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顺差!4月份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刘开雄、刘羽佳)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190亿美元,与一季度月均水平相当;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162亿美元,环比增长57%。

    “当前国内外复杂环境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局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说,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稳定,在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主要是从前期的较高流入趋向均衡流动。

    王春英介绍,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基础性顺差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近期跨境证券投资流动的双向调整不影响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也不影响境外投资者稳步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大方向。”

    关于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王春英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是阶段性的短期变化,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总体特征。






    “近年来,境外央行、追踪国际指数的相关资金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明显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将特别提款权(SDR)中人民币权重由2016年的10.92%提高到12.28%,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认可和信心。”王春英说。


    王春英表示,当前情况下,服务实体经济是外汇局的工作重点之一。一方面是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外汇支持政策,积极回应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便利化政策诉求;另一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响应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汇率避险需求,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

    王春英也提醒相关企业,要树牢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不要赌汇率短期升贬值方向和幅度,更不要试图投机套利。外汇管理部门也将继续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同时鼓励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多措并举提升中小企业汇率避险能力。

    2022-05-18
  • 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有利条件较多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经济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



    “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有利条件较多。”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中国经济能够克服疫情的影响,逐步企稳回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明显,但网上零售保持增长

    4月份,本土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全国多数省份,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非生活必需类商品销售和餐饮业受到明显冲击。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商品零售下降9.7%。

    从消费类型看,非生活必需品销售和餐饮销售,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拉低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4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7%。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大的出行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明显放缓,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介绍,4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1.6%,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回落5.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业客房收入下降超过30%。

    从消费地区看,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30%。

    从消费业态看,网上零售保持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有所提升。“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居民日常活动半径减小,便利性相对较高的自助式消费和社区店零售保持增长。”付加奇介绍,前4月,限额以上超市、仓储会员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6%和8.5%,与社区消费密切相关的食杂店、便利店零售额增长2.4%和6.8%。

    “总的来看,4月份消费下降主要是受到疫情短期冲击影响。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到正常状态,前期被压抑的消费会逐步得到释放。”付凌晖介绍,4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疫情整体趋于下降,上海和吉林的疫情逐步好转,有利于创造适宜的消费环境。同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强援企稳岗扩就业将保障居民消费能力,加之促消费各项政策显效,我国消费恢复态势有望得到延续。

    月度工业增速由增转降,但产业升级态势没有改变

    4月份,工业生产受到疫情冲击,由于交通物流受阻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出现了下降,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其中,制造业下降4.6%。

    “制造业增速下降,主要还是受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影响。”付凌晖介绍,4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8%。从地区看,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1%,东北地区工业下降16.9%,主要是受疫情影响的部分企业停工停产造成的。

    分规模看,疫情对小微企业冲击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介绍,4月份,规模以上小微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较上月下降了9.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及回落幅度分别较大中型企业高出0.7、1.7个百分点。

    尽管月度工业生产由增转降,部分工业行业仍保持了增长,体现出较强韧性。

    能源等基础工业保持增长。4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增长7.2%,有力保障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运转。

    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基本消费品工业保持增长。4月份,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0.1%和0.5%,鲜冷藏肉、速冻食品产量分别增长20.4%和9.3%。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增长。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7%。“产业升级态势没有改变,体现出经济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付凌晖说。

    从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受疫情冲击影响比较小,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4月份,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6%、5.6%。

    “当前,工业生产确实面临一定压力,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不足、产销衔接水平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些堵点、生产循环不畅、生产成本上升、营利能力下降。”付凌晖说,尽管有困难,但我国工业体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特点没有改变。下阶段,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交通物流逐步打通,生产循环改善,尤其是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将有助于提振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推动工业生产持续恢复。

    各项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将会加快恢复,企稳回升

    “困难是短期的、暂时的,从全年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还有不少有利条件。”付凌晖说。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效果逐步显现。3月份以来,我国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4月中下旬以来,疫情形势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分地区,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目前上海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经复工企业占比接近50%。从5月以来的情况看,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货运物流持续恢复,全国发电量等一些实物量指标也在改善。

    投资稳增长作用将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付凌晖介绍,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快,可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较为充足。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大力推动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长仍有支撑。1—4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消费有望逐步恢复,线上消费和升级类消费仍会成为消费的重要支撑。付凌晖解释,从疫情发生两年来的经验看,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正常生活秩序得到恢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就会得到较快释放。“下阶段,援企稳岗力度加大,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有利于保障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能力;一些传统接触型消费加快向线上转移,居民消费升级态势仍然会持续,有利于支持消费增长。”

    出口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是持续增长有利条件仍然较多。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业供给能力强,能够较快适应外部需求变化,加之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与贸易伙伴互利合作,推动自贸区建设,都有利于扩大出口。今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的第一年,稳外贸政策会持续显效。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力度加大,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效实施,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对困难行业和重点领域扶持力度加大,效果会不断显现。”付凌晖透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关方面在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将会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总的看,疫情扰动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趋势,也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将会加快恢复,实现企稳回升。”

    2022-05-17
  • 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5%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谢希瑶、潘洁)今年1至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8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



    这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12日举行的商务部网上例行发布会上说的。束珏婷介绍,今年前4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折合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1%(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这是在去年前4个月增长38.6%的高基数基础上又实现的两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引资发挥较大带动作用,1至4月同比增长45.6%,高于平均增速25.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6.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8.3%,信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9.7%、60.4%和45.3%。

    大项目稳,是今年以来中国吸收外资的一大特点。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德国大众、韩国浦项、美国开市客、日本日立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项目到资情况良好,有力带动了中国引资快速增长。

    2022-05-16
  •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权威访谈) ——访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如何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



    稳预期,要“固根本、稳政策、纾困难、激活力”

    记者:刚刚发布的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下降,您如何看待市场主体预期问题?

    盛来运:预期转弱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4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至47.4%和41.9%,企业预期转弱的态势较为明显。市场预期走弱是内外因素交织叠加、长短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看,世界经济转向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高成本、低增长为特征的类“滞胀”高风险模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事件多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主要经济体政策转向步伐加快,对全球经济运行和资本流动造成较大外溢影响。

    从内部因素看,经济转型阵痛仍在延续,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加之受疫情冲击,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物流不畅,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中下游行业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增加。这些对市场信心和企业预期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记者:怎样扭转预期转弱的局面?

    盛来运:稳预期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对症下药、久久为功,特别是要“固根本、稳政策、纾困难、激活力”。

    “固根本”是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稳政策”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保持定力,向市场传递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这有助于市场主体早谋划、早决策、早行动。“纾困难”是要加大针对困难市场主体、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早出台、早实施一揽子纾困举措。“激活力”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企业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

    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质量发展方向未变

    记者:近期疫情多点散发,您如何评估当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盛来运:本轮疫情确实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由增转降,生产物流受阻,全社会货运量下降2.2%,快递业务量下降3.1%。上海、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0.9%、36.7%,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8.2%、69.9%。

    尽管疫情对部分地区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但总体上看,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疫情冲击有望逐步减弱,前期因疫情压抑的经济活动也将不断释放,经济有望迎来复苏的拐点。从5月份情况看,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发用电量等一些先行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

    观察中国经济运行,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从短期看,部分指标回落较多,主要是疫情冲击的结果。从大局看,经济稳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未变。3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2.8%,经济新动能仍在较快成长。这说明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质量发展方向未变,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劈波斩浪航行在正确航线上。

    多措并举抓好落实,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记者:如何看待全年经济走势?

    盛来运:从全年看,尽管可能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的有利条件较多。

    从供给支撑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从需求支撑看,我国有14.1亿人口,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国内市场。从政策支撑看,我国政府赤字率低、债务总体可控,政策工具多,当前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紧谋划,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显效发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还有丰富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经验。因此,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就一定能够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记者:稳就业、稳物价、稳市场主体,宏观政策该如何发力?

    盛来运: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多措并举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二是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从历史经验看,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应对短期经济困难最管用的快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到三成,人均铁路营业里程不足美国的30%;在新基建和民生发展设施领域更是大有可为,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仅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0%左右,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左右。

    三是切实稳住市场主体。要从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出发,利用好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纾困专项资金、普惠小微贷款等多种政策手段,切实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

    四是大力稳就业保民生。要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救助,尽量减轻疫情对就业的冲击。

    五是着力做好市场保供稳价。保供稳价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高度关注、全力做好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保供稳价工作。

    2022-05-13
  • 国务院部署系列举措稳住经济大盘

    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举措,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4月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次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和挑战,着力稳住经济大盘,为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要突出抓好稳就业与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会议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切实稳岗位稳就业。

    国家助学贷款是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为帮扶他们减负和就业,会议决定,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免息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本金可申请延期1年偿还,不计复利。预计免息20多亿元、延期还本50多亿元,惠及400多万毕业生。

    当前,我国基本民生需求品供应是充裕的,但不可掉以轻心。在确保物价稳定方面,会议提出,要抓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夯实稳物价基础。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特别是重点地区物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粮价是百价之基。当前要切实保障粮食生产,推动粮食丰收为稳物价、防通胀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在确保能源正常供应方面,会议提出,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强化协调,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要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激发市场潜能,推动政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成本共担,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下游中小微企业扶持措施,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压力。”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

    会议还提出,对当前有困难的企业和职工,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今年底前企业申请即可缓缴,职工正常提取公积金和申请公积金贷款不受影响,预计减缓企业负担900多亿元。抓紧研究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扩围、延长实施期限的措施,指导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等费用予以补贴。

    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有利于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会议指出,要鼓励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实施盘活。指导地方拿出有吸引力的项目示范,对参与投资的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项目收益水平。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公开透明确定交易价格。

    2022-05-12
  • 海关总署:前四个月中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本报北京5月9日电(记者廖睿灵)海关总署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9%。其中,出口6.97万亿元,增长10.3%;进口5.61万亿元,增长5%;贸易顺差1.36万亿元,增加39.2%。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在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前4个月全国外贸进出口仍保持了增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的特点,实现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目标仍然有较好支撑。

    海关统计显示,前4个月中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4个月,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01万亿元,增长11.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63.6%,比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41万亿元,增长15%;进口3.6万亿元,增长6.8%。此外,中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51万亿元,增长7.6%。其中,出口5589亿元,增长13.5%;进口9528.3亿元,增长4.3%。

    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前4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84万亿元,增长7.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其中,对东盟出口1.03万亿元,增长8.7%;自东盟进口8089.9亿元,增长5.3%;对东盟贸易顺差2234.2亿元,增加23.2%。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97万亿元,增长15.4%。其中,出口2.2万亿元,增长12.9%;进口1.77万亿元,增长18.6%。

    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6.1万亿元,增长1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8.5%,比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42万亿元,增长2.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5.1%。国有企业进出口2.04万亿元,增长14.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3%。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4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4.04万亿元,增长6.7%,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5088.8亿元,增长3.9%;手机2924.8亿元,增长0.1%。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21万亿元,增长9.2%,占17.3%。

    2022-05-10
  • 内蒙古: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方案 进一步加大典型问题整改落实力度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寇雅楠)5月8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据发布会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以更优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行动方案》(以下简称3.0方案)出台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对照落实,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3.0方案明确了181项重点任务,更加注重数字政府建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公平竞争环境建设和市场主体实际感受,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方案全部完成的时间为2023年底。

    截至目前,181项任务中各盟市均完成的有6条,完成50%以上的有42条,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总体进展较好。在落实3.0方案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举措,不断改善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包头市制定“两个100条”营商环境政策,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鄂尔多斯市出台建设最优营商环境行动方案“500条”,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通辽市明确257项工作措施,围绕“综合一窗”改革、诚信政府建设、招标投标管理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坚,建立市委专项巡察、委托专项调查、每季公开问责等工作机制。兴安盟提出400条落实举措,逐项确定了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包联领导。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在全系统部署了30项90条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方案,全力保障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加大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使用力度,推动各部门发布公示区域评估成果615项,汇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区域评估成果536项。今年以来,800多个项目使用区域评估成果,项目投资额4900多亿元,使用成果达1800多次,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多万元。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明查暗访、专项督查、日常调度、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深入查找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列出清单、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实打实、硬碰硬解决了一大批影响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如营商环境暗访片指出的包头市土右旗街巷硬化工程项目拖欠内蒙古广泰路桥公司242万元工程款问题,已于今年4月初全部付清。内蒙古广昊房地产公司代拆呼和浩特市石羊桥南路东侧半幅路问题,玉泉区政府已通过抵顶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返还了企业代拆费用。

    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引导服务企业和群众在网上提交申请、上传材料、办理业务,切实提高线上办件比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水利局主动与赤峰市龙泽节水灌溉科技公司对接,付清节水增效项目尾款。兴安盟科右前旗自然资源局拖欠的43家企业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款3000余万元全部清偿。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发改委等部门加快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审批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消防审验平台等实现统一入口,方便企业办事。

    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进“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一线通达”,让群众反映的事有人盯、有人办。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制定了《12345热线“蒙速办·帮您办”企业服务专席建设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和12个盟市“12345”热线共设立企业服务专席41个,配备专席话务员287名,为企业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政策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从12个盟市和48个部门中遴选近千名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业务骨干,组成企业服务专家库,对于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诉求,及时给予精准、专业、权威解答。设立“12345”热线专区服务页面,企业可通过登陆“蒙速办”APP线上填写诉求工单,直达企业专席办理业务。实行服务流程闭环管理,建立电子化工作台账,通过专业数据系统,如实记录诉求内容、办理情况、办理结果等,实现企业服务全过程可追溯。对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事项,企业专席下派工单到相应部门,督促事项办理,并及时进行电话回访,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在“蒙企通”平台开启了“反映问题”功能,依法受理和处置营商环境问题。截至4月底,共受理问题37个,主要集中在政府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账款、落实惠企政策不到位等方面,目前已办结9个。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持续落实营商环境3.0方案,进一步加大典型问题整改落实力度,不断提升“12345”热线和“蒙企通”平台服务保障水平,扎实做好季度考核评估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切实以营商环境的“优”,激发市场主体的“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催生内在动力的“进”。

    2022-05-09
  •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快动能转换 山东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25.1%

    本报济南5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王沛)在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制帽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忙碌不停。“企业入驻后,可共享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个性化定制,成本可降低30%。”共享工场总经理庞智说,目前已接到230多家企业的订单。


    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制造业大省,山东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动能转换。一季度,山东制造业投资增长25.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7.4%,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7.8个百分点。

    山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济南比亚迪芯片制造项目投产,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突破芯片研发设计关键技术21项……一季度,山东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93家,创新潜力持续释放。

    产业规模大、基础雄厚,山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潜力大、后劲足。依托5G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山东持续推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强化数字赋能,智能制造实现突破。一季度,山东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7.3万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9.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6%,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山东还注重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烟台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高耐碱分散染料”,大大缩短下游印染企业工艺流程,降低成本15%至50%,减少污水排放30%至50%。迄今,山东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其中157家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362家企业中,九成是行业龙头配套企业。

    2022-05-07
  • 首都战“疫”进行时——疫情防控基层见闻实录

    4月中下旬,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突袭”首都。从部分区域供应紧张到货源保供,从临时封控到区域核酸筛查,从确诊处置到街道战“疫”,首都正以“以快制快”的速度坚决阻断病毒传播风险,与病毒赛跑……


    以“北京速度”确保物资供应


    “货源其实很充足,并没有打无准备的仗。”24日,北京市朝阳区物美超市惠新店总经理张传涛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调货,这家超市直到晚上11时多还是人声鼎沸。


    惠新店是物美超市在朝阳区最大的门店之一,经营面积约6500平方米,员工达350名。22日,自北京市通报了朝阳区第一例阳性病例后,这家门店经历了一次“囤货潮”。


    28日晚,记者在这家超市见到了张传涛,略显疲惫的他给记者算了这些天的销售数字:米面粮油销量增长6倍,蔬菜销量增长4倍……


    为了加强保供,全市保供企业启动24小时不间断备货机制,仅朝阳区就有353家商超门店大幅增加补货频次,备货量提高到日常的3倍至5倍。张传涛说:“我们全体员工停止了休息,齐上阵保供。”


    在这家超市里,仓库的货品全摆了出来。“把商品堆起来,让所有顾客看着踏实,同时和顾客不断解释,引导理性消费。”张传涛介绍,商超也和快递企业展开了合作。


    稳健的供应链、充足的货品和高效的物流服务就像大动脉,把蔬菜水果、日用品等生活物资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北京市物美超市所有门店采用“自然闭店”,即直到最后一名顾客离开再关店;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等线上配送时间延长至24时……随着北京相关部门和各企业一连串的应对措施出手,“囤货”现象很快平息。





    北京的一家超市正在补货。(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部门了解到,北京市目前正在全力保证市场供应,监测市场动态,让货品供应“进得来”“补得快”。


    以“北京温度”展开全市筛查


    24日晚8时许,丰台区农村合作经管站办公室主任刘强接到了电话通知:25日凌晨5时前,作为下沉干部,赶到成寿寺街道支援核酸检测。


    凌晨4时,天蒙蒙亮,刘强赶到了街道等待工作分配。他所在的流动检测点主要负责到辖区内的大型企业进行集中核酸检测。“我们服务对象是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1000多个职工,每个车间的人测完马上可以回去生产。”


    “请您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排队”“请您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在检测点,信息登记、名单核实、秩序维护、宣传引导等服务工作一个都不少,工作人员尽可能做好前置工作。


    根据部署,每个检测点有一位“点长”和多位街道及下沉干部共同负责。刘强所在检测点有两张检测台,五名医务人员轮值负责。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检测点采用了专用的软件,通过图片识别扫描身份证读取号码,平均不到10秒就能完成一次身份录入。


    在他看来,由于北京市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且经过了多轮疫情的考验,目前工作部署、流程和安排有条不紊。“大家都非常配合,绝大多数都主动进行检测。”


    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推进,26日起北京市更大范围的核酸筛查启动,这意味要增派大量的人手到一线进行协助。


    海淀区7200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支援,朝阳区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充实防控力量……此轮疫情以来,像刘强这样的万千党员冲在一线,携手作战。目前,北京市主城区及平原地区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已经完成,累计采样达到1981万人次。


    以“北京力度”应对疫情


    首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作为防疫“基本单元”的各街乡镇、社区村“手挽手”“肩并肩”,共同筑牢战“疫”防线。


    26日,与朝阳区交界的通州区杨庄街道连续出现3例初筛阳性病例。这个挂牌成立不足2年的街道,如何应对隐匿来袭的疫情?


    当日上午8时,街道接到疾控部门电话:出现1例初筛阳性病例。不到10分钟,社工和物业人员已经封控病例所在楼宇并告知居民,街道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公安、安保随即到达现场支援……下午和晚间,2例初筛阳性病例小区以同样模式快速处置。


    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下发的专业防疫工作指引,街道层面迅速落实。“一旦接到防疫指令,街道领导负责什么、干部下沉到哪儿、社区怎么做非常明晰。这不是纸面预案,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事后复盘的操作办法。”杨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永海说,街道战“疫”和防疫同步推进,疫情处置没有影响区域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的“密钥”也在于事前科学谋划、提前准备。





    杨庄街道有序推进区域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2021年开始,街道按照部署将“街乡镇”集中核酸检测调整为辖区内社区、村庄、重点商圈全覆盖,检测点开设在百姓身边,各类检测设备设施提前到位安排,最快十几分钟就能投用。


    李永海说,和病毒赛跑不分昼夜,早一秒落实管控,居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对基层社工来说,早一秒帮居民解决问题,就早一秒感到心安。“疫情面前,街道和社区就是居民的依靠,我们不退不让、全力迎战!”

    2022-04-29
  • 吉林延边:春耕灌溉电力足

    为保障好春耕生产用电,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电力部门近日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





    在珲春市,国网珲春市供电公司成立春耕服务队,对农灌线路进行用电安全检查;在和龙市,国网和龙市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则对农村抽水灌溉设备、农灌专变线路进行检查。同时,电力部门还提醒农户及时更换有漏电风险的电器设备。





    下一步,延边州电力部门将继续深入村屯田间,加强安全用电指导,服务春耕春灌安全用电。

    2022-04-28
  • “粮袋子”有保障 稳价格有支撑——透视新形势下的中国粮

    受疫情防控、俄乌冲突、农资涨价、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粮袋子”问题广受关注。我国粮食生产供销形势如何,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影响几何,百姓口粮价格能否稳得住?记者日前采访权威部门,近距离透视新形势下的中国粮。



    稳面积提产能:“粮袋子”有保障

    谷雨节气,正值关键农时。农民和农技人员在田间忙碌,抓紧防控小麦病虫害和春耕春播。在农业大省吉林,尽管由于疫情管控,3月备春耕进度放慢,但经过多方努力,水稻育秧接近尾声,前期耽误的进度基本抢回来了。

    放眼世界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俄乌冲突给粮食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住粮食“压舱石”极为重要。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不少新情况:

    ——夏粮的主体是冬小麦,夏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对于稳定预期意义重大。受去年秋汛影响,1.1亿亩冬小麦晚播,占总面积三分之一,一些地方反映苗情是“历年来最复杂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几个月来,通过各地各部门加强保障和农民辛勤耕耘,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丰收有了来之不易的基础。

    ——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我国明确今年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推高今年种粮成本;另一方面,根据气象预测,旱涝形势需要高度重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粮食安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围绕粮食安全,我国提出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聚焦关键环节全面部署——

    调动重农抓粮和种粮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很多省区市的书记、省长、市长,下基层搞调研、查苗情。国家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三大谷物的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全国主产省820多个主产县。中央财政安排下拨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逐个品种抓牢抓好。我国先后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全国玉米水稻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逐个品种部署。农业农村部派出100多名机关干部和200名技术人员,包省包片下沉一线,并开通热线电话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相关部门印发工作导则,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

    春争日,夏争时。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28.8%,其中,早稻栽插过九成、春小麦播种过七成、薯类过五成、春玉米近三成、大豆过一成,进度均略快于上年。

    潘文博表示,现在距小麦大面积收获约有40天,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监测预警,指导各地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措施,高质量完成春播任务。

    口粮自给有保障:进口主要是调剂品种

    田间生产在努力,百姓餐桌有保障,仓储物流是关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我国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丰收,加上库存充裕,进口主要是一些调剂品种,两大口粮自给有保障。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仓满廪实外,我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如果按每人每天吃1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2天。

    口粮绝对安全之外,其他粮食作物呢?大豆和玉米是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品种。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消费。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千方百计稳定玉米生产,要以南补北、以单产补面积、以建设补短板,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目前,2021年收获秋粮的收购接近尾声。截至20日,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81亿吨。今年以来,全国累计销售政策性粮食1190万吨,满足了市场消费需求。粮食供应较为充足、价格平稳,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

    据了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较为充足,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增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已建立,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各地创新物流运输方式,加强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良好态势,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国家粮食和储备系统将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变化,加大对重点地区、品种和时段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有关问题,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关注输入性因素:稳价仍有较好支撑

    近段时间以来,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3月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7.1%。小麦、玉米价格环比上涨超过19%,玉米、大麦和高粱价格攀升至1990年以来最高点。

    去年我国进口的玉米、大麦近三成来自乌克兰。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带动国内部分粮食价格小幅上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3月涨幅略有扩大,升至2%。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涨幅虽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但低于国内3%左右的预期目标。

    粮价为百价之基。专家认为,尽管存在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粮食价格仍总体保持稳定。从走势看,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保持粮价总体稳定仍有较好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有关部门将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合理安排政策性粮食销售,引导农民适时适价售粮、企业均衡有序收粮。

    “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关注农资市场形势,推动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发挥储备调节作用,畅通运输配送通道,切实服务好春耕农业生产,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陈萍说。

    2022-04-28
  • 国家发改委: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支持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近期,国内疫情多发,特别是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消费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较大影响,3月当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由增长转为下降,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说。

    谈及《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考虑,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透露,《意见》的制定出台,一方面是着眼长远,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一步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聚焦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切实保障消费供给,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据介绍,《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促进相兼顾的要求,从系统全面促进消费的角度,提出了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

    为切实抓好《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提到,下一步将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落实好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还将全力保障消费供给,在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全力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落实好粮油肉蛋奶果蔬和大宗商品等保供稳价措施等。此外将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促进新型消费,科学推广无接触交易服务等。

    2022-04-27

  • 首 页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