 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